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宗教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宗教学复习重点
![宗教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06553c10661ed9ad51f336.png)
宗教基本内容:1具体分析宗教作为社会文化形式的基本内容或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2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3宗教史4宗教哲学四要素:内在要素(宗教的观念或思想、情感或体验)外在要素:(行为或活动、组织或制度)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存在,它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
基本内涵:1从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矛盾:是上层的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是对经济基础的直接反映,采取了人类自我异化的反映方式2从客观世界同主观世界的关系看:是客观世界在人们主观世界上的颠倒了的异化反映,是一个颠倒的世界观3从人与人的政治关系讲:一般来说,宗教的社会作用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它是一种精神麻醉剂。
A 宗教对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在理论上,道德上和感情上起着论证和辩解作用B给人以幻想的幸福,要求人们自觉去忍受一切现实的痛苦C虚空的救世主,使人盲目相信人生而有罪。
基本命题:1神与人的关系问题。
A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B人格化的神实际上是人性的神格化。
2灵魂与肉体3天堂和地域(鼓励人们逃避一切现实的斗争,压迫人们心甘情愿地去忍受一切现实的痛苦)地狱的设立,整治作用,启示人们去善存恶,不要做坏事,具有某种道德上的约束意义。
4善与恶(贯穿宗教内容的一根红线)一切宗教都是围绕着善恶的伦理观念而展开和延伸的。
文化形式:1宗教的四要素及其总和构成的宗教整体都是人类的创造,是人性的升华和放射,并客观化对象化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
A人类创造神和神生物的宗教异化过程,无疑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
B随着人性的升华和发展,它异化而出的神性也将随之升华和发展,神性观宗教情感将会日益强化。
C人性的宗教化和神圣化的发展构成了宗教信仰者各种宗教行为的内在动力。
没有信仰者对神灵及其神性的情感和感受就没有相应的宗教崇拜行为,也就不会有宗教性文化的创造。
宗教道德作用:积极:1道德导向功能(宗教所提供的超验世界的认识安抚了人类的无助,为人类的人生提供了解释,并对生命体赋予永恒的意义)引导信徒修养的导向作用2精神调适功能3价值认同功能4和谐5稳定功能消极:1具有一定的反科学性2对社会发展的消解3群体交往的非认同取向正确认识:1宗教道德的社会作用范围是有限的2宗教道德借助的是虚无缥缈的神的力量,道德基础并不稳定3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适应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和冲突的一面宗教与道德:1区别A从存在维度看二者的区别,这里的道德指调解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方式及其内化意识,而宗教则不是要与人发生一般的现实关系,而是要与每个人神圣者发生特殊的超越光环。
宗教
![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05be63f8f705cc1755270973.png)
简答题一、成语:1.以牙还牙:《旧约出埃及记》(21-22,25)“假使人们打架,……若有损害,就应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疤还疤。
”类似于汉语中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有因果报应的意思。
2.醍醐灌顶: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
3.一尘不染: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
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
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4.在劫难逃:佛教认为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了坏劫,出现风、水、火三灾,世界归于毁灭。
如此周而复始。
人们因把天灾人祸等借称为“劫”或“劫数”;以“在劫难逃”谓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不能逃脱。
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二、宗教构成四要素宗教四要素是指一种成熟的宗教一般所具有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器物这四个构成要素,它是我们分析某个具体宗教的四个维度。
其中,1. 宗教意识包括理性(神学理论、教义等)和非理性(宗教感情、情绪与激情)两方面的因素。
宗教意识对宗教其他层面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宗教礼仪的规范化及其文明程度,宗教组织的状况,宗教器物的使用状况都首先取决于宗教意识的发展。
2. 宗教组织是构成宗教的基本要素,对宗教组织的界定要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
他是一种与统一的宗教信仰目标与行为体系相联系的、共同遵照一定的制度规范的宗教信奉者所结成的社会群体。
3. 宗教礼仪是宗教意识的行为表现,是信教者用来沟通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化的行为表达方式。
包括献祭、祈祷、节庆及修行等多种方面。
4. 宗教器物是宗教实体的物化标记,是基本的宗教要素之一。
广义上包括宗教场所在内,狭义上仅指神像、圣物、法器等宗教特有的器物。
三、什么是宗教文化?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755d632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de.png)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一、本文概述宗教是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类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以揭示其复杂而神秘的面纱。
宗教是一种涉及信仰、价值和灵性的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根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对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和解答。
在宗教中,人们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指引和保护他们,这种力量被视为神的意志或启示。
信仰:宗教的核心是信仰,人们必须相信某种超越自身认知的存在,并对其持有敬畏和崇敬的态度。
价值:宗教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与信仰密切相关,它们代表了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看法和理解。
这些价值观念可能包括善良、宽容、平等、公正等。
灵性:宗教还涉及到人们的灵性生活,包括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祷,以及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索和修行。
理性和经验:许多宗教都强调理性和经验的结合,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信仰和实践。
例如,基督教中的圣经被认为是上帝所启示给人类的真理,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辩证和相对主义:有些宗教坚持辩证和相对主义的立场,认为没有绝对的真理和错误,只有相对的理解和解释。
在这种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思想相互竞争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思想体系。
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在一些宗教中,存在着大量的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元素,如预言、仪式、符号等。
这些元素旨在传达某种无法用理性解释的信息或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宇宙和生命的敬畏和探索。
本文概述了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宗教的文化内涵和心理影响,以及它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因此,对于宗教的研究和讨论应该基于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二、宗教的本质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它源于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认同,并通过各种方式(如祈祷、礼拜、诵经等)得以表达。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5d406b6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98.png)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发布时间:2021-04-21T13:56:12.82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李琰[导读] 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李琰摘要: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关键词:宗教;本质;基本要素;逻辑结构一、宗教的本质(一)以神为中心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规定宗教的定义很明显,机构化的各种传统宗教都把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信教的中心和基础。
假如我们问犹太人:宗教是什么?他说:宗教是相信上帝的耶和华。
若问及基督徒或穆斯林,他会将信仰上帝、基督或真主作为宗教的基本内容。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宗教通常都是机构化的信仰和崇拜神灵,所不同的,只是赋予神的神性各有不同。
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学没有‘宗教’这个词,这个外来词来源于印度佛教。
佛学以佛陀的话为教,以弟子的话为宗。
宗派是指宗派对佛陀及其弟子的教义的崇敬和敬仰。
目前我们所用的“宗教”一词,起源于西文的“erliigon”,本意甚多,难于说清,在传统上主要是泛指对神道的信仰,对此,古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三大宗教概说
![三大宗教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d0bc2f9fdd88d0d233d46a67.png)
(三)业与轮回
1.业
(1)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竭摩;梵语:Karma; 中文翻译为“业” 三种含义: 一者、做事情; 二者、行动; 三者、造作。
业因:所作行为及所做之事,谓业 因。(烦恼是造作(业)的真正之 因) 业力:造作的行为作为一种力量, 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
业果:即业报。过去造业,因缘成 熟,形成果报。
乘:梵文yana(“衍 那”)的意译,指运载工 具。 小乘:Hinayana 大乘:Mahayana
1
五乘佛法
人乘:乘五戒以生人中 天乘:乘十善以升天道 声闻乘:乘四谛而证声闻四果(阿罗 汉果) 辟支佛乘:乘十二因缘而证辟支 佛 果 菩萨乘:乘六度而证佛果
世间法:人乘、天乘 出世间法:声闻乘、辟支佛 乘、菩萨乘。 小乘:声闻乘与辟支佛乘 大乘:菩萨乘
空性:
五蕴因缘和合而生,只有所 谓幻相,并无自性可言。 假观:事物之“假”名 空观:事物本无自性(性空) 中观:承认相有
相有而性空
C,破“我执” (我的执实性) “人我执”:执著于我 “法我执”:执著于法有 自性
3 . 涅槃寂静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 译,即“圆寂”,又称“解 脱”。 即灭生死、灭烦恼、不 生不灭、解脱无为。 常、乐、我、净
正道理,是指诸法因缘生灭。 指世间所有事物,是它的结果, 此结果必有其前因。果要由因 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 因缘如此的连续,故无常。
2 . 诸法无我
“我”之界定: ⑴主宰 ⑵常:一直存在 ⑶一:单独、唯一
A,“我”是四大(地、水、 火、风)假合之产物— —四大皆空
B,五蕴和合为空 (色、受、想、行、识) 色非我:即身体非我 受想行识非我:即心非我
三毒: 贪、嗔、痴
宗教知识科普
![宗教知识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78ca6a24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d.png)
宗教知识科普1.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们对于宇宙、人生、道德等重大问题的信仰和实践体系。
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涉及人们的信仰、仪式、道德规范等方面。
宗教通常包括信仰的对象、信仰的方式和仪式、道德准则等要素。
2. 宗教的分类2.1 世界主要宗教的分类•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道教•犹太教•天主教•东正教2.2 宗教的地域分类•东方宗教–佛教–道教•西方宗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3. 宗教的主要特点3.1 信仰宗教的核心是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信仰可以是对上帝、神明、佛陀等存在的坚定相信。
3.2 仪式与典礼宗教仪式是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基督教的礼拜、佛教的念经、道教的祭祀等。
3.3 道德规范宗教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道德规范,以约束信徒的行为。
例如基督教的十诫、佛教的五戒等。
3.4 社会功能宗教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可以提供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增加社会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
4.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宗教强调信仰和灵性层面的体验,而科学则追求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4.1 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宗教和科学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冲突。
例如宗教信仰中的创世论与科学的进化论相悖。
这种冲突常常导致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
4.2 宗教与科学的融合虽然宗教和科学有着不同的目标和方法,但也有很多人试图将二者进行融合。
例如科学修行中的灵性层面,以及宗教对于道德规范的启示等。
5. 宗教的意义和影响5.1 人生意义宗教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回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给予人们希望、安慰和慰藉。
5.2 社会影响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5.3 文化传承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宗教信仰和仪式,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
5.4 个人精神修养宗教对于个人的精神修养和内心安宁的追求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人们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内心的善良和宽容。
第五章宗教的要素
![第五章宗教的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995a1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b.png)
第五章宗教的要素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要素。
本章将重点探讨宗教的要素,包括信仰、神话、仪式和道德。
一、信仰信仰是宗教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人们对超自然存在、力量或实体的一种完全、坚定的信念。
信仰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涉及神、神灵、阴阳、生命及死后等多个方面。
信仰使人们相信有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给予他们希望、安慰和指导。
信仰还涉及宗教共同体,即人们通过共同信仰结成的群体。
这种信仰共同体能够为个体提供社会支持和认同感,使人们有归属感。
二、神话神话是宗教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
它是宗教故事的形式,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动作来传达宗教的观念和价值。
神话通常涉及神祇、英雄或其他超自然存在,以及他们与人类世界的互动。
神话有助于人们理解宗教的起源和宇宙的运作。
它们可以解释自然现象、人类的起源、道德规范等问题,提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指导。
三、仪式仪式是宗教中的一种行为表达形式,通过特定的动作、语言和标志来传递宗教观念。
它们可以作为祈祷、祭祀、婚姻、葬礼等各种活动的一部分。
四、道德道德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人们对善恶、对与错的价值观念和规范。
宗教通过它的教义和信仰来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并提供行为准则。
宗教的道德教导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促使人们遵守基本的道德规则,如诚实、宽容、慈善等。
它们也可以提供人们的精神支持,使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找到道德准则来指导自己。
宗教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宗教的核心。
信仰为宗教提供了根基和平衡,神话为宗教信仰提供了讲述的框架,仪式则是人与神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道德提供了人们行为准则。
总之,宗教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传统宗教及现代宗教的基础。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信仰、价值观、道德准则和社会支持。
宗教的要素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还通过信仰和宗教仪式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恢复内心的平衡。
第四章宗教要素
![第四章宗教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aa8dbe3336c1eb91b375d79.png)
1,巫术的类别 ▲模仿巫术:遵循“类似法则”:要对某一事物施加影
响,只需对类似的事物施行巫术 。 ▲接触巫术:遵循 “感染法则”:要对某个物体施加影
响,只需对它的某个部分施加影响 。 ▲白巫术:是以行善为目的的巫术,可以分为生产巫
术或保护巫术 。 ▲黑巫术:是以害人为目的的破坏性巫术(妖术)。
2,巫术的性质:很多西方人否认它是宗教行为,我国 学者则看作一种“准宗教行为” 。
(3)神与世界的关系:两种理论取向 ▲ 信仰人格神的宗教:神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者
(如上帝,安拉).这种创世论常常与超神论相联系 ▲ 信仰非人格神的宗教:神泛同于世界而存在,万物
则是它的体现(如大梵,真如,道).这种理论容易导 致神秘主义 (如六祖慧能的法偈) ★ 西方的泛神论主要是哲学而非神学
三、宗教情感: 宗教信仰者特有的、同宗教信仰和宗
2宗教理论: 宗教观念的逻辑形态,是随着人类的抽
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导致的宗教观念的概 念化和理论化和理论化(缪勒的八个有圣典 的宗教:吠陀、三藏、波斯古经; 旧约、新 约、古兰经; 四书五经、 道德经 )
它们都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1)神的存在:一切宗教都不否认神的存在,
但对于如何论证它,则有不同看法, 缪勒 的宗教学导论 (2)神的属性:各大宗教对此作了形形色色的 规定,但有两个共同点 ▲ 自存(selfexistence):如"自有永有 " ▲ 无限(infinite):如缪勒的宗教定义: "
然而,宗教信仰与其它信仰既有相同的一 面, 又有其自身的两个特殊规定性 1,神圣者(the sacred) sacred)
(1)人格神的形态 (2)非人格神的形态:梵,佛,道,无言之天
2,彼岸世界:离开了它,宗教就失去了意义 (保罗——如果死人不能复活,就吃吃喝喝 吧) 升入天堂 (1)超越于现实世界之外:如基督宗教的天国 (2)内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如佛教禅宗的挑水 担柴、无非妙道
宗教三年级复习提纲
![宗教三年级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3f2f74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7.png)
宗教三年级复习提纲宗教是人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人们对于宇宙、生命、伦理道德等重要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在三年级的宗教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有关宗教的知识。
本文将对宗教三年级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提纲,帮助同学们回顾所学知识,加深对宗教的理解。
一、宗教的定义和基本特征1. 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指人们对于宇宙、生命、伦理道德等问题的信仰和崇拜活动。
2. 宗教的基本特征:信仰、崇拜、教义、仪式、道德规范等。
二、世界主要宗教的概况1. 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强调人生苦难和解脱,提倡八正道和中道思想。
2. 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基督,强调爱、宽恕和救赎,圣经是其经典。
3. 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强调信仰、礼拜和斋戒,《古兰经》是其经典。
4. 印度教:印度教是复杂的宗教体系,强调转世轮回和解脱,有许多神灵和教派。
三、宗教的符号和象征1. 宗教符号:十字架、佛像、回教星月等。
2. 宗教象征:光明、火焰、水、树等。
四、宗教的节日和仪式1. 佛教节日和仪式:如佛诞、八关斋戒等。
2. 基督教节日和仪式:如圣诞节、复活节、洗礼等。
3. 伊斯兰教节日和仪式:如开斋节、朝觐等。
4. 印度教节日和仪式:如排灯节、浴火节等。
五、宗教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1. 佛教的伦理道德:慈悲、无私、禁止杀生等。
2. 基督教的伦理道德:爱、宽恕、正直等。
3. 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虔诚、正义、礼貌等。
4. 印度教的伦理道德:尊重生命、善行积累等。
六、宗教与社会生活1. 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宗教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如宗教的安慰、救助和社会公益活动等。
2. 宗教与和谐社会:宗教信仰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互相尊重、包容和合作。
七、宗教的多样性与相互尊重1. 宗教的多样性:世界上有众多的宗教信仰,每个人有权选择自己的信仰。
2. 宗教的相互尊重:不同宗教之间应互相尊重,共同追求和平与进步。
通过对宗教三年级学习内容的复习,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宗教的定义、基本特征、世界主要宗教的概况、宗教的符号和象征、节日和仪式、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宗教与社会生活以及宗教的多样性与相互尊重等方面的知识。
第三章--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ppt课件
![第三章--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3e7a0e5901020206409c2f.png)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1、宗教行为要素的分类:
• 宗教的行为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 宗教伦理道德,禁忌,崇拜礼仪,宗教节庆,宗教修炼,
等。理道德的双重性和特点:
• (1)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
• 作为一种观念,宗教伦理道德属于宗教的心态要素;
型的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ppt课件 12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3)各种宗教在传播过程中对自己的信仰和教义等进行 解释,使之能被人们所接受,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宗教的解
释体系,然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各种神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13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4)宗教神话用形象化的戏剧化的手段来表现宗教信仰。 • 宗教在用神话表达其信仰的同时,也在不断借助理论来解 释和表达神话自身。 • 总之,宗教信仰、教义、神话和理论共同构成宗教的观念
• 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原则,它更多地体现在宗教
信仰者的行动之中。
ppt课件
18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2、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和特点:
• (2)宗教伦理的主要特点
• 宗教伦理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人的有罪,正因为人有罪不能自救,宗教的
存在才有了实际的意义。 • 宗教伦理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要求人们实践其原则以求得灵魂的洁
• 四、宗教的社会组织要素
ppt课件
4
一、宗教的系统结构
• 1、宗教研究需要运用系统结构的方法
• 首先,人类社会就是有如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系统。 宗教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也必定如此。 •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精神要求宗教学研 究惯常有机系统的联系方法。 • 再次,现代系统论证明,系统作为一切事物的存方 式,在结构上有层次性,而宗教现象也同样如此。
宗教
![宗教](https://img.taocdn.com/s3/m/09669fe1856a561252d36f4c.png)
1.何为宗教四要素?两类:内在: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外在: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这四要素是相互伴生、相互制约的。
这四个基本要素在宗教体系中有一定的关系和结构。
从逻辑上看,四个要素在宗教体系中实际上有四个层次。
1、基础层/核心层: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2、第二个层次:宗教体验(以神道观念为逻辑前提所产生)3、第三个层次:宗教行为(即宗教的崇拜行为,是宗教观念和体验的外在表现)4、最外层:宗教体制(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生活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起着凝聚固结的作用,保证宗教这种社会现象最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存在于社会之中。
)根据宗教四要素,可将宗教定义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2.原始宗教的基本特点和积极意义:a。
朴素,对象直观b。
对神灵的崇拜有个别性与多样性c。
原始人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生活与阶级社会所形成的一神教对比,其特征为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故又名多神教。
意义:a对思维的进步b在生产生活中对周围世界的探索c增强民族与自然做斗争的勇气与力量,部落团结d维护社会秩序。
原始的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的意义十分的重大。
第一,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宗教活动、社会活动、以及政治活动往往是相与为一的,借助原始社会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活动,人们被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在这时候,原始宗教作为民族精神维系的力量,使人们共同结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第二,历史上个少数民族的形成,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以及对社会制度的稳定发挥拉很积极的作用。
由于对同一自然物的或图腾的崇拜,增强拉以血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之间的认同感,密切拉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dd970b4258fafab069dc02b0.png)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导读:一对于一个像宗教那样的复杂而又庞大的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那是一桩很难做到的事。
古今中外宗教品种繁多,情况……*一对于一个像宗教那样的复杂而又庞大的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那是一桩很难做到的事。
古今中外宗教品种繁多,情况千差万别,一个专业学者虽穷毕生之力也难窥其全貌;更难升堂入奥,曲尽其妙。
如果执意要对宗教下个断然的判断,说它是什么,难免会闹出瞎子摸象似的笑话。
科学的宗教定义必须揭示一切宗教必然具有的本质规定性,使之适用于一切宗教。
但学者越是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宗教有广泛的了解,就越是感到难以做到这一点。
无论我们从那一方面来确定宗教的本质和涵义,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情形。
特别是近百余年来,随着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他们笔下的宗教定义展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多样性。
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ǜller 1823-1900)谈到这种状况时使用了这样的措辞:各种宗教定义从其出现不久,立刻就会激起另一个断然否定它的定义。
看来,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于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之间的对立。
(注:弗麦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972年印度重印版,第21页。
)此种宗教定义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的宗教研究者之中也有所表现,他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况,并非什么混乱局面,而是宗教研究日趋深入,对宗教的理解更加全面的反映。
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了断,既无必要,更无可能。
学者的任务应该是认真研究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分析各种宗教学说的内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为准确的理解。
这种研究不是终结不同意见的讨论,而是把这种讨论推向更新的境界和更高的水平。
宗教学基础知识点解析
![宗教学基础知识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611b3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ca.png)
宗教学基础知识点解析宗教是人类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信仰和灵性追求,还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
在宗教学中,有一些基础知识点是学习者必须了解的,本文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解析。
一、宗教的定义与分类宗教的定义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
一种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宗教是一种对超越自然世界的力量、实体或原则的信仰和崇拜体系。
根据不同的宗教体系,宗教可分为世界宗教和地方宗教两大类。
世界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拥有大量信徒和广泛传播,而地方宗教则主要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地域或族群中。
二、宗教的要素与特征宗教包含许多要素与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有:1.信仰体系:宗教倾向于形成一套特定的信仰系统,包括对上帝、神、超自然力量或精神实体的信仰。
2.崇拜仪式:宗教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崇拜仪式,如祈祷、朝拜、祭祀等,用以向神明表达信仰和敬意。
3.道德规范:宗教向信徒传递一套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4.权威机构:宗教通常会设立一套权威的组织机构,如教会、寺庙等,用以管理信徒和传播教义。
三、主要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各个主要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历史,以下是其中几个宗教的简要介绍:1.基督教: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犹太地区,创立者为耶稣基督。
基督教经历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殉道运动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支持而迅速扩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立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地区,创立者为先知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随后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上信仰人数第二多的宗教,对中东以及部分亚非国家的文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佛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立者为释迦牟尼佛。
佛教强调法则和慈悲为主要教义,传播至中国、东南亚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4.印度教:印度教起源于古印度的雅利安人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
它强调轮回转世的观念,信仰多神,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宗教构成形式
![宗教构成形式](https://img.taocdn.com/s3/m/db34c3e8aeaad1f346933fe8.png)
宗教的构成要素可以被概括地分成三类:心态要素、行为要素和社会组织要素。
宗教的心态要素实际上是对宗教所涉及的一切精神活动过程的广义泛指。
宗教的心态要素在整个宗教系统中处核心的地位,它们对宗教的行为和社会组织等其他要素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所以心态要素成为宗教学主要的研究对象。
宗教的心态要素是由所有精神要素构成的类。
一般来说,宗教的心态要素包括信仰、各种教义和理论、情绪和情感意志、神话传说和宗教文学艺术作品等具体要素。
在宗教的心态要素中,宗教信仰是最基本的;各种宗教教义、神话和理论等都是宗教信仰的衍生体;教义的形成是一个宗教由早期不定型的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宗教神话用形象性的戏剧化手段来表现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教义、神话和理论共同构成宗教的观念体系,其中,宗教信仰处于核心地位。
宗教情感一方面与以认知为主要特征的宗教观念有质的区别,另一方面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宗教情感是宗教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
其次,宗教观念又培养并强化了人的宗教情感。
宗教情感与宗教观念同为宗教的心态构成要素,二者是宗教信仰者同意精神运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
宗教情感与宗教观念的互相联系和作用,成为宗教生活的基本内在动机,支配着人们的宗教行为。
宗教行为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宗教伦理道德、禁忌、崇拜礼仪和节庆、修炼等。
宗教伦理道德具有双重属性。
作为一种观念,它属于宗教的心态要素,但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时间准则,它更多地体现在宗教信仰者的行动之中。
如此看来,宗教伦理道德是付诸于行动的宗教信仰。
宗教伦理的特点之一是突出人的有罪,正因为人有罪不能自救,宗教的存在才有了实际的意义;宗教的伦理要求人们实践其原则以求得灵魂的洁净,它常常把世俗的现实生活置于宗教生活之下,甚至将二者绝对地对立;宗教伦理道德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要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而且人的一切起居、饮食、男女等行为都要受到来自宗教伦理的干预。
宗教的本质名词解释
![宗教的本质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c2a932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e.png)
宗教的本质名词解释宗教,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充满着神秘和令人着迷的色彩。
它被赋予了深刻的信仰和情感,涵盖着人们对神、神灵以及超自然力量的认识和崇拜。
然而,尽管宗教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内涵,但其本质却可以被解释为一种信仰系统,涵盖了信仰对象、信仰内容、信仰行为以及信仰共同体四个要素。
首先,宗教的本质在于信仰对象。
宗教信仰通常集中于某种超自然存在,如神、神灵、天使等。
这些信仰对象被视为创造和掌控世界以及人类命运的力量,具有超越人类理解力的特质。
不同宗教的信仰对象各有不同,如基督宗教崇拜上帝,佛教崇拜佛陀。
信仰对象对于宗教的核心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信徒们奉行信仰的基础。
其次,宗教的本质还体现在信仰内容上。
这包括对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道德价值等诸多问题的回答。
宗教教义和经典文献系统总结了宗教信仰所包含的知识和智慧,为信徒提供了一种探索人生真相和回归根本的指引。
例如,佛教的四谛和八正道,基督教的圣经讲述了耶稣的故事和教导等。
信徒通过接受这些信仰内容,得以理解宗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和道义规范,以此指引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信仰行为是宗教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仰行为是指在宗教信仰的指引下,信徒们为了寻求心灵安抚、奉献、祷告等目的而进行的活动。
这些行为可以有宗教仪式、礼拜聚会、朝拜圣地等形式,旨在与信仰对象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沟通。
比如,在伊斯兰教中,信徒们会进行五次日常祷告,在清真寺聚集礼拜以及朝向麦加的朝拜。
这些行为不仅是信仰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信徒与宗教共同体的联系和认同。
宗教共同体是宗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共同体是由信徒们组成的群体,他们在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之中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和共同体验。
宗教共同体的形成往往通过共同的教堂、寺庙、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来实现,也可以是通过互动、沟通、共同参与宗教活动来建立。
共同的信仰和体验使得信徒们产生了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感,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凝聚力。
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文档资料
![宗教的构成要素与分类-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87a3953f12d2af90242e6e7.png)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6)宗教文学艺术是宗教观念和宗教情感的主要表现方
式之一,宗教信仰的流传离不开一定的文学艺术媒介,同 时宗教文学艺术也是人们抒发宗教情感的手段。 • 各种宗教特别重视自己的经籍对传播宗教的作用,突出正 统经典的权威。
• 佛教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判 别佛教真伪的“三法印”。
26
二、根据宗教崇拜对象进行分类
• (5)这种划分的局限性。
• 首先,从多神教到一神教的发展不能被证 明为普遍的规律。
• 其次,宗教信仰的性质和意义从根本上不 取决于崇拜对象的数量,而在于人怎样从 崇拜对象中获得自我意识。
27
二、根据宗教崇拜对象进行分类
• 3、在以宗教崇拜对象为依据的宗教分类法还有一种特殊的主张,即 认为宗教可以区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种。
体系,其中宗教信仰处于核心地位。
14
二、宗教的心态要素
• 2、关系(六个方面) • (5)宗教情感是宗教信仰者围绕其宗教观念形成的特殊
心理状态和过程。
• 比较:宗教情感与宗教观念的关系。
• 宗教情感一方面与以认知为主要特征的宗教观念有质的区 别,另一方面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这种联系首先表现为宗教情感是宗教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 其次,宗教观念又培养并强化了人的宗教情感。
16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1、宗教行为要素的分类:
• 宗教的行为要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 • 宗教伦理道德,禁忌,崇拜礼仪,宗教节庆,宗教修炼,
等。
17
三、宗教的行为要素
• 2、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和特点:
• (1)宗教伦理道德的双重性 • 作为一种观念,宗教伦理道德属于宗教的心态要素; • 作为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原则,它更多地体现在宗教
08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基本要素)
![08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基本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c7b5ec43336c1eb91a375dc2.png)
宗教组织的创始人: 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 韦伯将 宗教运动的创始人称为具有“卡里斯玛” 品质的先知,卡里斯玛是英文Charisma 的音译,意为超人的品质与人格魅力(感 召力)。韦伯将创立宗教的先知视为个人 具有卡里斯玛灵性的人,可分为多见于西 方宗教中的作为神与人中介的伦理先知和 多见于东方宗教中的以个人德行为榜样的 楷模先知两种类型。不论哪种先知,均为 独具超凡品质与魅力的卡里斯玛式人物, 即卡里斯玛领袖。
宗教意识决定了宗教组织的发展程 度和形式,这主要表现在宗教组织 的制度规范化程度有赖于宗教意识 的水准。世界各国的宗教组织发展 史都表明,宗教组织制度规范化的 程度,总是与宗教意识相适应,宗 教组织制度的规范化程度随着宗教 意识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三大宗教 具有完备的经济、政治、文化、教 育等方面的组织系统。
宗教学基础知识
第8讲 宗教的基本要素
把握某种具体宗教的四个维度或方向:
宗教意识 宗教组织 宗教礼仪 宗教器物
一、宗教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宗教意识与宗教存在相对而言
宗教意识对其他宗教层面的作用
宗教意识对宗教其他层面(宗教存 在)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宗教礼 仪的规范化及其文明程度,宗教组 织的状况,宗教器物的使用状况, 都首先取决于宗教意识的发展。由 于原始社会的人类还不具有高度的 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原始宗教的礼 仪常常带有不文明的野蛮性,人祭 和血祭就是这种状况的典型表现。
宗教感情与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习俗、 民族生活、民族感情结合在一起,就会更 具有极大的稳定性、专一性、狭隘性和不 可伤害性。谁要伤害这种感情,往往会引 起严重的冲突及至流血斗争。这种的宗教 感情,在强化宗教共同体、增强其内部凝 聚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这 种感情,宗教团体是很难维系与巩固的。
Get格雅宗教比较学第12讲 宗教的要素
![Get格雅宗教比较学第12讲 宗教的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6d7fc9e96bd97f192379e96c.png)
宗教信仰之根本规定 性之二:此岸世界
所谓“此岸世界〞,也有两种形 态:
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如基督宗教 的“天国〞等;
一种那么内在于现实世界,如佛 教的“涅槃世界〞等。
但是,无论取何种形态,都表达 了宗教信仰的本质特征,都属于 宗教信仰的范畴。
二 宗教观念〔1〕:宗教神话
宗教观念是宗教信仰的解释 体系
奥古斯丁:假设非在你 之中,我怎能得到安宁 呢?
释迦牟尼大般涅槃的图片
二、宗教经验:宗教意识的第 四个因素
宗教经验是宗教信仰者基于宗教
情感的神秘的主观体验或经历。
宗教经验构成了整个宗教意识的
根底。
詹姆斯在其?宗教经验之种种?中
断言:倘假设没有个人的宗教经
验,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制度性
宗教。宗教开始于个人的宗教经
安宁感:“安宁之地〞〔耶〕 与“寂静涅槃〞〔佛〕
?圣经?视“安然居住,得享安静 〞为一条极其重要的“箴言〞〔? 箴言?1:32-33。〕,不仅把信 徒的“得救之地〞或“理想归宿 〞称为“有主之地〞,而且还称 之为“安静之地〞,甚至“有夫 之妇〞。
东方宗教,甚至把宗教的安宁感 放到了更其突出的地位了。例如, 佛教既然把“寂静涅槃〞视为 “圣境〞,那么它之强调宗教的 安宁感便不言自明了。
宗教比较学第12讲 宗教的要素
思考:儒家能否被称为儒教?
第一节 宗教意识
〔1〕: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
一、宗教信仰
宗教意识之子因素:信仰、观念、情感、经验 宗教信仰之对于宗教的不可或缺 宗教信仰之区别于伦理信仰、知识信仰、哲学
信仰、政治信仰
宗教信仰的根本规定性或特殊规定性无非是两 个:一是对“神圣者〞的信仰,一是对此岸世 界的信仰。
验。
宗教学第八讲
![宗教学第八讲](https://img.taocdn.com/s3/m/47cc1e650b1c59eef8c7b4ed.png)
宗教学之: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社会功能
教规:以宗教立法的形式出现,要求信徒遵 守,并以此表示对神的虔诚和忠诚。 修行:宗教礼仪的最高形式。分为内修和外 修。内修自省,外修善德。实现升华与超 脱,获得特有的宗教体验。
宗教学之: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社会功能
宗教器物 宗教实体的物化标志。狭义上指神像、圣 物、法器等器物,广义上还包括宗教场所。 比如庙宇、寺院、道观、教堂、圣地、神 学院、佛学院、修道院等等。
①宗教教育促使个体社会化。宗教教育也传播了人类 或本社会、本民族的文化。 ②宗教规范加速了人的社会化。一般宗教规范特别是 道德规范支持社会规范,有助于社会整合。一般宗教要求 教徒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了教徒个人的社会化。
宗教学之: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3、社会化与交往功能
③宗教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 ④宗教促进了国际间人民的交往。宗教特别是 世界宗教的跨民族、跨国家、跨地区性,推进了 国际间教徒的沟通、交流和理解,通过宗教对话 可以缓解矛盾、淡化敌意。
宗教学之: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4、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
宗教具有的社会整合与控制功能,结果并非都 是积极的。
①宗教可以促使社会稳定,也会促成社会动乱甚至革 命,动摇和瓦解现存社会。 ②宗教具有社会心理调节功能,也会使人产生消极思 想,盲目乐观或听天由命。 ③宗教具有社会化和交往功能,也有延缓、妨碍个体 社会化的负功能。 ④宗教会阻碍新的认同感产生,导致冲突。
宗教学之:宗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社会功能
宗教观念从形态上分为感性和理性两 个层面。一般说来,理性程度越高, 其发展程度也高。 宗教观念的理性因素,在维持宗教生 存和发挥宗教功能的过程中,常表现 出固有的保守性、稳定性与变化的适 应性之间的矛盾。 指导思想不变,但内容和解释可以不 断更新,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有哪几个基本要素?
宗教不仅是主观的观念,而且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宗教不仅是个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而且是某种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非常现实的社会力量。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构成宗教所特有的基本要素。
宗教的基本要素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部分。
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种内容:
一、宗教的观念和思想。
各种宗教都有一套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构成完整的宗教世界观。
它是宗教行为的内在根据,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二、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宗教信仰者对各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力量、神灵神性等神性物的信仰,既可在信仰者心中表现为一定的观念形态和概念形式,也可在情绪上引起种种反应,激发起信仰者所谓"宗教感情"。
宗教的外在要素主要内容也可分为两种:一、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宗教信仰者内在的宗教体验和宗教观念通过外在的身体动作和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宗教行为。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各种形式在各种宗教中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分散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归结起来,主要的宗教行为有巫术、宗教禁忌、祈祷献祭、宗教礼仪等。
这些宗教行为作为宗教
体验和宗教观念之外在表现,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宗教的本质。
二、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宗教组织是宗教徒在其中过宗教生活并通过它进行宗教活动的机构、团体、会社、社区或其他形式的群体。
宗教制度是维系这种群体,规范宗教生活,指导宗教活动的规章、教法、体制、惯例和传统等的总称。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