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吾国吾民感想
吾国吾民 读后感
![吾国吾民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20ec589b9d528ea81c77957.png)
《吾国吾民》读后感读完林语堂老先生的《吾国吾民》被其深刻朴实的文字所打动。
他用最朴实的语言陈述了他心目中的国家状况。
这样一段话给了我深刻的记忆“我堪能坦白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他的一切困恼分忧,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
中国乃伟大过于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需乎他们的粉饰。
他将调整自己,一切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的思想及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及焦虑。
本书从九个部分讲述了先生眼中的祖国。
其中《中国人的德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自己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中国人的各种品行。
德性,在中国文中呈现出来的是处于任何环境,能保持一颗镇定的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亦能了解别人。
而德性的力量亦可称为心的力量。
一个人德性上的成熟在于不断的领悟智慧。
在先生看来,圆熟,是中国国民一种典型的、综合的品性。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这是儒家理论之基础,意为:学习知识旨在培养是非(光明正确的品德)判断能力,然后才能发扬光明正确的品德。
通过书籍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一个人的品德,臻于领悟人生及人性的美好及缺陷,臻于领悟事事的可求与不可求,臻于领悟人类努力之必须,并能适应融入这一切,便成就了国人所谓的圆熟老成,所谓的睿智通达。
往往此等德性的修进,得利于儒家的宿命论。
宿命论乃和平与知足的源泉。
儒家刻板又充满宿命的自强不息,道家自然却不乏冷漠的大智慧,佛家清心寡欲间的大彻大悟。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两千年来的中国,儒释道三家并存,其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又陈腐固执、锈迹斑斑的文化,锤炼就了我们这等可赞可叹可悲的德性。
忍耐,是中国人的美德,然而在这里作者把忍耐三大恶劣德性之一。
中国人的忍耐能力可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曾经忍受暴君虐政,无政府种种惨痛,而且把这种忍受看成是顺应自然之法则。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去忍耐,古代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说,忍耐的结果是好的,但是并非都是如此,忍耐的特性已经让我们失去了追逐自己个性的能力,亦或追逐幸福的可能性。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0877a4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b.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读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林语堂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和中国人的全景画卷,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同胞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对于中国人性格特点的剖析,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林语堂先生提到中国人的“圆熟”性格,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一位长辈——我的舅舅。
舅舅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一辈子都在那片土地上辛勤耕耘。
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仿佛岁月的风霜从未在他心中留下痕迹。
舅舅的为人处世,就充分体现了那种圆熟的智慧。
记得有一年,村里因为划分农田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
好几家都为了多争一点肥沃的土地,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差点大打出手。
可舅舅却不慌不忙,既没有跟着去争抢,也没有在一旁煽风点火。
他先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争吵,等众人都吵累了,他才慢悠悠地开口:“咱都是一个村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
地有好坏,可咱们的情谊比这地重要多了。
”舅舅的话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大家心头的怒火。
接着,他又提出了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让每家都能得到相对满意的土地。
大家听了,都觉得在理,纷纷点头同意。
这场原本剑拔弩张的纷争,就在舅舅的巧妙调解下,和平解决了。
事后,我问舅舅:“您怎么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舅舅笑着说:“这哪是我聪明,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只是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
我不过是让他们冷静下来,看到这其中的道理罢了。
”从舅舅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那种善于调和、避免极端的圆熟性格。
他不是用强硬的手段去压制别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大家都能心服口服。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人对于家庭的重视,这一点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每年春节,无论身在何处,我们一家人都会想方设法赶回老家团聚。
那几天,家里总是热闹非凡。
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嬉笑玩耍。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妈妈做的红烧肉,那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有爸爸炖的鸡汤,香气扑鼻,营养丰富;还有奶奶包的饺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家的味道。
读后感《吾国吾民》
![读后感《吾国吾民》](https://img.taocdn.com/s3/m/bded45af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60.png)
读后感《吾国吾民》读后感《吾国吾民》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吾国吾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时边境异族侵犯,中原大地多于混战分裂后复归于统一,之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则中华始终为中华,不过是政权更易而文化融汇,却并不曾为真正外来势力所倾覆。
究其原因,有当时交通联络不甚紧密,世界尚处相对封闭之状态,故发起战争者多为周边民族;而边境民族多为夺中原政权而来,处于统治之时反倒更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以控制下层汉族基体。
现在看来,古时混战结果实则是异族与汉族间互相吸收同化而使中华民族更趋庞大之过程。
然论及中国近代之西方侵略者,这性质则大为不同。
彼时正当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孤立状态被打破、航运发达,西方资产主义者艳羡中国之地大物博而催发“黄金热”,乃为利益所趋到达中国,及后更上升为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之政事,便谋划发动殖民地侵略。
古言“利益熏心”,西方资本主义者本为利而来,而又与中国隔千万里重洋,对于中华文化无甚了解,仅有的便也只是好奇甚或反感不理解,这利益的巨大吸引以及心理上的不甚苟同便让西人有了吞并蚕食四万万人民之中国的可恶念头。
然为何中国能在这悠久并历经周而复始分分合合的历史中生养至期颐之龄?而又在西人大举入侵时顿陷崩溃与毁灭?这似是类于“成也萧何败萧何”之事。
中华民族之“德性”是其“优越的生存本能,一种新奇的、超自然的、非凡的活力”,“他们是中华民族之弱点,同时亦为生存之力量”。
这一“德性”,正如书中“猪”“狗”之说,“狗往往喜欢咬弄猪,而猪只能报之为‘唔嗯’”“他甚至竟或愿意变成一只真正的猪,因为它的生活实在够舒服。
所以也不致羡慕狗……他唯一所巴望的是:狗不要来纠缠他,好让他独个儿自在着”。
中国倒希望独个儿自在着,倘若说西人能予中国以缓步使之自在发展,中国必是遵于自然继续温和而极缓地平静呼吸着。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1cf194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40.png)
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2023年《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1其实人类退化的信号,倒不在乎龌龊。
而却恰恰在乎畏惧龌龊,而且从一个人外表来批评他的体格和品行之健全与否,实在是危险的。
中国人的圆熟非自书本中得来,而出自社会环境,这个社会见了少年人的盛气热情,会笑出鼻涕。
读书笔记心得感悟:一、《吾国与吾民》讲什么《吾国与吾民》,国学大师林语堂征服东、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这是一部全景剖视国人精神与生活的史诗巨著,品赏浪漫雅致的东方情调,直指国人灵魂的最深处。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情形,但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很受用。
这本书描写中国人的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以冷静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中国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民族形象。
整本书最激发人的地方,就在于林语堂的幽默。
从幽默中看到智慧,从睿智中看透中国人的国民性。
二、阅读本书,透视和剖析中国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内心深处奥秘1、中国人的四种美德自古以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中国人认为知识的培育发展在于智慧的领悟。
而从领悟出发,培育出和平、知足、镇静、忍耐四种美德。
由此林语堂描绘出十五种民族德行的特性。
这些特性中有美德、也有非美德,有中性品格,也有恶行。
而一切的特性都包含在“圆熟”这个词里。
2、“圆熟”的中国人“圆熟”是一个消极的国民品性,显示出一种静止消极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老于世故”。
这种文化品行以支持力和容忍力为基础,缺乏进取和争胜精神。
这种文化让人在任何环境下富有妥协精神而自足于和平状态。
中国人把心的位置看得太高了,以致剥削了自己的希望和进取欲,无形中生成一条普遍的定律:幸福是不可以强求的。
这种“圆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环境,是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社会政治园地孕育的。
3、中国人的理想中国人的理想,林语堂指出,孔教为中国人民的工作姿态,道教为游戏姿态。
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则都是道教徒。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6cfe2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a.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吾国与吾民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1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
读完《吾国与吾民》一书后,我对此观点深表赞同。
林先生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还在于他把中国的精神文化阐释给了全世界,在中国还处在比较封闭的年代,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本书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展开论述,从各方面而又客观的讲述了中国人的各种特性,比如说中国人:老成温厚、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等等。
作者认为,形成这些人物特性的原因是在于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思维、民族特色具有稳定性,就算是在当今全球文化大同的趋势下,中华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还是不会轻易改变。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可能对我们本国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吸引力,但是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向在那个时代不了解甚至误解中国的西方人清晰的从各方面介绍了一个健康而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我认为,现代人读此书不仅可了解过去的中国,也可重新认识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篇2《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值得我们珍重与留念的,她成书于民国我国民林语堂之手。
他站在历史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角度之上,深刻的对比与刻画了吾国吾民的国民特性以及此种特性之历史的文化的外域的深层次根源和现实考量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他的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是一个有着广袤国域的国家,他的文化差异明显;中国是一个有着众多民族的国家,他的文化丰富多样。
正是上述因素是其文化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交融着,互补着,并且较为和谐的演进着。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74fa95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e.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吾国与吾民》是文学家林语堂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的著名作品,从多种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并感受中国人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作者将本书分为“基本要素”和“生活”两大部分。
在“基本要素”这一部分中,作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与心理。
而在“生活”部分中,作者详细分析了中国人的审美与生活方式。
《吾国与吾民》一书内容很多,其中不乏有使我格外感兴趣的内容。
在作者看来,中国人最富刺激性的品性是“老猾俏皮”。
所谓“老猾俏皮”,就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圆滑、忍耐和实利主义的性格。
中国人的俏皮思想,集中体现在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开创的道家思想中。
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道教给予中国人民一种麻痹的感受,使中国人感到精神愉悦,将人民从严酷的儒家思想中解脱出来。
但是,老猾俏皮这一精神特性也束缚了人民的创造力,使人以消极态度为人处世。
旧中国人的个人主义观念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
在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公共精神的缺乏。
在中国的`传统中,是没有“社会服务”这样的东西的。
曾经的中国人在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并不考虑他人。
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中国流行的游戏中,中国常见的扑克、麻将等游戏都是以玩家各自为战为中心的。
但是,旧中国的个人主义并不是以本人为中心,而是以家族为中心的。
为家族谋利益常常是个人行动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说曾经的中国社会像一盘散沙,这一盘散沙中的沙粒并不是一个个个人,而是许许多多的家族。
作为一部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成的作品,《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必然存在一些不符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内容。
现代中国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人们的公共精神也大为提高,现代中国社会的特权和腐败现象也大为改善。
此外,中国人民之间的地域差异远没有从前那么明显。
最重要的是,旧中国人圆滑消极的生活态度已被积极进取的新生活态度所取代。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e831487b1ed9ad51f01df220.png)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吾国吾民》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
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
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
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吾国吾民》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
吾国吾民读后感2000字读《吾国吾民》有感800字
![吾国吾民读后感2000字读《吾国吾民》有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3e2f22026fff705cd170ab4.png)
吾国吾民读后感2000字读《吾国吾民》有感
800字
读《吾国吾民》有感
黄高泸定公司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晚年,祝愿大家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春节嘛,最是一年闲暇时,得闲拜读林语堂先生的着作《吾国吾民》,旧时传统与现时新风两相对比,感触颇多,下面简单分享一些心得供大家把玩。
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一个人,吾们倘非知道他怎样消遣闲暇的方法,吾们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
中国人总是愉快的,总是高兴的,总是韵味无穷儿敏慧,大多数人仍保持他们的和蔼和兴致。
林先生认为只有在极度闲暇时,个性方能彰显,同时也列举了一些中国人在极度闲暇时会做的事情,例如搓麻将、啜茗、猜谜语、嬉戏小孩、街头闲逛等,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延传至今。
春节的娱
乐项目当然少不了搓麻将、逗弄小孩儿了,当然也少不了逛街采购年货了,这也是一个欢乐的春节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春节传统便是这样得到延续。
有人说过,对中国人精神的理解最透彻的,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最有成就的作家就是林语堂先生。
读完此书深感赞同,希望大家可以在得闲时沉下心来读读此书,去感受林先生对中国精神文化的透彻理解,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吾国吾民感想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吾国吾民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0a1f696669eae009581bec30.png)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读《吾国吾民》有感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难免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扣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有提过)。
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中西方文化之精华。
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来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自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大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0544c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d.png)
吾国吾民读后感《吾国吾民》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巴金。
小说以中国近代历史为背景,以一个平凡的中国人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人在动荡的时局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挣扎。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文学语言,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以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为主线,讲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通过家庭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所承受的苦难和磨难。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磨难和挣扎。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段时期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为自由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段时期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他们为自由和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这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吾国吾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以及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不懈奋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c97c8b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e.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翻开书页,⾸先映⼊眼帘的是《中庸》⾥孔⼦的⼀句话“道不远⼈。
⼈之为道⽽远⼈,不可以为道。
”⼀开始不明⽩,为什么林语堂会把孔⼦的这句话放在书的⾸页。
看完这本书,我可能明⽩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那是在20世纪的中国,⼀个处于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活⽅式在⼈民⼼中根深蒂固,另⼀⽅⾯,由于外来⽂化的冲击,以及⼀连串外来势⼒的侵略和欺辱,⼈们对外来⽂化有所接触和接受,在这样⼀个社会经济动荡、转变的时代,⼈们尤其是青年⼈对待⾃⼰的国家以及⾃⼰国家传统的⽂化、理念等都感到茫然若失。
在这种情况下,林语堂先⽣写下了这篇《吾国与吾民》,旨在对中国以及中国⼈有⼀个全⾯的认识。
正如赛珍珠在这本书的序所写“它满⾜了所有以上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羞愧。
它写得骄傲,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由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看着这本书,尽管隔这本书最开始创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改变担得起“翻天覆地”这个词。
可是,我还是能从那些字⾥⾏间看到我⾃⼰的⾝影,看得到很多当今中国⼈民的形象。
⼀、中国⼈在这本书的第⼀章⾥,谈了很多关于我国南北⽅的差异和⽂化的稳定性等⽅⾯的内容。
其中他写道“中国为什么历经周期性的劫难之后,仍能⽣存下来,这种种族耐⼒与吸收外族⾎统的能⼒究竟来⾃何⽅?”接着作者⼜说道“这种耐⼒与活⼒,部分是体质上的,部分是⽂化上的。
⽽使种族稳定的⽂化因素之⼀⾸先是中国的家族制度。
另⼀个使社会安定的⽂化因素是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
”关于中国的家族制度,我⼀直深有感触。
在初中的时候,我⽆意间看到⾃⼰家的⼀本家谱。
上⾯记录了我的爷爷以及我曾爷爷等等他们的姓名以及配偶的名字等。
拿到那本很破旧的本⼦,我饶有兴趣的研究了很久,⼀种莫名的兴奋持续了好久。
我想这种兴奋感是绝⼤部分中国⼈⾯对家族宗谱会产⽣的⼀种敬畏、好奇、⾃豪的情感。
没有⼈刻意的教导过我们关于祖宗、家族该有的态度和情感,但是在⽇常⽣活中它却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的⾎液之中。
中国人的特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特性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badc119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4.png)
中国人的特性读后感近几年来,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和政策,尤其是中国人的性格特性。
为此,我最近阅读了一本著名的书籍“中国人的特性”。
在阅读过程中,对中国人的特性有所了解,深感中国人具有团结拼搏、温柔大度、爱家乐业以及勇于追求。
从书中可以看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的性格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但是他们的基本性格一直没变。
首先,中国人性格上具有团结拼搏的意识,他们崇尚团结合作,同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共同谋求发展。
这正是中国千年文明发展的原因之一。
其次,中国人熟悉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的思想,他们总是以温柔大度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没有强烈的索取心理,更加具有包容和宽容。
他们注重仁慈、温柔、互助精神,能够和谐相处。
此外,中国人热爱家庭,尊重家庭的传承,他们不仅把家庭作为一个传统的社会价值,而且把家庭作为一个精神支柱,只有家庭才能给中国人以牢固的精神支撑。
此外,他们也具有勇于追求的精神,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停滞不前,而是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直至实现。
从书中,我也看出中国人性格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他们有过于保守的思维,他们缺乏变革的能力,在新事物出现时总是按照自己的固有做法去处理,极少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中国人有过于谦虚的缺点,他们不敢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华,也不敢向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自我想象力比较薄弱,而且极易受外界人和事等的影响。
总之,阅读《中国人的特性》这本书不仅使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的性格,更加认识到中国人的优点和缺点,也深知中国人面临的现实困境,有更多的社会改革需要推动,实现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有了新的认识,我努力仿照中国人具有的优秀品质去做人,也愉快地加入了中国这个庞大的家庭,并接受这个家庭的温暖。
我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中国人的性格会更加健康,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也能在新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推崇,让中华文化更加繁荣开花结果,为世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0813b3eb6c175f0e7dd1379d.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_《吾国与吾民》读书心得五篇第一篇:《吾国与吾民》读书笔记基于过去,适于将来——读《吾国与吾民》有感“然而,《吾国与吾民》这本书问世了,正如所有伟大的书籍终会问世一样。
它满足了以上所有这些要求。
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
它写得骄做,写得幽默,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赛珍珠序)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雨飘摇,格局动荡的时代。
沉浸在历经了几千年才营造出的梦境中的中国人们惊讶地发现看着他们已经“睡过头了”,他们的床榻已经被侵略者们所占据,他们的身边充斥着闻所未闻的思想,物质和文化。
所以国人们迷茫了,他们无法分辨身边的一切,甚至于对那个曾经沉浸依恋的梦境也产生了怀疑。
不只是中国人,那些侵略者们,即床榻上的其他人对于这个刚从梦中醒来的中国也是一知半解。
他们需要文字性的资料说明来帮助他们看清中国,中国人自己也需要一些清晰的指引来帮助他们由梦境过渡到现实。
于是,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应运而生。
但其中很多的著作都不符合这样的要求,因为它们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
那些著作是为了取悦外国人,而于中国则不配。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客观真实的视角去解读中国,理清中国和中国人和思想精神制度,展现人们的生活之道,为那些想要了解中国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捷径。
《吾国与吾民》这本书的写作思路大体归纳为:由大及小,由里及表。
先叙述中国人整体的特点,即他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等,逐层深入,延伸到生活,艺术这样的细节,它是一个由内在精神到外在生活表现的过程。
但在章节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紧密联系,过渡紧凑,承接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cacea340d1f34693dbef3e0f.png)
读《中国人的性格》有感400字
近日里重读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感慨良多。
这是一位
生活在100年前的墨西哥基督教传教士亚瑟·亨·施比德所写的柯一
部关于中国人的著作。
他试图刻画出刻划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在中国有多年生活的
他看到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为中国人的性格阐释了20多种特征,说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多数人懂得奋斗目标经过自己的勤劳刻苦来达
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也不管生存环境如何变化,却总能乐观对待……
虽有如此之多的褒奖,看得我心中陡然升起一种自豪感。
但当看到说
中国人之间缺乏诚信,缺乏同情心,时,不仅反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细细想来,虽是百年之前前两年的外国人所写,可如今我们从电视、
报纸等途径所获得信息不正在验证着他说的吗?我的心又不由的升起
一股春意。
不过,我们正在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只要从我们教育工作工
作中即可见。
我们每一个教师甚至力图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从孩子的
身边事抓起,使孩子无比明白诚信是多么的重要,相信经过全体人的
努力定能越南人扭转外国人对我们的看法。
我们会为此而不懈努力的。
中华民族的人格读后感500字
![中华民族的人格读后感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55b7f72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e.png)
中华民族的人格读后感500字中华民族的人格读后感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中华民族的人格以及它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人格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中华民族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从未放弃过追求真理和自由的信念。
无论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民族的人民总是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信仰一边,勇往直前。
这种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
中华民族的人格也是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团结合作的力量。
中华民族的人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实现共同的目标。
中华民族的人格也是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人民尊重传统文化,并不断地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中。
这种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它告诉我们,只有尊重传统文化,才能够保持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魅力。
中华民族的人格还代表了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并相互融合。
中华民族的人民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文化,不断地寻求交流和融合的机会。
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开放包容,才能够实现文化的多元和繁荣。
中华民族的人格是一种坚韧、团结、尊重传统文化和开放包容的精神,这些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c85f33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a.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
《吾国与吾民》这部作品,以一种深入骨髓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民族精神。
作者林语堂以独特的视角,将中国人的性格、思想和生活方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经历那些喜怒哀乐。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林语堂的笔下,中国人的生活被描绘得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无论是饮食文化、服饰风格、建筑特色,还是家庭伦理、社交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思想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林语堂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的勤劳、善良、聪明和忍耐。
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中国人总能以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这种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这种精神力量,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此外,《吾国与吾民》还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厚重。
在书中,林语堂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通过阅
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也更加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吾国与吾民》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感性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陪伴我成长并给予我启示。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
![读《吾国与吾民》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38ba3c83c4bb4cf7ecd1a3.png)
读《中国人》有感《中国人》也称《吾国与吾民》这是1934年林语堂的成名作,鉴于中国当时面临的窘境和危机,林语堂写下此书,他在书中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分析的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批判了中国人人性中的劣根性,也谈到了关于中国发展的方向,对中国文化同时讨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区别。
十分佩服林语堂能将当时中国与中国人的特点大胆地向西方世界展示,包括其中的负面,例如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因循守旧这样的看着不舒服、敏感的形容中国人的词汇。
但是在他笔下,这些词汇好像改变了感情色彩一样,读者可以明显从字里行间中体味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誉和自豪。
而且看完之后想一想,觉得还真就那样一回事。
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更难得的,其中有众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中国人所著的书中有一个普遍的缺陷:感性色彩浓而使著作中的逻辑性不够严密,特别是有关概念、定义、解释方面。
自身的中西式混合教育使林语堂能够自如地应对思维上的差异。
比如说,他在书中另类解释这样一句话:“中国人之所以能写出优秀的诗歌,是因为他们用肚肠来思考的。
”(这是当时西方中国盲们对中国人好吃无果的无聊讽刺。
)他的步骤是:先抛出“中国人总是习惯用感情来思维”,再引出传统说法“满腹经纶”等来证明“中国人把腹部作为一切知识和学问的贮藏所”。
再印证西方心理学家已证明的“腹部是贮藏情感的地方”得出“思考是情感越多,肚肠对一个人的思想所负的责任就越大”的结论,从而自然而然的将整句话性质和感情色彩一百八十度转变。
把犀利的箭温柔折断还回去。
随着阅读的深入,《中国人》更像是一种林语堂式的外交。
他巧妙地用没有避开任何西方敏感词的方式,使西方世界的第一道抵触封锁线失效,给人感觉,“咦,这还是一窝里斗的典型啊”,潜在为其书的认知度加分。
书中引用举例大量的西方谚语、典故、名人,无疑降低了中国生僻词汇对西方读者的障碍。
始终穿插着的以西式为主的幽默创造了一种针对西方的有趣熟悉的氛围,让人在像似听故事般被潜移默化。
关于中国人性格特点作文
![关于中国人性格特点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0bbfed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5.png)
关于中国人性格特点作文要说起咱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啊,那可真是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大匣子,丰富又有趣。
首先呢,咱中国人骨子里透着一股热情好客的劲儿。
你要是到一个中国家庭做客,那主人能把家里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你。
就像我有一次去朋友家,那朋友的妈妈知道我要来,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各种美食,什么红烧肉、糖醋排骨、清蒸鱼,满满一桌子。
吃饭的时候还不停地给我夹菜,嘴里念叨着:“多吃点,多吃点,就跟在自己家一样。
”感觉要是我不吃个肚儿圆,都对不起人家这热情劲儿。
而且啊,这种热情好客可不光是对熟人,就算是陌生人,只要到了咱中国的地儿,遇到困难了,中国人都会热心帮忙。
比如问路的时候,那指路的人恨不得直接把你带到目的地去。
中国人还特别勤劳。
从古至今,咱老祖宗就靠勤劳的双手创造了无数的辉煌。
你看那万里长城,这么宏伟的工程,那可都是咱老祖宗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
现在也一样,不管是在大城市还是小乡村,到处都能看到忙碌的中国人。
清晨,街边的早餐摊摊主天还没亮就开始准备食材,为大家提供热气腾腾的早点;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顶着大太阳在那儿搬砖、砌墙,为城市建造一座座高楼大厦;写字楼里的白领们也是忙得不可开交,加班加点都是常有的事儿。
这种勤劳啊,就像刻在咱基因里似的,大家都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另外呢,中国人很重视家庭。
家庭在中国人心中那可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管在外面打拼得多辛苦,一想到家里的亲人,就有了动力。
逢年过节的时候,那就是家庭团聚的大日子。
你看那春运,几亿人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就为了能和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
在家庭里,长辈们备受尊敬,孝道那是咱们的传统美德。
就像我邻居家的大哥,自己工作特别忙,但是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自己的父母,陪他们聊天、吃饭,还帮着干些家务活。
在家庭里,大家互相扶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种家庭观念真的很温暖。
咱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坚韧不拔。
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不轻易低头。
就好比说咱们国家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像洪水、地震、疫情等等,但每次中国人都能坚强地挺过来。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800字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da915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3.png)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800字《吾国与吾民》是林语堂先生的杰作,该书出版于1935年,是一本介绍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书籍。
这本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人的性格、文化、历史、社会生活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些了解,但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描述,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人民。
林语堂先生的语言幽默、生动,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对中国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在书中,林语堂先生分析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
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中有着一种乐观、知足和安于现状的特点。
这种性格的背后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而不是个人主义和竞争。
此外,林语堂先生还提到了中国的道家文化,他认为这种文化强调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
除了文化之外,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近代史,包括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
在书中,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描述。
他认为,中国的社会生活是一种家庭式的生活方式,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彼此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
他还提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林语堂先生的智慧和见识所折服。
他以一个客观的视角,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人民。
同时,我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性,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去学习和了解。
总的来说,《吾国与吾民》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人民,还让我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性。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本了解中国的必读之作,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
吾国吾民读后感
![吾国吾民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050f1189eb172dec63b703.png)
吾国吾民读后感吾国吾民读后感元旦在家闲来无事,无意中找到了一本书,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
林语堂先生的履历几乎是后科举世代读书人的梦想,21 岁任教于清华大学英文系,后赴哈佛大学和莱比锡大学深造,28 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英文系主任,1936 年旅居美国,并抽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
《吾国吾民》全书除了第十章<<中日战争之我见>几乎完全与主旨无关,其他章节都是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从一些细小的方面来讲述中国人的性格与生活,讲述在那一口烟,一杯茶隐藏下的东方面孔,到底是懒于变革的惰性,还是自觉高傲的保守。
全书的布局松散与闲聊的话题较为吻合,遥想语堂先生当年一定是先想好了一些关键词如性格,心灵,理想,文学,生活等在进行分门别类的充实。
首先是性格,语堂先生列举了中国人最糟糕的三个特点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
在林语堂看来,中国人的忍耐走得太远,甚至可以忍耐暴政,动荡和腐败的统治,已经习惯把恶略的政治环境当做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消极避世怎是忍耐的另一种境界,对大部分中国平民和作为精英的知识分子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宪法保障基本人身安全的环境下消极避世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宪法保护,就像乌龟保护自己的壳一样。
而西方人所鼓励的以骑士为代表的公共参与精神,在中国只能和强盗,豪侠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子和庄子为中国人制造了一种温暖的精神归宿,超脱成为一种境界,逍遥变成一种追求,所以道家思想就这样给中国人自造着精神吗啡,并作为儒家思想的反张力扮演着最后的心灵鸡汤。
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承认在中国人性格中普遍存在的宽容也是受益于道家思想,因为要学习宽容,人们就要学习一点道家的伤感和愤世嫉俗,并由此产生一种普遍的怜悯和同情。
同样得益于道家思想的还有幽默感作者认为正是有了老子和庄子对世俗人发出的尖声嬉笑才让中国的官员和强盗都成了幽默大家。
与人们通常认为道家超凡脱俗不同的是,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普遍都是老庄影响下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孔孟影响下的理想主义者,正是庄子的若白驹之过隙的人生比喻,才让人们认为生活只是一场闹剧,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玩偶,从而不会真正陷入儒家主张的礼仪,祭祀,纲常当中,虽然形式上大家都这么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读《吾国吾民》有感
在看林语堂的《吾国吾民》之前,我一直怀疑,谁能够把“中国人”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名词解释得如此清楚呢?一个本土的中国人来说中国难免会面临
这样那样的质疑:把中国人写的很好的话,会被认为是在自夸,而写得不好的话,又会有卖国的帽子扣上(其实,我们的这种心态,林语堂先生在书中也有提过)。
但是,林语堂先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这本《吾国吾民》却有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下林语堂先生的求学经历。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
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
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
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
1935年后,在美国
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林语堂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可以说,林语堂,从小接受的是基督教文化(他父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却又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更有去西方求学的经历,可谓是兼得中西方文化之精华。
在我打开百度百科翻看林先生那厚厚的简历时候,想到现如今的那些“海归”,他们很多知识去镀层金,天与地的差别令人惊叹;当我们领略林先生文字里处处体现的国人现状的深思与担忧,再环顾一下四周对外来事物欣喜若狂、崇洋媚外的国人们,令人惋惜。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孔子》票房在我们这个自认为儒学正统的国度勉强过亿,而同时期上映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上半年获得了13.8亿元的票房。
说实话,我实在想不出《阿凡达》带给我们的除了视觉上的刺激,还有什么?翻开《吾国吾民》,在品味国学大师的文采同时,我也在反思自己。
在我所看来,《吾国吾民》站在一个学者的角度,以一种科学研究的态度编写,对中国人有褒有贬,有赞扬,有批判。
却没有偏见,层层剥开中国人生活,精神的各方面。
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是,在我们看来,仍有其现实意义。
在林先生的这本书分为了十章,分别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心灵、人生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生活、人生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
中国人的点滴都被包括在内,大到政治,小到普通市井,虽然都只是一些典型,但是似乎这之外没有任何被遗漏的东西。
而每一个部分的语言简练到无法简练,却又似乎将所有都说尽了。
让人觉得自己在看一部自己的生活。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中国人的性格部分。
老成温厚、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幽默滑稽、因循守旧,这些是林先生对中国人性格特征的概括。
乍看一下,我们不知道林语堂是在夸还是在贬,只是觉得非常的全面到位,到位的让人不能挑剔出有什么不妥。
在林先生这儿,中国人的圆滑是圆熟,无能变成了忍耐,墙头草变成了无可无不可,老奸巨猾是老滑俏皮,求安宁变成了和平,无奈变成了知足,“孺子不可教也”般的守旧变成了保守。
回头看看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虽然与70年前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但是,这些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却没有改变多少。
说起中国人的性格品性,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奉行的中庸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代名词。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对中国人来说,一个论点从逻辑上推断是正确的,那还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论点应该“符合人的天性”。
林先生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西方,一位科学家会沉浸于遗传学理论,另一位却着迷于环境意识。
双方都固执地用自己渊博的知识与伟大的愚蠢去证明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而东方人却不用经过太多的思考就肯定双方都有正确的方面。
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论断是:“甲是正确的,而乙呢,也不错”。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与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
我们希望不得罪任何一方,有时候我们不知道这是老成温厚还是超脱老滑。
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更倾向于感性,林语堂在书中也说过,根据中国人的观点,逻辑建立在对真理的认识上,而真理永远不能被证实,只能被感知。
对逻辑的忽视和对直觉和想象的依赖,结果就是中国人缺乏一种科学的态度。
所以说,对中国人来讲,
一个观点在逻辑上正确还远远不够,它同时必须合乎人情。
实际上,合乎人情,即“近情”比合乎逻辑更重要。
因为一种理论会太符合逻辑以至于完全缺乏庸见。
中国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反对符合道理的事情。
这种情理精神,这种对庸见的崇拜,与中国人的生活理想有很大关系,结果形成了中庸之道。
就像颜回输冠的故事一样,我不是说这是错误的,只是说,这确实是我们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中国人典型的特征中,绝对不可以没有“知足”。
它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中国人怯懦的性格。
知足者常乐,这是我们常挂嘴边的一句话。
中国人的知足和忍耐是并存的,这是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两种相辅相成的特征,那个时候初到中国的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依然能够满足。
下定决心从生活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东西,并且渴望享受已有的一切,万一得不到也不感到遗憾:这就是中国人知足常乐这种天才的奥秘。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社会组织的一种,这种社会组织教会人们安于被压迫。
幽默滑稽也是我们性格特点的一种。
林语堂说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
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要才能与理智横溢到足以痛斥自己的理想,幽默之花就会盛开,因为所谓幽默只是才能对自我进行的鞭挞而已。
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人类一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与渺小、愚蠢与矛盾,就会有幽默者产生。
这不由让我想起周国平的一句话: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中国人的这种幽默与西方有所不同,就拿葬礼说吧,西方会办的非常严肃庄重,而中国却是喧哗铺张,以至于林语堂先生说他至今分辨不出葬礼与婚礼仪仗之不同,直到看到一口棺材或一顶花轿。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幽默滑稽也加入我们性格特点的原因。
如果把保守性加入我们性格特点中,很多人会不喜欢,因为在现今发展如此快的社会之中。
保守就等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现代人对于“保守”的诠释。
但是在林先生看来,保守性一词本不该含有贬意,它是一种自豪,建立在对生活感到满足的基础之上。
在他看来,正是孔老夫子给我们的保守性,保住了我们的文化的独特性,因为孔学不仅对生活的意义提出疑问作出回答而且回答有根有据、清楚明智,使人不再去思索未来,也不再想改变现状。
这种保守发展到现在,我觉得表现的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
举例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些内容历久弥新,虽然古老,仍然可用于现代社会,或者经过改造可以用于现代,
并能产生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精华”。
而有些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内容,如果照搬硬套反而会适得其反,这就是所谓的“糟粕”。
所以,我认为,我们在面对精华的时候需要一种保守的坚定。
而面对糟粕,我们需要革新的勇气。
也就是老师说的我们在倒脏水的时候不能把里面的娃娃给倒掉。
林语堂先生的《吾国吾民》地理,历史,文化,艺术,社会,政治,经济,宗教无所不包,而我所写的只是其中中国人性格的一部分。
反观林语堂先生对于中国人性的认识,把这一条一条加之于我自己身上,条条符合,条条在理,让人诚服。
最终只能留下感叹,“我就是个典型的中国人!”但是,我为我是中国人自豪,虽然它有缺点,但是正是因为这缺点它才是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