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
语文-高中必修一-人教版-《沁园春·长沙》
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 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本词上阙写独立寒秋,故 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 然地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 情景,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 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 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 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 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 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游泳是 他最喜欢、最擅长的体育项目。 他对游泳总结出独到的体会: “游泳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不想 事,让大脑很好地休息。吃安 眠药、散步、看戏、跳舞都不 行,就是游泳可以做到,因为 一想事就会下沉,就会喝水。”
下阕写了什么?
主要抒情。通过追忆 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 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长 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 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 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 书法家。
他创作的许多诗词气魄雄浑, 意境壮阔,记载着近半个世纪的 革命生涯,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 内涵。代表作有:《沁园春·雪》 《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 山》等。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
《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沁园春.长沙》全文赏析导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正是如此。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对这首词的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沁园春长沙》是毛主席登上诗坛的第一首词,抒发青少年时代的理想抱负。
该词置于卷首,为毛主席的诗词世界拉开序幕;同时,它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同类题材的压卷之作。
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
翻阅毛主席诗词,觉得对秋天似乎情有独钟,大约是因为秋天寥廓、苍凉、大气,与战士的胸襟和英雄的气概较为吻合。
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就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
毛主席赞美的秋天,是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
“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诗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屈原“天问”时,等待“天”的回答。
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来主宰沉浮。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不甚明朗,所以诗人“怅寥廓”。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毛主席诗词的开卷之作怎么没提国家和人民?其实,那“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我那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的志士仁人和历代慷慨悲歌的青少年诗人是一脉相承的,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再回到那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吧,他们是诗人的好友,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他们将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一句是很有兴味的。
历代青少年诗人,大多以“万户侯”为目标。
爱国诗人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南宋杰出词人刘克庄醉后仍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诗人毛主席反其意而用之,表示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
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12月。
当时的毛泽东时年33岁。
一月党的“四大”在上海召开,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毛泽东在广州参与国民党“二大”的筹备工作,十月被推选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在1925年秋写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气风发。
当时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这一段描写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和其战友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语文学习不仅是将课文完整的背诵下来,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文章。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赏析一“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
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高一必修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课件(内容完整)
沁园春·长沙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沁园春长沙》教育教学课件目录Contents一、作者介绍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作者介绍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湖南省韶山市)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二、课文导读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创作背景《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其时,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白话译文: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沁园春·长沙》句子赏析
《沁园春·长沙》句子赏析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2023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7篇】教案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案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这次帅气的为您整理了7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2、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笔下清静无为的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秋天。
那么,大家心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该不会只有一个秋──中秋吧!大家的秋暂时不谈,欣赏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给我们描绘的秋天后,也许你们心中的秋天会更美。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
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
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中国,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这首次作与1925年,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
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完成,成为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来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三、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⑴ 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⑴ 生齐读,熟悉内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与赏析
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舸(gě):泛指船:此指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 1913 年至 1918 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 年 毛泽东和萧瑜、 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主:主宰。 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遒(qiú):强劲有力。 遏(è):阻止。 峥嵘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比喻超越平常,不 平凡,不寻常。稠:多。 怅寥廓: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激扬:激浊扬清 击水:这里指游泳 浅底:清澈的水底 译文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 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 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 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 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从写景的角度看,作者在视角度上,有远近高低,从逻辑上,从点到面, 由实到虚,从自然到人类。 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 《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 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 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 岁月。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 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 1911 至 1925 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 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 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 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 和他的同学蔡和森、萧子升、张昆弟、郭亮等,及其他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 如陶斯咏、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罗章龙、李维汉等,除何叔衡、谢觉哉 外,都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 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 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 由奔放的胸襟。 (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 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沁园春·长沙》
教材:《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属课内讲读课。 学情:这首诗是高一学生即将学习的一篇课文,他们刚从初中升入高中,过去的 学习更偏于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一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教学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难点: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教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 学法: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想象、联想。 教学过程:①结合资料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 ③ 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 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⑥小结下阕。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独立寒秋图 上 阕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群山) 远眺 层林尽染(群山) 漫江碧透(江中) 静 景 问 谁 主 沉 浮 ? ——
上阕:着重写景,处处景中寓情.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下阕:着重抒情,亦有含景之处。 峥嵘岁月稠,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知识点归纳【原文】: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题解】:1925年秋,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离开长沙去广州,这首词是离开长沙时所作。
【注释】:1、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
2、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
3、舸(gě):大船。
4、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
1918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5、遒(qiú):强劲。
6、遏(è):阻止。
【译文】: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回到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关于词的知识】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讲解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写于1925年。
整首
诗描绘了作者对长沙的热爱和对长沙革命精神的赞美。
下面对诗进行逐段解读。
第一段描写了长沙的自然景观,诗中提到了湘江翻滚的波涛和湖水边的柳树,展现了长沙的山水之美。
同时,通过“东方的
火红的太阳”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长沙气候的赞美,也暗
喻了革命的火焰在长沙的燃烧。
第二段描写了长沙的历史文化,诗中提到了澧、溪两地的历史遗址和古街巷。
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长沙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诗中出现的“列宁”和“郭沫若”这两个名字,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呼喊声,突出了长沙革命精神的强大和充满活力。
第三段以长沙的景观和土地为背景,讲述了当时的长沙百姓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情景。
诗中提到的“三湘四水
浩浩荡荡”,形象地描绘了群众的壮丽场面。
作者用“镜湖三百里”、“天心一叶舟”的描写,既展示了长沙的壮丽景色,又表
达了人民的奋斗意志和革命斗争的艰苦与残酷。
最后一段写到了长沙的革命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
诗中提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力求上进”展示了长沙人民的坚定信念和
奋进精神。
并以“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表达了长沙人民不畏艰险,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通过这首诗,毛泽东赞美了长沙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情和追求,并鼓舞了长沙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沁园春·长沙》全文课件
四 十 年 代 的 毛 泽 东
毛 泽 东 和 蒋 介 石
柳亚子先生评价毛泽东诗词
文
自铸雄奇瑰丽词
如
其
推翻历史三千载
人
1、毛泽东诗词 胸怀→包蕴寰宇 气势→突兀磅礴 意境→深邃苍劲 景色→静中寓动
色彩明丽 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 毛泽东诗词=中国, 成了现当代中国的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纳
恰 同 学 少 年
全词3、思全路词:总结
立→看→问
忆 →恰 → 记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 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 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 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 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 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 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
“峥嵘岁月稠”是对不平凡斗争生活的概括,1911至 1925年毛主席数次在长沙工作,当时国内外大事有辛 亥革命爆发、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岁月正像历史群
峥嵘岁
看 月图
恰同学少年,
写景
|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忆 挥斥方遒。
革命青年 - 年轻 - 有才华 - 奔放热情 - 强劲有力
2、意境感受法
3.诵读法
感受“雄奇美”“雄壮美”“阳刚美”。
朗读感知
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独有看立问万题山寒萦红秋绕遍,心,湘头层江,林北尽去语,速染橘较;子慢漫洲江头碧。透/,此百三舸句争开红流阔色 须。苍字 重/ 茫读体 读,出皆似
“看”独领作用,后节奏稍快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前两句与前紧 连,后一句渐慢,后三字拖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读出“怅”“问”独 领作用,读出自问自答语气 携来百侣曾游,/ “携来”快读,紧连上阕,重读“百 侣”,志同道合者多也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忆往昔”紧连,“峥嵘”拖腔, “岁月稠”渐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读出 “恰”独领用,后四句较快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前两句与前紧 连,“当年”拖腔,后渐慢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否”“中流”拖腔, 后四字拖腔,戛然而止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_《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的比较赏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赏析“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
这里的“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象”指的是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
诗歌的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笔者认为,如果从意象美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词,对准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也许能另辟一径。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以上阕“看”字所总领的几句词为例,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立意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
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杜甫的《登高》将“意”立在“万里悲秋”“艰难苦恨’:上,所取之“象”也自然离不开那“哀猿”“落木”等。
毛泽东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他所取的“象”,就自然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意象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如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愿望,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
面对
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
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 __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
“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见《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
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 __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 __,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内容讲解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
2.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课文解读
3.高一语文人教版《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4.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
5.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6.高一语文课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