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为何苏军损失巨大原因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苏共解散、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要对其原因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诸如:经济原因说、政治原因说、军事原因说、民族原因说和历史原因说等多种观点,我认为:导致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是人心的向背,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一个政权也好,1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
”下面我想从”人心向背是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和”苏共是怎样失去了人心?”两个方面对苏共亡党、苏联亡国的原因和教训作些介绍,希望大家来共同分析思考。
一、人心向背是(俄)苏共兴衰的决定因素(一)列宁时期(俄)苏的党群关系有人说:布尔什维克党是靠”和平、土地、面包”三个口号上台的,这的确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
沙皇制度被推翻的直接导火索是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俄国有47%的成年男子应征入伍,到1917年约有600多万人在战争中伤亡和被俘,俄国军队总人数950万人,而粮食供给只能勉强满足700万人的需要,俄军士兵不仅每天要面对死亡,而且连饭也吃不饱,反战情绪十分强烈,他们要求和平。
服役士兵中2/3是强征来的农民,战争使农业劳力缺乏,经济萧条,农民纷纷破产,一贫如洗,连土地和耕牛都被富农牵走,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土地。
战争和经济崩溃使工人和城市居民处境恶化,食品匮乏,物价飞涨,饥饿威胁着整个国家,居民们要求给他们面包。
1917年,俄国社会已陷入全面混乱,3月9日彼得格勒爆发了群众罢工和示威游行,工人们捣毁了警察局,调来的士兵2拒绝向群众开枪,12日工人和士兵联手攻下了军火库,取出了枪支武装工人、市民,罗曼诺夫王朝被群众的二月(俄历)革命推翻。
但是由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成的临时政府再次让民众失望,他们不肯退出战争,不肯重新分配土地,用他们所谓的”国家利益”来压制人民的所谓”狭隘利益”。
二战时期苏军的战争文化
二战时期苏军的战争文化作者:金立扬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5年第07期【苏军在残酷的二战中打败德军、日军,原因可以总结出N多条。
但这个“战斗的种族”独特的战争文化,无疑是最重要的制胜法宝之一。
和平时期的军营文化,常常衍生出很多奢靡浮夸之气;一旦战争爆发,需要军队拿出的是能直接转为“精神原子弹”的管用做法。
本文节选自金立扬《苏德战争: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国运相赌》。
】【战歌】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第三天,苏联诗人列别杰夫·库马契发表了诗作——《神圣的战争》。
第四天,苏军红旗歌舞团的亚历山大罗夫为此诗谱曲。
第五天,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白俄罗斯车站演唱这首歌,为奔赴前线的红军战士壮行。
“起来,巨大的国家,做决死斗争,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贡献出一切力量和全部精神,保卫亲爱的祖国,伟大的联盟!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1941年12月27日,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古比雪夫完成了第七交响曲,题献给被围困中的列宁格勒。
1942年8月9日,苏联决定在列宁格勒公演第七交响曲。
当时这座城市已经被德军围困一年,平民每天能得到的唯一的食物,是125克掺锯末的黑面包。
为了组成一个完整的乐队,奄奄一息的音乐家们或者从昏黑的公寓被抬出来,或者从炮火连天的前线赶回来。
为了赢得安静的演奏时间,苏军在演出前对德军进行了猛烈的炮击。
随即人民走出掩体,走上大街,聆听广播转播的音乐。
演出结束后,乐队全体虚脱,不少人晕倒在地,但是演出极大地激发了列宁格勒人民的斗志。
在880天的围困战中,列宁格勒人饿死64万,甚至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却始终没有投降。
【阅兵】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
在莫斯科保卫战的紧急关头,斯大林毅然在红场照常举行阅兵。
那天天下大雪,德军兵临城下。
苏军荷枪实弹,从阅兵场直接开赴前线。
斯大林慷慨激越的演讲响在他们的耳际:“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朱可夫失败总结
朱可夫失败总结引言朱可夫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曾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
然而,朱可夫在其担任领导职位期间面临了诸多困难和失败。
本文将分析朱可夫的失败原因,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失败原因分析1. 军事战略上的错误朱可夫在军事战略上犯下了一些严重错误,这些错误导致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遭受了重大损失。
其中最重要的错误之一是对德国的轻视和低估。
朱可夫没有意识到德国在军备上的快速发展以及德军高效战术的威胁,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御和应对。
这导致了苏联士兵的巨大伤亡和苏军战略地盘的迅速丧失。
2. 经济战略上的失误在朱可夫的统治期间,苏联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和崩溃。
这主要是由于他过分重视军事和国防开支,而忽视了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
朱可夫实行的集体农庄政策使农民丧失了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产量的急剧下降。
同时,他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工人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导致了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3. 政治体制上的不足朱可夫在政治体制上的建设工作也存在不足。
他没有完全摆脱斯大林时代的高压统治和集权主义,政府官僚体系仍然过于庞大和官僚化。
这使得政府决策缺乏灵活性和高效性,无法及时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
此外,朱可夫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反腐败机构来解决腐败问题,导致腐败问题日益严重,并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治理能力。
失败的经验教训1. 正确认识和应对外部威胁朱可夫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德国的轻视和低估。
这给我们一个重要教训,即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是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
2. 平衡军事和经济发展朱可夫过于重视军事和国防开支,导致经济崩溃和社会不稳定。
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长期的安全和发展基础,军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过分夸大。
3. 建立高效和灵活的政治体制朱可夫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的失败告诉我们,一个高效和灵活的政治体制是成功治理的关键。
我们应该构建一个权力分立、透明和有效的政府体系,使政府决策更加及时和灵活。
二战史论文
二战史论文题目: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专业:历史学年级:2006级本科2班姓名:沈娜学号:1030106024041陕西延安大学2008-11-20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军事思想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内容提要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又不同与政治,他有自身的规律。
不仅要靠政治上的“得道”、经济上的实力、军队的勇敢、武器的精良,而且还要考知道战争的军事思想的正确。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有许多的原因,如政治、经济、武器装备、军队的素质,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本文只是想从苏军在军事思想中对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的片面性与脱离实际来做进一步探讨,谈谈这种军事思想指导下的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的进攻战略,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导致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严重失利。
关键词苏德战争初期军事思想进攻战略(进攻反击)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事思想上得的脱离实际与片面性最终直接反应在战争中,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给苏联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苏联领导人一开始只把这次战争看成了“新的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他们仅仅把自己的利益房子啊最高点,把他们的立足点放在阻止和瓦解反苏联和阵营急诊显得形成上,苏联为了避免卷入冲突与德国签订了《素的互不侵犯条约》,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苏联估计到战争会发生,但是,过高的估计了自身的能力,确定了反击战略,要将敌人打回并消灭在他们得领土上,脱离实际。
战略是对战争的全面谋划,苏联的进攻战略普遍的贯穿于军队的条令、训练、演习、作战计划、军队部署、作战方法等等方面,而它的片面性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最终是苏联在战争中自食恶果。
一、军事思想的内容及其在战备中的反应。
军事思想,也叫做军事学说、军事理论,是一个国家对战争的基本观点,包括对未来战争的估计、对战争性质的看法、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将来要采取的战略、战术等等,它也是军队的建设、训练和作战方法的指导原则。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
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经济与军事力量——看《BB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有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英文为World War II;1937年或1939年-1945年),是至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交战双方是以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国组成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组成的轴心国集团。
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
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历史河流在不断地向前流动。
转眼二战胜利已经过去了67年。
二战留给人们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其中重要一条就是:一个国家要在现代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为后盾,否则终究只有失败。
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结果就是很好的证明。
二战前的苏联,在1928年工业生产超过一战前的工业生产水平。
经随后的十多年发展,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28年增长了6倍。
由于苏联工业以当时全世界最高的速度发展,所以在1937年时,苏联机器制造工业和石油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电力、钢、生铁和铝产量居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煤、水泥产量居欧洲第三,世界第四。
所有这些经济成就为苏联战前的国防物质准备和最终战胜德国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苏联生产5469架飞机,1939年生产10382架,1940年生产10565架。
而德国在这三年飞机生产数量分别为:5235架、8295架和10826架。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国未经宣战就以190个师,500多万人,4,000辆坦克,5,100架飞机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苏军被迫在极困难的条件下进行防御战,并不得不在西北方向退至列宁格勒,在西方退至莫斯科,在西南方向退至顿河边的罗斯托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损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的损失1、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1)苏芬战争(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死亡4.9万,受伤15.9万人次。
(2)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附: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1941年:德军损失85万人。
其中死亡30万人、被俘或失踪数千人。
苏军损失447万人。
其中死亡80万人、被俘或失踪234万人。
1942年:德军损失200万人。
其中死亡50万人,失踪或被俘约10万人。
苏军损失737万人。
其中死亡174万人、被俘或失踪152万人。
1943年:德军损失290万人。
其中死亡70万人,被俘或失踪约20万人。
苏军损失786万人。
其中死亡194万人、失踪或被俘37万人。
1944年:德军损失300万人。
其中死亡123万人,被俘或失踪约60万人。
苏军损失688万人。
其中死亡160万人、失踪或被俘17万人。
1945年:德军损失约300万人。
其中死亡50多万人,被俘或失踪约70多万人。
苏军损失301万人。
其中死亡73万人、失踪或被俘7万人。
合计:德军(含党卫队)在苏德战争中损失累计近1200万。
其中死亡320多万人、被俘16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者的120多万德军)、伤病累计约700万人次。
最终死亡人数为380万(含死亡的俘虏)。
以上数据包括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等地的德意志人,但不包括1945年后大量参战的人民冲锋队之类的民兵组织的损失。
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累计为2959.3万。
其中死亡681.7万人、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累计1832万人次。
最终死亡人数为865.6万(含死亡的俘虏)。
二战各国伤亡人数统计
二战各国伤亡人数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涉及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战争期间,各个国家的军队和平民都遭受了严重的伤亡,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本文将对二战各国的伤亡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
1. 苏联:苏联在二战中是最大的受伤受死的国家之一。
据估计,苏联的军队和平民总共伤亡了约2700万人,其中包括军队人员和民间人口。
这个数字意味着苏联损失了其人口的13%左右,对该国来说,伤亡人数是巨大的。
2. 中国:作为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据统计,中国在战争期间的伤亡人数约为350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这一数字在二战期间排名第一,对中国来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难以忘怀。
3. 德国:作为侵略国家,德国在战争中也遭受了严重的伤亡。
据估计,德国的军队和平民总共伤亡了约5800万人,其中包括军队人员和民间人口。
这一伤亡人数在战争中排名第二,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4. 日本:作为战争的挑起者之一,日本也为其行动付出了代价。
据统计,日本在战争期间的伤亡人数约为2500万人,其中包括军队人员和平民。
这一数字在战争中排名第三,对日本来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5. 波兰:作为二战爆发的导火索,波兰也成为了伤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波兰在战争期间的伤亡人数约为650万人,其中包括军队人员和平民。
这一数字在战争中排名第四,对波兰来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除了上述国家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国家也承受了严重的伤亡。
例如,英国的战争伤亡人数约为450万人,法国为550万人,美国为420万人等等。
这些数字都显示了战争对世界各国造成的严重影响。
总而言之,二战各国的伤亡人数统计数据令人震惊。
这场战争给各个国家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为全球带来了长期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伤亡人数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的残酷性,并努力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
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
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二战期间,苏联是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其在欧洲的主要战场。
然而,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就苏联在二战期间所遭受的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损失进行概述。
1. 人力损失苏联在二战中的人力损失是惨重的。
根据历史记录,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在战争期间丧生,其中包括士兵、平民和战俘。
这一数字占据了苏联总人口的近15%,可见这场战争对苏联人民的伤害之深。
苏联军队的士兵不仅面临着敌军的火力和战略优势,还常常受到苛刻的战况和恶劣的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士兵顶着饥饿、冻伤和疾病的困扰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损失了大量人员。
2. 物力损失在二战中,苏联损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基础设施。
许多城市被德军占领并遭受破坏,如莫斯科、列宁格勒等重要城市都曾受到持续的轰炸。
苏联的工厂、铁路和农田也遭到了德军的破坏,给苏联的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打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在二战中丧失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包括坦克、飞机、火炮等。
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损失了多达2000多辆坦克,使他们在战略上陷入了困境。
若非持续的援助和物资来源,苏联很难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继续战斗下去。
3. 经济损失战争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苏联国内的制造工厂被迫切换为军火和支援物资的生产,导致民生产品供应不足,生产力下降。
农田被敌军占领或被战斗所破坏,导致粮食生产锐减,引发严重的食品短缺问题。
此外,战争还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疏散和流离失所,使苏联内部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大量城市被摧毁,核心产区被占领,使得苏联的财富和资源流失殆尽。
这些因素加速了战后的经济重建,并对苏联国家的长期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总结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经济方面。
然而,尽管如此,苏联最终仍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也让苏联这个国家更加坚强,为后来的苏联崛起和冷战时期的格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是什么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伤亡最惨重的战场,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有很多,在出军攻打之前希特勒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失误。
但是这次希特勒出兵攻打苏联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在这个阶段,斯大林也有计划攻打德国。
所以变相地说希特勒的这次出兵有点儿迫不得已。
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他低估了苏联军队的实力。
在一战之前,德国飞速发展,军力强大到征服整个西欧。
在一战的时候,也曾经屠杀俄国士兵。
所以苏德的梁子已经结下了。
在那个时候,苏联的军事力量很弱,还没有进行工业化。
但是在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之后,苏联立刻进入工业化。
苏联最厉害的就是军民团结一心,在工业化时期,即使工人休息机器也不会休息,飞速运转。
在这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飞速发展。
在苏德战争期间,传言德国炸了苏联一架T34,后方会推出10架T34,这话并不假。
这都是苏联工业化期间的成果。
苏德战争希特勒战败的原因另外一个就是苏联的领土太大。
这并不是在开玩笑,在双方作战的时候,斯大林委托东欧小国的一个官员,想跟希特勒进行和谈。
但是被拒绝了,拒绝理由是:即使你们退到乌拉尔山也会胜利的。
苏联的领土相当大,对于德国来说想要胜利十分困难。
即使德军占领了莫斯科,苏联还有强大的后方。
而苏联只要进入德国,就已经是胜利了。
再者,苏联境内寒冷的环境也是削弱德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德军的后勤补给十分不给力,棉衣准备了但是并没有准时送到。
苏德战争的损失情况1941年发生在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苏德战争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失最惨重,伤亡最严重的一场战争。
无论是胜利国苏联,还是战败国德国,他们对苏德战争损失的数据统计都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以巴巴罗萨计划为起点,苏德战争正式宣布爆发,兵分三路的德军像猎豹般像苏联袭来。
二战初期苏联失利原因简议
二战初期苏联失利原因简议摘要:二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它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的灾难和损失。
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各国组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经过艰苦的战斗,最终赢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在这次战争中苏德战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苏联却没有能抵住德国的进攻,首战即告失利。
那么,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苏联缘何节节败退,未能遏制法西斯德国的进攻?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关键词:军事战争二战苏德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在长达1500公里的正面,发起了对苏联全线的闪击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苏联军人虽然拼死奋战,但还是无法阻挡德军的推进。
不仅大量的国土和人民陷于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同时,苏联军队在军人伤亡和武器损失上也创下了惊人的历史记录。
在苏德战争初期(1941年6月―12月),苏联的损失可以说是大得足以让人瞠目结舌,截至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至1200公里,占领苏联大片领土,面积150多万平方公里,接近三个法国的面积。
沦陷区战前居住的人口达754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0%;工农业产值将近占全国三分之一,铁路达44200公里,占全国的41%。
至于军人伤亡,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在”伟大的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的报告中说:”在四个月的战争中,我们的损失是,阵亡三十五万人,失踪三十五万八千人,负伤一百零二万人。
”共计一百七十万人。
而装备的损失,据苏联新闻公布,截至1941年10月5日苏军损失坦克约7000辆,火炮8900门和飞机5316架。
实际上,真实情况是上述宣传的二倍甚至五六倍以上。
然而,到1941年底,德国法西斯军人损失才不过80余万人。
飞机和坦克的损失也远少于苏联红军。
政治上的修饰终究是掩盖不住历史的真相的!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的损失是惊人的,是件让苏联人丢脸的事!我们也不禁要问,作为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社会主义大国,为什么在纳粹法西斯面前,竟然败得那么一塌糊涂,损失如此巨大,让人不可思议。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实用版)目录1.苏联亡国的背景和过程2.苏联亡国的主要原因3.苏联亡国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苏联亡国的背景和过程苏联,全名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 20 世纪世界上的一个庞大国家。
它成立于 1922 年,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而成。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然而,在 1991 年,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宣告解体,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记忆。
二、苏联亡国的主要原因1.政治制度的缺陷: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政治决策的失误和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经济体制的弊端: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科技发展滞后等问题。
此外,军事开支巨大,使国民经济负担沉重,进一步削弱了苏联的经济实力。
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政治稳定的隐患。
随着民族意识觉醒,各个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或自治,苏联的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国家的解体。
4.思想意识形态的困境:长期以来,苏联对民众进行高压统治,对民众的思想和言论进行严格控制。
然而,随着信息的传播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苏联的意识形态开始受到质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苏联的意识形态逐渐失去支持。
三、苏联亡国的影响和启示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冷战的胜利方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胜利,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的低谷。
同时,苏联的解体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即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民族问题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平衡和改革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总之,苏联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民族问题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积累和恶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二战伤亡概况及苏德两军损失的详细资料
二战伤亡概况及苏德两军损失的详细资料★◆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
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
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
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
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相当一部分日军是被美军困死而非战死),因此,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伤病人数虽不比在中国战场上的大很多,但两个战场的死亡人数却差了近3倍。
1.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1)苏芬战争(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死亡4.9万,受伤15.9万人次。
(2)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第一次雅西会战
第一次雅西会战资料索引sonicBBs 威基百科Glantz上校手稿里尔哈特《二战》双方实力对比:苏军投入了乌克兰2,3方面军,其中科涅夫的2方面军打主攻。
实力最为强大的部队包括53集团军,第六坦克集团军,第二近卫坦克集团军,第二坦克集团军,近卫第五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七集团军。
这是第一阶段投入的兵力,无比强大!第二阶段由马利诺夫斯基打主攻,但是他的装甲兵力严重不足,只能靠包括近卫8集团军等拼命,我们很快就能看见这个恶果是多么苦涩。
德军的阵容可谓豪华!尤其是装甲部队!与一般认为的不同,骷髅并没有参战。
打主攻的是:GD师,23,24pz。
第二阶段又投入了3,11,14,pz和10装甲步兵师。
按照Glantz上校的说法,德军大概共投入30万“战斗力量”。
但是坦克等数量不是很多。
双方普遍特点是:番号多,兵力少。
比如所谓第六坦克集团军,竟只能出动20辆战车助阵!第二坦克集团军情况也不好,5月2日强攻德军防线时也只有121辆可用战车。
号称苏联最精锐的集团军-近坦5集团军,数量也不过360辆战车。
至于德军,数量更为完蛋。
除了GD师的实力在60-130之间无法确定外,23,24Pz都只剩不到40辆战车。
至于3,14等装甲师,更是可怜到了极点:第3装甲师1944年4月1日,全师应有15376人,缺编2292人,重型技术兵器PanzerIII 1辆, Panzer IV 6辆(外加12辆待修),5月6日战役发起前领到17辆,使可使用数恢复为25辆),无Panzer V,无突击炮,SPW 16辆(外加35辆待修)50MM口径以上自行反坦克炮5辆(外加3辆待修)---毛皮偷鸡贼之类,大口径支援火炮(包括自行)15门/辆(外加6门/辆待修),全师机动能力10%。
第13装甲师1944年4月1日,全师应有14754人,缺编1993人,重型技术兵器PanzerIII 1辆, Panzer IV 1辆(外加1辆待修),5月桥头堡战役发起后领到17辆,无Panzer V,无突击炮,SPW 27辆(外加36辆待修)50MM口径以上自行反坦克炮无,大口径支援火炮(包括自行)27门/辆(外加6门/辆待修),全师机动能力30%。
二战苏军的灾难——明斯克之伤
二战苏军的灾难——明斯克之伤1941年6月22日。
伴随着隆隆的火炮射击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德军突然向毫无防备的苏联红军发动攻击。
“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一时间,警惕性松懈的苏联边防军各部陷入一片混乱当中。
由于是突然袭击,德军在此次进攻中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
长达4年之久的苏联卫国战争也由此开始。
巴甫洛夫,这个名字对大家来说也许并不陌生。
卫国战争时期曾有一位名叫巴甫洛夫的苏军中士带领一个班的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的一栋大楼中与数倍于己的德军交战。
最终获得了战斗的胜利。
此人被后人认作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大英雄豪杰。
他所浴血奋战的大楼被命名为巴甫洛夫大楼至今依然屹立于斯大林格勒(现名伏尔加格勒)城中。
但他并不是本文的主角人物。
德米特里?格利戈利耶维奇?巴甫洛夫。
苏联红军大将,苏联西部特别军区军区司令,卫国战争前期任西方方面军(以下用另外一种叫法:西方面军)司令。
作为本文的主角人物,他的名字与明斯克和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西方面军的悲剧因他而起,但又并不全是此人的过错。
西方面军告急比亚威斯托克突出部位于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时为西部特别军区军区司令部以西,是突入波兰境内的一块弧形区域,南北宽度约在100公里左右。
直到开战以前驻守在此处的西方面军依然按照其指挥官巴甫洛夫大将的命令行事。
区区一个比亚斯托克突出部集结了苏联西方面军近四分之三的部队。
其第三、四、十集团军分别位于该突出部的北、西、南三面。
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部署导致了整个西方面军的灾难。
1941年6月22日。
德军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向苏联开战。
德军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北、中、南3个方向向苏联国境挺进,德军正面直接遭遇的部队为苏联红军西北方面军、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群和各苏联边防筑垒守卫部队(其中有少数德国部队伴随罗马尼亚军队在南线与苏联南方方面军相对,这里暂不统计在内)。
西方面军正面德军部队为德军中央集团军,司令官为冯?博克元帅。
战争中的战略失误与失败
战争中的战略失误与失败在战争中,各个战略决策都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死。
然而,历史上也不乏因为战略失误而导致失败的案例。
本文将以一系列历史事件为例,探讨战争中的战略失误与失败,并分析造成这些失误和失败的原因。
一、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拿破仑的战略才能无人可比,然而,他在入侵俄罗斯的战役中犯下了致命的战略失误。
当时,拿破仑发起了一场被称为“大撤退”的失败行动,导致法国大军死伤惨重,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军事帝国瓦解。
这场战略失误的根源在于多个因素的叠加。
首先,拿破仑未能充分考虑到俄罗斯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俄罗斯广袤的土地和严寒的冬季给法军物资供应和士兵御寒带来了巨大困难。
其次,俄罗斯军队实行了一种被称为“焦土战略”的战术,摧毁了拿破仑军队进一步前进的可能。
此外,拿破仑还未能顾及到俄国土地面积巨大、士兵数量众多的特点,对粮食和补给线的管理不善,也导致士兵们饥寒交迫,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役。
二、德国攻击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向苏联发动了进攻,企图迅速击败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
然而,德军在这场战役中犯下了多个战略失误,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首先,德国未能充分利用侦察情报对苏联进行准确评估。
他们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资源,过高估计了德国军队的力量,导致了在入侵初期的取胜幻觉。
其次,德国军队没有妥善处理好补给线的问题。
苏联广袤的土地和顽强的抵抗使得德国军队的物资消耗迅速,补给线的压力不断加大。
此外,由于希特勒的干涉和不合理的战术安排,使得德国军队无法迅速达到目标,错失了战争的黄金时机。
三、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一场战略失误与失败的典型例子。
美国对越南实施了持久战略,意图击败越南共产党,遏制共产主义的蔓延。
然而,美国最终未能实现既定目标,撤离越南。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未能理解和适应越南的游击战争战术。
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解放阵线采取了灵活机动、分散作战的方式,与美国传统的集中兵力、直接对抗的战术格格不入。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
关于苏联亡当亡国的原因研讨苏联亡国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苏联亡国原因的研讨,探讨了苏联内外因素对其亡国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的原因1.领导层的腐败和权力斗争:在苏联的后期,高层领导人发生了多次权力斗争,导致政治体制的混乱和腐败问题的恶化。
领导人的腐败和争权夺利意识使得国家无法有效地进行经济和政治,导致人民对政权的失望和反感。
2.缺乏政治:苏联政府在经济的同时,对政治持保守态度,没有实施真正的民主,权力集中于党和高层领导人手中。
这限制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和言论自由,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3.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题和分离主义势力。
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无法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苏联领导层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往往采取强硬手段,而非民主谈判的方式,加剧了民族问题的恶化。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1.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苏联以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这种经济体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经济体制僵化,导致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不充分。
2.经济衰退和危机: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进入了衰退和危机期。
资源短缺、生产效益低下、工业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持续加剧,国家财政面临困境,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这使得人们对中央计划经济的信心丧失,对市场经济的呼声日益高涨。
3.对外贸易失衡和资源浪费:苏联经济长期依赖对外贸易,对农产品和能源资源的出口收入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贸易失衡和资源的浪费使得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国际货币收入无法覆盖对外债务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
三、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原因1.社会权益不平等:在苏联的后期,社会权益不平等问题日益突出,特权阶层享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普通民众生活水平则长期停滞不前。
财富和机会的不公平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满情绪。
2.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苏联始终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但在20世纪80年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国内失去了吸引力。
基辅战役中苏军会失利的原因有什么
基辅战役中苏军会失利的原因有什么基辅战役空前惨烈,双方投入大量生力军进行战斗,此战结束后,苏联六十五万人被俘虏,希特勒因而把这场战争称作史上最大的围歼战。
此战苏军为何会失利呢?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基辅战役中苏军会失利的原因,希望你喜欢。
基辅战役中苏军会失利的原因苏联红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战略上指挥失误。
斯大林刚愎自用,屡拒部下的正确建议,最终遭到惨败。
苏联红军在此战的失败,使南部战线陷于崩溃。
但是,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的“闪击战”计划起了重要作用。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庞大兵力用于突击西南方面军翼侧,使德军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进攻受到了迟滞。
这样,苏联红军统帅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庞大的战略预备队,从而对胜利完成莫斯科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
德军在此战的得失正如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所言:“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
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
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
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
此外,由于苏联红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
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
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
基辅战役双方指挥官苏联红军参战部队有西南方面军(司令为基尔波诺斯)、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和南方面军(司令为秋列涅夫大将)一部,德军参战部队有“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龙德施泰特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司令为博克元帅)。
基辅战役伤亡人数苏联 192,300人伤亡苏联 652,000人被俘德国 150,000人伤亡德军以第二、第六集团军为主力,将苏联方面的主力军围困在袋形的阵地上。
虽然苏联军奋力抵抗,拼死挣扎,但是终是无法抵挡德军猛烈的轰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时为何苏军损失巨大原因苏联红军作为一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过辉煌功勋的军队,在创造无数经典战例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遗憾。
曾有西方军事家评价苏联在军事胜利是由无数红军战士是尸骨堆积而成的。
同时一些红军指挥员也在回忆录中提到,二战即将结束因为政治上的要求,必须不顾牺牲的进攻,给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在这里不得不先简单的说一下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苏联大清洗运动正式开始于1934年,结束于1939年二战爆发以后。
历时数年的这场空前的政治运动使苏联整个国家元气大伤,也使国际共运受到严重影响。
其实到1935年随着苏联的工业化完成,苏联军队已经恢复了沙俄时代的庞大规模。
并且开始大量装备坦克,和新式的作战飞机,这些兵器在1936年参与了西班牙内战,但苏联海军始终没有大的发展。
随着1933年大清洗运动的展开,大量的苏联军官被冠以各种罪名被撤职,流放,杀害。
这些中高级军官大多都是经过国内战争战火洗礼的优秀指挥员,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大量的基层官兵由于政治过硬而被提拔上来,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经验,指挥能力更是十分欠缺,而且都被大清洗吓破了胆子,办事指挥机械教条,生怕犯错误。
上边的命令都是机械的执行,另外办事前都要请示,没有命令不敢善动分毫。
而充斥在基层的干部更是刚出校园的菜鸟。
他们的主要精力不是在训练上,而是在找上司的麻烦上,打倒了上级,自己才能升上去。
如朱可夫在远东当军长的时候,手下就有几个师长被下属告状要被肃反,都是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的老军人,要不是朱可夫力保,可能那几个师长早杀头了,也幸亏了朱可夫在远东力压逆流,为苏联保住了一支受影响较小的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在诺门坎把小日本狠狠的揍了一顿,使得日本损失5万人和大量技术装备,使日本不敢北顾。
由于大清洗的原因,苏联军队战斗力下降极大。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冬季战争,军队由于大清洗带来的恶果被大量表现出来:1、大量技术装备的更新被延迟,许多优秀的设计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去了。
芬兰气候恶劣空军难以发挥。
而陆军的兵器除了装甲部队以外,步兵武器不如芬军,苏军步兵被芬军的苏米冲锋枪(波波莎冲锋枪的前身)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出现了在库伊瓦斯湖350人芬军整整封锁苏军第44摩托化步兵师一个整师的战场神话。
而装甲部队由于地形只能呆在公路上慢慢前进,几乎毫无建树。
2、军队的战术呆板,军官不知变通,指挥能力底下,对困难预计不足,完全的条令化作业。
如来自乌克兰第163步兵师,全师均是乌克兰人,还穿着乌克兰带来的衣服,就被一纸命令就被派到前线,指挥官竟然不敢置疑命令的合理性。
在零下30-40度的气温下战斗,结果大量的士兵被冻死,冻伤,士气低落。
打到最后苏军几乎都被半冻僵了,毫无还手之力。
3、战争的最后结果除了第163师第44师被歼灭还外加一个内务部队第3团,损失了2.25万人,还自己枪毙了1个师长。
4、战争中苏军坦克部队的拙劣表现,不管是坦克本身还是人员的训练都很糟糕,苏联的重型坦克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5、看到苏军在芬兰的糟糕表现,希特勒看到快速打败苏联的希望,而在未来的战争中,也证明了希特勒的判断是很有道理的,可惜他只对了一半。
从1939年的苏军的表现来看,苏军的战斗力水平,甚至比1940年法国军队的还要差,从装备到人员素质上都是不足的。
部队几乎没有冲锋枪,除了T-26式坦克外,其它的坦克都大有问题或是试验品。
没有防寒油料,和冬季作战所必须的防寒装备。
基层军官乏力,士兵战斗力和战斗意志薄弱,几乎一遭到强有力的打击就失去了战斗意志(这一点在苏德战争前期表现尤为明显)。
1941年-1945年苏德战争德国的闪击战一开打,就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苏军一线的近300万军队被打得措手不及,许多部队的炮兵还在训练场,军官都在休假。
而部队的弹药都在仓库,没有军官的命令,基层军官和士兵拿不到武器,飞机在地上就被炸了个精光。
在受到攻击的第一天,德国装甲部队就攻入苏联国土40-50公里。
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有近百万苏军被俘虏。
最有名的基辅合围战70万大军被围只战斗了一个星期就完了,除了少量突围外,德军光俘虏就抓了66.5万人,缴获和摧毁坦克装甲车884辆,火炮3718门,其它作战物资无数。
其实这里只是讲到了基辅合围的最后结果,再此之前还进行了一次“乌曼合围”的战役。
德军与苏军的实力对比如下:苏军西南方面军拥有5000辆各型坦克,86个师,其中20个坦克师和10摩托化步兵师,兵员近100万。
而德国只有33个师,9个坦克和摩托化师,坦克600辆。
而西南方面军由于“乌曼合围”战役,损失了20万人和大量兵器物资,最后又在基辅被合围,只战斗了一个星期就投降了。
实在令人感慨,虽然有一部分苏军拼死战斗,但那只是极少数的人,大多数的苏军更是茫然不知所措,被默默的关进战俘营。
而他们能在战后活着回到祖国的不到五分之一,连斯大林的儿子也死在了战俘营。
这些人即使活着也要忍受各种不公正的待遇,这可能是斯大林的另一种报复吧。
插曲1:西南方面军的司令员。
是一个火箭式军官,在苏芬战争的时候还是一个师长,因为能坚决跟着斯大林走,事事早请示晚汇报。
一下子被提拔到了方面军司令员的位置上,可是他却没有一点经验,根本就不会协同指挥作战,而下面的指挥员却只会听命令办事。
可大战一开始就失去了与司令部的联系,一个庞大的军团一开始就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下,整个部队处于机械的等待中,只到德军把他们包围。
插曲2:矮子基辅被包围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乌克兰军政领导马上坐飞机跑了。
基辅守军一个集团军几乎没有抵抗就飞快的投降了。
在基辅合围以后,德军开始向莫斯科进军了。
这时的苏军可以说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除了远东留守的部队,几乎所有的现役部队被歼灭,剩下的大都是新动员起来的后备役和学生军,缺乏训练倒不说,更缺乏的是武器。
虽然编制番号众多,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部队太少。
但为了阻挡德军这些部队还是被紧急派上了用场。
看过《莫斯科保卫战》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军事学院的学生每人发一杆步枪被派到前线阻挡德军的装甲部队全部战死的场景。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在战线上随处可见。
这些未来苏联国家和军队的精华就这样葬送了。
虽然莫斯科保卫战胜利了,但那真的如电影上所说的是被强大的苏军击退的吗?答案是:否。
德军是被天气打败后,被苏军驱逐的。
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反攻阶段,苏军集结了来自远东的精锐部队,但不过20万人。
而当面的德军却有百万之众。
但这些德军只有1/3有冬装,而且没有任何防寒的油料。
在零下35-40度的时候只有1/5的坦克可以开火,而机枪枪栓被冻住全部罢工,炮栓只要敲一下全都碎裂了。
汽油被冻成了浓汤,坦克发动机需要预热2个小时才能发动,更要命的是150MM以下的火炮打在雪地里不太凑效,反坦克作战只能依靠坦克。
1941年底第6装甲师士兵每天因为冻伤减员800人。
而这些减员几乎都是永久性的(四肢被冻伤了只能截肢)。
到苏军反攻前夕,德军已经山穷水尽了,枪炮坦克几乎都瘫痪了,而部队因士兵减员也已经达到了崩溃的地步。
而苏军的作用只是轻轻的一推。
即使是这样德国人的撤退也是很成功的,丢弃了所有的装备,把人最大限度的救出来了。
但损失是依然是惨重的。
死伤数十万精锐士兵,这些士兵征服了西欧,占领了巴尔干,横扫了北非,在苏德战场上所向披靡,但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败在天气手里。
这里面希特勒要负很大责任。
而苏联吸取了苏芬战争的教训,大力研制了冬季作战装备。
然而苏军真的战斗力恢复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大量现役军人和技术装备的损失不是一下子就能补充上来的。
而且在1942年夏季攻势中苏军又失利了,也直接证明苏军的虚弱,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爆发。
而这时的苏军的战斗力才有了初步的起色,但更多的是用伤亡来换取时间。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察看有关资料。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惨烈的巷战中耗尽了自大战爆发以来积累的大量精华(那些身经百战的军人,几乎当年征服西欧的精华部队全都消耗一空了),而苏联庞大的预备队的及时投入奠定了战役最后的胜利。
德军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不但要与苏军作战还要和严寒与饥饿作战,最后依靠寒冬威力苏军才彻底打败这支德军。
在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才开始真正的发挥出水平来。
德军水平的不断下降和苏军人员装备水平提高,在这次作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苏军在1941年后新组建的部队在1942年的作战中得到了洗礼,在1943年终于爆发出来。
德军虽然拥有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但数量少,而且有不少缺陷,如虎式没有机枪,而豹式的发动机很容易被打燃,但苏军的T-34/75坦克却依然打得很吃力,几乎是拿虎式没办法,只能一开数量优势形成混战,攻击虎式的侧面和背后。
一直到年底T-34/85坦克批量生产才有所改观(只是在近战上面改观,在2000米的距离上虎式可以轻易击毁T34,而在树林或灌木从近战中双方势均力敌)。
这个时候的苏军在技术装备上可以与德军相抗衡了,而德军却面临了兵员和兵器的短缺,坦克师的兵员和坦克还不到1941年的一半,而且德军的战斗力还在不断的下降。
到1944-1945年苏军节节推进一直打到了德国柏林,但伤亡情况却比德国多太多,不知道是苏军战斗力的问题,还是德军的顽强所致。
仅仅18天的柏林战役苏军就损失了30余万人。
苏军虽然高级指挥员通过战火的洗礼成长起来,但基层的指挥员依然缺乏能力,这于战争爆发前期的失利有很大关系,几乎20-23岁年龄段的青年在战争刚爆发不久就损失了大半,而到战争结束时,1920-1923年出生的青年人几乎都已战死沙场。
许多军校生还没毕业就被派上前线消耗掉了,苏军在整个大战中都严重的缺乏合格基层军官。
虽然在大的战略战术上苏军获得了较多经验。
但基层部队战术依旧落后,如德军相比差距较大,而由于战事紧急,许多刚被动员的士兵一到两个星期训练就被派上前线,被派去冲锋后面用机枪压阵,后退者当场射杀。
另外到了1943年苏军依然有大量的T-34坦克被德军缴获,被德军装备了一个300多辆坦克的党卫军装甲师。
再看看苏德军队人员损失表就可以看出来。
苏军虽然节节胜利,装备不断更新,但由于部队的许多基础问题并没有改善,兵员素质根本不能与战前相比。
到战争后期因为兵员紧张,连监狱里的刑事犯都被拉进了军队。
还有一问题,斯大林的威权统治下,苏军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许多可以避免的损失被他人为的创造出来,在乌克兰百万苏军的覆灭就是因为他不肯下令撤退所致。
但幸运的是德国的希特勒比斯大林更独裁,苏军才有翻盘的余地。
附表一个大家仔细对照: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1)苏芬战争(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军死亡4.9万,受伤15.9万人次。
(2)苏德战争(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苏军死亡681.7万,被俘或失踪445.6万人,伤病1832万人次。
附:苏德战争双方历年损失数:1941年:德军损失8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