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警察与赞美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与赞美诗
欧·亨利
教学目标:
1、欣赏小说的情节和结构
2、欣赏小说的结局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透过苏比这样一个流浪汉,从一个底层人物的经历来进一步地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
二、理清小说结构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小说的情节,并明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屡次犯罪,却无从入狱。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听赞美诗,决意从善,却被抓入狱。
三、分析课文内容
开端
提问1、在小说的开端,主要人物出场了,他的生活现状是什么样的?
躺在广场的长凳上,靠报纸取暖。衣食无着,居无定所,一个可怜的流浪汉。
2、他为什么“在长凳上辗转反侧”?有什么打算?
“冬天迫在眉睫”。严冬迫近,为了“抵御寒冬”,他想去“布莱克维尔岛监狱”。
发展
1、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几件事?
分角色朗读6-38段,其余同学把事情概括在旁边并划分层次
苏比的行为结果
想骗吃骗喝被推出店外
砸玻璃被认为非肇事者
饱餐一顿被推倒在人行道上
调戏女子被女子缠住
大吵大闹被认为是大学生
偷雨伞被认为伞的主人
2、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为什么没有被捕?苏比的六次奇遇反映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反映资本主义社会风俗败坏,
虚伪的外表,丑恶的心灵。)
3.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对比读第9、18段)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以貌取人,贫富悬殊,社会混乱,法律形同虚设,警察不干正事,沦为富人的仆人)
4.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警察糊涂,是非不分,治安混乱
高潮、结局
1、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苏比为了进监狱过冬,可能会干出更加恶劣的事情,加大犯罪的力度,最终成功入狱。那么小说是不是按照这一思路写下去的?
2、找出有关苏比心理描写的段落,梳理苏比的心理活动。
齐读41、42、43
回忆美好的过去——憎恶堕落的现实——决心弃恶从善。
3、就在苏比弃恶从善,打算重新做人的时候,警察的手拍了过来,以“闲荡”的罪名逮捕了苏比。第二天,苏比被判处到布莱克威尔岛上,三个月。
这样的结局可谓是出乎意料之外。
比较三种结局
弃恶从善,被捕入狱——作恶无用,冬天过去——加大力度,进入监狱
第三种结局不可信。第一种结局最有批判的力度。苏比屡次作恶,却无从入狱;改过自新却反倒被捕,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小说的结局揭示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本质——是一个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社会。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是“纵恶”,而且还要“除善”。
四、分析环境描写
1、开头
2、结尾
五、分析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1、不去慈善机构
2、所作的恶事和其中的态度。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
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3、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4、人物形象: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苏比是一个流浪汉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在穷困潦倒之际,曾经落入泥潭,有过堕落的时光,另一方面他的堕落行为都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不是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苏比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5、苏比的性格有一个变化的过程。
早年:良好的品德和操行--高傲:不愿意去慈善机构,付出精神和人格\'屈辱\'--生活所迫,沦为游手好闲、浑浑噩噩的流浪汉---为找冬居场所,干坏事--赞美诗乐音的感召,唤起心里难过深处从善的愿望,产生弃旧图新的想法。
作者这样刻画他的心理状态合情合理。符合他的性格发展逻辑。
六、总结
回顾本次课内容,揭示小说主旨和“含泪的笑”艺术特色。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