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科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一. 名词解释1.气温直减率:平均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约0.65℃,这称为气温直减率,也称气温垂直梯度。

(P13)2.行星边界层:在对流层内,顶部为1~2km高度的摩擦层也叫行星边界层。

(P14)3.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的条件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P21)4.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暖作用或温室效应。

(P46)5.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发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因而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这种作用称为大气的保温效应或温室效应。

(P46)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发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P46)7.干绝热直减率: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的湿空气来说,气块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称干绝热直减率。

(P59)8.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P66)9.冰晶效应: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P82)10.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P113)11.暖性高压:高压中心为暖区,四周为冷区,等压线和等温线基本平行,暖中心与高压中心基本重合的气压系统。

(P114)12.地转风: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的等速直线水平运动。

(P120)13.梯度风:当空气质点作曲线运动时,除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外,还受惯性离心力的作用,当这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P121)14.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相似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P153)15.冷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

(P159)16.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

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

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

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名词解释自然地理环境

名词解释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

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等自然要素。

地形地貌:地形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和形状,而地貌则是指由地形、地质结构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气候是由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水文: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和变化的科学,包括降水、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等水体的形成、循环和利用。

土壤:土壤是地表上由岩石和有机物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表层物质。

土壤质地、结构、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征对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植被:植被是地球表面上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组成。

植被对地表水循环、土壤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动物是地球上的生物群体,包括陆地、水域和空气中的各种动物物种。

动物对生态平衡、食物链、传粉和种群控制等生态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

人类需要了解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地理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

地理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

地理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解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地理学中,存在许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帮助地理学家描述和理解地球上不同地理现象。

本文将对地理学中的一些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个学科。

1. 地形学(Geomorphology)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形形状、地貌演变和地形发育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壳运动、气候、水流、风力等因素对地球表面进行作用和改变的过程。

地形学通过研究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特征,揭示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2. 气候学(Climatology)气候学是研究长期气候变化和气候系统的学科。

它涉及到观测和分析气候要素,如气温、降水、湿度和风向等。

气候学家通过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和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并为国家和社会制定气候适应和减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进行空间分析和空间决策支持的计算机工具。

它将地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地图、图表和统计分析等方式,帮助用户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

地理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和自然灾害预防等领域。

4. 地震学(Seismology)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及其引起的地壳运动、地震波传播和地震发生机制的学科。

地震学家通过监测和分析地震活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地震学是预测地震、减轻地震灾害和探测矿产资源的重要工具。

5. 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的分析,提供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地质建议和技术支持。

工程地质学为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和保障工程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6. 洪水学(Hydrology)洪水学是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循环与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降水、地形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

气候的名词解释

气候的名词解释

气候的名词解释气候(Climate),自然科学名词,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风力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区,就是多雨地区;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区,就是少雨地区;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区,就是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就是干旱地区。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理位置(经纬度和海拔高度)、距离海洋的远近以及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

[5]一个地区降水的分布特点可以分为地区分布状况和季节分布状况两部分来组成。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的。

东南季风为我国带来太平洋的水汽,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会最先得到东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丰富的降水,也就成为了我国年降水量最为丰富的地区。

“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地理气候分界线。

冬天,秦岭够阻挡寒潮南下进入南方地区;夏天,阻挡湿润海风进入北方地区。

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我国年降水量总体上由东南往西北递减,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内陆,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成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东南季风盛行的时候,所以我国的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

而在冬季,我国盛行来自亚欧大陆内部的西北季风,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气象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气象学:研究大气圈中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聚集在地球周围的气体圈层。

3.气候学:研究气候形成、分布和变化的科学。

4.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天气过程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5.气候:在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6.气候系统: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7.温室效应:一些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甚少,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周围空气和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而使空气和地面增温的效应。

8.气溶胶粒子:悬浮着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的统称。

9.液体微粒:指悬浮于大气中的水滴和冰晶等水汽凝结物。

10.气压:大气的压强。

静止大气中任意高度上的气压值等于其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

11.标准大气压: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值。

12.大气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多少的物理量。

13.大气压力:大气中各种气体压力的总和。

14.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15.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这时的空气,称饱和空气。

16.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超过这个限度,水汽就要开始凝结。

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8.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19.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0.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21.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重庆师范大学气象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重庆师范大学气象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时间内大气中的大气状态(气温、气压、温度)和大气现象(风、云、雾、降水等)的综合。

是瞬时的、多变的、不稳定的。

2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的水汽压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在一定的温度下,如果水汽压增大到某一个极限值,空气中水汽就达到饱和,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饱和水汽压,即最大水汽压。

3、地面辐射:地球表面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将其中的大部分能量以辐射的方式传送给大气。

地表面这种以其本身的热量日夜不停地向外放射辐射的方式,称为地面辐射。

4露:傍晚或夜间,地面或地物由于辐射冷却,使贴近地表面的空气层也随之降温,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有水汽的凝结物,如果此时的露点温度在0度以上,在地面或地物上就出现微小的水滴,称为露.5.、地方性风:因地表受热不均和地形动力(局部环境差异)作用产生的地方性气流运动称为局地环流或地方性风。

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具有暖中心结构、强烈的气旋性涡旋。

7、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8、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9绝热过程:大气中所进行的各种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

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变。

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

10、气团:气团是指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匀均匀的大块空气。

在同一气团中,各地气象要素的重点分布几乎相同,天气现象也大致一样。

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公里,垂直高度可达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气候顶级的名词解释

气候顶级的名词解释

气候顶级的名词解释作为一个地球居民,我们都深刻意识到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然而,气候科学涉及许多复杂的术语和概念,常常让人感到困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解释一些与气候有关的顶级名词,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关键话题。

1. 气候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气候这一概念。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通常是30年)的天气状况统计值。

它包括了温度、湿度、降雨量以及风向和风速等各种气象要素。

气候是相对稳定的,它反映了一定地理区域的特征,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2. 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种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过量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

全球变暖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和飓风,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3.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阻挡一部分太阳辐射返回太空,使得地球保持了适宜的温度范围。

然而,过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温室效应过强,导致全球变暖。

4.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是指能够吸收和辐射红外辐射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和一氧化二氮等。

这些气体的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森林砍伐等,导致了地球的温度上升。

5. 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从化石化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能源资源。

它们是世界主要能源来源,但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的问题。

6.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需要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改善能源效率,并提倡环保意识。

7. 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是指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的行动。

适应气候变化包括改变农业和水资源管理方法,修建海堤和提高建筑物抗灾能力等。

减轻气候变化则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可持续发展措施等。

8. 气候变异气候变异是指气候在短期内(如几年或几十年)发生的变化。

气候的英语名词解释

气候的英语名词解释

气候的英语名词解释气候,作为地球上气象现象的总体表现,涉及到了各种自然现象、地理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在气候学中,有许多专业名词被用来描述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气候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气候科学。

1.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全球性话题。

它指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长期变化,包括气温升高、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的现象。

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进而引发了全球气候的紊乱和变动。

2. 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整体变暖的趋势,包括大气、海洋、冰川以及陆地等不同层面的升温。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全球变暖对地球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3.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温室效应指的是大气中的某些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并重新辐射回地球。

这种现象使得地球表面保持着一定的温暖,维持了地球上生物生存所需的适宜温度。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加速了温室效应,从而导致了全球变暖。

4. 气象(Meteorology)气象是研究地球大气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学科。

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气象学家能够预测天气变化、分析气候特征以及研究气候变化。

气象学的发展不仅提供了人类对天气的预测,还为我们理解气候系统提供了基础。

5. 气候系统(Climate System)气候系统是地球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等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大规模的气候带和气候区域,以及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因素。

气候系统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6. 湿度(Humidity)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多少。

湿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气候的感觉和舒适度。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第一章大气圈: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

地球周围聚集着一个气体圈层,构成了所谓的大气圈。

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对流层: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为平流层。

中间层: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为中间层。

热层(热成层、暖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

散逸层(外层):大气的最高层。

气压:大气的压强。

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量的多少的物理量。

水汽压:大气中的水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

饱和水汽压:饱和空气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露点: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降水: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

云量: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第二章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辐射。

辐射能: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总辐射:位水平表面上接受的直接太阳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的总量。

(word完整版)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word完整版)现代气候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气候的定义:在太阳辐射和气候系统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下,地球上某一区域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天气(气候要素)的多年平均状况及其极端情形.2天气: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现象(风、云、雨、雪、干、湿、雷、电等)及其状态(温度、压强、湿度、密度等)的综合。

3气候系统的定义:由大气圈、水圈(海洋)、冰雪圈、岩石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南极臭氧洞:南极地区上空大气臭氧总含量大幅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

5大气的保温效应(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但却能强烈地吸收地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长波辐射,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失的能量,使地面气温升高的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和吸收,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引起地面气温的下降,其效应类似于阳伞效果,故称为阳伞效应。

7混合层:海洋上层的温度受到大气影响,在海洋表面向下的几十米的水层里,风浪和海流引起的湍流混合十分强烈,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很小,因此被称为混合层。

8温跃层:但到某一个高度以后,很快遇到一个较薄的水层,其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别剧烈,这一区域被称之为温跃层。

9反馈:气候系统不同属性(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气候属性的变化,称为反馈。

包括正反馈过程和负反馈过程.10正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同号,使气候变化加剧,产生气候不稳定称为正反馈。

11负反馈:反馈过程造成的气候变化与原变化反号,抑制气候的变化和异常,使气候趋于稳定,称为负反馈。

12第一类气候预报:对未来某一具体时段气候状态的预报,其可预报性取决于作用于气候系统的外力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对大气影响的可预报性。

13第二类气候预报:与时间无关,预测气候对某一影响因素变化的响应。

14气候诊断:根据气候监测结果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作出判断15气候模拟:根据一定的大气或海洋动力学、热力学定律,在给定边界条件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气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一.名词解释1.气象学专门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之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2. 气象大气中存在冷热、干湿、气压高低等矛盾斗争的结果产生了风、云、雨、雪、雾、露、霜、雷、闪电;增温和冷却;蒸发和凝结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3. 天气学研究天气现象及其演变规律,并据以预报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

4. 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5. 气候学研究气候的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

6. 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7. 大气科学研究大气结构、组成、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其它问题的科学,称为大气科学。

8. 气候系统指的是大气圈同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

9. 太阳常数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 面积内,1min 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用I0 表示。

10. 大气的保温效应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得到一定的补偿,由此可看出大气对地面有一种保暖作用。

11.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Eg)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δEa)之差。

12. 地面的辐射差额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13. 冰晶效应在云中,冰晶和过冷却水共存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

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

14. 凝结增长云雾中的水滴有大有小,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

如果实际水汽压介于大小水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也会产生水汽的蒸发现象。

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
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下:
1. 地理: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 地图:地图是一种以图形方式表示地理信息的工具,它通过符号、线条、颜色等来表示地形、地貌、城市、交通、人口等地理要素。

3. 经度: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东西方向的差异,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分成360度,从西向东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4. 纬度:纬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方向的差异,是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分成180度,从北向南以度为单位测量地球表面的位置。

5. 高程:高程是指某一点相对于某一基准面的高度,通常是以海平面为基准,表示某地的海拔高度。

6. 气候: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天气现象和气象条件的总和,包括温度、降水、风速、日照等要素。

7.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包括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的运动所形成。

8. 水文:水文是指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变化和特征。

9. 土壤:土壤是指覆盖在地表层的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等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0. 植被:植被是指覆盖在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包括各种类型的森林、草原、苔原等。

以上只是部分地理学术语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地理类书籍或文献。

气候名词解释

气候名词解释

气候名词解释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和持续一段时间内的气候特征,主要是指降水、风力、温度等气象要素的平均状况。

气候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大气环流、海洋环流、大气组成、地质构造等,它们可以影响气温、降水、风力等气象要素的分布,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气候分为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和极端气候等四种,它们的特点不同,影响也不同。

温带气候通常位于国家的中部,四季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亚热带气候位于温带气候的南部,气温比温带气候高,夏季炎热,冬季较温暖,年降水量较少。

热带气候位于亚热带气候的南部,气温极高,比较热,冬季温度很低,年降水量大。

极端气候位于极地,气温极低,降水量很少,冰雪普遍,极端天气频发。

气候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资源条件和生存条件。

在温带气候中,温暖的气候条件使得土壤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可以建立起稳定的农业生产基础;在亚热带气候中,气温较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人们可以建立起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在热带气候中,气温较高,有利于热带作物的生长,人们可以建立起丰富的农业生产基础;在极端气候中,气温极低,人们可以利用冰雪资源,建立冰雪旅游业。

气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人们必须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气候,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气候的名词解释

气候的名词解释

气候的名词解释气候是指特定地区长期统计得出的天气现象的平均值和变化趋势。

它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在气候学中,有许多与气候相关的名词和术语,下面将逐一进行解释。

1.大气圈大气圈是指围绕地球的气体层,它是维持地球上生命存在的重要环境之一。

大气圈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稀有气体等组成,其中氧气是维持生物呼吸的基础。

2.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热量高低的物理量。

在气候中,温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的分子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气候的状况,例如高温常常导致干旱,而低温则可能造成冰雪覆盖。

3.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物体施加的压力。

气压的变化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例如气压的低值通常伴随着气候的不稳定和降水的增加。

4.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湿度的高低会影响到气候中的降水情况和人体的舒适感。

高湿度常常伴随着闷热的天气,而低湿度则可能导致干燥和水资源的匮乏。

5.降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凝结并下落到地面的水的形式,包括雨、雪、雨夹雪、冰雹等。

降水的分布和强度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水资源的可利用性。

6.风风是地球表面空气在气压差的驱使下产生的水平运动。

风的方向和强度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季风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亚洲地区的气候模式。

7.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指的是长时间尺度上气候系统的变化。

它可以是自然引起的,也可以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气候变化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涝、干旱和飓风等,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8.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长期上升的趋势。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导致地球能量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以上是对气候相关名词的解释。

它们共同构成了气候系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

对于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概念,以便更好地把握和保护我们的家园。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0.6℃,这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3HPa7、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通过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为辐射8、辐射光谱曲线:根据一定温度下不同波长上该物体所放射出的辐射是通量密度绘出的一条连续的曲线称为辐射光谱曲线9、太阳常数(I。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²面积内,1min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10、大气逆辐射:指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11、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12、辐射差额:物体收入辐射与支出辐射的差值13、14、热赤道:指连接每一条子午线上每个月最高温度的各点的一条线,热赤道上的平均温度1月和7月均高于24℃,并在5°N至20°N之间移动15、等温线:地面上气温相等的各点的连线16、水平温度梯度:垂直于等温线,单位距离的温差17、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18、干绝热直减率(γd):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19、湿绝热直减率(γm):湿空气或接近饱和的干空气绝热上升单位距离时的温度降低值20、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能达到的最大水汽含量所产生的压强21、实际水汽压(e):实际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压强22、饱和差(d):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的差值,d=E-e23、相对湿度(f):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24、贝吉龙过程(冰晶效应):在温度低于0℃且过冷水滴、冰晶、水汽三者共存的云区,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水面低,当云中的水汽压出于冰面和水面饱和值之间时,水滴会不断蒸发变小或成为水汽,而水汽在冰晶上凝华使冰晶不断增长,形成冰晶“夺取”水滴的水分和原来云中的冰水转化过程。

名词解释气候

名词解释气候

名词解释气候气候是指世界上某地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风速和日照量等环境因素。

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它的定义往往不太容易。

但是,大多数气候学家都将其定义为一段时间内某地区的平均气象状况。

气候是构成大气和地表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宇宙空间中,气候影响着大气层的结构,特别是大气中的热量传输,从而影响到地表环境的变化。

此外,气候也影响着空气的湿度、温度和大气压强,这些参数也是大气与地表实体的影响因素,他们又将反过来影响气候的变化。

地理环境会影响气候,因此可以从地理学和气象学等多个角度对气候进行解释。

虽然各个气候学者提出的定义可能有些不同,但它们共同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气候的总体特征,包括时间上的变化;二是气候的区域长期均衡,这里涉及气温、降水等因素;三是气候的基本趋势,涉及天气、季节的变化等因素。

长期的气候变化可以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引起。

自然因素包括太阳活动,洋流,地质活动,气候系统中的自然变化等,它们会影响全球气候,使其变得越来越温暖。

人为因素则包括碳排放,臭氧破坏,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它们会加速全球变暖的速度,对气候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气候已经成为支配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关键因素,它可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分布,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可以影响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比如,较温和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生产,而较寒冷的气候则有利于旅游业等。

由于气候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人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增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其中,科学了解全球气候现状的变化,科学实施“抑制”政策,提高特定区域气候变化预测的能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有效防御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可以由地理因素、气象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决定,它可以影响自然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确保我们共同生活的安全和美好的环境。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饱和空气:在温度一定情况下,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量有一定限度,如果水汽含量达到此限度,空气就呈饱和状态。

饱和空气的水汽压称饱和水汽压,也叫最大水汽压。

2、饱和差(d)——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的水汽压之差。

D=E-e3、饱和水汽压:当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与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正好相等时,即系统内的水量和水汽分子含量都不再改变时,水和水汽之间就达到两相平衡,这种平衡称为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4、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

5、冰晶效应:冰晶和过冷水滴共存的混合云中,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冰面饱和水汽压<过冷水面饱和水汽压,当实际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时,过冷水滴就会蒸发,水汽会转移凝华到冰晶上,使冰晶不断增大,过冷水滴不断减小。

这种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称冰晶效应。

P826、标准大气压:当选定维度为45°的海平面的温度为0℃作为标准时,海平面气压为1013.25hpa,相当于760mm的水银柱高,此压强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7、粗粒散射:也叫漫散射。

是太阳辐射遇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烟尘、水滴等比光的波长尺度大的粗粒时发生的散射。

散射质点愈大,偏对称的程度愈强,粗粒散射没有选择性。

8、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经常比其四周郊区为高,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城市气温高,好像一个“热岛”矗立在农较凉的“海洋”之上,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或城市热岛。

9、城市气候:是在区域气候背景上,经过城市化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局地气候。

城市气候的特征可归纳为城市“五岛效应”即浊岛、热岛、干岛、湿岛、雨岛。

10、大气上界:距地面2000-3000km高度。

11、大气环流:大气中各种气流的综合,称为大气环流。

12、大气透明度:其特征用透明系数(p)表示,它是指透过一个大气光学质量的辐射强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

p=I /I013、大气稳定度:指气块受到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狭义上,气候通常被定义为天气的平均状况,或更严格地表述为,在某个一时期内对相关量的均值和变率作出的统计描述,而一个时期的长度从几个月至几千年甚至几百万年不等。

通常求各变量平均值的时期是世界气象组织(WMO)定义的30年期。

这些相关量一般指地表变量,如温度、降水和风。

更广义上,气候就是气候系统的状态,包括统计上的描述。

在本报告的各章节中也使用了不同的平均期,如:20年期。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状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能够通过其特性的平均值和/或变率的变化予以判别(如:运用统计检验),气候变化将在延伸期内持续,通常为几十年或更长时期。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自然内部过程或外部强迫,或是由于大气成分和土地利用中持续的人为变化。

注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第一条将气候变化定义为“在可比时期内所观测到的在自然气候变率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归因于人类活动改变全球大气成分所导致的气候变化”。

因此,UNFCCC对可归因于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成分后的气候变化与可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作出了明确的区分。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自身(由于相同的气体)和云散射的热红外辐射。

大气辐射朝所有方向散射,包括向地球表面的散射。

温室气体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

这称为“温室效应”。

对流层中的热红外辐射与其散射高度上的大气温度强烈耦合。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为-19ºC的高度,并通过射入的净太阳辐射达到平衡,从而使地球表面保持在高得多的平均为+14ºC的温度上。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红外辐射浊度上升,从而导致有效辐射从温度较低但位势较高的高度上射入太空。

这就形成了一种辐射强迫,因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即所谓的增强的温室效应。

气候预估对气候系统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情景或浓度情景或响应辐射强迫情景所作出的预估,通常基于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

气候预估与气候预测不同,气候预估主要依赖于所采用排放/浓度/辐射强迫情景,而预估则基于相关的各种假设,例如:未来也许会或也许不会实现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因此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气候模式气候系统的数值表述,它是建立在气候系统各部分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基础上,以解释已知的全部或部分特性。

气候系统可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式进行描述。

如气候系统的任何一个分量或者各分量的组合,能够用模式的谱或格点层进行识别,它们可以在各方面有所区别,如空间分辨率,所描述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的程度,或者不同水平的参数化的应用等。

耦合的大气-海洋环流模式(AOGCM)给出目前模式体系中所可能的最复杂的综合表述。

此外目前有向包括入化学和生物相互作用的更复杂方向发展的趋势。

气候模式是研究和进行气候模拟的工具,同时应用于业务用途,如月、季、年际气候预测。

气候模式建立在公认的物理原理基础上,能够模拟出当代的气候,并且能够再现过去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特点,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主要工具,可以得到较可靠的预估结果,但其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温室气体(GHG)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自然或人为产生的的气体成分,它们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发出的热红外辐射光谱内特定波长的辐射。

该特性导致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此外,大气中还有许多完全人为产生的温室气体,如《蒙特利尔议定书》所涉及的卤烃和其它含氯和含溴的物质。

除CO2、N2O和CH4外,《京都议定书》将六氟化硫(SF6)、氢氟碳化物(HFC)和全氟化碳(PFC)定为温室气体。

气候预测气候预测或气候预报是试图对未来的实际气候演变作出估算,例如:季、年际的或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演变。

由于气候系统的未来演变或许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因此实质上这类预测通常是概率性的。

降尺度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是进行气候变化预估的首要工具,当受计算条件限制,所取分辨率一般较低(目前一般在125~400 km间)。

如要在更小尺度的区域和局地进行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则需要通过统计或动力降尺度方法实现。

统计降尺度方法通过在大尺度模式结果与观测资料(如环流与地面变量)之间建立联系,得到降尺度结果。

动力降尺度为在全球或区域范围使用高分辨率的气候模式进行模拟,主要有高分辨率全球大气模式(包括变网格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两种。

它们使用观测或者低分辨率全球模式结果做为其运行所需的初始和侧边界驱动条件。

区域气候模式区域气候模式最早于1980年代末由Giorgi等人提出和发展而来,在气候及气候变化研究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具有复杂的地形和下垫面特征,使得全球模式对这一区域的模拟经常出现较大偏差,如在中国中部出现虚假降水中心等。

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全球模式的分辨率不足引起的,而区域气候模式则可以大大减少上述偏差。

区域气候模式在能够更好的再现中国地区当代气候的同时,由于其中更真实的地形强迫,所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信号也和全球模式表现出较大不同。

RegCM3RegCM3(Regional Climate Model version 3)是由最早Giorgi等人发展而来的第一代个区域气候模式发展而来,目前由Giorgi本人所做的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the Abdus Salam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oretic Physics)负责其维护和发展,模式及运行模式所需的数据可以在http://users.ictp.it/~pubregcm/RegCM3得到。

RegCM系列模式在中国区域被广泛应用于当代气候模拟、植被改变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试验、以及气候变化的预估等。

PRECISPRECIS为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的简称,是英国气象局Hadley中心基于其区域气候模式,发展出的为影响评估服务的一个模拟系统。

排放情景一种关于对辐射有潜在影响的物质(如:温室气体、气溶胶)未来排放趋势的合理表述。

排放情景基于连贯的和内部一致的一系列有关驱动力(如: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变化)及其主要相关关系的假设。

从排放情景反演出的浓度情景作为气候模式的输入数据,以计算气候预估结果。

IPCC(1992)提出了一系列排放情景,作为IPCC(1996)气候预估的基础。

这些排放情景统称为IS92情景。

在《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Nakicenovic和Swart,2000)中,公布了新的排放情景,即所谓的SRES情景。

气候情景在一组内部一致的气候学关系的基础上,对未来气候作出的一种合理的和通常简化的表述,而已建立的各种气候学关系通常作为输入因子应用于影响模型,以研究人为气候变化的潜在后果。

气候预估经常作为建立各气候情景用的原始材料,但是气候情景通常还需要其它信息,如:已观测的当前气候状态。

一个气候变化情景是气候情景与当前气候之间的差。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一种在特定地区和时间(一年内)的罕见事件。

“罕见”的定义有多种,但极端事件的罕见程度一般相当于观测到的概率密度函数小于第10个或第90个百分位点。

按照定义,在绝对意义上,极端天气特征因地区不同而异。

单一的极端事件不能简单地直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因为总是有一个有限的几率:极端事件可能会自然发生。

当一种型态的极端天气持续一定的时间,如某个季节,它可归类于一个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如果该事件产生一个平均极值或总极值(如:某个季节的干旱或暴雨)。

不确定性关于某一变量(如未来气候系统的状态)未知程度的表述。

不确定性可源于缺乏有关已知或可知事物的信息或对其认识缺乏一致性。

主要来源有许多,如从资料的可量化误差到概念或术语定义的含糊,或者对人类行为的不确定预估。

因而,不确定性能够用量化的度量表示(如不同模式计算值的一个变化范围)或进行定性描述,如体现一个专家组的判断(见Moss和Schneider,2000;Manning等,2004)。

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不确定性使用区域气候模式进行气候变化预估,和全球气候模式类似,其不确定性首先来源于未来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其次是气候模式发展水平限制引起的对气候系统描述的误差,以及模式和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等(第九章)。

在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和植被改变、气溶胶强迫等都会对区域和局地尺度气候产生很大影响,而目前气候模式对这些强迫的模拟结果之间差别很大。

区域模式降尺度结果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模式提供的侧边界场的可靠性,全球模式对大的环流模拟产生的偏差,会被引入到区域模式的模拟,在某些情况下还会被放大。

此外,目前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也在区域模式的检验和发展中增加了不确定性。

进行多全球模式驱动下多区域气候模式的模拟集合,是减少不确定性的重要方面。

CORDEX计划COordinated Regional climate Downscaling EXperiment的简称,提议通过在全球各大陆运行区域气候模式、在岛屿等使用统计降尺度方法,为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适应提供气候变化预估结果,并为IPCC AR5服务(http://copes.ipsl.jussieu.fr/RCD_CORDEX.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