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教程文件
《饮食文化》教案2-1魏晋隋唐两宋饮食文化

2、说一说秦的饮食文化。
1、全体学生思考、讨论;
2、个别学生回答问题
温故而知新,巩固知识点
【引入新课】
对于“春秋五霸”这个说法,出自两本书。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兼顾的。第一种说法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这本书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放在一起称之为“春秋五霸”;第二种说法源于《荀子·王霸》,这本书中归纳的春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炊餐具新突破
铁制炊具开始使用。
漆器和瓷器的使用。
3、食物原料来源更加丰富
4、烹饪工艺不断发展创新
5、特色菜点大量涌现
6、饮食市场渐渐兴盛
7、饮食著述迅速增多
总结、归纳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布置作业】
1.简述隋唐两宋时期的饮食文化。
2.简述隋唐两宋时期的雕刻文化。
【板书设计】
任务五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1、齐民要术
作者北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寿光)人,曾任北魏高阳郡(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
任务六隋唐两宋的饮食文化
1、能源出现新突破
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制食物的能源主要是直接燃烧树木、杂草、木炭等获得,总出一定的经验,桑树等质地硬的树木火力最烈而持久,宜炖煮质地老韧之物;杂木火力足,适宜煎炒菜肴等。
任务六隋唐两宋的饮食文化
1、能源出现新突破
从秦汉到唐宋时期,制食物的能源主要是直接燃烧树木、杂草、木炭等获得,总出一定的经验,桑树等质地硬的树木火力最烈而持久,宜炖煮质地老韧之物;杂木火力足,适宜煎炒菜肴等。能源新突破是用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的国家,秦汉时已用煤来炼铁,唐朝时煤的使用在全国普及,不仅直接用于烹饪,还进一步加工后使用,如金刚炭、“黑太阳”都是合成炭。
隋唐五代时期的饮食习俗

隋唐五代时期的饮食习俗隋唐五代时期的饮食习俗,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发展在隋唐时代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这为饮食习
俗的兴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决定饮食风俗兴旺发达的诸多因素中,
农业是最基本的因素.《新唐书·食货、麦仍是北方人
的主食,而南方人仍以稻米为主。
由于南方稻米生产的长足进步,大量稻米
运往北方,特别是中唐以后,稻米已成为人三日或满月时食用。
“王母饭”
是皇家的主食之一,类似今日的盖浇饭。
“荷包饭”以香米杂鱼肉等用荷叶
蒸成。
柳宗元《柳州峒氓》诗有“绿寄饧粥》诗云:“粥香饧
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
”赞美了饧粥的芳香甜美。
“茗粥"则是掺茶
叶煮的粥。
隋唐五代的面食更加丰富,仅饼的品种就有许多。
有煮饼、蒸饼(又称
笼上牢丸)、汤饼(又称汤中牢丸)、蝎饼、阿韩特饼、凡当饼、■ﳺ饼、
胡麻饼、双拌方破饼、春饼义》卷五说:“唐人立春日食春饼、
生菜,号春盘。
⋯⋯春饼者,薄剂煿菜肉裹食
饼,它其中有
五种不同的馅料,这反映当时饼类食品的制作有很高水平.。
隋唐市民生活4000论文

隋唐市民生活4000论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隋唐时期的市民生活,并通过考察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市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日常生活情况。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市场经济兴起,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
本文将从食品、服饰、居住、娱乐和教育等方面,展现隋唐市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第一部分:食品与市民生活隋唐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食品供应的丰富。
在城市中,市民可以享用到各种精美的食品。
米饭、面食和蔬菜是主要的食物,而在特殊场合,市民可以品尝到各种豪华的宴席。
此外,盐、酱油和醋等调味品也广泛使用。
隋唐时期的市民生活中,丰盛的食品成为衡量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第二部分:服饰与市民生活服饰是隋唐市民生活中的一大重要方面。
在隋唐时期,人们穿着丰富多样的服饰来展示个人的品味和地位。
在城市中,富有的市民可以购买精美的丝织品和华贵的饰品。
而普通市民则以布料为主要材料制作服装,但也会通过颜色和图案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第三部分:居住与市民生活隋唐时期的市民居住条件相对较好,城市的居住区域规划较为合理。
城市中一般有庭院式的房屋,而富裕的市民则可以拥有更大、更豪华的住所。
家具和生活用品方面,市民家中常备桌椅、床铺和餐具等物品,生活十分便利。
第四部分:娱乐与市民生活隋唐时期,市民的娱乐生活比较丰富多样。
市民可以通过观赏戏曲、音乐和舞蹈来享受艺术的魅力。
此外,市民还可以参与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祀、婚庆和节日庆典等。
同时,城市中还会有一些公共场所供市民进行休闲活动,如公园、茶馆等。
第五部分:教育与市民生活隋唐时期的市民也很重视教育。
城市中有专门的学校和书店,市民可以选择接受文化教育。
一些富有的市民家庭还会雇佣私人教师来教育子女。
教育在隋唐时期的市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提升市民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
结论:通过对隋唐时期市民生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市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之六)

六、隋唐饮食
2. 上层人士饮食怪诞
在隋唐,一些上层人士由于奢侈、愚蠢和残酷,在饮 食方面也表现得十分荒唐。
如《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 每进御,则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
有些达官贵人特别喜食朝邑县的“无脂肥羊”(无脂肥 羊肉,要用五十口肥羊,一个一个地在羊面前杀死,羊都 很害怕,脂便破了,入到肉中,取最后一只羊,这羊肉很 肥但无脂) 。
和王叔文一起用餐了,不用再等他。郑旬瑜一听,气不打 一处来。他认为韦、王二人有意破坏规矩,瞧不起他这个 宰相。于是,说了句“我还在这儿干什么!”就站起身, 出了门。从此,他便称病再也没上朝。
5. 食疗专著问世
关于饮食与医疗之间的关系,我们 的先人早已洞悉,并有药食同源之说, 但是,以前的食疗论述只是散见于一些 文章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书籍。时至 唐代,食疗专著开始诞生。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食疗专著当属孙思邈的《千金食 治》 ,在该书中,孙思邈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药、食之 间的关系,食疗应注意的事项,并将中医五行理论用在 了食疗上,从而将药学和饮食学两个不同的学科结合起 来,创造了一门新的学科——食疗学。
继《千金食治》之后,孙思邈又完成了他的另一部重 要著作《千金翼方》 。在其中的《饮食》篇中,又着重论述 了饮食保健养生的问题。
饮食文化之六: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概述
六、隋唐饮食
隋(581-618) 唐(618-907)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外交全都达到了一个辉 煌的发展阶段。直到现在,不少外国人还称中国人 为“唐人”,称中国人在外国集中居住的地段为 “唐人街”。
在隋唐时期,饮食领域也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在“无脂肥羊”兴起不久,又有人发明了“柳蒸 羊”(在地上掘坑,周围用石块围住,用火烧红,用铁笆 盛带全羊,上面用柳条盖住,覆以土,焖熟 )。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8页]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8页]](https://img.taocdn.com/s3/m/eb5099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4b.png)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8页]第1页: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民阶层逐渐兴起,他们的饮食文化也逐渐丰富多样化。
本文将从食物来源、烹饪技术、餐桌礼仪等方面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
第2页:食物来源隋唐市民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食物来源的丰富多样化。
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各地的物产逐渐辐射到全国各地。
比如北方的粗粮(如小麦、玉米)和豆类、南方的稻米和水果、西北地区的羊肉和牛肉等等,都成为了隋唐市民的主要食物。
第3页:烹饪技术隋唐市民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烹饪技术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各种烹饪技术,使得食物的味道更加鲜美。
比如在烹饪技术方面,隋唐时期出现了炒、煮、炖、炸等多种技术,使得食物的种类和口味更加多样化。
第4页:饭店与市场隋唐时期的市民饮食文化与饭店与市场的兴起密切相关。
隋唐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饭店和市场,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购买新鲜的食材,并享受到各种美食。
在饭店中,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精美的菜肴,也可以在市场中买到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第5页:餐桌礼仪隋唐市民饮食文化还注重餐桌礼仪的规范。
在进餐时,人们要各自分得一份食物,不准与他人争夺,也不许夺取别人的食物。
同时,人们还要注意用餐时的言行举止,不准大声喧哗,不准说粗口等。
这些都体现了隋唐时期人们重视礼仪的风尚。
第6页:饮食习俗隋唐市民饮食文化中还有不少饮食习俗。
比如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煮饺子,以示团圆;在中秋节,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以祈求家庭的团聚和幸福。
这些饮食习俗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7页:糕点和甜食隋唐市民饮食文化中的糕点和甜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隋唐时期,人们开始制作各种糕点和甜食,比如月饼、糯米糕、芝麻糖等。
这些糕点和甜食不仅味道可口,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月饼代表着团圆和共享。
第8页:总结隋唐市民饮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饮食文化范文

唐朝饮食文化范文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对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饮食不仅是满足生活需要的手段,还是展示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的一种方式。
唐朝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惯、饮食作品、食品制作和烹饪技术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特点。
唐朝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融合了自古以来的中原风味和外来的民族特色。
在唐代的餐桌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菜肴和食品,尤其是以米、面、麦、豆为主要食材的面食,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唐朝的饮食文化也与宴会文化密不可分。
宴会是展示社会地位和交际能力的重要场合,不仅有政治宴会,还有文艺宴会和民间宴会等。
在宴会上,主人会亲自指挥厨师烹饪美味的菜肴,并安排音乐和舞蹈等表演节目。
舞蹈、音乐和美食的结合,使得宴会成为一个综合艺术体验的场所。
唐朝的宴会菜肴丰富多样,有荤素搭配,口味鲜美。
其中,以鸳鸯盛宴最为著名,菜肴以红、白两色为主,要求色、香、味俱佳。
盛宴常常需要用到各种烹饪技术,如清蒸、红烧、油炸等。
同时,在宴会上还会为客人准备各种甜点和糕点,如冰糕、蜜饯等。
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对食品制作和烹饪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烹饪饭炊灶、豆腐脑、豆沙炖羊肉等烹饪设备,使得烹饪变得更加简便和高效。
此外,唐朝时期还出现了炒菜、烧烤等新的烹饪方法,丰富了菜肴的种类和口味。
唐朝的饮食文化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品质和色香味俱佳,追求食物的精制和美感。
这种追求可以追溯到后来的宋朝,成为中国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人饮食文化。
同时,唐朝时期的一些菜肴和制作方法,如蛋黄黄的烹饪方法、红烧肉等,仍然在现代饮食中保留并延续至今。
总之,唐朝的饮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呈现出饮食习惯、宴会文化和烹饪技术等方面的特点,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人们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使得饮食不仅成为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成为一种展示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的方式。
隋唐时期的生活方式

隋唐时期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被誉为“盛唐时代”,这段时间不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且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以隋唐时期的生活方式为主题,从食物、服饰、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饮食习惯饮食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人们的饮食习惯主要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馒头、面条等。
除此之外,米饭也开始普及,但只是在城市和富裕家庭。
此外,隋唐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酒文化,酒被视为尊贵的礼物。
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既讲究营养又注重味道,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服饰习惯隋唐时期的服饰风格在众多历史时期中独具特色,既有儒雅风、古朴风,也有时尚新潮的风格。
长衫短褂是隋唐时期男子的主要服饰,女子则穿着袍服和襦裙。
此外,高粱帽、方巾、靴子等也是当时常见的装饰品。
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风格,这种多样化的服饰文化体现了当时的时尚与个性化。
三、文化娱乐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高峰期,它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文人、墨客和作家。
在当时,写诗是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很多人都能作出不错的诗篇来。
此外,音乐、舞蹈、戏曲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的戏曲非常繁荣,其中以“南北曲”最为著名。
南北曲分别源自南方和北方,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一种广泛传播的娱乐方式。
另外,人们还喜欢玩赛马、打猎、射箭、下棋等休闲活动。
四、生活环境隋唐时期的生活环境主要分为城市和农村两部分。
城市的性质多种多样,包括首都长安、洛阳、杭州等著名城市,城市中人口稠密,经济发展较好。
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较少,但是土地肥沃,农业生产繁荣。
同时,隋唐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居住区,如当时非常流行的胡同、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居住环境的改变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变化。
总之,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时期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隋唐食品文化及其特点

隋唐食品文化及其特点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饮食风俗日益繁荣,饮食文化也越发纯熟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
一、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1.食材隋唐时期的饮食非常丰富,人们喜欢使用大量的食材。
蔬菜、水果种类繁多,有许多现在已经消失的品种,如金鸡脚、鹿茸、马蹄等,同时还有许多现在仍然常见的食材,如豆腐、鸡肉、鱼肉等。
2.烹饪方法隋唐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对食材的处理和烹饪技巧。
他们喜欢使用各种烹饪技法,如炸、煮、烤、炖、煎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材料的风味和口感。
3.食品配置隋唐时期的人们非常注重食品的配置和营养搭配,通常一顿饭菜包括菜肴、肉汤、食品和甜点几个方面,以保证口感和营养均衡。
4.餐具隋唐时期的餐具相对简单,主要包括碗、盘、箸和勺子等。
同时,对于洗涤、摆设、临摹式的媒介多样。
二、隋唐时期的饮食特点1. 千篇一律的素食隋唐时期,佛教成为社会流行的宗教,大量的寺庙崛起。
这时人们喜欢以素食为主,以此来支持佛教。
在社会主流观念中,酒肉是不良的行为,而对于崇尚佛学的人,素食则是道德品质的象征。
2. 饮食中的美学意义隋唐时期的人们不仅将饮食看作是一种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将其看作是一门艺术。
他们会根据各种场景和人物的不同,进行食品进行计划和精心烹制,已达到文化意义上的精美。
3. 饮食与礼仪的关系隋唐时期的饮食离不开礼仪。
家族和皇室的人们会在举行宴会的时候采用刻意编排的礼仪,以体现其身份和地位。
举个例子,皇帝的食肆里能够香气袭人、菜式极其多元,其食谱格外的奢侈,皇权到位的表现之一。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让大家了解到隋唐时期饮食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需求和欣赏方式不断变化,但饮食作为人类文化的基石,将继续承载人们的欢乐和美好。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菜谱研究

唐朝的饮食文化与菜谱研究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也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时代。
在这个朝代里,不仅有非常出色的诗人、文人和历史学家,还有非常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唐朝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誉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瑰宝,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探讨唐朝的饮食文化及其著名的菜谱。
一、唐朝的饮食文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科技、军事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而唐朝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繁荣的,它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唐朝的饮食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礼节唐朝的饮食礼节非常严格,不同的场合和地位有不同的饮食礼仪。
在宴会上,宾客们必须按照次序依次入座,餐具也要摆放得整齐,碗碟杯盘要相对应。
在饮酒时,要举杯致敬,喝酒的顺序也要按照官职、年龄、资历等来确定。
2、美食佳肴唐朝的美食佳肴非常有名,有很多非常出色的菜品,如:“白肉”、“鸳鸯火锅”、“雪芙莲子羹”等。
在唐朝的餐桌上,鱼、肉、蔬菜、水果等都非常丰富多样,而且口味也多种多样,有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味道。
3、点心小食唐朝的点心小食也非常有特色,有种类丰富的馒头、馄饨、鸡蛋饼、豆腐花等。
而且这些点心小食在唐朝也十分精致,制作方法也非常考究,口感非常鲜美。
4、茶文化唐朝的茶文化也非常发达,茶叶在唐朝被普及开来,那时人们更喜欢饮用绿茶和花茶,而且还有不少茶道文人,在他们的推动下,茶文化也迎来了极大的发展。
二、唐朝的菜谱研究在唐朝,有不少关于饮食的书籍被广泛流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疗本草》和《饮膳正要》。
这两本书籍都记载了当时著名的菜谱和饮食文化。
《食疗本草》是由唐代医学家苏辙所编撰的一部医药书籍,也是一部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书。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的食材,以及它们的药用、营养价值。
书中还特别介绍了鸟兽之肉、鱼虫之品等华丽恐怖的菜品。
甚至有一篇《鱼肏鸡》的烹饪方法,可谓古代菜谱之中的一大奇特。
《饮膳正要》是唐代刘芳的著作,也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饮食文化书籍。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胡饼是一种用面粉和水制成的烤饼,其口感酥脆,香气四溢。
胡饼在唐代十分流行,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品之一。
2.蒸饼:蒸饼是一种用面粉和水制成的饼,其口感柔软,味道鲜美。
蒸饼在唐代也十分盛行,是当地人民的另一种主要食品。
3.饆饠:饆饠是一种用面粉和发酵面制成的薄饼,其口感软糯,味道香甜。
饆饠在唐代也很受欢迎,是当地人民的小吃之一。
二、肉类在唐代,胡食中的肉类也有很多种类。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羊肉和牛肉。
这些肉类在当时的饮食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地用于烹饪各种美食。
例如,羊肉串、牛肉汤等都是唐代人民喜爱的食品。
三、调料在唐代,胡食中的调料也非常丰富。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胡椒、芝麻、花椒等。
这些调料在当时的烹饪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唐代的菜肴更加美味可口。
总之,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是一段十分辉煌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XXX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丰富了当地人民的饮食结构,也为今天的饮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我们应该珍惜这段历史,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众多的隋唐市民饮食文化中,胡饼是最受欢迎的。
类似于现在的烧饼,唐代的胡饼是在炉中烤制而成,外面裹上芝麻,中间加入馅料。
在长安市场中,“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都供应胡饼,价格便宜。
当时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XXX还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XXX。
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诗,表达了对胡饼的喜爱。
蒸饼是指各种各样上笼屉蒸熟的面食,有些是用纯面作的,还有一些有加入各种馅料。
在唐代,蒸饼被称为“蒸饼”,而随着时间推移,名称慢慢发生变化。
有馅的叫馒头,而蒸饼则专指无馅或放干馅如枣子、葡萄等的蒸食。
蒸饼也是百姓平常食用的主食之一。
饆饠是由西域传入的一种食品,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
XXX是一种带馅的烧饼,馅料种类很多,有羊肾毕罗、蟹黄XXX、猪肝XXX等。
XXX传入中原后,十分受欢迎,做法也多种多样,后来还衍生出如曼陀样夹饼、XXX轻高面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交流(二)

△胡椒△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塑像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揭开了唐朝饮食文化大量输入吐蕃的序幕。
其中,茶文化的传入对藏民的饮食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吐蕃人饮茶时,喜欢往茶汤中添加酥油合熬,从而创造出独具藏族民族特色的酥油茶。
唐高宗初年,吐蕃请求唐朝调配给自己一些造酒、碾、硙的工匠,内地的造酒和粮食加工技术开始传入吐蕃。
文成公主和唐中宗时期△白居易像与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在宋朝输往南亚的商品中,瓷器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如印度科罗曼德海岸的阿里卡曼陀古遗址,曾出土有9世纪至10世纪的越窑瓷器、龙泉青瓷等瓷片;1975年,斯里兰卡曾在北部的曼台地区发掘出12世纪以来的宋代陶瓷,1977年又在北部的贾夫纳附近海滩发现了北宋时期的中国陶瓷器500多件。
宋朝也积极吸收南亚饮食文化的优秀成分,最值得断发生战争。
“澶渊之盟”后,双方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
辽朝契丹族对中原汉族饮食文化进行了全面借鉴和吸收,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对中原茶文化的吸收。
契丹人饮用的茶主要来源于与北宋榷场的贸易所得,还有一部分来自北宋的馈赠。
在饮茶习俗上,契丹人和宋人一样,多以茶、汤侍客。
除日常饮用和待客外,茶饮还用于契丹的朝廷典礼和宴飨之上,这在《辽史·礼志》中多有反映。
在茶肆的经营上,契丹也△万岁枣即今天的椰枣△契丹烹茶图大的改变。
北宋末年时,中原居民已经相当擅长鱼类菜肴的烹制了。
北宋输入中原地区的南方果品,不仅有来自长江流域的柑橘类等亚热带果品,还有来自岭南闽广地区的热带果品。
西川乳糖狮子、糖霜峰儿等南方糖果,在北宋末年的东京市场上已成为人们常见的零食。
宋室南迁后,输往中原地区的南方饮食原料急剧减少。
仅有茶叶、水果等少量货物通过宋金榷场贸易和贡赠的方式,输运到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地区。
北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方的影响两宋之际,金军南下,中原士女纷行。
面食的花色品种之多,与北宋东京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隋唐市民生活论文

隋唐市民生活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在这个时期,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也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隋唐时期的市民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社交娱乐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一、衣食住行1. 衣隋唐时期的市民在衣着方面注重质地和款式。
一般来说,他们穿着丝绸或棉麻布料制成的衣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纺织技术也逐渐提高,衣物的色彩和花纹也更加多样化。
贵族和富人常常穿着丝绸制成的华丽服饰,而普通市民则选择相对简单朴素的棉麻衣物。
2. 食隋唐时期的市民饮食丰富多样,米饭、面食和稻谷成为主要的食物。
蔬菜、水果和肉类都是市民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隋唐时期人们饮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菜肴的烹调方法和选材上,贵族和富人享受更加奢华的饮食,而普通市民则注重经济实惠。
3. 住隋唐时期的市民住房状况也有所改善。
城市中的居民多居住在砖瓦结构的房屋中,而农村地区多居住在以土木结构为主的房屋中。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住房的形式也逐渐多样化,有独立的别墅、庭院和楼堂等等。
这些住房条件的改善使得市民的居住环境更加宜居。
4. 行隋唐时期的市民出行方式多样化。
他们可以选择步行、乘坐马车、骑马等方式。
此外,隋唐时期也有相对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市民可以乘坐船只或江河运输工具进行旅行和货物运输。
二、社交娱乐1. 社交隋唐时期的市民注重社交活动,城市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集会和庆典。
人们会相互邀请,参加各种宴会和聚会,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隋唐时期的市民社交活动中也存在着等级观念,贵族和富人更容易参与到权贵的社交圈中。
2. 娱乐隋唐时期的市民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方式。
他们可以观看表演、音乐演奏和舞蹈等艺术节目。
此外,市民也可以参与到各种体育运动中,如射箭、赛马等。
这些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艺术和运动的热爱。
三、文化艺术隋唐时期的市民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也很高。
在这个时期,诗词和绘画成为市民们追求艺术享受的重要方式。
饮食文化(隋唐宋明)

隋唐中国南北分裂到隋唐时得到大一统,历史又进入一个辉煌发展时期。
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安居乐业,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饮食品种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相当繁荣,当时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隋朝王劭曾说过;“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黄火,气味不同。
”从理论上总结了烹调技术的基本准则。
烹调原料也越开越丰富。
这主要指各种海产品和各种牲畜禽类的下水脚料都已经入馔。
此外,调味品中还增加了从国外引入的蔗糖以及胡椒等调料,其中胡椒在唐代大受欢迎。
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粮食的种植和粮种培育,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的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开始掌握了酒的酿造,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或“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从史籍的出现频率来看,饼最多,饭次之,糕较少。
(一)饼。
这是一个类概念,种类繁多。
它既包括现在的饼类食品也包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类食品。
他们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实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也正因为这样成了隋唐时期的主食。
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书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薄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类似烧饼,不过个儿比烧饼要大,1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径19.5厘米的唐代胡饼。
当时又出现了胡麻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颇受欢迎。
长安城有名为“辅兴”的名坊,那的胡麻饼非常有名,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写下的《胡麻饼与杨万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毕罗:(原文有食字旁),毕罗也是一种胡食,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朝新传入的食品。
是一种北方流行的馅饼,尤其在关中地区大受青睐。
隋唐人的饮食文化论文

隋唐人的饮食文化论文引言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饮食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隋唐人的饮食文化,包括饮食习惯、食材选择和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饮食习惯日常饮食在隋唐时期,人们的日常饮食以米饭、面食和蔬菜为主。
而在饮品方面,茶和酒是隋唐人常饮的两种饮品。
茶在这个时期被广泛种植和饮用,茶文化也逐渐形成。
而酒则向社会各阶层普及,成为随餐必备的饮品。
节日饮食在节日和庆典场合,隋唐人会举办盛大的宴会。
宴席上的菜品丰富多样,有荤菜、素菜、点心和水果等。
牛、羊、猪肉等肉食是重要的主菜,而蔬菜、水果和糖果则是作为点心或甜品供应。
宴会上还会有各种精美的饼干、糕点和汤类食品。
食材选择肉类食材在隋唐时期,肉类食材的使用比较普遍。
牛、羊、猪等动物的肉被广泛食用,其中猪肉是最常见的。
猪肉可以制成各种品类的菜品,如红烧肉、白切肉和熏肉等。
鱼类食材鱼类食材在隋唐饮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隋唐人常常食用淡水鱼和海鱼,其中以鲤鱼、鲫鱼和鲈鱼最受欢迎。
鱼可以制成烧鱼、红烧鱼和清蒸鱼等菜品。
蔬菜食材隋唐时期的蔬菜种类丰富多样,其中包括白菜、豆腐、芋头、蘑菇、黄瓜等。
这些蔬菜可以制作成炒菜、炖菜和凉拌菜等。
饮食礼仪宴会礼仪隋唐人举办宴会时,有着严格的饮食礼仪。
首先,主人会在客人到达之前准备好各种菜肴和饮品,并安排座位次序。
在宴会开始之前,主人和客人会共同举杯祝酒,并致词致辞。
宴会上,客人们要按照座次侍奉主人的酒杯和菜肴,并保持热情和礼貌。
日常饮食礼仪隋唐人的日常饮食中,也有一些简单的饮食礼仪。
例如,进餐时要保持安静和整洁,不要发出过多的声音和抛撒食物残渣。
同时,用餐时要注意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不要吃得太快或太慢。
结论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更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
隋唐人重视食物的品质和味道,注重饮食礼仪,并对不同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技巧有着深入的研究。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电子教案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
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
(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
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
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是。
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
“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
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
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
中国饮食文化—隋唐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隋唐饮食文化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相当繁荣,当时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隋朝王劭曾说过;“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黄火,气味不同?【】从理论上总结了烹调技术的基本准则。
烹调原料也越开越丰富。
这主要指各种海产品和各种牲畜禽类的下水脚料都已经入馔。
此外,调味品中还增加了从国外引入的蔗糖以及胡椒等调料,其中胡椒在唐代大受欢迎。
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粮食的种植和粮种培育,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的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开始掌握了酒的酿造,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或“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从史籍的出现频率来看,饼最多,饭粥次之,糕较少。
(一)饼。
这是一个类概念,种类繁多。
它既包括现在的饼类食品也包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类食品。
他们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实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也正因为这样成了隋唐时期的主食。
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书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薄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类似烧饼,不过个儿比烧饼要大,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径9.5厘米,的唐代胡饼。
当时又出现了胡麻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颇受欢迎。
长安城有名为“辅兴”的名坊,那的胡麻饼非常有名,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写下的《胡麻饼与杨万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毕罗(原文有食字旁),毕罗也是一种胡食,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朝新传入的食品。
是一种北方流行的馅饼,尤其在关中地区大受青睐。
最早发明的人姓毕与罗,二位发明者将姓合二为一为之命名。
长安据说有专卖店,而且不止一家,竞争激烈,使得制作工艺不断提高,毕罗中的馅料五花八门,高手韩约的樱桃毕罗在做完后,其中的樱桃颜色不变更可谓一绝。
隋唐餐饮:地域与宗教交融的美食文化

隋唐餐饮:地域与宗教交融的美食文化隋唐时期的餐饮文化在融合了地域特色和宗教影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域特色的融合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和对外交流频繁,各地域的饮食文化得以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隋唐餐饮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饮食风俗的交流和传播。
1.菜系与食材的多样化:隋唐时期的菜肴种类非常丰富,涵盖了各地的特色菜品。
不同地区的食材和烹饪技法在交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菜系。
例如,江南地区擅长烹制清淡、鲜美的菜肴,以清蒸、炒、烩等技法为主;而北方地区则注重食材的丰富和口感的醇厚,烤、炖等技法应用较多。
2.口味与风格的互鉴:各地域的菜肴在口味和风格上也相互借鉴和影响。
比如,一些北方的食材和调料被引入到南方菜肴中,使南方菜肴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增添了几分北方的豪放与醇厚;同样,南方的细腻与清新也影响了北方菜肴的制作工艺和口感。
二、宗教影响的体现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作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对餐饮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佛教的饮食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素食理念逐渐在隋唐时期得到推广和普及。
佛教徒信奉因果报应和慈悲为怀,主张不杀生、不吃肉,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饮食观念和习俗。
隋唐时期的素食文化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出现了许多专门的素食馆和素食菜品,还推动了素食烹饪技法的创新和提高。
这些素食菜品以植物性食材为主料,通过精细的刀工和巧妙的调味手法制作而成,色香味俱佳且营养丰富。
2.道教的养生饮食:道教注重养生和长寿之道,其饮食文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道教徒在饮食方面强调顺应自然、合理搭配、适度摄取等原则,认为这样可以达到调理身体、保持健康的目的。
隋唐时期的道教饮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人们的饮食观念和习惯。
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倡导清淡、自然的饮食方式,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的食物。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餐饮文化在融合了地域特色和宗教影响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
隋唐五代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艺

隋唐五代的美食文化与烹饪技艺在中国历史上,隋唐五代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还是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食材和菜品被引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这些食材和菜品不仅让中国饮食的品种更加多样化,也让中国烹饪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隋唐五代时期的美食文化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高峰,还是美食文化和烹饪技艺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食材和菜品被引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这些食材和菜品不仅让中国饮食的品种更加多样化,也让中国烹饪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在隋唐时期,炒菜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越来越喜欢吃用少量的油炒制的菜品。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名菜,如卤煮、炖、炸、炒、烤等,许多美食家开始将各种食材进行不同的处理,如:将肉、鱼切成片,连同鸭肝、虾仁、豆腐煮成的“火腿羹”;将带鱼卷上腐竹烤熟,配以鳝鱼末、高汤等,制成了“扬州烤鱼”等。
隋唐时期潮州人李冶更是被誉为“神农”,他著名的《食经》使烹饪习惯在全国传播,成为此时烹饪技艺的代表之一。
此时期美食,热爱多佳,其特点是饮食讲究细致,品味考究,以花式烤鱼,卤煮,咸酸、辣酱调味等为其特征。
新鲜与熟制的搭配和食材的变幻、盘器的讲究,构成了一个关于饮食搭配与质量的全新模式,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模式被发扬光大。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烹饪技艺在隋唐五代时期,烹饪技艺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不但制作工序更为复杂和耗时,同时还更加考究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这个时期,烹饪领域中逐渐形成了不少名家和名厨,他们在食材选择、口感搭配、呈现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
例如,隋唐时期的宋徽之是中国烹饪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菜品的烹饪过程中注重食材质量,讲究食物和烟火的配合,他的烤鸭更是被人们传为佳话。
此外,还有川渝一带的麻辣烧烤、淮扬菜式、闽南菜式等,这些烹饪技艺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卤煮、炖、炸、炒、烤等美味,烹饪家们更加注意到适应食材食用、增添营养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隋唐餐饮文化:地域特色与遗产

隋唐餐饮文化:地域特色与遗产隋唐时期餐饮文化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食材选择、烹饪技法、口味偏好以及地方特色菜品的形成等。
一、食材选择的多样性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气候和自然环境多样,导致食材种类非常丰富。
这种多样性直接体现在各地的餐饮文化中。
●南方地区:以稻米为主食,蔬菜种类繁多,如白菜、萝卜、黄瓜、茄子等,同时海产品也十分丰富,为海鲜料理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北方地区:则以麦粟等面食为主,肉类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羊肉和牛肉,为烤、炖等烹饪技法提供了充足的食材。
二、烹饪技法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烹饪技法也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
●南方地区:擅长使用蒸、煮、炒等烹饪技法,尤其注重菜肴的清淡和鲜美,追求原汁原味。
例如,江南地区的菜肴讲究清淡、爽口,烹调技法多样,以清蒸、炒、烩、煮、卤、烤等为主,擅长烤鱼、蒸鲈鱼、烩鲤鱼等菜品。
●北方地区:则更倾向于烤、炖等烹饪技法,使食材更加入味,口感醇厚。
例如,安阳菜注重用料讲究,烹调技法精湛,以炖、烤为主,最有名的菜品是烤鸭和烤肉。
三、口味偏好的地域性由于气候、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隋唐时期各地对于菜肴的口味偏好也存在明显差异。
●南方菜肴:通常偏向于清淡、鲜美,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的细腻。
●北方菜肴:则相对更加浓郁、醇厚,强调食材的入味和口感的丰富性。
四、地方特色菜品的形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菜品。
这些菜品不仅代表了当地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如京味菜:是唐代宫廷菜肴的代表,以器皿精美、口味鲜美、精制精致、荤素搭配得当为特点,其中最著名的菜品是烤鸭和涮羊肉。
●江南菜:以其独特的清淡、鲜美和烹饪技法多样而著称,反映了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特色。
五、总结隋唐时期餐饮文化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食材选择的多样性、烹饪技法的地域差异、口味偏好的地域性以及地方特色菜品的形成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丰富多彩的餐饮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隋唐市民饮食文化浅谈隋唐时期市民的饮食文化摘要:饮食是人类活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的饮食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这些饮食文化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也影响了我们当代人的饮食习惯。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隋唐时期的饮食,这得益于隋唐高度发达经济、开放的思维和与周边民族的深入交流以及水路交通的便利。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隋唐的饮食文化也随之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饮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酒和茶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烹调技术的发展和调料的增加,再加上域外和周边国家的饮食文化,使隋唐饮食文化丰富多彩。
也许正是因为隋唐时期在物质文化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所以才有了值得人们铭记的精神食量。
此文我们就了解一下那些从外面传入的饮食对隋唐饮食的影响。
(此文外来传入的饮食统称胡食)关键字:隋唐饮食胡食多民族影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位置,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在翻阅了众多的中国饮食文化的书中,关于隋唐饮食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胡食的介绍,所以隋唐饮食中的胡食就是这灿烂的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在隋朝期间,胡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到了大唐盛世,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这为各民族的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各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空前频繁,饮食习惯也在这交流中逐渐互相吸收和融合。
胡食是隋唐和域外各国饮食文化交流的成果,也是唐代饮食的一大特点。
胡食种类丰富、影响深远,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十分盛行,比比皆是。
这些外来的食物,在唐朝的接受度很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慢慢流行于唐朝社会,构成了唐代饮食风俗的一大特色。
“饮食胡风”在唐代社会十分兴盛,《旧唐书.舆服志》记载的“贵人御撰,尽供胡食”就是当时的兴盛场景。
在胡食的影响下,当地饮食习惯与胡食进行融合、变化,最终与本民族的饮食文化一起流传下来。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传入中原地区的胡食的种类繁多,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
以下来具体介绍下当时传入的胡食的种类。
一、面食类在唐代,西域传入的面食的种类非常多,有胡饼、蒸饼、饆饠、汤饼、笼饼等。
这里面的许多面食甚至发展成了中原人的主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饮食结构。
特别是饼类强烈影响了当地的饮食风俗,其种类繁多,在这里择主要的几样介绍。
1.胡饼在众多的胡食中,最流行的就是各色各样的胡饼。
唐代的胡饼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烧饼,它外面上芝麻,中间加馅,在炉中烤制而成。
都城长安盛行胡饼,市场之中到处都有定点供应的“胡麻饼店”和流动商贩制作的胡饼。
而且价格便宜,史料记载:“开元中,长安物价大减,两市卖二仪饼,钱数对”。
当时的长安最负盛名的胡饼店是长安辅兴坊,而当时传为一时美谈的是白居易亲自制作胡饼送给万州刺史杨敬之。
他将辅兴坊与自己所做的胡饼相比较,作了一首七言绝句:“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胡饼的味道、特色。
这也说明胡饼确实是当时人们极喜爱的一道外来食品。
当时,唐人无论身份贵贱,皆以胡饼为主食。
2.蒸饼蒸饼,从名字来分析指的应该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蒸馒头。
《饼饵闲谈》记载:“入笼蒸者名蒸饼”。
在唐代,蒸饼包括各种各样上笼屉蒸熟的面食,有些是用纯面作的,还有一些有加入各种馅料。
随着时间推移,名称也慢慢发生变化。
有馅的叫馒头,而蒸饼则专指无馅或放干馅如枣子、葡萄等的蒸食。
蒸饼也是百姓平常食用的主食之一。
3.饆饠饆饠由西域传入,《资瑕录》记载:“毕罗者,蕃中毕氏、罗氏好食此味,今字从食,非也。
”叙述了毕罗名字的由来,由此可见,写成饆饠可能是后人按字法添加偏旁的结果。
毕罗指一种以面粉作皮、包有馅心、经蒸或烤制而成的食品。
简单而言毕罗就是一种带馅的烧饼,毕罗中的馅料种类很多,有羊肾毕罗、蟹黄毕罗、猪肝毕罗等。
毕罗传入中原后,十分受欢迎,做法也多种多样,后来还衍生出如曼陀样夹饼、婆罗门轻高面等。
二、水果类通过“丝绸之路”,许多的充满异域风情的水果传入中原,这些奇珍异果甚至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他曾下令让人把这些水果详细记录下来。
这也给我们今天翻阅史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接下来简要介绍下西域传入的水果的种类。
1.偏桃偏桃源自波斯,有记载:“出自波斯,“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
其肉苦涩,不堪吠,核中仁甘甜。
”2.阿月浑子这是一种生长在呼罗珊、波斯等地的坚果,味道甜美。
唐朝人通常称之为“胡榛子”,这种坚果不仅口感佳、味道香而且有滋补健身的效果,人们对它爱不释手,在传入中原后,在岭南地区成功种植。
3.马乳蒲桃最早关于记载马乳蒲桃传入的时间是在贞观廿一年(647 年)突厥叶护可汗进贡的。
史料记载:“叶护献马乳蒲桃一房,长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
”唐太宗在平定高昌之后,将这种水果成功移植到长安的皇家园林中,慢慢地在民间也开始广泛栽种。
4.波斯枣也是出自波斯,记载曰:“子长二尺,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甜如怡。
”5.金桃贞观十一年,“康国献金桃银桃,诏令植之于苑囿。
”又云:“康国献黄桃,大如鹅卵,其色黄金,亦呼为金桃。
”三、蔬菜类在唐代,随着胡汉之间往来的日益密切,新的胡菜品种也源源不断传入,有些品种就在当地种植,慢慢流传下来。
这里面的菜品很多也是我们今天常吃到的。
1.菠菜原名叫波斯菜,也有人称作菠稜。
在唐太宗时期,泥婆罗国贡献的。
《北户录》记载:“泥婆罗国献稜,类红蓝,实似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
又醉菜,状似慎火,叶阔而长,味如美酢,绝宜人,味极美。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是民间人士传入的,《太平广记》记载:“菜之菠稜者,本西国中有僧,自彼将其子来。
”这种蔬菜在唐朝很有名,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唐朝人发现菠菜具有解毒的作用,菠菜在当时求丹问道、梦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下,颇受各级人士的喜爱。
2.茄子茄子的原产国是印度,在西汉时期传入我国西南地区,茄子在中原的广泛传播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炀帝称之为“昆仑瓜”,到了唐代,茄子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食蔬菜。
有记载曰:“香饭舂菰米,珍蔬折五茄”。
在唐代,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引进了一些新的品种。
这些在唐代的《四时纂要》有记载。
而且唐人对茄子的特点和使用功能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知道吃茄子有益于肠胃。
3.胡芹胡芹就是旱芹,是现代芹菜的前身。
唐朝人很喜欢吃芹菜,记载曰:“须臾进野饭,饭稻如芹英”。
唐朝名臣魏徵就很喜欢吃芹菜,"魏徵好嗜醋芹,每食之,欣然称快。
”《齐民要术》里甚至记载了芹菜的烹饪方法,记载曰:“暂经小沸汤出,下冷水中出之。
胡芹细切,小蒜寸切,与盐、酢分半,青白各在一边,若不各在一边,不即入于水中,则黄坏。
”其他如胡瓜、胡豆、甜菜等引入的蔬菜也丰富了唐朝人的日常饮食,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许多传统蔬菜的地位慢慢被这些新的蔬菜取代,例如胡芹就取代了水芹在唐朝人日常饮食的地位。
四、酒类唐初至盛唐不仅有大量上述的外来食品流入中原,酒也随着饮食胡风传入,伴随而来的还有胡人好客好酒的风气,使得唐人豪饮之风盛行。
著名的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描述的就是当时喝酒的豪气。
大量的胡家酒肆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丰富了唐人的业余生活。
此外,也带来了诸如“三勒浆”、“葡萄酒”、“龙膏酒”等的制作方法,在都城长安盛行一时。
1.葡萄酒在唐朝以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西域多葡萄酒,但是真正将葡萄酒引入并得到制造方法是在唐太宗平定高昌后。
史载:“及破高昌,收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
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堤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
”在盛唐之前,葡萄酒稀少,是豪门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
后来,葡萄酒的制作工艺传入后,经过唐人的改造,酿出了许多种美味的葡萄酒,葡萄酒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元稹《西凉伎》中写道:“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说明在凉州的胡家酒肆中有葡萄酒贩卖,说明这时候普通百姓已经可以买到了。
李颁《塞下曲》中有“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的诗句,说明葡萄酒边关军中也有供应,此外也可以在大量的唐诗中发现关于描写葡萄酒佳句,其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2.三勒浆三勒浆是唐代从波斯传入的酒类,应该是一种用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三种果实酿造而成的水果类甜酒。
《唐国史补》载:“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在这种饮食胡风的影响下,隋唐时期的人们也非常喜欢喝酒。
文人墨客更是以喝酒为消遣,白居易自称“醉尹”,他在《酒功赞》中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且饮。
”李白“一斗诗百篇”更成为一时美谈。
这说明西域酒传入的同时,外来的饮酒文化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外来传入的制糖工艺和各种香料调味品都对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闲暇时一桌好友三五人,几个小菜,一份主食,一壶酒,谈论着街坊趣事,聆听着动人的歌曲,讨论着优美的诗词,优哉游哉!”隋唐是一个开放、自信、包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以其博大的胸襟容纳各种不同的异域文化和各族人民,在这样宽松的大环境中,使人们对于饮食的欲望和挖掘不断深入,饮食花样增多,制作手法增多且更精美,人们的饮食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胡食不断传入中原,带来了不同的饮食风俗,改变了隋唐市民的饮食习惯。
通过对上文的论述,我们充分了解了胡食在隋唐风靡一时的社会背景,胡食的种类以及胡食对当时唐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隋唐的饮食文化也才表现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要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