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件+教案+单元试题)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运用诗词欣赏的方法,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体会诗中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的文本。
相关背景资料和注释。
投影仪或白板。
3.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适当的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对古诗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牧童和舟过安仁的联想和印象。
4.2 诗歌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讨论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4.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牧童或舟过安仁为主题的诗。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词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影响。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的质量。
5.2 诗歌理解与分析: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5.3 创作与拓展: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对古代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和思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第一步:导入《牧童》通过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出牧童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牧童》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6.2 第二步:解析《牧童》分句解析诗文,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学会通过古诗中的描绘,发挥想象,感知画面;(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启发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学习古诗中的重点字词,提高语文词汇水平。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古诗所表现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2. 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 发挥想象,感知古诗中的画面。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翻译、赏析等;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3. 准备朗读和背诵的音频资料,供学生模仿和参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卢纶和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古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情感;(2)学生评价两首古诗的优缺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2)学生模仿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3)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两首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牧童》、《舟过仁安》第一课时《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施云芬浙江省湖州市和孚镇长超小学邮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通过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想像中体会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想象描述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无暇和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积累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古诗课件设计理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千百年前的古诗,如今读来同样让我们感动。
吟诵是古诗词与学生学习的桥梁,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一、创设情景,回顾引入(一)出示“牧童骑黄牛,边吹边走”的动画,并配以古诗《所见》的文字、声音。
指导学生跟着吟诵。
(二)你想说什么?这样童趣的古诗我们还学过很多,谁能说一首。
(三)是呀,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优美的诗。
用心去揣摩童年这首诗,你能读出美好的韵味。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
(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
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中国人,肚子里应该有几首古诗。
且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学习《牧童》(一)大声诵读,亲近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每个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学生读,从字音与节奏上去指导。
让学生感受到读准确、读清楚、读得有节奏就是一种美。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审美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2. 古诗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的文本、注释、译文、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牧童》和《舟过安仁》,引导学生关注,猜测诗歌内容。
(2)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2.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停顿等。
(2)学生跟读、自主朗读,体会古诗的音韵美。
3. 翻译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生词、难点,解释诗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译文,深入理解古诗意义。
4. 分析比较(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从意象、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5.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想象诗中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景象。
6. 创意写作(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2)学生现场写作,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人教版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公开课课件
写作背景
辛弃疾曾历任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任职期间, 打击贪官,救济灾民,颇有政绩。淳熙八年被劾职, 退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隐居长达二十年,他退居 乡间,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 静的生活。此时,他一改过去壮大场面的描述和豪杰 人物的刻画,转而饱蘸色彩去描绘田园风景画和俚俗 乡情图。这首词题为“村居”,是词人晚年遭受排斥、 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⑦织:编织。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 笼。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最有趣的是三儿子,他
是那么调皮地玩耍,躺 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最喜 小儿无赖,溪头 卧剥莲蓬。
“ 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弃 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 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 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 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 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 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 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 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 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茅檐 低小,溪上 青青草。
②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 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 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醉里 吴音 相媚好,白发 谁家翁媪。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
刚饮罢酒,亲热地在一起悠 闲自得地聊天。
大儿 锄豆溪东,中儿 正织鸡笼;
⑥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悟诗情:
自由读读 , 说说你从 牧童这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 童 年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说你对这种童年生活 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中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把握诗文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春晓》、《静夜思》等。
(2)介绍诗人袁枚及其作品《牧童》。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生字词。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杨万里及其作品《舟过安仁》。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4.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生字词。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辛弃疾及其作品《清平乐·村居》。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讨论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理解诗歌中的寓意和情感,能正确理解关键词汇并进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读、诗歌鉴赏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和美好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牧童》《舟过安仁》两篇诗歌的朗读和理解,关键词汇的掌握和运用。
2.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鉴赏,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教师可通过播放与自然风景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欣赏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学习《牧童》(1)朗读诗歌《牧童》,鼓励学生模仿老师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如“牧童”,“平原”,“载歌载舞”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分组学生朗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谈论诗歌中的情感和寓意,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学习《舟过安仁》(1)朗读诗歌《舟过安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宁静和美好。
(2)分组学生自主朗读,并进行诗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总结提升让学生就两篇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展开讨论,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师进行课程总结,激励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诗歌朗读的准确度、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词汇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诗歌朗诵比赛,拓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并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诗歌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全]《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一、教材解读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童年生活,感受词句表达的情趣。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是本单元第一课,《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从那充满情趣的诗句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那一幕幕生活场景,经过诗人的生花妙笔,变得生动、鲜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牧童》、《舟过安仁》三、教学目标:1.通过课前自学、课堂交流点拨,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找“诗眼”、品“诗眼”等,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3.通过想象诗境,吟诵诗句,拓展古诗,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通过品“诗眼”,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及作者要表达的诗情。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对诗”,引出童趣1.导入:同学们,我们玩个“对诗”游戏吧?师生吟诵学过的诗句:《所见》、《小儿垂钓》等。
2.出示课题,齐读读题,猜测内容:从题目你知道这两首要写什么?小结:从诗的题目去猜测诗的内容了,这是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去读诗吧!(二)初读古诗,感知童趣1.自读古诗、出示要求:能读通读顺了吗?能读懂意思了吗?2.反馈朗读:读这两首诗,有什么要提醒?重点指导:“铺”、“蓑”、“篙”“棹”等字。
3.反馈诗意:能读懂诗的意思吗?(1)指名说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这首诗的?(2)同桌之间说。
小结:了解诗意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上网查等4.同学们,这两首诗描写儿童生活的诗给你什么感受?(三)抓住“诗眼”,品味童趣1.导入:让我们先走进《牧童》一诗,看看诗中哪个场景让你觉得特别有情趣?预设一: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重点指导“铺”、“横”“六七里”,品味原野的广阔、平缓舒服(2)指名读,边读边说感受。
人教版语文五下古诗词三首《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牧童》《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通过诵读体会童趣,凭借比读体悟童真,发挥想象品味童心,在与“牧童”、“渔童”的对话中,感悟诗人的心中真情真意,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教学过程:(一)看图诵读,交流感受1.猜诗: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是我们班的背诗小高手,怎么背呢?咱们看图猜古诗、背古诗,大家看图猜出了诗,就可以站起背给大家听,谁猜得快、背得多,谁就是背诗小高手。
(点击课件:《所见》、《宿新市徐公店》、《村居》、《夜书所见》、《小儿垂钓》)。
3.交流:大家可真棒!这几首诗可没难倒大家,不过大家背诵后,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现童趣的诗)这些古诗让你想到了什么?(童年是快乐、有趣的)〔人教社小语教材所选编的古诗中有较大比重反映童真童趣的诗,利用这一课程资源优势,借助看图猜诗、背诵交流,锁定“童趣”形成主题整合,并唤醒学生对童年生活的遐想与向往,为后续的教学奠定基调。
〕(二)导入新课,自学理解1.导入:是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有趣的,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唐朝的吕岩、宋朝的杨万里写的两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
(点课点击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2.简介:请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诗人吕岩及杨万里。
3.试读:师先有感情地诵读,然后让学生试读,并提醒学生读准“蓑”“篙”“棹”等生字。
4.自学:学生依据课文的注释试着理解诗的大意。
〔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积累的一定数量的古诗及理解诗意的方法,利用注释进行自学理解,是能做到的,这也是将两首古诗同时呈现,整合教学的前提。
值得说明的是教师在诵读时,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对学生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以情激情,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赛读体会,感受情趣1.朗读:自由读,同桌对读,小组读。
2.赛读:请几位同学自选取其中的一首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评价。
3.交流:(1)对读得有感情的同学,教师可接追问,读时你看到“牧童”、“渔童”在做什么?(2)赛读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牧童”、“渔童”所做的事有趣在哪?〔这一环节安排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意图在于,一是体会古诗的节奏与韵律,二让学生读中自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时的读更多的指向对诗意的理解与把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之《舟过安仁》优质教案(3份)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新授课)教材分析:《舟过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诗积累,知道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和基本方法。
学生对于小组活动的展示充满兴趣。
在这首诗的学习之前,已经学过一首关于童趣的《牧童》,对于这种浅白易懂,充满情趣的诗歌兴趣浓厚。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小童的形象;3、能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同时也感受诗人的不泯童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当时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小童的形象,体会诗人对小童的喜爱与赞赏。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及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想象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童趣:师: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于童年的你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一只蝴蝶,一个玩具……虽然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却包含着我们的快乐。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没有发生有趣的事呢?生:有!师:谁来说说看?生:我平常捉蜻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师:蜻蜓是可能没捉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生:我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风筝,很开心。
师:在美丽的春色里去放风筝,放飞的岂止是风筝!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就像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师: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舟过安仁)师:仔细观察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这两首古诗。
(2)理解并掌握两首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古代牧童的生活环境和渔翁的捕鱼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风光和和谐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两首古诗的背景和意境。
(2)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具和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2)收集有关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牧童和渔翁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古诗,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4. 应用拓展(1)学生进行古诗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牧童和渔翁的相关资料。
5. 总结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
3.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古代牧童和渔翁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分享。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练习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舟过安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3)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关注自然,珍惜美好生活。
(3)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两首古诗的文本、译文、图片等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吕岩和杨万里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两首古诗的内涵。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分析韵律(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特点,了解古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练习朗读,体会韵律之美。
6. 朗读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背诵两首古诗,教师点评并鼓励。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的兴趣。
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 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牧”、“蓑”“篙”、“棹”“遮”等五个生字词,理解“弄”、“蓑衣”、“卧”“篙”、“棹”“怪不得”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3、能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说出故事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词,并通过课文注释,课文图画,理解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看注释、搜集资料、来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通过想象画面,小组讨论来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二、教学重点:理解故事诗句的意思三、教学难点:体会牧童的悠闲无虑,使风儿童的顽皮可爱,以及溪畔农家生活的和美、恬淡、惬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的童年,是否每天都开心快乐呢?那你们想不想要两位有名的诗人给你们说一下他们见识过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呢?接下来这节课,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这两位诗人,让他们和大家分享快乐的童年生活,首先我们请出第一位诗人:吕岩。
(二)作者介绍:吕岩,字洞宾,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早年中过秀才做过官,晚年隐居山中,人们不知其去向,于是大家都说吕岩得道成仙了。
你说,神仙一般的吕洞宾为什么偏偏为牧童赋诗一首?肯定是牧童有哪方面的东西,吸引了他?所以接下来大家自由读《牧童》,把不会的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圈出来。
(三)初读课文,把握生字词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用已掌握的方法记住字形和字义。
(老师提点)(四)再读课文,把握大意1、分男女朗诵。
2、.指出诗歌的朗读节奏,全班朗读,并总结朗读情况。
3、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六七里,横”“铺”等词去体会,解释六七里的意思,体会“铺”字的妙处,解释诗句的意思)4、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意思。
《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人教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精品PPT教学课件
2020/12/6
9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览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7
舟过安仁词句解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
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2/6
8
《舟过安仁》是 宋 代诗人杨万里的
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 的 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一叶渔船两小童, • 收 篙停棹 坐船中。 • 怪生 无雨都张伞, • 不是遮头是使风。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2020/1怪2/6 生:怪不得。
3
2020/12/6
一叶渔船两小童,
4
2020/12/6
收篙停棹坐船中。
5
2020/12/6
怪生无雨都张伞,
6
2020/12/6
不是遮头是使风。
2020/12/6
舟 过 宋安 仁 杨
万 里
1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他是南宋杰出的诗 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 “中 兴四大家” 之一。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 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 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2020/12/6
2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难点: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五年级下册 2.5《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课件3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
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
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
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
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
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
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
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2019/9/10
19
请你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 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 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 来的?
提示: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
2019/9/10
22
(宋)
2019/9/10
23Leabharlann 2019/9/10《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 杨万里 的作品。诗 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 所见 ,后两句描 写的是作者的 所悟 。我们还学过他写的 《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宿新市徐公店 》.
2019/9/10
33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
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
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
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请介绍。
5
团 结
小组合作,利 用课文注释和
力 自己搜集的资
量 料理解诗句的
大 意思!
2019/9/10
6
2019/9/10
7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2019/9/10
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
《牧童》和《舟过安仁》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正确读写"蓑","遮"生字和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古诗大意和形象.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学习重点:读背两首诗,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学准备:老师制作课件.学习过程一,导语,引童趣(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二,初读,悟童趣.师: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读诗)师: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空.)师: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学生自主尝试学习.)师: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生:《牧童》这首诗好像是说到处都长着小草,黄昏的时候,有一个牧童放牛回来了,在风中吹起笛子来.吹着吹着,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蓑衣也没有脱掉.月亮升起来了,他也不知道.生:〈〈舟过安仁〉〉我能读懂的是:在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两个人把撑竿用的竹竿和划船的船桨收起来了.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三,品读,想童趣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师: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生:我觉得最有趣的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师: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生: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蓑衣也不脱,清风明月伴随着他进入梦乡.师:(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再上面睡觉,多好玩啊!生: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看着看着,看睡着了.师: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生:"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生:在原野上,牧童正在吹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师: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生:我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一片生机勃勃的情景.生:远看,小草就像绿色的地毯,一直往前铺展;近看,小草探出了小脑袋,在微风中跳舞.师:"六七里"和"三两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生:听到了笛声.师: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播放音乐《牧童短笛》)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五年级语文教案生:时而吹几下曲子,又放下笛子哼唱几句.生:时而迎着微风悠闲地吹着,又贴近老牛跟他说几句话.(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师: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师: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师: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舟过安仁》的童趣形象.师: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再去感受童趣.出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师:你们就是那两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童1:(把船桨放下)我们不划船了.童2:(把篙收起来)我也不撑篙了.童1:我们坐在凳子上,休息一会儿.童2:怎么船一动也不动了.有什么办法让船行走呢(思考了一会儿)童1:哦,有了,看我的.(说着去拿伞)童2:这个办法好.(撑起伞)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师:(参与再现想象的情景)我是诗人杨万里.(指全班同学)你和你的同桌就是那两个可爱的很有创造才能的孩子.表演过程如下:童:(一人撑竹篙,一人划船,忽然他们把竹篙和船桨都收起来了,接着撑起一把伞.)诗人:(做出百思不解之状,自言自语)我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哎,两位小朋友,你们怎么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啊!童:你看看就明白了.(还有其他的各种回答)诗人:(作出恍然大悟状),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奇思妙想,别出心裁啊!童:您也上来和我们一块玩吧!(其他学生纷纷自由回答)师: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生自由读,指名读)师: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学生自由背诵古诗.)四,拓展,延童趣.师: (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瞧:(图画)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作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发出声响,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生:(读相应的诗)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eng)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生:(读)桑茶坑道中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师:一只乌鸦飞过来了,快去看,乌鸦有没有长胡须.生:(读诗) 鸦一鸦飞立勾栏角,仔细看来还有须!四,作业,编故事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牧童》与《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
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
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
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
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
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
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
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三、学习《舟过安仁》
1.初读诗歌,读准字词。
在插图中找一找:篙gāo:竹篙,撑船用的棹:zhào:船桨
2.指名朗读,交流信息。
①从中我们了解到了杨万里曾经坐船经过湖南安仁,看到了一幕怎样的场景呢?竟然能吸引住大名鼎鼎的诗人看得兴致勃勃并赋诗一首呢?
(两个淘气可爱的小童,在船上既不用篙又不用桨,竟然撑开伞使动着风,想让船儿前进寻找乐趣呢。
)
②这有趣又快乐的一幕,诗人一开始就一目了然的吗?还是?你是怎么找到答案的?插图?读诗?
(理解“收篙”、“停棹”、“怪生”、“使风”)
3.欣赏插图,品味诗境。
①仔细观察,发表见解。
自由读读诗句,再看看插图,渔船上这两个小童正在撑开伞使弄着风,玩得开心极了。
你看到这是一对()小童呢?说说自己的分析研究。
讨论反馈: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天真可爱的、无拘无束、贪玩的野小子等。
②激发情趣,深化理解。
依老师看来,这一对小童是两个笨笨的、傻傻的小孩。
瞧,放着好好的船桨和船篙不用,却用一把油纸伞来使风,不管怎么说,利用伞带来的风力肯定不及撑篙和划浆的力量大,船肯定行驶得很慢。
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你们怎么看这两个孩子呢?
(当然不是,因为这两个孩子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乐子,寻找玩耍的乐趣,而并不是真的要划船,而且他们玩出了名堂,模仿那些帆船,有了新发现。
这是两个淘气包,天真无邪又可爱。
)
学生各抒己见,结合朗读此诗
③激发想象,领略童趣。
这真是一对快乐宝贝,调皮小子,很会玩耍,不知这个鬼点子是谁想出来的。
也许他们早就心痒痒,想趁船的主人不在而大显身手呢!不管怎样,图上的一幕中这两小子一唱一和正在议论呢。
他们到底在聊些什么呢?同桌体验角色,尝试给他们配一段对话,可以从两个孩子大宝与小宝溜上船开始设计。
想一想,说一说。
对话提示:
大宝:快来!小宝,船上没有人耶。
小宝:真的,太好了!
大宝:
小宝:
大宝:
小宝:
……
反馈交流,评点童趣。
4.体会情感,提升朗读
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一幕,都会被这两个孩子给吸引逗乐的。
诗人看到这两个小调皮,不但没有去呵斥责骂他们,而且还看得兴致勃勃呢。
指名扮演诗人,欣赏的语气朗读诗歌。
看着看着,此时在杨万里眼中,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情景已经成了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勾起了自己无限美妙的童年回忆。
可惜自己的童年已一去不返了,他是多么羡慕这两个野小子呀!指名用羡慕的语气来读一读,背一背。
四、比较总结,选择作业
②学了这两首诗,你能说一说他们的相同处吗?你能用语气、语速、语调、神态、心情等来读或背出它们的不同吗?
③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牧童》和《舟过安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扩写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并读一读。
作业纸
姓名()
想一想,写一写: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选择作业:
A、抄写《牧童》和《舟过安仁》。
B、根据古诗《牧童》、《舟过安仁》,选择喜欢的一首扩写成一篇短文。
C、课外收集描写童年乐趣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