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宏感染性疾病早期实验室诊断
(完整版)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
对环境敏感的细菌应保温立即送检,其他所有采集后最好在2小时内送 检,不能及时送检,应注意保存
2. 必须注意安全防护,切勿污染环境 3.厌氧性标本应放在专门的运送瓶或试管内运送,有时可直接
用抽取标本的注射器运送
二、 检验方法
查病原体:形态与结构检查 分离培养和鉴定
检测病原体成分(抗原和核酸)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 代谢产物 (生化试验) 毒素:外毒素、内毒素
SARS冠状病毒 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二)按疾病特征分类 1. 病原体被清除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亦称亚临床感染
一般占人群的90%或以上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为临床感染
发病快慢和病程长短: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感染部位及性质: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全身感染: ①菌血症 ②败血症 ③毒血症 ④脓毒血症
革兰阳性
革兰阴性
抗酸染色
培养在McCoy细胞的沙眼衣原体 吉姆萨染 色的McCoy细胞,含大衣原体包涵体,使 部分细胞核不清楚。(吉姆萨染色,放大
1000倍)
狂犬病毒可于细胞浆中 可形成嗜酸性包涵体
新生隐球菌 墨汁负染
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革兰染色
2.不染色标本
1) 检查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动力及运动状况 2) 螺旋体由于不易着色并有形态特征
对某些病原菌作出初步鉴定,如霍乱弧菌
常用方法 压片法(压滴法)或悬滴法 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检查
体癣皮屑可见关节孢子
3. 直接电镜检测EM 免疫电镜技术IEM
HAV形态电镜图 粪便标本负染 X200000
HAV particles found in fecal extracts by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鉴定及其耐药机制检测
3、耐药表型的检测:
医院内感染菌常常是一些耐药菌,实验室 应对这些细菌的耐药表型进行检测。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 变形杆菌)应作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耐糖肽类 抗生素的肠球菌(VRE)。
4、医院内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1)多位点酶电泳(multi 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LEE)
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鉴定 及其耐药机制检测
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教研室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徐元宏
一、医院感染
1、定义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患 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 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 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随着医疗技术发 展,各种侵入性操作和器官移植推广,化 疗、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广泛应用,医 院感染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
细菌药敏试验-液体稀释法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Reference method. Add standard inoculum to dilutions of antibiotic. Incubate overnight. MIC is lowest concentration that inhibits growth (can also be performed by agar dilution). Interpretation (S or R) is based on achievable drug levels
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抗菌药物(纸片 微生物群
脓毒症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脓毒症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许程(综述);徐元宏(审校)【摘要】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
近期关于脓毒症早期诊断的研究备受关注。
文章结合脓毒症的发病机制阐述细胞因子、降钙素原(PCT)、内毒素、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肝素结合蛋白(HBP)、(1,3)β-D 葡聚糖(BG)及半乳甘露聚糖(GM)等标志物诊断早期脓毒症、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研究进展,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Sepsis is a kind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 (SIRS) induced by infection, which has been clinicall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bacteria or highly suspicious infections.More and more researc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sepsis recently.This review has focused on the capabilities of cytokine, procalcitonin (PCT), endotoxin,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 serum amyloid protein A( SAA), heparin-binding protein(HBP), (1,3)-beta-D-glucan(BG) and galactomannan(GM) to diagnose sepsis early and assess the severity and prognosi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houghts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psis.【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5(000)005【总页数】4页(P533-536)【关键词】脓毒症;细胞因子;降钙素原;内毒素;高敏 C 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 A;肝素结合蛋白;(1,3)β-D 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作者】许程(综述);徐元宏(审校)【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5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临床上证实有细菌存在或有高度可疑感染灶。
【课题申报】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
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课题申报: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摘要:感染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期诊断是感染性疾病有效控制的关键步骤,对于减少疾病传播、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疾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旨在探索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方法,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水平。
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结合临床诊疗实际,寻找适用于早期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及相应检测技术,为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感染性疾病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数百万人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给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断传播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感染性疾病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不一,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存在诊断时间长、敏感性低等问题,导致延误诊断,影响治疗效果。
二、研究目标:该课题旨在探索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提高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水平,具体目标包括:1. 系统调研:对目前感染性疾病的检测手段、技术及流程进行广泛调研,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2. 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与验证:通过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手段,筛选和鉴定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并进行临床样本验证。
3. 早期诊断技术的建立: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开发相应的检测技术,建立早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并进行准确性和可行性的验证。
4. 临床验证与应用:在一定的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与应用,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实用性。
5. 剖析机制:通过实验室模型的建立,剖析早期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等机制,为手段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系统调研阶段: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当前感染性疾病诊断方法、存在问题及前沿技术,并分析总结,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
2. 生物标志物筛选与验证阶段:采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方法,对感染性疾病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筛选和鉴定,并通过临床样本验证其可行性和准确性。
tNGS技术在基层医院感染早期精准诊断中的重要性
tNGS技术在基层医院感染早期精准诊断中的重要性
方超
【期刊名称】《当代医药论丛》
【年(卷),期】2024(22)8
【摘要】目的:在基层医院感染中进行tNGS检测对早期精准诊断的重要性。
方法:选取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检测的肺泡灌洗液标本的检测结果,做好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并做好结果比较。
结果:共有11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患者进行了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术(TBLB),3例患者进行了经皮肺穿刺活检术;10例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肿瘤。
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医院死亡。
结论:早期进行tNGS检测,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性,整体效果良好。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方超
【作者单位】江油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全球首发“基因+荧光”精准猎杀癌细胞:癌症早期诊断与个体化医疗新技术研讨会暨2010纳奥生物产品发布会在杭州召开
2.降钙素原在心脏术后患者早期医院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3.中性粒细胞在医院感染性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4.
内镜NBI技术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精准度的影响5.规范合理使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早期精准诊断结核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泻病的实验室诊断
100000
0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年份
痢疾
时间分布 呈现明显季节性,6~9月份高发
地区分布 31个省份均有报告,发病率(1/10万)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北京(132)、天
津( 72)、新疆(44)、甘肃( 43)和宁夏( 33) 人群分布
菌型分布
实验室确诊病例116例中,O1群小川型占83%、O139群占15%、稻叶型占2%
伤寒副伤寒
2010年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4041例,死亡3人,报告发病率为 1.05/10万,其中伤寒9716例(占69.20%),副伤寒4325例(占30.80%)
与2009年相比,总发病数下降17.10%,其中伤寒下降幅度较大(21.82%),
副伤寒下降4.12%
报告发病数 (例)
14 00 00 12 00 00 10 00 00
80 00 0 60 00 0 40 00 0 20 00 0
0
伤寒发病数 总发病数
年份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实验室检查
疑似何种腹泻 检测何种细菌
采集方法 临床指征 当地流行病学
检测方向
选择合适的培 养基
培养方法
信息互通:电话、HIS
标本外观及显微镜下检测
外观描述:黏液、脓性、血性及水样便等 生理盐水湿片镜检:
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及数量 酵母样真菌、假菌丝、假菌丝 细菌动力特征
GeneXpert_MTB
&((+4&
&综述&
ID1D`HDEG诊V断BU中"A的#]研究K9G进E8展在肺外结核
董裕!张福真!尚媛媛!逄宇
摘要!肺外结核是结核病的一种类型%其感染途径和感染部位多样%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诊断'目
S]K.+/'`HDEGK9GE8作为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相 K9GE8检测%其中有+3[的患者合并W#Z 感染'以
较于`HDEG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尤其是对 临床诊断为参考标准%`HDEGK9GE8检测的敏感度为
于少菌标本的检测效能有很大的提升.()/'王淑琦 优于 检测 @3*>[#+>["#!3-*>[",@*-[$% `HDEG
`HDEGK9GE8的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这导致`HDEG 非常困难%大多数淋巴标本的采集需要进行有创性
K9GE8在当前实际应用中需要筛选适用人群以满足 操作 等 以培养为参考标准评估 .4)/'TDEDQ2A'0?& .4(/
临床需求%会给BUV 的诊断带来繁琐与不便'因 了`HDEGK9GE8对->份淋巴结标本的诊断性能%结
&((+>&
是`HDEGK9GE8的阴性似然比却为+4[%这不足以 三(`HDEGK9GE8在淋巴结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在结果为阴性时排除BUV'
淋巴结结核是肺外结核的常见形式之一%其中
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
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前言感染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快速、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病情监测和控制疾病蔓延的重要前提。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分子检测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诊断及治疗监测上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已成为一些重要的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为使我国的感染性疾病分子检测临床应用健康有序发展,更好的为医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有必要制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规范临床实验室相关分子检测操作程序,指导从事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的医务人员正确开展工作。
本指南以大量、丰富的临床实践为基础,同时消化吸取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精华,广泛征求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反复修改而成。
我们衷心希望《感染性疾病相关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技术指南》能够对广大检验人员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从而为提高感染性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指南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本指南起草人:尚红、李金明、郭晓临、代娣、程仕彤目录1. 本指南适用范围 (3)2. 标准术语 (3)3.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概述 (9)4.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前质量控制 (12)4.1 标本采集 (13)4.2 标本的转运 (16)4.3 标本的接收 (17)4.4 标本的保存 (18)4.5 检验项目的选择 (19)5.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中质量控制 (20)5.1 实验室的设计要求 (20)5.2常用的分子检测方法 (21)5.3 试剂和方法的选择 (29)5.4 设备维护和校准 (36)5.5 人员培训 (36)5.6 试剂性能验证 (37)6.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分析后质量控制 (40)6.1 结果报告 (40)6.2 结果的解释及医患的沟通 (41)6.3 检测后标本的保存及处理 (42)7. 质量保证 (42)7.1 标准操作程序 (42)7.2 质控品 (42)7.3 室内质量控制 (43)7.4 室间质量评价 (47)8. 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应用 (48)8.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疗的个体化分子检测 (48)8.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疗的个体化分子检测 (52)8.3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疗的个体化分子检测 (56)8.4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诊疗的个体化分子检测 (57)附录 (65)参考文献 (66)1.本指南适用范围本指南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专家委员会编订,是国家卫生计生委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系列指南之一,旨为临床实验室进行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个体化医学分子检测提供参考和指导。
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ppt课件
组织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是通过采集病变组织样 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组织结构和 细胞形态的变化,从而确定感染性疾病
的一种实验诊断方法。
组织病理学诊断可以用于确诊各种感染 性疾病,如肝炎、肺炎、肿瘤等。
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 病变组织和细胞形态的变化,有助于明 确诊断。缺点是需要采集病变组织样本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 气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感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疾病 负担,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实验诊断的重要性
实验诊断是感染性疾病诊断的 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室检测可 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病原体的 种类和感染程度。
实验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 科学依据。
微生物培养的优点是能够直接观察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缺 点是培养时间较长,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设备和经验。
免疫学检测
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内的抗原或抗体,间接推断是否存在感染的一种实验诊断方法。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间接免疫 荧光试验等。
THANKS
感谢观看
优化检测流程
对检测流程进行优化,减 少操作环节和时间,降低 误差率,提高检测效率。
标准化试剂和仪器
推动试剂和仪器的标准化 ,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的 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
建立质控体系
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实 验室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 的可靠性。
定期质控检查
对实验室的仪器、试剂、 操作过程等进行定期检查 和校准,及时发现并纠正 问题。
多重检测与高通量检测
多重检测
实验室诊断技术在感染病诊治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术在感染病诊治中的应用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诊断技术在临床病诊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感染病诊治是实验室诊断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实验室诊断技术能够从微观的角度对感染源进行判断,确定感染的致病菌,以及菌株的药敏性等信息,为感染病的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原理、方法、优势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实验室诊断技术在感染病诊治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原理实验室诊断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扩增、检测致病微生物DNA 等手段,从感染源、病原体等微观层面利用专业设备和试剂迅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及其相关信息,从而为医生的临床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实验室诊断技术的方法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微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生物化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种检测方法。
其特点是快速准确、结果稳定、专业性强、对不同类型的感染病都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提高感染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微生物学检测是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之一。
它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主要应用于血液、尿液、各种体液等样本的检测。
其优点是能够快速地获得诊断结果,对抗生素治疗的指导有很大的帮助。
免疫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机体内的抗体、抗原等免疫物质来对感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检测操作简单、快速、灵敏,而且适用于大批量样品检测。
生物化学检测主要是对感染病病原体内部代谢产物、细胞壁等分子结构进行检测,通过检测致病物质的分泌产物来确定病原体,从而为感染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分子生物学技术指通过扩增、检测细胞核酸来对感染病进行精准的诊断、治疗指导。
是目前最为先进、灵敏和特异的检测方法之一,可最大限度提高病原体的检测水平,从而提高了感染病的诊断准确度。
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优势实验室诊断技术在感染病诊治中的应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感染病的诊断准确度。
其快速检测和准确性,可以对感染病的抗生素使用提供有益的支持,提高感染病的治疗效果。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方案: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一、研究目的与背景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它的早期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时间较长、特异性较差等缺点,无法满足对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诊断的需求。
分子诊断技术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势。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并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1.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设计,共招募X名感染性疾病患者和X名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
在患者入组后,采集其血液和其他相关样本,进行分子诊断技术的检测,并与传统的诊断方法进行对比。
2.采集样本2.1 血液样本:每例患者采集X ml抗凝血液样本,其中X ml用于传统的检测方法,X ml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检测。
2.2 其他相关样本:根据疾病特点,采集适当的其他相关样本,如尿液、唾液或者呼吸道分泌物等,用于分子诊断技术的检测。
3.分子诊断技术检测3.1 核酸提取: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核酸。
3.2 PCR扩增:采用特异性引物和逆向转录酶,对核酸进行PCR扩增。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将扩增产物与特异性探针结合,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4 基因芯片:将样本中的核酸转录为亮点,通过基因芯片检测亮点的信号强度和分布来进行分子诊断。
4.数据采集与分析4.1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分子诊断技术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等。
4.2 数据采集:根据实验设计采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实验结果等数据,并将其录入电子表格。
4.3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比较分析,如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整理数据1.1 检查测定数据:将分子诊断技术的检测结果根据不同疾病分类整理,并计算其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度。
狂犬病的实验室检测和诊断技术
生物安全级别&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Biological Safety Level, BSL ) (Protection, P ) BSL-1:实验人员在实验程序方面受过特殊训练,由受 过微生物学或相关科学一般训练的科学工作者监督实验。 BSL-2: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 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 BSL-3:实验人员应在处理致病性的和可能使人致死的 病源方面受过专业训练,并由对该病源工作有经验的、 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监督。 BSL-4:实验室成员应在处理特别危险的传染源方面受 过特殊和全面的训练,应了解标准和特殊操作中一级和 二级遏制的作用、遏制设备、实验室设计性能。实验由 在有关病源方面受过训练、并有工作经验的、有资格的 科学工作者监督。
荧光标记抗 狂犬病毒抗体
狂犬病毒抗原
荧光抗体实验检测狂犬病毒抗原
FAT的技术要求:
—— 由于狂犬病毒多分布在动物脑海马回及脑干处, 因此合适的取样部位对抗原的检测很重要。 —— 脑样品印片必须用丙酮固定 5-10 分钟,因为丙酮 可去除细胞膜表面的脂类,以便抗体到达细胞内与狂 犬病毒结合。 ——脑样品必须保存在含50%甘油的生理盐水中,印片 染色前需用生理盐水洗涤数次。 ——荧光标记抗体需最大限度降低非特异性反应,因 此制备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体是FAT的关键。
2) 唾液腺的获取
为取出颌下腺,在复盖于下颌骨间 的皮肤上作一切割,将皮肤往外侧翻, 两侧的颌下腺位于颌骨后部边缘表面。 在下颌下淋巴结的后面(这二种不要相 混淆)。
4. 标本的快速收集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于或不可能尸解以便 打开颅骨取脑, 为减少这些困难已经设计出简 便的技术,即用塑料管插入颅骨采集一小块脑 组织体。 第一种技术是用吸管通过枕骨孔插入并往 前推至一眼睛部位,则吸管中的脑组织内含有 部分脑干,小脑,海马回和皮质。 第二种技术为将吸管通过眼窝后壁(用套管 穿孔)并推至枕部,脑组织内含有部分皮质、 海马回、小脑。
徐元宏-加强微生物监测提高抗感染治疗水平(研究生)
5.皮肤、创面: 首先按常规消毒皮肤,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皮下病变 部分,或用无菌棉签取痂下脓性分泌物。
6.生殖道分泌物:根据病人主述临床症状,采用不同方 式取材:若病人白带呈淡黄色,稀水样,考虑滴虫感染, 用无菌棉签取阴道分泌物于1毫升生理盐水内送检,注 意保温,因为目前滴虫的检验主要看鞭毛摆动的动力。 若病人白带呈“豆腐渣”样,烧痒症状,用无菌棉签取 “豆腐渣”样白带送检,选择不同的送检方式和检验方 法可获得不同的检验结果,其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镜检、 涂片加NaOH破坏上皮细胞镜检、革兰染色镜检,一般认 为革兰染色镜检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对于口腔、阴道等部位由于采用染色方法提高酵 母菌检验灵敏度,对于是定植还是致病,目前缺 少诊断依据。 若怀疑淋病患者,对于男性急性患者,用一支棉 签檫去尿道口脓液,轻轻挤压尿道口,再用一支 棉签取其脓液;对于男性慢性患者或治疗后复查 的患者,用一支棉签伸入尿道口2-4厘米,停留 数秒钟,旋转取出,因为尿道口寄居的是鳞状上 皮细胞,尿道 2-4厘米寄居的是柱状上皮细胞, 这是淋球菌寄居的地方。 对于女性患者,用温 水湿润的扩阴器,取阴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 棉签停留数秒钟,让棉签充分吸附分泌物。从直 肠取材时,应将棉签插入肛门2.5厘米以上,碰 到粪便,应换一个棉签重取。检查淋球菌性咽炎 时,应从扁桃体及扁桃体窝取材。
2.如何将含量少的病原体检验出来? •及时接种,避免微生物的死亡。 •某些感染必须增菌,以获得足够数量的病原体,血液、骨髓、 胸水、腹水、脑脊液、关节液等必须接种到增菌培养基上。 •选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病原体 的要求。 •采用灵敏的方法检测病原体。
3.如何从众多的正常菌群中辨别致病菌? •采用 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和适宜的环境满足致病 菌的生长。 •采用含抑制剂的培养基筛选致病菌。如解脲支原 体培养基除含小牛血清外,还含有青霉素;分离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所用培养基是山梨醇麦康 凯培养基。 •运用丰富、扎实的知识识别致病菌。 •对于痰液:致病菌是脑膜炎奈瑟菌、流感嗜血杆 菌、肺炎链球菌、奴卡菌;可能致病菌是念珠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指除凝 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之外的所有凝固酶阴 性葡萄球菌统称,目前包括31个种,是一种习惯 称法)、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粘 膜炎奈瑟菌等。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前沿应用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前沿应用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宏基因组测序逐渐成为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功能和耐药性等。
下面将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监测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介绍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前沿应用。
一、感染性疾病的诊断1. 病原体鉴定和丰度分析: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并确定其丰度,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样本中的16S rRNA基因、ITS区序列或全基因组数据,可以获得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信息,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精确的依据。
2. 新型病原体的发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高灵敏性和高通量性能可以帮助科学家快速发现和鉴定新型病原体。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未知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的整体测序和比对分析,推进病原体识别的精准性和速度,为传染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有效的手段。
二、感染性疾病的监测1. 疫苗安全和有效性评估: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对疫苗接种后人群的微生物群落进行监测,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通过比对疫苗接种前后的微生物组成差异,研究人员可以评估疫苗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疫苗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2. 疫情监测和溯源研究: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用于疫情监测和溯源研究,追踪传染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通过对感染源、患者和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比对分析,可以追踪和确定疫情的来源,为疾病的控制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三、感染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为感染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个体化治疗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和药物选择、微生物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功能分析。
1.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和药物选择: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耐药基因和突变位点,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和药物提供指导。
2. 微生物组转录组和代谢组等功能分析: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以获得微生物群落的转录组、代谢组等功能信息,进一步了解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代谢特征,为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血液细菌感染中全程CRP、WBC、ANC联合检测分析
血液细菌感染中全程CRP、WBC、ANC联合检测分析聂丽华【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细菌感染中应用全程CRP、WBC以及ANC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40例为研究组1,以血液细菌培养阴性且发热患者40例为研究组2,检测三组患者的CRP、WBC、ANC水平.结果细菌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白色念珠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研究组1的CRP、WBC、ANC指标结果均比研究组2、对照组的结果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CRP、WBC、ANC联合检测对诊断患者是否患有血液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04【总页数】3页(P104-106)【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液细菌感染【作者】聂丽华【作者单位】福建省汀州医院检验科,福建汀州 366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血液细菌感染是指入侵到血液循环中的致病菌通过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以及相关的代谢产物,进而引起急性全身性感染[1]。
血液细菌感染患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临床实验室的诊断中,传统细菌培养是主要的诊断依据,但是传统细菌培养的报告时间相对较长,且阳性率低,影响临床患者病情的诊断[2]。
临床发现超敏C反应蛋白(全程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联合检测血液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研究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临床科室住院患者的血培养结果。
根据培养结果分为2组,分别为研究组1、研究组2,研究组1(血液细菌培养阳性患者):40例,男性2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1.53±6.12)岁,所有患者无外科手术患者,无肿瘤、血液病等疾病患者;研究组2(血液细菌培养阴性且发热患者):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1.48±6.07)岁,患者临床体温检测均高于38.5℃,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41.51±6.09)岁,上述患者的WBC计数均在(3.50~9.50)×109/L内,且无肝功能异常患者。
病原宏dna流程检测结果阳性
病原宏dna流程检测结果阳性第一章:引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病原宏DNA检测已成为微生物学、生态学、医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病原宏DNA检测可以检测种群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遗传多样性,为疾病防控、环境污染监测、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本文将以一例病原宏DNA流程检测结果为例,详细描述其检测过程及阳性检测结果。
第二章:材料和方法2.1 样本搜集本次检测样本为来自患者血液样本,患者年龄为40岁,患有不明原因发热症状。
患者病史中未发现明显的其他疾病史,因此怀疑可能为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发热。
为了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对其血液样本进行病原宏DNA检测。
2.2 DNA提取从患者采集的血液样本中提取DNA,随后进行质量检测和纯度评估。
2.3 病原宏DNA测序提取的DNA样本进行病原宏DNA测序,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得到原始测序数据。
2.4 数据分析使用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原始测序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序列质控、序列比对、微生物分类以及功能注释分析等步骤。
第三章:结果3.1 数据分析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患者血液样本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其中,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而病毒属于RNA病毒。
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可能与患者发热症状密切相关。
3.2 病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通过分析病原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细菌属于肠道菌群中的某些种类,可能源自于体内的肠道菌群。
而病毒则可能是由外界环境或其他人群传播而来。
3.3 抗菌药敏试验通过对细菌的抗菌药敏试验发现,该细菌对多种抗生素呈现耐药性,对治疗极为不利。
第四章:讨论通过病原宏DNA检测,我们发现患者血液样本中存在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和病毒。
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可能是导致患者发热症状的原因。
细菌的耐药性也对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并严密监测病情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性疾病早期的实验室诊断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徐元宏感染免疫防御感染与炎症的结局培 养 鉴定及药敏 报 告微生物感染诊断流程WBC 、PCT 、G 和GM 实验、 Endotoxin (内毒素)、IL-6(白介素-6)、IL-10(白介素-10)、TNF (肿瘤坏死因子)、超敏CRP 等一、早期非特异性诊断(一)血常规根据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可以判断感染的类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革兰阴性杆菌、寄生虫、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及其中性粒细胞分类可以正常甚至下降。
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
常见于肿瘤放化疗患者、甲亢患者、长期放射线的损害等,白细胞总数及其中性粒细胞比例影响治疗方案。
医学决定水平和生命危急值:一般认为白细胞计数<1×109/L; >50×109/L为生命危急值;在上述结果和正常参考值之间为医学决定水平; 低于0.5×109/L,病人有高度易感染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及预防感染措施。
低于3×109/L为白细胞减少,应再作其他试验,如白细胞分类计数、观察外周血涂片等,并应询问用药史。
高于11×109/L此值为白细胞增多,此时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有助于分析病因和分型,如果需要应查找感染源。
高于30×109/L,提示可能为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应进行白细胞分类,观察外周血涂片和进行骨髓检查。
正常生理性波动:刚出生的婴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值较高,4~5岁后恢复至正常人水平,在4~5天至4~5岁之间,淋巴细胞比例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
(二)超敏CRP多次检测hs-CRP>3 mg/l ,是炎症持续存在信号;提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是心血管疾病危险性评估指标;但hs-CRP是非特异性的,在其他感染,组织损伤,恶性肿瘤中也会增高。
(三)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免疫球蛋白、补体不包括在细胞因子之列。
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
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
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30。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 (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
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
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
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
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 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炎症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1 发热, 促进T、B细胞增殖分化 ;IL-2 T细胞生长因子,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伤活性;IL-3 刺激骨髓多能干细胞的增殖分化;IL-4: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IgE或IgG类抗体抑制Th1细胞;IL-5: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诱导B细胞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IgA类抗体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IL-6:促进T、B细胞增殖分化;IL-7:诱导胸腺细胞分化、前T和前B增殖;IL-8:趋化因子;IL-10: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TH1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IL-13: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合成分泌炎性细胞因子(IL-1、6、8和TNF-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1.杀瘤、抑瘤作用(1)直接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2)激活NK细胞和巨噬细胞,间接发挥作用(3)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的形成,阻断肿瘤组织的血流供应,导致肿瘤出血坏死2.免疫调节作用(1)刺激靶细胞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如IL-1、IL-6、IL-8等(2)增强T、B细胞对抗原和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3)增强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3.促进炎症反应(1)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2)分泌IL-1、 IL-8等炎症分子和趋化因子;(3)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4.抗病毒作用(1)类似于IFN的作用;(2)直接杀伤病毒感染细胞.5.致热作用:内热性热源质(1)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刺激巨噬细胞释放IL-1.6.引发恶液质由TNF 引起,能够促进蛋白脂肪消耗、分解,引起代谢紊乱,表现为厌食、恶心、消瘦、衰弱和贫血。
自分泌 autocrine内分泌endocrine远距离作用旁分泌 paracrine作用于比邻细胞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细胞因子分泌的方式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普通组显著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普通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周艳等《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和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13(1):27-29组别例数IL-1β(ng /L )TNF- (ng /L )IL-6(ng /L )IL-10(ng /L )普通组2522.81± 16.8078.21±58.5614.74±3.4033.79±18.81重症组22115.92± 60.87469.22±237.2361.80±42.17174.24±102.41对照组1011.10±5.2137.19±7.1715.16±3.0824.43±6.62F 值40.3247.0721.3032.68 P 值0.00000.00000.00000.0000两组儿童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x±s)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的IL-1β、IL-6、IL-8、TNF-α、hs-CRP、WB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
对细胞因子指标进行率的分析,IL-1β、IL-6、IL-8、TNF-α在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χ2值分别为21.84、111.51、16.37、64.01;在感染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IL-6和TNF-α的阳性率在感染组高于IL-1β和IL-8;IL-6的阳性率在革兰阳性菌感染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组、正常组分别为86.8%、94.1%、0%;TNF-α的阳性率在革兰阳性菌感染组、革兰阴性菌感染组、正常组分别为86.8%、92.6%、25%;而IL-6和TNF-α联合检测在这三者间的阳性率分别为96.1%、95.6%、25%。
(1)IL-6的诊断价值高于IL-1β、IL-8、TNF-α;(2)L-6和TNF-α联合检测有助于细菌性血流感染的检测。
张洲等《细胞因子IL-1β、IL-6、IL-8、TNF-α在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9):1079-1081TNF-α、IL-6、VCAM-1、 E-Selectin在真菌血流感染、非血流真菌感染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NF-α、IL-6真菌血流感染高于一非血流真菌感染(P<0.01); TNF-α、IL-6、VCAM-1、 E-Selectin在白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非白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中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