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
一.目的
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
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
(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
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
观察蜡盘中的蜚蠊。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
(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这种口器由上唇、
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
(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
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
对照内部结构图观察。
(1)消化系统:口后方有咽,咽后为狭小的食道,食道后行到胸部膨大而成嗉囊,是储存食物的器官。嗉囊后为前胃,其内壁有几丁质的齿状突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前胃向后伸展而进入胃,在前胃与胃之间有4对胃盲囊,其中4条向前伸入胸部,盖在前胃四周,另外4条向后伸展包围在胃的四周。胃盲囊与胃相通,能分泌消化液进入胃中帮助消化食物;胃后依次为为中肠、后肠,中肠和后肠之间有多条丝状中空的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为蜚蠊的排泄器官,根据马氏管的位置可判中肠与后肠的分界。直肠较膨大,开口于肠部背面末端的肛门。由口到前胃属于前肠,胃属中肠,马氏管以后的部分属于后肠。
图6-3 蜚蠊内部结构
(2)生殖系统:雌雄异体。性成熟的雌性蜚蠊消化道后端两侧有一对卵巢;卵巢后端为输卵管,输卵管合并成总输卵管与阴道。阴道向后开口于肛门的腹面。雄性蜚蠊身体后端在消化道两侧有一对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精巢,精巢后端有很细的输精管。一对输精管汇合而成射精管,再通到交接器。
(3)呼吸系统:昆虫是以外胚层表皮内陷而成的气管(trachea)系统进行呼吸作用的。胸部和腹部两侧的气孔便是气管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将消化道轻轻移在一侧,即可见到附着于体壁侧面的一条银灰白色发亮的有许多分支的气管干,气管干的位置正好和气孔紧紧相连,每一气孔都以短气管与气管干相连。气管干
上分出许多支气管与全身各部组织相连,以便直接进行气体交换。体内还可看到银灰色气囊(已成扁状),有储存空气增加浮力的作用。
(4)神经系统:整个神经系统位于身体腹面,是白色的腹神经索,用放大镜观察腹神经索上的神经节。
(二)昆虫的口器:观察示例切片。
1. 咀嚼式口器:蜚蠊的口器即是,请见上文。
2. 刺吸式口器:观察蝉、蚊头部口器制片。蚊的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下唇内凹成食物道。取食时由六条口针刺入皮肤。蝉的上唇短不成针状,而是由两个小颚抱合形成食物道,藏于大颚口针内。
3. 添吸式口器:观察家蝇的口器制片,伸出来的最大部分是下唇,下唇末端成海绵状的唇瓣(labellum),便于添吸食物。在下唇上面有一块细小薄片是上唇。上颚全部消失,下颚只剩下一对触须。
4. 虹吸式口器:观察蝶与蛾的头部制片,可看见盘绕于头部腹面的细长吸管,它能伸入花的深处吸取花蜜。吸管由左右下颚愈合而成,在其基部尚能看见退化的下唇须,上唇下唇和大颚都退化消失。
5. 嚼吸式口器:是蜂类具有的口器,兼有咀嚼及吸收的功能。上唇及大颚保持咀嚼式结构,适于咀嚼花粉,小颚及下唇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
(三)昆虫的翅:观察示例标本。
1. 鞘翅(elytron):鞘翅目(如金龟子)的前翅,坚硬不透明,角质化,翅上经常有刻点与条纹,翅脉不明显,有保护功能。
2. 半鞘翅(hemielytron):半翅目(如蝽蟓)的前翅近基部翅质亦为角质,翅外半部为薄透明膜质,因此称为半翅目或异翅目。
3. 复翅(tegmen):直翅目(如蝗虫)的前翅较硬,坚韧如革,半透明,翅脉细密,有保护作用,称为复翅。
4. 鳞翅(lepidotic):鳞翅目(蝶、蛾)的地翅上覆以大量鳞片,则称鳞翅。
5. 膜翅(membranous wing):膜翅目(蜂类),翅成膜质,柔软透明,翅脉清楚。
6. 双翅目(蚊蝇类)的翅: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棍,在飞行时有平衡作用。
(四)昆虫的足:观察示例切片。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昆虫的足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 步行足:蝗虫前足、蚂蚁足。
2. 跳跃足:蝗虫后足。
3. 挖掘足:蝼蛄前足。
4. 捕捉足:螳螂前足。
5. 游泳足:划蝽的中后足,龙虱后足。
6. 交配足:龙虱前足。
7. 采粉足:蜜蜂后足。
(五)昆虫的触角:观察示例切片。触角变化很大,常作为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1. 鞭状:飞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