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仪点穴功夫揭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仪拳,是一种融搏击、强身、养生、健身为一体的功夫,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点穴。而两仪点穴和其它门派点穴的不同点是,不受任何时间及地点的限制;劲法不同,所点穴位不同,对方可出现不同的状态,均能使对方声带不能发音,四肢不能支配,失去应战能力,且任何药物治疗无效,必恳请击点者一掌疗效,方可恢复正常;制人而不伤人。故内蕴太极虚实之玄,外呈两仪八卦之机,堪称武林一绝。两仪点穴有柔过劲,刚过点,九柔一刚,百蓄一放之说。此功练到一定程度时,动、静皆易点,将阴阳二气所聚产生的能量,可在寸间瞬间发放,突然而猛烈,像核爆炸一样,浸透力极强,且不易被发现,有一劲透多穴之说,实为中华武术之宝。本人愿将此功法奉献给《中华昌龙网·中国武术》网友,让它服务子社会,服务于人民。两仪拳名称起源于《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据传宇宙混沌过后,天地如卵,清轻上浮为天,黄重下沉为地,两仪是指阴阳结合,五行生克,宇宙变化,天地暨分,随生万物。华夏的先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学习天地自然。历代弟子们集武术、中医、经络、针灸、气功之精华,创立了以武术技击、气功养生、中医诊疗为一体的两仪拳。两仪拳属内家拳术,崇尚高尚武德,历代宗师授徒非常谨慎,从不轻意外传,所以此拳在世间流传很少,精通此拳的更是为数更少。两仪拳昌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经过元明两代政府推行的民间习武禁令,两仪拳的传承出现极大困境,民间的习武者销声匿迹,只有在清王朝的皇族和大内侍卫之间传承。但他们所拥有的盖世武功,仅局限于用来保护皇帝。清朝嘉庆年间,河南固始县一个武术世家出了个武状元(约1795年—约1878年)。他自幼习武,在成年后中了武进士,进而又中了武状元。因为羡慕大内的高超武术,他放弃了出仕作武官立功边疆的机会,而做了一位大内侍卫。四十多年间他研习了各种武术,学习了两仪拳,并与《脉络学》、《纳卦经》、《内功经》、《五禽戏》等相结合,取不同流派的技法之长,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内功练法,完善了点穴绝技的巧妙手法,尤其在两仪拳阴阳手中的身法:进高打低,轻灵,稳固,抬腿踢脚,轻如鸿毛,重如山岳,以智胜蛮,刚柔并济,乘势如飞,形成独到之处。最终成为两仪拳的第十代掌门人,而后告老还乡了。武状元家乡河南固始县,他遇到了街头卖艺习武为生的魏洪申(生卒约1838年—约1925年,尉氏县人)。经过交谈,他发现魏洪申不仅身强体壮,认真刻苦、天分极好,而且孝顺父母,心地善良。便萌生了把自己所学的绝世武功传给他的想法。于是武状元把魏洪申兄弟俩带回家中,并教授武功,成为其关门弟子。魏洪申经武状元亲手指点,苦练两仪功夫五载(约1860年前后),最终因出类拔萃,被立为两仪拳十一代掌门人。约1865年前后,魏洪申辞别恩师,回到家乡河南尉氏县,至此两仪拳功夫就开始流传到民间,开始了隐蔽地薪火相传。因为武状元不愿提起以前的往事,为此没有给魏洪申说过历代传人的姓名。只提到两仪拳第一代掌门人是明朝一位军功卓著的将军。约1888年春,魏洪申来到沈丘县刘桥村。自幼习武的段升堂(1873—1957年,沈丘县大邢庄人)通过亲戚关系拜魏洪申为师,魏洪申把两仪拳教授给段升堂等八位弟子,后来又立段升堂为两仪拳第十二代掌门人。其后段升堂又将功法传给侄子段勤功(约1904年—1984年,沈丘县大邢庄人)等八位弟子,并立段勤功为第十三代掌门人。段勤功晚年定居沈丘县大邢庄乡申段庄,对两仪拳功夫勤练不辍。为了将两仪拳传承下去,他招张振岭(河南郸城人,1938年生)为女婿。并传授两仪拳给张振岭等八人。1972年立张振岭为第十四代掌门人,并邀请普继众、段玉明二位见证接掌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