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从众、服从、依从讲解

真从众,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不会引 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二)权益从众
1.定义 权益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
体的一致,但是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 真理在自己的心中,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 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
(四)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他成员的总吸引 力水平。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 有强烈的认同感。亲体凝聚力越高,从众倾向的 压力就越大,这也是大部分人比较愿意接受朋友 或偶像的影响,而不愿意接受陌生人影响的原因。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的一致性 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
要的因素之一。 只要群体中出现了任何不一致的意见时,都
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
2、群体的规模 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的从
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但当群体 的一致意见达到一定的人数(四人以上群体),就 不再明显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3.肯定程度与个性特征
判断涉及的事物客观标准越明确,人们对自 我判断的肯定程度也越高,相应的行为从众率也 越低。而随着问题的模糊性增加,人们会由于自 身的判断失去明确的参照而倾向于从众。
谢立夫群体规范形成研究的一个例证
(三)、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原先假定,聪明人在可以顺利看到事情真相时 不会从众。
但是事实证明问题不这么简单,聪明的人也会 说“白谎”,表面上保持与群体或他人的一致。
•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 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 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 样长的?
从众、服从、依从

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1.概念: 从众 (相符、遵从、一致)指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不
由自主地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过程。 从众的意义: 积极的——保持团体内部的一致性,保持社会文化、社 会规范的相对稳定性。 消极的——使人失去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和个体的独立性。
从众的经典实验
1.社会规范的形成:谢里夫的实验
该实验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会出现纳粹杀害关押在集中 营里的成千上万犹太人的残暴行为。 “群体犯罪完全是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暗示的效果,事 后,参与的人会坚持认为,他们是为了履行责任, 才参与群体犯罪的。” “ 产生这样的想法是顺利成章的,因为有无数的同胞 赞成他这样做。在法律的范围内,做这种事是犯罪 行为,但从心理来讲,构不成犯罪。”-----古斯塔 夫· 勒庞
第二次试验是吧被试三至四人组成小组,面对同一 光点进行估计,开始时差别较大,经过重复试验和 相互影响,他们的估计数值渐趋接近,最后可达成 一致。 这种在没有参考标准情况下的估计,是由于群体成 员的相互影响和暗示而默认或遵从别人的判断,形 成一种社会标准化的倾向或者成为群体规范化。
暗示(社会传染效应)---变色龙效应 想象一下,你参加了某个活动或实验,与一位伙伴 一起工作。这位伙伴一会儿擦擦脸,一会儿晃晃脚。 与经常擦脸的人在一起,你也会经常擦脸吗?与晃 脚的人在一起,你也更会晃脚吗?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么它很有可能是一种自动行为,你没有意识到自 己在从众,它还会令你和其他人感同身受。
菲利普斯是通过对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六八年之间美 国自杀事件的统计得到「维特效应」证据的。他发现 每 次轰动性自杀新闻报道後的两个月内,自杀的平均人数 比平时多了五十八个。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每一次对自杀事件的报道,都 杀死了五十八个本来可以继续活下去的人。 菲利普斯同时发现,自杀诱发自杀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对 自杀事件广为宣传的地区。而且,这种宣传越是广泛, 随後的自杀者就越多。
第七章 从众 PPT课件

第七章 从众
“做多数人做的事,人们就会赞赏你。” ——Tomas Fuller
越战期间美莱村屠杀
美莱村屠杀是越战期间美军老虎部队由于怀疑村 民掩护越共逃亡,于1968年3月16日在越南广南省的 美莱村进行屠杀。男女老幼都被枪杀,亦有女性被轮 奸和尸体被肢解。隔天美国陆军部的官方报纸《星条 旗报》头条新闻登出:[美军包围赤色分子,杀死128 人。]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 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护他们的自由感,这已被数个实验研究所 证实。 反从众和“回飞镖效应”。
坚持独特性
似乎我们并不喜欢太离群,但我们大家都希望与 众不同,并关注自己如何与众不同,——正确方 向上的与众不同,即我们要好于众人。
抵制不合理或不正确的信息性社会影响是可能的。
美莱的案例中,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参与了暴行。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1965,1974)
实验考察了当权威的要求与道德的要求抵触 时会发生什么行为——服从。该实验的道德 伦理问题:被试的服从令研究者忧心忡忡; 对该实验的批评者认为被试的自我概念会因 此会改变。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教师——真被试,学习者—— 实验
权威的声望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有机构作背影的权威易
发挥社会权力。
被试的道德水平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从众,服从,依从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者权威的命令。
/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
依从: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
/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二.简述从众的原因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三.简述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服从原因:1.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写的权威性及其靠近程度 2.他人支持与服从 3.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4.执行者的个人特征依从规律:1.互惠心理 2.喜爱和熟悉依从服从区别:服从:强制规定的角色关系外在的理由依从:特定对象直接或隐含的影响没有规定的角色关系内在的理由四.依从行为引导技术有哪些1.“登门槛”效应和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满足后,在提出目的指向性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2.低球技术:在积极地选择一个目标之后,人们对目标产生了“心理上拥有”,并成为个体自我概念或者自我意象的一部分。
3.留面子效应和技术/以退为进手法: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形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现象。
社会心理学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2页/共42页
一、从 众
• (一)从众的概念 •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 (三)从众的类型 • (四)从众的动机 • (五)从众的条件
第3页/共42页
一、从 众
• (一)从众的概念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
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
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
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也不是
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第9页/共42页
• 2.偏离恐惧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
•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
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
•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第30页/共42页
•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两名被试中有
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
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
作用。
•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一名会成为教
•
(1)教育水平
•
若个体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
从众行为比例会有所降低。
•
(2)文化
•
从众似乎在各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从众
水平则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第19页/共42页
从众、依从、服从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我们为何会从众?
1、行为参照(信息性社会影响)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大多人认为正确的 事物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
1)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不能十分肯定的 作出某种选择。 2)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最具有参 照价值。 3)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 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第一讲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人也跟着
打哈欠呢?
——17世纪牧师学者Robert Burton
2011年3月17日,北京某超市顾客排队购买食盐 。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 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 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研究所使用的卡片
实验情境
(1)阿希首先让他们看有标准线段的卡片,之后再看有比较线段 的卡片,并进行比较判断。 (2)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头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判断。
(3)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
此时被试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
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3)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如,阿希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互相比较的线段长短之间的 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 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个体
就倾向于从众。
(二)情境因素
2、社会地位
1)社会地位差异: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第七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 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的愿望,可能会导向危险的行为。 跑酷运动在当今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因为这是一个在同
伴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五)从众的条件(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外界压力
行为
●从众
不明确
自觉自愿
●服从
明确
被迫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在120v时喊叫“痛啊!”;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 不要做了!”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 墙壁;请继续……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告诉他: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三、服 从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屠杀的惨状。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
第七讲 从众

第七讲从众、依从与服从一、什么是从众•概念: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特点:–压力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想像的–群体压力可是有意识的或没有意识到的–从众行为是个体的自愿行为•功能: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使个体更好适应社会生活、也有可能使个体失去主动性。
是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团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二、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2、权宜从众–表里不一致•3、不从众–(1)表面不从众,内心从众(群体的领导者)(亦被称为反从众)–(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三、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1.谢里夫的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最早利用“游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1935)。
• 2.阿希的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
阿希从众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
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
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4)人们单独做出判断时,准确率超过98%•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07从众顺从与服从

服从 • • •
几种变化版本的实验 安排其他两位实验同谋一起担任「教师」,两人在中途陆 续拒绝继续实验。 实验人员离开房间,另一位「教师」下达继续实验的命令。 让参与者自行决定电击强度。
服从 • •
若拉近参与者和受害者之间的身体距离会如何? 参与者与「学生」处于同一个房间,结果约40%的人施 予最大电击。 参与者必须接触到「学生」的手,才能施予电击: 剩下约30%的人会施予最大电击。
从众、顺从与服从
社会心理学(8) 陈舜文 清华大学通识教育
要点 区辨从众、顺从与服从行为 了解从众的因素与抗拒从众的方式 造成顺从的技巧与效果 服从权威与Milgram的实验
人如何受到影响而听从他人?(社会影响) 听从他人的动机为何?
从众(conformity) 为了与群体一致而改变行为、意见或知觉。 顺从(compliance) 受到他人的直接请求而改变行为。 服从(obedience) 受到权威人士的指示而改变行为。
•
对中产阶级成人与心理医生所做的抽样调查,也 得到类似的预测值。
服从
•
•
结果: 经过多次实验,有60%以上的参与者会持续实验 到按下最大电击开关,所有参与者给予的平均电 击强度为360V。 即使「学生」痛苦喊叫:「我不作实验了!我有 心脏病!让我走!」,仍有80%的参与者继续施 予电击。 将实验场所移出大学实验室,搬到一座桥边的废 弃商店,其余设计不变,结果差不多。
服从
Milgram的实验究竟给我们什么启示? 原本欲研究德国人的服从性。
•
•
•
「千百万名参与了犹太人大屠杀的纳粹追随者, 有没有可能只是单纯的服从了上级的命令呢?我 们 能称呼 他们为 大屠杀 的凶手 吗?」 (Milgram, 1974) 「邪恶的行为不一定是不正常或『发疯』的人作 出来的。一般人若认为自己在组织中只是奉命行 事,也可能做出类似的事。」(Miller, 1986)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是否在为这些人卸责?
从众、服从、依从

(三)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条件
1、必须有几个少数人一致地反对多数人的意见。 2、这一群少数人必须避免过于固执和说教,适当 表现灵活性且不反复重申反对意见的少数,更能产 生关键性少数的影响力。 3、当少数的意见与社会环境趋势相符合时,少数 人影响多数人的机会也较大。 社会的变革通常都是由少数人具有突破和创新的观 点开始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第二节、服从
一、定义
服从(obedience):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 行为。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 式之一。
二、经典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是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
(一)研究的被试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 招募来的自愿者。 (保证了被试的广泛性)
职业 20~29岁 30~39岁 40~50岁 人数 百分比
3、意义
(1)从众对个人的社会适应意义是非常明 显的。 (2)从众是个人适应生存的必要方式。任何 一个人,无论他怎样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 都不可能多到足够适应他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境。
(二)社会规范的形成
社会心理学家谢立夫1935年进行了一向经典的实 验。让被试坐在一间完全黑暗的屋子里,实验者 在距被试15英尺远的地方出现一个光点。随着光 点的明灭,完全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 这就是“自运动现象”。被试的任务,是估计光 点移动的距离。在单独估计时,被试的个体差异 很大,从几英寸到数十英尺。但是,如果将个人 组成一个两人或三人小组,在同一房间里一起观 察,同样让每个人报告自己的估计,他们会很快 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个共同的平均距 离。
(二)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原因
从众、服从、依从概要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个性特征:一般情况下,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比较薄弱、缺乏自信、容易受暗示、比较脆弱的人更容易表现从众。
相反,比较自信、有较高自尊要求的个体一般就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署名或者不署名
1.群体的一致性: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
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菲利普斯研究兴趣之一就是追踪从那时开始一直到 现代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特效应」。他发现对 轰动性的自杀事件报道,在报道所涵盖的地区,紧 接著自杀率就会有大幅度上升。 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 一些内心痛苦的人,看到 别人自杀身亡消息後,就启发了自杀念头,效仿了 自杀者。 这里面贯穿著一个社会认同原理,内心痛 苦的人看到其他内心痛苦的人采取了自杀的形式, 他也就认同了这种消除痛苦的手段。
2.表表现现形形式式::
顺顺从从---靠靠外外在在力力量量而而表表现现出出的的从从众众行行为为。。接接纳纳---
真真诚诚的的、、内内在在的的从从众众行行为为。。
从众 积极性:社会生活过程是一个群体交互作用信息,是人们从中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从别
人的信息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有多么的聪明,他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多到他可以适应每
合法权利: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就有义务回答;警察要求司机停车时,司机就必须停车。
监狱模拟实验。 米尔格莱姆实验:被试在行为上讲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研究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用对
服从的原因 行为后果负有责任。战争中。
1.
合法权力---权威人物经常拥有明
显的身份标志,提醒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二、实验:米尔格莱姆(1963)P.344 被试:招募的志愿者,每小时付4美元,共40 人。 情景:在惩罚(电击)下的学习效果。 结果:
08 从众、依从和服从

⑶ 文化背景对服从的影响
由于自我取向的发展,现代社会青年的服从性 低于传统社会青年 集体主义文化强调服从,个人主义文化强调独 立。
36
3、情境因素
⑴ 他人的支持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和 反抗。
⑵ 公开和私下的场景
37
(二)行为后果的反馈
米尔格莱姆研究的另一个变式,是用不同方式 来提供行为后果的反馈。 反馈按充分和直接程度划分,有四种不同情况: 1、间接反馈
16
第二节 依从
依从
是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求做的 倾向
17
1、建立愉快的依从气氛的三个因素:
⑴ 积极的情绪: 情绪好的时候人们顺从的可能性更大。 原因之一是因为心情好的人们更愿意 也更可能参与各种各样的行为。 原因之二是因为好的心情会激发愉快 的想法和记忆,而这些想法和记忆使 得人们喜欢提要求的人 预先的讨好和奉承对增加依从十分有效。
我们的实验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两个问题,
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一是电击惩罚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作用。
26
他们两人中选择一人当教师,一人做学生, 抽签决定。
实际上真被试所抽的两个签中都写有“教师”, 从而最终当教师的都是真被试, 而“学生”则总由实验助手担任,被试不知道 这种特意的安排。
14
3、个人因素:
⑴ 自我:
①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情往往按照自己的 方式,不太会去从众; ② 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 望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所以从众的可能性更大。
⑵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
许多研究证明,有时候人们不从众是为了保持 自身独特的自我同一性。
⑶ 个人的控制愿望: 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会影响到人们 对从众行为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从众和遵从7

三、人们为什么从众
关于影响因素的视频: /v_show/id_XMTU3ODM5OTE2.html
你认为呢 ?
“习惯的帽子”
• 福尔顿,物理学家,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 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 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 太大了,如果公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 哗众取宠。 • 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也测出了 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完全一样的结果。公布 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 福尔顿追悔莫及: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 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 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
很不靠谱 啊!
清晰条件下的从众
结果: 即使正确答案十分明显,但在关键 试验中,被试迎合团体的意见平均达 32%,有74%的被试至少有1次从众。
清晰条件下的从众
当然,尽管群体压力强大, 被试三分之二的回答是正确的。
清晰条件下的从众
我们发现在我们的社会中, 从众的倾向性是如此强大。那些 聪明的、善意的年轻人很情愿把 白说成黑。这是我们所担忧的。 asch
专家意见 专门知识、训练和技术。
二、社会影响力的六个基础
信息 通过给被影响人提供信息或者逻辑 推论的方式来影响他人。
二、社会影响力的六个基础
参照影响力 与特殊的人际关系以及群体有关。
二、社会影响力的六个基础
合法权威 具有权利或权威来要求其他人以某 种特定的方式行事。
二、社会影响力的六个基础的实践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第七章 从众和遵从
社会影响 1 ——从众现象
第一节 社会影响力
我们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一个基本方式 是要求他们去做或不做一些事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of 15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 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人们的从众行为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地位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地位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依 从 3.喜爱和熟悉 安排顾客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公司产品,购买率明显增加。 由业主熟悉的管理员出面处理事情,熟悉带来了“自家人效应”。
4.情感
研究发现,个体的情绪、情感体验与其外在请求的反应是相互作 用的。个体的情感会影响其对外在请求的反应。处于积极情感唤起状 态下的个体,依从于外在请求的可能性会显著提高(侯玉波,2002; 张夔,许加明,2006)。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 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 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3.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 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 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 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 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1)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别人都在吼,如果我安安静静地坐着,别人会针对我的, 所以我就选择了加入”。 在Asch的研究中,若是有一位实验者的同伙回答正确的答 案,将大大降低从众行为。 对多数人的信任度降低;为个体找到支持力量,提高个体对 自我判断的信心;减小人们的偏离焦虑恐惧。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七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卢绍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二、依 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从众、依从、服从属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 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行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 方向变化的现象。这里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多数人的行为 方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 从最轻的“简单暗示”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 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行为原因和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划分为从 众、依从、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四)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 于不合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 (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 现象显然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 告 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 被试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 只有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 服从行为。 2.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也 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别人的拒绝服从行为成为 了榜样力量,高度支持了人们的反抗权威意识,因此, 服从的比例大大降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依从诱导策略
1.“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2.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3.“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4.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依 从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 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的愿望,可能会导向危险的行为。 跑酷运动在当今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因为这是一个在同 伴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五)从众的条件(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四)从众的动机
1.行为参照
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 不能十分肯定的作出某种选择。
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 价值。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 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 选择错了,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 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 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 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 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 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 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 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1.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利 益” 2.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 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 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 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自 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 2)群体的凝聚力
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高凝聚力群体的成员,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与群体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 务的要求。 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的,自愿 的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3)群体规模
3至4人的团体最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 生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 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 回答错误,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 学生的错误不断,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 房间,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 并在其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 有四个电键,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 教师的房间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 学生的相应回答。
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 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 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 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1
2
3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实验结果: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做出
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从众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 的详细情况见表。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 占总数的65%;总共有14为被试最终发生了拒绝执行继 续增加电压的命令。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 服从的原因 1.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 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 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 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