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分类

合集下载

节肢动物的简介

节肢动物的简介

节肢动物的简介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显著特征的动物,它们的身体由许多节段组成,每个节段上都有一对关节肢和外骨骼。

下面将对节肢动物的分类、特征、生态和重要性进行详细介绍。

一、分类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门之一,包括了昆虫、蛛形动物、甲壳动物和多足动物四个亚门。

其中,昆虫是节肢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群体,包括了蜜蜂、蚂蚁、蝴蝶等。

蛛形动物包括了蜘蛛、蝎子等。

甲壳动物有螃蟹、龙虾、虾等。

多足动物主要包括了蜈蚣、蜣螂等。

二、特征节肢动物的显著特征是其身体由许多节段组成,每个节段上都有一对关节肢和外骨骼。

这种外骨骼不仅保护了节肢动物的内脏器官,还为它们提供了支撑和运动的功能。

节肢动物的关节肢使它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运动,如行走、游泳和飞行等。

此外,节肢动物还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生殖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和繁衍。

三、生态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从海洋到陆地,从热带到极地都有它们的身影。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是食物链中的消费者,又是分解者和传粉者。

例如,昆虫是植物的重要传粉者,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蛛形动物则在控制害虫数量和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重要性节肢动物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首先,昆虫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它们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同时,一些昆虫也是农作物的重要传粉者,为农作物的繁育提供了帮助。

其次,节肢动物中一些物种还被用于食品、药物和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如蜜蜂的蜜、蚕的丝等。

此外,蛛形动物和多足动物也在医学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显著特征的动物,其身体由许多节段组成,每个节段上都有一对关节肢和外骨骼。

它们广泛分布于地球各个角落,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节肢动物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物揭秘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初中生物揭秘节肢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工业原料
甲壳素:用于 制造防锈涂料、 食品添加剂和
化妆品
壳聚糖:用于 制造生物降解 塑料、药物载
体和化妆品
几丁质:用于 制造食品保鲜 剂、农药和化
妆品
节肢动物毒素: 用于研究和开
发新型药物
食用和药用价值
食用价值:部分节肢动 物如龙虾、螃蟹等是人 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
药用价值:一些节肢动 物如海星、海葵等具有 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 某些疾病或辅助治疗。
节肢动物具有多对附肢,可以在各 种环境中灵活移动
运动方式
节肢动物的运动方式多样,可以在 陆地、水中和空中移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节肢动物的附肢分节,使其能够快 速而敏捷地移动
节肢动物的运动能力与其生存环境 密切相关,适应性强
感知器官
节肢动物具有多种感知器官,如触角、复眼等,以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多足类节肢动物
简介:多足类节肢动物是一类具有多条腿的生物,通常生活在土壤、水域或洞穴中。
特征:多足类节肢动物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每个体节都有一对腿。它们的头部有一 对触角和一对复眼。
分类:多足类节肢动物包括蜈蚣、马陆、蚰蜒等。
生态作用:多足类节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或掠食者的角色,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甲壳类节肢动物
特征:具有硬质的 甲壳,身体分头、 胸、腹三部分,头 部有一对触角,胸 部有三对腿。
常见种类:螃蟹、 龙虾、虾等。
分布范围:广泛分 布于海洋、淡水及 陆地。
生态习性:多数为 肉食性动物,具有 捕食、防御等生存 技能。
节肢动物在自 然界中的作用
生态平衡
节肢动物能够分解动植物遗 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平衡器:位于小触角基部丛毛中的平衡囊内,起
平衡作用。
▲嗅觉器:躯体各部分的触毛,有触觉功能,由刚
毛类表皮细胞向外突出而成,各附属肢边缘上的刚 毛特别发达,它们的基部神经末梢,触觉敏锐。
8.内分泌系统
虾蟹类的内分秘系统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非神 经内分泌系统组成。 ▴前者包括脑和中枢神经的神经分泌细胞,位于眼 柄内的X—器官、窦腺以及后接索器、围心器组成; ▴后者则包括Y—器官、大颚器官以及促雄性腺。
▵ 腹部(6对):腹肢扁平,如桨状,用作游泳, 称之为游泳足。 ▲低等的种类常不具腹肢。
▲高等的种类除尾节外,每节都具1对腹肢。
△雌性兼有抱卵的功能。 △雄性的第一、二对内肢常变成交配器。
2.消化系统 虾是以口器附肢抱食和咀嚼。 低等的甲壳类和水蚤,其胸肢上有刚毛,用作过滤 水中的小生物(硅藻)为食。
图. 斑节对虾雌性外部形态特征
▲雄性生殖腺由精巢、输精管及精荚囊等组成。 精巢成对位于消化腺背方,心脏之前下方。 ▲雌性生殖腺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两部分。虾类的
卵巢多叶,位于消化腺背方。
▴在正常情况下,甲壳类需要经过交配、受精的方
式进行繁殖。螯虾交配时,雌虾仰卧水底,雄虾以螯 肢将雌虾包住(图14—11A),同时由交接肢(即腹部第 1、2对腹肢)将精荚送到雌虾腹面,粘在雌虾第4、5两 对步足间的凹陷处,雌虾产卵时也是仰卧水底,腹面 朝上,并在腹部附肢基部间分泌粘液,将精荚溶解, 并在那里进行受精(图14—11B)。
▵后接索器、围心器的神经内分泌产物主要为各种 胺类和多肽类,用于控制色素活动,促进心脏功能及 呼吸活动,此外还参与渗透压和离子调控过程。
▴Y—器官的主要分泌物为蜕皮激素,主要成分为 20—羟蜕皮酮及共同产物,其分泌在虾蟹类蜕皮之前 达到高峰,随蜕皮活动开始迅速下降,恢复正常。

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 medical arthropod
什么是节肢动物 ?


虫体左右对称
外骨骼
循环系统开放式
以鳃或气门呼吸 蜕皮和变态现象
什么是医学节肢动物?

医学节肢动物(medical arthropod):某些节 肢动物通过刺蜇、寄生和传播病原体等方式危害 人类健康,将这类具有医学重要性的节肢动物称 为医学节肢动物。
病原体 登革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黄热病病毒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 裂谷热病毒 疟原虫 班氏丝虫
病媒节肢动物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三带喙库蚊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白纹伊蚊 等多种蚊种 窄翅伊蚊、尖音库蚊 等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致倦库蚊、淡色库蚊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感染途径 叮咬经皮肤 经呼吸道吸入 叮咬经皮肤 叮咬经皮肤 经呼吸道吸入 叮咬经皮肤 经呼吸道吸入 叮咬经皮肤 经呼吸道吸入 (接触传播) 叮咬经皮肤 输血 叮咬经皮肤 叮咬经皮肤
“ 或者是虱子战胜社会 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 战胜虱子” —— 列 宁
虫媒病
病原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汉坦病毒
病媒节肢动物 地里纤恙螨 小盾纤恙螨 格氏血历螨
感染途径 叮咬经皮肤 螨叮咬经皮肤 (鼠播) (垂直传播)
螨 恙虫病 传 虫 媒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
地里纤恙螨幼虫
格氏血历螨(雌)
格氏血历螨(雄)
虫媒病 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 炎 黄热病 委内瑞拉马脑 蚊 炎 媒 病 裂谷热 疟疾
落矶山斑点热
立氏立克次体
Characteristic rash of late-stage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 on legs of a patient, ca. 1946(photo provided courtesy of Rocky Mountain Laboratories, NIAID, NIH, Hamilton, Montana)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1 蝗虫的排泄系统的名称和着生部分是 D。
A 肾管、肠与体腔之间 C 肾盲管、体腔与体壁之间 D 马氏管、中肠与后肠间
四、节肢动物的分类
原气管纲
节 肢 动 物 门 现 存
体不分节,仅表面有环纹,附肢 也不分节 --栉蚕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6对 附肢:1对螯肢和5对步足;无触 角。腹肢7对;书鳃呼吸;海产 --三刺鲎 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3-4对 附肢:1对触角、1对大颚和1-2 对小颚,躯干部每体节1-2对, 气管呼吸 --少棘蜈蚣
甲壳坚硬,头胸甲特别发达。 等足目普通卷甲虫 端足目钩虾 磷虾目 华丽磷虾
钩虾
十足目
游泳亚目(Natantia) 爬行亚目(Reptantia)
虾的色素C中存在有虾青 素,虾红素(类葫萝卜素), 高温时→蛋白质变 性沉淀→析出虾青素,→ 虾青素氧化脱氢→形成虾 红素
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胚后发育—变态现象
1无变态
2 完全变态: 菜粉蝶--菜青虫,金龟子----蛴螬 蝇—— 蛆 蚊 ——孑孓


蝗虫下列哪种结构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答案D. A 触角 B 后足C 复眼 D 外骨骼 118.昆虫羽化后体壁要经历硬化过程,这种硬化过程 是 的变化过程: 118.A A.蛋白质 B.多糖 C.脂类 D.其他物质钙化
3


112下列哪一类无脊椎动物具有最复杂的体表结构?
A节肢动物 B海绵动物 C原生动物 D.刺胞动物
密相关
呼吸系统简单(限于身体一部),循环系统复杂,如虾 呼吸系统复杂(全身各部),循环系统简单,如昆虫
用体表呼吸的小型节肢动物循环系统消失,如水蚤。
(四) 多样的呼吸和排泄器官

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

蝗虫的翅
直翅目昆虫
蝗虫Biblioteka 蟋蟀蜻蜓的翅蜻蛉目昆虫
蜻蜓
豆娘
金龟子的翅
鞘翅目昆虫
金龟
瓢虫
蝴蝶的翅
鳞翅目昆虫
蝴蝶

蝇的翅
双翅目昆虫



气门
咀嚼式口器示意图
蝗虫
1、生活环境:陆地
2、形态结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三对足;一般具有两对翅,体表具有外骨骼 外骨骼具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 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是不能随着身体的 长大而生长,所以昆虫有蜕皮现象。
2、怎样才能有效的灭蝗?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1)有外骨骼,能适应干旱.
(2)取食速度快.
(3)有翅,运动能力强.
(4)繁殖能力强.
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①体表有外骨骼.
②肢体、足和触角均分节。
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 有益:1、提供食物 2、可作饵料 • 3、提供工业原料 4、可入药 • 5、消灭害虫 • 有害:危害农业和林业
1、水蛭、蝎子、蜻蜓、蟹、蜗牛、壁 虎、蚊蝇。其中的节肢动物有哪些?其 它动物属于哪一类?
头 部
胸 部
触角( 1 )对 复眼( 1 )对 单眼( 3 )个 咀嚼式口器( 1 )个 前足( 1 )对 中足( 1 )对 后足( 1 )对 前翅( 1 )对,革质 后翅( 1 )对,膜质
腹 部
气门( 8 )对(1-8体节) 听觉器官( 1 )个(第一体节 两侧)
产卵器(雌性),交接器(雄
蝗灾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是什 么原因?
请举例说明翅对昆虫的生活和分 布有什么意义:
蜜蜂通过翅的运动可以寻到蜜源 (食物)并运回蜂巢; 翅对昆虫的觅食、 避敌、寻偶繁殖、 寻找栖息地有重要 作用。并扩大生存 的空间。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⑶蛛形纲(Arachnoida)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有 6对附肢,即一对赘肢、一对脚须(触肢)(PalP=PediPalP)和4对步足;也无触角。腹肢几乎完全退化。用书肺和气管呼吸。如各种蜘蛛等。
⑷甲壳纲(Crustacea)体常分头脑部和腹部。头胸部有13对附肢,即5对头肢和8对胸肢。 5对头肢包括2对触角,一对大颚和2对小颚。8对胸肢中前几对为颚足,其余为步足。腹肢有或无。用鳃呼吸。如各种虾和界最大的一门,通称节肢动物,包括人们熟知的虾、蟹、蜘蛛、蚊、蝇、蜈蚣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等。全世界约有110~120万现存种,占整个现生物种数的75-80%。节肢动物生活环境极其广泛,无论是海水、淡水、土壤、空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有些种类还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
⑸多足纲(Myriapoda)体分头部和躯干部。头部有3一4对附肢,即一对触角、一对大颚,和1~2对小颚。躯干部有多对步足,每一体节l一2对。用气管呼吸。如蜈蚣等。
⑹昆虫纲(Insecta)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4对附肢,包括一对触角、一对大颚,一对小颚以及一对左右愈合成为一片的下唇、胸部有3对步足。腹部附肢几乎完全退化。如各种蚊和蝇等。
神经系统和感官器官
节肢动物的神经系统与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基本上是相同的,同属于链状结构。但由于节肢动物的异律分节,常有一些前后相邻的神经节愈合成一个较大的神经节或神经团。节肢动物神经节愈合的情况与身体外部分节的消失是密切相关的。如蜘蛛体外分节不明显,其神经节也都集中在食道的背方和腹方,形成了很大的神经团。神经节互相愈合时,便失去其原来的链状结构。原气管纲具2条腹神经索,上面没有明显的神经节,这与涡虫的阶梯式神经系统相似。节肢动物的感觉器官相当复杂,有司平衡、触觉、视觉、味觉、嗅觉和听觉的感觉器官。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复眼由个眼组成,能感知外界物体的运动和形状,能适应光线强弱和辨别颜色。

动物学-节肢动物

动物学-节肢动物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附肢类型:按附肢结构特征双肢型(肢口纲和甲壳纲)单肢型(多足纲和昆虫纲)。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原肢节:附肢的基干,分为前基节(亚基节)、基节、底节。

内肢节:由原肢节顶端发出,一般4-5肢节。

外肢节:由原肢节外侧发出,肢节较多。

双肢型附肢由双肢型附肢演变而来,其外肢已完全退化,只保留了原肢节和内肢节。

单肢型附肢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上表皮(上角质膜):蛋白质+脂质外表皮(外角质膜):几丁质+蛋白质(鞣化,钙质沉淀,坚硬)内表皮(内角质膜):几丁质+蛋白质(未鞣化,柔软)甲壳类外骨骼内具有大量钙质,昆虫类无。

作用:防止体内水分大量蒸发,支持,保护和运动。

外骨骼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每个体节通常包被四块外骨骼:背板(背甲):位于背侧腹板(腹甲):位于腹侧侧板(侧甲):位于两侧,甲壳类发达,昆虫类退化(仅在有翅亚纲胸节保留)。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蜕皮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丧失的作用,同时也使生长受到限制。

节肢动物发育中,去掉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称为蜕皮。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体壁低等的小型甲壳动物,如水蚤。

膜状的结构,充满毛细血管。

如虾、蟹等。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3)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

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5)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分支的管状结构,为陆生节肢动物昆虫、马陆、蜈蚣等的呼吸器官。

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4. 具有混合体腔和开管式循环系统。

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的过程中,不扩展为广阔的真体腔,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不形成体腔膜,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

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使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混合体腔内充满血液,混合体腔也称作血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蜚蠊解剖及节肢动物分类一.目的通过对蜚蠊的观察,了解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基本形态、生理及其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进一步通过对昆虫各种类型的触角、口器、翅、足、及变态的观察更深了解昆虫纲的多样性与适应的广泛性,并识别重要目的一些代表。

了解节肢动物的分类。

二.材料与用具活体蜚蠊,各种代表昆虫的口器、翅、足、触角和变态的制片。

体视镜、解剖镜、解剖器、蜡盘、大头针。

有关节肢动物标本。

三. 观察(一)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的解剖:首先将乙醚滴在脱脂棉上,然后将脱脂棉放进装有活体美洲大蠊的广口瓶内,待蜚蠊被麻醉,不能爬行后,进行活体观察和解剖。

1. 外形(图6-1):观察蜡盘中的蜚蠊。

身体已明显具有体区的分化,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体节愈合,胸部三节,腹部分节明显,整个身体覆以几丁质外骨骼。

图6-1 雄性蜚蠊外形及内部结构图(1)头部:是蜚蠊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头部以活动的颈部与胸部相连,头部向前伸出一对鞭状的触角,由基节(柄节),梗节,与多节的鞭节组成,是感觉器官。

头前端两侧有一对椭圆形复眼,是由许多小眼组成。

头部外骨骼坚硬,复眼之间为额,额上端为颅顶,头的两侧复眼下方为颊。

蜚蠊的口器属于咀嚼型。

这种口器由上唇、下唇、上顎、下顎及舌五部分组成(图6-2)。

用镊子轻轻将口器各部分取下,依次放蜡盘中观察。

图6-2 咀嚼式口器(以蝗虫口器为例)(2)胸部:头后有足和翅的部分是胸部。

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后胸。

每一胸节上有一对足,中胸与后胸各有一对翅。

在胸部侧面,前胸与中胸之间有一对气孔(spiracle)。

中胸与后胸之间也有一对气孔,明显可见。

(3)足:蜚蠊的前足、中足和后足均为步行足。

这三对足在构造上是相似的。

每一足都是由五部分组成,第一节与躯体相连,称为基节(coxa),其次为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及跗节(tarsus)。

蜚蠊跗节又分为5节。

(4)翅:在中胸背面伸出一对革质前翅,有保护后胸膜质后翅的功用。

揭开前翅即可看到折叠于其下的后翅,后翅较薄,纵行折叠,展开后很宽大,是飞翔的主要器官。

(5)腹部:腹部是生殖与消化代谢的中心。

腹部分节清楚,共有11节,但第9节后的体节不易分清楚。

试以一手拿住头部,另一手拿住尾端,轻轻拉动蜚蠊身体,便可看出腹节之间有节间膜可使腹部拉长或缩短。

每一体节包括一个背板,一个腹板,侧区为膜状。

腹部从第一节到第八节共有八对气孔,为气管的开口。

尾部侧面有一对尾须,是第11腹节的退化附肢。

2. 内部构造(图6-3):将蜚蠊足和翅剪去,背部朝上放在蜡盘上(此时可透过体壁看到背血管)。

用解剖剪从尾端稍前位置沿侧膜向前至头部纵行剪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住腹板,轻轻掀去背板,露出整个体腔(混合体腔即血腔,haemocoele),加入少量水以免干燥,由于蜚蠊体内有较多的脂肪体,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小心去除脂肪体,并用清水轻轻冲洗,对照内部结构图观察。

(1)消化系统:口后方有咽,咽后为狭小的食道,食道后行到胸部膨大而成嗉囊,是储存食物的器官。

嗉囊后为前胃,其内壁有几丁质的齿状突起,有磨碎食物的功能。

前胃向后伸展而进入胃,在前胃与胃之间有4对胃盲囊,其中4条向前伸入胸部,盖在前胃四周,另外4条向后伸展包围在胃的四周。

胃盲囊与胃相通,能分泌消化液进入胃中帮助消化食物;胃后依次为为中肠、后肠,中肠和后肠之间有多条丝状中空的马氏管(malpighian tubule),为蜚蠊的排泄器官,根据马氏管的位置可判中肠与后肠的分界。

直肠较膨大,开口于肠部背面末端的肛门。

由口到前胃属于前肠,胃属中肠,马氏管以后的部分属于后肠。

图6-3 蜚蠊内部结构(2)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性成熟的雌性蜚蠊消化道后端两侧有一对卵巢;卵巢后端为输卵管,输卵管合并成总输卵管与阴道。

阴道向后开口于肛门的腹面。

雄性蜚蠊身体后端在消化道两侧有一对由许多精小管组成的精巢,精巢后端有很细的输精管。

一对输精管汇合而成射精管,再通到交接器。

(3)呼吸系统:昆虫是以外胚层表皮内陷而成的气管(trachea)系统进行呼吸作用的。

胸部和腹部两侧的气孔便是气管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将消化道轻轻移在一侧,即可见到附着于体壁侧面的一条银灰白色发亮的有许多分支的气管干,气管干的位置正好和气孔紧紧相连,每一气孔都以短气管与气管干相连。

气管干上分出许多支气管与全身各部组织相连,以便直接进行气体交换。

体内还可看到银灰色气囊(已成扁状),有储存空气增加浮力的作用。

(4)神经系统:整个神经系统位于身体腹面,是白色的腹神经索,用放大镜观察腹神经索上的神经节。

(二)昆虫的口器:观察示例切片。

1. 咀嚼式口器:蜚蠊的口器即是,请见上文。

2. 刺吸式口器:观察蝉、蚊头部口器制片。

蚊的上唇、大颚、小颚及舌变成了六条口针,藏于下唇,下唇内凹成食物道。

取食时由六条口针刺入皮肤。

蝉的上唇短不成针状,而是由两个小颚抱合形成食物道,藏于大颚口针内。

3. 添吸式口器:观察家蝇的口器制片,伸出来的最大部分是下唇,下唇末端成海绵状的唇瓣(labellum),便于添吸食物。

在下唇上面有一块细小薄片是上唇。

上颚全部消失,下颚只剩下一对触须。

4. 虹吸式口器:观察蝶与蛾的头部制片,可看见盘绕于头部腹面的细长吸管,它能伸入花的深处吸取花蜜。

吸管由左右下颚愈合而成,在其基部尚能看见退化的下唇须,上唇下唇和大颚都退化消失。

5. 嚼吸式口器:是蜂类具有的口器,兼有咀嚼及吸收的功能。

上唇及大颚保持咀嚼式结构,适于咀嚼花粉,小颚及下唇延长成管状,适于吸食花蜜。

(三)昆虫的翅:观察示例标本。

1. 鞘翅(elytron):鞘翅目(如金龟子)的前翅,坚硬不透明,角质化,翅上经常有刻点与条纹,翅脉不明显,有保护功能。

2. 半鞘翅(hemielytron):半翅目(如蝽蟓)的前翅近基部翅质亦为角质,翅外半部为薄透明膜质,因此称为半翅目或异翅目。

3. 复翅(tegmen):直翅目(如蝗虫)的前翅较硬,坚韧如革,半透明,翅脉细密,有保护作用,称为复翅。

4. 鳞翅(lepidotic):鳞翅目(蝶、蛾)的地翅上覆以大量鳞片,则称鳞翅。

5. 膜翅(membranous wing):膜翅目(蜂类),翅成膜质,柔软透明,翅脉清楚。

6. 双翅目(蚊蝇类)的翅:前翅膜质,后翅特化成平衡棍,在飞行时有平衡作用。

(四)昆虫的足:观察示例切片。

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昆虫的足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 步行足:蝗虫前足、蚂蚁足。

2. 跳跃足:蝗虫后足。

3. 挖掘足:蝼蛄前足。

4. 捕捉足:螳螂前足。

5. 游泳足:划蝽的中后足,龙虱后足。

6. 交配足:龙虱前足。

7. 采粉足:蜜蜂后足。

(五)昆虫的触角:观察示例切片。

触角变化很大,常作为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1. 鞭状:飞蝗。

2. 刚毛状:蜻蜓。

3. 锯齿状:芫蜻,叩头虫。

4. 游泳足:划蝽中后足、龙虱后足。

5. 膝状:蜜蜂、象鼻虫。

6. 鳃叶状:金龟子。

7. 具芒状:家蝇。

8. 羽状:雄蚊。

(六)昆虫的变态:观察示例标本。

1. 无变态:衣鱼,成虫与幼虫形态上基本无区别。

2. 渐变态:蝗虫的若虫与成虫,身体构造极相似,只是若虫翅甚短,称为翅芽,触角也较短,头部与身体的比例较成虫大。

3. 半变态:蜻蜓的稚虫,水生,下唇特化而成一个假面具,为捕食器官。

成虫中不具假面。

稚虫翅较短不能飞行。

上述的2、3类合称不完全变态昆虫。

4. 全变态:观察蛾的变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

四. 检索分类根据检索表观察,检索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及膜翅目的重要类群并掌握各目的主要特征。

学习检索表的应用,并用桌上所放标本逐一进行检索,鉴定每一号码昆虫所属何目。

检索表有各种作法,应以简明为好,要抓住主要特征。

昆虫纲成虫分目简易检索表1有翅2对----------------------------------------------------------------(2)无翅1对,后翅退化为平衡棍-------------------------------------------------双翅目(Diptera)2 前翅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3)前后翅均为膜质------------------------------------------------------(5)3 前翅革质,后足为跳跃足,渐变态-----------------------------------------直翅目(Orthoptera)前翅角质,或半为革质半为膜质,后足不为跳跃足,全变态---------------------------(4)4 前翅角质,无翅脉,咀嚼口器----------------------------------------------鞘翅目(Coleoptera)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有翅脉,刺吸口器---------------------------半翅目(Hemiptera)5 双翅皆披鳞片或细毛,虹吸口器-----------------------------------------鳞翅目(Lepidoptera)双翅无鳞片或密毛,多光滑透明,非虹吸口器--------------------------------------------(6)6 静止时双翅呈屋脊状伏于背上,刺吸口器----------------------------同翅目(Homoptera)静止时双翅平置,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膜翅目(Hymenoptera)五. 节肢动物门分类(一)三叶虫亚门(Trilobita):三叶虫纲(Trilobites),观察三叶虫化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附肢构造相同。

(二)有螯肢亚门(Chelicerta):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具六对附肢,第一对为螯肢,第二对为脚须,后四对为步足,无触角。

1. 肢口纲(Merosfomafa):鲎(Limulus),古老而体型大。

头胸部背甲宽阔呈马蹄形,腹部背甲呈六角形。

2. 蛛形纲(Arachnida):圆网蛛(Aranea),头胸部与腹部之间有由腹部第一节形成的细柄相连。

(三)甲壳亚门(Crustacea):两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但常有愈合。

1. 蔓足纲(Cirripedia):如茗荷儿和藤壶。

触角退化,胸部具六对蔓状附肢。

2. 软甲纲(Malacostraca):虾和蟹,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整个身体盖以几丁质外骨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