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
重症医学科考试题1答案
重症医学科考试题1答案重症医学科考试题(第一套)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4题)1、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指针对心跳呼吸骤停采取的抢救措施2、标准碳酸氢盐是指在37℃,血红蛋白完全饱和,经PaCO为40mmHg的气体平2-浓度。
衡后的标准状态下所测得的血浆HCO33、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PSV)属于部分通气支持模式,是病人触发、压力目标、流量切换的一种机械通气模式,即病人触发通气并控制呼吸频率及潮气量,当气道压力达预设的压力支持水平时,且吸气流速降低至低于阈值水平时,由吸气相切换到呼气相。
4、侵袭性真菌感染系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计6题)1、休克有多种分类方法,以按病因分类最为简明实用。
包括哪几种?①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创伤、烧伤、出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休克。
②分布性休克,主要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
③心源性休克,主要病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在前负荷正常状态下心脏泵功能减弱或衰竭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
④梗阻性休克,主要病因为腔静脉梗阻、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引起心脏内外流出道的梗阻引起心排量减少。
2、一旦临床诊断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应尽快积极液体复苏,6h内需达到复苏目标,复苏目标是什么?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h;④ScvO2或SvO2>70%。
若液体复苏后CVP达8~12mmHg,而ScvO2或SvO2仍未达到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争取达到复苏目标。
3、中心静脉穿刺适应证?①需要开放静脉通路,但又不能经外周静脉置管者②需要多腔同时输注几种不相容药物者③需要输注有刺激性、腐蚀性或高渗性药液者④需要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危重患者⑤需要为快速容量复苏提供充分保障的患者4、心跳骤停常见的心电图类型有哪些?心室颤动(VF)、无脉搏性心动过速(VT)、心室停顿和无脉搏电活动(PEA)等几种5、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的禁忌症?意识障碍,呼吸微弱或停止,无力排痰,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上消化道大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肿,严重腹胀,上气道或颌面部损伤/术后/畸形,不能配合NPPV或面罩不适等。
心肺复苏术后治疗常规
心肺复苏术后治疗常规心肺复苏后,由于各脏器各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和缺氧,必然会引起组织细胞不同程度功能损害或再灌注损伤。
常可出现心、肺、脑、肝、肾和消化道等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甚至发生MOF。
因此加强复苏后续治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稳定各脏器功能降低死亡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跳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经常会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常见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相关的血管扩张性休克。
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如再灌注损伤、缺血后代谢产物引起的脑中毒及凝血障碍。
自主循环恢复后,是否会发生复苏后综合征的四期病理变化,还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缺血程度和缺血时间。
除常规监测CVP、BP、ECG 外,有条件者应监测PAWP,并将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和尿量结合起来分析,用以指导液体治疗。
(一)几乎50%的复苏后综合征患者,其死亡多发生在发病后24小时内。
这因为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心血管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伴有血压不稳定或低血压状态,常见原因有:1、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2、心肌收缩乏力和心律失常;3、严重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4、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未得到纠正等。
12-24小时后才可逐渐趋向稳定。
同时,由于多部位缺氧造成的微循环功能障碍,使有害的酶和自由基快速释放至脑脊液和血液中。
并随代谢紊乱的进一步发展,大脑和微血管异常状态将持续存在。
(二)1-3天后,心功能和全身情况将有所改善,但由于肠道的渗透性增加,易于发生脓毒血症。
如同时多个器官均有严重的功能损害,特别是有肝脏、胰脏和肾脏的损害,则会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
(三)最终,严重的感染经常会发生在心跳骤停数日后,此时患者常迅速发展为多器官衰竭(MOF)。
(四)发生死亡。
心肺复苏后主要的治疗目标是完全地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血液再灌注,多数情况下,足够的通气和血液灌注恢复后,心跳骤停后出现的酸血症可以自行纠正。
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
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CPR时,在不影响胸外按压的前提下,应立即建立必要的监测和输液途径,以便于对病情的判断和进行药物治疗。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心电图、ETCO2、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动脉压、CVP、SpO2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
尤其是监测ETCO2、CPP和ScvO2对于病情的判断,以及评估患者对救治措施的反应都具有重要价值。
因为,在CPR期间这些参数都与心排血量和心肌血液灌注相关。
如果以上参数低于自主心跳恢复的阈值,复苏是很难成功的;如果突然升高,常表示自主心跳的恢复;而且不需要中断胸外按压就可以监测到。
1.心电图(ECG)监测心电图十分重要,因为心搏骤停时的心律可能是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也可能是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都已失去泵血功能,都应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但对心室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尽早进行电除颤治疗,其效果和预后是不相同的。
只有心电图(或开胸直视)才能对其进行鉴别。
在复苏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心律失常,心电图监测可以明确其性质,为治疗提供极其重要的依据。
2.呼气末CO2(End-Tidal CO2,ETCO2)ETCO2是指呼气末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或分压,正常值为35~40mmHg。
近年来在复苏过程中连续监测ETCO2用于判断CPR的效果,是一较为可靠的指标。
在心搏骤停时,体内仍然产生CO2,但因肺循环也停止,体内的CO2不能转运到肺泡,即使肺泡有通气,也测不到CO2,为零。
一旦建立人工循环,体内CO2即可通过肺循环转运到肺泡。
在建立人工气道进行CPR 期间,体内CO2的排出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和肺组织的灌注量而非通气量。
当心排血量和肺灌注量很低时,肺泡死腔量增大,ETCO2则很低(<10mmHg);当心排血量增加、肺灌注量改善时,ETCO2则升高(>20mmHg),表明胸外心脏按压已使心排血量明显增加,组织灌注得到改善。
当自主循环功能恢复时,最早的变化是ETCO2突然升高,可达40mmHg以上。
影响心肺复苏中ROS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心肺复苏中ROS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张宇;陈亚特【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整理收集急诊科经过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9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历资料,对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良好与不良患者的心跳停搏到开始复苏的时间、开始复苏到自主循环恢复的时间和复苏后第一次监测的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开始的时间、复苏持续的时间和复苏后的收缩压是影响ROS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尽量缩短复苏时间、有效维持复苏后的血压对于ROSC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期刊名称】《健康研究》【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3页(P601-603)【关键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预后【作者】张宇;陈亚特【作者单位】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浙江绍兴 312000;绍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浙江绍兴 3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RP)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1],随着基本急救知识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跳骤停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但是临床数据发现[2],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的预后并不十分理想,一部分患者死亡,还有一部分患者成为植物人状态或神经功能严重受损。
本文收集我院急诊科96例经过心肺复苏后的ROSC患者临床资料,对有关指标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影响心肺复苏中ROSC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在医院院前急救中经常会发生患者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病较急,进展较快,当患者没有得到及时、快速的治疗时,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呼吸骤停现象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心肺复苏治疗。
在传统的临床治疗中,心肺复苏主要采用的方法为人工心肺复苏法,医护人员通过徒手按压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其治疗效果与医护人员的工作经验、判断能力以及抢救速度等有关,对医护人员体力消耗较大。
对于缺乏抢救经验的医护人员而言,采用徒手按压的方式进行心肺复苏治疗时考验较大,当心肺复苏时间较长时,容易错过患者最佳治疗时间。
随着心肺复苏治疗的不断发展,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开展按压式心肺复苏治疗外,通过通气、药物、机械等方法辅助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综述的手段浅析心肺复苏的应用研究进展,为今后心肺复苏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心肺复苏;机械;研究进展在传统抢救心脏呼骤停患者时主要采用的心肺复苏方法为徒手按压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建立开放气道的方式进行,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一般而言抢救经验较为充足的医护人员成功的概率较高,其原因与抢救技巧和经验有关,当用力过猛时会导致患者出现胸肋骨骨折现象,当用力较轻时起不到心肺复苏的效果,由此可见徒手按压式心肺复苏法在院前急诊抢救中存在一定的弊端和缺陷。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心肺复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的优化,在传统心肺复苏基础上通过通气治疗、药物治疗、器械辅助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使静脉回流成功率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性能得到缓解。
一、通气在心肺复苏的作用和效果陆宏达[1]在对患者开展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通过开展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循环时的血氧含量。
研究表明,当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不开展通气治疗较按压时通气能够增强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但是对于出现长时间心搏骤停、非心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在开展心肺复苏治疗时尽早及建立气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肺复苏——精选推荐
心肺复苏【概述】狭义地讲,心肺复苏仅仅指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时的急救方法,而广义地讲,心肺复苏则是研究心脏和(或)呼吸骤停的原因、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规律、诊断与复苏方法、并发症防治与预后评价等内容的一门科学。
这里要强调的是心脏和(或)呼吸骤停是指在病情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心跳和(或)呼吸停止,这与各种疾病终末期全身脏器衰竭导致的心跳、呼吸停止不同,后者是可以预料而且是不可逆的,不属于心肺脑复苏研究范畴。
据《圣经》记载,公元前800年由Elijah对一小儿实施了口对口呼吸,这可能是世界上关于心肺复苏的最早记录了。
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关于心肺复苏术的最早记录是在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书中详细描述了自缢病人的急救复苏方法,包括通畅气道、胸部按压和压胸抬臂通气等,方法之准确详细令今人叹服。
现代心肺复苏术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
1956年Zoll等成功实施了第一例电击除颤和心脏起搏术。
1958年Peter Safar发明了口对口呼吸,1960年Kowenhoven等发明了胸外按压术。
20世纪60年代起将开放气道(airway)、口对口呼吸(breathe)和胸外按压(circulation)有机结合起来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公众传播,使心肺复苏术得以推广,从此成千上万的心跳骤停病人得益于这项技术。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ABC为核心的基本生命支持没有原则性的改变,发展的重点在于心肺复苏术的普及推广和急救网络的建立,这样基本生命支持就可以在现场第一时间实施。
此外,高级生命支持不断发展完善,如电击除颤、肾上腺素使用、人工气道建立和脑复苏等。
同时从事心肺脑复苏的研究者,通过建立组织和学术交流将有关研究成果及时以指南的形式向公众发布,以规范技术操作和研究方法。
因此,心肺脑复苏必将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病因与发病机制】心跳骤停和呼吸骤停均可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而首先发生,由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在维持生命中关系非常密切,任一系统衰竭均可迅速导致另一系统的衰竭。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早期血流动力学优化
后l J 2 。为 减 少心 脏 负 担 , 平 均 动 脉 压 限 制 在 可 为 中枢 神 将
经 系 统 ( ) 供 适 当氧输 送 的最 低 限 度 (5~ 5 m g为 宜 。 脑 提 6 7m H )
综 合 征 (ot a i r s Snr e P A ) 以 往 称 “ 苏 后 疾 PsC ra Ar t ydo ,C S , - d c e m 复 病” 。但当心脏骤停 的病 人再次 获得 自主循 环后 , 第二个 、 更
复 杂 复 苏 阶段 刚 刚 开始 。为 T引 起 临 床 医 生 对 心 脏 骤 停 后 综
22 中心 静 脉 压 : 心 静 脉 压 一 般 控 制 8—1c H 0 为 宜 。 . 中 2m 2
一
般来说 , 自主循 环恢 复后 , 常需要进行 扩容 , 是救治 在 通 但
合征的高度重视 , 高心脏骤停病 人 的生存 率与存 活者的生 提
活 质量 , 际复 苏 联 络 委员 会 发 表 《 脏骤 停 后 综 合 征 共 识 个独 特 而 复杂 的病 理 生 理 过 , 程 , 括 心 脏 骤 停 后 脑 损 伤 、 脏 骤 停 后 心 肌 功 能 障 碍 、 身 包 心 全 性缺血/ 再灌注反应 、 持续诱 因性病变【 。 I 心 脏骤 停 后 综 合 征 由 于全 身 性 缺 血 与 再 灌 泞 的病 理 牛 理 变化 的影 响 , 在 血 流 动 力 学 障 饵 , 此 , 存 凶 对 期 血 流 动 力 学
I :0 3 6 / . s .0 98 6 2 1 . . I 1 .9 9 ji n 10 — 1X. 0 0 2 OI s 0 6 4
心 脏 骤 停 者 由 于 受 到 全 身 性 缺 血 与 再 灌 注 的影 响 , 自 在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常见原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常见原因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是指机体血液循环系统无法维持正常的血压
和血流量,常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能由于出血、脱水、严重烧伤等
原因引起,导致血液循环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 心脏功能障碍,心脏功能障碍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
律失常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3. 血管阻力改变,血管阻力的改变可能由于血管收缩、扩张不
良等原因引起,如高血压、休克等疾病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4. 血液分布异常,某些情况下,血液分布异常也会导致血流动
力学不稳定,如感染、过敏反应等疾病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有效
循环血量减少,从而影响血流动力学。
5. 药物影响,一些药物如血管扩张剂、利尿剂等可能会影响血
流动力学,导致不稳定的血压和血流量。
总的来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到心脏、血管、血液等多个方面的疾病和因素。
在临床上,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心肺复苏指南2005
2005国际CPR指南成人基础生命支持要点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或称初期复苏:基础生命支持包括识别突发心跳骤停(SCA)、心脏停搏、卒中和气道异物梗阻(FBAO)的表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利用体外自动除颤仪除颤。
AHA用4个链接(生存链)证明时间对SCA病人VF的重要性,四个生存链具体如下:①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或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
②早期由旁观者进行CPR。
③早期进行电击除颤。
④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成人BLS顺序BLS的步骤包括一系列的评估和行动,这在BLS程序图(附后)中已有说明。
图表的目的是让这些步骤能直观、简单、易学、易记、易操作。
以下的框数是指图中的方框序数。
检查反应(框1)当救助者已经确认环境安全,就应该检查受害者的反应。
在检查中,可以拍打其肩膀,问“你还好吗?”。
如果受害者有所应答但是已经受伤或需要救治,应马上去拨打120。
尽快返回,重新检查受害者的情况。
启动EMS系统(框2)如果单独的救助者发现没有反应的成年受害者(如没有运动或对刺激无反应),应该立刻启动EMS系统,取得一台AED(如果条件允许),返回受害者处进行CPR和除颤。
如果有两个或更多救活者,应该首先开始CPR,其他人去启动EMS 系统和取得AED。
如果现场有医疗反应机构或人员,应立即通知现场的医疗机构人员,而不是去呼叫EMS。
医务人员应根据最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病因最大可能,灵活使用救治顺序。
如果只有一个医务人员,看见病人突然倒下,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源性的,施救者应呼叫120,去取AED,并返回作CPR,进行除颤。
如果仅有一个医务人员,面对淹溺或其他窒息(主要是呼吸)引起的心脏骤停任何年龄病人,施救者应先给5周期CPR(约2分钟),再去启动EMS。
开放气道与检查呼吸(框3)在进行CPR之前,首先将受害者仰卧位放到硬质的平面。
心肺复苏技术及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程序
在ABC程序中,当施救者开 放气道以进行人工呼吸、寻 找防护装置或收集并装配通 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 往往会被延误。 应更改为 CAB程序,可尽快开始胸外 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 的延误。
口对口呼吸与胸外按压
对于心跳骤停患者,初期只有心跳停 止,而无呼吸停止,同时胸外按压同 样也会有胸廓的起伏,起到辅助呼吸 作用,故认为可以只进行胸外按压。 而对以呼吸首先停止者,应进行口对 口呼吸,但这种情况发生猝死者相对 较少,但发生在病房内的并不少见, 因此应早期插管,或进行简易呼吸器 辅助呼吸。
徒新 手闻 心事 肺件 复 苏 成 功 案 例
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是利用外源性电流治疗心律失 常的一种方法。
通过电击心脏来终止心房纤颤、心房扑动、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 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恢复正常心律的一种 有效方法。包括电复律和电除颤。
用于转复各种快速心律时称为电复律。 用于消除心室颤动时称为电除颤。
呼吸骤停——大多伴随心跳骤停出现。少数先 有呼吸停止,如有机磷中毒。
此时患者正处在临床死亡阶段(假死状态), 并未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真死状态)。心肺 复苏对于阻止其进入真死显得至关重要。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意外:溺水、触电、麻醉意外。 呼吸:窒息、气管异物、喉痉挛、肺栓塞。 神经: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脑炎和脑膜
单人操作
EC固定法
简易呼吸囊的操作方法
双人操作-面罩 通气效果更好, 如还有第三人, 可通气时压住环 状软骨,防止气 体充入胃内。
简易呼吸囊的操作方法
使用球囊面罩可提供正压通气,一般 球囊充气容量约为1000ml,足以使肺 充分膨胀,但急救中挤压气囊难保不 漏气,单人复苏时易出现通气不足, 双人复苏时效果较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因素探究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影响因素探究[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after cardiac arrest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center.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9, 532 cases of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all for helpand immediately took out the vehicle for on-the-spot first-aid task were selected. The cardiac arrest time was less than 25min. The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uccessful CPR group and the failed CPR group. Results: a total of 421 cases of cardiac arrest occurred in the outdoor or residential areas,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ccounted for 72%, 25% at home, and the rest 3%; the response time of emergencycenter was (5.2 ± 2.3 min, 12.6 ± 4.6) in the success group andfailure group respectively 2 min), CPR start time 13.4 ± 1.2 min, witness participation (52%, 3.8%), defibrillation implementation time (6.5 ± 3.2 min, 15.9 ± 6.8 min), the difference w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o shorten the reaction time, reasonably arrange the 120 emergency centers in the cities andvillages, shorten the emergency radius, strengthen the study andtraining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on the first aid andresuscitation knowledge, and enhance the witnesses' immediate rescue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ccess rate of resuscitation.[Key words]: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ardiac arrest; resuscitation success rateTAO Xu,ZHANG Ming first aid center of Nantong City JiangsuProvince (226000)[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旨在提高院前急救中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 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据报告所有 年龄心脏骤停者CPR存活率最高均属被目击 的室颤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 。这些患者CPR早期最关键要素是胸外按压 和电除颤。
2019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 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
CPR方法的选择
• 发病时病人状况 • 胸廓形态 • 是否有气胸或气肿 • 心脏的位置 • 最好在动态监测下进行,以选择最佳方法
与2019主要变化
• 1.生存链:由2019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 1)早期识别与呼叫; 2)早期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 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 压的CPR; 3)早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 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 5)完整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 肿瘤 • 外伤与创伤 • 各种咽喉疾病引起的声带瘫痪。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 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 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 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
• 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就出现了心脏骤 停,紧急赶到的医护人员也无法使他苏醒。在医护 人员赶到之前就已经死亡。
心肺复苏
• 吹起毕,松开 口鼻。
• 口对鼻人工呼 吸与口对口人 工呼吸类似, 一般用于婴幼 儿和口腔外伤 者。
心肺复苏
C:人工循环
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 止跳动后 ,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 动血液循环 。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 胸外心脏按压。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111 -①福建省老年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25②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万展鸥① 韦信暖② 陈源③【摘要】 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福建省老年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100例心脏骤停CPR 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是否抢救成功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抢救成功)及对照组(抢救失败)。
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
分析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及分组情况,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对心脏骤停患者CPR 效果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58.00%心脏骤停患者发生于≥60岁群体;心脏骤停原因多为心血管系统疾病(40.00%);心脏骤停类型多为心室静止与心室颤动及无脉性室速;51.00%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4 min;60.00%患者心脏骤停发生时间段为夜间,55.00%患者心脏骤停发生地点为户外;而使用除颤、气管插管、肾上腺素的患者占比分别为62.00%、51.00%、51.00%。
抢救成功78例纳入研究组,抢救失败22例纳入对照组。
对照组急救反应时间≥4 min、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脏骤停发生在室内、未进行除颤占比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急救反应时间≥4 min、因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脏骤停、心脏骤停发生在室内、未进行除颤是心脏骤停患者CPR 抢救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
结论:心脏骤停多发生于≥60岁群体,CPR 复苏效果与急救反应时间、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发生地点、除颤有关。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复苏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23.36.02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23)36-0111-05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WAN Zhan ’ou, WEI Xinnuan, CHEN Yuan. //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2023, 21(36): 111-11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CPR admitted to Emergency Medicine Department of Fujian Geriatrics Hospital from May 2021 to May 2023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rescue success) and control group (rescue failure)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patients were rescued successfully. General data of all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 general data and group of all patients were analyzed, and the general dat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CPR o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was analyzed by multiple factors. Result: There was 58.00% cardiac arrest patients ≥60 years old. The main cause of cardiac arrest wa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40.00%). The main types of cardiac arrest were ventricular quiescenc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and 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The 51.00% patients had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4 min; 60.00% of the patients had cardiac arrest at night, and 55.00% had cardiac arrest outside. The proportions of patients using defibrillation, tracheal intubation and Epinephrine was 62.00%, 51.00% and 51.00%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78 cases of successful rescue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and 22 cases of unsuccessful rescue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proportions of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4 m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rdiac arrest occurring in the room, and no defibrilla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tudy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4 min, cardiac arrest due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door cardiac arrest, and no defibrillat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of CPR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P <0.05). Conclusion: Cardiac arrest occurs more often in people ≥60 years old, and the resuscitation effect of CPR is related to emergency response time, cause of cardiac arrest, location of cardiac arrest, and defibrillation. [Key words] Cardiac arres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ecovery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 Fujian Geriatrics Hospital, Fuzhou 350025, China 心脏骤停是当前临床急诊中危急程度极高的一种,患者一旦出现心脏骤停,则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若不进行及时的干预会导致患者死亡[1]。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
《心脏骤停复苏后血流动力学管理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近些年随着我国急救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提高,患者发生心脏骤停(CA)经最初CPR后恢复自主循环(ROSC)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出院存活率仍然很低。
即使在医疗技术较发达的北京地区,院外发生的因心源性病因导致CA患者中,被急救人员发现时也仅有7.7%存在可除颤心律,只有5%能ROSC,4.2%存活住院,而存活出院的仅占1.3%。
影响ROS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是CA后综合征,包括伴随循环休克的心肌功能障碍,伴随凝血系统激活的系统性炎症,不断进展的脑损伤以及持续存在的病理学变化嘲。
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机械因素包括严重的心肌收缩力损伤和心肌舒张功能不全;电生理因素包括各种心律失常,甚至交感电风暴。
这些因素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最终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CA患者存在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同时,也常并存低血压和组织微循环低灌注状态,并将持续数天。
对复苏后患者进行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通过各种药物、器械等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改善患者远期生存率的关键环节。
ROSC 后目标温度管理(T1M)是被临床证实能提高CA后昏迷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措施。
TTM治疗期间低温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有其特殊的表现。
1 CA-ROSC后血流动力学变化1.1 复苏后心功能障碍CA患者复苏后早期就会出现心肌功能障碍,而这种暂时性心肌功能障碍是可逆的。
患者CA-ROSC后24h内心排指数出现下降,一般2~3d开始恢复,但完全恢复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嗍。
【推荐意见1】:CA患者在ROSC后会出现的暂时性、可逆性的心肌功能障碍,可以选择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改善心功能。
1.2 复苏后低血压【推荐意见2】:CA-ROSC后低血压与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尽早积极纠正低血压可以改善预后。
1.3 复苏后微循环障碍【推荐意见3】:ROSC后存在微循环障碍。
心肺复苏中血流动力学机制实验及应用研究进展
反 ,放 松 是 为 了 使 血液 能够 充 分 回到 心脏 ,使 心脏 有足 够 的 血
室 内血液 向前流动进入体循环。在放松期 ,外部施 加的压力消 失 ,胸廓弹性扩 张 ,胸腔内压力减低 ,大静脉血液被吸人胸 腔 返 回心脏 。如此反 复按压一放松推 动血 液流动 而建 立人工 循
环。
心 泵学 说 的 提 出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它 为 学 术 界 重 新 思 考
液充盈 ,利于下一个 C R按压期 有充足 的心搏量 。C R时急 P P
C R产生前向血流达 到重要器 官 的血 流动力 学机 制奠定 了基 P
础 。正是由于 C R这种新 的复苏技术 在 当时 取得 了令 人惊讶 P
但 时 至今 日,C R 的成 功 率 仍 远 非 尽 如 人 意 。纵 观 C R 的 发 P P
生 前 向血 流 是在 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骨 和 脊 柱 之 间直 接 挤 压 心脏 的结 果 , 即心 泵
展过程 ,其理论和实践都充满 了争论 ,至今仍未阐明机制 ,成 为了根本上提高复苏成功率 的关键瓶颈。
1 血 流 动 力 学 机 制 的研 究
学说。心泵学说认为 ,闭胸心脏按压时 ,心脏受挤 压致使心腔
缩 小 ,而心 脏 排 血 的基 本 动 因 正 是这 种 心 腔 容 积缩 小而 产 生 的 动 力 泵作 用 。具 体 而言 ,在 按 压期 ,位 于 胸 骨 与脊 柱之 间 的心
自 16 报 道 胸腔 按 压 的 标 准 方 法 以 来 ,人 们 就 开 始思 9 0年
心脏骤停后综合症
4.持续存在诱发的病理生理因素
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 绞痛,最常见可占50%以上;
②.肺栓塞(PTE),可占2~10%; ③.原始肺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
COPD),哮喘或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引起心脏骤停; ④.脓毒症( Sepsis )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
6/12 h~72 h,心血管功能趋于正常、脑 功能损害持续、微循环严重受损、代谢紊乱 持续存在,约50%患者可因再次心脏骤停、出 血、脑水肿或肺水肿而死亡;
4.恢复期(Recovery):72 h后。
二、病理生理和临床表 现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病理生理学过程:
如不能实施亚低温治疗,需预防最轻微的发热,严 格控制体温在37 ℃。
8.镇静及神经肌肉阻滞
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第一个5~10min未能觉醒,需要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静,至少持续24 h。降低耗 氧量和预防癫痫发作。
一般常用阿片类药物、苯二氮卓类和异丙酚。在深度 镇静过程中仍然发生寒战,可同时使用神经肌肉阻滞 剂。
②脑微循环阻塞可引起自主循环恢复后无复 流现象,形成血管内血栓形成,加重脑损伤 程度。
一般心脏骤停>15min才会出现脑循环无复流 现象。
但最近的心脏骤停溶栓试验(TROICA), 与安慰剂相比,给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的患 者使用替奈普酶,并未增加30天存活率。
③ 再灌注初始阶段,过多的氧会通过产生 自由基和线粒体损伤而恶化神经损伤。
②对所有怀疑有ACS的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立即实施冠 脉造影都是适当的;
③若不能实施介入(PCI)治疗,对STEMI心脏骤停患者 做溶栓疗法,按ACS的溶栓治疗指南处理。
重症医学习题集:心肺脑复苏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症医学习题集:心肺脑复苏测试题及答案解析1、单选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时血液循环停止时间是()A.20秒B.5分钟内C.5~8分钟D.超过5分钟E.30分钟左右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1.大脑的氧储备即耗尽,患者意(江南博哥)识丧失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20秒。
2.大脑的葡萄糖和ATP储存丧失殆尽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5分钟内。
3.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时血液循环停止时间是5~8分钟。
4.在无血流灌注期中即使自主血流恢复,仍存在血流灌注障碍提示停搏时间是超过5分钟。
5.脑充血期大约持续时间是30分钟左右。
2、单选患者清醒警觉,有工作和正常生活能力;可能有轻度心理及神经功能缺陷、轻度语言障碍、不影响功能的轻度偏瘫或轻微脑神经功能异常。
此属于()A.GPS-1级B.GPS-2级C.GPS-3级D.GPS-4级E.GPS-5级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1.GPS-1级。
2.GPS-2级3.GPS-3级。
4.GPS-4级。
5.GPS-5级。
3、单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突发呼吸、心搏骤停,经积极CPR后心电监护示"室颤",应如何处理()A.口对口人工呼吸B.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C.非同步直流电除颤D.同步直流量除颤E.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双相截指数波120J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即可电击性心律)是电除颤治疗的适应证。
电除颤对治疗心室停顿等(非可电击性心律)无益,反复电击可能致心肌损害。
4、单选导致代谢性猝死的原因()A.张力性气胸B.心室颤动C.脑出血D.暴发性重症胰腺炎E.高血钾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1.心室颤动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2.张力性气胸是导致肺源性猝死的原因。
3.脑出血是导致脑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4.暴发性重症胰腺炎是导致胰源性猝死的原因。
5.高血钾是导致胰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5、单选在无血流灌注期中即使自主血流恢复,仍存在血流灌注障碍提示停搏时间是()A.20秒B.5分钟内C.5~8分钟D.超过5分钟E.30分钟左右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1.大脑的氧储备即耗尽,患者意识丧失时常温下心脏停搏时间是20秒。
心肺复苏术的血流动力学建模和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
心肺复苏术的血流动力学建模和仿真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心肺复苏术(CPR)是一种急救措施,用于在出现心跳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外部按压和人工呼吸,复苏受到伤害的患者。
尽管CPR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广泛应用,但是其效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血流动力学效应是影响CPR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建立血流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优化CPR操作,改善其临床效果。
同时,利用仿真技术进行模拟,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CPR操作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1.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CPR操作的血流动力学模型,用于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整个过程,包括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操作。
同时,结合计算机仿真技术,对CPR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优化。
2.研究方案(1)收集相关文献,对CPR操作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进行分析和总结;(2)建立CPR血流动力学模型:基于相关文献和实际数据,建立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各个方面的血流动力学模型。
同时,考虑心肺复苏术中的外部因素(如压力、位置等),对模型进行优化。
(3)利用软件工具(如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CPR血流动力学模型的仿真。
结合相关数据,评估CPR操作的效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4)优化CPR操作:根据仿真数据,对CPR操作进行优化,改善其效果。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建立适用于CPR操作的血流动力学模型,全面展示心肺复苏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2.借助仿真技术,对CPR操作进行模拟,发现和优化CPR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四、研究难点和风险预估1.模型的建立难度较大,建模过程需要领域专家的协助;2.仿真数据的统计和分析难度较大,需要充分考虑采集的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需要参考其他临床数据和资料,因此涉及到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风险。
五、研究进度计划本研究预计用时2年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素对心搏骤停复苏的作用 肾上腺素是具有α 和β受体双重激动作用的内源性儿茶酚胺,α受体激动作用 可提高动脉张力,防止动脉萎陷,增加主动脉舒张压,从而 改善心肌和脑血流供应。β受体激动可增强心肌电活动,增 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脏自律性,这些作用使室颤更易于被 直流电转复。早期曾认为大剂量肾上腺素能增加脑灌注和 心肌血供,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近年来大样本临床研 究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未能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与神经系统功能。复苏指南中肾上腺素推荐剂量的改变反 应了现代心肺复苏对肾上腺素的再认识。1992 年美国心肺 复苏指南提倡以 1、3、5mg,间隔 3~5min 给药;2000 年指出 每 3~5min 给药 1mg;2005 年仍推荐小剂量给药,大剂量可 用于特殊问题,如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过量时。临 床实践证明,过量的肾上腺素可增加心肌作功、产生室性心 律失常及复苏后心功能不全
万方数据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年 3 月第 6 卷第 3 期
支持了这一观点。
2 早期除颤,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形成的可靠的前向血流动力是 复苏成功的基础。尽管 CPR 的胸外按压依靠“心泵”和“胸 泵”的机制推动了前向血流,但每搏输出量只有正常心输出 量的 30~40%,收缩压峰值也只有 60~80 mmHg,舒张压很 低。所以自主循环功能的恢复有赖于自主心脏搏动的恢 复。大量研究表明,在心脏骤停的电时相阶段,最重要的救 治措施就是及早的电击除颤。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是心室颤动(VF),约占 90%以上,若不及时去除,将转为心 电静止。对于 VF 电转复的成功率,随着 VF 时间的延长迅 速地下降,每延迟 1 min 除颤,除颤成功率下降 7%~10%。 对于延时除颤的患者在除颤后立即胸外按压可以提高患者 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生存率[8],除颤越早,成功率越高,自主 循环恢复后的血流动力学越稳定 。 [9、10] 早期除颤是“生命 链”概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万方数据
· 268 ·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March 2011, Vol 6, No.3.
联合血管加压素可降低过量儿茶酚胺的效应 研究 发现不仅 CA 患者的血液循环中内源性血管加压素浓度高 于正常人群,而且复苏成功者又明显高于未成功者[11]。这 表明外源性血管加压素对心搏骤停的复苏可能有益。血管 加压素收缩外周血管的作用,由于无β肾上腺能的激动作用 而不增加心肌耗氧和诱导室颤。实验研究显示[12-15],血管加 压素可以提高重要器官血液灌流、增加大脑供氧,改善预 后,提高复苏成功率。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联合应用,可 以协同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其效果是单用血管加压素或 肾上腺素的 3 倍。一项最新的较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结果显示[16],对于心脏停搏所致的难治性心脏骤停患者来 说,单独使用血管加压素或随后加用肾上腺素治疗的作用 效果均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素的治疗效果好,且可提高受治
1 新标准的胸外按压频率、深度和按压/通气(C/V)比例的 CPR 技术操作
近 20 年来,复苏医学在许多领域取得了新进展,CPR 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尤其是对 于 CPR 的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 BLS)的新认识, 提高了心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2005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CPR 技术新标准,将按压频率由 80~100 次/min 改为 100 次/ min,按压深度为 3~5cm,胸外按压与通气(C/V)比例由原 来的 15:2 改为 30:2[1]。
4 自主循环恢复后的调控治疗
心肺复苏后,由于缺血缺氧、酸中毒、再灌注损伤、炎 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的影 响,以及内源性和外源性儿茶酚胺的作用等,引起机体发生 复杂的代谢紊乱。因此,血流动力学在自主循环恢复后的 早期极不稳定。心肺复苏自主心律恢复后,通常先是出现 室上性心动过速,短时间的心高排量和高血压,随后心排血 量急剧下降,出现循环功能衰竭,若不能逆转的话,患者必 将死亡。因此,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早期,必须及时选用“胺 碘酮、利多卡因、地尔硫卓、维拉帕米、阿托品以及多巴胺或 多巴酚丁胺”等药物调控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低血 压休克以及高儿茶酚胺效应。CPR 期间的补液又称液体复 苏,有利于维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和氧输送。维持水、电 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内环境稳定肯定有重 要作用。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又一 重要因素 ,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何能保持复苏 后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是当今急救医学尚未攻克的一个 难题。
· 267 ·
患者的生存率。 2000 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认为在 CPR 中室颤时给予
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同等效率,推荐在成人室颤的 CPR 中可以用血管加压素作为肾上腺素的替代药物,剂量 为 40U 静注,每隔 10~20 min 重复给药 1 次。2005 年心肺 复苏指南指出,血管加压素对难治性室颤可能较肾上腺素 效果好,并推荐在肾上腺素每 3~5 min 1 次用于复苏时,一 个剂量的血管加压素 40 U 可以替代第一次或第二次肾上腺 素。在心肺复苏中应用血管升压素时可以减少肾上腺素的 用量,有利于降低复苏后过量儿茶酚胺的不良反应。
Yannopoulos D 等[5,6]在猪室颤心搏骤停模型中,比较 C/ V 为 30:2 与 C/V 为 15:2 的复苏效果,结果说明通气频率会 影响胸内压、颅内压和右心的回心血量。C/V 为 30:2 的呼 吸频率显然少于 15:2 的呼吸频率,但 C/V 为 30:2 能够明显 增加舒张期血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冠状动脉灌 注压(coronary perfusion pressure,CPP),大脑灌注压和颈动 脉血流量(common carotid blood flow,CCBF)。在 C/V 为 15: 2 一组的 9 例中自主循环恢复者仅有 1 例;而 C/V 为 30:2 一 组的 9 例中自主循环恢复者有 6 例。这个结论强烈地支持 C/V 为 30:2 的复苏效果明显优于 C/V 为 15:2。研究发现, C/V 为 30:2 虽然比 C/V 为 15:2 增加了呼气末 CO2水平,但 并不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和影响酸碱平衡。刘朝霞等[7]研究 心肺复苏质量对猪心博骤停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表 明规范化标准心肺复苏较不标准者能够明显提高 CPP 和 C O2水平从而改善复苏期间的血流动力学,并可以提高氧输送 (DO2)和氧消耗(VO2),对氧代谢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同样
5 多巴酚丁胺可能提高 ROSC 后心输出量的探讨
长期以来,人们用自主循环恢复率来评价 CPR 的成功 率。事实上,很多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因不能保持心脏的 正常射血功能,而在短时间内心搏再次停止。多巴酚丁胺 是β受体兴奋剂类强心药的代表,可兴奋β、β2 及α受体,对 β1 受体的作用远比β2 受体的作用强。多巴酚丁胺使心肌 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的同时,可使周围血管扩张,降 低外周阻力,使肺动脉楔压下降。多巴酚丁胺对周围血管 的收缩作用而升高动脉血压,对肾、肠系膜、冠状动脉的血 管扩张作用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冠脉血流量。多巴酚丁 胺对心率的影响远小于异丙基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较少引 起心动过速[17]。文献报道对心肌梗死后或心脏外科手术时 心排血量低的休克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故用于心排血量低 和心率慢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优于多 巴胺。由于多巴酚丁胺的强心作用的机制不同于洋地黄强 心甙类,不易发生中毒,因此常用于难治性心衰的治疗。宾 建平等[18]评价多巴酚丁胺对正常和狭窄冠状动脉微循环的
较快按压频率(100 次/min),减少血流停滞时间,提高 前向血流灌注在人体模型心肺复苏的研究中,Odegaard 等[2] 发现,持续胸外按压虽然提高按压频率且无血流停滞期,但 按压深度明显减少;与 C/V 为 15:2 比较,C/V 为 30:2 可以明 显提高按压频率而减少血流停滞时间。按压频率达到 100 次/min 左右,其血流停滞时间仅为 1%,明显优于按压频率 为 80 次/min。Deschilder 等[3]对不同 C/V 比例的胸外按压进
· 266 ·
CH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March 2011, Vol 6, No.3.
·综 述·
心肺复苏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
孙中吉 宋立新
【关键词】心肺复苏;血流动力学;自主循环恢复
心肺脑复苏的规范化教学培训明显提高了复苏的成 功率,但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病人的生存率和出院 率仍然很低。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技术的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受很多 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按压频率、深度和按压/通气(C/V)比 例,不同种类和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除颤及时与否 等 对 自 主 循 环 恢 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 ROSC)都至关重要。并且,自主循环恢复后的早期阶段,血 流动力学非常不稳定。如:严重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左室 顺应性下降导致心输出量严重不足,低血溶量与低血压导 致的休克与微循环障碍,肺循环血流量不足导致的难以纠 正的低氧血症,复苏后心脏电机械分离等。其中,复苏后心 功能不全,冠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梗死后的心肌收缩无力,阻 力 血 管 的 功 能 塌 陷 ,是 心 源 性 休 克 和 再 发 室 颤 的 根 本 原 因。因此,研究和探讨心肺复苏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因 素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300162 天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孙中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训练部教务处(宋立新) 通信作者:孙中吉,Email:sun-zji @ 中图分类号:R3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966(2011)03-0266-03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1.0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