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1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体验导行◆
❖ [生活感悟] ❖ (材料)无影“杀手” ❖ 2008年7月14号下午五点多,上海浦东曹飞在家中服
毒自杀,年仅27岁。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上,第一句话是 “别碰纸杯,剧毒氰化物”。氰化物毒性很强,摄入几秒 钟就使人致死且无救,对其生产,销售,运输都受到严密 监控。随后一个多月里,河南的小亮,宁波的李某也因服 用氰化钠自杀死亡。为什么受严密监控的氰化钠会落入三 个普通自杀者手中呢?经警方侦察发现,它来自哈尔滨杨 海东手中。审讯中交代,他从网上查阅信息并从网上邮购 过来,然后再加价倒卖给三位自杀者,从中牟利2万元。 而且他还有准备寄往全国各地的快递单20多份----危险在 扩散。2009年2月13号,杨海东因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 ,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
1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2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 犯罪的定义:P113 ❖ 犯罪的主要牲是: ❖ 第一,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 第二,触犯刑法的行为 ❖ 第三,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1)谈谈怎样看待小苏的见义勇为? ❖ (2)面对歹徒时,我们该怎么做?
20
【课后作业】:
❖ 1.完成学生用书[素质演练]部分练习题。 ❖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见义勇为”为题
,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500字)
21
板书设计: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11
总结归纳: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小丁偶然认识了出手大方的王大哥,王大哥经 常请他去餐馆吃喝,带他去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机。 王大哥成了他的好朋友和崇拜偶像。一天,王大 哥突然说:“有一个小子总跟我过不去,我不便 出面,你替我教训教训他,反正他也不认识你。” 被王大哥这么一蛊惑,小丁借着酒劲,手拿木棒, 朝那个人的头上猛击一棒,导致其头部受了重伤。 小丁交友不慎,法律观念淡薄,被公安机关依法 批捕,沦为少年犯。 上述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议一议 :
(1)逃学上网,沉迷游戏;(2)结交恶友;(3)缺钱上网 ,密谋抢劫;(4)案发落网,等待审判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归纳总结
主要是青少年法律意识淡漠,自控力 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缺 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中职学生如何自觉预防犯罪?
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国家规划新教材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热点:药家鑫事件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含义 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 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 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犯罪的特征
(1)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 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
(2)触犯刑法的行为 (3)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第十课第一框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学设计
⑦填表各组交流。
⑧知识运用:观看ppt回答问题。
⑨讨论
交流
回答
问题
课堂
小结
在学生根据板书归纳的基础上,强调要求学生懂得犯罪的后果,理解刑罚的作用,自觉守法,远离犯罪。用PPT出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与教育点
围绕板书提纲归纳
板书设计
第十课第一框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第十课第一框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教学设计
漳县中等专业职业学校 孙旭凌
教学内容
第十课第一框 懂得犯罪后果
课时
2
教学目标
认知
了解犯罪的危害与主要特征,知道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情感观念
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运用
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研习
பைடு நூலகம்新课
研习
新课
第
一目:了
解
罪
与
罚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19分钟)
1.教学内容
(1)犯罪的概念、特征。
(2)刑罚的概念、种类
(1)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犯罪的危害性有哪些?
1、犯罪的涵义、特征、危害
2、刑罚的涵义、种类;
3、了解主刑、附加刑的内容
二、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发挥的积极作用
回顾
总结
课后
作业
用PPT出示:
记录
完成
课后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沛县中等专业学校邵宪永表一教学设计教学对象11旅游1班班级人数40 授课日期教学内容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课程类型新授课计划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整体描述使学生了解犯罪和刑罚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逃离犯罪,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了解实施正当防卫的条件,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要有勇有谋;了解职务犯罪的主要内容。
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树立廉洁为本的价值观。
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
用所学内容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自觉预防犯罪,敢于、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学会正当防卫;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远离职务犯罪,珍惜人生,追求真正、永久的幸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要有勇有谋;教学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情景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资源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情景剧《拦劫》;准备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排练情景剧《拦劫》。
板书设计表二教学实践(第一课时)表二教学实践(第二课时)表三教学后记。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据贵定县警方介绍,警方在前期调查审讯中,根据受害人和疑犯的供述以及相关取证,认定5名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实施强奸行为。随后经核实调查,还有一名初三学生杨某试图对小兰实施强奸,最后放弃,属于犯罪中止。11月8日,贵定县法院对此案作出宣判,6名施暴男生被认定犯强奸罪,一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余5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9年、5年、3年和3年。
(二)刑法内容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效果:好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太过复杂的案例,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理解。
改进措施: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教学讲稿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备注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PPT课件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导入:案例1 财务人员违法犯罪现象 A 、王静秋,女,29 岁,群众,利用其在厂 基建科任会计的职务之便,于2014年2—12 月间,在用本单位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过程 中,多次采取加大支票取款数额、多取款少 入帐的手段,从中侵吞公款7.4万元。 B 、于慧丽,女, 32 岁,群众,利用其在东 莞金属结构厂物资供销公司任出纳员的工作 之便,严重违反财务制度,为公司采购员王 某、吴某挪用公款的行为提供方便,于2013 年 9 月擅自开出金额为 10 万元的转帐支票一 张交由吴个人使用。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案例:少年犯罪嫌疑人何佳(化名)4岁时,父 亲就和母亲离婚并重新组成了家庭。父亲再婚 后,后妈对她冷眼相看,虐待打骂是家常便饭, 就连后妈带来的小弟弟也经常欺负她。上初中 后,一次学校发起“母亲节向母亲献礼物”活 动,每位同学都为自己的母亲准备了礼物,惟 独何佳躲在一边,抚摸着周身被后妈毒打的伤 痕,头脑中冒出了一个令人颤栗的报复计划。 当天放学后,何佳在晚饭里投入了剧毒,除何 父因故幸免、后妈经抢救脱险外,小弟及她邀 请来吃晚饭的两名同学均命归黄泉。
探究活动:犯罪特征 区分一个人的行为是否 是犯罪,必须同时具备 三个特征。 犯罪 刑罚当罚性 必然结果 刑事违法性 法律分界线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的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的特 征是什么?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 害 公 共安 全 罪 侵犯财产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 贪污贿赂罪 渎职罪
C、应聘到深圳市一家国有建筑公司任会计 的27岁大学生魏兵,因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侵 占104万余元,被深圳市南山区法院一审以 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 。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探究活动二:犯罪特征
区别一种人旳行为是 否是犯罪,必须同步 具有三个特征。
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旳特征
刑罚当罚性 必然成果
犯罪
刑事违法性 法律分界线
阅读教材P106旳正文、链接、点评,思索、讨论: 犯罪旳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最本质旳特征是什么?
小组辩论
阅读教材P107活动框旳内容,就“伟海父母 旳行为有社会危害性吗?法院旳判决正确吗? 为何?”问题展开辩论 ——
课堂小结
懂犯罪得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二、处罚犯罪,保护人民
刑法
作用
犯罪:具有严重旳社会危害性、
触犯了刑律、应该受到
刑罚处分旳行为
刑罚
处罚犯罪,保护人民—保护国家各人民利益 震慑潜在旳犯罪人,使其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分
子作斗争
社刑 刑
维护社会旳公平正义
会 事 罚 含义、特点、种类
危违 当
陷阱七:模仿追风
❖ 凶杀、暴力等作品腐蚀着青少年,尤其是某些未成年人, 是非善恶不分,以追风模仿、寻找所谓旳刺激作为潮流, 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2023年,一中院审理了一起4名少 年实施绑架后将人质残忍杀害旳案件,当初,年仅14岁旳 小成在法庭上认可,其绑架旳措施是从某些警匪片中学来 旳。
陷阱八:娇纵溺爱
陷阱五:沾染恶习
❖ 许多青少年犯罪是从沾染赌博、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开 始旳。父母离异旳小王与从事收购废旧钢铁生意旳爸爸住 在一起。爸爸常把朋友叫到家里喝酒打将。他在麻将桌边 耳濡目染,不久练就了一手“盲摸”本事,其父经常炫耀儿 子旳“聪明智慧”。不但如此,十几岁旳小王沾染了喝酒、 吸烟、打麻将等不良嗜好,后来,小王发展到结伙盗窃抢 劫,最终被法院判处4年有期徒刑。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懂得犯罪后果
一,了解罪与罚 ⑴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⑵刑法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的利器。 ⑶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⑷犯罪是具有刑事违法性的行为。 ⑸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⑹刑罚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罚分子适用的最严 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是对付犯罚的主要工具。 ⑺我国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美国影片《蜘蛛侠》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彼 得· 帕克自幼父母双亡,和叔叔一家生活在纽约。在一 次学校组织的活动中,彼得被一只基因变异的蜘蛛咬 了一口,被赋予了蜘蛛的神奇能力。彼得参加了一场 摔跤比赛,用神奇的力量打败了强悍的对手。摔跤比 赛的主办人拒绝发给彼得奖金,彼得因此怀恨在心。 彼得撞上从主办人办公室里逃出来的窃贼。为报复主 办人,他放开了窃贼。彼得的自私令他付出了沉重的 代价——正是这个窃贼后来在抢劫中杀害了彼得的叔 叔。彼得给了那个窃贼应有的惩罚,但他深爱悔恨的 折磨,恨自己没有早日行侠仗义。从此,彼得开始了 与罪恶的不懈斗争……
★在这个案例中,小凡的盗窃金额并不大,却被判 了刑,原因何在?
★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构成犯罪?
二,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⑴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⑵震慑替在的犯罪人,使他们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⑶教育,鼓励人们与犯罪作斗争。 ⑷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善同犯罪斗 一,青春拒绝犯罪 ⑴青春期是人生的花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 时期,稍有偏差,我们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潭不能自 拔。 ⑵个别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与他们错误的 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⑶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社会和法律往往给予更多 的宽容。 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教训,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路是人选的,时光不倒流,事后后悔为时已晚。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职业道德与法律(修订版)_第10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2)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新人;对极少数罪大恶极、非杀不可的犯罪分子,判处
死刑立即执行,是为了使他们不致再危害社会。对犯罪分
子实行刑罚处罚,还可以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起到警示
和抑制作用,促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防止犯罪的发生。
2、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2)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 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 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主
(1)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上述事例,谈谈青少年应如何自觉预防犯 罪。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议一议:
原因
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影响和自身主观原因 主要是青少年法律意识 淡漠,自控力差,认知 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 缺乏正确的交友观等。
(1)逃学上网,沉迷游戏;(2)结交恶友;(3)缺钱上网, 密谋抢劫;(4)案发落网,等待审判
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附加刑既
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国的公路通车里程、机动车以及机动
车驾驶人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因酒后驾驶造成车毁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篇:第十课_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十课(二)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 1.认知(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意识。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态度观念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运用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所以这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见义勇为、见义智为这是两个道德概念,不属于法律用语。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是本课道德方面的要求。
因为特定群体中小学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所以对未成年人不提倡见义勇为,而是把它作为公民的义务。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传统,“不提倡”并不等于反对,而是要让学生认同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的同时,强调见义勇为的方式方法,要见义智为。
换句话说,要求未成年人懂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见义勇为,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见义勇为;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所以是教学难点。
3.结构线索本课时的主题是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教材首先从加强未成年人自觉预防犯罪意识入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预防犯罪;其次提出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要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目录
• 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 • 犯罪现象的类型和特点 • 如何预防犯罪行为 • 典型案例分析 • 总结与启示
01
预防犯罪的重要意义
珍惜生命,远离犯罪
犯罪是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因素,不仅会破坏 社会秩序和造成社会恐慌,还会给受害人和家庭带来无法挽 回的伤害和痛苦。
THANK YOU.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 家庭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和道德观念。
社会管理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管理,从制度上预防犯罪行为的 发生。
04
典型案例分析
王某盗窃案
总结词:无知犯错
详细描述:王某因偶然机会在网吧结识了一名网名为“黑老 大”的人,该人向王某炫耀了多起盗窃案件,并赠送了一部 “盗版GPS定位器”。王某受其蛊惑,利用该设备实施了多 次盗窃行为,最终被警方抓获。
张某抢劫案
总结词:暴力违法
详细描述:张某长期沉迷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为了还债,张某购买了一把手枪 和一把管制刀具,威逼一名路人交出钱财并将其打成重伤。事后,张某被警方逮 捕。
李某敲诈勒索案
总结词:威胁勒索
详细描述:李某因与一公司老板发生矛盾,心生不满。通过 非法手段获取了该老板的家庭住址和其妻子的联系方式,以 泄露该老板的隐私相要挟,敲诈该老板人民币十万元。李某 最终被法院判处有期徒行三年,缓刑三年。
预防犯罪可以有效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降低社会风险,保 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犯罪的危害及影响
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给人民群众带 来极大的恐惧和不安。
第十课 公开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道德践行: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从这件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做好事其实很 简单,关键是怎么去做。郭德强用他的实际行动 给了我们两点启发: 见义勇为+找人帮忙和见证=见义智为;求助专业 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比如说找110救助醉汉、找 120救助伤员。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间,我们 应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正是我们这个 社会所需要的——见义智为。
道德践行: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看案例材料讨论回答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意外事故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如果是你碰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呢? 比一比,看课本125页第一自然段,找出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比较: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 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 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呢?我们该如何预防、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犯罪行为做 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看课本122页。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讨论)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刑罚
目的1
给犯罪分子以强迫劳动和思想 改造,使他们认识到犯罪时可 耻的,要改恶从善,成为遵纪 守法的新人
目的3
还可以对社会上的不稳定 分子起到警示和抑制作用, 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防止 犯罪的发生
刑罚的种类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独立使用
讨论:
1、案例中的人员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分组交流、探究问题。) 试一试: 写出一个预防犯罪的小贴士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A、犯罪的涵义及特征:
1、具有严重 危害社会行为 (最根本)
2、触犯刑法 的行为(刑事 违法性)
3、应受刑 罚惩罚性
犯罪
——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 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附 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可作为主刑附加刑同时适用, 也可独立使用
作用: 1、 惩罚犯罪
2、保护人民权益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P122
青春 拒绝 犯罪
青春期的特征—— 正处于青春期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 化?这些变化会与犯罪有密切关系?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意识
目 的
原 因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 犯罪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 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 违法犯罪的意识
我们要认识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以廉洁为 本,我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和永久的 幸福。
刑第一法刑会、规已法的满规行定1定为6:周的负岁,刑的行事人犯为责罪人任,对所应其必当实须负刑施达事的到责危的任。害年社龄。
第十课1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只有同时符合这些条件,正当防卫才能成立, 如果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而造成损害需要 承担刑事责任
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见义勇为是高尚的品质零一得到全 社会的包炎和敬佩。让我犯罪份子 往往技术很有狡猾,我们身为未成 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如果罗曼形式, 不仅自己极易受到伤害,更不利于 阻止犯罪。因此我们在面对犯罪时, 我们不仅要用于斗争,还要善于斗 争。有勇有谋,才能最有效的打击 犯罪。
职业生涯廉为本
职务犯罪是指具备一定职务身份 的人实施与其职务相关的犯罪行 为。在我国,常见的职务犯罪, 包括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玩忽职守, 那用职权等。这些犯罪历来是刑 法重点打击的对象,我国刑法分 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和第九 章“渎职罪”对它们做了专章规 定。
除了国家工作人员以外,非 国家工作人员,也可能实时职 务务犯罪。另有如果是公司企 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实施了,贪污受贿挪用公款, 先是的行为,分别可以构成职 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 贿罪和挪用资金罪
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为了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鼓励广大公民积极同违法犯罪 斗争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 卫制度。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生财产和其 他权利,面授正在进行不法侵 害对不法侵害者实施,有必要 的防卫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有勇有谋,应对犯罪
为了防止正当防卫被随意滥用,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刑法规定正 当防卫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一必须针对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二是防卫行为必须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如果不法 侵害还没开始,或者已经结束,就不能再进行防卫了。 三是防卫必须是对不法侵害分子本人实施,不能对没有思思不把 侵害的第三人实施。 四是必须,为了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伤害,才能进行防卫不能故意 挑起别人对自己进行攻击,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加害别人。 五是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对不发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
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
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自己。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案例1: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8 000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思考问题①: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②: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案例2: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此种行径为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但一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
2009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经批准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在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他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这一新增的条款,南京鼓楼检察院3月2日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一起盗号木码案提起公诉,使此案成为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
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实施以前,对‘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定为犯罪行为,不仅要看它的社会危害程度,还必须有刑法作为依据,即,它必须触犯刑法。
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我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内容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刑法所作的一次新的修正,是刑事法律自我完善的最新体现。
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犯罪的主要特征: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资料分析: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对犯罪的特点的认识。
老师补充:殴打他人,如果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那么,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几种?学生分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
附加刑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同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15页关于“管制”、“罚金”的相关内容。
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案例:“熊猫烧香”电脑病毒案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病毒作者李俊。
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
其他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
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
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
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
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
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
你的电脑受过病毒的侵害吗?如果没有刑法的有效打击,后果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分析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
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12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放火罪等。
因其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