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子宫腺肌症临床路径.docx

子宫腺肌症临床路径.docx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 N80.003)行子宫切除术( 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 B 超及血 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腺肌瘤挖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

(四)标准住院日为≤ 12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 ICD-10: N80.003 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 2 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 TCT或巴氏涂片(必要时);(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 X 片或胸透。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 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 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 8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等。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 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 :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 :68.3/68.4/68.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 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 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 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 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 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 天。

1. 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 片。

2.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 天。

1. 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 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 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 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W 8天。

1. 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

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

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卫生部发布的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汇编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卫生部发布的妇产科疾病临床路径汇编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2009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呈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的特点。

(2)临床表现: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腹痛多发生在经前1-2天,行经第1天达高峰,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

甚至可见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等晕厥之象。

(3)妇科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或/和子宫增大、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子宫内膜异位症①症状:痛经、不孕。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盆腔检查发现内异症病灶;影像学检查(盆腔超声、盆腔CT及MRI)发现内异症病灶,血清CA125水平轻、中度升高。

③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内异症的通用方法。

在腹腔镜下见到大体病理所述典型病灶或对可疑病变进行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

(2)子宫腺肌病①症状:痛经;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及不规则出血);等提示。

②妇科及辅助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影像学检查(盆腔B超)、血清CA125(二)疼痛程度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

(三)证候诊断1.寒凝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②形寒肢冷。

次症:①经色紫黯有块;②月经量少或错后;③经行呕恶;④经行大便溏泄;⑤带下量多,色白。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白;脉弦、涩或沉紧。

2.气滞血瘀证主症:①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②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

次症:①经色黯红有块,或经行不畅;②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③肛门坠胀;④月经先后不定期;⑤经量或多或少。

舌脉:舌质黯红,或有瘀斑、瘀点,或舌底络脉迂曲,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涩。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特点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肌层异常增生。

本文将讨论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问题。

诊断诊断子宫腺肌症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

1. 病史调查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相关症状,如月经不规律、疼痛程度、性生活质量等。

了解病史有助于医生初步判断病情。

2. 体格检查医生可能会通过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和附件的异常,如触及到肿块或囊肿等。

3.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MRI和CT等。

超声波可以显示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量,MRI和CT则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孔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程度和伴随的其他结构病变。

治疗方法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首选方法,主要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缓解症状和控制病情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黄体酮、双膦酸盐和口服黄体酮受体调节剂等。

2. 手术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手术治疗是可行的选择。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子宫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栓塞术和子宫切除术等。

子宫肌瘤切除术适用于较小的子宫肌瘤,通过切除病变部分来减轻症状。

子宫肌瘤栓塞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堵塞肌瘤的血供来达到治疗目的。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病例,可以完全切除子宫和相应肌瘤。

预防与自我管理除了治疗方法,预防和自我管理也是关键。

以下是几种预防和自我管理的建议: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

2. 避免过度劳累,减少精神压力,保证充足的休息。

3. 饮食要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

结语子宫腺肌症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的生活和健康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症状。

同时,预防和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女性更好地保持健康和生活质量。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 病情说明指导书

子宫腺肌症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子宫腺肌症概述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肌层中,约15%同时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以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剧的痛经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

子宫形似倒梨形,是孕育胚胎、胎儿及产生月经的器官,从外至内可分为子宫浆膜层、肌层和内膜层3层。

其中子宫内膜的正常组织可分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英文名称:adenomyosi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子宫。

常见症状: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

主要病因: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病理检查、宫腔镜检查。

重要提醒:想要怀孕的患者,不应该接受子宫切除术、子宫内膜去除术和子宫动脉栓塞术,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寻找其他合适的治疗方法。

临床分类:子宫腺肌病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两种类型。

1、弥漫型者子宫均匀增大,前后径增大明显,呈球形,一般不超过12周妊娠子宫的大小,质地较硬。

2、局限型病灶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似肌壁间肌瘤,称为子宫腺肌瘤。

此类型因局部反复出血导致病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故与周围基层往往无明显界限。

相比子宫肌瘤而言,手术时更难以剥除。

二、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特点三、子宫腺肌症的病因病因总述: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至今不清楚。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子宫腺肌病是基底层子宫内膜侵入到肌层生长所致,受雌激素调节。

多次妊娠、分娩、人工流产、慢性子宫内膜炎等因素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生有关。

基本病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子宫手术在剖宫产等手术中所做的子宫切口可能会促使子宫内膜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

2、分娩有研究认为子宫腺肌病和分娩有关。

分娩时可能导致子宫细胞正常边界的断裂,从而使内膜细胞侵入肌层组织。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妇科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患者。

一、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经(TCD编码为:BFY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妇科临床研究》(肖承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临床常见证候: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3个月经周期。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经(TCD编码为: BFY070)和子宫内膜异位症ICD-10编码为:N80.901)或/和子宫腺肌病(ICD-10编码为:N80.003))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符合西医诊断但无痛经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有以下情况者,不进入本路径:(1)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直径>5cm或短期内明显增大者。

(2)疼痛节律改变,痛经进展或呈持续性。

(4)影像检查有实性或乳头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病灶血流丰富,阻力指数(RI)低。

(5)血清CA125明显升高(>200U/ml)。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处理

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与处理

康复指导
心理康复
○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生活指导
○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改善生活习惯,促进康复。
随访计划
○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和并发症。
随访计划
随访时间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随访。
随访内容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腺肌症病史的女性,患病风险增加。
慢性子宫炎症
○ 长期慢性子宫炎症可能刺激子宫肌层细胞增生,进而引发 腺肌症。
子宫腺肌症的症状
疼痛
痛经是子宫腺肌症最 常见的症状,表现为 经期疼痛,疼痛程度 因人而异。
月经异常
子宫腺肌症可能导致 月经不规律,如月经 周期缩短、月经量增 多等。
不孕
了解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复发情况、生活质量等。
随访方式
电话随访、门诊随访、网络随访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长期管理策略
01
定期随访
通过定期随访,监测 腺肌症患者的恢复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复发情况。
02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 式,如合理饮食、适 度运动等,以改善身 体状况,促进康复。
03
心理支持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理
通过药物调节 激素水平,缓 解疼痛和缩小 病灶。
常用药物类型
包括非甾体抗 炎药、孕激素 类药物等。
药物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效果 因人而异,需 定期检查和调 整药物剂量。
子宫腺肌症的定义
子宫腺肌症是什么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情况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情况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2.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 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2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子宫腺肌症管理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子宫腺肌症管理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和挑战分析
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未来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同时患者教育和心理支 持也将得到更多关注。
挑战分析
子宫腺肌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研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其本质;同时,如何制定更加科学合 理的诊疗规范,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也是面临的挑战。
影像学检查方法选择
超声检查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首选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子宫腺肌 症的病变部位、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 关系。
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在特定 情况下,如怀疑病变侵犯周围器官或 淋巴结转移时,可选择CT进行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 可选择MRI进行进一步检查。MRI对 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准确地显示病 变情况。
手术治疗方式及优缺点比较
子宫全切术
将子宫完全切除,彻底消除病灶 。优点是一次性解决问题,无复 发风险;缺点是丧失生育能力,
且手术创伤较大。
子宫次全切术
切除子宫体部分,保留子宫颈。优 点是保留部分生育功能,手术创伤 相对较小;缺点是存在复发风险。
病灶切除术
仅切除腺肌症病灶部分,保留正常 子宫组织。优点是保留生育功能, 且手术创伤较小;缺点是复发风险 较高。
术后随访管理策略
定期随访
术后患者应定期接受妇科检查、 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的 实验室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及
复发情况。
生活调整
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 良好心态等,以降低复发风险。
及时处理并发症
对于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 、出血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 应治疗,以免影响患者康复及生

子宫腺肌症管理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子宫腺肌症管理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精准医疗的应用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对子宫 腺肌症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 生活质量。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研发新型药物,尤 其是能够缓解疼痛、减少月经量、改善生育功能 等药物。
跨学科合作与综合治疗
其他肿瘤标志物
如CEA、AFP等,在子宫腺肌症中一 般无异常表现。
03
治疗原则与方法
药物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
药物治疗目标
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
常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类药物等。
注意事项
遵医嘱规范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及禁忌 症。
手术治疗适应症和术式选择
手术适应症
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 、疑似恶变等。
适用范围和目标人群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妇产科医生及相关医务人员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 治疗和管理。
目标人群
本指南主要面向患有子宫腺肌症的女性患者及其家属,为其提供科学、规范的 诊疗建议。同时,也可供医学研究者、医学教育工作者等参考使用。
02
诊断与评估
临床表现及分型
症状
子宫腺肌症常见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经量过多、痛经等。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重点内容回顾
子宫腺肌症定义与分类
01
详细阐述了子宫腺肌症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提高了对该
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诊断标准与流程
02
明确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包括影像学、病理学及临床表
现等多方面的综合判断,规范了诊断流程。
治疗原则与方法
03
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育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

妇科临床路径汇总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1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0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2016年最新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新增患者版告知单

2016年最新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新增患者版告知单

XXXXXXXXXXX医院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子宫腺肌病(ICD-10:N80.003)行子宫切除术(ICD-9-CM-3:68.3/68.4/68.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痛经、月经量增多等。

2、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压痛等。

3、辅助检查:盆腔B超及血CAl25等提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手术方式:子宫切除术。

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

(四)标准住院日为≤1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N80.0133子宫腺肌病疾病编码。

2、符合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宫颈细胞学筛查:TCT或巴氏涂片;(5)盆腔超声、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检查,肠道、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的第3-4天1、麻醉方式: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止血药物和其他必需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4、病理:术后石蜡切片,必要时术中冰冻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8天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等。

2、术后用药:根据情况予镇痛、止吐、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

【临床路径】子宫腺肌症

【临床路径】子宫腺肌症
□完成术前小结




长期医嘱:
□妇科常规护理
□Ⅱ级护理
□普食
□阴道冲洗 BID
临时医嘱:
□专科检查
□白带常规+滴虫+霉菌
□宫颈TCT,必要时诊刮
□血常规+血型、血糖、血脂、肝功、肾功
□尿常规
□凝血四项
□艾滋病、梅毒、丙肝、乙肝五項
□心电图
□胸部X光片或胸透
□盆腔B超,肝胆脾B超(必要时)□ 必要时行血清肿瘤标记物,腹部超声,盆腔CT或MRI,肠道及泌尿系造影,心、肺功能测定
长期医嘱:
□妇科常规护理
□Ⅱ级护理
□普食
□阴道冲洗BID
长期医嘱:
□妇科常规护理
□Ⅱ级护理
□普食
□阴道冲洗BID
术前医嘱:
□拟定于明日在选麻下行经腹或子宫全/次全切除术
□术区备皮
□留置导尿管
□术前一日晚流质饮食、术晨禁食水
□术前一日晚灌肠一次,术晨清洁灌肠
□交叉备血
□头孢噻汚针皮试()
□生理盐水10ml,皮试用
诊断标准符合率
质量考核:
1.1 诊断标准符合率≥90%
1.2 纳入标准符合率≥90%
1.3 主要处置完成率≥90%
1.4 术前准备符合率≥90%
1.5 检查项目完成率≥90%
1.6手术成功率≥95%
1.7抗生素超范围药物使用率≤1%
1.8 基本药物使用率≥90%
1.9 首选卫生材料使用率≥90%
1.10住院天数不低于80%标准住院天数的比例
长期医嘱:
□Ⅱ级护理
□普食
□会阴擦洗BID
□生理盐水100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腺肌症临床诊疗指南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中医妇科、生殖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
子宫腺肌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中,伴随周围基层细胞的代偿性肥大和增生,既往曾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局限性生长呈结节或团块,称为子宫腺肌瘤。

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癥瘕”、“不孕”等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1]
3.1.1病史
有月经量多、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病史;不孕病史;或有多次妊娠、反复宫腔操作、分娩时子宫壁创伤和慢性子宫内膜炎史。

3.1.2症状
主要表现为继发性、进行性加剧的痛经,疼痛多位于下腹正中。

常伴有经量增多和经期延长。

3.1.3体征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呈均匀性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而有压痛,经期子宫增大、压痛明显,经净后子宫可缩小。

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子宫活动度欠佳;合并子宫肌瘤时,则依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而异,双附件无明显异常。

3.1.4辅助检查
3.1.
4.1血液检查[2](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血清CA125值>35U/ml可协助诊断子宫腺肌症。

3.1.
4.2影像学检查[3-7](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
盆腔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及鉴别,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子宫内膜线前移。

病变部位为等回声或回声增强,其间可见点状低回声,病灶与周围无明显界限。

经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更有优势;
必要时行MRI检查。

3.2鉴别诊断
3.2.1子宫肌瘤[8,9](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两者均可表现为月经量多及经期延长,子宫增大或有不规则突出,但子宫肌瘤多无痛经及进行性加剧的腹痛史,浆膜下子宫肌瘤可扪及肌瘤质硬、活动,表面光滑。

B超检查子宫肌瘤结节为边界清晰的局限性低回声区。

3.2.2原发性痛经[8,10](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子宫腺肌症的痛经持续时间长,呈进行性加重;原发性痛经1-2天内消失,妇科检查原发性痛经无子宫增大或宫体压痛,B超检查无异常包块。

3.2.3子宫内膜异位症[8,1]
两者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但异位的子宫内膜发生部位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稍大,后倾固定,可触及宫骶韧带痛性结节以及附件粘连包块。

B超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

4辨证
4.1辨证要点
根据腹痛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及月经量、色、质的变化和舌脉及全身伴随症状辨别寒热虚实。

4.2证候[11](证据分级:IV/推荐级别:E)
4.2.1寒凝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疼痛剧烈、拒按,得热痛稍减,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块下痛减;四肢厥冷;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苔白,脉沉迟而涩。

4.2.2气滞血瘀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难忍、拒按,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色紫暗夹有血块,块下痛稍减;经前心烦易怒,胸胁乳房胀痛,口干便结;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4.2.3肾虚血瘀证
经期或经后小腹疼痛,或下腹结块,月经先后不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血块;腰膝酸软疼痛,神疲肢倦,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性欲减退,夜尿频;舌质暗淡,苔白,脉沉细涩。

4.2.4痰瘀互结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有血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头晕,肢体重着,胸闷纳呆,呕恶痰多;舌质紫暗,或边
尖有瘀斑,苔腻,脉弦滑或涩。

4.2.5湿热瘀阻证
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热疼痛、拒按,得热痛增,或下腹结块,月经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或经血淋漓不净,带下量多,色黄质黏,味臭;身热口渴,周身困重,或伴腰骶胀痛,小便不利,便溏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或涩。

4.2.6气虚血瘀证
经期或经后小腹坠痛,休息减轻,或下腹结块,经行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淡质稀;面色淡而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胖,边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5治疗
5.1治疗原则
活血化瘀。

依据辨证结果分别佐以理气行滞,温经散寒,清热除湿,补气养血,补肾益气,化痰散结等法。

还应结合病程长短及体质强弱决定祛邪扶正之先后。

如病程较短,体质较强,则属实证,以祛邪为主;如病程较长,体质较弱,多为虚实夹杂证,可扶正祛邪并用,或先扶正后祛邪。

5.2分证论治
5.2.1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12](证据分级:II/推荐级别:C)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5.2.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13](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加减。

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5.2.3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或补肾祛瘀方(李祥云验方)[14-15]加减。

(证据分级:III/推荐级别:D)
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当归、枸杞子、杜仲、菟丝子
桃仁、红花、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
三棱、莪术、地鳖虫、水蛭、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夏枯草
5.2.4痰瘀互结证
治法:化痰散结,活血化瘀。

主方:开郁二陈汤(《万氏妇人科》)合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16](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