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课件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02
疗效评价研究
03
疗效机制探讨
分享现代医学对中药疗效评价的 研究成果,如某中药方剂治疗某 病症的临床试验报告。
探讨中药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 如中药对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等的影响。
安全性问题及不良反应防范
中药安全性问题
介绍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性问题,如药物过 敏、肝肾损伤等。
不良反应类型及原因
感冒
根据风寒、风热等不同证型,选用相应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胃痛
根据胃痛的性质、伴随症状等,进行辨证施 治,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
咳嗽
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咳嗽,如外感、内伤等, 采用相应的中药止咳方法。
失眠
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失眠,如心脾两虚、心 肾不交等,选用相应的中药安神方剂。
名方名案欣赏与启示
经典名方
国际市场准入壁垒
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需满足当地法律法规要求,通过相关认证和注册 程序。
文化差异与认知障碍
中药理论体系和疗效评价方法与西医存在较大差异,需加强国际交 流与合作。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需求
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可 控、安全有效。
规范化种植与炮制
推广规范化种植和炮制技术,提高中药材品质和 药效。
完整版《中药学》PPT 演示课件
目录
• 中药学概述 • 中草药资源及分类 • 中药基础理论体系 • 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 • 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 未来发展与挑战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特点
中药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强调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药物之 间的配伍与协同作用。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紫苏
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生姜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
清热药
石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夏枯草
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祛湿药
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薏苡仁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 结。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归经
中药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药理与毒理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等。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散剂
将中药饮片研成细粉后制成的干燥粉末状 制剂。便于携带和服用,可直接吞服或外 用。
膏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浓缩制成的半固 体外用制剂。具有保护创面、滋润皮肤和 局部治疗作用。
丸剂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对中药进行毒理学、药代动力学等 研究,评价其安全性。
中药临床应用的挑战与对策
中药质量控制问题
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中药 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中药质量的稳定 性和可控性。
中药临床研究的不足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 质量,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 依据。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问题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其成分、 性味、功效发生变化。
蒸制
将药物隔水加热至熟透,改变 其性味和功效。
中药的制剂类型
汤剂
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制成 的液体剂型,吸收快、作用迅速。
02
散剂
一种或多种中药粉碎后均匀混合而成 的粉末状制剂,便于服用和携带。
01
酒剂
将中药用酒浸泡提取制成的澄清液体 制剂,多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
加强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发挥各 自优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 系。
中药国际化问题
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医 药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药在国际 市场的竞争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在复方中的配伍 规律及用药禁忌。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理与毒理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 中药的药理作用和毒理
作用。
中药资源与鉴定
研究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收、加工及品种鉴定
等。
中药制剂与炮制
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工 艺和质量控制以及中药
的炮制方法和原理。
中药临床应用
探讨中药在临床各科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规律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包括利尿、排石、降尿酸等作 用。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包括壮阳、滋阴、调经等作用 。
中药学基本课件(医学生专用)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要点一
制备工艺
要点二
质量控制
包括原料处理、提取、浓缩、干燥、成型等步骤,每一步 都需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和参数,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 性。
包括原料质量控制、中间品质量控制和成品质量控制。原 料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中 间品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提取液、浓缩液等进行质量检查; 成品质量控制主要是对最终产品的性状、鉴别、检查、含 量测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生 产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中药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特殊药材的保管
对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和易变质药材,应采取特殊的保管措施,如 专柜存放、双人双锁管理等。
06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合理用 药
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原则
01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证型,选
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君臣佐使原则
02
根据中药的药性、功效及配伍关系,合理组合药物,达到增效
丹剂
多指由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制成 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外用 蚀疮去腐、生肌收口等作用。
散剂
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 粉末状制剂,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 。
膏剂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膏状 制剂,具有药效持久、滋润肌肤的特点。
丸剂
将药物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辅 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制剂,具有药效持 久、服用方便的优点。
药学的创新位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在中医药 高等教育中,中药学是核心课程之一。
重要性
中药学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中药的研 究和应用,可以不断发掘和传承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 更大贡献。同时,中药学也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药学_之总论_PPT幻灯片
23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 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
➢ 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 (冬桑叶)
➢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 蕾 槐花、玫瑰花 (红花)
2021/3/10
15
(四)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 《证类本草》:作者唐 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 年,载药1558多种,药 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 有学术、实用、文献价 值。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
2021/3/10
16
(五)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 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 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 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 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 贡献。 百科全书
2021/3/10
17
《滇南本草》:
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 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
2021/3/10
18
六、清朝时期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
(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 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
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021/3/10
1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 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 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
中药学全套(完整版)课件
2024/1/30
31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果与展望
成果
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快速发 展;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中药研究人才,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展望
未来中药现代化研究将继续深入,有望在中药新药创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中药产业将进一步升级和转型,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品牌;中药学将与现代医学更 加紧密地结合,共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药的性能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
中药的功效
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祛湿、化痰止咳、理气活血等,用于治疗 各种疾病。
2024/1/30
9
中药的炮制与制剂
中药的炮制
中药在入药前需要经过炮制加工,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工序,以减毒增效、 改变药性。
中药的制剂
2024/1/30
12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栀子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2024/1/30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消肿排脓。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13
祛湿药
01
苍术
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02
厚朴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03
藿香
化湿,止呕,解暑。
04
佩兰
化湿,解暑。
2024/1/30
• 妊娠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儿甚至堕胎的副作用,如斑蝥、水蛭、 虻虫、三棱等破血通经药。
• 服药食忌: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如生冷、油腻、腥膻、辛辣等 ,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病情。
完整版《中药学》课件
中药的用药原则:中药用药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同时,中药的配伍和剂量需严格控制,以确保安全有效。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内服法:将中药煎煮成汤剂或制成丸剂、散剂等口服,是中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外用法:将中药煎煮成外洗液、熏蒸、涂擦等,适用于皮肤疾病、外伤等。
注射法: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常用于急重症的治 疗。
贴敷法:将中药制成贴敷剂,直接贴敷在患处或特定穴位上,具有局部治疗或调节全身的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成分、用药方法、个体差异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合理用药、控制剂量、注意配伍禁忌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处理:停药观察、对症治疗、及时就医等
中药与西药联 合应用的优势: 协同作用,增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Part One
Part Two
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采集、炮制、性能、功 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
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神农氏时期,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了 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法。
01 归经: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或脏腑具有选择性作用,主要针对病变
部位或脏腑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中药对人体的作用趋势,升是指上升提举,降是指下降平
02 抑,浮是指发散走表,沉是指泻利下行。针对不同的病症和病因,中
药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趋势。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毒性的大小,中药可以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强疗效
中药与西药相 互作用的风险: 药物间化学成 分的相互影响, 可能产生不良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中药学--中药性能 课件
❖ 最早形成的最古老的一种性能。 ❖ 五味比其他的药性可能更容易感知 ❖ 徐灵胎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行能散、润肾燥、辛能散结、辛能通窍。 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解表药、行气药、活血化 瘀药、化湿药、温里药、开窍药很多都是芳香的药
辛散:可解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 用,治疗表证。 辛行:促进气血运行,有行气、行血作用,治疗气滞 血瘀。 辛香:芳香,避秽,开窍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 证。辛以润之:润肺止咳,润养补肺
6、相反: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 《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
也。” ❖ 《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 《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
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 ❖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
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
四、 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 ❖ 1、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 2、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 ❖ 3、使疗效降低——相恶。 ❖ 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
第六章 用药禁忌
❖ 用药禁忌概念: 为确保疗效,或避免出现毒副作用以保
证用药安全,临床上在某些情况下不能使用 某些药,或不能将特定的两种药一起使用。
❖ 一.配伍禁忌 ❖ 概念:两种特定的药不能配伍同用。实即相
反或相恶,以前者为主。前人总结为十八反 和十九畏。
❖ 1、十八反: 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
❖ 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 四、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 其一,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 ,使之恢复正常。
❖ 其二,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40《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的临床应用实例
感冒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如 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可选用麻黄汤、桂枝汤等 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高血压
中药如天麻、钩藤等具有 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 的辅助治疗。
糖尿病
中药如黄连、黄芪等可调 节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 症状。
中药的临床评价方法与指标
临床疗效评价
通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评估 中药的治疗效果。
01
02
03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 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类、叶类、花类、果 实种子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 发油类等。
各类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01
解表药
发散风寒、风热,治 疗感冒、咳嗽等。
02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热病 、热毒等。
03
祛湿药
祛除湿邪,治疗水肿 、风湿等。
对酶的影响
中药可通过抑制或激活酶,影响 生物体内代谢过程,从而产生药 理作用。
对受体的作用
中药可与受体结合,产生激动或 拮抗作用,调节生物体生理功能 。
01 02 03 04
对细胞膜的作用
中药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影 响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和运输。
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药可影响基因表达,改变蛋白 质合成,从而影响生物体生理功 能。
将药物置于高温中煅 烧至酥脆,易于粉碎 和煎出有效成分。
净制
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 分,使药物达到一定 的净度标准。
切制
炮炙
用火焰处理药物,使 其性能改变,增强疗 效或减少副作用。
煅制
蒸制
将药物加水蒸煮,改 变其性能,增强疗效 。
中药的制剂类型
中药学课件全套ppt完整版x
注意中药的饮食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 食物。
注意中药的妊娠禁忌
孕妇应慎用或禁用某些中药,以免对胎儿造 成不良影响。
注意中药的煎服方法及时间
不同的中药煎服方法和时间不同,应遵医嘱 正确煎服。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干姜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 饮。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 脉。
吴茱萸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 泻。
理气药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木香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枳实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香附
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消食药
山楂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神曲
消食和胃。
鸡内金
君臣佐使
中药处方中药物分为君、臣、佐、使 四种角色,君药为主药,臣药为辅药 ,佐药协助君臣药发挥作用,使药为 引经药或调和药性的药物。
用药禁忌
注意中药的用药禁忌,如孕妇禁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等。
常见疾病的中药治疗与处方举例
胃痛
胃寒痛可用良附丸治疗,胃热痛 可用清中汤治疗,气滞胃痛可用
柴胡疏肝散治疗。
中药的服用方法与剂量
服用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性确定服药时间,如补药空腹服, 驱虫药睡前服等。
服用方法
汤剂一般温服,丸剂、散剂等固体剂型可温开水 送服。
服用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确定剂量, 避免过量或不足。
中药使用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避免“十八反”、“十九畏”等药物的配伍 使用。
中药学的特点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强调中药的性 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和根茎类 一般及秋末或春初,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质量均佳的时节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 树皮,一般于春、夏时节植物生长旺盛,营养丰富,质量好,且树皮易于剥离的时节采收。 根皮,常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收。
动物及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动物类药材的采集 药材品种不同,采集时间各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全蝎、蜈蚣、地龙——夏末秋初捕捉。 桑螵蛸——三月中旬采集。 鹿茸——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会角化。
二、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食植物和狩猎,逐渐了解植物、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古籍中记述的“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形象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
秦汉时期: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本经),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经历了较长时期的 补充和完善。
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 择等原则;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药大辞典》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 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进行了几次中药资源调查,使目前中药总数达到12800种以上。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的自身发展需求,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上和 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促进了个分支学科的发展。
《食疗本草》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 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个制剂规范,是药学方面的重要文献。
明代: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医药学家,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 1892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也 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中药学课件中医中药医药卫生专 业资料
第一章 中药常识及基础理论 本章内容: 绪论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及采制贮存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 中药的应用
绪论 一、概念 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中药 国产天然药物 国外天然药物
化学药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 由于药物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进入21世纪,人们渴望健康,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已由过去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集预防、保 健、治疗及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模式,中医药以其特有的优势,并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及采制贮存 一、中药的产地 中药来源 植物 动物 矿物
药物的生长和形成取决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条件。
中药材的产量以及质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道地药材:
水制 水制是用较低温度的清水或用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一种炮制方法。
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矿物或贝壳类药材粉碎后,置于乳钵或碾槽内加水反复研磨,制取极细粉末的加 工方法。
矿物类药材的采集 矿物类药材可随时采集。
现代研究认为: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其所积蓄的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植物药,及生长 年限的长短有关。
人参——以6年生为最好。 甘草——呈逐年增加趋势。
三、中药的炮制 炮制
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需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以满足医疗 需要。
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如张寿颐的《本草正义》 精辟中肯; 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收录词目4300条,是近代有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当代的本草成就: 建国后,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从1954年,陆续影印、重刊或校点评注了《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 纲目》等数十种重要的古代本草专著。 当前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
各论载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
南北朝时期:
南朝刘宋时期雷斅著《炮炙论》 ,它叙述了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疗效,减轻毒性或烈性, 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隋唐时期: 医药学有较大发展: 公元659年颁行了《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 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本草拾遗》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
清代: 研究本草之风盛行,著名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十卷载有 921种,新增药物716种,补充了大量民间用药,如金钱草、 鸦胆子等; 《本草求真》(1769年),载药520种,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有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 本草学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继承和发扬方面均有新的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些加工处理方法,统称为炮制。
炮制的目的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减毒),以保证用药安全;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使其适应病情或扩大应用; 改变药物性状,便于贮存、制剂;
纯净药材,以保证质量和称量准确;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炮制的方法 修制 清除杂质 切制饮片 粉碎处理
二、中药的采集 中药材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直接影响药材中有效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而影响临床疗效。
植物药材的采收 全草类 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叶类 通常在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采收。 花类 多在花盛开时进行采收,可分批次采收。 果实和种子类 多数在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摘。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 且质量优于其它产地的药材。 判定的重要依据是临床疗效。
道地药材: 四大怀药——山药、地黄、菊花、牛膝、 四大南药——益智仁、槟榔、巴戟天、砂仁、 四大皖药——丹皮、木瓜、菊花、白芍、 浙八味——白术、白芍、菊花、麦冬、浙贝、玄参、延胡索、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