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考场作文如何化用古典诗词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场作文如何化用古典诗词文化

考场作文如何化用古典诗词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典籍,千锤百炼,事例典型,内容充实,且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借用于学生高考作文当中,自有不言自明的效果。尤其在散文写作中,考生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用自己丰富的古典文化素养以及驾轻就熟的技法来结构全文,定会使文章文采斐然,底蕴深厚,思想深刻,流光溢彩。阅卷老师也自会觉得眼前一亮,喜由心生,也定能体会到中国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有益滋养,定能看到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人文精神,智慧闪光与文学资质,由此而获得高分也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一)唐诗宋词入文来,意蕴文采格自高。在高考作文中适时地使用诗词,具有三大优点:其一使行文具有意蕴,这是由诗词本身决定的,可以做到有文采;其二使行文摇曳多姿,在作文构思上能够做到新巧;其三可以体现考生的作文潜能,张扬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更多发展等级上获取优势。怎样在文章中巧妙使用诗词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尝试:

1、引用。在行文中,收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或观点,对其进行应证或证明,会使行文具有文学色彩。高明的考生还会使行文显示深厚的文化底蕴。

2、仿用。在作文中,有些好的诗歌针对于不同的话题却不能直接引用,这时可以进行巧妙的仿用。仿用的要求很高,难度大。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诗词本身便于仿用;二是话题适合使用诗歌;三是自己具有仿写诗歌的必备能力。

3、变用。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换一种方式进行再现。采用变用的方式也要注意三点,其一对诗词的理解要准确,不应牵强变化;其二要保留诗词的精华,发挥诗词本身的功效;其三是要切中自己话题的题旨,使得自己的变用与中心浑然一体。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巧妙地使用诗词的方式还很多,也可以在行文中兼用上述三种。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充分理理解自己缩写的话题与中心,充分理解自己的所要使用的诗词是否符合话题,不能为使用而使用;二是在使用中体现灵活,因为诗词的表意具有定性,要善于巧妙的翻出新义,体现考生的驾驭能力;三是在作文的备考中,可以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可供使用的诗词,为高考的临场发挥储备充足的粮食。

如2003年四川省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用“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作开头,第三自然段又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

否,应是绿肥红瘦。”论证认知问题,第五、第七两段更是巧妙串用:“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文章结尾以“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综观全文,作者八处恰当而巧妙地引用课文中的名诗句将历史的积淀和思想的厚度聚焦成文,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的感染力,在斐然文采中让人领悟了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是运用课文材料营造文学底蕴亮人眼眸的魅力。

再如浙江考生《一花一世界》中的变用:人与人是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的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儿是春住处?”王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黄庭坚说……王安石倒是承认,二十四番花信风罢了。春自然也走了,春归何处?引得这些词人话语纷纷。其实他们都对,诗人有诗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同的人对世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丰富的答案。如此巧妙变用,既符合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又显示了写作者的水平之高超,阅卷老师不得不惊叹这位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借得古典魂一缕,散着梅花满文香。在使用人物的材料的过程中,有时为了使人物更立体更鲜活,为了使人物情感得到足够的烘托或渲染,会对人物材料本身加以必要的虚构,或者围绕人物材料的外延加以必要的创造性加工,是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姑谓之拟用。在使用人物材料中采用虚拟的手法,是一种较高能力层级,因为他一方面要求考生充分占有材料,悟得要旨,另一方面要求要合情合理,并且有真情实意的传达。人物的拟用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虚拟人物的环境。环境的虚拟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虚拟,也可以直接体现为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虚拟。虚拟环境意在展示社会背景,营造情感气氛,烘托人物精魂,使得人物形象更立体更饱满,使材料在表情达意上更真实可信,更具有感染力,是考生写作潜能的发掘点之一。第二虚拟人物的个体。惟有真实才能感人。使用材料除了适时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外,将新的人物个体作为虚拟人物融于材料当中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主体“我”介入材料中,一方面可以做到事例的真实性、直观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切入了“真我”,体现了学生对材料充分的把握,让行文顿时鲜活起来了。在这里,细节场景的设置能够很好的体现心灵

之间的真情交流。同时以第一人称见证“真实”,置身于事例当中,又能很好地储备情感,使后文“真挚动情”的议论抒情更为水到渠成。这样的拟用,可谓化平淡为生气,化无情为有情,化腐朽为神奇。第三,虚拟人物的情节。情节的虚拟需要有绝对的勇气,勇气应源于对材料本身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在反复咀嚼材料蕴涵的精髓之后,用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将材料的精髓付诸于不一定真实的情节,并加以演绎,使得材料本身的信息更符合作者作文的特点,从而便于作者吐露自己的情感,写出更具个性的文章来。

例如:天边露出鱼肚白,风踮起脚尖,掠过我的面颊,掀起我的白袍,心情便随之一起飞扬。我伫足于船头,听见桨在水里唱歌,“哗—哗—”前方的前方,是溢满整个秋天的清新自然;身后的身后,是沉闷了一个季节的烦躁压抑。真想向鸟儿借双翅膀,带我回到曾被我遗忘的桃源。

“老人家,快到了吗?为何这船如此之慢啊?”我问划桨的船夫。“快了,快了,先生,您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做,要回家耕田呢?”船夫颇为不解,我捋须而笑。“做官多好,吃穿不愁,总胜过卖苦力吧?”看上去,他替我惋惜,我却仍然笑而不答。

……

风雨飘香的季节,要采摘东篱的菊了。黄花朵朵如不败的容颜,丝丝荷瓣如蛟龙起舞,片片翠叶摇曳生姿,盈一袖暗香,仿佛能把一个世界填满。菊在枝头,翩翩如蝶;菊在清泉,化作一捧香茗;菊在杯中又是一壶佳酿。悠然间抬头,望见南山,夕阳醉红了他的脸,却仍然沉稳坦然,迷蒙空远。

……

本文作者以陶渊明弃官归隐的事为素材,很好地结合了教材中《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文章,抓住了“东篱”这一典型的环境和“菊花”这一典型的意象进行大胆的虚构,既切合了“生命”这一话题,又形象丰满,主题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