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 义:
冯天瑜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在 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中国文化史断想》 第17页)
文化定义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
“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 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 过程。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论语· 雍也》
“化 ”的演变
甲骨文
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 逍遥游》)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 系辞下》)
风俗、风气教化
“文”与“化”并联使用
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
(一)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
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 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 身。 2、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继承优秀传统,创造 美好未来。 3、有助于全面提高人文素质
(二)学习中国文化的意义
第一,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第二、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第三,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传统文化
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 具体说,是 1840年前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主讲人:訾希坤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 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 (“双百”方针)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甲骨文、金文有“拔”字,本作双足踏邑之形,即 以占领其邑象征夺取其政权。“拔”字之古形作:
在金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状像“戈”加“口”, 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 “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 “口”,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 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人为照料”的内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其二,将几种特殊过程扩大延伸为 一般普通的过程——这就是culture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意涵。
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你们随着岁月而毁灭。你们活着并不仅仅要用 你们的骨灰为土地施肥。死后,你们的后代应该会因为欧洲的文化 而变得高兴。“优势的欧洲文化”这个念头启示是对于大自然尊严 的一种极大的侮辱。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凝固下来并在代际传承的价 值观念、社会机制和行为规则,社会的人们据此思维、交流和 行为,并且产生和创造具有特征物质制品或艺术风格。 (1)核心层面:人们的社会性; (2)中间层面:人们基于这种社会性的思维和行为; (3)外表层面: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产物。
文化从表至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他两个层面都蕴含在表层的物质层 面之下,故文化的三个层面又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或两种不同的存 在状态)——无固定形态的非物质的范畴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无形 文化),有固定形态的物质范畴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有形文化), 这两种文化范畴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 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它是被各地区 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 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这些 思维和行为的创造物,是由固定形态的可以被视觉感知的人类创造、制作和 使用的人工遗留物。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明 是指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 和,而文化则更强调民族的信仰、价 值观和行为方式。
特性
多元一体
中国文化虽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如满族、蒙古族、藏族等,形成
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 盖了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多 个领域,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 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弘扬中国文化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习俗、艺术形式等面临消失的风险,如 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一大挑战。
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需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 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科学、 民主和文学改良。
20世纪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 义文化成为主流。
现代文化
总结词
现代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开放 性的特点,与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逐渐增强,与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融合成为趋势。
新世纪以来
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逐渐兴起,如网络小说、网络视 频等。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 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 • 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 • 中国文化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 特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①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③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学习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5、两词演变: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 的《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③西方语文系统中,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原形为动词,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 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类似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另一词汇“文明”。 (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 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6、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 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 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 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作业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作业

绪论作业问答题:1.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文化: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政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

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围。

毛泽东曾说:“以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

文化结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3。

本书所论中国文化是什么?中国文化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4。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为研究对象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学概论》讲义第一课绪论文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说法在汉民族语言中,“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各种含义:一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论语·子罕》载孔子被匡人所困后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是与质朴、野蛮相对,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等。

《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本指宗庙掌礼仪的官,这里指虚浮。

)“化”有改易、生成、化育之义。

如《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指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并由此引申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与塑造过程的表达,所以“化”又有教化、迁善之义。

总之,“文化”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基本意义是指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德”与“武力”对举。

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晋诗人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诗人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文化”乃是以文德教化之意。

反映了中国文化尚文抑武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自尊自信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绪论第一节、“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来源:“文”的本意是“错画”,也就是花纹。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是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武功”相对。

“文”还有“天文”与“人文”之分,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化”本意是“改”。

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

许慎《说文解字》“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生万物。

”宇宙生成之后的“演化”和“分化”。

又分自然之演化和人为之教化。

《易·系辞》“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荀子·不苟》“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

”注释为“化谓迁善也”。

这里指的是教化。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化”指发生了质变的变化才叫“化”。

所以“化”不仅包括运动变化的思想,也包括量变到质变的思想。

)“文化”合在一起——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修养指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概念的界定(1)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三个特点:①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②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概念;③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类的心态部分。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个特点: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活动为内核的;②狭义文化关注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③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反映了中国 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 文化重视平衡协调的理念。
(5)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 中国文化的务实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非宗教、 世俗的文化,它的文化精神不在于力求构造彼岸世 世俗的文化, 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界,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3)伦理性。 伦理性。 “世间有七种恶报:夫被蛇咬、儿被狼吃、 世间有七种恶报:夫被蛇咬、儿被狼吃、 世间有七种恶报 溺水、身患恶疾、父母被火烧、 溺水、身患恶疾、父母被火烧、自己食儿 肉。”
——印度佛教中译本 印度佛教中译本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4)和谐性。 和谐性。
文”的本义指花纹、纹路,后又引申为文字、文章、 文采、礼乐制度、修养道德等多层含义
“化”
◆“化”的意思 “化”的本义是变化、改动、生 成。
(1)造化。 造化。 “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物,化成万 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物, ——《说文解字》 物。” ——《说文解字》 演化和分化。 (2)演化和分化。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在天成象,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 系词 系词》 ——《易·系词》 教化。 (3)教化。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人之性 ——《礼记·中庸 中庸》 ——《礼记 中庸》
文化的汉语词源: 文化的汉语词源:文 • 文即纹
• “物相杂”(《易系
辞》)
• “ 错画也 ” ( 《 说文 》 ) 错画也” 说文》
• 笔画交错 乃纹之本字,交错之形也
天然花纹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1、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举例
英国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法国斯特劳斯 美国马尔塞拉《跨文化心理学》
美国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美国怀特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洪《文化的概念》
2、中国关于文化的定义举例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蔡元培《何谓文化》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贺麟《文化的体与用》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 黄文山《文化学的方法》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 极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质文化的特征是具有可感性,即它是有形 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 础和表现。
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 构的表层。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为 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准则、条例的总和, 是人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济济制度、婚姻制 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宗教社团以及教育、 艺术组织等。
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古代的“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的 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中国”含义的变迁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中 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所有朝 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
什么时候开始称“中国”: 明末清初,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始称明清帝国 为“中华帝国”,简称即“中国”。清康熙二十 八年(1689),清廷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 差大臣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衔侍卫内大臣”,这 是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用于处理国际 事务的滥觞。 总之,“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虽不断演化, 但其主旨始终守住一个“中”字,中国者,天下 之中也。这既是一种地理学的中心意识,更是一 种文化学的中心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三、文化的功能
教化功能
俗语有云:搭戏台说教化(古代教化类图书书影)
文化被所创造后就成了人们生活环境中 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称之为文化环境。文 化一旦产生就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 其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教化人,而且更 多的是潜移默化地教化着人,使之社会化, 使之成为社会的人。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亦可 使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审美趣味发生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教化功能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
古代巫术面具(藏传佛寺院傩戏教法拉面具)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它在数千年的文明 之河中汇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 首先,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历史承递性。 中国文化正是从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中向 前发展的。今日中国文化,是昨天中国文化的延续,又是明天中国文化的 母体。 其次,传统文化又具有强烈的现实 性和当代性。 每一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已失去 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其生命也就终止 了。传统的生命在于改造、创新与新的 阐释。
绪论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 载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卡尔· 马克思
[资料注释] 卡尔· 马克思(1818—1883), 德国哲学家、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 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产器用、能 源资料等,一般不成为文化产品。 产品具有可试听的性质,它虽然体现某种思想观念,但有别于纯粹的 思想观念形态;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 品。 如音乐、美术、雕塑、典籍等等。
文化内涵
社会上的很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 义,只要他们是人类的创造,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狭义的文化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 、国别文化学。 它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注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 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狭义文化
三个要点:
①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 1.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 2.两个文化层面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 1.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3.文化遗产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 基本内容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 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古代典籍中,“化” 多指教化。
1.文化名称的来源
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 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 观世界的范畴。
中国传统的“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后天创造演化观念 和人文精神,更适合于今天文化学的文化内涵。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界定
广义文化: 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所以人 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
✓ 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 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 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格局;

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 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 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 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 相同之处:二者皆是针对人类群体生活而言。 不同之处: 1、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层面,是由人类群 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产生。文明则侧重于社会 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 2、文明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 美的工业文明。 3、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文化是不能进行 比较的。
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 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 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 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 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 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 百多个。
玄 奘 法 师 西 行 求 法 图
• 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也名 祎),洛阳人(今河南偃师)人,唐代 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 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 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 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 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 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帝 舜
嫘祖
• 黄帝元妃嫘祖,是有史 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 的母亲。《史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 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 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唐赵蕤所题唐《嫘祖圣 地》碑文称:“嫘祖首 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 编绢之术,谏诤黄帝, 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兴嫁娶,尚礼仪,架宫 室,奠国基,统一中原, 弼政之功,殁世不忘。 是以尊为先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什么是文化? *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人加工过的自然。 *与愚昧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知识和教养。 *与文明相对的文化: 个人:文化指的是个人品味;文明指的是公民素质。 群体:文化是特殊的风俗、语言和信仰;文明是普 世的价值、制度和宗教。
(三)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广义文化 《辞海》:“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 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 织机构。”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 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 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 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 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 尔《哲学史讲演录》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这里“中国” 即指中原地区。夏亦有“雅”、“大”之义。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 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是汉族的前 身。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书证:“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 人因而成之。”——《国语〃越语下》范蠡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通过天象来制约国君的行为。民 上面有君,君上面则有天。从天到人之间不但有君,还 有圣人。所谓“圣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共知识 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事务的知识分子。 普通人不清楚各种事件、现象的缘由,只有圣人才能把 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以沟通天人关系。由此而言,行为 义理层面的“阴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圣人的 权术, 是圣人解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托辞。 “六鷁退飞”——《左传》周内史叔兴 非由“阴阳”



阴阳: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


1.早期的阴阳:表示自然现象
1.1表示天地的某种现象
“阴阳”最初是对天空现象的描述,分别指太阳 照到和太阳没照到。甲骨文之后很长历史时期里, “阴阳”的意义只限于表示下雨、不下雨;晴天、 阴天;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也引 申为黑夜和白天。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从现存文献和地下发掘材料看,中国古代的宗法 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一)嫡长子继承制度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二)封邦建国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 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 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礼记•礼运篇》 (三)宗庙祭祀制度 三、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二)封国制度不断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四)家国同构
“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认识的、规范的、艺术的、 器用的、社会的。
2.广义文化的结构
*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六分法: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 俗习惯
3.狭义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 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 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英国人类学之父 泰勒《原始文化》
2.任继愈“宗教特性说”
3.李泽厚“美学特性说” 4.梁漱溟“伦理特性说”
葛兆光论中国文化

一、过去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二、典型的中国文化,汉族中国文化的特点
1.第一个是汉字的阅读、书写和通过汉字思维,这个是 非常重要的。 2.第二个特点,是“家、家族、家国以及家族共同体在 这一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儒家学说”,这是非常有影响 的。 3.第三个,汉族中国文化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三 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4.第四个特点,是中国最有趣的阴阳五行。 5.第五个,是中国天下观念,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中

“吉凶由人”,

圣人说:贵阳贱阴,男阳女阴,上阳下阴,君阳 臣阴,达阳穷阴,言阳默阴,与阳受阴,先阳后 阴。诸如此类,都是圣人用来连接阴阳与行为方 式的基本架构。
3.阴阳:一种辩证的宇宙图式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易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 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 也。”——《周易〃系辞上》
“从 6 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 16 世纪西方人开始由 水路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 前稳定的时期。……极为稳定而又保守的中国社会,被 西方的不可阻挡的扩张主义弄得四分五裂。但这一点不 应抹杀:整整1000年,中国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 人类遗产的巨大贡献,始终居世界领先地位。”——美 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传统的儒家 文明》
中国文化要略
毛文鳌
第一章 简 论(4课时)
一、文化与中国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1 . 中 国 古 代 “ 文 ” 的 含 义 : 本 义 : 指 各 色 交 错 的 纹 理 。 书证:物相杂,故曰文。——《周易〃系辞下》 引申义:其一,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书证: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 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 创造。——马克思
三、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一)外在特点
1.统一性
2.连续性
3.包容性 4.多样性


(二)内在特点
1.冯友兰“哲学特性说”



起初,“阴阳”只是就天而言;随后又就地而言;再 后又作为天地之间的“气”;继而又成为“气”里面 的总领;最后“阴阳”观念弥漫于一切自然现象之中, 到处都用“阴阳”来解释,且层层深入,反复推进。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 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 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 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素问》
■中国文化的糟粕
*复古保守。
*消极无为。
*纲常名教。
*重义轻利。
*重道轻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种认识
*“中体西用”说。
*“打倒孔家店”和“全盘西化”说。 *“保存国粹”和“儒学复兴”说。 *“西体中用”说。 *“中西互为体用”说。
(二)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 向《说苑》
(三)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拉丁文Cultura,原义耕种、居住、联系、注意等多重意义。同 属印欧语系的英文、法文也以Culture表示栽培、种植之意 (如农业一词就由此派生——agriculture),并引申为神灵崇 拜、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修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 化”一词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 中国的“文化”一词专注于精神领域,而西方的“Culture”却 是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生发,再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 从这点上来看,“Culture”比“文化”一词更为宽广,与中 国的“文明”一词比较接近。“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 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其二,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 “ 实 ”对称。
书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论语〃雍也》

其三,真、美 、善、德之义。
书 证 : 文 命 敷 于 四 海 , 祗 承 于 帝 。 ——《 尚 书〃大禹谟》
(二)中国古代“化”的含义:
化:本义为生成、化育、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周幽王时地震,大臣进言说,地震因为“阳伏而不能出, 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 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 中国传统观念是,阳气在下面,特点是由下向上蒸发;


“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此与 《庄子》“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义同,是指纲领性,其任务就是利用种种阴阳现象来解释 现实生活,规定人们的行为。不仅人的自然行为 应该顺应天地的阴阳变化(夏至——阴生),人 们的社会行为也不能同大自然的秩序相违背。

周幽王时地震,“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 其序,民乱之也。” 从“阴阳”到人,是说人应该遵循“阴阳”的规 律而动,而从人到“阴阳”的反过程提示,人们 的错误行为会搅乱“阴阳”秩序,引起天灾。这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思想。
■中国文化的精髓: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追求崇高的人格修养。 *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有助于学会做人。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 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正心、 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书证:“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 流泉。”——《诗经〃公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