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理 第四章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202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马原理知识点重点
马原理知识点重点1. 马原理概述马原理是材料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描述了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马原理的核心思想是材料中的微观结构会在受到外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从而产生宏观的可见变形。
2. 流变学基础在理解马原理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流变学的基础知识。
流变学研究的是材料的变形行为和力学性质。
流变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应力和应变。
•应力:应力是指材料在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力的量度。
常见的应力包括拉应力、剪应力和压应力等。
•应变:应变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的长度或形状改变的量度。
常见的应变包括纵向应变、剪切应变和体积应变等。
•线性弹性材料:线性弹性材料是指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呈线性关系的材料。
该类材料遵循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3. 马尔可夫结构模型马原理的核心依赖于马尔可夫结构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化。
马尔可夫结构模型假设材料由许多微小的结构单元组成,并且这些结构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转变规律。
•跳跃频率:马尔可夫结构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跳跃频率。
跳跃频率描述了结构单元从一个状态跳转到另一个状态的频率。
跳跃频率越高,材料的流动性越大。
•转变概率:转变概率是指结构单元从一个状态转变到另一个状态的概率。
结构单元的转变概率与外界的力和温度等因素相关。
•平衡态和非平衡态:根据马尔可夫结构模型,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会趋向于达到平衡态。
平衡态是指材料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达到稳定状态,并且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非平衡态则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可见的塑性变形。
4. 马原理的应用马原理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包括:•材料强化设计:马原理可以帮助工程师设计出更加耐用和可靠的材料。
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可以改变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材料成型工艺:马原理对于材料加工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理解材料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可以制定出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成型工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四章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1. 革命的历史观点•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2. 革命的发展阶段•断裂性阶段:旧制度被推翻,新制度建立•渐进性阶段:新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3. 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4. 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5. 反革命的历史规律•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反革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6. 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武装反革命•非武装反革命•利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使用各种手段反对无产阶级专政7. 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否推动社会向前发展8. 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革命和反革命是对立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是长期的9. 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胜利的基础•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反革命是一场生死斗争总结本文主要讲述了第四章《革命和反革命的历史规律》的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讨论了革命的历史观点,认识到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推动历史继续前进的动力。
接着,我们学习了革命的发展阶段,分为断裂性阶段和渐进性阶段。
然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规律,强调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发展阶段,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接下来,我们转向反革命的历史规律,指出反革命是旧制度反抗新制度的必然表现,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行为。
之后,我们详细介绍了反革命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然后,我们讨论了分清革命和反革命的标准。
最后,我们了解了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革命和反革命。
通过学习本文提供的知识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第四章的内容,并加深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了解马原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商业利润 商业利润的来源: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让渡 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产 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P248)
第五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职能资本家手中暂 时闲置的货币资本。(P250三个方面) 借贷资本的本质:为了取得利息而暂 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第二阶段:萧条
第三阶段:复苏
罗 斯 福 新 政
第四阶段:高涨
美国近30 年来财政 债券收益 走势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 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
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 的转化形式。(P244)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1、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交换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 格上下波动。 2、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 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不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获得超额利 润。(平均利润: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超额利润:同一生产部门 内部各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作为一种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在生产过程内运动,
而且也在流通过程内运动,要深刻认识资本价值增殖的秘
密,还必须考察资本的流通。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流通过程中,首先详尽地分析了个 别资本的运动,即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过程,揭示了资本循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PPT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PPT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概念a.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b. 辩证法的内容与方法(2)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a.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b. 唯物主义的内容与方法(3)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a. 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b.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a.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b.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与方法(2)社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a.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对比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要求(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a.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b.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2)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a.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内在联系b. 认识的实践性与实践的认识性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性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a.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b. 延续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原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原则a.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和规范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原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a.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b. 人民民主的全面实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目标a.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b.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完善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1.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a.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b. 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新特点(2)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原因a.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b. 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要求(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观点a. 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本质b.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新特点(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任务a. 探索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b. 推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特点a. 发展的基本特征b. 新时代的基本愿景(2)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任务a. 新时代的基本任务b. 新时代的基本要求结语通过学习《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课件-2024鲜版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02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03
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2024/3/28
20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维护资产的观点、阶级斗争的观点、人民 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等。
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 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024/3/28
5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本 质和建设规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和领导水平。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思想体系,包括自由、平 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道德观念。
2024/3/28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为资 产阶级的剥削和统治提供思想支持和制度保障。
22
06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 律
2024/3/28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概论全课件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绪论 •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2
01
绪论
2024版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ppt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目录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与观点基本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观点包括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等。
这些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物质与意识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世界的本质。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运动与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成人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七章复习要点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人物: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里叶和英国的欧文。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面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地革命的原因。
(简答)P226. ·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力革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力革命这一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由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行和大工业的国有化使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特殊的又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2021版马原理知识点总结
2021版马原理知识点总结全文9000多字,建议收藏慢慢看导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整体的内在统一。
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内部矛盾尖锐,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理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内涵:①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还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基本方法: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辩证又统一。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阶段和基础。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在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上。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4.人民性: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即: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 PPT课件
33
资本的周转
34
生产资本的类型
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的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 损两种类型。 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资本周转越 慢,反之,资本周转就越快。
35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 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组成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 方面的交换: 1)第一部类内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的交换。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羊吃人
18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19
20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 值的源泉。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 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3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7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劳动
抽象劳动
8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换算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
9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图示 10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
社会劳动
11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简单价值形式 1只羊=2把石斧
扩大价值形式
资本与雇佣劳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 对规律 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 件下的特殊表现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
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 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 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存在就是被感知
世界是理念的 影子和摹本
“绝对观念” 是 世界的本原
贝克莱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 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 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的 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 盾观点的对立。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 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 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 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其中,对 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各章知识点PPT课件
实践的定义: 实践的基本特征: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21/7/24
6
五、六组定义
联系、发展、矛盾、度、肯定和否定、 辩证的否定
六、四组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021/7/24
10
2、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定义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
的反映。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内部
联系的反映。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2021/7/24
11
4、认识的辩证过程:
1、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定义 2、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定义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3、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2021/7/24
19
三、价值量
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 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四、价值规律
2021/7/24
7
七、意识问题
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 的是社会劳动的产物。(狼孩的事例)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功能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021/7/24
8
第二章:认识的规律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 第二讲:认识的辩证过程 第三讲: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8版)期末要点 第四章
第四章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3.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价值量与价值规律价值的量的规定回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大学马原理各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马原理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为基本观点的社会政治理论。
其理论原则并不仅仅是论述清楚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
它包括关于世界的一般的和根本的问题的解释,是对宇宙的总和和解释,因而也是关于技艺和政治的规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是对广大党员和青年学子进行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理论和政策教育,为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基本理论知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下面对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1.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它的基本观点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物质运动规律,一切思想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主体世界不是独立的、不依赖于意识,而是主体的意识运动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对立统一规律、数量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基本规律的辩证法。
3. 辩证法运用在社会的领域中表现为:社会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内容: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内容:社会是在阶级斗争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是不断推动历史车轮向前滚动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的痕迹。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矛盾: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原动力,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方法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级观念和先进理论成为人民的智慧结晶史前进方向。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内容:政治是对抗性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之一,是阶级斗争的客观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演示PPT第七章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 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揭示了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 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 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 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 关系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 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共产党宣言》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 关系
两个“决不会”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 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 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 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 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一、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生产力高度 发展,产品 极大丰富。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对生产进行有计划 的组织和管理。
生产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实现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 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自身产生、巩固和 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社会主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南开⼤学精品课程)0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络版电⼦教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学时:12学时说明:本章预定课时为9-10课时,弹性课时可⾄12。
第四章教案课时分配课时1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课时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盾(⼀)商品经济产⽣的历史条件(⼆)商品⼆因素和⽣产商品的劳动⼆重性课时3(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课时4(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课时5:第⼆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商品的特点⼆、资本主义所有制(⼀)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课时6:三、⽣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产⽅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作⽤(⼆)⽣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法课时7 (三)资本积累课时8 (四)资本的再⽣产和流通课时9 (五)⼯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六)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课时10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盾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课时1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课时12⼀、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课时1教案本课时讲授内容第⼀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盾⼀、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和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资本主义⽣产关系的产⽣(⼆)资本的原始积累(三)资本主义⽣产⽅式的形成重点难点:1. 资本主义⽣产关系产⽣2. 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产⽅式形成的作⽤授课思路:⽤经典作家的论述点题,从逻辑和历史两个⽅⾯围绕资本主义⽣产⽅式的产⽣展开阐述,强调资本原始积累在近代西⽅资本主义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利润率因素
1、m`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 与 m`成正比; 2、C:V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 润率与 C:V成反比; 3、 n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 n越大, 能提高年利润率 4、C节省,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利润率与 不变资本的节省成正比例变化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生产资料的共同使用
社会化
资本主 义生产
生产过程是分工协作 劳动产品由市场交换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矛盾
私有制
生产过程由个人控制
劳动产品由个人支配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 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过剩
“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 象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恩格斯
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Ⅰ
土地 种类 投资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格 (担) 社会生产价格 超额 利润
全部
单位
单位
全部
优等 100 20 中等 100 20
6 5
120 120
20 24
30 30
180 150
60 30
劣等 100 20
4
120
30
30
120
0
我的地很肥沃, 得到20万利润 和60万超额利 润(级差地租)
生产部 资本有机 剩余价 门 构成(元) 值(元) m`=10 0% 工业 80C+20 V 60C+40 V 20 40 平均利 润 P`=20 % 20 20 产品价 产品社 值(元) 会生产 价格 (元) 120 140 120 120 绝对地 租 (元) 0 20
农业
绝对地租的形成 概念 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 有机构 成时绝对地租的来源: 1.自己耕种。即平均利润。 2.农产品的垄断价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 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 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 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 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
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 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生产价格的形成
商 品 价 值
= =
成本 价格
+ +
剩余 价值
利润
生 产 价 格
借贷资本及其特点
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 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积累中折旧费
借贷资本的来源:
闲置待用流动资本 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
利息率
借贷资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职能资本家,即产业 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 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 与借贷的货币资本量的比例。利息率=利息量/ 借贷资本量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同 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的 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100%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就是剩余价 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 (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 资本家、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 农业资本家)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 他们瓜分剩余价值依据的就是平 均利润率规律。
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股份资本和股息
我的地比较肥沃, 我可以得20万元利 润和30万元超额利 润(级差地租)
我这块地太差了, 只得20万利润,不 产生超额利润,所 以没有级差地租。
我的地比较肥沃, 可以得20万利润和 30万超额利润(级 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
土地 种类 投资 平均 利润 产量 个别生产价 格 单位 全部 社会生产价 格 单位 全部 级差 地租 Ⅰ 级差地租 Ⅱ
须缴纳的地租。
原因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 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 并形成绝对地租 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 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 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
条件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
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的趋势
农业 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 构 成的情况也存在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计时工资和 计件工资。 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 制度,其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 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这种工资制度的典型 形式,就是19世纪末20世 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和 “福特制”。
福特制造的汽车
剩余价值的分割
-----马克思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 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 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 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马克思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 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本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则:W=720c+180v+180M=1080,P`=180/900=20% 现在商业资本为100,社会总预付资本1000 平均P`=180/1000=18%,按平均P`再分配剩余价值,则:产业利润 为900*18%=162;商业利润为100*18%=18。 于是:产业资本按出厂价900+162=1062卖给商业资本家, 商业资本按900+162+18=1080零售价卖给消费者。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 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 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级差地租两种形式的关系 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区别
1.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是由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和 耕种方式造成。 2.它们为谁占有也有所不同。级差地租Ⅱ在租约有效 期间归农业资本家所有,续约时才可能归土地所有者 成为地租,级差地租Ⅰ直接归土地所有者占有。
级差地租和Ⅰ级差地租Ⅱ的联系
1.级差地租Ⅰ先于级差地租Ⅱ。 2.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 3.两者的本质相同
第一次投 100万元, 产量近100 公斤,没有 超额利润。 第 二次投 100万元生 产200斤, 得到30万元 超额利润。 第三次投 100万元生 产300斤, 得到60万元 超额利润。 第四次投 100万元生 产400斤, 得到90万元 超额利润。
不行 地租 是不 是与 产品 价值 无关 的加 价?
●
“如果仅仅在一个国家的 全体成员的即使最迫切的 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发 生生产过剩,那末,在迄 今资产阶级社会历史上, 不仅一次也不会出现普遍 的生产过剩,甚至也不会 出现局部的生产过 剩。……生产过剩只同有 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 --马克思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一种形式,存在于商品的形 态变化中,即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所产生的买和 卖的分裂。 危机的可能性的第二种形式,是由货币作为支 付手段而产生的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
租地农场 主和地主 谈判,租 用地主的 土地。
租地农场 主组织农 业工人生 产。
租地农场主雇 佣农业工人。
租地 农场 主向 地主 交地 租
级差地租 概念: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A、超额
利润。B、优、中等地可得。C、个别价格低于社会 价格的差额
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
土地有限 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 超额利润稳定广泛
优 等
100
20 20
6 8
20 15
120 120
30 30
180 240
60 120
追加 100
劣 等
100
20
4
30
120
30
120
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 级差地租Ⅰ 是由肥沃程度较高和地理位置较好的土
地带来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 级差地租Ⅱ 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 的级差地租.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成本价格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 .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即C与V的区别
利润
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m→p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时,m
资本主义地租
二、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剩余价值分割的基本规则: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当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 本的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 润.(用P来表示)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 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小,就像自 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 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 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 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 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