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
试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
试 论抗 战时期 陕甘 宁边 区 的社 会 教 育及 其 白 对 构 建农 村 和谐 社 会 的 ; 、 口
赵 燕
( 陕西教 育学院 中文 系, 陕西 西安 7 0 6 ) 10 1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孛 ÷ ÷ 夺 夺 夺 { 夺 夺 争 争 幸 幸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 ・ ・ 夺 夺 夺 幸 夺 夺 夺 夺 夺 ÷ } }
谐社 会提供 重要 的启示 和参考 。
一
、
陕甘宁 边区社会 教育 的总体 状况
( ) 区社会 教育 的 内容 和组织 形式 一 边 边 区 的社 会教育 从实 际出发 , 的教育 内容主要 有识 字 教 确定 育 、 治教 育 、 政 文艺 教育 、 科技 教育 , 立 了教育 与 生产 相结 合 的 确 原则 , 培养 了一大批科 技 人才 和管 理 干部 , 改 变边 区 落后 的社 对 会面貌 , 进边 区经济 的发展 和保证 抗 日战争 的胜利起 到 了重 大 促
作用 。
1社会 教育促 进 了边 区经 济 的发 展 。陕甘 宁边 区属 于黄 土 . 高 原地 区 , 自然 环境 恶劣 , 干旱 , 活在 这里 的民众 , 气候 生 由于 生 存 的需要 , 长期 与大 自然进 行抗 争 , 济 的落后 直 接影 响 到边 区 经 的生存与抗 战 的胜利 , 以恢 复和 发展 经 济生 产 , 为党 和边 区 所 成 政府 实施社 会教 育 的一 个 重要 方 面 。边 区政府 采 用教 育 和生 产 劳 动相结合 的方式 , 边 区农 村 分散 的特 点 , 可能 实行 集 体 针对 尽 劳 动形式 , 民众 一 边 劳 作 , 边 学 习 , 让 一 比如 创 建 “ 回 式 的 学 巡 校 ”在 这个过 程 中 , , 开展 了广泛 的科 技 教育 形 式 , 战 中初 步形 抗 成 了以高等科 技教 育为 主 、 中等 技术 教 育为 辅 的培 养方 式 , 动 推 了边 区农业 的迅速 发展 , 高 了民众 的劳动 素养 , 教 育与 劳 动 提 将 相结合 , 教育 与社会 教 育相 结合 , 力促 进 了边 区经济 的发 学校 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一)巩固党内团结和边区内部的团结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加强党内、边区内部团结成为中共反对国民党封锁和制造摩擦的首要任务。
思想上,通过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在历史上的左、右倾错误,使党在思想上空前团结。政治上实行三三制政权,团结各方面社会人士积极抗日。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党的洛川会议决定,组建一支留守部队,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安定人民生活。[4]文化上,创办了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延安自然科学院、鲁迅艺术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和延安大学等院校,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干部人才。此外还经常组织文艺汇演,密切了党群关系,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中国论文网/5/view-5331045.htm
【关键词】国共摩擦;陕甘宁边区;表现;对策
一、陕甘宁边区的国共摩擦的表现
(一)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和破坏
抗战时期,蒋介石并没有放弃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和围剿。国民党顽固派担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势力壮大,于是对边区进行了政治破坏、经济孤立和军事封锁。
在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中,蒋介石选定了长期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嫡系胡宗南等人。蒋介石封锁边区,给出了他自己的借口和理由,他认为日军可能从绥远侵入陕甘地区,然后在进入四川,威胁国民党陪都重庆。[1]后来的事实证明并未如此,这只是其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封锁破坏陕甘宁边区的一个借口。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国共摩擦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国民党顽固派屡次在陕甘宁边区挑起国共摩擦,表现为对边区政治敌视,经济封锁和军事对峙,扰乱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常进行。针对摩擦,中共加强了内部团结,同时采取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对策,很好地处理了冲突,维护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教育及其启示
中 图分 类 号 :2 9 K 6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97 (0 1 0 10 9 5 2 1 )4—04 0 0 3— 3
收 稿 日期 :0 1 3—0 2 1 —0 9
2 1 年 8月 01
第 3 第 4期 3卷
延 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l f a a nvri Sca Sine o ra o n nU i sy( oi cec ) Y e t l
Au 2 1 g, 0 1
Vo 3 No 4 L3 .
抗 战 时 期 知 识 发 表思 想 意 见 ” 二 是 “ 高 群 众 政 治 育 来增 强他 们 的科 学 文 化 素 质 , 服 封 建 迷 信 影 响 , ; 提 克 水平 , 给群 众 以民族 意识 , 战技 能 , 抗 动员 群众参 加 救 提 高群 众科 学 意识 。 国实 际行 动 ” …勰 。 二 、 区社 会教 育概 况 边
白 鹤
( 西北大学 哲学 与社 会学学院 , 陕西 西安 7 0 2 ) 1 17
摘
要 : 日战争时期 , 抗 陕甘 宁边 区政府在 中国共产 党领 导下 , 结合抗 战 需要 和陕甘 宁边 区实际 , 颁布 和 实施 了一 系列社
会教育的政 策和措施 , 而推 动 了边 区经济发展 , 从 改善 了边 区的基 本面貌 , 支援 了抗 日战 争。在 社会教 育过程 中, 现 出社会 展 教 育与抗战 、 生产 紧密联 系, 靠群众 办教 育等特点 , 些做 法和 思想对 当代推 进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不乏启 示意义。 依 这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由于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双重迫害,加之地处偏远,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凸显,弱势群体众多,亟待解决。
为此,中国共产党领导边区政府和人民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活动,在社会保障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新时代社会保障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认真分析和总结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工作的经验,深入研究这一特殊阶段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对于丰富社会保障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为社会保障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支持,实现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创新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对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第2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进行了分析。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保障思想、列宁社会保障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保障思想;实践基础是中央苏区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和陕北苏区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
第3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管理机构和资金来源进行了梳理。
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为政府部门、群团组织;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为发展公营经济、合理税收、开发盐业、雇主支付、政府津贴、发行公债、群众捐助、节省开支、力争外援等。
第4章,对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四部分。
其中社会救助分为灾害救助、移难民救助、教育救助、烟民赌民“二流子”救助;社会优抚包括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抚恤抗日军人、安置退伍军人、开展拥军支前运动;社会福利包括妇女福利、儿童福利、老年人福利、职工福利、特殊人才福利;社会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
一、陕甘宁边区总体经济状况
(一)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在经历内战之后,经济遭到了 严重破坏,百废待兴。
(二)抗战中后期,首先是 1941 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拒绝支 付给八路军、新四军军饷,并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其次 1940 年至 1942 年的自然灾害给边区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破坏;再次为了抗战和保 卫边区安全,中央调回部分军队到边区,造成非生产人员增加。以上因素 导致 1939 以后边区发生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四)金融发展状况。党和政府把金融开发列为边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目的是减少高利贷对农民和小生产者的剥削,解决财政困难、发展商业贸 易、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就开始了金融建设, 首先设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其次还建立了信用合作社,解决农村农民 资金周转的问题。边区金融机构在金融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推动 了经济的发展。
财经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
■ 屈珂时
(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环境对边区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 进程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主要对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为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环境
(二)工业发展状况。抗战后,尤其是 1939 年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 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得边区的发展面临困境。边区工业建设的重点为 公营工业、私营工业、手工合作社。抗战时期边区的工业建设,解决了产 品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对工业品的需求,形成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 促进边区经济的发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婚姻问题研究
南风论坛 South Forum168南风 south wind社会内部各系统的失衡是社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这种失衡的出现影响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以及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婚姻问题,在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也不例外,本文拟在对陕甘边区妇女及其婚姻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党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及其治理成效。
1 妇女及其婚姻问题1.1 旧社会遗留的旧风俗陕甘边区正式成立是在1937年,其下共有陕北、陇东等三十二个县,虽跨数省,但其管辖范围大多在陕北。
陕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限制,在边区政府正式成立之前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文化腐朽,存在着童养婚、转房婚等多种形态的婚姻买卖。
陕北地区古时婚姻并不重财,陕北地方志记载:“当地风俗有五美,其一就是婚礼旧俗不争财”。
自清光绪帝以来,当地风俗转变巨大,“诗礼素封之家不讲财,贫户先议财礼”“横山、米脂、绥德一带,按县俗,定亲先讲财礼,为数不等”。
在随后的民国初期,婚姻的买卖在陕北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并延续到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出现“身价高达百多银元或20石米麦的姑娘”婚姻蜕变为一种经济利益的交换,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一时期陕北的许多传唱的民歌就是对这种畸形婚姻关系的控诉,鉴于这样的情况,边区政府开始了对旧风俗的改造。
1.2 陕甘边区政府对婚俗的改造随着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37年正式成立,政府便注意到了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对社会正常发展的阻碍,着手从法律上对旧婚俗进行改造。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和《抗战时期施政纲领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明确指出:“实行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的地位,实行婚姻制度,禁止买卖婚姻与实行童养婚。
并规定了一夫一妻的原则,禁止纳妾。
”此外,在同年的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还制定和表决通过了《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草案》,指出:“废除一切歧视妇女的制度以及鼓励妇女参政、培养妇女专门人才的办法。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的经济建设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担负着抗日总后方的任务。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的军民自力更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对边区进行了全面的经济建设,把一个地瘩民贫,经济文化落后的陕甘宁边区建成为“丰衣足食”的模范民主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在统筹安排、全面搞好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社会改造等各方面建设的同时,把搞好经济建设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任务,作为边区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
这是由以下原因所决定的。
首先,党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党自成立以来主要从事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受战争环境的影响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干扰,重视经济建设未能成为全党的共识。
长征结束后,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有了比较和平稳定的环境,我党从思想上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摆正了经济建设与政治斗争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再强调搞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全党对经济建设的认识有了普遍提高。
这是边区政府能够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环节的重要的条件。
其次,陕甘宁边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决定必须重视经济建设。
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这里自然条件差,土地贫痔,常年干旱,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贫困地区之一。
广种薄收的农业是边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的经济来源。
“朝天一把籽,吃饭靠老天”是边区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驾驭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1939年以来,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军民生活极端贫困。
为了战胜困难,解决边区军民的生活问题,为了巩固和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坚持抗战,打倒日本侵略者,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边区建设的中心环节。
再次,日伪顽对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进攻,迫使我党重视经济建设。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但是,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逐步地实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从1939年底到1941年初先后发动了两次反共高潮,随后又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晌,致使边区的外贸大部分停滞,外援难以接济。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
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1Vol.39No.2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妇女纺织运动"张丽(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原因,陕甘宁边区出现了“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的极端困难局面。
党中央向边区全体军民发起“自己动手,自力更生”的号召,边区妇女们做出了积极响应。
文章通过对陕甘宁边区妇女纺织运动规模及相关数据的统计,以及对《解放日报》等一手文献的研究,分析了党中央在妇女纺织运动的具体方式及内容,论证了开展妇女纺织运动对解决边区布匹半数以上需求这一巨大成绩,以及在妇女解放运动、农业发展、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纺织运动[中图分类号]K265.9;D4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2-0166-05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地广人稀,从内部来看,地瘠民贫,经济状况极为落后。
又加过去政治制度所致,在军阀蹂蹒,封建统治者剥削与压迫下,广大劳动人民缺衣少穿,饥寒交迫,及其贫苦。
从内部讲,农村经济已呈枯竭之状,工业生产几乎没有,工业方面的一切日用品依靠外来输入。
从外部讲,日寇隔河对峙,屡图进攻,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包围,妄图困死、饿死边区军民。
这样的环境,对共产党提出了巨大考验。
一、陕甘宁边区开展妇女纺织运动的必要性1941年至1943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面临着及其严重的困难。
一方面,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逐渐将战争的矛头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集中其主力于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周围,在解放区进行反复的“扫荡”,并且妄图消灭延安这个抗日的中心。
另一方面,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上包围,政治上打击,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企图以此达到消灭边区的目的。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模式初探文章解读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认为主要得益于边区的减租减息,互助组、兴修水利,发放农业贷款、大开荒、发展手工业等政治对策和经济政策,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问题,调动了军民的积极性,改变了边区物资匮乏、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标签: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势,而这种严峻局势表现在经济方面就是边区的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军民的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对当时的边区政府而言,搞好经济建设是最为紧迫的任务。
同时,由于边区政府的支持,农村经济获得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发展成就,解决了当时军用物资供应难的问题,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当前我国处在国家建设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而陕甘宁边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作为经验来加以借鉴。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边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因素抗战时期是社会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所以,陕甘宁边区的农村经济要想取得发展成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笔者根据相关研究资料发现,陕甘宁边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陕甘宁边区的农民有了可供长期使用的土地。
尽管当时的土地大部分仍掌握在地主手中,基于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农民租得起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的农村经济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1]第二,边区政府组织劳动生产,使得生产劳动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因边区政府的积极作为,各种劳动组织建立起来,比如互助组、变工队等,这些劳动组织在促进农民互助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民的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第三,边区农民具备充足的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是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是提高生产力的前提。
而边区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并通过施行农贷政策的方式着手解决了当时边区生产资料紧缺的问题,于是农民有了充足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
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及妇女解放运动
第42卷第6期2021年6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EERSITYVcd42Nc.5Juo.2021[文章编号]1404—5856(2021806—0098—03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及妇女解放运动雷鸣(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2127)[摘要]陕甘宁边区曾是一个封建落后的地区,封建陋俗盛行,妇女地位低下,中国共产党经历长征后来到陕甘宁边区,将陕甘宁边区建成了一个民主进步的根据地,其一大成果就是领导了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包括放足运动、婚姻制度改革、妇女保育工作、文化教育、社会劳动以及妇女参政议政。
不仅有效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改善了边区落后的社会风气,还发展了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使得边区社会呈现焕然一新的风貌。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妇女解放[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 dob10.3969/j.isso.1404-5856.2021.06.023一、陕甘宁边区妇女社会生活状况陕甘宁边区地处交通封闭的黄土高原山区,降水稀缺气候干旱,且饱受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困扰,当地人民生活困苦,物资极度匮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边区妇女生活更加悲惨,当地谚语有“女人不是人、母猪不献神”“打倒的婆姨揉到的面”“官凭印、虎凭山、婆姨凭的男子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边区女性毫无尊严的悲惨处境。
直到近代,当地妇女仍有缠足陋习,妇女地位低下可见一斑。
在整个文盲率达到95%的陕甘宁边区,妇女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的生活就是伺候夫家养育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精神生活,她们甚至对这种压迫习以为常,没有学习文化知识的自觉性。
由于陕甘宁边区妇女从小缠足,很难进行正常的生产劳动,也就丧失了争取经济独立的机会,并且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认为妇女参加劳动是可耻的,使得她们缺乏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男子赚取家庭所需日常开支,妇女没有经济来源只能依靠男子生活,这就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格局,注定妇女无法获得行动和精神上的自由,甚至在日常言语中也备受欺压,只能被迫忍气吞声。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的社会变迁
大生产运动中陇东的社会变迁【摘 ;要】 ;文章阐述了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陇东分区,在大生产运动中所取得的生产成绩及经验对于巩固和发展陕甘宁边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并由此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军民生活得以改善;教育得到普及,群众觉悟提高;社会风气得到较大转变。
标签: ;陇东;大生产运动;社会变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历史地理环境下进行的一次成功实践。
陇东分区的形成是从1937年9月苏区的改制开始,后历经庆环分区至1940年2月建立。
与此同时,所辖地区几经变化,特别是经过两次陇东摩擦事件最后形成属于边区政府固定的区域是华池、环县、镇原、合水、庆阳、曲子6县。
抗战时期的陇东分区位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平均高度1500米。
“基本上是北纬370线以南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湿润,无霜期较长,主要作物为冬小麦,是边区的主要产粮区”。
[1]随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国民党除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包围封锁外,还不断在边区边带搞摩擦事件,这就使得解决边区军民供给问题依靠外援变得不可能了。
同时,陇东分区作为陕甘宁边区西南大门,本身负有保卫边区兼支持抗战的重任。
但是,由于这里本就贫困落后,1928至1929年又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使本地区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要完成抗战的支援任务就必须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
陇东分区当时人口密度及面积占边区总面积的比例,据1941年的统计,如下表:表1 ;边区人口密度分布统计[2]名称项目边区直属分区绥德分区陇东分区关中分区三边分区人口1342571 410468 544557 204768 115091 67687占总人口的比例——30.6% 40.6% 15.3% 8.5% 5%面积(km2)92710 23234 10997 25391 7169 25919每平方公里人口14.58 16.1 49.5 8.06 16.05 2.61从该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陕甘宁边区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58人,陇东分区是8.06人,远低于绥德分区和直属分区,而陇东分区所占边区总面积约为27%,这充分说明了陇东分区人口少、密度小的特点。
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物价问题
文/郑彦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抗战总后方,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不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斗争,还进行了殊死的经济斗争,物价上涨就是其中一个焦点问题。
它不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还牵扯到金融、财政的稳定以及与军事斗争的配合。
物价上涨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边区党和政府在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教训,探索物价规律,逐渐掌握了物价管理的主动权。
一、边区物价变动概况边区物价的变化与财政经济状况和斗争形势密切相关。
抗战前,边区流通的是苏维埃货币,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10月,原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为陕边银行,边区以边币为本位币,不能独立发行货币,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由国民政府发给军饷。
由于所发军饷都是整币,辅币奇缺,而法币币值较高,市场上曾“用邮票找零”。
[1](P20)为维护法币信用、活跃市场、解决找零问题,1938年6月,边区银行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与法币是主辅币的关系。
这一时期由于法币币值波动不大,且光华券1938年发行10万,1939年不过31万,发行量也不多,这一时期物价上涨幅度不大。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随日本对华政策的改变,国民党转而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企图困死边区。
1940年9月,国民政府就一度停发每月60万元的军饷,皖南事变后,八路军军饷全部被停发,同时对边区进行经济封锁,使边区财政经济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
为调剂金融、周转财政、保障军需民用,边区不得不大量发行代价券,1938-1939年共发行316975元,1940年发行2794565元,到1941年2月止,光华代价券总发行额为4307215元。
为了打破封锁,发展经济,支持抗战,边区政府于1941年1月30日发布《关于停止法币行使的布告》,并于同年2月18日宣布发行“陕甘宁边区银行币”(简称边币),3月18日边币正式发行,成为边区唯一合法货币,当年就发行了23064950元。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移民、难民与经济
.
抗 战 时 期 陕 甘 宁 边 区移 民 、 难 民 的 成
因、 数 量 和 安 置
抗 战爆 发后 , 国民党政 府正 面 战场 的失 利 , 大批
区移 民 、 难 民潮 形 成 的主要 的原 因 。“ 随着 日本 帝 国 主义 对 中 国侵 略 的步 步 加 深 , 无 数 的 中国人 民在 敌
人炮 火之 中家 破人 亡 , 流 离失 所 , 数 以万 计 的沦 陷 区 人 民为躲 避 战火 , 纷纷 背 井离 乡而 沦为 移难 民 , 其 中
长 江大学 学报 ( 社科 版) 策 和措 施 吸引 了移 民、 难 民来 到边 区。 ( 二) 移民、 难 民的数量 边 区的移 难 民主要 包 括边 区外移 人 的难 民 、 向 往 共产 党 的领导 而来 到边 区 的知识 分 子 和 工人 、 来
移民、 难 民纷 纷 涌 向陕 甘 宁边 区 , 边 区政府 采取 适 当 措施 进行 了安 置 和救济 。 ( 一) 陕甘 宁边 区移 民 、 难 民形 成 的原 因
为2 . 6人 / 每平 方公 里 , 占边 区总 人 口的 5 %。 [ 】 J ( 丹 ’ 边 区人 口分布 不均 的状 况 由此可 见一 斑 。造成 这种
抗 战 时期 陕甘 宁边 区的移 民、 难 民与 经济
李 芳
( 长江大学 文学 院, 湖北 荆 州 4 3 4 0 2 0)
摘 要 : 抗 战期 间 , 由于 国民党 正面抗 战 的失利 、 自然灾 害 以及 陕甘 宁边 区政 府 正确 的移 民、 难 民政 策 等原 因 , 数 量众 多的移 民、 难 民涌 入 陕甘宁边 区, 增加 了陕甘宁边 区的劳 动力 , 推 动 了边 区经 济 的发展 ,同时对 生态环境 也造成 了较 大 的破 坏 。 关键 词 : 抗 战时期 ; 陕甘 宁边 区; 移难 民; 经济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探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时势和社会条件出发,创立了陕甘宁边区。
为了实现抗日救亡和壮大革命力量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现了局部执政的实践,并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建设。
其中由中共中央领导和实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革命队伍的发展建设,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本文从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背景入手,深入探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总结边区民主探索的经验,为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标签: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建设了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整套符合边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客观规律发展的建设方针和内容。
尤其在政治建设中,实行民主政治,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参与边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有力的保证边区党和人民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建设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
一、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背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建立了陕甘党组织,创建了西北红军,并在陕甘边地区发展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原有根据地的基础上成立了西北苏区。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后,根据国共两党关于国共合作的协议,将西北苏区改为陕甘宁边区,并成立了边区政府和边区参议会。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
日军转变了原有的军事打击政策,开始对國民党实行政治诱降和培养汉奸组织,企图利用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和对陕甘宁边区疯狂轮番的大扫荡消灭共产党组织。
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对日宣战,呼吁全民族抗战,积极团结爱国志士推进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介绍所,以方便外来难民贫民寻找职业;边区还建立了难民收容所、抗敌后援会、抚恤委员会等等。
依靠不断完善和救助政策支持,依托救济机构的有效工作,陕甘宁边区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得以顺利开展。
二、因人制宜采取救助措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需要救助对象的种类很多,有移民及难民、灾民、抗属、贫困居民、孤老病残、儿童等,陕甘宁边区政府针对不同的救助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救助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1.妥善安置移民及难民。
针对大量的战争难民、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的情况,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救助移民及难民。
一是制定并颁布《优待移民实施办法》、《陕甘宁边区优待移民难民垦荒条例》等政策,以帮助边区内外各地难民贫民的顺利迁移。
当地政府在税收、义务劳动、医疗卫生等方面对移民提供优惠措施。
并在政治权利方面保证移民与一般居民平等的民主权利。
二是划定特定区域作为移民开垦区,帮助移民到达开垦区,并帮助移民解决耕地、住宿、粮食、种子、农具等问题。
先后将延安、甘泉等七县定为移民开垦区。
据统计,从1937年~1945年,边区各级政府共安置移难民*****户。
共计*****人。
2.实施政府赈灾,发展互济备荒,有效保障灾民基本生活。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壤贫瘠,气候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经常发生,边区也存在灾民问题。
针对灾害导致大量灾民的现象,边区政府采取了拨粮筹款、借粮借贷、以工代赈、社会保险、建立义仓等一系列赈济灾民措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3.军人优恤救助工作占有突出地位。
陕甘宁边区为了激励抗战将士士气,提升抗日部队战斗力。
维护后方社会稳定,始终将抚恤抗日牺牲战士、优待抗日军人家属和安置残废军人、退伍军人及老病弱抗日将士等救济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先后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抚恤暂行办法》、《边区优待革命军人烈士家属条例》、《陕甘宁边区复员方案》等一系列旨在消除军人后顾之忧和家属生活之虑的优抚安置政策,主要包括优待军人、保护军婚、抚恤残废、退伍安置和优待抗属等救助举措。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救助
2016.06抗战时期,由于战争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大量的战争难民、灾民纷纷逃难至相对处于和平环境中的陕甘宁边区,加上边区受到自然灾害的民众,以及边区当地的老、弱、病、残、幼和贫困烟民,需要社会救助形势非常严重。
当时的陕甘宁根据地受到严重封锁、可耕土地资源贫乏、需要给养的军队、机关人员众多。
在这种情况下,执政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分层分类、因人制宜的制定并实施了救济贫民难民、优待军属、保障妇幼等多个方面的救助制度和措施,保障灾难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一、制定政策、成立机构、保障社会救助有序开展边区政府十分重视社会救助工作,从制定政策、拨发款项、成立机构、组织人力物力等多个方面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从抗日战争开始的1937年起,陕甘宁边区先后制定并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抗日军人优待条例》、《优待移民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救助顺利开展。
调整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社会救助。
1937年10月,西北办事处司法内务部改组成民政厅,下设民政、社会保障、卫生三科,负责拥军优抗、安置抚恤及掌理民事调节、赈灾备荒、社会救济、儿童保育、疾病防疫等社会保障事项;成立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并命令延安市政府会同该市工会组织成立职业介绍所,以方便外来难民贫民寻找职业;边区还建立了难民收容所、抗敌后援会、抚恤委员会等等。
依靠不断完善和救助政策支持,依托救济机构的有效工作,陕甘宁边区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得以顺利开展。
二、因人制宜采取救助措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需要救助对象的种类很多,有移民及难民、灾民、抗属、贫困居民、孤老病残、儿童等,陕甘宁边区政府针对不同的救助对象采取了不同的救助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1.妥善安置移民及难民。
针对大量的战争难民、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的情况,边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救助移民及难民。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管理的实践与经验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4—97 (02 0 05 0 10 9 5 2 1 ) 1— 0 8— 4
基金项 目: 陕西省委统战部课题 “ 统一 战线 与创新社会管理研究 ” S 2 2 1 ]5 (T [010 ) 作者简介 : 王 欢 (9 7 ) 女 , 18一 , 湖南长沙人 , 西北大学哲学 与社会学学 院 2 1 0 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
社会管理 体 制 , 以提 高 执 政 党 管 理 社 会 事 务 的 本 对 于实践 都显 得尤 为必要 。 领 。 ¨20 ” ]06年 1 0月 1 1日, 国共 产 党第 十六 届 中 中
本文 中所 强 调 的 “ 会 管 理 ” 则 是从 人类 社 会 社 ,
央委员 会第 六 次 会 议 上 通 过 的 《 中共 中央 关 于 构 建 经济 、 治 、 化和社 会 “ 政 文 四位 一 体 ” 的视 域下 进 行 界
21 0 2年 2月
第3 4卷第 l期
延 安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un f aa nvr  ̄ ( oi Si c) orM o Y nnU i s e i Se c ne  ̄ e
Fe 20l b. 2 Vo . 4 No 13 .1
抗 战 时期 陕甘 宁 边 区社 会 管理 的 实践 与 经验
抗 日战争 时期 , 陕甘 宁边 区政府 一方 面既是 国民 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 》中明 确 指 政府 管辖 的一 个地 方 政权 组织 , 当于 省 的建 制 ; 相 另 出 :加 强社会 管理 , 护 社会 稳 定 , 构 建社 会 主 义 “ 维 是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社会动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社会动态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艰苦的历程。
在战争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动态变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时社会动态,并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
一、政治动态1.国共合作的形成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展开合作,形成了国共合作关系。
两党在战略决策和抗战路线上达成共识,并建立了共同抗日的统一战线。
这一合作对于抗战的胜利至关重要。
2.国共军队的协同作战国共两党合作之后,他们的军事力量也得以结合。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国民党领导的新四军在战争中密切协同作战,共同抵抗日军的进攻。
军队的协同作战使得中国在战争中能够形成有力的抵抗力量。
3.陕甘宁边区的建立抗日战争的战争形势对中国来说非常严峻,而国共两党在抗战中成功地建立了陕甘宁边区。
这一边区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基地和后方支持。
二、经济动态1.战时经济转型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支持战争,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经济的战时转型。
例如,发行国债、增加对外贸易、推动军事工业等,都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抗战力量。
2.资源调配和物资供应战争对资源和物资的需求非常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资源进行调配和物资供应。
国家实行了动员战时经济、保障粮食供应、刺激工业生产等举措,以满足抗战所需。
3.军事工业的兴起为了增强抗战力量,中国政府积极发展军事工业。
大量的军火、军事设备、弹药都在国内制造。
这推动了中国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社会动态1.民间抗战运动的兴起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自尊心的提高促使了民间抗战运动的兴起。
许多普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到抗战努力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坚韧。
2.妇女地位的提升抗日战争期间,妇女在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她们不仅参与到劳动和生产中,还积极投身到抗战中。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
作者: 李宗海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陕西西安710127
出版物刊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7-4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灾害;灾害救治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遇了连年的自然灾害。
严重的自然灾害对边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导致了边区灾民、流民的增多和边区经济的困难。
边区党和政府从边区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救治方针政策,以积极防灾,科学决策为长远目标,采取政府赈济和群众互助互济相结合,使边区的灾害救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不仅保证了边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而且加强了群众对共产党的信任,提高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作者: 雷甲平
作者机构: 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抗日战争研究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问题;治理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进行经济建设活动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
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在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使边区真正成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真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黄正林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是很困难的,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
我们主要从晚会和秧歌、舞会来看边区的日常娱乐生活。
(一)晚会和秧歌边区的晚会是有传统的,在苏维埃时期,“晚会的举行大部分都是在星期六或星期日的晚上,逢到纪念节日也必定是要举行一次晚会的。
有时为了欢迎新来苏区的人物,我们也会特地预备了几次晚会。
史沫特莱,外国新闻记者以及派拉蒙影片公司派来的那个摄影记者,都做过苏区晚会的参加者”。
而且在苏区,晚会是唯一的业余娱乐活动,很受大家欢迎,“毛泽东、朱德和博古以及其他许多苏区重要人员都是晚会的热烈参加者”。
“他们在工作时间之外,要召开生活检讨会和批评会,还要组织宣传,发动人民抗日。
此外,还被物质缺乏和食粮恐慌的气氛包围着,所以需要一种休息,需要一种娱乐。
这就是他们举行的文娱晚会。
”晚会成为苏区动员民众以及红军和机关工作人员休闲生活的主要方式。
抗战时期,延安的各种晚会非常富有特色,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不同单位的各种晚会如期进行,如“每逢节日(如‘五一’、新年、新春……),马列学院必举行晚会,节目丰富多彩,话剧、京剧、合唱、相声……等等应有尽有,有的甚至轰动了延安”。
中央党校“每周末组织文娱晚会和舞会,每个班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组成秧歌队、合唱团,自编自演话剧、秧歌剧、快板等”。
延安各单位的礼堂、大厅,新旧剧场乃至庙宇的戏台、单位的院落都成为举行晚会的场所,“普通市民较集中的新市场有常设的剧场,偶尔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也在八路军司令部的大礼堂公演。
党政军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免费观看。
”中央大礼堂是举行晚会最多的地方,“在一些节假日,或为欢迎某位重要人物时,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肯定演戏”。
“逢到晚会,除非天下大雨,或大雪与大雪之后,山路不好走,大礼堂总是挤满了人,从来不会有一个空座位。
”所以,在延安工作过的人几乎都有周末或节日在中央大礼堂看晚会的经历。
抗战时期的延安,每逢重大事件或重要客人来都要举行晚会。
如1938年三四月间,延安市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白天开会,晚上看文艺晚会,有天晚上演出的是秦腔《升官图》、《武家坡》,陈伯达陪同毛泽东也去看戏,场面十分热闹,也来了很多群众观看演出。
1940年5月26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抗日前线回到延安,当天傍晚延安军民在南门外自发组织了欢迎晚会。
1945年7月,国民参政会黄炎培等5位参议员访问延安时,在民众教育馆举行了欢迎晚会,“唱欢迎歌以后,接着音乐,秧歌剧,话剧,到夜半十二时才散会”。
晚会是延安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举办十分频繁。
如1939年5月5日,王恩茂“参加马列学院的晚会,纪念‘五五’马克思诞生,热闹一晚,半夜才回来”。
次日是星期六,原定召开旧戏剧研究会成立晚会,“但因为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来延安,举行欢迎晚会,故旧戏剧晚会改期明日举行。
”5月7日,王恩茂又参加了在“陕公大礼堂举行的旧戏剧研究会成立晚会”。
从王恩茂的日记来看,延安晚会举行之频繁,也说明晚会在人们娱乐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广大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死气沉沉的村子因边区各种剧团下乡而变得活跃起来。
如庆环分区农村剧校1940年上半年在陇东各地演出戏剧36场次。
延安的剧团也利用农闲的冬季到边区各地巡回演出,送戏下乡。
1938年冬,民众剧团在陕北个三边等地巡回演出,演出的剧目多达10余个。
这样的巡回演出,一方面宣传了中共的抗日主张,起到了动员民众的作用;另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
整风运动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根据地的文艺走上了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道路,使边区乡村民众的业余生活更加活跃和丰富。
边区不同层次的剧团和宣传队纷纷走向基层,为老百姓服务。
如西北文工团1943年春节在陇东分区创作和演出的节目有《孙万福回家》、《模范城壕村》、《如此宁县》、《边区的一天》、《八路军和老百姓》、《钟专员和胡县长》、《马渠游击小组》等。
延安大学、鲁艺工作团、留政工作团、民众剧团、文工团、评剧院等团体也分赴各区进行文艺演出。
在边区,民众看戏的热情很高,不论演什么戏,在什么地方演戏,群众都很积极踊跃观看,“一听到说演戏或只要在街上贴一两张广告,就会使得全城都骚动了似的,女的男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的堆满在露天的舞台前,伸长了头颈等待看”。
可见,各种文艺演出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深受他们欢迎。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边区兴起了新秧歌运动,于是扭秧歌成为边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
“在延安经常从事于秧歌工作的,有鲁艺的文艺工作团,留守兵团政治部,边区文协的戏剧委员会等,在去年(指1943年——笔者注)开展秧歌运动一时期中,延安共有三十二个秧歌队,差不多每个机关都有一个。
今年春节,延安市上竟成了秧歌大会,表演了近百个剧本,其中大半是民间秧歌队出演的。
综计现在全边区共有六百个民间秧歌队,大的有二三百人,小的也有二三十人。
另据丁玲的估计,在边区人民中,每十二个人里面必有一个人是扭秧歌的。
”新秧歌运动兴起后,秧歌成为边区民众最普及的娱乐活动。
1944年春节,延安出动的秧歌队有27队之多,创作了150余种剧目(周扬:《表现新的群众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解放日报》1944年3月21日)。
新秧歌运动的普及不仅丰富了边区民众的生活,而且在动员民众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边区人民用自己的艺术,颂扬了自己的政府、军队,歌唱了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教育和改造了人民自己。
”。
通过秧歌把民众动员起来,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
(二)周末舞会周末交际舞会最初是延安“上层”社会的主要娱乐方式。
这种娱乐方式的引入与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有直接的关系,她在抗战初期访问延安期间,看到中共领导人单调的生活,就有了教他们学习跳舞的想法。
在史沫特莱的鼓动下,交际舞成为延安中共高层业余娱乐生活的主要方式。
曾留学欧洲的朱德非常喜欢跳舞,“他跳舞和他工作一样,孜孜不倦,似乎觉得这也是打破旧中国封建传统的方法之一。
”毛泽东的“舞姿就像散步一样”,毛对跳舞有独到的理解:“跳舞就是照着音乐走路。
他常常一边跳舞,一边和陪他跳舞的女教师或是女学生聊天,还喜欢开玩笑。
”而周恩来的“舞姿格外潇洒、优雅、娴熟、堪称‘舞会王子’,鲁艺的师生们都对之倾慕”。
关于延安高层领导人的跳舞,毛泽东曾回忆说:“在延安我们也经常举办舞会,我也算是舞场中的常客了。
那时侯,不仅我喜欢跳舞,恩来、弼时也都喜欢跳呀,连朱老总也去下几盘操(形容朱德的舞步像出操的步伐一样)。
”可见,中共领袖对交际舞会的喜爱与热衷。
自从交际舞在延安兴起后,周末舞会就成为中共领袖经常性的娱乐生活。
随着交际舞会在延安的兴起,部分中共党的高级领导人和八路军将领十分热衷于跳交际舞,一些年轻的女同志则被邀请作为舞伴,交际舞会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就变得另有所图了。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为补偿大多数高级将领由于军务倥偬而耽误了青春,鼓励和帮助他们解决婚姻问题。
”这样延安交际舞会的意义就不同一般,“当时延安的高级领导人,师级以上的军官中80%以上的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恋爱、结婚、成家、生子”。
这一结局也实现了创办者的最初意图。
当然,为大龄将军和革命者寻找伴侣只是延安交际舞会的一个插曲,这个插曲有了完美的结局后,交际舞会依然是周末比较高雅的娱乐生活,而且逐渐超出了“上流”社会的圈子,普及到了延安的各个角落。
如齐肃在批评王实味的文章中说:“近来延安每逢星期六晚上,常常有跳舞晚会。
”新华社“星期六组织跳舞晚会,博古、艾思奇等同志也常来参加……跳舞时没有乐队伴奏,就借用博古同志的唱片。
”鲁艺、马列学院是青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是舞会最盛行的地方。
鲁艺既有音乐系又是文艺青年最多的单位,而且女生是最受欢迎的舞伴,几乎每个周末都有交际舞会,“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中央领导人和到延安的一些国际友人,也时常来鲁艺跳舞”。
马列学院在蓝家坪,那里的“周末舞会是别具特色的,校园里沙平草软,成了最好的露天舞场。
同学们在这里跳交际舞、集体舞、秧歌舞。
有音乐小组用提琴、二胡等中西乐器伴奏。
更别致的是跳舞的同志大多穿着草鞋,打着绑腿,有些同志的草鞋上还缀着两个鲜红耀眼的绒球”。
在紧张的革命工作之余,周末舞会成为人们放松的主要生活方式。
在一些共产党人的眼里,交际舞是代表现代小资产阶级生活情调的东西,因此,交际舞在延安刚兴起就遭到了抵制,尤其是部分中共高层领导夫人对交际舞有着强烈的不满,贺子珍是反对最强烈的一位。
毛泽东说:“我那贵夫人贺子珍就对跳舞不喜欢,她尤其对我跳舞这件事很讨厌”。
随着抗日战争艰苦环境的到来,对延安交际舞会的不满从夫人们延伸到知识分子。
性格开朗的女作家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写到:“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次最卫生的交际舞。
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比的诽语悄声地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那里,那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总务科长,艺术家的眼睛都会望着她。
”丁玲批评的是那些在延安的“舞星”,也包括江青(丁玲:《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新文学史料》1982年第2期)。
如果说丁玲只是委婉地“捎带”地批评了热中于舞会的几个“舞星”,那么王实味批评的不仅仅是几个“舞星”,而针对的是整个延安的周末舞会,他的批评十分激烈:“在这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中,似乎不太和谐,但当前的现实——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吧,每一分钟都有我们亲爱的同志在血泊中倒下——似乎与这气象也不太和谐!”王实味的观点很快成为众矢之的,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但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和对王实味斗争的升级及对其问题性质的定性,他对交际舞会和延安其他问题的批评便上升到了政治高度,范文澜、(李)伯钊等对王实味的“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的话语进行了彻底的和无限上纲的批判。
尽管王实味遭到了上纲上线的批判,但至少说明有一部分人是反对举办周末舞会这样的业余娱乐活动的。
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基层社会的交际舞会则比较少了。
经历了“王实味风波”后,舞会仍然回到了“上层”社会,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成为整风运动后交际舞会的主要场所,舞者主要是中共高级领导干部,“每逢星期六,王家坪照例要举行舞会,江青和愉快的叶剑英是舞会的中心人物。
朱德是个跳舞能手”。
一位在延安从事机要工作的人员回忆说:“不论在杨家岭,还是枣园,中央书记处和机关举行周末舞会的时候,都是我们机要科的同志担任乐队伴奏,所以能比较多的见到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
”在延安的上层社会中,交际舞会还有着相当的魅力,是党的高级领导人周末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除了晚会、舞会等娱乐活动外,业余体育活动也是边区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
边区机关单位和学校因陋就简进行业余体育活动,如各机关单位很好地利用延河作为水上和冰上业余运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