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四上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复习提纲

四上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复习提纲

四上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复习资料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

3、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4、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虽然这个“中转站”每次能够交换的气体量是一定的,但是这个量的大小也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功能更加强大。

5、不同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心跳次数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多器官协同合作的大系统。

为什么运动时,心跳会加快?因为伴随着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氧气,心跳也就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6、肺活量: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尽力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7、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按进餐时间分:早餐、午餐、晚餐按食物生熟分:生食、熟食按食物性质分:主食、副食按食物来源分:植物类食物、动物类食物按食物种类分:荤食、素食8、糖类、脂肪: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等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9、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脂肪?先用食物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不会消失。

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10、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来源。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复习资料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复习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一、公顷①公顷是用来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的单位;②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是1公顷。

例: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看看它的面积有多大。

()块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当堂检测:(1)4公顷=4000平方米。

()(2)1公顷一定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

( )(3)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0公顷。

( )(4)北京圆明园的面积约350平方米。

()二、平方千米①平方千米是用来计量大面积土地的单位,用符号表示为km²;②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例:我国的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km²)作单位。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当堂检测:填一填:5公顷=()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顷3平方千米=()公顷30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一、填一填。

1. 北京颐和园的面积约2900000平方米,约合()公顷。

2. 北京的故宫占地面积是72公顷,合()平方米。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3. 1公顷=()平方米。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50平方米,()间这样的教室的面积约是1公顷。

4. 一个长方形果园的占地面积是5000平方米,()个这样的果园占地面积是1公顷,()个这样的果园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5. 果园的占地面积是25公顷,()个这样的果园的占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6.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米,()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7.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长河,流域面积约75200000公顷,合()平方千米。

一个长方形公园的长2000米,宽是1000米,这个公园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8. 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大约是170公顷,约合()平方米。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背诵+练习)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背诵+练习)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1.科学家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会根据观测的数据或假设,制作出初步的(模型),并根据新的数据,不断地加以(修正)。

不同的模型适合表达不同的知识。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地球知识,选择制作不同的地球模型。

2.地球的结构从外到里,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

3.昼夜交替现象可以有多种假设,这些假设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但事实只有一个,需要我们进一步确定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

4.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主要有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

5.托勒密的“地心说”主要观点:①地球是(球)形的。

②(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相对于宇宙而言,只是一个(点),而且(静止不动)。

③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因此人们看到的是这些天体都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6.哥白尼的“日心说”主要观点:①宇宙是(球)形的,地球是(球)形的。

②天体运动是(圆周)运动。

③地球是在(运动)的,绕轴(自转),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

④(太阳)不动的,而且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及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7.“日心说”发表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一系列支持“日心说”的证据。

比如,(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8.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9.因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越(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10.我们可以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推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11.我们可以根据(昼夜交替)一次是24小时,推断出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12.正午日影四季变化规律:从夏到冬,逐渐变(长);从冬到夏,逐渐变(短)。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1.地球的结构与鸡蛋相似,从外到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

2.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表面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3.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地球上被阳光照亮的地方处于白昼,没有被照亮的地方处于黑夜。

4.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多种,这些假设的不同之处在于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不同。

5.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6.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先贤祠悬挂了一枚摆锤,证实了地球的自转,称为傅科摆。

7.地球的自转方向与日月星辰等天体东升西落的运动的方向相反,是自西向东。

这是相对运动的结果。

在地球上,东方比西方先迎来黎明。

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8.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叫做圭表。

圭表能通过正午日影长度确定节气。

9.同一地点,正午时分日影长度在夏至最短,冬至最长,春分和秋分时适中。

10.同一地点,正午日影长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夏至到秋分到冬至:日影逐渐变长;冬至到春分再回到夏至:日影逐渐变短。

11.同一地点,一年四季正午时分太阳位置不同,夏至时太阳位置最高,冬至时太阳位置最低。

12.地球的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形的,有近日点和远日点。

13.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4.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地直射和斜射某一区域。

因此,气温会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15.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16.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方向逆时针(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年方式绕地轴旋转绕太阳旋转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17.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白昼和黑夜对生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光照。

18. 有的动物适应较强的光照,主要在白天活动,称为昼行性动物(如蝴蝶、猴子);有些动物适应弱光,主要在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蝙蝠)。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知识复习 资料

新人教版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单元知识复习 资料

第二单元知识复习一、易读错的字汛.期(xùn) 挽.手(wǎn) 懒惰.(duò)平衡.(hénɡ)协.调(xié) 召.集(zhào) 商议.(yì) 贡献.(xiàn)允诺.(nuò) 抄.小路(chāo) 胆怯(qiè) 负荆请罪(jīng)冠军(guàn) 喷.火(pēn) 浩瀚.(hàn) 难以置.信(zhì)侵略.(lüè)妨.碍(fánɡ)二、易写错的字挽:右边“免”不要多写一点。

惰:右上部不要写成了“右”。

衡:中间部分不要写成了三点水。

臣:中间不是“口”。

罪:下面横画较多,间距均匀,不要多写或少写一横。

置:下面是“直”,里面三横勿漏写。

三、同音字wǎn:挽(挽留)晚(晚会)hénɡ:衡(平衡)恒(恒心)xié:协(协同)斜(倾斜)nuò:诺(承诺)糯(糯米)qiè:怯(胆怯)窃(偷窃)jīnɡ:荆(荆条)精(精良)méi:枚(数枚)眉(眉毛)qiū:丘(丘陵)秋(秋天)fánɡ:妨(妨碍)防(防止)四、多音字jiān(中间)qiǎnɡ(强迫)jiànɡ(上将)间强qiánɡ(坚强)将jiàn(间断)jiànɡ(倔强)jiānɡ(将来)huà(划分)ɡuàn(冠军)bǎo(城堡)划冠堡bǔ(堡子)huá(划算)ɡuān(张冠李戴)pù(五里堡)五、形近字汛 (潮汛) 讯 (讯号) 访(访问)妨(妨碍)鞋(鞋子)靴(雨靴)挽 (挽留) 换 (交换)隔(隔断)融(融化)懒(懒汉)獭(水獭)惰 (懒惰) 隋 (隋朝) 稳(稳定)隐(隐藏)衡 (平衡) 街 (街道) 协 (协商) 胁 (威胁)召 (号召) 招 (招手) 臣 (大臣) 巨 (巨大)议 (议论) 仪 (仪态) 宫 (宫廷) 官 (当官)献 (贡献) 南 (南方) 诺 (允诺) 若 (倘若)典 (词典) 兴 (兴奋) 抄 (抄写) 吵 (吵闹)怯 (胆怯) 法 (办法) 拒 (拒绝) 矩 (矩形)荆 (荆条) 刑 (刑法) 罪 (罪恶) 非 (是非)冠 (冠军) 冤 (冤枉) 俯 (俯冲) 附 (依附)喷 (喷泻) 愤 (愤怒) 枚 (不胜枚举)玫 (玫瑰)箭(弓箭)剪(剪刀)浩 (浩渺) 皓 (皓月)筒(竹筒)洞(山洞)束(光束)未(未来)赤 (赤道) 亦 (人云亦云) 圈(圆圈)卷(试卷)置 (安置) 植 (植树) 侵(侵略)浸(浸泡)略(略微)洛(洛阳)筑(建筑)巩(巩固)堡(城堡)褒(褒扬)党(党员)常(经常)丘(山丘)兵(士兵)妨(妨碍)防(防御)蔽(隐蔽)憋(憋气)陷(陷入)馅(馅儿饼)拐(拐走)别(别人)六、近义词谴责—斥责懒惰—懒散保持—维持理屈—理亏允诺—承诺抵御—抵挡希望—期望摆脱—逃脱浩瀚—浩大理所当然—理所应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难以置信—难以相信不计其数—数不胜数七、反义词谴责—称赞懒惰—勤劳大概—确切进攻—撤退胆怯—勇敢削弱—增强希望—失望摆脱—依附浩瀚—渺小协调有序—杂乱无章理直气壮—理屈词穷难以置信—确信无疑不计其数—寥寥无几八、词语搭配1.填入恰当的量词一(条)小溪一(句)俗语一(座)城一(张)嘴一(种)动物一(枚)火箭一(束)光柱一(口)气2.填入恰当的修饰词(平整方正)的石头 (美好)的感情 (理所当然)的事(热情)地迎接 (理直气壮)地说 (浩瀚)的太空九、词语归类ABCC式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议论纷纷热气腾腾气喘吁吁兴致勃勃形容团结合作的成语:同心协力齐心协力同甘共苦众志成城精诚团结患难与共同舟共济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三顾茅庐望梅止渴单刀赴会草木皆兵指鹿为马描写速度快的词语:风驰电掣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健步如飞表示奋勇抗争的成语: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奋勇当先勇往直前临危不惧视死如归不屈不挠义无反顾舍生忘死成语集锦:理所当然无价之宝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负荆请罪难以置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计其数十、句子积累1.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中职 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

中职 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

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1. 中国古代的朝代和历史事件-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禹- 特点:奴隶社会,使用青铜器-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汤- 特点:使用象形文字,发展商业贸易- 周朝 (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建立者:周武王- 特点:分为西周和东周,封建制度的典型代表-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建立者:秦始皇- 特点:统一六国,开创封建帝国- 汉朝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建立者:刘邦- 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开创了科举制度- 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特点:中国分裂成多个王朝,政治动荡不安定- 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建立者:杨坚- 特点:统一北方,修建了大运河-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建立者:李渊- 特点: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开放对外交往- 宋朝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建立者:赵匡胤- 特点:南宋和北宋,科技文化发达- 元朝 (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建立者:成吉思汗- 特点:蒙古族建立的中国王朝- 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建立者:朱元璋- 特点:大航海时代,万里长城修建- 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建立者: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特点:满族建立的中国王朝,闭关锁国2.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农业革命 (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4000年)- 特点: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生活方式- 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1年)- 特点: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开创了封建帝国- 文化大革命 (1966年-1976年)- 特点:毛泽东发动的运动,导致社会动荡和文化破坏- 五四运动 (1919年)- 特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提倡民主和科学- 甲午战争 (1894年-1895年)- 特点: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辛亥革命 (1911年)- 特点: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先例- 丝绸之路的开通 (公元前206年)- 特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3.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孔子 (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特点: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倡仁爱和道德修养- 孙中山 (1866年-1925年)- 特点: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毛泽东 (1893年-1976年)- 特点:中共创始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领导人- 刘备 (161年-223年)- 特点: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创始人,仁德之君- 玄奘 (602年-664年)- 特点:唐朝时期的高僧,西行取经的主要人物以上是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复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

1.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2.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4.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造成的。

5.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6.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2-1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 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例:日光灯、彩灯、蜡烛、萤火虫等。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电灯)。

4.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5.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外面生活中很有用处。

6.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21.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4.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2-31.光是沿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2-41.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是当我们用一面镜子挡住光的去路时,我们会发现光改变了传播方向。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3.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

4.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5.反光有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古代中国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2、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但是,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想: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3、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平面下面。

4、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的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5、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是510067866平方千米。

6、2003年,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7、在桌面上模拟船进出港时,可以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

8、18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人类登上太空第一人是(苏联)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中国登上太空第一人是(杨利伟)。

10、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球,清楚的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1、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

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有(高原、海洋与岛屿、平原、山地、峡谷)等。

12、观察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耕地、平原、森林;黄色代表山地、沙漠;白色代表冰川。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

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复习一、课文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包括《星星和月亮》、《爱护小动物》、《植物的哥哥》、《邮差叔叔的500件事》。

这些课文围绕着自然界的万物展开,给予孩子们一些关于动植物和自然界的基础常识。

在复习这些课文时,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 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了解每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可以通过预习教材中的课文标题、辅助图片以及课文等来帮助复习记忆。

在复习时,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回顾故事情节。

2. 生词和词语概念复习每篇课文时,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词语概念。

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些生词,可以通过配有图片和实物的教具来进行词汇教学。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们巩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应用。

3. 理解课文的主题每篇课文都有一个主题,可以带领孩子们回顾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段落和描写,从而理解课文的主题。

在复习时,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关于课文主题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

二、语言知识复习1. 词汇对于每篇课文中的重要词汇进行复习,可以帮助孩子们巩固词汇记忆。

可以通过配有图片和例句的词卡来进行复习,同时可以设计词汇拼写和词义辨析的练习题,提高孩子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2. 语法复习各种语法现象,如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句子成分等等,可以通过例句分析和填空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语法游戏和小测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训练通过复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要点,引导孩子们进行写作训练。

可以设计一些写作题目,要求孩子们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写作技巧来完成作文。

同时,可以给予孩子们写作指导和修改意见,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三、听力训练通过听课文朗读和听录音等方式进行听力训练,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听力理解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听力题目,要求孩子们根据听到的内容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听力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注意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训练,避免给他们过大的压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综合复习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综合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课文综合复习资料㈠字词盘点⒈【读读写写)】幽芳飘泊唯独顿时慈祥稀罕离别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所谓梳理衰老珍藏手绢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⒉【读读记记】玷污秉性眷恋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潺潺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螃蟹浮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凉飕飕颇负盛名香飘十里守望相助字词点拨:1、易写错的字:慈祥(详)、境(竟)遇、欺(期)凌、衰(哀)老低(底)头折节、风欺(期)雪压2、易读错的字词:京口瓜洲一水间( jiàn )钟山之隔数重( chóng )山那畔(pàn)行聒( guō)碎秉( bǐng )性朦(mãng)胧婀(ē)娜(nuó)多姿波光粼(lín)粼干涸(hã)点缀(zhuì)螃(páng)蟹(xiâ)唱和(hâ)潺(chán)潺流水分(fân)外抹(mā)净低(dī)头折节㈡形近字详()衰()欺()低()魂()祥()哀()期()抵()魄()凌()陵()绫()腮()谓()侨()娇()矫()鳃()猬()逾()喻()榆()㈢近义词冰凉——冰冷爱惜——爱护慈祥——慈爱郑重——慎重欺凌——欺负宝贵——珍贵盛开——怒放欣赏——玩赏姿态——姿势寻找——寻觅干涸——干枯点缀——半点充足——充分舒服——舒适㈣反义词偶尔——经常训斥——夸奖盛开——调零担心——放心完整——残缺新鲜——陈旧清澈——浑浊柔软——僵硬凉爽——闷热㈤多音字间 jiàn 间接重 chóng 重复还 huán 还乡更 gēn g 更改jiān 中间 zhòng 重量 hái 还是 gèng 更加泊 bó停泊抹 mā抹布折 zhé折断担 dān 担心pō湖泊 mǒ抹黑 shé折本 dàn 重担zhē折腾挑tiāo挑选娜 nà安娜扒 bā扒开tiǎo挑衅 nuó婀娜 pá扒手㈥词语理解⒈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预习复习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预习复习资料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第二单元词语盘点修筑施工阻挠控制轰动艰巨毅然铲平勉励恶劣泥浆岔道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居庸关悬崖峭壁狂风怒号惹人讥笑寝不安席思潮起伏可见一斑勘测调节沉闷分享抚养春节刚劲领略复苏先驱迷恋装点惊叹碧空如洗波涛起伏水落石出百折不回牙牙学语5 詹天佑1 词语(1)要挟轻蔑居庸关八达岭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勘测勉励经纬仪攀山越岭开凿隧道竣工藐视(2)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竣工:完工藐视:轻视、小看(3)近义词:阻挠—阻碍要挟—威胁周密—周到竣工—完工藐视—轻视轰动—惊动4)反义词周密—疏忽藐视—重视阻挠—促进讥笑—赞扬2 句子(1)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理解:这句话集中反映了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的压力。

话里还隐含着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工程艰巨,更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品质。

(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者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理解:詹天佑要求工作人员勘测、绘画、计算等都要精确、严密,决不能含糊、马虎,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理解: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3 课文本文以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着重讲了詹天佑面对帝国主义者的狂妄自大和对中国人民的极端藐视,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受命。

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说明了他杰出的成就,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者的威风。

6 怀念母亲作者:季羡林(1)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寝不安席终天之恨哥廷根孤寂频来入梦朦胧薄暗凄凉沮丧长眠思潮起伏可见一斑心潮腾涌怅望灰天(2)真挚:(感情)真诚恳切。

中职 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

中职 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

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习资料一、概述本文档旨在为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提供资料和指导。

以下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二、内容概要本单元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五时期2. 南北朝时期3. 隋唐时期4. 五代十国时期1. 五时期五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初年。

五胡包括鲜卑、氐、羌、烧当和乌桓。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有:- 曹操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 五2.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发生在西晋灭亡后至隋朝建立前。

南北朝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有:- 南朝刘宋- 北朝北魏- 南北朝分裂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时期,发生在隋朝建立后至唐朝灭亡前。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有:- 隋炀帝统一南北- 唐太宗开创盛世- 安史之乱4.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发生在唐朝灭亡后至北宋建立前。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有:- 五代十国的兴起- 北宋建立三、复建议为了更好地复本单元的内容,建议采取以下策略:1. 重点关注各时期的主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掌握他们的背景、作用和影响。

2. 制作时间线或思维导图,将各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认知。

3. 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和书籍,扩充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4. 定期进行自测,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四、结语本文档提供了中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的复资料和指导,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复和掌握相关知识。

祝你研究顺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1. 单位换算- 了解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克、克、斤、吨)- 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认识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升、毫升、立方米)2. 数的读法和写法- 能够正确读写五位数、六位数和七位数- 理解数字的位数和对应的单位- 掌握有效位数和零位数的概念3. 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学会使用大于、小于、等于的符号来比较数的大小- 掌握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 理解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关系4. 使用算术符号- 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性质- 运用算术符号解决实际问题5. 数据统计- 能够收集和整理简单的数据统计- 学会用表格和图形来表示数据- 分析和归纳数据统计的结果6.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乘法的意义和性质- 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7. 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 学会用整除法计算两位数除一位数- 掌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Note: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key knowledge points covered in the second unit of the fifth grade mathematics textbookof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It includes topics such as unit conversion, number reading and writing, number relationships, arithmetic operations, data statistics, and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of two-digit numbers.。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知识点一:物质的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不易改变,质量不变,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来改变其状态。

- 液体的特点是形状不固定,质量不变,可以流动。

- 气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知识点二:物质的变化包括溶解、蒸发和凝结- 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产生溶液。

-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一般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凝结是指气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一般需要散热才能发生。

知识点三: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约占78%。

- 氧气占空气的一小部分,约占21%。

- 空气的质量和重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空气有压强,压强随着海拔的提高而减小。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和用途-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臭、可溶解物质和能溶解许多物质等。

- 水的用途包括饮用、洗涤、种植、发电等。

知识点五: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不断转换和流动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四个主要过程。

- 蒸发是水从水体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 降水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体,落到地面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流到地表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是指渗入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库。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 环境保护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行为。

- 节约用水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浪费。

-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减少用水量,保护环境。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生物中考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资料

生物中考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对光时,应选择()A.最小光圈B.最大光圈C.高倍物镜D.最小焦距【答案】B【解析】【分析】使用显微镜进行对光时,应转动转换器,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用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并调节反光镜,同时左眼注视目镜,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详解】A.显微镜对光时,选择最小光圈对光,视野会比较暗,不易调出明亮的视野,故A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对光时,为了调出明亮视野,要求使用大光圈和低倍物镜,故B符合题意。

C.调节显微镜时,因为使用高倍镜,进入镜筒的光线少,视野会比较暗,不易调出明亮的视野,故C不符合题意。

D.显微镜对光的要求是在显微镜中看到明亮的视野,与焦距大小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2.将白羊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黑羊去核的卵细胞中,再将此细胞植入灰羊的子宫内发育,生出的小羊的毛色是()A.白色B.灰色C.黑白相间D.黑色【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遗传控制中心。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

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详解】生物的性状主要受细胞核基因控制,少数性状受细胞质基因控制,而这头小羊的细胞核基因来自于提供细胞核的白羊,细胞质基因来自于提供细胞质的黑羊,因此其性状主要与提供细胞核的白羊相同,所以生出的小羊的毛色是白色。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3.如图是显微镜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有放大作用的是()A.①和②B.③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④【答案】C【解析】图中①是目镜,②是粗准焦螺旋,③是物镜,④是反光镜,显微镜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和物镜的乘积,所以在图中与观察物像的放大倍数有关的结构是①目镜和③物镜,C正确。

(人教PEP)3年级英语上册unit2《Colours》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PEP)3年级英语上册unit2《Colours》单元知识点总结

——Keep pushing——小学三年级pep英语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Unit Two colours1、颜色类单词red (红色的)yellow (黄色的)green (绿色的)blue (蓝色的)purple (紫色的)white (白色的)black (黑色的)orange (橙色的)pink (粉色的)brown (棕色的)2、Mr./Mrs./Miss的用法Mr.用来称呼的对象是:男性Mrs.用来称呼的对象是:女性, 意味着这名女性已经结婚,或是已有配偶M iss用来称呼的对象是:是对未婚女子的尊称3、A: Let’s paint!让我们一起画画!B:OK.注:let’s=let usOK两个字母都要大写4、句型This is ....(这个句型即可指人也可指物)5、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afternoon!下午好!及其回答6、A:Nice to meet you.B:Nice to meet you,too.7、I see ....句型8、P15 Let’s do9、A:Colour it ...! 把它涂成...色!B:OK.10、P18 Let’s do11、字母A,B,C,D,及以其开头的单词12、A:How are you?B:Fine,thank you./I’m fine,thank you./Very well ,thanks.注:I’m=I am13、white的反义词是black14、朋友见面问好时,应说:How are you?15、北京奥运福娃/国旗/红绿灯的颜色16、blue+yellow=greenred+green=brownred+blue=purplered+yellow+blue=black17、No picking floewrs! 禁止摘花!18、dad的对应词是mom/mum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学习笔记+自我测评+学思之窗)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学习笔记(知识梳理)(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重难点知识解析:重点记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表现;结合课文图表,通过学习科技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2、解题方法指导:历史选择题具有灵活性大、客观性强、知识覆盖面广等特点,它能有效地考查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其他所有的思维能力,是一种最常见的重要题型。

回答历史选择题时要注意四点要求:(1)读懂“题干”,特别是读懂题干中的“题眼”,读懂“题肢”,弄清“题干”、“题眼”和“题肢”之间的关系。

(2)正确运用排除法、比较法,这些是有效的选择方法。

(3)复合选择题先要理解“主题干”与“子题干”之间的关系,在“子题干”中确立正确选项后,在选择正确答案。

(4)材料选择题首先必须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把观点与“题眼”、“题肢”联结起来。

自我测评(要闯关吗?我来试一试。

)【基础闯关】一、选择题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

”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在:A.文艺复兴时期B.工业革命时期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和利用的能源中最符合环保标准的是:A.煤炭B.石油C.电力D.原子能3、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进入普通家庭。

而早在20世纪初,由于汽车的普及,美国已经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发明者是哪个国家的人?A.美国B.德国C.英国D.法国4、人类告别油灯和蜡烛的时代得益于A.西门子的发明B.爱迪生的发明C.卡尔·本茨的发明D.莱特兄弟的发明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A.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B.人类跨入电子计算机时代C.生产力的高速发展D.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应用于生产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1879年10月21日,爱迪生在新泽西州门罗公园实验室用碳化的卷烧棉线作为灯丝,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灯泡。

他花了近三天时间把灯丝装进真空玻璃泡,通上电源,电灯泡发出相当于10盏煤气灯的温柔光芒,它持续了约四十五个小时。

他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多种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

请回答:(1)材料中的“电灯泡”这一发明属于第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爱迪生是哪国人?他为什么被誉为“发明大王”?(3)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这句名言对你有何教育意义?我们应向他学习什么?【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1879年10月21日,是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使用价值的电灯。

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

他是A.卡尔·本茨B.达尔文C.爱迪生D.莱特兄弟2、导致汽车和飞机试制成功的重大发明是A.西门子电车的创制B.卡尔·本茨设计出内燃机C.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D.莫尔斯试拍有线电报成功3、一战期间,英国一位战地记者向国内通讯社发回战况报道。

他可以选择的快捷通讯工具有①有线电话②无线电话③电报④电子邮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下列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创造发明无关..的是( )A.打电话拜年B.乘公共汽车上班C.坐飞机旅游D.用电脑办公5、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要外出旅游,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有①轮船②汽车③火车④飞机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6、看图回答:图1 图2(1)图1和图2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们分别是用什么作为动力的?(2)除此以外,你知道这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还分别有哪些吗?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影响?试举一例说明。

(3)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想一想它们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学思之窗(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充实!)【自主探究】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问题1: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探究问题2: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点拨:本题以恩格斯有关科学的言论作为切入点考查两次工业革命在工业方面的后果和影响等内容,突出对史实的掌握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能力。

对探究问题1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三方面入手;对探究问题2结合中国近代被侵略及向西方学习和探索抗争等方面分析总结。

题目突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学习反思】史海泛舟(读一读,哇,收获很大!)新通讯工具的发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有线电报就已经问世。

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制成一台电磁式的电报机。

后来,他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之间架设了一条61千米长的实验性电报线,1844年5月24日正式完成了电报传讯的重大实验。

特别是莫尔斯利用长短脉冲的不同组合,编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英文字母电码,这被称为莫尔斯电码。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通讯工具的发展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从苏格兰移居美国的贝尔展示了当时被称为“远听器”的电话,引起轰动。

电话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迅速发展起来。

1880年,贝尔电报公司成立,它就是今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前身。

19世纪8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量出电磁波的波长和速度。

意大利人马可尼利用赫兹的发现,制成无线电报通讯设备。

1894年,他使用极为简陋的装置,开始了短距离的无线电报实验;1889年,他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两年后,横跨大西洋发报成功。

汽车:载着时代向前奔驶汽车改变了人类的整个交通状况,拥有汽车工业成了每一个强大工业国家的标志。

汽车走过这样一段历史:1771年,法国人居纽设计出蒸汽机三轮车;1860年,法国人雷诺制造出了以煤炭瓦斯为燃料的汽车发动机;1885年,德国人本茨和戴姆勒各自完成了装有高速汽油发动机的机车和装有二冲程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并且成功企业化;1908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式生产线大量生产价格低、安全性能高、速度快的T型汽车。

汽车的大众化由此开始;1912年,凯迪拉克公司推出电子打火启动车,使妇女也开始爱上汽车;1926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本茨公司成立;1934年,第一辆前轮驱动汽车面世;1940年,大战令许多汽车制造商停产,欧洲车商开始转向生产军用车辆;50年代,德国沃尔沃的甲壳车轿车一经推出就成为最受欢迎的汽车;1970年到2000年,日本车在亚洲走俏,丰田、本田、三菱以及日产特高技术小型车入侵欧美市场,改写了欧美汽车垄断的局面。

实际上,汽车的发明使人类的机动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使20世纪人类的视野更加开阔,更追求自由。

当然,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道路网挤占土地资源、大气污染和高昂的车费等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汽车确实载着人类向前发展,向前奔驶。

【阅读小帖士】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等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使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

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习笔记(知识梳理)(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重难点知识解析:认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的根源;通过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交战国的性质及参战目的(关键所在)和战争的影响,理解一战是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的性质。

2、解题方法指导:历史材料解析题,它能从较深层次考查学生的基础和多方面能力,重点是考查阅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阅读各种史料和各种社会形态、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的语言。

通常是由材料和设问构成的,一般情况下,在试题中设计一段或几段各种类型的材料,作为回答的依据,问题是材料的具体解析要求,是题目能力要求的具体化。

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三个环节:读、找、答。

(1)读:解题的基础,一般情况下,应读两遍。

(2)找: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和“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3)答:解题的落脚点。

一定要按问做答,坚持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像问答题一样展开;克服思维定势,坚持论从史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正误,并举例说明。

自我测评(要闯关吗?我来试一试。

)【基础闯关】一、选择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英德矛盾B.美日矛盾C.法德矛盾D.俄奥矛盾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从同盟国集团“叛变”到协约国集团,这说明A.国家利益高于一切B.意大利有正义感C.协约国在战争中占优势D.意大利耍两面派手腕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时间是A.18世纪末19世纪初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初—20世纪末D.20世纪中期—20世纪末4、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楼遭到恐怖袭击,造成数千无辜平民死亡,“恐怖组织”成为当今世界人民强烈谴责和反对对象。

那么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组织”罪魁祸首是A.德国B.美国C.日本D.奥匈帝国5、战争是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的一次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战役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让别的国家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1)材料一中所说“战前”指的是什么战争前?你知道引爆欧洲“火药桶”的“一粒火星”指的是什么事件吗?这一事件和这场战争之间是什么关系?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加入了哪一方作战?(2)你知道材料二所说的“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是哪个吗?它为什么能分割到最多的大陆和海洋?(3)材料二表明德国和“分割大陆和海洋”最多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它们为首形成的两大敌对侵略集团是什么?此后两大侵略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7、看地图回答问题:(1)图中斜线部分表示的帝国主义集团是_____,方格部分表示_________。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这两个集团的性质是什么?(4)为什么说两大集团形成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其借口是“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