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形成的原因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1)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

浅析明代倭寇的来源及其泛滥原因倭寇一般指的是日本海盗。
早在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期,在日本兼并战争中失败的封建地主、商人、武士、溃兵逃亡到海上。
他们在封建诸侯、寺院大地主的支持、鼓动下,自元末明初开始,就经常侵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劫掠财物,烧杀成性,成为东南沿海人民的祸害和影响明政府统治的障碍。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日本海盗为“倭寇”或称为“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的组成大多为日本人,真倭多而假倭少。
十五世纪下半叶,日本进入到了战国时代的混乱时期,政权分立,各诸侯割据势力相互攻伐。
这种割据对立状况除了体现在政治上外,还体现在对外贸易上。
为了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谋取巨大经济利益,各诸侯国都争相与明朝通商贸易,最终导致了“宁波争贡”的发生。
“宁波争贡事件“发生后,勘合的朝贡制度被取缔。
嘉靖皇帝废市舶司,重颁海禁令,断绝与日本的一切通商关系。
这种严厉的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商品的价格在日本暴涨。
在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下,日本海盗集团便与中国沿海一带的一些势家土豪、奸商大贾走到同一个反面,他们相互勾结起来,以日本海盗为外援,中国寇贼为向导。
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
由于明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倭寇愈演愈烈,最终酿成了明嘉靖时期“大倭寇”。
这一时期的倭寇史学界称为后期倭寇。
较之前期倭寇,后期倭寇在人员组成上有着假倭多真倭少的特点。
据史载当时的倭寇人员情况有:“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十之七”[1]。
可见此时期的倭寇,日本人只占少数部分,而大多数则是由中国的走私贸易者以及追随他们的各色人充当。
此外,这时期在东亚海域进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商人也参加了类似于“倭寇”的活动。
一、倭寇的来源有明一代,倭寇始终是明政府的一大统治痼疾,明政府的沿海各省几乎都受到过倭寇侵扰的。
从寇掠北方地区的前期倭寇到寇掠东南沿海地区的后期倭寇来看,倭寇的组织趋向于严密化,人员成分变成复杂化。
纵观有明一代倭寇的人员成分,其人员出身有逃犯、武士、商人、流民、奸民等等。
浅谈倭寇

浅谈倭寇前几天,在孙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一行人驱车参观了位于温州市龙湾区永昌镇的永昌堡,它是明代抗倭寨堡。
“倭寇”一词再次进入我的脑海,回去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下面浅谈下倭寇的历史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明初,日本一些在国内失意的土豪与浪人,在中国沿海地区,武装走私,抢掠商民。
终明之世,一直存在倭寇问题,尤其是嘉靖年间,“倭患”成为举国震动的大事。
据史料记载,明兴元亡,倭寇不断入侵我国沿海地区,由此倭患频繁,危害不浅。
洪武四年,明太祖以大国君王的风度,宣布日本等十五个邻国为“不征国”,希望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
而日本则贡、寇相仍,时而遣使入贡,时而入境扰害。
明太祖不得已被迫实行“禁海”。
然而,倭患并没有结束,甚至愈演愈烈,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祸害,也是造成明代中日关系始终不稳定的主要障碍。
迄嘉靖年间,由于倭患空前严重,于是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倭战争。
明代时江浙受倭寇侵扰最甚,温州也受到侵扰,但由于四面环山,军队很难进入,明代温州的倭患是十分严重的。
倭寇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从内外因两方面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归纳。
外部因素上,1.元军的东征诱发了倭寇。
元世祖忽必烈,在几次遗史要求日本称臣未果的情况下,发动了两次对日本的侵略战争,,在元军战败后,镰仓幕府先后发动了两次讨伐令,而在复仇未果的过程中,看到劫掠有利可图,才进行了抢掠行为,进而演化成了倭寇。
2.当时高丽的软弱和明朝的衰弱,给了倭寇以可乘之机。
3.明朝实施的海禁,为倭寇侵略找到了借口。
4.中国海盗与倭寇的勾结,在元末的统一战争中,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有的逃遁海洋,开始与倭寇勾结。
在嘉靖年间,倭寇与中国人的勾结更加严重,中国人是占倭寇总数十分之七八,并借以倭寇的头子“王直,徐海,陈东,叶麻”等人都是中国人。
内部因素上,1.日本当时经济的拮据使他们不得不向外掠夺。
2日本当时社会战乱不断,使流浪的武士和浪人增多。
倭寇的意思

倭寇的意思倭寇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对日本盗匪的称呼。
在中国历史上,倭寇指的是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频繁袭击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
倭寇活动的盛行时期为明朝和清朝。
倭寇对中国各地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困扰。
他们以海上劫掠为主要手段,不仅夺取财物、毁坏渔船,还烧杀掳掠,给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恐惧。
尽管倭寇的称呼与现代称呼有所不同,但它仍然使人对日本的破坏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日两国的关系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之间的痛点。
倭寇现象的出现与日本社会的动荡有关。
在16世纪,日本正经历着乱世时期,战国时代的混乱局势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
许多武士因战乱失去了家园和出身,成为了流浪者和盗匪。
这些武士因缺乏生计,而转而沿海寻求机会。
倭寇的存在挑战了中国政府的权威,也暴露了沿海地区的安全薄弱。
为了应对倭寇威胁,明清两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加强海岸线的防御,修筑城墙和碉堡等防御设施,设立巡逻队对倭寇进行打击,以及建立海防机构等。
除了军事手段,中国政府还采取了外交手段来缓解倭寇问题。
明朝时期,曾多次派遣使臣到日本进行外交交涉,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
然而,由于形势复杂和外交交涉的双方态度不一,这一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尽管倭寇问题几经努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一问题才最终解决。
这一时期,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并迅速实现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倭寇现象也逐渐消失。
倭寇问题的解决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中日两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个领域展开了合作。
然而,倭寇问题的历史仍然是中日两国关系中的敏感话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面对和解决。
总结起来,倭寇一词源于中国古代对日本海盗的称呼。
倭寇活动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困扰。
这一历史事件在中日两国的关系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倭寇问题的解决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历史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话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面对和解决。
明朝的抗倭运动

明朝的抗倭运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崇尚和平的朝代,但在明朝时期,中国也曾发生了剿倭抗倭的运动。
明朝的抗倭运动是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抵御外敌的决心,也反映了明朝政府对于海上安全的重视。
本文将从抗倭运动的起因、主要战役以及对明朝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抗倭运动的起因明朝抗倭运动的起因,主要是由于16世纪中叶以后,倭寇活动日益猖獗,对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威胁。
明初的时候,倭寇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后来逐渐向北扩展到山东、辽东等地。
倭寇以海上劫掠为生,不仅给中国的沿海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对明朝政权的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此外,倭寇还与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
倭寇活动的背后,日本战国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派遣大批的船只和士兵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劫持中国人民,同时又向中国输送大量的粮食、军火等物资来支持倭寇的活动。
明朝政府为了确保自己海上贸易的安全以及保护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采取措施对抗倭寇。
二、抗倭运动的主要战役在抗倭运动期间,明朝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战役来剿灭倭寇。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战役包括东南沿海的粤东海战、福建沿海的闽东海战以及辽东半岛的遗憾海战等。
在粤东海战中,明朝首次以强大的海上力量对抗倭寇。
以广东巡抚陈玉成为首的圣旨水师在海上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成功,标志着明朝开始借助于现代化舰船和大炮等武器来对抗倭寇,为后来的抗倭战争积累了经验和条件。
福建闽东海战则是明朝抗倭战争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明朝水师总指挥俞大猷在此次战役中,率领明朝水师成功击败了日本丰臣秀吉派遣的庞大舰队,使得日本势力无法继续在福建沿海活动。
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明朝政府沿海地区的统治,也大大振奋了民众的士气。
辽东半岛的遗憾海战则是明朝抗倭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
明朝水师总指挥杨思致在此次战役中,率领水师舰队成功击败了日本倭寇,并平息了辽东地区的不安定因素。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

明朝的海盗活动倭寇与海盗的威胁明朝的海盗活动: 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在明朝时期,倭寇与海盗的威胁对中国沿海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
这两个海上势力的活动给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倭寇和海盗的威胁,并分析当时政府采取的措施来应对这一威胁。
一、倭寇的崛起及其威胁倭寇是指来自日本的海盗和海上劫掠者。
明朝时期,随着日本内乱的加剧,许多日本的流亡者和亡命之徒纷纷南下,形成了雄踞中国沿海的倭寇势力。
倭寇的崛起对明朝的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他们经常侵袭中国沿海的渔村和城市,掠夺财物、绑架百姓,并对明朝的海上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明朝政府面临着如何保卫沿海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
二、海盗的活动及其威胁除了倭寇外,海盗也是明朝时期海上威胁的主要力量。
这些海盗势力主要来自中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
他们往往在无政府或政权薄弱的地区找到栖身之地,并利用海上的隐秘性进行劫掠和掠夺。
海盗的活动给明朝的海上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他们不仅掠夺商人的财物,还袭击明朝的船只,使得海上贸易的运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此外,海盗还破坏了明朝的治安,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威胁。
三、政府的应对措施面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沿海地区的安全。
1. 防御措施:明朝政府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
他们修建了一系列的海防工事,如城墙、烽火台等,加强了对沿海地区的守卫。
此外,明朝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边防机构,派遣官员驻防沿海城市,加强边界的监控和巡逻。
2. 打击行动: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倭寇和海盗的打击行动。
他们组织了海上巡逻队伍,增加了舰队的数量,加强了对海上势力的打击。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众参与海上安全的维护,设立了保护赏格以鼓励猎人。
3. 外交合作:为了应对倭寇和海盗的威胁,明朝政府还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外交合作。
他们与朝鲜、越南等国家建立了合作机制,共同打击倭寇和海盗。
此外,在与日本的外交交流中,明朝政府也利用外交手段来压制日本倭寇。
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

倭寇侵扰山东,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交涉反而被杀本文导读:戚继光上任后,立即对卫所进行整顿,严肃军纪,秉公执法,可谓雷厉风行。
他对这一艰巨的任务信心满怀,他自己说:“自觉二十岁上下,务索做好官,猛于进取,而其他利害劳顿,皆不屑计也。
”戚继光任在任的两年期间,山东沿海海防,成为当时沿海各省最为稳固的防线。
基于此,朝廷才将戚继光调到倭患最严重的闽、浙地区。
将他放置在更大的历史舞台,才能充分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才华。
而在山东防倭任职期间的一些列事迹,为他后来驰骋闽、浙沿海,平定倭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倭寇兴起于元代,自元初到有明一代,其对我国沿海的骚扰,劫掠,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
14世纪中叶,正值日本进入“南北朝”战乱时期。
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武士,逐渐沦落为“浪人”,依靠烧杀抢掠等手段谋生,这些浪人和当地专门从事走私贸易的海商相互结合,形成广为祸患的倭寇。
但史学界对“前期倭寇”与“后期倭寇”有所区分,活跃于十四世纪后半期的“前期倭寇”更加“货真价实”,主要由日本人构成,其间或也有一些被称之为“禾尺”、“才人”的朝鲜人。
据《高丽史》载:“禾尺、才人不事耕种,相聚山谷诈称倭贼。
”所谓“禾尺”、“才人”实际上就是归化于高丽的女真或契丹族后裔。
但即便如此,此一时期的倭寇内部,日本人仍然是其构成的主导力量。
与“前期倭寇”不同,活跃于十六世纪中叶的“后期倭寇”以浙江、福建、广东诸省沿海地带为主要活动舞台,进行走私贸易。
明朝嘉靖时期的倭寇成分更为复杂,期间存在大量中国籍海盗、走私集团。
大量史料显示,此一时期倭寇相比较而言,非占主导地位的并非日本人。
大部分是中国的走私海商及其追随者。
比如根据史籍记载“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闽浙江南北广东人多从倭者。
大抵贼中多华人,真倭只十之一二。
”很多日本倭寇都是依附于华人的海盗集团,时人郑晓在其所著《今言》中说:“倭奴藉华人为耳目,华人藉倭奴为爪牙,彼此依附,出没海岛,倏忽千里,莫可踪迹。
不一样的历史之倭寇是哪里来的

不一样的历史之倭寇是哪里来的前段时间,突然知道了“倭寇”是怎么回事,有三观尽毁的感觉。
已经毁了很多次了,似乎已有些麻木。
历史教科书上说的,和我知道的这个版本差异实在太大了,那个是谎言呢,我搜了下百度百科,结果发现又是教科书在说谎!好吧,废话少说,说说不一样的倭寇的故事吧:话说朱元璋建了明朝之后,感觉沿海的老百姓老是在外面打渔,一出海几个月不知道人去哪了,而且还常常顺便搞外贸,带回来奇奇怪怪的东西,总是没农民让皇帝心里踏实。
于是下了道“禁海令”,要求“片板不得入海”。
凡是从事外贸的,一律处死;和海外有勾结的,不仅要凌迟处死,还要诛九族!这样一来,沿海的海淘店主就没了生计。
让这些搞外贸的白领去种地,这不是要逼死人吗?况且按马克思说的,有多少多少的利润,资本家就敢于冒着杀头的风险,于是这些人,注意,这些人是指整个沿海地区海外贸易产业链上下游的几百万人,就被逼着违法犯罪了!反正横竖都是死,他们在偷偷出海搞外贸的同时,就顺便组织起来对抗朝廷的缉拿,而且发展到后来就顺便当海盗直接抢劫了!反正这些内地来的政权不准他们出海,所以他们就专抢内地。
所以,“倭寇”有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不抢交通方便来去自如的沿海,只深入内陆走私贩私,一旦感觉不爽就改为打家劫舍、甚至攻城略地。
那么,他们为什么叫倭寇呢?这是官民共谋的结果!一是这些外贸商出海去组织和集中地主要是日本、琉球,这是抢劫的出发地;二是外贸商怕累计九族,出来抢劫是冒充日本人的;三是却由少数日本浪人跟着中国外贸商混,被当做狗腿子冲在前面;四是明朝的地方官员明知道这是中国人,但说是自己治下有人造反多丢人啊,说是倭寇那就不关自己的事了!“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接下来平倭是件很困难的事。
是则闽浙及广之所同也。
”“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沿海的群众甚至官员,全部都支持倭寇!因为朝廷的“禁海令”让老百姓没有了活路,沿海地区的官民那都是乡里乡亲、亲戚连襟的,谁想把自己人往死里逼啊?而且,这不仅仅是生计的问题,也是国计的问题。
倭寇在日本的历史中有何地位?

倭寇在日本的历史中有何地位?一、倭寇在日本的历史背景日本历史上的倭寇问题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初的镰仓时代至战国时代。
这一时期,日本内部政权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各地海域频繁出现倭寇活动。
倭寇的出现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对日本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倭寇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影响1. 海上贸易的繁荣倭寇活动的频繁出现,使得海上贸易兴盛起来。
倭寇以海上劫掠为生,他们的活动导致商船不敢冒险远航,于是一些商人不得不采取保护措施,选择雇佣武装船只护送货物。
这种现象反过来促进了造船业和军事装备的发展,也推动了航海技术和海上交流的进步。
2. 社会秩序的紊乱倭寇的活动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无论是土豪还是平民百姓,都面临着被劫掠的风险。
许多地方政权无力处理倭寇问题,人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些土豪开始建立私人军队,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三、倭寇对日本外交关系的影响1. 与中国明朝的关系倭寇活动对日本与中国明朝的外交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朝政府多次派遣官员到日本排查倭寇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限制贸易和急需改革的要求。
倭寇问题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也对明朝对日本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与朝鲜的关系倭寇活动也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日本倭寇不仅频繁袭击朝鲜沿海城市,还通过朝鲜渗透到中国明朝。
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朝鲜不得不加强对外交往的管控,并与明朝联合打击倭寇。
这种情况下,日本倭寇对朝鲜和明朝之间的外交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倭寇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1. 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倭寇活动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推动了日本的航海技术和海上交流的进步。
此外,倭寇问题也推动了军事装备的发展,促进了造船业的兴盛。
从社会经济层面来看,倭寇在日本历史中扮演着一定的推动者角色。
2. 外交关系的影响者倭寇活动对日本与中国明朝、朝鲜的外交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倭寇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议题,同时也促使明朝和朝鲜加强合作,以共同应对倭寇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倭寇形成的原因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潘拓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历史2班摘要:十三至十六世纪贯穿于元明两朝的倭寇问题,历来是中日关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就现存的研究成果来看,有的注重内因的研究,有的重视外因的研究,更有甚者认为嘉靖年间的倭患是中国人主导的。
众说纷纭,但是没有一部著作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另外在对倭寇的研究方面,更注重其对中国方面的影响,而其产生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的研究不是很多,这里主要对倭寇的产生原因进行全面,以及谈谈倭寇的产生对日本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倭寇;原因;日本;影响Pirates 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Japanese societyPan tuo(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Shaanxi Baoji 721013)Abstract:13 to 16 throughout the century pirates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but in view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some focus on internal research, som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xternal researchWhat is more, Jiajing reign pirates led multitude. But no one works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summarized its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the other i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pirates,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impact on the Chinese side, while to produce its impact on Japanese society is not much, full pirates causes, as well as talk about the impact of various aspects of Japanese society, the generation of pirates.Key words: pirates; reason; Japan; impact日本,古称倭奴国,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千多年前就有往来,至宋代以前,皆通中国,而元代则断绝交往,元末明兴之际,倭寇不断入侵我国沿海地区,由此倭患频繁,危害不浅,洪武四年,明太祖以大国君王的风度,宣布日本等十五个邻国为“不征国”,希望与这些国家友好相处,而日本则贡,寇相仍,时而遗使入贡,时而入境扰害。
明太祖不得已被迫实行“海禁”,然而倭患并没有结束,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祸害。
也是造成明代中日关系始终不稳定的主要障碍。
迄嘉靖年间,由于倭患空前严重,于是我国东南沿海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倭战争。
隆庆年间到万历初年,沿海虽有倭寇的侵扰,但势力不大,危害较轻。
到万历中期,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了侵朝战争,并欲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明朝军队两次入朝作战,援助朝鲜人民赶走侵略者,同时粉碎了丰臣秀吉侵略中国的图谋,之后日本采取了锁国政策,中国沿海的倭寇基本绝迹。
上述介绍的是倭寇形成的始末,关于倭寇的概念《中国历史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明时骚扰中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十四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浪人到明朝沿海一带走私抢掠,进行海盗活动。
从洪武时起,明朝致力于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明军于辽东望海埚全歼来侵之倭,此后海防较为平静。
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在封建诸侯的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汪直、徐海等勾结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略乡镇城邑。
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经营海防,但因朝政腐败难有成效,嘉靖后期,爱国将领戚继光,俞大猷等在广大军队支持下,先后平定江浙、福建、广东倭寇海盗,倭患始平”。
从《中国历史大辞典》对倭寇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包含了许多倭寇形成的原因,“日本的分裂”“武士浪人的抢掠,海盗活动”,“封建诸侯的支持”“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的勾结”等。
对于倭寇的研究当中,许多的研究成果当中都提到了倭寇形成的原因,但大多数只是根据文章的需要提及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从研究现状看,对倭寇形成对中国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是中国学者对倭寇的形成对日本社会的影响研究确实寥寥无几。
本文主要对倭寇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同时阐述倭寇产生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一、倭寇产生的真相倭寇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这里从内外因两方面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归纳,并从中总结出倭寇形成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其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第一,外部因素1.元军的东征——倭寇的开端倭寇最早可以追朔到元朝初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倭寇的由来之一应该和元朝有关,这就是元军的东征。
1274(元至元十一年,日本龟山天皇文永十一年)和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几次遗史要求日本称臣未果的情况下,发动了两次对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史籍上称为忽必烈征日,日本史籍上称“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在这两次战争中,犹豫诸方面原因交织,元军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战争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诱发了倭寇的产生。
在元军征日的过程中,朝鲜已为元所征服,所以在元军东征日本的过程中朝鲜实际已成为了元的战略基地的角色,变成了元的征东行省,也正因为如此,忽必烈征日战争中,日本人对朝鲜非常的痛恨,在元军战败后,镰仓幕府先后发动了两次讨伐令,虽然征朝最终未能实施,但集结在九州一带的武士、浪人和农民开始有计划的对朝鲜乃至中国的辽东、山东半岛进行掠夺。
之后参加的人数,掠夺的次数,愈来愈多,波及到中国南部海岸,这就是倭寇的始端,最终演化成长达百年的“倭患”。
但这就能说明倭寇的产生是因为忽必烈征日而产生的?显然不能,忽必烈征日,日本人征伐令的行为显然是为了复仇,而在复仇未果的过程中,看到劫掠有利可图,才进行了抢掠行为,进而演化成了倭寇。
因此,忽必烈征日显然最多只能是倭寇的产生的诱因之一。
2.高丽的软弱和明朝的衰弱——给倭寇以可乘之机最初,倭寇仅仅只是一些小股的我装力量,为何能在明朝和高丽之间如此肆意妄为呢?原因在于两方面的力量对比,即高丽的软弱和明朝的衰弱。
1231年窝阔台派兵攻高丽,所过之地劫掠一空,高丽统治者乞和。
1246年,蒙古再次大举进攻高丽,此后20余年间6次入侵,破坏甚烈、高丽国王投降后,元朝不但每年向高丽征贡,而且以高丽为侵略日本的根据地,强征兵员、工匠、军粮、船支。
1274年和1281年,元朝的两次征日战争,使高丽国力衰弱,使得倭寇自1350年大规模入侵高丽如入无人之境,其狼贪之志往往得逞,使得倭寇对高丽的劫掠十分猖獗。
明朝的状况也是如此。
我们纵观明史和日本史,明朝衰弱的时候,正是倭患严重之时。
朱元璋建国初年,沿海还没有设防,我国沿海设防虽然可以追溯到很早,但明以前均未形成海防体系,而且宋以前的设防主要是针对本国的敌对势力和国内其他民族的。
元朝的沿海设立了较多的防卫,有的是针对倭寇的,如至元二十九年(1292)日本船到四明(今浙江宁波)求互市,船上带有兵器,元人恐其有异图,于是在宁波设立都元帅府,以哈喇带将之,以防海盗。
大德八年(1304)二月,以江南海口军少,调动军200人,新附军300人守庆元(今浙江宁波),蒙古军300人守定海(今浙江宁波东北镇海区);四月置千户所守定海,以防岁至倭船。
从此之后,元朝虽有倭寇,但因加强海防,而倭寇始终是没有形成倭患。
但随着元朝的败亡,这些海防设施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倭患形成,虽然朱元璋建国初,刘基奏立军卫法,但一时之间,沿海并没有建立起卫所,海防设施不具备,因此,这给了倭寇以可乘之机。
同样的,明嘉靖年间的大倭患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当时明朝的衰弱。
其一,严崇专权,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贪污受贿,聚敛钱财,破坏了海防,破坏了御倭战争。
其二,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阶级矛盾的激化,削弱了御倭力量。
另外就是军事的腐败,这都是导致明嘉靖时期的衰弱,进而给了倭寇大举进攻以机会。
3.海禁——为我口侵略找到了借口明初实行“海禁”,有些人就把“海禁”当成倭寇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更有甚者,借以五复要求明政府放弃“海禁”政策,使私人贸易合法化,他们认为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
不是战争的胜利而是开“海禁”。
他们认为倭患实际是“海禁”导致的。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明代的倭患实际上是元朝的倭寇侵扰的继续喝发展。
在住院站之前,倭寇就已经存在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处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时十分谨慎,他多次派人到日本,并通过日本在华留学僧人了解日本国情,在使臣被杀,交涉无望而倭患日炽的情况下,断然海禁。
海禁与加强海防相表里,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后果。
但因为倭患而实行海禁的因果关系,史实非常清楚,海禁政策在东南沿海实施,主要是针对日本,并没有断绝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朝贡关系。
平倭战争胜利后,明朝放弃了海禁政策,但仍禁止与日本通商,说明倭寇已给中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倭患的源头在日本,为了国防而禁止民间贸易当然不是办法,但是没有国防,没有平倭战争的胜利保证,开放民间贸易岂能保证东南沿海的和平安定?开放民间贸易倭寇就会自觉放弃抢掠吗?嘉靖二十九年后的一段时间,明朝实际放弃了海禁,倭寇并未因此而退化,反而更是加剧了。
是海禁导致了倭患还是倭患导致了海禁,这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海禁也有消极后果,虽然阻止日本人的进入,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外出,因此不能说是海禁引发了倭患,但确实海禁诱发了中国海盗同倭寇的勾结,对日后倭寇的猖獗也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4.中国海盗与倭寇勾结“中国海盗与倭寇的勾结”。
倭寇的确不光是日本人,元代的倭寇中就有朝鲜人和中国人。
朱元璋建国之初,对倭寇来说有一个有利的条件,就是在元末的统一战争中,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有的逃遁海洋,开始与倭寇勾结。
正如《日史·日本传》所讲:“明兴,高皇帝即位,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海州县”。
《明史纪事本末》也讲“元末涉海盗起,张士诚、方国珍余党与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海滨之区,无岁不被其害”这无疑为倭寇的入侵提供了便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