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体现学生主体论文
语文教学应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语文教学应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于漪的“目中有人”观,钱梦龙“三主”教学观,魏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无不折射出一代语文教学大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理念往往成为一个口号,成为一个标签。
教师急功近利,包办代替。
他们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对不住学生,就显得没有水平,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
还有的教师死盯住课本,千篇一律地分析课文。
教师过分自信心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忘记自已的语文学习中的本分。
目前,在新课改形势下,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一、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起的是主导作用。
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要落实好“三个为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
努力实现“六个转化”,即由以前评价教师的讲解精彩度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为主;由评价教学环节的完备性为主转变为评价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为主;由评价课堂的活跃度为主转变为评价每个学生真心学习状态为主;由评价师生交流互动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的交流展示为主;由评价教师的板书设计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作业、笔记等练习为主;由评价教师的基本功为主转变为评价学生听、读、写的基本能力为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教育思想的转变着手,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求知、求教、求学,真正让学生赏识自己的主体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对提高教学效率是不无裨益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了探讨,这些要点包括:启发提问,锻炼思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倾听“异见”,大胆创新.【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主体作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当做主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也是数学课改实验中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实践证明,如果在教学中老师忽略了学生是主体,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而且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其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1]. 为此,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体会,希望与同仁们共勉,致力于学生主体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与积极推进.一、启发提问,锻炼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改掉传统的“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学生看做认知活动的主体,通过不断启发、提问,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做到在引导他们参与讨论的同时,还要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思考信息.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设计:师:学生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1:分数能乘除吗?生2:最大的分数是什么?生3:为什么会有分数?生4: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师: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办法自己解决. 同学们看看课本,哪些问题还解决不了?我们一起来解决.(学生看书)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原因.生2: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生3: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生4:什么样的数可以称它为自然数?师板书:1与单位“1”(教师及时纠正这里的“1”指的是单位“1”,不是自然数1. 比如现在的一个教室、一个大会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做单位“1”).生5: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教师“信手”板画一个个不规则的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生6: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教师告知能)……通过老师设问然后让学生阅读文本,大胆放手地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了思维的“加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表面看似淡化了定义,实质却在不经意间不着痕迹地让学生理解、强化了分数的真正含义.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我们要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把我们“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在学习“元、角、分”计算时,我设计了富有生活情趣的购物活动. 在讲台边的桌子和墙壁上,摆挂了许多小商品:有本子、铅笔、文具盒、橡皮、娃娃等,并对这些商品分别明码标价. 然后我“给”每名学生五元钱,让他们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孩子们拿着买到的东西,说明五元钱是怎么用的,当然这里有“小售货员”的监督.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别开生面.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但在游戏中学习了数学知识,还在愉悦的氛围中张扬了个性. 这时,一个“小售货员”向我举报:“老师,他买得不对. ”“怎么回事?”我询问道. “他用了五元钱,但拿了五元多的东西. ”举报的孩子回答. 没等我再询问,那个买得不对的学生就先开口了:“打折. ”他把买的东西和打折的价格计算得分文不差. 你能说这孩子调皮吗?不能. 这是孩子的童趣,是他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连忙说道:“是的,可以打折. ”通过“购物”使得枯燥而又乏味的关于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就显得有趣多了.三、倾听“异见”,大胆创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向“标准答案”进军,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钳制,渐渐就形成了只认“标准答案”的学习方式. 许多学生唯恐自己的老答案与老师的不一致,与标准答案不一致,在课堂上就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异见”. 这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是与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差异”是严重背离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跳出“齐步划一”的教学框架,实现因材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异见”往往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异见”正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教师要适时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及时地对学生的“异见”给予有效的引导和点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次进行教学,鼓励个性化发展,尽可能地给每名同学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给他们创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刘昌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1(9):4.[2]董延良,王志军,王雪等.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探索高效学习方式与模式[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2):93-94.。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
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对策论文篇1现代教育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想方设法促进教学民主化和个性化,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评价一节课好坏的重要标准。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样就不得不使教师以分数为评价学生质量好坏的标准,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分数作为指挥棒。
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倍加呵护,而对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往往讽刺、挖苦,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便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成绩愈来愈低。
而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观;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质量观,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而轻视大多数学生、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和潜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这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不是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炬。
教师应当从“权威型”向“伙伴型”转变,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
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灵活多样,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阵地。
教师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达。
比如,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减少满堂灌的讲解,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做笔记、如何复习等。
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育视频等,拓宽知识面。
评价方式的改革也是关键之一。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能力等。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性当代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历史教师应通过对话、讨论、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
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通过学生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
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生的主动性。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
我在给学生上宋元科技一课印刷术方面的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课前用像皮、萝卜等刻字,再用墨水把字印出来,并计算每刻印一个字所用的时间。
到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没想到的是几乎全班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亮出他们的作品。
当他们谈到他们的刻印作品时,都说费时且有难度,字刻错的、杀伤手的情况都有。
然而正是这次的难忘经历让学生很低容易地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优点、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伟大意义以及发明家毕升的聪明才智。
通过这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发学生去主动学习。
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突出。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摘要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很多一线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完全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备课僵化、以教师为中心、对有效教学认识不足等误区,笔者以课堂教学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浅谈在新课改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关键词学生主体新课改创新能力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呢?新课程还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可是,如果历史教师对教学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呢?我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也得到一些启发,愿以我的教学实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和分享。
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繁杂,知识点琐细,若教师按部就班、——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乏味的情绪。
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处理,鼓励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
上《北方民族大融合》(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这一课时,为了能让课堂动起来,我在课前把学生进行分组布置了任务:第一组,根据课本内容和我提供的资料,自编历史剧《迁都之争》,体现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心和智慧;第二组,自制服装,能够体现胡汉融合的风格;第三组,自备食物,能够体现“汉人胡食”;第四组,搜集能够体现这一时期胡汉融合的其他事物。
课堂上,第一组同学分角色扮演孝文帝、大臣甲、乙、丙、丁等,精彩的表演,博得一阵阵笑声和掌声,顿时课堂活跃起来,接下来第二组的服装表演更加精彩,他们穿着用报纸和旧衣服改做的具有胡汉风格的服装,决不亚于t型台上的专业模特,他们的展示那么豪放,他们的眼神透着自信,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活力,我深深地被学生惊人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审美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学生主体阅读的基础之上。
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被忽视,以教师的讲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追随者,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被教师生硬地分为作者、背景、主题、特色等,学生没有主动阅读与积极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积极对话与互动的过程。
”这些阅读理念的提出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们要将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生只有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情绪,提高自身阅读的主动性与主体性。
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会产生更多的消极情感与情绪,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学参与度,影响学生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阅读教学活动的展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树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主动阅读、乐于阅读。
一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语文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我们的教学范围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而要积极挖掘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充实到语文教学中来。
我们要将丰富的生活、奇妙的大自然等鲜活的素材引入课堂,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让学生有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与运用空间,使有限、静止的语文教材活起来、丰富起来,成为一股流淌不息的清泉,让学生身在教室,心知生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自主空间。
在课堂设计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
这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和已有知识水平。
例如,在备课阶段,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期望。
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来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资源。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用多样化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交流想法、分工合作,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拓展思维。
问题导向式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积极调动已有的知识,并尝试运用新的方法和思路。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导者,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此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也十分重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研究课题或项目,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进行实验、分析数据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能过多干预学生的思考和行动。
在课堂互动环节,要充分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
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该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发表观点。
对于学生的回答和想法,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即使存在错误,也要以鼓励的方式引导他们修正。
教师还应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怕犯错。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观论文
怎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
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就很大程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一、精心设计导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新课的开始,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个性需求,把他们带入趣味横生的境界,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将潜在的学习力能发挥出来。
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因素。
二、创造性思维教学创造性思维是师生协调的一种教学活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和组织。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名创造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特别要注意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面对学生提问,教师要学会倾听,随机应变。
当学生思维出现偏差、困惑时,要适时、恰当的引导,帮助他们走出思维的沼泽地。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倾听不同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会与人争辩,同时发展他们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并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这方面,我们的许多教师一直在不断努力。
这次我镇开展的优质课、展示交流课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坚持人文关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坚持人文关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摘要“坚持人文关怀,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教学理念之一,也是我国现代语文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本文分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并提出了要提高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人文关怀;学生主体;地位【中图分类号】g632一、引言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在语文教学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就整体而言,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仍是不相适应的。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讲”为主,而不是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对知识的单方面传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语文教师则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积极努力去营造一种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价值(一)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又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其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被忽视。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文关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发挥他们的自学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打破传统的死板和沉闷,让语文的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
而且,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可以让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真正地做到“个性”培养,并且锻炼了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
(二)主体参与的发展价值从学生的角度看,成长与发展是每个学生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是一个不断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的过程,而我国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模式轻个体,影响了学生的个体塑造。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人文关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教学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力,以便让学生真正得以放飞创造的思想,不断取得发展与突破。
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
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中去。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
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
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展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精心设计主体活动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他们希望教师在课堂上给他们以用武之地。
根据这一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教师在编排课堂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使活动成为他们“愿意”和“能”做到的。
比如在教授食物名称时,我设计了一个animal’s birthday party”的游戏,让同学们扮演各种动物,桌子上摆放着各种上食物。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论文]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
学生主体是学生自身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最能体现其本质及其独特的个性,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
初中语文学生主体小组合作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固有内因和最终结果。
学生主体是学生自身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最能体现其本质及其独特的个性,这也正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没有个性,人类的伟大就不存在。
”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自主学习的机会少;接受学习的机会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参与机会多,弱势群体参与的机会少。
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里很快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但很难照顾到个体差异,使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自信等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那可贵的独特和新颖的创造思维在有意或无意中被压抑、被埋没,导致学生独立意识的被淡化、人的尊严被弱化、人的勇气、人的价值观消退,从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失落。
一、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重视机会价值、群体价值的同时重视个人价值;在强调个人对群体的义务、责任和为群体而牺牲的精神同时,注重个性价值取向的铸造。
不能在尊师重道、安分守己、严加约束的氛围中把学生培养成传统的听话与乖顺的所谓“好学生”。
那样的话,学生的个性就可能变得平庸、苍白、千人一面,从而丧失个性和独立性,妨碍个性的自由与自主的发展。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个性发展和未来需要出发,摈弃赫尔巴赫、凯洛夫式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思想,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独特个性的培养、独立人格的形成、自主自信心的提升,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观向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主体性的人才转机。
二、构建和谐,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初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必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论文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教育是以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是塑造和建构学生主体,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虽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
因此就需要政治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以待商榷。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教材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变“教师为本”为“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
实际上,只有观念正确了,才能设计合理的教学,成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通过一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断地修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水平。
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正确地协调与处理好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关键之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头脑中要有学生,简单说来,就是要带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去钻研、处理教材,才能在课堂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二、追求和谐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仍然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是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发挥出来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活动气氛,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让学生阅读教材时借助媒体充分地利用脑、眼、手等感觉器官,反复地去体验。
在理解教材、领悟人生意义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1 教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理论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要一改以前的“冷面孔”、“霸权主义”,要“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2 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选择的权利。
教师不但要解放学生的耳,还要解放学生的嘴和手,让学生去说,去问,去归纳,去总结,让学生动起来。
例如在学习影响物质体积大小因素时,由于从微观角度来解释,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我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填写课本p10的表格,让学生总结结论:①l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小,lmol气体的体积较大;②lmol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③相同条件下,lmol气体的体积几乎相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于是每个组我各提供10粒黄豆、10粒大米,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最后总结出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微粒的数目、微粒的大小、微粒间的间隔,而影响固体的主要因素时微粒的数目和大小,影响气体的主要因素有微粒的数目和间隔。
讲完这部分内容后,细心的同学提出问题:①表格下面为什么标注温度和压强?②lmol气体的体积大约是22.4l吗?于是我又引导他们联系物理知识,学习气体体积与压强和温度的关系,从而引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定义,此部分内容,教师只是适当引导,提供物品,学生基本都能自主,积极的来完成。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之盐,只有充满兴趣的课堂教学才有滋有味,才会充满活力。
我们传授知识时,如果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地、主动地、情绪高昂地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从而进行深入思考的一种急切心理。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论文
刍议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提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最难解决的是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发展。
笔者赘言,以抛砖引玉。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地、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习活动。
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很累,一堂课下来,身心疲惫,而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只有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才会学习更加主动,才会有学习的兴趣。
二、打开语文课堂之门,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源头活水
三、拓宽学生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水平
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更是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而课本上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时完全不够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扩展课外阅读,增大自己的阅读量。
这样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
由于升学压力,教师的题海战术把学生变成了做题的机械。
公式化的思维,没有任何创意想象,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设计开放性的作业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活动类作业
2、拓展性作业
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
如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前
课后可让学生阅读契诃夫其他作品,查阅契诃夫其人的生平事迹,感悟契
诃夫的小说特色等;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理古人写的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培养想象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这是对传统教学思想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是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集中体现。
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形成探究的习惯。
只有如此,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一、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主体探究,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笔者经常注意创设种种情境,诸如悬念情境、质疑情境、纠错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让学生动脑去思索,动手去操作,动口去表达。
从而,体现探究的目的性和过程性。
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90页: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
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增加了10米,宽增加了8米。
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画好示意图,注意画出增加的部分,或者以列表的形式反映出前后变化的情况(图略);其次引导学生按常规思维的方法,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0×40=2000(平方米)(50+10)×(40+8)=2880(平方米) 2880-2000=880(平方米);最后要求学生换一种思维方法,列式计算:学生1:(50+10)×8+40×10=480+400=880(平方米);学生2:(40+8)×10+50×8=480+400=880(平方米);学生3:(50+10)×8+(40+8)×10-10×8=960-80=880(平方米)学生经历了以上探究过程,并说出了各自的解题思路,他们在各抒己见中相互启发,在主体探究中广开言路。
从而,突破了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体现了主体探究的开放性。
无疑,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将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的发挥。
因此教学过程的最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他们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之一。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在学习新知识前,复习一些旧知识导入新课因此,新知识引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教师在设计复习导入时就要设计一些紧扣新知的内容。
通过动手操作和运算,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正确,熟练的运用数学语言,首先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说”的机会。
而且,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说话的机会。
个别差生可以让他们先模仿别人说,然后再自己练习说。
说的内容很广泛,如:说图意,说算理,说操作过程,说解题思路等。
说的形式也多样化:可以单独说,同桌互相说,小组讨论说等。
教师在学生充分说的时候要仔细听,及时订正不正确的地方,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及说好的信心。
第二要重视直观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正确使用教具和学具,可以有效的促使学生由感性逐步上升为表象,最后形成理性的认识。
不但达到了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他们感觉到知识是由他们自己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的。
谈学生主体性发挥论文
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关注学生主体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每个学生以不同的兴趣点、情绪、认知和语言技能的特长、投入交互活动的程度等各个方面体现自己的主体性。
因此,没有一种灵丹妙药可以一劳永逸地把所有学生的所有主体能力都发挥出来,也没有一个不变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学生或那个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多少。
我认为主体性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始终对英语学习有浓厚兴趣和强烈动机,对取得进步充满信心,能从交互活动中得到乐趣,获得启迪。
不管在全班活动、小组讨论还是结对子活动中都能积极发言。
2,能随时从学习中主动吸取有用的东西,既能利用语音、词汇、句子等素材中已有信息进行处理,更善于从背景材料和已有经验知识出发进行自上而下的理解和分析。
例如,针对课文,教师问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对自己听到的各句子所表达的分散信息进行整合,得出正确答案。
3,积极地运用恰当的策略在旧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学习。
例如,通过构词法增加词汇量,把已知单词放在一起表达意义来代替自己不知道的单词,用多种形式句型转换复习词组短语,等等。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是减轻负担,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和传统课堂不同的是教师中心没有了,教师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加强了。
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
如果没有教师的协调、促进和指导,学生的主体性也就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主体性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并不等于学生有无限制的选择自由。
例如,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上所学语言形式表达语言意义时,学生只有做什么和怎样做好它的自由,而没有不做它的自由。
这样,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将会起重要作用。
课堂交互活动进行意义的协商,并不等于一切都是可协商的。
例如,课程标准与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主体性发生矛盾时,教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学生在课堂上是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他们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教师的帮助和指导是他们发挥主体_眭能力的后盾,使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充满信心,也有了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摘要:实施新课程教学,我觉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搞好新课程教学。
那么,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很多同行都在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就是一种主体性还原,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会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问题
一、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这是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的准备。
要鼓励学生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我会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矛盾,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
比如,为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我领着同学们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学生轮流用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结果无一名学生刺中。
回到座位上,同学们议论纷纷,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大堆学生心目中的问题。
通过巧设实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通过实验较好地培养了问题意识。
也可通过趣味性实验,使学生由感到惊奇进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促进其产生问题意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予以解答,并以不同的方式肯和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
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勇于反问,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勇于追问。
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时,演示水杯倒扣实验。
拿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装满水倒扣过来,水立即洒出来;再次装满水,用纸片贴在杯口上倒扣过来,水没有洒出来。
学生会问:这是为什么?懂得了大气压强的作用,学生还会想到:车胎打进很多气不会爆裂是否与大气压强有关啊?这样一系列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同时,我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已来讲,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
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
这样长期坚持,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当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比较中提出问题、从错误中发现问题,由已知物理事实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或引导学生从生活与物理、社会与物理、环境与物理、科技与物理等方面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问题。
由于知识的继承性,人们的头脑里都会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
而当某一经验与这个概念世界发生冲突时,惊奇开始发生,问题开始出现。
这时,如果这个“惊奇”以及由惊奇产生的问题反作用于思维世界,便会形成摆脱“惊奇”、消除疑问的愿望,这就是创新的渴望。
惊奇摆脱了,思维世界又向前迈进一步,创造的花朵开放了。
由此可看出,“提出问题”是创造的重大前提,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的简单,都应积极鼓励。
只要学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在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批判性。
而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引导,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1、课前设疑引问题。
以疑引疑,是一种重要方法,即布置预习内容,提供预习提纲,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课前有一定程度的思考,才能在课堂上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同时也为回答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法。
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组成这一节时,我给同学布置了几道预习题: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如何把它
们连接成电路,让开关控制小灯泡?假如再给你一个小灯泡,如何让开关同时控制两个小灯泡?这两种连法有什么不同?你们家的
灯用的是哪种连接方法?
2、演示实验想问题。
以“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实验教学为例,我首先出示一个线圈和一个灵敏电流表,找同学把它们连成闭合电路,再出示一个蹄形磁铁,教师进行操作,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要求他们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到指针偏转。
(学生就会问:电流是从哪里生成的?)(2)换一块普通的铁块,重复做上面的实验,观察到指针没有偏转。
(学生会问:磁会生电么?)
(3)于是再提出问题:电能生磁么?电和磁可以互相转化么?以上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进行了思考。
著名教授叶澜说得好:“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我们正在努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超越自我,超越过去,以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构造新的教育平台,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在此基础上,将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创造的东西进行吸收和转化,并运用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活动更精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