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德国冒险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德国冒险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
希特勒为什么要在四一年六月进攻苏联?这个致命的决定不但使第三帝国的灭亡时间大大提前,而且使德苏两国付出了异常惨重的代价,因此,人们有理由问,为什么希特勒会选择危险的两线作战?
首先我们来看德国当时的战略地位,在西线击败英国已经不可能,而德美两国虽然没有直接处于战争状态下,但美国和欧洲国家签署的《大西洋公约》实际已经把德国置于敌对状态,两国战争已是一触即发,只不过出于各自的考虑而暂时采取了一种克制态度(美国要考虑日本问题,而德国不愿意在英国被彻底征服前和美国对抗)。
可以说,四一年德国虽然取得了巨大而辉煌的胜利,但其战略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甚至于还有恶化的可能。
由于英国没有被击败,不列颠岛完全成了遏制德国向大西洋发展的屏障,同时英国占领下的马耳他也成为控制地中海的咽喉。
轴心国军队尽管曾经宣称地中海是其内湖,但实际上地中海最重要的三个点一直控制在英国手里: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运河,最外行的战略家都可以看出,这三点在地中海连成的一条线,加上英国在大西洋“面”的优势,德国及其占领区实际上处于被封锁的内线。
所以希特勒在发动海狮计划的同时,也在北非和地中海展开了军事行动,力图在大西洋和北非、地中海三个区域突破一点,其战略企图是:上策直接占领英国本土,迫使英国政府退居大洋彼岸的加拿大,解除来自大西洋的直接军事威胁,最大限度地消除美英开辟第二战场的可能性(横渡大西洋和横渡英吉利海峡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利用英国先进的工业生产能力为德国服务,继而进行新的军事冒险;中策是占领马耳他及直布罗陀,完全控制地中海,消除英国在地中海的威胁,使北非法属殖民地和欧洲大陆连成一片,在欧陆强有力的技术支援下,打通亚非大陆,控制中东,突破英国封锁。
下策为在地中海在英国控制的情况下,利用法属北非殖民,冒险在北非发动攻击,力图从陆地打通亚非大陆,占据苏伊士运河、控制中东,使欧、亚、非连为一体,对地中海的英国进行反包围,之一招之所以是下策,是因为通过被英国控制的地中海向北非运送大量的战争物质损失极大,绝大部分物质都无法运抵非洲,极大地制约了以机械化机动为指导思想的德国装甲部队的行动。
事实上,在四一年之前,希特勒一直希望能在西线有所作为,彻底或至少在一定程度消除英国的封锁,问题是,从三九年到四一年,轴心国部队在三条战线都无法取得进展。
英国的封锁是个什么概念呢?有两个决定胜负的方面,一是英国处于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利用大西洋的面和地中海的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德国及其占领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可以在自己认为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地点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其二,使德国无法从海洋路线得到其急需的战略物质,换句话说,即便德国也花钱从美国或其他国家购买物质,但英国可以不让这些物质进入欧洲大陆,而同样的物质却可以进入英国,这对德国的长期作战是极为不利的。
德国的建军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其主要特征是陆军畸形发展,海空军尤其是海军实力非常有限,不能形成三极中的一极,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
现代战争登陆作战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压倒的海空优势,二战及其以后的北非登陆、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朝鲜战争中仁川登陆、太平洋战争的冲绳
及硫磺岛登陆,包括英国二战中单独进行的挪威战役、希腊战役甚至八十年代的马岛战争,只要涉及登陆作战,登陆一方一定需要有压倒的海空优势,而德国军队的畸形发展使其根本不具备登陆作战的能力,所以在不列颠空战失败后,德国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占领英国,以常规手段打破英国封锁的设想无法实现。
这样,在不列颠战役失利之后,希特勒不得不把目光东移。
当时德国可选择的余地已经非常小,不过两处,一是经希腊进入土耳其进入中东,从反向打击英国势力,一是强行占领苏联,从苏联寻找突破口。
二战中土耳其和德国的关系类似西班牙瑞典和德国的关系,都是亲德但却拒绝卷入战争,这种半同盟关系使德国无法直接对其进行军事占领,而且经土耳其进入亚洲,同样要和苏联发生正面冲突,而从土耳其进攻其补给线要通过情况复杂的巴尔干半岛,不如进攻苏联便利。
另外有几个错误判断使德国认为进攻苏联是最佳选择。
一是三九年到四零年的芬苏战争苏联损失巨大,人员损失达百万之众,此战充分暴露了苏军战斗力非常低下军队组织能力差指挥员在遭到大清洗后素质不高的一面,而德国陆军的实力显然不是芬军能相比的,芬苏战争中德国向芬兰派了大量的军事观察员,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苏军的作战能力,他们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影响了德国统帅部的决策。
二是西线的速胜使德国统帅部对德军的信心大增,二战时一般认为法军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战斗力在苏军之上,而这支最强大的陆军不过一个多月就被消灭掉,使德国统帅部高估了德军的实力。
三是在苏联刚经历前所未有的大请洗,有经验的军队指挥员被大量清洗掉,严重影响了苏军的实力;四是苏联刚经历的大清洗使德国人错误地觉得苏联人已经不会再支持斯大林政权,错误地估计了政治形式。
五是对苏联后续作战能力和英美等国对苏联超越意识形态的坚决支持估计不足,错误地判断西方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分歧坐视苏联灭亡,而英国在欧洲一贯的方针是纵容德国人东进,这种方针加深了德国统帅部的错误判断。
此外从经济上考虑,苏联当时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相当发达,乌克兰则是苏联的粮仓,高加索有欧洲最重要的油田,顿巴斯有最大的煤矿,这些生产能力及资源,是德国异常渴望得到的,德国希望通过占领苏联而获得巨大的战略物质,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付将来可能的美英联合对德作战。
此外,从更大的战略方针考虑,击败苏联可以迅速和日本汇合,打通更有意义的亚欧大陆线,彻底切断英国殖民主与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现实乃至美国潜在的封锁,将美国孤立在美洲,进行反封锁。
至于说夺取生存空间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宣传报道,希特勒是个政客,政客的特征之一就是不为情绪左右只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体的利益驱动及利害关系的衡平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而且德国总参谋部、最高统帅并不仅仅只有希特勒一个人,实际上德国的将军们在四一年也对进攻苏联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德国已经上了战船,只有两条路,胜利或毁灭,希特勒的赌徒心态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筹码而已。
那么,德国不进攻苏联可以不可以呢?这对德国同样是危险的,德国军事指导思想就是速胜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国的指导思想却是相持,可以说,德英相持,对德不利,对英有利。
作为苏联来说,尤其希望看到这种相持,当德国在相持中逐渐被弱化的时候,苏联必然会采取和德国一样的方法: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单方面进攻,这一点,德国统帅部应该有共识,而且看得非常清楚,从苏联在波兰战役及其后的吞并波罗地海各国、芬苏战争来看,苏联的胃口不亚于德国。
现实的危险是,德英已经进入相持阶段,德国在空前的胜利下暗藏着致命的
危机,就好比一个人练就了吸星大法但却损害了心脏一样。
德国进攻苏联是看到战胜英国无望而且有着非常现实的失败危险时,不得已采取的赌博行为。
这才是德国在四一年进攻苏联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