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带注释)
《老子·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老子·一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③。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⑤,同谓之“玄”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⑦。
〔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这句中的第二个“道”字是动词,指言说;第三个“道”字是名词,是老子哲学的专用名称。
常:永恒。
②名可名,非常名:这句中的第二个“名”字是动词,指命名;第三个“名”字是名词,是老子“道”之名。
③无:无形体,指形而上之“道”。
始:指开端、根源,有原始纯朴之义,如《说文》说:“始,女之初也。
”有:有形体,指天地自然。
母:开始。
④此处“常”,读“尚”,现代于省吾《双剑誃老子新证》说:“常,清俞樾读'尚’,是也。
金文'常’皆作'尚’。
”妙:奥妙。
徼:边也(据唐陆德明《释文》),引申为“边际”。
⑤此两者:指“有”与“无”。
同出:同出于“道”。
⑥玄:幽昧深远,其色黝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有深远看不透的意思。
⑦之:犹而也。
众妙之门:一切变化的门户。
〔鉴赏〕本章老子第一次提出具有哲学意义的“道”。
这个形上学的“道”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也难以用名词概念来规定的。
因为“道”无规定性,所以又称为“无”;也因为“道”无规定性,所以又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能生成一切事物(有),使之成为天地万物的本源。
这样,“道”实际上又是“有”与“无”的统一;这些又可称之为“玄”,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门户。
高明者就要从“有”、“无”的统一(“道”)中去把握事物。
本章老子首先立说,于五千文《道德经》之开端即提出他的思想核心——“道”。
老子于此立说,按《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的记载,是迫于函谷关令尹喜之请,不得已著书立说,因为老子原本是想钳口寝说而要做位隐者的。
但后人却不这么看,认为“老子之学,盖有所激者。
生于衰周,不得不然”(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诸子》);也有人揭示道:“老子虽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可是他依然要寄言出意,留下了五千言,而为道家学派所本,所以道家仍有不争之争,不鸣之鸣”(《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道德经》全文 拼音 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经-第三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三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译文
如果社会上不推崇有才德的人,老百姓就不会相争;不珍爱珍贵的财物,那么就不会有偷窃的人;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使其心无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饥饿,使民志向符合自己的能力,使民坚韧自己的骨气。
所以能做到使民不知道不应该知道的,使民不想要不应该想要的。
即使民知道了也不敢知不敢要。
做到无为,那么就不会治理不好国家。
道德经《十一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十一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十一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四章先秦-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对照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解〕①跳:“跳”即为“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道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跳”为“中”。
盈:八十、溢、天下。
不盈:反感、浮石、不尽。
②渊:苍凉。
《小尔雅·广诂》:“渊,浅也。
”宗:祖也。
③挟:锉(剉),锉磨。
纷:相公,结恨。
和:汪、再分。
同:混用。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浮)、没有。
《说道文》说道:“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道:“没有,并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是。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做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将近人张松例如称作就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下状”(《老子前记》);张松例如还进一步表示:“在以后,(老子)还可以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前记》)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例如将“挟其驰”用作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出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当兵不信保与锐气抱持锋芒,但杰出军事家却又言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颇为其锋芒,藏其精湛,为的是利害奇正无以寻得,以便伺机给对方可怕当头棒喝。
“道”之难受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锋芒显露者常遭其剉磨,不断印证这一自然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三国李康《运命论》)。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翻译《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注释及译文
老子注释及译文第一章【本经】道①可道②,非常道;名③可名④,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⑧,众妙之门⑨。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理,就不是恒常的道理;可以用文字表白的概念,就不是恒常的概念。
无法用言词表述的原初状态,那是鸿蒙宇宙的本源;已经用言词表白了的概念,那是自然万物生长的母亲。
经常保持恒常而无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察世界的幽微本质;经常保持有分别的状态,便可以观察世界的明显表象。
无分别和有分别,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
都可以说的是玄秘的现象。
玄秘中的最高玄秘,那就是一切奥妙产生的根源。
【注释】①道:名词,宇宙本原。
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②道:动词,解说、表述。
③名:名词,“道”的形态。
④名:动词,说明。
⑤母:母体,根源。
⑥徼:边际、边界。
引申为端倪。
⑦谓:称谓。
此处为“指称”。
⑧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意思。
⑨门:门径,此处指宇宙万物唯一原“道”的门径。
第二章【本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①恶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③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相倾,音声⑤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⑥处无为⑦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⑧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⑨居,是以不去。
【译文】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是怎样成为美的,那么丑陋就会出现;如果天下人都知道善良是怎样成为善良的,那么不善就会出现。
所以,实有与虚无相互滋生,困难与容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乐曲,前与后相互接随而成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
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释】①斯:这。
②恶:丑。
③相:互相。
④形:在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音声:古人认为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道经-第一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一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译文
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恒常不变的道,恒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名”,都不是永恒、终极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们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
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旧题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年》,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
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
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
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
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道教知道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体不出老氏体系。
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觉”,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
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道教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
“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发挥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依据。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释及翻译【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原文及注释
《道德经》——《老子道德经》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老子《老子四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四章先秦-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翻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
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老子》四章原文及注释
《老子》四章原文及注释第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图片【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详解1】阐释“有”与“无”的关系:“有”要产生效用,得靠“无”起作用。
“有”指显性的物质,“无”指隐性的虚空。
相应的论题:物质与精神,信仰的力量务实与务虚,如,考试前的动员、考试后的反思,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修养提升与建功立业,《左传》“三不朽”首列“立德”【详解2】阐释“局部”与“整体”(辐与车毂,户牖与)的关系:只有牺牲局部(“无”),才能成就整体(“有”)相应的论题:个人与集体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或团队、家庭利益)如:球星个人突出,会损害团队战斗力。
女明星怕体型受损拒绝生娃,造成人生的不完整。
……均是不肯“无”,故不能“有”。
第二章(《老子》第二十四章)【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
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
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详解】此章阐述“有道者不处”的6种处世行径的危害,表达老子谦恭柔顺、遵依自然的处世态度。
“企者”“跨者”急功近利,随意改变生活本来的状态,结果事与愿违。
“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浮躁自夸、轻薄骄傲,自然难以成就事业、受人敬重。
第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意:本章阐述道的特点,它玄奥幽深,是世间一切存在的根源。
“有”和“无”,来源于道,是道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意:本章指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由此引申出“无为”的重要,它能使人获得永久的成功,刻意的追求和占有,结果只能是失去。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和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大意:本章讲“无为”与政治的关系。
统治者的“有为”政治往往误导人们的行为。
如过分标榜贤能、看重财货等等就是误导。
所以圣人治国以“无为”为准则,这样,人民“无知无欲”,有智慧者也不敢妄为,国家于是得到治理。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大意:道是虚空的,但作用无穷,它渊深、隐而不露,在万物产生之前就有了他。
道是一切的本源。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大意:本章讲的是:“无为”有益于治理国家。
天地间如同一个风箱(橐籥),虚而不竭,生生不息。
政令太多(多言),国家就要陷入困境,所以应保持虚静,就像圣人取法天地、无所偏爱(不仁),听凭百姓自然发展。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意:道孕育了天地万物,就像女性孕育生命一样,它虚空、变化、永不封闭。
正因如此,道永恒存在,作用无穷。
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天长地久的原因,是它们不为自己生存;圣人做事不考虑自己,反而事事占先;只有大公无私,才能有好的结果。
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意:最高标准的善具有水一样的品格,水的品格是“利万物而不争”,人类各种行为若能像水那样,即可取得良好效果,这正说明与物无争才无过失的道理。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意:本章阐述这样一个哲理:一切事物在达到顶点时,都要走向反面;因此人们做事情时,要适可而止,追求过分的辉煌是徒劳的。
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规律。
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本章讲的是修身、治国应采用的标准。
如精神与肉体是否能分离?爱民治国是否能不用心计等。
本章同时提出,最深的德的标准是推动了事物发展而不自我标榜。
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大意:本章通过车、陶器和房屋的构成,阐述了有、无的关系。
指出“无”(如陶器的中空部分,室内的空间)与“有”(如车幅,墙壁)二者同样重要,他们共同存在、相互配合,才使事物发生作用,只重视形而下的“有”是片面的。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意:过分地追求享乐,会对自身造成伤害。
圣人只追求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舍弃享乐。
本章指出满足人类欲望的各种享受是有弊端的,而智者却不会受其损害。
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大意:本章老子阐述了“贵身”的思想,“身”是人一切感受的根源,只有“贵身”的人,才可把天下交给他。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大意:本章讲述的是“道”的表现形式。
“道”没有形状,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
但“道”又确实存在,绵绵不绝,是没有形状的实在。
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大意:本章形象地介绍了得道之人所具备的品格,这些品格是:谨慎、警觉、严肃、融合、淳朴、豁达、浑厚、沉静、飘逸。
得道者即可以在动荡中进入静空状态,又可以在沉寂中表现出活力。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大意:本章首先强调人应彻底排除外界及私欲的干扰,即致虚、守静;然后指出万物的运行是循环往复的,这是自然规律(即常),了解这一点的人,终身没有危险。
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大意:本章阐述的是老子的政治见解。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百姓不知有国君存在,国君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自然而成,百姓没有受到骚扰的感觉。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意:人们所崇尚的,正是现实所缺乏的。
正因为大道废弛,才会出现仁义孝慈等道德要求。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大意:本章是针对上一章所描述的社会现象提出的独特的治理办法,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从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浊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大意:老子通过和世俗人群的对比,描述了他作为一个追求“道”的人甘于寂寞、淡泊独行的生活状态。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意:本章仍是探讨道的特点。
道是恍恍惚惚的,但它又是真实的实在。
万物因道而生,道通过万物而显现。
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随着道的变化而变化。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意:本章通过对“曲则全”这一论点的阐述,指出“圣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守“道”,而不在于过分地宣扬自我。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大意:老子认为统治者少发号施令,才能合乎自然和民心。
政令太多,就像狂风骤雨一样,不能持久。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
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大意:故意表现自我,轻举妄动者,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惹来所有人的厌恶。
有道者是不这样的。
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意:本章是老子对“道”的再描述。
道是先于天地的独立存在,它无形无声,循环不止,创造了万物。
道以自然为本性,成为天、地、人取法的准则。
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容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大意:本章讲述的是轻重、躁静的关系,“重”和“静”是君主治国的根本。
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遐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大意:本章阐述了“无为”的妙处。
“无为”之人,做事能恰到好处,待人接物也能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
因为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以偏见对外界事物。
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大意:本章叙述得道者面对世事所采取的态度。
他们像溪谷那样甘于柔下之位,守道培德,保持真朴。
面对万物,他们用“道”来联系这些分散的事物。
君主若以这种态度治世,就会完美无缺。
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大意:本章再次强调“无为”对治国的重要。
治理国家不能采取强制的办法;世间之物,品性各异,强求划一也是不行的。
所以圣人采取无为的态度,顺其自然,放弃那些过分的措施。
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意:本章阐发对战争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