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造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3.3)--第三章第3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第三章广告创意概论
感性形象 真实
情感诉 求真实
创意内 涵真实
二、广告创意是真实与艺术的辩 证统一
广告创意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 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对立统一。 其次,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再次,本质与非本质的统一。
最后,二者呈主从关系。广告创意的真实性决定并制约着艺术性, 广告创意的艺术性必须为真实性服务。
第七节、伦理性原则
一、创意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伦理性原则提醒每一位广告人,应经常反思广告创意潜在的负 面影响和危害。
广告创意和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既复杂又微妙。创意的伦理性 原则就是指广告创意活动必须置于伦理道德的约束之下。
二、 问禁、问俗、问讳
• 反思广告创意 是否违犯了国 家、行业有关 的禁令与戒律。
问禁
问俗
• 问俗就是要熟知不 同国家或地区、不 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文化禁忌。
• 问讳就是要力求避 免广告创意中涉及 忌讳的事或出现引 起不愉快的字眼、 画面等。
问讳
三、寻求适度的突破
创意既要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又要积极寻求适度的突 破。
伦理其实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它亦具有时代特征,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也在相应地调整和发展。尝试适 度突破,有时虽然挑战世俗观念会引起公众舆论的争议, 但却给受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 效果。
思考与练习题
1 如何理解广告创意的单纯性原则?这对信息的传 播有何意义?
2 告创意作品并做评析。
3
4
5
6
7
DISPOLAB婴儿防晒霜(见图3—48)
是如何表现创意的。
8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知识点
选择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2.华生按不同的言语方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1)习惯的思维(2)无声的思维(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3.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1)年龄(2)练习的分配4.儿童剧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1)惧(2)怒(3)爱5.(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地发出的行为6.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决不是由刺激引发的;(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7.强化有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8.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9.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小步子前进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10.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11.观察学习的模式:(行为,言语,象征,抽象,参照,参与性,创造,延迟)12.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的来源13.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环境正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的。
1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论述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习惯?(1)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2)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代币法,就是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2010、7)第一章创新基础知识一、创造的理论基础1、创造的定义:个体或群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成果的认识和行为的活动。
2、将创造的层次依次由外向内逐层递进,表现在“成物”(外在的,静态方面的创造性结果)“成思”(内外结合,动态方面的创造过程)“成己”(内在的,本质的)3、创造的实质: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创新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行为。
4、最早研究创造问题的文献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学者帕普斯的《解题术》。
5、创造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936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
6、194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韦开教授提出“形态分析法”。
7、1942年,戈登发明“统摄法”。
8、1944年,日本东京大学市川龟久弥教授提出了“等价变换法”。
9、1954年,奥斯本创建“创造教育基金会”(CEF),发起每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性大会,CEF 定期出版创造学专业刊物“创造性行为”。
10、1957年,美国陆军发明了“5W2H”法。
11、1979年,苏联学者T·C·阿利特舒列尔创立了“物场分析理论与方法”。
12、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相互关系:发现是产生发明的重要源泉;发明对发现有积极的反作用;技术革新是技术发明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13、创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追踪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14、创造学定义:“活动观”“能力观”是以创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15、创造学的研究对象:①四项基本要素②创造过程③创造原理④创造力⑤创造教育⑥创造评价16、创造技法的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展创造活动普遍适用的,程序化、规范化的方法与技法。
17、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三章 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精神
第三章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的成功,无论是活跃智力还是实际应用,都有赖于科学的自校正特征。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
任何正确的实验,也都必定有可能重做。
这与科学家的性格或信仰无关;一切都在于证据是否支持他的论点。
用权威作为论证是不能算数的;权威们往往是错的事情多的是。
——萨根《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的形成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提出假说、检验假说、修正假说和形成理论等六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特征,完成这个步骤都需要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这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综合就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全部内涵。
1、关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定义科学方法是研究主体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并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总要应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布骤,才能获得一定的认识。
广义的科学方法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所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如物理学的光谱分析方法、化学中的比色方法、生物学中的同位素示踪方法等等;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一部分学科或一大类学科都采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说方法、归纳演绎方法、分析综合方法;三是适用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
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哲学方法作为最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对一般科学方法还是对特殊科学方法都有指导意义;一般科学方法虽然和特殊科学方法相比有一般性,但和哲学方法相比又带有特殊性;一般科学方法对特殊方法提供指导,又以特殊方法为基础,而哲学方法也要从一般科学方法和各种特殊方法中汲取营养。
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特殊的科学方法在一定情况下,随着科学的发展,可以转化为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反之亦然。
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哲学方法。
如系统方法,就有可能转化为哲学方法。
新版马原第三章部分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 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 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新生事物成长的复杂性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倒退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二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所谓阶级是指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阶级斗争的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和结果先进阶级对反动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形态的质的飞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斗争中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从而使社会形态处于量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革命的实质社会革命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革命阶级推翻反动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三章简答题以及回顾第二节
回顾题1、毛泽东同志晚年有那些错误做法?如何认识这些错误做法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革命新道路成功原因?第三章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内容及提出意义?基本纲领的内容①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基本纲领的意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充分展开和具体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①实践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②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国际意义:为同类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探索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方法意义:对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具有启迪意义。
2、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关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考研强化阶段:马哲知识点详解之第三章(三)
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统⼀规律 1、⽭盾的同⼀性和⽃争性 对⽴统⼀规律⼜叫⽭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盾,⽭盾双⽅既统⼀⼜⽃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之间既对⽴⼜统⼀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统⼀。
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盾的同⼀性是指⽭盾双⽅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的含义: 第⼀,⽭盾双⽅相互依存,就是⽭盾双⽅互为存在的前提,⼀⽅的存在以另⼀⽅的存在为条件,双⽅共处于⼀个统⼀体中。
第⼆,⽭盾双⽅相互贯通。
是指⽭盾双⽅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是⽭盾双⽅相互渗透,就是⽭盾双⽅中都包含着对⽅的因素;其⼆是⽭盾双⽅向⾃⼰的对⽴⾯转化的趋势。
(2)⽭盾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排斥、相互对⽴的性质。
⽭盾的⽃争性是⼀个具有⼴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盾双⽅激烈冲突,也包括⽭盾双⽅的区别和差异。
(3)⽭盾的同⼀性和⽃争性是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先,同⼀性和竞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
⽭盾的同⼀性之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因为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个统⼀体中,保持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互相转化。
然⽽,条件都是可变的,⽭盾的同⼀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静⽌和稳定,也是暂时的、可变的,因⽽是相对的。
⽭盾的⽃争性之所以是⽆条件的、绝对的,是因为⽆论在任何条件下⽭盾双⽅都会有⽃争。
⽭盾的⽃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
⽭盾的⽃争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第一节教学ppt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 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 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 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 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 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 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 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 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
决定
唯 心 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唯 物 史 观
决定
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
忽视了思想 动机背后的 物质原因
忽视了人民 群众创造历 史的决定作 用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 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 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 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作用
A. 社会存 在 决定社会 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社会 存在的需要 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社会 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社 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分析“自私意识” 的产生)
B. 社会意 识 又有其相 对 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 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 成的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 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 经济基础发生矛盾。 (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 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 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 矛盾等等。 (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 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没落时期, 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其矛 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B.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 B.以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为 前提,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 意识
发展史
C.承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C.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 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 决定作用 中的决定作用
(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 境和人口因素 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 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2)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 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 分组成 (3)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 权是核心 (4)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 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 度和增长速度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 社会的发展。
人口决定论: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 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原因。
马 尔 萨 斯
3、生产方式 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 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 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 式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产 力 生产方式
◆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
1、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
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 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 等。
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其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其二﹐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 方式才能对于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其三﹐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 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马原第三章总结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熔体纺丝工艺原理总结
第三章熔体纺丝工艺原理总结概述熔体纺丝属于聚合物直接纺丝方法,相对于溶液纺丝方法而言,工艺简单,速度快,对环境影响较小,适合于几乎所有热塑性聚合物的纺丝。
溶液纺丝分为干法纺丝(使用挥发性溶剂)和湿法纺丝(采用非挥发性溶剂)两种方法。
由于涉及到溶剂的回收和物质交换,因此纺丝速度低于熔体纺丝,而且溶液纺丝成形过程中丝条所经受的拉伸少,纤维强力低,因此应用很少,只有少数聚合物纺丝使用。
PP、PE、PA 和PET一般采用熔体纺丝;醋酯、聚氨酯和一部分PAN采用干法纺丝;粘胶纤维、维纶、铜氨纤维和大部分PAN纤维采用湿法纺丝。
思考题:试比较熔体纺丝、干法纺丝和湿法纺丝法的工艺特征和产品特征。
第一节熔体纺丝成网工艺原理聚合物切片送入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挤压、过滤、计量后,由喷丝孔喷出,长丝丝束经气流冷却牵伸后,均匀铺放在凝网帘上,形成的长丝纤网经固网工序(热粘合、化学粘合、水刺或针刺)加固后成为熔体纺丝成网法非织造材料。
1、工艺流程为:聚合物切片→切片烘燥→熔融挤压→纺丝→冷却→牵伸→分丝→铺网→加固→切边→卷绕2、纺粘非织造工艺参数:聚合物种类、熔融挤压条件、纺丝孔尺寸、冷却空气、拉伸/牵伸方式、固网方法(重点掌握热轧粘合工艺参数对纺粘非织造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思考题:试画出化纤长丝生产和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图,并标出每个工艺步骤的名称和作用。
一、熔体纺丝工艺特点熔体纺丝工艺具有过程简单和纺丝速度高的特点,在熔体纺丝过程中,成纤高聚物经历了两种变化,即几何形状的变化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几何形状的变化是指成纤高聚物经过喷丝孔挤出和拉长而形成连续细丝的过程;物理变化即先将高聚物变为易于加工的流体,挤出后为保持已经改变了的几何形状和取得一定的化纤结构,使高聚物又变为固态。
原则上讲,分解温度高于熔点温度(或流动温度)的热塑性高聚物都可以采用熔体纺丝法。
二、熔体纺丝工艺过程(以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为例)主要步骤:―高聚物纺丝熔体的制备;―熔体自喷丝孔挤出/纺丝;―挤出的熔体细流的冷却和拉伸成形;―成形的纤维长丝铺网与固网。
第三章 学习及其理论解释
1.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
联结指的都是某情境(situation)仅能唤起某些反应(response),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求教师向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亲自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使学生成为发现者。
评价:
优点:发现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缺点:他无视学生学习的特点,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同时对发现学习的界定也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
评价:接受性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学习者可以尽快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间接知识。接受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精确的,而且便于储存和巩固。
局限性:接受学习的含义是模糊的,他未能弄清接受学习的本质,对于接受学习的评价存在夸大不实之处。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认知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份是“一套感知的类目”。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并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这种各部分存在联系的知识,使人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triz创新原理
triz创新原理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创新原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旨在通过识别和利用普适的创新原则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TRIZ创新原理,可以用于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技术问题。
1. 分割原理:将问题或系统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
2. 统一原理:将相似的元素或部分合并在一起,以便提高效率或减少复杂性。
3. 折衷原理:在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4. 过渡原理:通过增加中间步骤或过渡状态来解决问题,以减少冲突或困难。
5. 功能转移原理:将某个元素或部分的功能从一种方面转移到另一种方面,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6. 反向思维原理:反过来思考问题,寻找相反的解决办法。
7. 层次原理:通过增加层次或复杂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效率或解决矛盾。
8. 资源利用原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或条件来解决问题,以减少成本或提高效率。
9. 逆向思维原理:从目标状态开始思考,逆推出解决方案的步骤或过程。
10. 引起相反效果原理:通过引入相反的因素或条件来解决问题,达到相反的效果。
这些TRIZ创新原理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帮助人们解决技
术问题并激发创造力。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马哲原理第三章-例子
第三章案例普遍联系1——它为何患“不育症”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颅榄树。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它身体硕大,行动迟缓,样子有点丑陋。
幸好,岛上没有天地,它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育后代。
大颅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木纹很细,树冠秀美。
渡渡鸟喜欢在大颅榄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
十六、十七世纪,带着来福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
不会飞,跑不快的渡渡鸟的厄运来临了。
枪打狗咬,鸟飞蛋打,没有多少年,渡渡鸟越来越少。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了。
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
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种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使生态学家深深地焦虑。
大自然创造一个物种要成千上万年,无论人类多么心灵手巧,现在也难以创造大颅榄树。
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项紧急的课题。
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
这一年渡渡鸟正好灭绝三百周年。
而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发现,它的年轮正好是三百年。
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就到处找到渡渡鸟的遗骸。
一天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遗骸,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
一个想法浮上他的脑际:也许渡渡鸟与种子发芽有关。
可惜世界上已经没有渡渡鸟了。
不过他想,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有。
吐绶鸡就是一种,他让吐绶鸡吃下大颅榄树的种子,几天后,种子排出体外。
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面的硬壳也消化了一层。
坦普尔把这些种子栽在苗圃里。
不久,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
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
原来,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
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扼杀大颅榄树的生机。
绘画构图学-第三章 绘画构成原理(之二)
绘画构图学-第三章绘画构成原理(之二)绘画构成原理是研究绘画构图法则的基础。
绘画构图学实际是绘画的视觉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
绘画构图的形式就是视觉心理在构图中的运用,构图法则是创造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美感的构图形式的方法规律。
第二节图形与画面的形成一、绘画为观众规定了知觉对象在石膏素描时,我们力求表现出看到石膏像的第一印象,即石膏像与背景、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的整体统一关系。
哪儿亮、哪儿暗、哪儿突出醒目、哪儿模糊不清、哪儿是主、哪儿是次,这些在这第一印象的视知觉中是十分鲜明的。
(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关于感觉与知觉的概念: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由于不知“视知觉现象”中的“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知如何支配视觉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不会“整体观察”,因而导致随着自己视线对石膏像各局部即背景的仔细观察,而将处处画得“如实”清晰实在,把背景和各局部都画得“跳到前边”,画成了一张平均对待、画得很“碎”的石膏作业画,失败了。
所谓“知觉对象”,即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的事物,与此同时,只被我们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为衬托着这种对象的背景。
知觉对象和背景总是随着人的注意力的转移,注视点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着。
绘画构图的任务之一,就是给观众以明确的知觉对象,让观众首先看见你表现的重点对象。
也就是规定了图形与背景。
图形即所画的形或物,背景即区分于图形的部分,简称“地”。
图形一旦被人们所知觉,便有与背景分离,图形在前,背景在后的感觉。
如果画家没有规定知觉对象,有意使人们的视知觉不断改变对象与背景关系,那么在观察这种图时,随着视知觉的注意的转移,知觉对象的图形与背景也发生转化,就会发现难以区分表现对象和背景(图35)。
图35 有意不规定知觉对象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平时,我们绘画中的形象,图形与背景是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的。
作为绘画,除了为心理学做研究的图例,那种捉弄观众视知觉注意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形的绘画是很少见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究是开创性的, 而且他的实验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 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条件反射理论 被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第一个打出了行为主义的旗帜,他 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及其研究作为学 习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 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通 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 而形成了新的行为习惯。华生所做的一个让 婴儿形成对兔子的恐惧的实验说明了这为一门科学, 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 行为。(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 原则不但可用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 解释人的行为。(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 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 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 立起所要建立的反应。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是后期行为主义对学习心理学最 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习理论。 (一)斯金纳的学习实验 斯金纳发明了一种叫“斯金纳箱”的学 习实验装置,进行白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 实验。
(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个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 为,前者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后者是由机 体对环境发出的反应。经典性条件反射针对 的是应答性行为,而操作性条件反射针对的 是操作性条件行为。
(四)新行为的塑造 塑造就是通过小步子反馈来帮助学习者 形成新行为的方法。 1.链式塑造 将任务分成许多小步子,完成每一步时 都给予强化。其步骤为:(1)终点行为; (2)起点行为;(3)步调划分;(4)即时 反馈。
2.逆向链式塑造 就是“倒序”地习得复杂的行为。这种 策略的优势在于,每一次联系的结果都是一 段完好的文字,以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地 看见全貌,并且强化的路线较短。
创造原理举例
创造原理举例
创造原理是创新和发明的基本法则,它包括产生新的想法、发现新的方法和实现前所未有的事物。
以下是一些关于创造原理的例子。
1. 组合法则:将两个或更多的现有元素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产品或概念。
例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就是通过将手机、计算机和其他技术元素组合而成的。
2. 用途变换法则:改变某个元素的功能或用途,以满足新的需求。
举个例子,将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应用于家庭能源存储系统,使其在停电时可以为家庭提供备用电源。
3. 反向思维法则:寻找与常规相反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传统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无法解决对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出现了点对点借贷平台,通过连接个人和企业直接进行借贷,实现了更高效的融资方式。
4. 模仿法则:借鉴自然界的优秀设计和构造,将其应用于人工创造中。
例如,仿生学思想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被广泛应用,规避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面临的气动阻力问题。
5. 替代法则:用新的元素或方法替代旧的元素或方法,以提高效率或满足新的需求。
举个例子,传统的混凝土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开裂和变形等问题,而钢结构建筑则能够更好地抵御这些问题并提供更大的内部空间。
通过遵循创造原则,人们可以不断创新和发明,改善现有事物或创造全新的事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挖掘深化创造原理
任何事物发展总是遵循从不完善到完善这样 一个过程,这也是创造新事物的常用法则。 围绕原事物进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挖掘其 潜能,深化拓展其功能,这就是挖掘深化创 造原理。
案例1 汽车发动机的演化
传统往复运动式发动机
(三角活塞旋转式发动机)转子发动机
发动机燃气的变化
天然气发动机 氢气发动机 水燃料发动机 净化污染空气发动机 液态空气发动机
一、相似法创造原理
相似创造原理是指在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创 新的目标的基础上,模拟某一事物的结构形态、功 能行为或者通过类比由已知事物的结构形态、功能 行为去判断出未知事物的结构形态、功能行为,从 而实现创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联想创新法、仿生创新法等都是属于相似创造 原理范畴的创新技法。按照创新的目的与内容来分, 主要可分为结构形态相似法与功能行为相似法两种 形式。
案例 “吹”尘器到吸尘器。
案例 “凤尾裙”
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 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 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 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于修饰, 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 路顿开,该时装商店也出了名。
案例 脱水缸的防噪音防颤抖问题
TCL在不断加大研发力度的基础上推出 了若干款符合中国文化修养、审美意识、 更符合多 重身份使用的新产品,用专家的话说即达 到了“东 方审美情趣与现代化的统一”;市场上一 款珠光宝 气的“宝石”手机新推出时,很多地方甚 至卖到了脱 销的程度。
(二)减法创造原理
把原有事物中多余的、陈旧的、繁琐的和无 足轻重的部分去掉;或者在原有事物的基础 上,减去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同时强化事物 的主功能,使之功能鲜明,结构精巧,从而 产生完全崭新的功能或效果,这是减法创新 思维的真诀,应用这种创新思维进行创造便 是与加法同样简便易行的减法创造原理。减 法创造原理最明显的效果是产品成本降低, 主功能完善。
二、继承借鉴创造原理
世界上绝大多数新事物都是从某个原有事物 中衍生出来的,这种衍生既可能是遵循基本 继承原事物属性,局部加以变化的原理发展 而来;也可能是受他事物的启示,借鉴甚至 移植他事物的长处,在原体上发展而成。 重在继承和利用,称为继承创造原理 重在借鉴或移植,称为借鉴创造原理。
二、相对创造原理
相对创造原理是指从与原有事物的性质上具有 相对关系的另一极,来求得实现创新目标或解决问 题的途径的一种规律性思路。 相对创造原理主要运用的是逆向思维方法,当 人们从一个方向探索问题受阻时,不妨从与问题相 对的另一方向进行探索。 实践证明,这种貌似与问题原极方向背道而驰 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
(一)加法创造原理
“增”同义于“加”,用“加法”创造比较 容易把握。生活中应用“加法”创新思维创 造出新事物的例子比比皆是。
案例 多功能打火机
案例 手机
刘小康设计 屈臣氏是卖水,讲创新,很难再在水上做什么文章。这个设计带 给他们企业文化一个新的方向——年轻人的时尚文化和现在的生活方 式。 浅绿色的选择也或多或少迎合了当下流行的“环保”概念,又一 个心理附加值。 设计成功揉合了文化艺术与商业设计的元素,同时取得了提升品 牌市场地位与促进本土设计文化发展的成效。 此设计赢得2 0 0 4年「瓶装水世界」全球设计大奖及2 0 0 6年 由香港传艺中心颁发的大中华杰出设计大奖。
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 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 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
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 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 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 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 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
案例 放大的电视
案例 放大的瓶口
(四)微缩创造原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探索宏观世界奥秘 的同时,不断将视野伸延到物质的微观世界。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使人们对加大事物尺 度感兴趣,而且还不断产生科技产品微型化 的消费需求。有意识地将产品微缩,从而创 造出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新产品,这种创造 原理称为微缩创造原理。
小型耕整机特别适 用于山区、丘陵地 带的犁耙作业,配 上相应的机具可进 行抽水、碾米、发 电、收割、脱粒等 作业。
第二节 对极思维创造原理
所谓对极思维创新,是指以某一原有事物为 原极观察点,进而像雷达一样多角度、深层 次、全方位和大视野地在四维空间中进行辐 射与扫描,以探求与之具有对极关系的相似、 相对、相异的新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 活动。 对极思维创新可以分为相似、相对与相异等 三种创新思维形式。
案例 会飞翔的汽车
保罗.穆勒,发明的“空中轿车”借鉴和移植了鹞式战斗机的垂直 起降技术,并加以改进,发明了专用的垂直起降技术---Aerobot。
案例 过去、现在、未来的计算机
第五代人工智能计算机 光子计算机 生物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三、增减、扩缩创造原理
对一个事物的功能,作用、影响、数量、面积、体 积、范围、规模、程度或内容等,有目的地加以增 减或扩缩,从而创造新事物,这就是增减、扩缩创 造原理,它是原极创造思维原理中最易为初涉创造 领域的人们所掌握的创造方法。 一般地,在涉及事物在功能、影响、数量、程度、 内容时,比较常用“添枝加叶”和“去枝削叉”的 增减法进行创造;而在涉及事物的形体、容积、范 围、规模时,则常用扩缩法进行创新。
(二)借鉴创造原理
创新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种是无视他人成 功的经验,一切都靠自己从头摸索前进;一 种是在保持自己独立创新的意识下,以我为 主,博采众长,吸收他人先进的东西,为我 所用。显然,第二种途径是一条易使创新成 功的捷径。这条捷径的显著特点是借鉴移植, 因此按这种方式进行创造的原理又称为借鉴 创造原理。科技史上运用借鉴创造原理创新 成功的情况非常普遍。
案例 鸟与飞机
(二)功能行为相似法
功能行为相似创新法进行对极思维创新的着 眼点不是事物的结构形态,而是追求与对极 事物的功能行为上的相似,因此创新者无需 深究模仿事物的形态与局部细节,只需在功 能行为上进行仿真。
案例 驱蚊仪
科学研究表明,雄蚊仅靠花 蜜、植物汁液等营养就足够, 不吸血,而雌蚊除了上述营 养外,特别中怀孕期,还要 吸取人畜血液中的养份,如 维生素A、胆固醇等,才能 孕育产卵;而受孕后雌蚊不 想再受孕便会躲避蚊。驱蚊 器是利用这个原理,模拟雄 蚊飞行时震动翅膀所发出声 音的频率来吓走雌蚊,达到 驱蚊效果。
三、相异创造原理
创新最忌雷同与重复。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名言: “第一个把美女比喻为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重复这一比喻的, 是庸才;第三个重复这一比喻的,是蠢才。”所以,创新者的思 维重心应时时向“标新”和“立异”方向倾斜,只有不局限于原 事物的框框,善于思维发散,才能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事物来。 相异创造原理就是突出“立异”的创新思维,它是从原有事 物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探求新奇独特 或多种多样的实现创新目标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创造原理。 相异创造原理有两种基本形式:独特新颖法与多样选择法。
门基本的结构是门板绕着一个固定的门枢 (销联接的转动副)运转。
三诺笔记本音箱——ispeak-600 2010红点设计大奖
两个不规则几何体通过 内置磁铁巧妙地组合成 一个酷似水杯的圆柱体, 外包装卸除后可用来当 花瓶、笔筒等容器;它 小巧精致,USB供电设计, 无须另置电源,随插随 听,音乐发烧友可以随 身携带,优美的弧形和 手触开关让触感极佳; 它时尚环保,亚克力外 包装,可重复利用。
(一)继承创造原理
继承近于模仿,但并不是简单的原物重现。 学机械工程的人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我们 具有的机械设计能力,完全得益于在学习阶 段进行的大量模拟设计训练。因此从某种意 义上来说,工程设计是最广泛地应用继承创 造原理进行创造的实践领域,是利用他人设 计成果进行再创作的专门学问。
案例 万变不离其宗的门
案例 电子产品的微型化风暴
收音机
摄像机
案例 微型机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SCT系列微型三轴伺服横走式机械手适 用于60吨-160吨的各类卧式注塑成塑 机,用于产品的取出。
微耕机在发酵床猪舍翻耕,大大降低饲养员的劳动量。
微型电磁振动给料机广泛 应用于轻工、化工、粮食 加工、商业等行业,用于 粉状、颗粒状物料的给料、 配料及定量自动包装等生 产流程中,并可实现集中 控制和自动控制。与其它 形式给料机相比,具有体 积小、选题轻、结构简单、 耗电省、可无级调节给料 量等特点。
案例
松下的“Walk-man”-松下电器的工程师将半成品-只
有放音功能的收录机带在身边散步,引起人们的好奇,发现商机
VCD——录象机的放像功能。
(三)放大创造原理
放大创造原理是扩大创造原理的表现形式之一,用扩大法创新 是指以原事物为基础进行延拓、衍生,或者是将原事物的尺度 或某一功能进行放大,从而创造新事物。由于前者实际上与加 法创造原理相近,归人加法创造原理范畴,因此,后者就成为 扩大创造原理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是放大创造原理。 使用放大法,常可以取得令人惊喜的感官效果,实际上人们就 喜欢把东西放大,而且以巨大无比的创造产生过世界 世界七大奇迹就是以宏伟巨大而著称。中国的万里长城,以其 横亘山川的巨大身躯吸引了无数游客,据说长城是宇航员在太 空飞行时惟一能辨别的人类建筑物。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高耸入 云,成为巴黎的象征,美国的自由女神塑像巍峨耸立,给美利 坚平添风采。人们为了大而醒目,把广告做得巨大无比;人们 为了大而醒目,把雕像刻在山巅。
(一)结构形态相似法
结构是指组成事物整体的各要素之间的搭配 和排列关系。以结构相似法进行创新,一般 可以不考虑自然物与人造物是由何种物质构 成制作的,也可以不必探究自然物与人造物 内在机理,关键在于研究怎样利用原型事物 的结构去进行对极思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