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合集下载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3.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犯罪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犯罪有什么看法?犯罪有哪些危害?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1 阐述犯罪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

2.2 分析犯罪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性。

3. 分析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1 讲解犯罪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犯罪。

3.2 分析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4. 讲解预防犯罪的方法与途径4.1 提出预防犯罪的方法,如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等。

4.2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5. 组织学生讨论5.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预防犯罪的方法和经验。

5.2 选取代表性发言进行点评,总结预防犯罪的有效途径。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犯罪的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方法。

6.2 提醒学生时刻保持警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

7. 布置作业7.2 调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对犯罪的认识,了解他们的预防措施。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犯罪案例视频:播放相关犯罪案例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及其危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问题。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防范犯罪的意识。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应对不良诱惑和防范犯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犯罪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危害。

3.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遵纪守法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防范犯罪。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遵纪守法的心得体会,以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知识测试: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相关的知识测试,以评估学生对犯罪认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犯罪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2. 视频资料:寻找与犯罪预防相关的视频资料,以更直观地展示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提供系统性的犯罪预防知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合适的课时进行授课。

2. 课堂活动: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保证教学效果。

3. 作业与测试:合理安排课后作业和测试时间,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前提
犯罪
结局
刑罚
犯罪与刑罚紧密联系、相互依存。
小结:犯罪特征
区分一个人的行为是 否犯罪,必须同时具 备三个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的特征
刑罚处罚性 必然结果
犯罪
刑事违法性 法律分界线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下列所说的是不是犯罪
1、故意杀人放火是不是犯罪?
√ ×
2、借同学十块钱不还是不是犯罪?
判断: 违法行为就是犯罪吗?
研习新课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一框 懂得犯罪后果
1.了解罪与罚 2.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什么是犯罪呢?
根据刑法规定,犯 罪是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触犯了 刑律、应当受到刑 罚处罚的行为。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探究活动一:小凡盗窃
阅读教材P105的案例,思考讨论问题:小凡的盗窃金额 并不大,却被判了刑,原因何在?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才能 构成犯罪?
“大义灭亲”行为虽然从表面上不具有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但刑法仍然认为它具有社会危害性,将它 作为犯罪,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不承认“家法”,就 算是亲属,私自处死同样构成故意杀人罪,但量刑 时可以从轻处罚。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表明
触犯刑法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严重的程 度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还没有达到严重的 程度,故不构成犯罪
没有触犯 刑法
表明
因此,区分是否犯罪就看有没有触犯刑法,这是 分界线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探究活动三: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酒驾
阅读下面材料,思考并讨论,为什么犯罪就要受刑罚呢?
高晓松因醉酒驾车,造成四车追尾、三人受 伤的交通事故。 2011年5月17日,北京市东城 区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著名音乐人高 晓松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第10 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10 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陷阱三:盲目攀比
在学校要求统一着校服后,穿什么牌子的鞋成了学生们攀 比的内容。某中学的学生小强看到其他同学脚上穿的耐克 鞋,心生羡慕和嫉妒,但家里没钱满足他的要求,于是就 伙同几名同学采取拦路抢劫的办法强行与穿名牌鞋的同学 换鞋穿,学生家长报案,小强等被抓获归案。
陷阱四:交友不慎
16岁的小张,2005年4月从河北老家到北京找到一个从 事保安的工作,并与一起做保安工作的同事郭某、徐某等 人成了吃喝不分的铁哥们。一天,郭某提出想出去旅游, 并提出去抢出租车司机的钱。开始,小张不想去,但碍于 面子他勉强同意了。去年4月25日,这几个人携带凶器对 一过路女青年实施抢劫,最终被抓获,结果,小张被法院 以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宣判以后,他对法官说: “是哥们义气坑害了我啊!”
盗窃了残疾人的财产,造成 了导致残疾人双腿截肢的严 重后果,具有较大的社会危 害性,符合犯罪的特征。
犯罪是什么行为
犯罪
违反刑事法律法规 (刑法)
简单地说,就是 关于犯罪和刑罚 的法律。
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 刑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探究活动二:犯罪特征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最本质的特征
刑罚当罚性 必然结果
陷阱九:粗暴管教
与娇纵溺爱相反,有的父母对子女管教粗暴,孩子犯了错 误就拳脚相加。不正确的管教方式使一些孩子产生了逆反 心理,导致他们在违法犯罪的路上越走家,且对小 军经常暴打,致使小军不敢回家,在社会上跟一群不三不 四的人混在一起,结果,因犯盗窃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
陷阱七:模仿追风
凶杀、暴力等作品腐蚀着青少年,特别是一些未成年人, 是非善恶不分,以追风模仿、寻找所谓的刺激作为时尚, 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2004年,一中院审理了一起4名少 年实施绑架后将人质残忍杀害的案件,当时,年仅14岁的 小成在法庭上承认,其绑架的方法是从一些警匪片中学来 的。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防范犯罪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4. 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5. 不良诱惑的识别与抵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防范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防范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危害。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价值观。

4. 小组活动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犯罪场景,提高防范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关注。

2. 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阐述犯罪的定义、特点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3. 分析犯罪的原因:探讨导致犯罪的各种原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4. 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强调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

5. 教授防范犯罪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6. 讨论如何抵制不良诱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7.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犯罪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和防范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能否提出有效的防范策略。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抵制不良诱惑的态度和观点。

4. 作业完成情况:通过检查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反思。

七、教学延伸1. 开展校园法治教育活动:邀请法官、律师等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法治的认识。

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监狱、法制教育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犯罪的严重后果。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二、教学内容1. 犯罪的概念与特点2. 犯罪的原因与危害3. 遵纪守法的意义4. 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5. 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提高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犯罪的概念、特点、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自觉遵纪守法,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犯罪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犯罪话题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犯罪的概念与特点,让学生了解犯罪行为。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原因与危害。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自觉遵纪守法,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5. 角色扮演:模拟场景,让学生体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6. 总结提升:强调遵纪守法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7. 课后作业:布置一篇关于如何预防犯罪的作文,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对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预防犯罪的思考和理解,检查作文的质量。

3. 长期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资源1. 案例视频:收集相关犯罪案例视频,用于课堂导入和案例分析。

2. 法律法规资料:整理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为学生提供遵纪守法的参考。

3.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相关道具,便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沛县中等专业学校邵宪永表一教学设计教学对象11旅游1班班级人数40 授课日期教学内容避免误入犯罪歧途课程类型新授课计划学时2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整体描述使学生了解犯罪和刑罚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用所学知识分析犯罪的危害,逃离犯罪,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刑罚的种类;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了解实施正当防卫的条件,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要有勇有谋;了解职务犯罪的主要内容。

树立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行为的意识,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犯罪为耻。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树立廉洁为本的价值观。

培养明辨罪与非罪的能力。

用所学内容分析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自觉预防犯罪,敢于、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学会正当防卫;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远离职务犯罪,珍惜人生,追求真正、永久的幸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懂得与违法犯罪作斗争要有勇有谋;教学难点: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情景表演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资源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指导学生排练情景剧《拦劫》;准备视频《青少年犯罪警示录02》。

学生:提前阅读教材有关的案例与材料;排练情景剧《拦劫》。

板书设计表二教学实践(第一课时)表二教学实践(第二课时)表三教学后记。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第四单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教学目的
1、犯罪特征 2、刑事责任年龄 3、犯罪种类
4、刑罚
法平如水
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案例:少年犯罪嫌疑人何佳(化名)4岁时,父亲 就和母亲离婚并重新组成了家庭。父亲再婚后, 后妈对她冷眼相看,虐待打骂是家常便饭,就连 后妈带来的小弟弟也经常欺负她。上初中后,一 次学校发起“母亲节向母亲献礼物”活动,每位 同学都为自己的母亲准备了礼物,惟独何佳躲在 一边,抚摸着周身被后妈毒打的伤痕,头脑中冒 出了一个令人颤栗的报复计划。当天放学后,何 佳在晚饭里投入了剧毒,除何父因故幸免、后妈 经抢救脱险外,小弟及她邀请来吃晚饭的两名同 学均命归黄泉。
案例问题
上述青少年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案例一属于故意杀人罪之间接故意 案例二属于故意伤害罪 上述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触犯刑法的行为 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本项目的中心案例: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 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 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 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 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11月23日晚 ,疑犯药家鑫被长安警方依法刑事拘留。11月25日,经 长安检察机关批准,因涉嫌故意杀人罪,疑犯药家鑫被依 法逮捕,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 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2011年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 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审。2011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 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 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 45498.5元。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9月16日晚,贵定县落北河中学14岁的初一女生小兰(化名)在晚自习后,被该校两名男生强行拉至男生宿舍一寝室,遭到该校多名初三年级男生强奸。
据贵定县警方介绍,警方在前期调查审讯中,根据受害人和疑犯的供述以及相关取证,认定5名犯罪嫌疑人对受害人实施强奸行为。随后经核实调查,还有一名初三学生杨某试图对小兰实施强奸,最后放弃,属于犯罪中止。11月8日,贵定县法院对此案作出宣判,6名施暴男生被认定犯强奸罪,一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余5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9年、5年、3年和3年。
(二)刑法内容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效果:好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容易用自身有限的生活经验去思考,甚至钻牛角尖,所以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太过复杂的案例,部分中职学生难于理解。
改进措施:尽量找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紧密的,案情与判决相对较简单的,易于学生理解的案例。还有提问的问题也不应该太理论,太复杂,以便于学生思考。
教学讲稿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备注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最新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最新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卫校教案 NO:※—重点Δ—难点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考试答案(综合版)填空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2.医务人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高尚的情感3. 美国学者罗伯特M维奇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工程模式、教士模式、契约模式的三种医患关系模型. (填空)4仪容,通常是指人的外观、外貌5. 临床诊疗的基本道德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最优化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守信原则和协同一致原则. (填空)6. 礼仪的基本内容包括自我形象设计和交往应酬的技巧(填空)7. 印度医德最早表现在公园前5世纪名医、印度外科鼻祖妙闻的《妙闻集》8.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产生着重大影响. (填空)9.现代医德的特殊性表现为与物质联系更加紧密和趋向于法规化10.所谓道德,是指以一种特定形式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的行为规范总和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11.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_. (填空)12.道德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 (填空)13. 医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映了基本的职业素养. (填空)14. 正确的站姿是一种静态的造型,是优雅举止的基础. (填空)15.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 (填空)16. 政治素质是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填空)17. 护士是白衣天使,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象征,为此,护士应加强"自爱、自尊、自重、自强"修养. (填空)18. 护理工作的本质是: 尊重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权利, 尊重人的尊严,提高生存质量. (填空19. 关于从业者对职业的要求,可概括为职业三要素: 维持生活、完善自我和服务社会. (填空)20. 职业责任包括职业团体责任和从业者个体责任两个方面. (填空)21. 医疗卫生事业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 (填空)22. 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素质是职业特性的基本要求. (填空)23. 脑死亡是的心肺标准补充和完善. (填空)24. 所谓功利,就是功效和利益 (填空)25.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医护人员应提供优质的服务,使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填空)26. 职业道德反映着职业行为的道德发展方向. (填空)27. 根据靶细胞的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体细胞基因治疗和生殖细胞系基因治疗两种类型. (填空)28. 古希腊是西方医学的发源地. (填空)29.美国医生萨斯和荷伦德两人将医患关系分为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 (填空)30.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填空)31. 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精神内核. (填空)32。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 途
第二节、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一、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1.导致犯罪原因 (1)主观原因:法律知识淡薄、自控 能力差、认知能力低、价值观念扭曲、 缺乏正确交友观。 (2)客观原因:受家庭、学校、社会 等的影响。
二、廉洁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
看书第118页中间的案例,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 1.程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 由学生据教材相关内容总结回答。(略) 阅读课本118--119页相关链接的内容,归纳总结 刑法中规定的职务犯罪都有哪些。由学生讲述。 (略)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学生分组交流研讨,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试一试)写出一个小贴士:预防犯罪的小提示
二、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1.刑罚的概念:又叫刑事处分或刑事制裁, 是由人民法院依照刑法对犯罪分子实行的 强制处罚。 2.刑罚的种类: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 附加刑两大类。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 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附加刑包 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 附加并用。附加刑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
四、课堂小结
1、犯罪 (1)犯罪的含义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 2、我国刑法的任务 (1) 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 (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
五、课堂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 罪? (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 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 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十二名被告人涉及 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事伤害、抢劫、放火 罪等。因其罪行极其严重,经最高法院核准死刑。 收集分析一两个实例,说明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 危害性及我国刑法惩治犯罪的作用。

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10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1)施教日期2013 年5 月27 日星期一章节与课题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已,避免违法犯罪第十课避免误入歧途课型理论课教时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探究分析案例并能够变式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犯罪是一条不可接触的“高压线”,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教学重点:1.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教学难点:1.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教具(工量具)准备:《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参考》《职业道德与法律学习指导》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案纸(2)板书设计: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2)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3)犯罪是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2.犯罪分子应受到刑罚处罚(1)刑罚的内涵的和目的(2)刑罚的种类3.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1)我国刑罚的根本任务(2)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1.加强教学后思:1.刑法与民法的原则显著不同在哪里?2.犯罪与正当防卫的区别在哪里?第1 教时步骤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案例引入讲授新课2分钟3分钟25分钟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113阅读并思考二个情景教师提问:以上二个材料概括了犯罪的哪些特征板书: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1.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1)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板书:(2)犯罪的三个特征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这种危害性从二个方面(质和量)来衡量只有当行为的危害性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程度,才是犯罪。

②刑事违法性有没有触犯到刑法是区别罪与非罪的主要界线。

这里有二点含义。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

2、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为犯罪作斗争。

3、学会预防犯罪的意识,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 )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2)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2、教学难点(1)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2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勇为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情景模拟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掌握本班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10分钟)小组播报《今日说法》课前各小组收集违法犯罪事件进行播报讨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对社会、学校、家庭、自身造成的危害, 算一算"打架成本"。

教师播放视频:《药家鑫杀人案》。

提问:我们对犯罪行为并不陌生,到底什么是犯罪行为?如果我们要从理论上给犯罪行为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从哪几方面界定犯罪?教师总结:犯罪的特征2、寻求新知(5分钟)教师展示案例:①福建小学重大凶杀案;②杭州市原副市长被执行了死刑;③田文华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

小组探究:在上述案件中,他们各犯什么罪?教师总结:犯罪类型;犯罪分子应受到刑法处罚;我国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

3、创设情境(25分钟)(1)学生表演情景剧:①16岁酒后殴打李某被判刑;②小华习惯小偷小摸的行为最终盗窃被判刑;③三个初中生商量杀人,却不知后果。

小组分析: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青少年应如何自觉预防犯罪(2 )案例分析:程某挪用、侵占公司资金。

教师总结:刑法中职务犯罪的类型及处罚。

(3 )案例展示:①残疾小伙李俊跳河救5岁女孩;②六旬老人侯振林马路上救4岁女孩,交警判决三者负同等责任;③公交车上遇到小偷行窃,如何智为。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第一章:了解犯罪的概念与特征1.1 导入:通过讲解犯罪的概念,使学生明确犯罪的基本特征。

1.2 教学内容:1.2.1 犯罪的概念:介绍我国刑法对犯罪的规定,使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含义。

1.2.2 犯罪特征:讲解犯罪的四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和主体的特定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1.4 教学目标:1.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犯罪的概念与特征。

1.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犯罪行为。

第二章:认识犯罪的危害2.1 导入:通过讲解犯罪危害,使学生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犯罪对个人的危害:讲述犯罪行为对个人身心健康、学业和前途的影响。

2.2.2 犯罪对家庭的危害:介绍犯罪行为对家庭幸福、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2.2.3 犯罪对社会的影响:阐述犯罪行为对社会秩序、安全和稳定的破坏。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犯罪危害的严重性。

2.4 教学目标:2.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犯罪危害的个人、家庭和社会方面。

2.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犯罪危害的认识。

2.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第三章:分析犯罪的原因3.1 导入:讲解犯罪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到犯罪并非偶然现象。

3.2 教学内容:3.2.1 主观原因:讲解个人素质、道德观念和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3.2.2 客观原因:介绍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交友等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犯罪原因。

3.4 教学目标:3.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犯罪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各类犯罪行为及其影响。

2.学会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

3.增强法律意识,不做犯罪行为的参与者和推手。

二、教学内容1.犯罪行为及其影响。

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

3.法律意识教育。

三、教学步骤1.引入引导学生回忆社会中的犯罪案件,提问其对于犯罪行为的看法和感受。

介绍犯罪行为对社会、家庭、个人产生的害处。

2.知识介绍1)介绍犯罪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其中包括刑法中规定的各类犯罪。

2)介绍常见的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贩毒、敲诈勒索等,并讲解这些行为在社会上的危害。

3)介绍犯罪的后果,如刑事责任、社会评价等。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看到犯罪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造成的影响。

同时也可以让其更直观地了解犯罪行为。

4.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方法和技巧1)教育学生保持理智头脑,避免被良好的外在条件或其他人的话语所迷惑。

2)学习并掌握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

3)认清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思考且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

4)避免参与或盲目跟从违法犯罪活动,并积极向警方举报犯罪行为。

5)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5.法律意识教育1)介绍法律及其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律对社会的作用。

2)着重讲解不同类别的犯罪与法律相对应的罚则,让学生明白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知道法律的适用性和具体操作。

6.总结与反思回顾整堂课程,让学生明白合法与非法行为之间巨大的差异,落实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的措施,并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在法律保护下感到安心。

四、教学方法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反思,进而达到丰富知识和启迪思想的目的。

五、教学评估1.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组竞赛、单独表演和开放式口语表达,考察学生对于犯罪与法律的了解情况。

2.模拟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析并提出对付方案,并观察学生应对的情况和思考层次,考核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教案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第4单元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10.2善同犯罪斗争

第4单元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10.2善同犯罪斗争
第二,人生观、法制观错误。案例2就说明了这一点。在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多数人生观存在问题,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为满足个人欲望,不惜偷抢拐骗,拦路抢劫;法制观念不健全,相当一部分是法盲,不知法律为何物,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违法犯罪行为的界限,有的将违法犯罪视为“有胆有识”。
第三,道德观颠倒,维权观缺失。案例3反映的正是这一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不辨是非,不分善恶,常常是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不了解自身的合法权益,也不知如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以毒攻毒,即以非法手段维护权益而导致犯罪。
2.教师活动探究活动一:分析犯罪的自身原因。
(1)用PPT呈现三个案例,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教材P109~111的活动框文字、正文、点评、链接,思考、分析当事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1:17岁的葛某某因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葛某某在校读书时成绩优秀,后因为有一次旷课被老师批评了几句,顿然产生逆反心理,一拍桌子,冲出教室。从此离开了学校,与社会青年交往在一起,打架闹事,构成寻衅滋事罪。
方法能力
自觉预防犯罪,敢于、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学会正当防卫;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远离职务犯罪,珍惜人生,追求真正、永久的幸福。
教学
方法
案例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
内容及人员安排
展示检查方式
知识回顾
1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刑法在哪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4分钟)
探究活动五:见义勇为。聆听区志见义勇为事迹的朗读,培养见义勇为意识和精神,在与犯罪作斗争时要注重讲究方式,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第三目:职业生涯廉为本(8分钟)

第十课 公开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 公开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北京市某中学三个初一的学生,上课传递“片刀已买好”的 纸条,被老师发现,经过耐心的开导教育,三个学生说出片 刀的用途。其中一个学生的邻居是私营企业主,买片刀是想 将其杀死,他们享用企业主的钱财,另一个说他母亲爱唠叨, 买刀想趁母亲熟睡时将其杀死,这样就不会有人烦他了。当 问及三个学生杀人的后果时,他们都摇头说:“不知道”。 一张纸条被及时发现,避免了血案的发生,挽救了三个孩子。 (讨论)上述案例中的三个学生差点误入犯罪的歧途。简要 说明他们差点误入犯罪的原因。
道德践行: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从这件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做好事其实很 简单,关键是怎么去做。郭德强用他的实际行动 给了我们两点启发: 见义勇为+找人帮忙和见证=见义智为;求助专业 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比如说找110救助醉汉、找 120救助伤员。在别人需要我们帮助的时间,我们 应该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正是我们这个 社会所需要的——见义智为。

道德践行: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
看案例材料讨论回答的两个问题: ①结合案例说明面对意外事故做到见义勇为的必要性。 ②如果是你碰到类似事件,你会怎么做呢? 比一比,看课本125页第一自然段,找出见义勇为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比较:

见义勇为,就是公民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 人的人身、财产利益,面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自然灾害或 者意外事故,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所实施的救助行为。

为什么未成年人犯罪如此猖獗呢?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呢?我们该如何预防、自律,做守法的劳动者,同犯罪行为做 斗争?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



<1>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看课本122页。 <2>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 (小组讨论)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0523

第十课 避免误入犯罪歧途0523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自觉预防犯罪;(2)认识到犯罪对青少年的危害及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3)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等犯罪行为作斗争。

2.情感目标要认同法律、自觉守法;树立以守法为荣、以违法可耻的观念,增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做守法的劳动者。

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3. 运用目标全面地、辩证地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学会廉洁自律,自觉依法律己,见义勇为、见义智为,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未成年人犯罪是全世界的共同问题。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已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

只有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意识,才能自觉依法律己,也才能在此基础上,谈到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问题,以及怎样同犯罪行为作斗争。

2.教学难点培养同犯重行为作斗争的能力作为特定群体中职生一般是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身心还处于发展时期,自我保护的能力还很差,同犯罪行为做斗争还需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要教育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使用有效手段,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进行;要避免蛮干,以免导致不必要的伤害和死亡。

三、教学方法触发事件、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掌握本班出勤情况。

(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中职生李晓华16岁就读于南昌市一家职业院校,由于从小溺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加之父母忙于生意,对其疏于管理教育,与社会上的无业游手好闲的人结识,抽烟、彻夜网吧、酒吧成了其出入的场所,2013年5月16日夜色朦胧,由于其手头缺钱上网,在其朋友社会青年李某的引诱下对路人实施抢劫,后根据监控将其抓获。

[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案例,分析未成年人小华犯罪的原因是什么?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2、触发事件:播放视频焦点访谈《少年犯罪》(15分钟)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在西安市发生的未成年通过打砸汽车,从而破窗,进行车内盗窃的行为,在这个犯罪团伙中,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12岁。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对极少数罪大恶极、非杀 不可的犯罪分子,判处死刑 立即执行是为了使他们不再 危害社会
刑罚
目的1
给犯罪分子以强迫劳动和思想 改造,使他们认识到犯罪时可 耻的,要改恶从善,成为遵纪 守法的新人
目的3
还可以对社会上的不稳定 分子起到警示和抑制作用, 使他们消除犯罪念头,防止 犯罪的发生
刑罚的种类
主刑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独立使用
讨论:
1、案例中的人员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 2、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怎样防范犯罪? (分组交流、探究问题。) 试一试: 写出一个预防犯罪的小贴士
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
A、犯罪的涵义及特征:
1、具有严重 危害社会行为 (最根本)
2、触犯刑法 的行为(刑事 违法性)
3、应受刑 罚惩罚性
犯罪
——是指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对社 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 罚处罚的行为(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附 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可作为主刑附加刑同时适用, 也可独立使用
作用: 1、 惩罚犯罪
2、保护人民权益
二、同犯罪行为作斗争:P122
青春 拒绝 犯罪
青春期的特征—— 正处于青春期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变 化?这些变化会与犯罪有密切关系?
1、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意识
目 的
原 因
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使未成年人懂得违法和 犯罪对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懂得违法和 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 违法犯罪的意识
我们要认识到,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以廉洁为 本,我们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才能得到真正和永久的 幸福。
刑第一法刑会、规已法的满规行定1定为6:周的负岁,刑的行事人犯为责罪人任,对所应其必当实须负刑施达事的到责危的任。害年社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歧途第一课时一、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一、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2)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犯罪份子应受到的刑罚处罚;(3)理解我国刑法的任务。

2.情感态度观念教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犯罪行为及其刑法处罚,保护人民,远离犯罪。

3.运用分辨身边的违法与犯罪行为。

二、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什么主要特征怎么区分违法与犯罪,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法规的,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则属于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是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它权利,以及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这一犯罪的法定概念,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为什么这些行为是犯罪的问题,它是划分罪与非罪的总的标准。

2.教学难点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键。

违法与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它们的危害程度不同,如殴打他人,轻伤的,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所以教导学生分辨社会危害程度,能让学生分清违法与犯罪的界限,了解犯罪的危害程度。

要突破这一难点的话,从一些特殊的案例可以更好加深学生的认识,比如说案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例1,抢劫罪的判罪标准一方面是推动的金额,另一方面是对受害人的伤害程度,但是无论抢劫多少钱,都是犯罪,因为它具有一个潜在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可能给受害人身体甚至生命带来危害。

3.结构线索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用刑法制裁犯罪、保护人民。

从认识犯罪的特点出发,过渡到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最后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由于中职学生一方面是未成年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时间不长,文化知识较为薄弱,认知水平也相对较低,心智仍不成熟;另一方面还因为思想意识、心理发展不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爱钻牛角尖,加上生活经验的欠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和意外灾害的侵害,个别中职学生误入犯罪歧途。

所以对学生而言,既需要认识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防止犯罪的发生,还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惩治犯罪、保护人民。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讲授五、教学过程【创境激趣】案例1: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16岁的沈华是日照市某酒店员工。

因嫌自己的收入不够花销,就与朋友王某(另案处理)预谋“抢几个钱花花”。

2006年3月6日18时许,被告人沈华伙同王某窜至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文登路居委菜市场处,将路经此处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的学生陈某、安某拦住,采取殴打、语言威胁等手段,实施抢劫。

不料翻遍陈某、安某全身上下,只有陈某的衣服口袋里有8毛钱,沈某、王某二人不甘心,又继续殴打、搜身,后陈某、安某趁沈某不备逃跑。

2006年3月16日,沈华到被害人所在的日照市某职业学校玩耍,碰巧被陈某、安某二人认出,被抓获归案。

该案起诉至法院后,法庭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认定沈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鉴于其系未成年、初犯、认罪态度好等情节,依法减轻处罚,作出上述判决。

思考问题①:沈某只抢了8毛钱?为什么法院要判罚这么重?②:假设沈某是在公交车上偷偷划破了陈某的衣袋,也是偷到了8毛钱,会被判得那么重吗?学生分小组结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讨论并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师参与讨论并加以提示:抢劫之所以会判得重,主要是因为在抢劫过程中,罪犯不单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

也就是说,抢劫行为的危害不仅仅是财产,还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和公民人身安全,所以,即使获得的钱财都很少,一般偷窃行为和抢劫行为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是有本质区别的。

只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才能构成犯罪。

案例2: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此种行径为广大网民深恶痛绝,但一直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导致对犯罪分子的惩处力度不够。

2009年2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经批准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在刑第二百八十五条中增加两款作为第二款、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前款规定以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采用其它技术手段,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或者对该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非法控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根据这一新增的条款,南京鼓楼检察院3月2日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对一起盗号木码案提起公诉,使此案成为全国首例起诉提供程序工具“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案件。

老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实施以前,对‘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植入木马程序后盗号牟利’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为什么?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加以点拨和总结:某种行为是否可以定为犯罪行为,不仅要看它的社会危害程度,还必须有刑法作为依据,即,它必须触犯刑法。

课堂补充资料:什么是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

我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 年制定的。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法进行了修订。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内容涉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侵犯公民权利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方面的内容,这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刑法所作的一次新的修正,是刑事法律自我完善的最新体现。

老师提出问题:通过对上面两个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我们能够概括出犯罪有哪些主要特征?学生归纳,老师加以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犯罪的主要特征:1)、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2)、触犯刑法和应受刑罚处罚。

资料分析:张三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是否应算作犯罪行为?如果他在街头与人斗殴,并未造成重大伤害,还是犯罪行为吗?如果不是犯罪行为是不是就不能对他进行任何处罚呢?学生根据上面学到的知识进行判断,巩固对犯罪的特点的认识。

老师补充:殴打他人,如果仅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那么它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如因殴打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触犯了刑法,则属于犯罪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那么,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分为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几种?学生分组学习教材中的内容,师生一起进行归纳:根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包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三种。

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相互附加并用。

附加刑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时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15页关于“管制”、“罚金”的相关内容。

我国刑法将各种犯罪行为归纳成十大类:(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罪。

案例:“熊猫烧香”电脑病毒案2007年2月12日湖北省公安厅12日宣布,根据统一部署,湖北网监在浙江、山东、广西、天津、广东、四川、江西、云南、新疆、河南等地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一举侦破了制作传播“熊猫烧香”病毒案,抓获病毒作者李俊。

这是中国警方破获的首例计算机病毒大案。

其他重要犯罪嫌疑人: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王磊(男,22 岁,山东威海人)、叶培新(男,21岁,浙江温州人)、张顺(男,23岁,浙江丽水人)、王哲(男,24岁湖北仙桃人)通过改写、传播“熊猫烧香”等病毒,构建“僵尸网络”,通过盗窃各种游戏账号等方式非法牟利。

这是中国近些年来,发生比较严重的一次蠕虫病毒发作。

影响较多公司,造成较大的损失。

且对于一些疏于防范的用户来说,该病毒导致较为严重的损失。

由于此病毒可以盗取用户名与密码,因此,带有明显的牟利目的。

所以,作者才有可能将此病毒当作商品出售,与一般的病毒制作者只是自娱自乐、或显示威力、或炫耀技术有很大的不同。

另,制作者李俊在被捕后,在公安的监视下,又在编写解毒软件。

你的电脑受过病毒的侵害吗?如果没有刑法的有效打击,后果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思考问题:结合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谈谈我国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分析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规定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决定的。

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我国刑法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保卫国家安全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

第三,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第四,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体验导行】1、学以致用(1)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怎么区别违法与犯罪?(2)2009年5月14日,重庆市第一、三、五中级人民法院对一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集中进行公开宣判,其中十二名被告人涉及罪名主要包括故意杀人、故事伤害、抢劫、放火罪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