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发热中医护理共23页文档
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PPT课件
一、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 表热证为六淫或疫毒之邪侵犯皮毛肌腠,使卫气受遏,肌 表得不到正常温煦,邪气闭阻,营卫不得宣通所致。其发 病的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舌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一、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 里热证为外感表邪内传人里,侵犯脏腑而成。如果阴分先 虚为其根本,也可以出现热邪直入阳明或内传心包的里热 证。可有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渴喜冷饮,苔黄 而干燥,脉洪大等。进一步可出现烦燥不安,神昏谵语或 发斑疹,或见衄血,便血,口干燥而不多饮,舌红,脉洪 大或细数。
.临证(症)施护
• a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 部刮痧,以助退热。 b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 降温或针刺降温。
Hale Waihona Puke 、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是施护的前提 和依据。对于外感发热的病人,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 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施护中有其根本的不同之处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
三、凉营透热,降温保津
2.热盛伤津是发热最常见的后果,因邪热灼伤津液 ,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渴饮,如果仅微渴说明热邪在表阴 津受损不严重;如果口渴喜冷饮或大渴引饮,说明热邪炽 盛,津液大伤。还可以从皮肤的光泽、口唇舌苔的润燥、 小便的情况去观察由于发热而致津液耗伤的程度,及时给 予静脉补充液体,或多给清凉饮料及甘润多汗的瓜果。 • 3.此阶段原则上不可发汗退热,因发汗可以伤津耗气,使 热邪更甚。当热结大肠出现大便燥结时,可给予缓泻药物 灌肠排便,以泻火排毒退热。 •
谢谢聆听!
辩证分型
• 1.表证:(1)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 ,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脉浮紧等。 • (2)风热表证::恶寒轻,发热重,头身疼痛,无汗 或有汗,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等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颈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病症/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存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病症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德邦、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2.中药保存灌肠〔详见附录2〕.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5.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养身保健操,以增加体质。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03
中医护理措施
中药护理
中药煎服
根据患者病情,按照中医 理论进行中药煎煮,并指 导患者正确服用。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制成 药膏或药袋,敷于患者额 头、腋下等部位,辅助降 低体温。
中药浴
将中药熬成汤剂,让患者 进行药浴,通过皮肤吸收 药物,达到退热效果。
针灸护理
针灸疗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选取合适的 穴位进行针灸,调节人体气血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 的应用
2023-11-10
• 引言 • 外感发热概述 • 中医护理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多由感染、炎症等引起,导致患者体温升高、身体不适 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措施在辅助治疗外感发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进行个体化护理,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按摩注意事项
在按摩过程中,需注意力度、频 率和时间等。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药护理在外感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中药冷敷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或醋调成糊状,涂抹在患者的额头、太阳穴等部位, 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达到清热解毒、降低体温的效果。
中药泡浴
将中药煎成汤剂,让患者进行泡浴,可以借助药汤的温热作用,刺激身体表面的 穴位和经络,从而缓解发热症状。
02
外感发热概述
外感发热的定义
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 ,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尿多、乏力、头晕、肌肉酸痛等 症状的一种外感病证。
疾病特点:起病急,变化快,易出现高热、神昏、惊厥等危 重证候。
外感发热的病因
六淫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 均可引起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优化总结》外感发热,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其护理工作对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对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方案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与总结,旨在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于患者。
一、外感发热的中医病因病机外感发热的发生,多由于六淫之邪侵袭人体,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导致卫表不和,正邪相争,营卫失和,进而引起发热。
六淫之中,以风、寒、暑、湿、燥、火为主要致病因素,且往往相互夹杂,侵犯人体。
风邪善行而数变,寒邪凝滞收引,暑邪炎热多湿,湿邪重浊黏滞,燥邪干涩伤津,火邪炎上燔灼。
不同的邪气侵袭,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候特点。
外感发热的病位主要在肌表,涉及肺卫,但可传变入里,影响脏腑功能。
其病机关键在于邪正相争,正气奋起抗邪,邪正交争于肌表,故而发热。
二、外感发热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一)解表散寒对于风寒外感发热者,护理应注重保暖,避免受寒加重病情。
可给予温热的饮食,如生姜红糖水等,以助散寒解表。
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和环境温度,保持患者舒适。
(二)清热解暑对于暑热外感发热者,护理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在烈日下暴晒。
给予清凉解暑的饮食,如绿豆汤、西瓜等,同时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体内热量的散发。
(三)祛湿化浊对于湿邪外感发热者,护理要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干燥清洁,避免潮湿。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祛湿功效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等。
要注意患者的皮肤护理,避免湿疹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四)滋阴润燥对于燥邪外感发热者,护理要注意室内空气的湿度,可使用加湿器等设备。
给予滋润的饮食,如梨、银耳等,以缓解燥邪伤津的症状。
要观察患者的口唇、皮肤等情况,及时补充水分。
(五)清热解毒对于火热外感发热者,护理要保持患者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引发火热内生。
给予清热解毒的饮食,如金银花、连翘等,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热势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外感发热中医护理方案课件
(四)鼻塞、流涕 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
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
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 (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 2.注射给药 3.外用中药
外感发热 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应用
内容
一、常见证候要点 二、证候施护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四、健康指导 五、护理效果评价
一、常见证候要点
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 轻,无汗,头 项强痛,鼻塞 声重,鼻涕清 稀,或有咽痒 咳嗽,痰白稀, 口不渴,肢节 酸痛。
舌苔薄白。
风热犯表
发热重, 微恶风寒,鼻 塞流黄浊涕, 身热有汗或无 汗,头痛,咽 痛,口渴欲饮 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刮痧 2.中药保留灌肠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耳穴贴压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年老体弱、反复外感者练 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国 传统养生保健操,以增强 体质。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调理 1.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不良情绪。 2.向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生、发 胀,恶呕腹泻, 肢倦神疲,或 口中黏腻,渴 不多饮。
舌苔白腻。
卫气同病
自觉发热重, 烦渴,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 恶寒或恶风, 或高热寒战, 流涕,咽痒咽 痛,头痛头胀, 喷嚏。舌红苔 薄黄或黄腻。
二、症候施护
(三)咳嗽、咳痰 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 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 下屏尖等穴。
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
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中医护理婴幼儿外感发热是指由于病毒、细菌等疾病引起的婴幼儿体温升高的症状。
发热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对于婴幼儿来说,过高的体温会影响到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治疗和护理。
中医护理在婴幼儿外感发热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就详细介绍其护理方法。
一、中医分析婴幼儿外感发热的原因中医认为,婴幼儿外感发热多是因为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体内,或这些外邪与人体体质失调引起的。
因此,中医护理的起点就是根据婴幼儿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对应的针对性措施。
二、中医护理的方法1.中药治疗在中医护理中,应用中药治疗可以促进婴幼儿体内阳气的升发,对外邪的消除、热度的化散、解毒杀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
但是要注意,婴幼儿依靠母亲乳汁喂养,因此中药的选用需要十分慎重。
最好采用少量配方,具有很强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如连翘、金鸡纳等为宜,使用剂量要依据年龄而定,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食疗调理婴幼儿外感发热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宜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可以给婴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以促进体内废物排除。
同时,熬鸡汤、猪骨汤等清补凉性的汤品,也可以在婴幼儿体内清热降温。
3.按摩手法在中医护理中,针对婴幼儿外感发热的体质,可以采用按摩手法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排汗,从而起到一定的解热作用。
在按摩技巧方面,四肢和头颈部是常挑选的部位,对于怕按摩的婴幼儿,应适当用香薰或温水降低按摩护理的压力和阻力。
4.气功调理在中医古籍中就明确提出了气功调理的内容,这是中医多年积累的中期宝藏,适用范围也较广。
适当进行气功调理可改善婴幼儿体内的气机,协调机体气血运行。
但是,婴幼儿外感发热时,调理手法必须轻柔、缓慢,避免刺激。
三、潜在风险与注意事项1.控制体温婴幼儿处于成长发育期,其身体功能也尚未发育完全,因此,一旦出现外感发热,家长要及时检测体温,必要时进行降温处理。
2.避免穿衣过多在婴幼儿外感发热期间,一定要注意穿衣保暖,但是也要避免穿衣过多,以免影响体温发散引起多汗。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片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片外感发热是指因感受外邪导致的发热症状,可以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等
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饮食,适量休息,中药
调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一、调整饮食:外感发热时,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
花椒等,以免加重症状。
可以适量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清汤等,以保持机体营养平衡。
此外,多饮水有助于解热,促
进体内湿热排出。
二、适量休息:外感发热是身体的防御反应,需要适当休息,以增强
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缓解。
在发热期间,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四、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外感发热时,应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
保持室内的通风换气,避免接触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以防止病情传播。
在
咳嗽或打喷嚏时,可以用纸巾或肘部掩盖口鼻,避免直接用手掩盖,减少
病毒传播。
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度,避免干燥,可使用加湿器等
工具。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中医护理方案的核心是调整饮食、适量休息,中药调理和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外感发热的护理不仅需要中医的帮助,还需要积极治疗疾病的指导。
最重要的是要重视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勤洗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增强身体免疫能
力和抵抗力,减少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膩。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髙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痂,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扌鼻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疥(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
外感发热患者中医护理措施的应用外感发热是指因感染病原体引起的高热。
根据中医的观点,外感发热是因为机体遭受寒邪、暑邪、湿邪、风邪等外界邪气侵袭,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引起的疾病。
因此,中医护理可以酌情针对病情出出方案,进行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式。
下面,我将就外感发热患者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首先,中医对于外感发热的护理,首先是要针对其病因进行辨证论治。
辨证护理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对于外感发热的治疗,首先需要辨清病因和证型。
病因有风寒、风热、暑邪、湿邪等,而证型则有头痛、咳嗽、恶心、腹泻等不同症状。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证型,中医可以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在治疗方案上,中医重视中药汤剂的应用。
中药是中医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具有中和气血、调和阴阳、祛邪驱毒、理气和血等作用。
中医一般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为患者配制出不同的中药汤剂。
例如,对于风寒发热的患者,可以使用桂枝汤、葛根汤等汤剂;对于风热发热的患者,则可使用银翘解毒颗粒、薄荷清热颗粒等汤剂。
中药汤剂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可以针对病因和证型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另外,在治疗中,中医还会运用针灸、艾灸等治疗方式。
针灸、艾灸是中医的传统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恢复气血流通、调节阴阳平衡等方式,促进身体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在中医护理中,针灸、艾灸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进行治疗。
例如,在治疗风寒发热的患者时,可以用针灸法治疗肺经和大肠经;而在治疗风热发热的患者时,则可以用艾灸法治疗肺经和胃经等。
最后,中医还强调生活习惯的平衡和调整。
外感发热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休息和心理调节等方面。
中医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关的养生建议,例如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吃生冷食物、保持情绪平稳等。
总结而言,中医护理在外感发热的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辨证论治、中药汤剂的应用、针灸艾灸、生活习惯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全方位的治疗和护理,中医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全面的治疗方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外感发热护理方案.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遵医嘱物理降温。
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 )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 )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 )其他详见附录 。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 )。
(三)特色技术刮痧(详见附录 )。
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 )。
中药泡洗(详见附录 )。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之欧阳数创编
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项强痛,鼻塞声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痒咳嗽,痰白稀,口不渴,肢节酸痛。
舌苔薄白。
(二)风热犯表证:发热重,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身热有汗或无汗,头痛,咽痛,口渴欲饮或有咳嗽痰黄。
舌苔薄黄。
(三)暑湿袭表证:恶寒发热,头重,胸腹闷胀,恶呕腹泻,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舌苔白腻。
(四)卫气同病证:自觉发热重,烦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流涕,咽痒咽痛,头痛头胀,喷嚏。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恶寒、发热1.观察体温变化及汗出情况。
2.汗出较甚切忌当风,并及时更衣;风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洁,鼓励多饮温开水。
4.遵医嘱物理降温。
5.遵医嘱刮痧,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阳、风池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7.遵医嘱中药泡洗。
(二)头痛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及持续时间。
2.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印堂、百会、合谷、风池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皮质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1.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等。
2.咳嗽剧烈时取半卧位。
3.教会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气管、神门、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1.观察鼻塞情况及涕液颜色、性质等。
2.掌握正确的擤涕方法。
3.遵医嘱穴位按摩,鼻塞时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内鼻、外鼻、气管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1)辛温解表剂宜趁热服,药后加被安卧或啜服热稀粥,以助汗出。
(2)辛凉解表剂、化湿解表剂宜偏凉服。
(3)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三)特色技术1.刮痧(详见附录2)。
2.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