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概要资料讲解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音乐的起源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了音乐产生的基础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音乐的出现也给我们的祖先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亦即形式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1、劳动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语言扬抑说,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3、模仿自然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4、异性求爱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5、巫术起源说: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舞阳贾湖古笛1987考古工作者河南舞阳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土一批骨笛。
据炭同位素14测定,其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此笛能吹奏七声音阶的歌曲,据此说明中国的音乐历史相当久远。
四、“六代乐舞”六代乐舞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乐舞,大多是先代传下来的乐舞。
包括:云门——黄帝——祭天神咸池——尧——祭地神箫韶——炎——祭四叟大夏——禹(夏)——祭山川大——商——祭先妣(bi)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其《大武》是西周初年创作的大型乐舞,着重表现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礼记乐记》记载此乐舞共有六成,即六个部分组成。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大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4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隋、唐、五代时期
第四章;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960);第一节;概述:隋王朝自建立到灭亡只有37年时间,是我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然而,隋朝的建立实现了南北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长达三个多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
自此以后,国家的统一成为我国中、后期封建社会的主要历史潮流,音乐文化的发展随之步入极其辉煌的阶段。
隋朝统治者创立“教坊”机构;继承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各方面的音乐文化成果,建立起“七部乐”、“九部乐”的宫廷音乐体制,将音乐文化的发展建造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民间散乐百戏的发展也受到高度重视。
这些开放性的文化政策,不论统治者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朝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世界性规模发展的作用,其历史意义显然是不容低估的。
唐袭隋制。
大唐帝国统治的近300年中,尤其自唐太宗的“贞观之治”(627-649)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13-741)的100多年问,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经济繁荣、社会富裕,使唐王朝一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稳定的朝代,同时为文化艺术的高度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全民族文化素质的空前提高,促使诗歌、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等文化领域取得了全面的突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宣宗《吊自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等等,乃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与普及的盛况在诗歌中的生动反映。
唐朝国都长安是世界文化名城,西凉、龟兹、天竺、高丽、扶南、中亚及国内各民族的歌舞荟集于此(图4-1)。
唐代宫廷音乐的规模与水平也是其他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
唐代交通四通八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联结亚、欧两洲。
因此,在国内外各民族音乐文化长期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崭新风格的唐朝音乐,即使与欧洲拜占廷帝国、阿拉伯诸国相比也当之无愧站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对亚洲东部国家更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选修]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姓名:刘珊珊学号:6100510052专业班级:信管102班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概述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
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
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
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我国音阶可以肯定最晚形成于晚商时期,距今约3000年。
现今已出土的埙,在晚商时期已发展至五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可以发出八个连续半音。
埙的大量出土,为研究我国古代音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证。
西周到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更大。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专业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这个新乐的典型特征,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采风”制度就是采集民间歌谣以查民情,其产物为《诗经》和《楚辞》。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民间歌手。
三、器乐在这个时期获得较大发展。
1.乐器已有约70种,有系统化的乐器分类法,称作“八音”。
2.器乐合奏相当发展。
最重要的形式有以编钟、鼓为主体的“钟鼓之乐”。
3.这个时期的一些乐器发展为独奏乐器,并出现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琴曲。
四、这个时期已形成古代乐理观念。
出现了十二律以及计算乐律的三分损益法。
五、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十分严格。
中国音乐史讲义(1)
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第一节 中国音乐史概论一、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中的地位1.中国历史发展概述1) 历史朝代歌曲:2)朝代体制的划分邦国制 帝国制 共和制2.认识历史的方法和作用3.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上的地位二、历史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历史1.历史中的音乐要把中国音乐的发展放到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去看,乐器、乐曲、文人音乐、乐律、乐理的发展都跟每个时代的不同有所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又一脉相承。
2.音乐中的历史音乐的发展有前后的继承性,比如古琴有古琴的历史,民歌有民歌的历史,乐律学有乐律学的历史,不同音乐类别和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
三、中国音乐史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中国音乐史的学科定位2.学习中国音乐史不单单是理论3.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四、中国音乐史的分类1.中国古代音乐史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以前的音乐)包括四大方面: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六个小方面:民歌、乐器与器乐、音乐家、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交流2.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阶段划分:1)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2)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3)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2.近现代音乐两大方面: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新式音乐体系的创立。
其中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小类别。
第二节 音乐起源的概念,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音阶形成的历史一、音乐产生假想1. 精神需求说2. 自然模仿说3.爱情说4. 劳动说5. 巫术说二、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骨笛和骨哨3.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盆4.河南洛阳二里头夏文化的挖掘三、上古歌谣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八阕,则是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边唱边跳.3.北音4.大腊 415.抢婚制度的歌曲四、古乐器1.打击类乐器鼓,钟,编钟,铙,编铙,磬,编磬2.吹奏类乐器骨笛、骨哨、陶埙、龢、籥五、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我国音阶形成的历史大约有9000年前已经有了六七声音阶的观念,根据市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为佐证。
中国音乐史简述
中国音乐史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一】、古代音乐史一、远古夏商时期:古歌(八阙、弹歌、邪许歌、候人兮猗)古乐舞(皇帝的云门、咸池、舜的韶、夏的大夏、商的大霍)古乐器(打击和吹奏)重点是吹奏乐器中的埙二、西周春去战国时期1、礼乐制度(目的内容作用)2、音乐机构-春官3、乐舞(六代乐舞、小舞、散乐夷乐、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4、歌曲(北方诗经、南方楚辞)5、说唱音乐《成相篇》6、乐器(八音、曾侯乙墓编钟、)7、乐律(十二律、三分损益)8、音乐思想(儒墨道三家)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相和大曲)4、百戏(击鼓说唱俑)5、古琴(特点、《广陵散》、《酒狂》《碣石调幽兰》)6、歌舞戏7、乐律(京房六十律、钱乐之三百六十律、何承天新律、晋荀笛律)8、音乐思想(嵇康《琴赋》《声无哀乐论》)三、隋唐时期1、宫廷燕乐(多部伎、坐立部伎、歌舞大曲、法曲)2、民间俗乐(曲子、变文、散乐)3、音乐理论(八十四调、二十八调)4、记谱法(减字谱、燕乐半字谱)5、音乐机构(行政:大乐署、鼓吹署宫廷:教坊梨园)6、音乐家(李隆基、李龟年)四、宋元时期1、音乐特点2、市民音乐(瓦子勾栏、书会、社会)3、音乐形式(曲子、唱赚、散曲)4、说唱(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5、戏曲(北方杂剧、南方南戏)6、乐律(俗字谱、律吕字谱、十八调)7、音乐论著五、明清时期、1、戏曲(明朝四大声腔和清朝四大声腔)2、说唱(北方鼓词、南方弹词)3、器乐(古琴、琵琶)4、琴谱(神奇秘谱、琵琶谱、弦索备考)5、朱栽育以上就是古代音乐史还可以按几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来背,如说唱音乐、记谱法、戏曲、音乐机构等等【二】近代音乐史一、传统音乐新发展二、戏曲发展-梅艳芳三、说唱音乐1、大鼓2、弹词四、民歌1、内容改变2、歌舞(北方秧歌、南方花鼓花灯)五、器乐1、社团2、地方乐种3、流浪艺人4、华彦钧六、学堂乐歌1、定义2、内容3、创作手法4、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5、历史意义七、音乐教育1、20世纪20年代(普通学校、专业学校、社会教育)2、20世纪30年代(普通、专业、社会)八、代表人物1、20世纪20年代(王光祈、萧友梅、黎锦辉、赵元任、青主、刘天华)2、20世纪30年代(黄自、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九、20世纪40年代1、国统区、沦陷区音乐2、马思聪3、江文也4、近代歌剧发展(1)新歌剧探索(西洋歌剧、传统改良、小歌剧)(2)秧歌剧(3)《白毛女》以上就是全部的中国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析
《礼记•郊特牲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原始社会
打 鼓(陶土) 击磬 乐 钟(陶土) 器铃
李延年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
技法新颖高超,且思维活跃,他曾为司马相如等文人所写的诗词
配曲,又善于将旧曲翻新,他利用张骞从西域带回《摩诃兜勒》
编为28首“鼓吹新声”,用来作为乐府仪仗之乐,是我国历史文
献上最早明确标有作者姓名及乐曲曲名,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创
作的音乐家。他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
欧洲音乐晚于亚洲、非洲,古希腊音乐 文化发展最早。
第二节 古今中外关于音乐起源的说法
1.异性求爱说:(英)达尔文 2.劳动起源说:(奥地利音乐学者)
瓦勒谢克《原始音乐》 (西德经济学者) 布赫《劳动与节奏》 3.语言抑扬说: 法国哲学家卢梭 英国哲学家史宾塞
4.模仿自然说:英国音乐出版家克罗威 斯特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古琴曲《流水》
曾侯乙编钟 乐器 音域 定高度, 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用实物驳倒“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 说法
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 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 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了”。
成者。《乐论》六论 “地籁”、“人籁”。
点。
百家争鸣的意义
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光辉灿烂一页 重要历史地位 深刻影响 重要遗产
第三章 秦汉时期
(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简要版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简要版填空。
什么叫“八音”?每类举出两种乐器。
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钟、铎)、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拊)、丝(琴、瑟)、木(柷、椌)、匏(簧、笙)、竹(萧、管)诗经产生于春秋末期,楚辞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曾侯乙编钟是先秦乐器发展到顶峰的标志《诗经》和《楚辞》反映了上古时期歌曲多样化的方法和较为丰富的曲式结构1.名词解释鼓吹: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的鼓吹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
在北方少数民族的围猎生活中,人们将带有游牧生活气息的吹管乐器用于弋猎队伍,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
在西汉时,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不同,鼓吹乐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特别在民间更有着广阔的发展基础。
相和歌: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形式,称作“但歌”;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清商乐:清商乐是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后北方的相和歌、清商乐由于两晋时的战乱传播到南方,与南方兴盛起来的吴歌西曲融合、发展。
北魏孝文帝时,南方的清商乐又传到北方。
在宫廷中作为“华夏正声”受到较大重视,清商乐遂成为全国性民间音乐的总称。
何承天新律:沿着便于旋宫转调这种具有实践意义的思维逻辑,出现了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他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创造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仲吕所生黄钟之数(依三分损益法计算11次得到8.8788寸),得差数0.1212寸,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分,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既得“新律”各音之数。
它已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十分重要的成就。
中国音乐历史简述(二) - 中古时期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古琴音乐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将古琴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 峰。“九霄环佩”更是唐琴中的极品,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音色品 质享誉天下,被古琴爱好者视为“仙品”。
九霄环佩古琴的形状很特别,采用 圆形的琴头和弯曲的琴腰,这种形状被 称为“伏羲式”。这把古琴用梧桐木做 琴面,用杉木做琴底。它已经有一千年 的历史了,非常之珍贵,价值竟高达4 亿人民币。
南北朝时期,羌人和鲜卑人的“真人代歌”风靡一时,催生了《木兰辞》、《王昭 君》、《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作品。同时,西域的歌舞音乐也在这一时期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隋代及初唐时期,宫廷燕乐中特别设立了九部伎、十 部伎,这些乐队的名称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来命名的。 宫廷乐伎在燕乐中表演的《伊州》、《甘州》、《凉州》 等大曲,其音乐风格明显体现了它们所代表的地区和民族 特色,展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胡角,又叫横吹,西汉军乐主要乐器,后 来在民间演变成鼓吹乐中的大喇叭。
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横吹画像砖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在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主要有龟兹 (qiū‘cí)琵琶(梨形)和箜篌等弹弦乐器,筚篥(bì lì,也称管子)、 角、排箫等吹管乐器,以及奚琴、轧筝这样的拉弦乐器。同时一批祖籍为 西域的乐工也来到中原,带来新的演奏技巧,也促进了记谱法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 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 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 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西汉初期版图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一、悠久历史第一阶段(鼎盛):以歌舞音乐为中心,原始氏族社会——隋唐第二阶段(精华):以戏曲音乐为中心,唐宋——1840鸦片战争前第三阶段:音乐发生质的飞跃,百花齐放,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后20C末远古传说1.音乐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第一个声音是人的声音罄、箫、哨、埙、笛、篪、琴、琵琶、陶铃、陶鼓、瑟、二胡、高胡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鼓打击乐器:鼓、锣、木鱼、河北梆子、云锣(唯一有音高的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琵琶、扬琴、古筝、古琴、柳琴古琴长度365 13个音徵点(12个月+1闰月)五弦:金木水火土,周代后加两弦中国民族乐器之王:古琴(第二个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高山流水》公元前3世纪唐前为一首,宋:高山、流水分段引子:散音演奏,表达虚无飘渺起部:曲调节奏分明,用泛音演奏清澈的泛音如空谷幽涧之寒流,抒发深山茂林中急水,静听清水淅沥。
承部:4~6 以实音演奏,音乐进一步展开,其韵扬扬悠悠,宛若行云流水,似见幽泉幽山,似闻风发水涌,此段旋律如歌,写情多余写实。
转部:高潮,前部以“上、下”指法奏出大幅度的淆音,犹见澈流之洄涧。
后部以“拂、滚”指法,以诸弦散音作流水声,递升递降的旋律作起伏的波涛。
接着,高音区一串泛音群奏出,恰如轻舟已过。
合部:是古琴曲结构中“复起”部分,再现如歌的旋律。
音乐速度与力度比前面快而强,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情歌颂,接着流水之声复起,令人欣然回味。
尾声是节奏宽畅的短小乐句,似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心旷神怡进,由慢渐快,由弱到强,形象地描写了江涛起伏、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诶乃,由远而近的已经。
音乐达到高峰后,恢复原速,转入尾声。
1.尾声归舟远去,江月更幽,万籁俱寂。
尾声时,大《春江花月夜》1.是一支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一副山水画卷,把春天寂静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
2.原先为琵琶独奏曲,名《夕阳箫鼓》,最早见于清,1895,李芳园,后改名为《浔阳琵琶》,20C20年代,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名《春江花月夜》3.意境优美,结构:换头合尾连同尾声共十段,采用具有展衍性的变奏曲结构,人们遵循中国古典标题音乐传统,为每段加上富有诗意的小标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 PDF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概述 PDF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始于史前时代的磬鼓说,一直延伸到清末的西学化,历经漫长的时代变迁,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出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文化体系。
早在夏朝,中国音乐文化已经发展成一定的体系,当时就出现了早期的琴曲和诗歌表演艺术。
在商朝,则出现了一些集乐曲和乐器的收藏大全,如《次仁集》、《律编》等,确立了古代中国音乐的理论基础。
到春秋时期,琴曲、诗歌和乐器等诸多艺术表演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古代音乐的道德、文化、政治和社会功能都得到体现。
此时,著名的“五祖”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卓越的贡献者,而《楚辞》则被无可争议地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此后,春秋战国以后,儒家音乐发展出以理学为本的乐学体系,定型改编的乐曲技巧和形式也被发明出来,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丝弦诗乐”、“横戈乐曲”等。
到了秦汉时期,此时的乐学概念已经部分开始融入官僚化政治体系,“礼”及其它有关协调军事、民政和宗教服务的活动也都有音乐参与,礼曲中形式繁杂、款式多样,反映出当时音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到汉朝,音乐艺术逐渐从舞台剧发展到乐曲,处处反映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特色及其发展。
汉末三国唐宋,乐学理论有所发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表演,如竹管曲、梆子戏、梨园戏、京剧等,也均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传播。
这一时期的文学剧在形式和乐曲上有相当的完备程度,形成了经典。
随着宋朝乐学理论的发展,有关和声、编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完善,乐曲形式多样、表现力丰富,如宋代音乐名作《楚辞歌行》《余汾》《弦管杂志》等著作,此时音乐文化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史进入"新文学理论"时期。
“新文学理论”时期的乐曲逐渐与民曲·宫廷曲·戏曲交融,表现多变,如彭湃《玉壶春·扬州慢》的改革,郑燮《广陵散》的改写,毕升《灌下一派·新喜洋洋》的发明等等,都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史上优秀的作品。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点汇总
1 / 37
远古夏商时期
贾湖骨笛便是骨笛中的代表,其由丹顶鹤的尺骨所制。共 35 件,做工精良,可完整的演奏六声、七声音阶,以及若干变 化音。贾湖骨笛距今约 8000-9000 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出土 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乐器之一。 2、 鼓 鼓是由一个共鸣箱两面蒙皮制作成的一种打击乐器。在远古 时期,鼓身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 远古时期鼓声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不同的节奏可以传递出不 同的信息符号。 3、 磬 磬由石块打制而成,亦称为石磬。磬在我国的历史上十分悠 久,早期的石磬制作十分粗糙,如山西襄汾出土的距今 4000 多年的石磬,是我国所知最早的石磬。而到了商代时,其制 作工艺已十分成熟,如商代晚期出土的虎纹磬。 4、 埙 埙是汉族特有的一种闭口吹奏乐器,远古时期均为陶埙,外 形呈扁平的圆鱼状,只有上方一个吹孔,可吹奏 4-8 个音。 5、 青铜类乐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音乐制作的材料也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青铜乐器。具有代表性的青铜乐器非钟 莫属,尤其是编钟,其余还有镈、铙、铎、铃、铜鼓等乐器。 青铜乐器不仅大大丰富了音响色彩,乐器上的铭文也为理解
d ī lóu
的乐舞,即秦、楚、吴、越一带的音乐。由宫廷所设的鞮鞻 氏掌管,用于祭祀和宴飨,其中吹奏乐与歌唱是其主要音乐 形式。
三、 民间音乐 “礼崩乐坏”后,民间音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间音乐的 兴起也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6 / 37
周秦时期
1、 散乐 散乐是侏儒、倡优、角抵戏、相扑、体育竞技等综合性、感 官性很强的一种乐舞体裁。主要来自各地民间乐舞。周代我 国就出现了散乐,汉朝以后由于散乐与西域传来的百戏相似, 鼓二者融合,统称散乐,其对唐朝宫廷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 郑卫之音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在郑国和卫国之间的民间俗乐,是一种活 泼而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这种音乐由于与雅乐冲突,故遭到 儒家的极力反对,成为雅乐的对立面,俗乐的代名词。 3、《成相篇》 《成相篇》是《荀子》中的一个篇章,被称为我国最早的说 唱音乐。“相”是一种棒状打击乐器,成相即手持“相”击奏 而说唱,以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被认为是后来的快板书 及说唱音乐的鼻祖。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着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中国古代音乐史资料重点
其内容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歌形式比较自由,二、三、四、五、六、 七言都有。
如《上邪》:
但总的趋势向五言上下句或四句体的形 式发展。特别是许多叙事歌曲大都有五言组 成的。
如《十五从军征》:
另有一例《北方有佳人》:
五、乐府中的音乐家——李延年
生平简介:
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 一带),父母兄弟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 人。
李延年年轻时因犯法而被处腐刑,以“太监”名义 在 宫内管犬。
第二种说法 观点:秦代已有,汉代兴盛。 依据: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河之最少府‥‥‥ 代表人物:孙继南等主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
三、关于“乐府”的职能及目的
职能:搜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和改编曲 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和演奏等等。
目的: 第一种说法
观点:汉乐府采歌谣是为了考察民情,巩固统治。依据:“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第三章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
本章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五节、百戏中的乐舞
第二节、乐府
第六节、乐器的发展
第三节、鼓吹
第七节、音乐理论的成就
第四节、相和歌 第八节、思考及讨论
第一节 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它虽然在音 乐文化的发展方面未留下很多业绩,但其“大一统”的 思想,同时把战国时期七国音乐汇集到一起,客观上推 动了全国音乐文化的交流,对汉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以钟汉磬承乐为秦代制表,的由先于秦乐汉舞初阶统段治者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 策以 以歌戏,西舞曲汉大音文曲乐、为为代代景表表之的 的世中 近与古 世汉伎 俗乐 乐武阶 阶帝段 段时期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 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歌、舞、 器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古伎乐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
●总结:六代之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列祖列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目的是使参加典礼的贵族及其子弟受到伦理教育的感化。
3.大司乐:是周代音乐管理机构最高领导者的称谓,其职能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传授内容:1、乐德:音乐思想2、乐语:演唱3、乐舞:舞蹈。
4.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5.周代的礼乐制度:●西周音乐的等级化享用乐舞规模的区分上。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在乐队的排列和乐器使用的多寡方面,“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县”即“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享用三面悬挂之规格,卿和大夫可以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繁复的音乐礼节,即规定不同身份的人,享受乐舞的种类不同。
6.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
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春秋:1.《诗经》:●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采集了由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五百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
●分“风”、“雅”、“颂”三部分,实质是音乐上的分类。
●1、风:包括十五国风,共160篇。
除二南是当时江汉流域一带民歌外,其余都是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歌。
2、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主要是贵族创作的乐章。
大雅多为朝会宴飨之作,小雅乃个人抒情之作。
3、颂: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共40篇。
颂,就是歌颂之颂,赞美之意,作品内容都是颂扬统治者的“文德”、“武功”,形式千篇一律,词语晦涩难明。
2.三分损益法:《管子·地员篇》中有所记载。
先以一条空弦为基础,将其长度三等分,“三分益一”,即增加其长度的三分之一,求得其下方的纯四度音。
在“三分损一”,即减去次弦长度的三分之一,可求得次一律上方的纯五度音。
再“三分益一”……如此生律四次,得出五音。
3.隔八相生法:用三分损益法生十二律,每隔八个律数生一律。
4.律吕: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成为律吕。
5.由“三分损益法”所生的十二律,实际上是一种不平均律。
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全音为大,古代小半音较十二平均律的半音为小。
三分损益法上下相生到第十二律仲吕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黄仲不能还原的现象”。
战国:1.曾侯乙墓编钟出土的意义和音乐特点:●概括: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
全套编钟65件,分列八组,分三层,悬挂在高大的钟架上,总重量达2567公斤。
●意义:1、钢琴七个八度,曾侯钟的总音域跨五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大调相同,中心音域十二律齐备,可以在三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
2、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
3、曾侯乙钟上一共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周、申等国与曾国的各种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
2.《成相篇》:是战国后期重要思想家荀子的著作,其内容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的政治。
这个相当长的说唱本子分为三个大段落,包含着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重复。
是以“相”作为伴奏乐器的一种说唱形式。
3.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文学家加工后形成的音乐形式。
4.《九歌》:是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因为它本来是古代楚国广泛流传的民间祭歌。
经屈原修辞、加工而形成了“楚辞”中的代表作品。
共有十一首歌曲,它依着所祭祀的不同鬼神,有着不同的标题。
5.乱: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音乐术语。
这个音乐专用名词一般都用在一篇歌唱得煞尾,亦即结束全曲的乐段,相当于乐曲的高潮所在。
6.民间音乐家:秦青:歌手。
韩娥:韩国歌手。
伯牙:古琴演奏家。
7.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约前468—前376):《非乐》认为音乐有害无益,因为,第一,王公贵族爱好音乐,会搜刮民脂民膏来置办乐器;第二,如果提倡音乐,会耗费民时民事;第三,音乐靠不住,既不能治天下之乱,又不能抵御敌人入侵。
墨子代表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利益,认为音乐是统治阶级奢侈生活的表现,对儒家的“倡乐”提出种种批评。
以小生产者狭隘的功利观点来看待音乐,将精神和物质对立起来,完全否定音乐的作用,其结论显然是不正确的。
●老子(约前580—前500):在音乐思想上:1、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2、“大音希声”是说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
●庄子(约前369—前286):将音响世界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8.《乐记》:●成书年历与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1、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2、汉儒采用先秦诸家有关音乐的言论编纂而成。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内容包括音乐思想、音乐创作、器乐演奏、乐器制作、乐律研究、音乐人物、音乐言论等音乐领域及其广泛的问题。
旧传有二十三篇,现存其前十一篇。
●核心内容是系统地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
从各个侧面高度地肯定西周社会礼乐思想的治国方略价值及其社会功能作用。
●所论述的音乐美学思想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音乐的本质和特征,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甚至对音乐的创作过程,也做了简短而生动的描述。
●对于音乐本质的解释,具有相当的深度。
肯定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精神状态。
●在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上,强调音乐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状况与社会风气。
●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
●还非常强调音乐的伦理教育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政治、伦理道德的制约。
●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一定的深度,认为音乐应该使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而且要运用音乐的美感来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乐记》为中国音乐美学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严重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不顾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过分强调音乐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的关系,因而不把音乐当作审美的对象,而将它视为教化的手段、政治的工具。
三、中古音乐(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秦汉:1.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
●诗歌的体裁。
●乐府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
除了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
●意义: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
客观上起到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
乐府促使汉代民间音乐的高度繁荣。
2.李延年:1、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任务。
2、被封为协律都尉。
3、唱歌非常出色。
4、擅长作曲。
5、《郊祀歌》十九章。
6、是历史上第一个吸收外来音乐进行音乐创作的人。
7、用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
3.《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古代琴曲内容的著作,北宋朱长文所作。
容纳汉以前47首琴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关于其作者有三种不同的记载:1、西汉桓谭,2、东汉蔡邕,3、西晋孔衍。
4.琴歌《胡笳十八拍》:是一部及其动人的琴歌,据传词、曲都为东汉蔡琰所作。
其内容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感情。
十八拍就是十八个段落。
5.汉代“角抵戏”:是一种带有戏剧性的歌舞表演形式。
“角抵”是两个人摔跤或拳斗。
6.京房六十律:京房是西汉著名的律学家。
一生有两大发明1、在三分损益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相生至六十律,后世称之为“京房六十律”,2、采用弦律,创造了十三弦律准,后世称之为“京房准”。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周而复始的旋宫转调问题,他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起继续往下推算,直至第六十律,把一个八度再细分为六十个律单位。
●在乐律研究中还发现了以管定律的缺点。
7.汉代俗乐的发展:●鼓吹乐:1、秦汉时期,起源于我国北方边境地区。
2、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演奏为主,中间兼有歌唱。
3、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
横吹曲:主奏乐器为鼓和角,于军中马上奏之。
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奏乐器,常在宴会中使用。
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箫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相和歌:是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
包括清唱的“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