药明线和暗线的双线线索安排
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明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解题技巧之明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明线与暗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
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
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
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幺深刻了。
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
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
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总结: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07小说情节之概括情节分析线索(教师版)-备战高考小说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情节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情节概括题、情节作用题、情节手法题。
情节作用分析题和情节手法鉴赏题常综合在一起考查。
鉴赏小说情节之【概括小说情节】一、1、B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和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命题者在题干中要求“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所设计的四个选项,有的涉及艺术特色(比如A项),有的涉及文本内容(比如B项),有的则涉及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如CD两项)。
这些都可以根据小说内容比较轻松地得出答案。
B项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小姑娘形象并非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而A项、C项和D项的分析鉴赏都是正确的。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判断该项内容是属于“相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然后再在文本中找出同该选项表述相关的答题区间,以之考查其分析是否正确。
比如,A项分析鉴赏的是文本开头部分的艺术特色。
小说已交代先行者已飞离地球两万五千年,此时,地球上“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而城市图像的出现则确实使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确实能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此项正确。
故知此项分析正确。
2、请概括分析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1)小说开头部分写宇航员先行者看到的是大爆炸后的地球景象;(2)接着写微纪元(城市图像)的出现,高楼、广场、很多人,还有“一个漂亮姑娘”,她天真地、娇滴滴地与宏纪元中的先行者交流,先行者以为这是虚拟的;(3)最后写着陆后,先行者发现眼中的城市不是虚拟的。
3、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人教版语文高一年级《药》教学设计
药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从分析背景、情节入手赏析作品主题。
⒉学习小说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⒊欣赏环境描写,品析自然环境描写营造出的氛围及其在表现小说主题上所起的作用。
教学时数:3第一教时明确目标:1.介绍作品的相关背景。
2.把握作品的情节及双线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介绍写作背景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⒈播放录像《药》的剪辑,听课文录音。
⒉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然后抽查两位同学抓住主要情节复述课文。
⒊思考交流⑴小说主要写了哪两个家庭的事?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明确:①小说主要写了华、夏两家的事(华夏就是中国);②资产阶级革命者――夏瑜人民群众――华老栓、华大妈、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等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康大叔⑵这两个家庭的故事各沿一条线索发展,它们有何特点?两条线索发生关联的事物和人分别是什么?两条线索交织的地点分别在哪里?明确:情节时间地点结构明线(华家) 暗线(夏家)开端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刑场买“药”就义发展当天早上茶馆吃“药”被吃高潮当天上午茶馆谈“药”策反结局第二年清明坟场上坟上坟●《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家故事,暗线是夏家故事。
●双线连接、交织的事物是“药”,即“人血馒头”。
●双线连接、交织的的人物是刽子手“康大叔”。
⑶找出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人物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⑴…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色的镶边。
▲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是清朝士兵衣饰的特点,作者通过衣饰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清末。
⑵“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通过人物语言交代社会背景,说明这是清朝末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⑶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运用比喻手法描写坟地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阶级压迫。
四、课文小结第二教时明确目标:⒈分析人物形象⒉探讨小说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课文分析(一)人物形象分析⒈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小说鉴赏之线索
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3、小说写汝殷主要是为了交代书的来历,推动二头命运的发展。
▪ 3、分析小说的线索作用。 4、小说的主旨主要是表现汝殷的悲剧,二头仅是被牵连的受害者。
▪ 小说有并行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 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 【答案】两条线索一条是二头进城被捕后又 被释放的过程,另一条是汝殷写书被捕的过 程。(2分)
▪ 作用:①两条线索以“书”为交织点,把两 个本不相关的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小 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②两条线索并行,便 于拓展小说的广度和深度,更好的表现小说 的主题。(2分)
▪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情感变化为线索。
线索的分类
▪ 1、单线型结构 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
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 ▪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个主要人物;
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 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 5、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 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二头。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说明》要求:
▪ 6、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事物有作品情节发展的脉 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 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 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小说鉴赏之线索
示例一:我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二头。1、 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二头,二头的故事 在其中占主体地位。2、小说的标题是“抓 药”,抓药人就是二头,表明二头是写作 的主要对象。3、小说写汝殷主要是为了交 代书的来历,推动二头命运的发展。4、小 说的主旨主要是通过二头表现小人物被时 代和命运捉弄的悲剧。
药的赏析
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药》赏析鲁迅在一九一九年四月写作了短篇小说《药》。
这篇作品由于表现了极其深刻的思想艺术力量,发表以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是鲁迅对伟大的五四文化革命的一份丰厚的献礼。
同时,《药》又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留给我们的文学遗产中的一件瑰宝,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读者提供了—面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的镜子,而作品在主题思想的提炼、典型形象的创造和艺术风格的表现等方面所显示的鲜明特色和积累的宝贵经验,在今天依然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
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夏瑜是《药》的主人公之一,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典型形象。
这一形象在作品里虽然只是用极少的笔墨间接勾勒的,却依然达到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长期以来,不少人都认为夏瑜的艺术形象是以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为原型的,这自然是不错的,从“夏瑜”“秋瑾”名字的类似,从秋瑾被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从秋瑾“死于告密”等等,都可以确认夏瑜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以秋瑾的若干生活经历为素材的。
但是我们并不认为夏瑜就是秋瑾。
鲁迅塑造夏瑜的典型形象、是以自己非常丰富的生活积累为基础,对众多的生活原型进行广泛的艺术概括,而没有局限于专用莱一个人作原型。
鲁迅作品《药》简约版PPT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形象。他勤劳、善 良、简朴,他深信人血馒头能治好儿子的病这一迷信邪说,表 明他的愚昧无知;对革命者的牺牲无动于衷,表明他的愚昧落 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阶级长期毒害和统治的结果。作
者既同情了他的不幸遭遇,又批判了他的愚昧落后。(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 )
行动
性格
社会意义
④ 一系列的行动描写表现了华 老栓的胆小懦弱。“发冷”也 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
老栓又吃了一惊,眼睁看时,几个人从他
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
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
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 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 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
①从以上动作描写可看出华老栓 是属于贫 穷的劳动者。他家的 一点洋钱来之不易,是血汗积攒 来的。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只好 从“枕头底下” 拿出来。但带 钱郑重其事,深恐掉失。表现他 勤劳节俭的一面。
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侯他平静下去,
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 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2
人物分析:夏瑜
身份地位 性格特征 作者对他的态度
夏瑜
牢头从夏瑜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 ——表现夏瑜家境贫寒
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 “不要命”“不怕打” ——表现他对革命有明确认识,有斗争目标,并为实现目标意志坚定, 毫不动摇。为革命不畏惧,不退缩,革命大无畏精神。
说阿义“可怜” ——对深受反动统治之害而又不觉悟、为虎作伥的阿义们的鄙视、愤慨。
艺术成就
《药》这篇小说故事集中,结构严谨,艺术构思非常精巧。在结构线索安排上,《药》
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一篇文章中两条线索的把握
一篇文章中两条线索的把握提起文学作品中的线索,大家并不陌生。
它可以是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件或一个地点,还可以是一个时间或一种感情。
它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主题深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篇作品一条线索,阅读者较容易把握,如果一篇作品中有两条线索,那就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那么,怎样把握两条线索,更好地理解作品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篇经典文章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一、构成两条线索的物稍有变化。
它不再单纯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一个时间或一个地点。
它往往是两个事件,有时也可以是两个人。
《红楼梦》中有两个人物,不占很多文字,但却举足轻重。
一个是刘姥姥,二个是贾雨村。
刘姥姥的出现引出了大观园一应事等,最后帮助落难的贾府;贾雨村的出现引出了贾府的起起落落,最后给贾府以致命一击。
这两个人构成了《红楼梦》的两条线索。
白居易的叙事抒情诗《琵琶行》中的两条线索,一个是琵琶女沦落江滨,一个是诗人自己谪居浔阳。
二、有的作品两条线索不同时出现,前边先是单线,然后再双线合壁。
《智取生辰纲》以“生辰纲”为纽带,以黄泥冈为交接点,安排了押送生辰纲和智取生辰纲明暗两条线索。
这两条线索,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前一部分,作品采取单线发展的形式,集中地描写了杨志押送生辰纲与军汉以及两个虞侯、老都管的矛盾;走与歇的矛盾;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歇的矛盾;紧走和慢走的矛盾。
正是由于双方矛盾的激化,才有了后面买酒喝的顺理成章。
到了第二部分,作者才采用明暗线索交织进行的方式组织安排了文章的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与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融在一起。
作者安排情节极具匠心。
斗争的双方,一方由主动变为被动,一方由被动变成主动,明暗两条线索也随之发生变化。
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使得故事情节更为紧凑,扣人心弦。
三、有的作品两条线索同时出现,紧密结合,交织在一起。
鲁迅著名作品《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为小栓买药治病,暗线是夏瑜被杀。
2021高考备考——小说散文中的双线索结构
小说散文中的双线索结构双线索小说和散文中一般都有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把所有的材料串联起来,组成有机的整体,有的作品中却有两条线索;或明线暗线交织,或虚线实线并进……构思极为巧妙。
鲁迅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痨病和儿子病死是明线(正面描写),革命者夏瑜因革命而惨遭杀害是暗线(侧面描写)。
两条线索各自独立发展:第一部分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第二部分明写老栓夫妇煎“药”和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血被吃;第三部分明写刽子手康大叔和茶客们议“药”,暗写夏瑜在狱中的斗争;第四部分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悲凉。
但两条线索绝不是相互游离的,而是通过物——人血馒头(既是夏瑜鲜血又是治小栓痨病的骗人之“药”)、人——康大叔 (用钢刀子杀死夏瑜,又用夏瑜鲜血做骗人之“药”,欺骗老栓,用软刀子杀死小栓)和场景——刑场、茶馆、坟地 (夏瑜、小栓同葬一处)由连接到交织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样写既节省笔墨,缩短篇幅;又使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施耐庵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一回,也有明、暗两线明线是杨志一伙伪装行商力求如期“智送生辰纲”,暗线是晁盖、吴用等好汉巧扮贩客“智取生辰纲”。
明暗两线各自发展,到黄泥冈(好汉用计卖酒智取,杨志一伙中计买酒醉倒)交织在一起,故事趋向高潮并以好汉智取成功而迅速结束。
作者用暗线伏笔置疑,使情节扑朔迷离,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着力明写杨志精明老练,实则衬托在暗线上活动的吴用等好汉的“足智多谋”。
法国作家都德的《柏林之围》则有虚、实两条线索一方面是普鲁士军队步步进迫巴黎直至攻陷巴黎,这是客观现实,是实线;另一方面则是小孙女和韦医生不断编造的法军节节胜利并将包围柏林的假捷报,它存在于主人公儒夫上校虚幻的想象之中,是虚线。
虚实两线同时并进,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
最后,懦夫上校穿上军装站在阳台上迎接法军凯旋而归(虚),看到的却是普鲁士军队攻入巴黎的残酷现实(实),他幻想破灭,倒地而亡,小说以悲剧而告终。
药明线和暗线的双线线索安排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 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 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 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 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 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 说题目的用意。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 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 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 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 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 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 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 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 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 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 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 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 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开端
华家(明写) 老栓买药
地点 刑场
夏家(暗写) 夏瑜就义
(明暗连接) 夏瑜血被吃 (明暗交织) 茶客谈夏瑜 (明暗交织) 夏四奶奶上坟 (明暗交融)
发展
(秋天后半夜) 小栓吃药 茶馆 (当天早晨馆
结局
坟场
线索
明线:买药 暗 线: 夏瑜就义
《药》教案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结构,把握情节及其整体结构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我们如果有什么病,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药到病除。
可见,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宣传,最终就义。
两人死后均埋在同一块坟地里。
六、两家的故事就有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明确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关键是买人血馒头,馒头上血的献出者和买去治病的服用者发生了关系,这就把素不相识的两家自然地联系起来。
鲁迅《药》的作业
鲁迅短篇小说《药》情节内容及语境了解检测一、选择题1、《药》以()作为创作的背景。
[单选题] *A.五四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后(正确答案)C.抗日战争期间答案解析:鲁迅先生的《药》写于1919年4月25日,脱稿于“五四运动”时期,发表于1919年5月《新青年》六卷第五号。
从作品所处理的题材来看,作品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期间。
2、下列对《药》的叙事线索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单选题] *A.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暗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明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正确答案)B.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
C.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
答案解析:在结构安排上,《药》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一般认为《药》中夏瑜的生活原型是()。
[单选题] *A.秋瑾(正确答案)B.瞿秋白C.谭嗣同答案解析: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一般认为,夏瑜的生活原型是鉴湖女侠秋瑾。
从名字上联系,人们普遍的解释为:“夏”“秋”相对,“瑜”“瑾”互映,“瑜”“瑾”皆从“玉”,在中国人名中往往取其颂美之意。
也有人认为鲁迅先生对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很直接,“夏瑜”谐音“夏逾”,“秋瑾”语拼“秋近”,夏天过了,秋天临近,所以“夏瑜”即为“秋瑾”。
4、下列对人物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华老栓夫妇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
B.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C.康大叔乐于助人,热心帮助华老栓给小栓治病。
(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康大叔的职业身份是一名职业刽子手,他凶暴、残忍、无耻。
康大叔与夏三爷、红眼睛阿义等人的形象,集中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贪婪、卑鄙的反动本质。
这篇小说通过对封建统治爪牙的刻画,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黑暗。
5、下列对《药》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明暗结构双线作文
明暗结构双线作文明暗双线结构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通常明线用于描述故事的表面情节,而暗线则揭示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或主题。
以下是关于明暗结构双线作文的一些写作技巧和范文。
一、写作技巧1.明确双线:在明暗双线结构中,明线和暗线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写作中要明确两条线索,确保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明了。
2.情节推进:明线和暗线应该相互推进,不能只注重一条线索而忽略了另一条。
同时,要确保两条线索在情节发展中的平衡。
3.体现主题:通过明线和暗线展现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4.多种表现方式:可以使用多种手法和技巧来表现明线和暗线,例如对话、描写、象征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二、范文解析下面以鲁迅的经典小说《药》为例,分析其明暗双线结构。
《药》是一篇以明末清初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位忠贞不渝的义士和一位狡诈恶毒的叛徒的故事。
小说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华家的故事,一条是夏家的故事。
两条线索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明线(华家):华家是一个忠于明朝的家族,家族成员包括华老栓夫妇、华小栓和华大妈。
华老栓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为了治好儿子的痨病,不惜用沾有毒药的馒头来换钱。
华大妈则是逆来顺受,对儿子的病情深感忧虑,却没有任何办法。
暗线(夏家):夏家是明朝的叛徒,成员包括夏瑜和夏四奶奶。
夏瑜是一个忠于明朝的义士,因为被家族误解而被赶出家门。
夏四奶奶则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对儿子的行为不以为然,甚至不愿意承认儿子的背叛行为。
两条线索在小说结尾处汇合:夏瑜因为不肯投降而被判死刑,华家也因为使用有毒馒头而受到了报应。
两条线索相互呼应,深刻揭示了忠贞义士和背叛者的矛盾冲突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学生作文在一个繁华的城市里,住着一位名叫小明的年轻人。
他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音乐家。
然而,他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梦想,希望他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来养活自己。
小明在追求音乐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
他的家人不支持他购买昂贵的乐器,他的工作也不稳定。
文章线索
文章线索中考语文复习文章线索教学目标:文章线索,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2.以事情为线索如《养花》3.以物品为线索如《一个苹果》4.以地点为线索如《参观人民大会堂》5.以时间为线索如《一定要争气》6.以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一般的是先抑后扬)7.双线索如《少年闰土》文章线索的基本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双线索在作用:《药》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写华老栓夫妇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一条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被捕入狱、狱中斗争和英勇就义。
在暗线中,除革命者夏瑜外,仅次于夏瑜的人物就是夏三爷了。
作者之所以在暗线中安排这样一个人物,不仅仅是为了交待夏瑜入狱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夏三爷这个告密者的卑鄙自私来反衬革命者夏瑜的英勇顽强。
一个是伯父,一个是侄子;一个是卑鄙自私、出卖革命者,一个是在狱中仍然坚持斗争,不屈不挠,直至慷慨就义;这形成了一多么鲜明的对照啊!《麦琪的礼物》小说构思巧妙,采用“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构思方式,小说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小说的主人公德拉和杰姆用各自珍爱的东西换钱为对方买圣诞节礼物,但作者只详写德拉卖掉自己的头发买表链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对杰姆卖掉金表买发梳一事则直到结尾才一笔带过。
小说有两条线,一明写,一暗写,这就叫“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
既可避免重复,呆板,又可造成强烈的悬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个令人惊愕、出人意料而又不违情理的精彩结局。
怎样把握文章的线索:一、时空连“线”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从我能记忆时起”、“到四五岁时”、“到八九岁时”、“1895 年”、“1900 年”、“1908 年”、“1909 年”、“1919 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母亲优秀品德的许多事情,便一桩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
《药》教案
药鲁迅一、教学要求:1.归纳小说的主题。
2。
概括情节,指出明、暗两条线的构成.3。
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3。
人物形像。
4。
讨论标题药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明、暗交织的双线结构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则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以及对革命的反思。
三、教学安排:三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为了唤醒民众,寻找救国的出路,弃医从文,就有了小说集《呐喊》,《药》就是其中的一篇。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药到病除”,足见药在人们心目中是疗治病痛的希望,但不是每味药都能治好病,药未能挽救鲁迅的父亲,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药也未能活过来。
这是为什么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鲁迅先生的《药》。
二、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三、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药》教案(综合版)11
药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写作意图2.梳理明暗线相互交织的构造, 把握情节及其整体构造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提醒主题的写法4.分析人物形象, 进一步认识、体悟作品主题5.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小说双线构造的安排及用意2.环境描写的作用3.作品的主题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活当中, 我们如果有什么病, 常常要吃药。
俗话也讲: 药到病除。
可见, 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
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 吃了他父亲给他买来的药后, 却没能好起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这篇?药?, 看看这“药〞是一种什么样的药, 它有什么样的寓意。
二、写作背景1907年, 光复会成员徐锡林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事败被捕, 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
不久, 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 后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 写了这篇小说。
三、写作意图说明:当时的鲁迅对革命的对象、人物、途径等问题, 还不能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答复, 所以只是“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已。
四、题目“药〞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小说写了哪些人物?明确1.标题“药〞指人血馒头。
血是被害革命者夏瑜的鲜血, 给华小栓治痨病用的。
2.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 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3.人物:华家: 华老栓〔父〕华大妈〔母〕华小栓〔子〕夏家: 老女人〔母〕夏三爷〔叔〕夏瑜〔子〕其他: 康大叔〔刽子手〕茶客〔民众〕五、对华、夏两家来说, 都是悲剧。
请复述两家具体的悲剧情节。
要求以课文为序。
明确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
开小茶馆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痨病, 从刽子手康大叔那儿买了人血馒头。
当天早上华小栓吃了药, 第二天就死了。
这人血来自革命烈士夏瑜。
夏瑜参加了革命, 因夏三爷告密被捕, 在狱中他大义凛然, 坚持革命宣传, 最终就义。
职业中专鲁迅《药》说课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 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 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欣赏、把握重点。
• 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我主要采用复述法、鉴赏式讨论法、线索追踪法、 图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 教学。 •
梳线索,理结构 • 讨论:这篇小说可不可以不采用 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 节?
• 比如,能否只用单线,或两条都 用明线?请说出理由来。
(小组讨论五分钟,理清课文线索与结构 )
后半夜 天明 白天 双线连接、 交织事物:
第二年清明 华 大 妈 上 坟
人血馒头
华 家 明 线
老 栓 买 药
小 栓 吃 药
茶 客 谈 药
( )
药
双线连接、 交织人物: (
刑 场
夏 家 夏 暗 瑜 线 就 义
茶 馆
夏 瑜 血 被 吃
茶 馆
茶 客 议 瑜
坟 场
夏 四 奶 奶 上 坟
康大叔
)
主题(1)
明线: 揭示了普通民众长 期受封建阶级压迫形成的思想 愚昧、麻木、落后的现实。
主题(2):
暗线:揭露了封建统治阶 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 歌颂了革命者的英勇牺牲。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馒头,串起华夏两家辛酸故事; 两出悲剧,引出中华百年求索历程。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 级的学生,中职生阅读小说的注意力只 集中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很少有学生 对小说的结构、人物及环境等进行过多 的关注,更不用说进行分析与鉴赏,并 且学生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ppt
8
题意(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 群众是觉 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 一症结的 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 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 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 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 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药〉明线和暗线的双 线线索安排
医学ppt
1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 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
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 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 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 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
说题目的用意。
医学ppt
9
作品记录
http://luxun. /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 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 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 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医学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
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
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
/quanj/lu1c.ht ml
/yuwen/book4/yao/yao.htm
医学ppt
制作:高一(七10 ) 班李则徐
医学ppt
11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
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
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
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
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
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
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
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
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
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医学ppt
5
开端
华家(明写) 老栓买药
地点 夏家(暗写) 刑场 夏瑜就义
发展
(秋天后半夜)
小栓吃药
茶馆
(明暗连接) 夏瑜血被吃
高潮
(当天早晨) 茶客谈药
茶馆
(明暗交织) 茶客谈夏瑜
结局
(当天上午) 药的效果
坟场
医学ppt
(明暗交织) 夏四奶奶上坟
6
(明暗交融)
线索
明线:买药
吃药
谈药
药无效
暗 线: 夏瑜就义
夏瑜血被吃
夏四奶奶上坟
茶客谈夏瑜
医学ppt
7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 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 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 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 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 家。──情节的开端 .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 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 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 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 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医,学在ppt 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3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 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 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 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 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 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 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 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 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 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医学ppt
2
情节结构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 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 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 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