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六腑其实是六脏六腑
五脏六腑相表里是什么意思
五脏六腑相表里是什么意思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事物。
中医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1.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
而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思维意识活动有关,如经常说“用心想一想”,就是讲的心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心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通过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心血的盛衰都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心主汗,开窍于舌,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心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小肠位于腹腔,通过胃消化后的饮食水谷进入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排除其糟帕。
小肠有了问题就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大小便异常,如腹痛、腹泻、少尿等症状。
心与小肠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心之阳气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区别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
如果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2.肝与胆相表里肝具有调节某些精神情志活动、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协助脾胃消化食物。
肝开窍于目,肝脏有病常会引起各种眼病。
胆附于肝,胆所贮藏的胆汁是由肝分泌夹的,“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
肝胆互为表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胆汁的贮存和排泄功能正常,胆汗排泄通畅,肝才能发挥其疏泄之性。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3.脾与胃相表里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
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
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
六腑是指哪六个部位
六腑是指哪六个部位
六腑是指人体的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部位,六腑的主要功能是受纳消化食物以及传导排泄等。
1、胆:胆居六脏之首,与肝脏相连。
胆汁的生化和排泄,主要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如果胆汁排泄通畅,脾胃的运化功能也会比较正常,若胆汁排泄不利,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
2、胃: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容纳食物,将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经过胃的消化后,下行入小肠,再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和吸收。
3、小肠:属于比较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下口相接,下口在阑尾处和大肠上口相接,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
4、大肠:大肠上口在阑尾处连接小肠,下口紧接肛门。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水分、葡萄糖和无机盐,储存粪便。
5、膀胱:膀胱位于小腹中央,属于贮尿的器官。
生理功能是贮存尿液和排泄小便。
6、三焦:三焦为六腑之一,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
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行元气、水液运行。
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读音wǔ zàng liù fǔ解释统指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也用以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男性专属名词。
现在医学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脏六腑,而女性则有六脏六腑。
女性的第六个脏即为子宫。
五脏六腑是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一个名词,就是指人体内的主要器官。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内心示例杨朔《海市》:“一望那海天茫茫,空明澄碧的景色,真可以把你的~都洗得干干净净。
“[编辑本段]【中医学论】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中医上的五脏六腑是指什么
1、亥时(晚9~11时),为三焦经当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
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2、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
《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3、丑时(凌晨1时~3时),为肝经当令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
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4、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也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必须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扰。
5、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早起不贪睡,晨起首先活动四肢筋骨,打太极拳,叩齿摩面或双手扣后脑,做“鸣天鼓”。
6、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活动后喝一杯开水,用木梳梳发百遍,然后洗漱。
早餐应该清淡,要吃饱。
饭后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强度锻炼。
7、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开窗通风后,可从事脑力活动,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让眼睛得到及时的休息。
8、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这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
酒可喝但不能醉。
饭后宜睡半小时,不要过多。
9、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午睡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10、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这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
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11、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
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12、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准备睡眠,睡前要静心养气,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宜采取右侧卧位。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气补,气补不如心补;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五行和人体的对应关系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体的某种东西。
五是个普遍的数字,五指、五官、五脏、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为五类。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木-生长、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同一行的事物相互感应,但过度则害。
比如怒则伤肝。
范进中举是过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再比如适当的甘味是补脾的,但味过于甘,又能呆胃滞脾。
五行的生克关系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
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
五脏六腑其实是六脏六腑
五脏六腑实际上是六脏六腑肝秉春之气所生,五行属木。
xx之气所生,五行属火。
脾秉长 xx 之气所生,五行属土。
肺秉秋之气所生,五行属金。
肾秉冬之气所生,五行属水。
我们都知道春季生夏季,夏季生长夏(也就是大暑小暑,夏秋之间,火在上,水在下,阴阳交蒸而生湿,湿乃土之气,天气闷热为长夏五行属土),长夏生秋季,秋季生冬季,冬季生春季。
春夏秋冬,循环相生,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
我们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生对应一下,五行的相生次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就是这么来的。
有生就有克,生是补其不足,克是制其太甚。
相克相生,保持一个动向的均衡。
经云:所谓四时之胜者,春胜(胜就是战胜,也就是克的意思)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春季万物生发,需要水和温度。
长夏季气湿热,春季能汲取长夏的湿热,因此春胜长夏。
冬每日气干燥严寒,长夏的湿热能抵挡冬季的燥寒,因此长夏胜冬。
夏季热,冬季的寒能胜夏季的热,因此冬胜夏。
秋每日气凉快,夏季的热能胜秋季的凉,因此夏胜秋。
春每日气暖和,秋季的凉快能胜春季的暖和,因此秋胜春。
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克对应一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就是五行相克的由来。
五行的生克就是五脏的生克,五脏的生克就是五行的生克。
五行生克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就是依据这一理论去治病的。
五行相克相生好理解,可是要灵巧运用有有点难,这要不停的深入学习,实践运用。
我们常说五脏六腑。
五脏我们讲过了,那六腑是怎么生的呢?天下万物皆分xx,五行也分 xx。
阳木为甲,阴木为乙。
阳火为丙,阴火为丁。
阳土为戊,阴土为己。
阳金为庚,阴金为辛。
阳水为壬,阴水为癸。
五脏配五腑。
脏腑像一对夫妇互为表里。
脏为阴在里,腑为阳在表。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为乙木,胆为甲木。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为己土,胃为戊土。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有什么
五脏六腑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器官。
人体主要是以五脏为主导,协调六腑的功能。
1.“脏”指的是实质性的脏器,五脏分别是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
2.“腑”指的是腹腔内的空腔脏器,六腑分别是胆囊、胃、小肠、膀胱、大肠这五个腑,另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构成人体的第六个腑。
3.脏腑表里关系是:胆对应肝;脾对应胃;心脏对应小肠;大肠对应肺脏;肾对应膀胱;心包对应三焦。
4.具体功能分别为:
(1)心脏的功能是调控血脉系统,主神明,推动血液循环。
(2)肺调控呼吸的气,可以通调水道、朝百脉,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3)脾的功能是主运化、主统血,运化水谷精微。
(4)肝主疏泄,主调达,贮藏血。
(5)肾主水、主纳气。
(6)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7)胃是容纳和腐熟水谷精微之地。
(8)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小肠能分泌清浊。
(9)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10)膀胱的生理功能是参与精液的代谢,使浊者生成尿液。
(11)三焦的生理功能主治诸气。
更新时间:2022-12-19
重要提示:本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中医药五脏六腑名词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1、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管血液循环和神志活动。
2、肝:肝主疏泄,与情绪、消化等功能有关。
3、脾: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
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4、肺:肺主气,主管呼吸和氧气的交换。
5、肾:肾主藏精,与生长发育、生殖功能等密切相关。
6、胃: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容纳和初步
消化食物。
7、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排泄糟粕。
8、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负责进一步消化
食物并吸收营养。
9、三焦: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统称,它没有具体的
解剖位置,但与人体的气机运行和水液代谢有关。
10、膀胱:膀胱主要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11、胆:胆与消化功能有关,参与胆汁的贮存和排泄。
五脏六腑的概念强调了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
中医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是基于“五脏六腑”学说的。
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指的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内蕴含着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
五脏六腑之间相互联络,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命的健康。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之一,具有储藏血液、调节气血、疏泄情绪的重要作用。
心脏是人体内的“帝王”,主管血液循环,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和情感状态。
脾脏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生命活动的源泉。
肺脏是呼吸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肾脏是人体内的“根本之脏”,主要负责排泄废物、调节水盐平衡、控制生殖发育。
胆囊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储存胆汁,参与消化。
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主要负责储存和消化食物。
大肠和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膀胱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储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是中医学的概念,是指分布在胸腹的一组器官,主要负责人体内液体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中医的调理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人体健康的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在中医治疗上,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中医五脏六腑
中医五脏六腑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人体为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协调运行。
五脏又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则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对五脏六腑的理解和养生方法。
一、肝肝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储存血液、控制情绪和促进新陈代谢。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畅通则情绪稳定,肝气郁结则会导致情绪波动、易怒等问题。
保护肝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合理饮食,注意避免酗酒和药物滥用。
二、心心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控制血液循环、主持心神活动、调节体温和促进思维。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气充盈则血脉通畅,心气不足则会导致心悸、失眠等问题。
保护心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压力,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适度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卫生。
三、脾脾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提供营养物质、维持肌肉和组织健康。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健运则消化功能正常,脾气虚弱则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等问题。
保护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酒,适度运动,注意休息和调整好情绪。
四、肺肺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呼吸、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
中医认为肺主气机,肺气顺畅则气血通畅,肺气不足则会导致咳嗽、气短等问题。
保护肺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呼吸空气环境,避免吸烟和二手烟,适度锻炼身体,呼吸有节奏,避免过度劳累和焦虑。
五、肾肾是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调节水液代谢和控制生殖功能。
中医认为肾主生命之源,肾气充足则生育能力强,肾气不足则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
保护肾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性生活过度,注意保暖,适量摄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六、胆胆是六腑之一,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帮助消化和排出废物。
中医认为胆主疏泄,胆气通畅则消化功能正常,胆气郁结则会导致胸闷、胸痛等问题。
保护胆脏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高脂饮食,适量摄取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长时间的空腹。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
科普:人体内结构五脏六腑分布图(彩图)人体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的五脏中医认为人体是由五脏六腑、皮肉筋脉骨、经络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就象—个国家的各个部门,既分工又协作维持着社会的正常运转—样,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也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
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
五脏六腑是什么五脏和六腑有什么关系什么是五脏六腑?五脏和六腑之间有什么关系?下面为大家介绍的是五脏和六腑之间的关联,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
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
心与小肠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二者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表现在病理方面,如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热赤、尿痛等症。
反之,如小肠有热,也可循经上炎于心,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等症。
肺与大肠肺于大肠也是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的肃降,而产生胸满,喘咳等症。
如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则可见大便艰涩而不行,称为气虚便秘。
若气虚不能固摄,清浊混杂而下,可见大便溏泄。
脾与胃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
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饮食物得传化过程。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因而在表里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可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
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会影响及脾的运化与升清,可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六腑的名词解释
六腑的名词解释六腑是指肝、胆、脾、肺、心、肾。
它们是体内六大脏器,也叫“六府”,统称六腑。
它们分别负责把营养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化学物质,并进行久质定型、合成新物质,以及基本机能的调节维持机体内稳定的状态,从而保证人体健康。
肝:肝在体内可以分解外界的有害物质,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是机体最重要的解毒机构。
它还可以将血液中的脂肪以及抗体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
肝脏还负责制造调节血液各种液体及糖分、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分解,及淀粉的糖化等。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胆汁中含有胆碱、胆盐等,可以溶解食物中的脂肪,把脂肪变成胆固醇及脂肪酸,以便消化吸收。
胆也负责排除体内各种毒素,将其排出体外。
脾:脾的功能是消化、吸收、储存、分解、排出体内各种有益物质,例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保持全身代谢平衡,作为消化系统的主流道与唾液腺、胆囊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胃形成消化吸收系统。
肺:肺是人体最重要的气体交换器官。
它可以将外界空气中的氧气吸收,将体内废气(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连接于肺的支气管分布在肺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有效的把肺里的空气运到体内每一处,从而保证人体的气息和健康。
心: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可以将体内各种营养物质和活性物质以血液形式送至全身各处,使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保持活力。
此外,心脏还可以活动呼吸控制,调节体温,保持血液的稀释浓缩等。
肾:肾脏是人体血液净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肾脏过滤血液中的毒素、残留物,具有排泄、调节、保持和合成的功能,可以调节水、电解质的平衡、激素的分泌、蛋白质的合成等。
以上便是六腑的功能和作用,它们是体内最重要的器官,对人体始终处于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六腑功能的调节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注重调节自己的作息规律,均衡饮食,保持积极情绪,远离烟酒,每天多运动,才能保持健康,使六腑功能正常发挥其作用。
传统中医---五脏六腑
传统中医---五脏六腑五脏六腑五脏六腑是传统医学的脏腑学说的内容。
属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
其内容包括五脏与六腑,此外还有奇恒之府。
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是构成人体的三种不同的组织结构。
这三种组织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与肢体组织(肌肉、皮肤、脉管、筋膜、骨骼等)、外部器官(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等)都是有机联系着的整体。
如:五脏之间有着相互资生与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有着承接合作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五脏与肢体、五官之间有着所主与归属、开窍的关系等等。
这样就构成了人体内外各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所以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强调从整体出发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一、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之外还有心包络,实际是六脏。
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有保护心的作用,其病理变化大致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
1、心(附心包络)心在五脏中占首位。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脉。
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的循环运行,向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
同时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中医所说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里所指的心脏,而且还包含着大脑皮层的活动,所以说心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是主持血液运行的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面部和舌质是反应血液运行功能的外部表现。
所以心脏功能的盛衰,是可以从脉搏、面色和舌质三个方面进行观察的。
如果脉跳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润泽,舌质红润,即可认为是心脏功能正常的表现。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
故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说法。
因此精神充沛,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即可视为心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
(3)汗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与心有密切关系。
异常的出汗往往与心有关;如腠理(即汗孔)不固而自汗。
除了肺气虚之外,常因心阳不足所致。
阴虚的病人容易出现阳亢浮越。
五脏六腑的关联和解释
五脏六腑的关联和解释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所指的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分类。
其中,五脏包括心、肺、肝、肾和脾,而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这些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紧密的关联,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并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心是五脏之首,被视为司掌整个人体的“君主”。
心主血脉,掌管着人体的心血循环系统。
肺宣布之气,与心血相辅相成,共同参与人体气血的运行。
肝主疏泄调节,是人体的“将军”,对情绪影响较大,同时也与脾一起调节血液的运行。
脾主运化吸纳,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与肺一起控制着水液运行和代谢。
肾藏精纳气,是人体的储藏库,掌管着生殖、生长发育、内分泌以及水液代谢等重要功能。
六腑与五脏合称“腑”,在人体消化、排泄和体内物质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胆是贮存胆汁的器官,与肝紧密合作,推动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助消化。
胃是接收食物的重要器官,负责储存食物、进行物质的初步消化。
大肠是垢秽排泄的主要通道,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关键部位,将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膀胱是体内尿液储存的器官,掌管排尿功能。
三焦(包括上、中、下三焦)是一个整体概念,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水液循环、气机运行等紧密相关。
五脏六腑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形成整体性的调节系统,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中医学强调五脏六腑的协调与平衡,认为疾病往往源于五脏六腑的失调,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时通常会综合考虑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以达到调理整体的目的。
中医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
中医的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五脏六腑究竟是什么?对现代中医而言,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古人在基本不明“脏腑”的情况下,懵懵懂懂行医三千年,只有极个别先知先觉者比如王清任才意识这一点。
当西医以强大的力量楔入中国,古老的中医不得不遭遇西医时,这个问题才不得不被面对。
近现代中医无耻篡改祖先本意,五脏六腑的本质被发生重大变化,这变化简言之,从实质脏器彻底变成了哲学符号。
真相究竟如何?一、岂必脏腑,何止五六古人把人体内脏器官按功能分为两大类:脏和腑。
“脏”通“藏”,据《黄帝内经》:“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中医认为,五脏是实心的器官,功能特点为藏精气,精气必须保持盈满,可以用一个字“藏”来概括;六腑是中空有腔的器官,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也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通”。
这种分类可说毫无道理,五脏中的肝和脾确实貌似“实心”,你说它们藏了什么“精气”还好理解。
心脏实为空腔器官,与血管相连,血液一刻不停的流穿其中;肺脏由无数管管泡泡组成,实质也是“空心”的,除了血液,更有气体一刻不停的进进出出;肾脏里有无数的血管球,血液一刻不停的流过,同时一刻不停的产生尿液。
这些“脏”们的特点怎么会是“藏精气而不泻”?“腑”们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其中胃、大肠和小肠符合“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本意。
胆不过是暂时储存胆汁的器官,只能藏泄胆汁,而无传化水谷之能。
而肾脏“受盛”血液,产生原尿,形成终尿,膀胱不过是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肾脏较之于膀胱更像是腑。
至于“三焦”,是一个不存在的脏器,今天的中医把它硬解为胸腹腔的三段,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元气是一个鬼东西不必谈,“水液”总不能是哲学符号,胸腹腔内又哪里有这样的水液运行的通道?中医们神奇的想象力总是可以突破一切障碍,不但“气”,连“水液”也可以在体内随意穿行,中医们觉得“水液”该怎样穿行,“水液”就只能那样穿行。
从这点来说,中医可以说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纯粹的唯心主义,因为他们完全靠想象来确定人体的脏腑及其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
五脏六腑及其相关关系(配八卦五行图)“五脏六腑”是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器血量的功能。
脾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运输全身的功能。
肺“管呼吸,主气”,肾有“藏精”、“生髓”、“主骨”的功能。
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食物后分别清浊。
胆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食物。
胃受纳食物,再经脾将营养输出,以供养全身。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粕之物,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主要是贮藏和排泄尿液。
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脏器主体,而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人的五脏六腑也体现了五行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具体地说,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朵,骨)生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生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生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生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生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耳,骨)。
相反,属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克于火行的心脏和小肠(舌,脉);心脏和小肠克于金行的肺和大肠(皮毛,鼻);肺和大肠克于木行的肝和胆(眼睛,肌肉);肝和胆克于土行的脾脏和胃(口,肉);脾脏和胃克于水行的肾脏和膀胱。
人体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运行的一个整体。
如果其中某一个部位(或器官)薄弱或者是衰退,那么这个整体会发生疾病或者是消失。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为什么中医总说“五脏六腑”,而不是“六脏六腑”?
为什么中医总说“五脏六腑”,而不是“六脏六腑”?为什么中国人说到心是在正中间?老外说起心都在左边?为什么中医常说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可是生活中却有那多人得心脏病?为什么中医总是说五脏六腑,而不是六脏六腑?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吧。
在古中医里,说到“心”这个字,通常是指我们的灵魂之心。
假设你此时没有神游天外,你的灵魂和肉体是重叠在一起的话,我们的灵魂之心就好像一个倒放的大柚子,从前胸到后背都凸出肉身之外。
尤其当人在极度欢喜、极度悲伤等强烈情绪状态时,主观的身体感受,就会感觉情绪的能量是从胸前凸出肉身之外的。
所以,古中医里“心”字所表达的坐标,并不偏左,而是在正中。
中医里讲“气会膻中”、“心募巨阙”,显然,中医里的“气”字,更多是指不可见的信息和能量,精神层面的东西。
如果你读伤寒论,有时也会遇到一些文字,例如“心中怔忡”“心中懊恼”,明显是情绪的感受;“心下有水气”“心下痞硬”等,如果以胸前正中为心的坐标的话,“心下”大体上是在胃部,其用药也多是在处理胃相关的问题。
“发汗过多,其人手叉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当人有这样不适反应的时候,手自然而然是按在胸前或靠下巨阙俗称心口窝的位置,并不会去按左胸。
就是一个人老是喜欢用手遮住胸口正中这个地方,好像要保护什么东西的样子。
也许在我们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里,确实有个什么东西。
典型用药如桂枝甘草汤,也是偏重补心阳。
而我们在解剖上可见的、那个砰砰跳动的肉体之心,在古中医的观点里,则对应为“心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人体有十二正经,两两互为脏腑表里,却不叫六脏六腑,而叫“五脏六腑”的缘故。
灵魂之心+肉体之心,心与心包合在一起,才是五脏里的心脏。
所以,如果你知道了古中医所说的心是指灵魂之心,那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因为如果真的有什么邪气攻击到我们的灵魂,或者一个人的心神受到严重打击的话,那真的是生命难以承受的。
而【肉体的心】是会生病的,比如现在所说的心绞痛,古中医称为【胸痹】,在医圣张仲景的书里是有很完整的治法的。
六腑指的是什么
六腑指的是什么
六腑指的是人的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是中医藏象理论当中的重要内容,是和五脏相匹配的一套人的器官组织,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具体来说六腑和五脏当中的心、肝、脾、肺、肾,还有心的外围组织心包是互相对应的。
可以看到六腑与五脏不同,像胆、胃、大小肠、三焦这些器官,都是属于空腔的脏器,所以在中医藏象学理论当中,六腑的特点叫做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一个通道,而并不储存、不贮藏任何的精微物质在里面。
所以六腑有自身的生理特点,一定是保持通畅才能保持健康,六腑也是在临床当中经常用来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脏六腑其实是六脏六腑
肝秉春之气所生,五行属木。
xx之气所生,五行属火。
脾秉长xx之气所生,五行属土。
肺秉秋之气所生,五行属金。
肾秉冬之气所生,五行属水。
我们都知道春天生夏天,夏天生长夏(也就是大暑小暑,夏秋之间,火在上,水在下,阴阳交蒸而生湿,湿乃土之气,天气闷热为长夏五行属土),长夏生秋天,秋天生冬天,冬天生春天。
春夏秋冬,循环相生,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
我们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生对应一下,五行的相生顺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生就是这么来的。
有生就有克,生是补其不足,克是制其太过。
相生相克,维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经云:
所谓四时之胜者,春胜(胜就是战胜,也就是克的意思)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春天万物生发,需要水和温度。
长夏天气湿热,春天能吸收长夏的湿热,所以春胜长夏。
冬天天气干燥寒冷,长夏的湿热能抵抗冬天的燥寒,所以长夏胜冬。
夏天热,冬天的寒能胜夏天的热,所以冬胜夏。
秋天天气凉爽,夏天的热能胜秋天的凉,所以夏胜秋。
春天天气温暖,秋天的凉爽能胜春天的温暖,所以秋胜春。
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克对应一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就是五行相克的由来。
五行的生克就是五脏的生克,五脏的生克就是五行的生克。
五行生克是中医的基本理论。
中医基本就是按照这一理论去治病的。
五行相生相克好明白,但是要灵活运用有有点难,这要不断的深入学习,实践运用。
我们常说五脏六腑。
五脏我们讲过了,那六腑是怎么生的呢?
天下万物皆分xx,五行也分xx。
阳木为甲,阴木为乙。
阳火为丙,阴火为丁。
阳土为戊,阴土为己。
阳金为庚,阴金为辛。
阳水为壬,阴水为癸。
五脏配五腑。
脏腑像一对夫妻互为表里。
脏为阴在里,腑为阳在表。
肝与胆互为表里,肝为乙木,胆为甲木。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为己土,胃为戊土。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
五行各一,只有火分君相。
心与小肠为君火,心包与三焦为相火。
心包为阴相火属脏,三焦为阳相火属腑。
五脏六腑其实是六脏六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