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实验

合集下载

免疫学实验方法

免疫学实验方法

免疫学实验方法免疫学实验方法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它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识别、分析免疫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分子、细胞和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方法在免疫学领域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疫苗研究等方面,对促进免疫学的发展和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一、ELISA法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抗体或抗原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测抗体或抗原与固相物质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来进行标记,最后通过酶底物的底物变色反应或荧光底物的发光反应来检测待测抗体或抗原的存在量。

二、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是一种用于分析和计数悬浮细胞的仪器,它利用激光照射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体标记来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和内部细胞器的性质和分布,对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进行高效的分析。

三、免疫印迹法免疫印迹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电泳将待测蛋白分离,再将其转移到膜上,最后使用特异性抗体和标记的二抗来检测待测蛋白的存在量和大小。

四、免疫组化法免疫组化法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中特定蛋白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将组织切片后进行脱水、脱脂和脱水处理,再使用特异性的抗体来标记待测蛋白,并观察标记物的颜色变化或发光情况来确定蛋白的位置和表达量。

五、免疫沉淀法免疫沉淀法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通过将待测抗体与蛋白结合,再使用蛋白A/G琼脂糖或磁珠等材料将蛋白抗原免疫沉淀下来,最后使用核酸酶或质谱技术来分析蛋白的互作关系。

以上介绍的是一些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它们在免疫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在科研领域有重要应用,同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实验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探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各种分子、细胞和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免疫学实验和它们的应用。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研究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和免疫细胞亚群的鉴定。

该技术利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细胞进行结合,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快速单细胞分析和排序。

通过该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水平,并且能够得到高度纯化的特定亚群细胞。

这种技术在免疫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例如在研究癌症、感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敏感、特异、定量的免疫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样本中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将待测物质与固相或液相检测试剂结合,然后通过酶标记的二抗或底物染色等方法来定量检测。

ELISA广泛应用于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例如用于检测HIV抗体、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等。

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研究组织或细胞中特定分子的表达和定位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该方法利用特异性的抗体与待测物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通过染色或荧光探针等方法来可视化该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位置和分布。

免疫组织化学在癌症研究、器官发育和免疫细胞分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细胞毒性实验是用于评估某种物质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的免疫学实验方法。

通过将待测物质与靶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增殖能力、凋亡率等指标,从而评估待测物质对细胞的毒性水平。

细胞毒性实验在药物筛选、环境污染评估和基础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免疫学实验和它们的应用。

这些实验方法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我们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这些实验方法,我们将能够更加全面、精确地揭示免疫系统的奥秘,进一步推动免疫学科的发展。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免疫学实验 免疫比浊(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免疫学实验 免疫比浊(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3 免疫胶乳比浊法
原理
选择一种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的胶乳颗 粒,吸附抗体后,当遇到相应抗原时,则 发生凝集,单个胶乳颗粒在入射光波长之 内,光线可透过,当两个胶乳凝集时,则 使透过光减少。这种减少的程度与胶乳凝 集成正比,与抗原量成正比。
(a)带抗体的胶乳在波长之内可透过光线; (b)结合后,则形成光线衰减
2. 海德堡(heidelberger)曲线理 论
2 抗体的质量
(1)特异性高 (2)效价高 (3)亲和力高 (4)抗血清来源
3 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
• pH 6.5~8.5
• 电解质 离子强度、种类(磷酸盐缓冲液)
4 增浊剂的使用
• PEG、tween-20等非离子型亲水 剂
• 作用:消除蛋白质分子周围的电子 云和水化层,促进抗原、抗体分子 靠近,结合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二)类型
1. 透射免疫比浊法 2. 散射免疫比浊法 3. 免疫胶乳比浊法
1 透射免疫比浊法
原理:
抗原抗体在一定缓冲液中形成免疫复合物 (IC),当光线透过反应溶液时,由于溶液内复 合物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和吸收,引起透射光减 少,免疫复合物量越多,透射光越少,即光线 吸收越多,可用吸光度表示。吸光度和复合物 的量成正比,当抗体量固定时,与待检抗原量 成正比。用抗原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可测出 待检抗原含量。

样本管吸光度
• 浓度=————————×校准液浓度(g/L)

校管吸光度
• 结果及讨论
– 检测报告 – 检测意义
实验二、免疫浊度测定 ——免疫球蛋白检测
实验步骤见说明书 IgG9.77g/L IgA1.72g/L IgM1.37g/L
沉淀反应
微生物与免疫教研室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免疫学实验一、免疫细胞检测:1、淋巴细胞转化试验2、E花环形成试验3、大吞噬试验4、小吞噬试验二、凝集试验(玻片法)凝集+ 不凝集-细菌鉴定结果: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示教原理:结果:实验二细菌形态观察及革兰染色一、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2、杆菌3、螺形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革兰染色)二、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1、芽胞2、荚膜3、鞭毛破伤风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杆菌(革兰染色)(荚膜染色)(镀银染色)三、革兰染色1、步骤:2、结果:葡萄球菌呈色,为革兰性菌;大肠杆菌呈色,为革兰性菌。

3、简述革兰染色的技术关键及医学意义。

实验三细菌人工培养及其代谢产物的观察一、常用培养基的制备:1、怎样配制100ml普通肉汤培基?2、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固体培基,制成平板用于;制成斜面用于。

3、含有%琼脂的培基为半固体培基,主要用于。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结果(记录菌落形态)2、在液体培基中的生长情况: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链球菌:3、在半固体培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结果伤寒杆菌呈生长,运动;痢疾杆菌呈 生长, 运动。

三、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 1、糖发酵试验:产酸产气产酸不产气+ 不分解-2、蛋白质分解试验:阳性+阴性-3、细菌的色素:4、简述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

实验四消毒灭菌与细菌分布试验一、记录并分析细菌分布检查的结果: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简述其在医学、药学工作中的实际意义。

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压力、温度及时间为: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要注意的是:三、紫外线杀菌试验1、培养后菌苔生长情况(绘图):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实验五药物的抗菌试验一、琼脂扩散法1、纸片法2、打孔法二、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试管法)药物:浓度:菌种:结果:报告MIC:实验六病原性细菌一、观察下列细菌形态并绘图链球菌淋杆菌结核杆菌(革兰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二、化脓性球菌1、葡萄球菌:阳性+阴性-2、链球菌:3、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简称抗“O”或ASO试验):抗体效价为:简述其原理及临床意义:三、肠道杆菌:1、观察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在SS平板和双糖铁培养基中的菌落特点、生化反应、动力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是研究和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观察和分析生物体对外界抗原的免疫反应,从而揭示机体的免疫机制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从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实验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分离和定量抗原或抗体。

根据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可以通过免疫沉淀、电泳、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等方法来分离和检测抗原或抗体。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来检测和定量微量物质。

二、常用实验方法1. 免疫沉淀法:该方法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将抗原-抗体复合物与载体(如蛋白A、蛋白G等)结合,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分离出抗原和抗体。

2. 免疫电泳法:该方法将待测样品经过电泳分离后,利用抗体与目标抗原的结合,形成免疫沉淀带。

通过电泳分离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不同抗原的检测和分离。

3. 免疫荧光法:该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的强弱来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量。

4. 酶联免疫吸附法:该方法利用酶标记的抗体与待测样品中的抗原结合,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底物转化为可见的产物,从而实现对抗原的检测和定量。

三、应用领域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临床诊断: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类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的特定抗体或抗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患有某种疾病。

2. 疾病预防: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疫苗的研制和评价。

通过检测疫苗接种后患者体内产生的特定抗体水平,可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并为疫苗的改良和研发提供依据。

3. 药物研发:免疫学实验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评价。

通过检测药物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可以评估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毒副作用,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多抗制备

免疫学实验 实验一多抗制备
• 不同的抗原,其免疫原性的强弱均不相同,这种免疫 原性的强弱取决于抗原的分子量、化学活性基团、立 体结构、物理形状和弥散速度等。
a.根据抗原性不同,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 b.根据化学性质分为蛋白质抗原、类脂抗原、多糖抗 原和核酸抗原。
c.根据物理性状分为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常见 的颗粒性抗原主要是细菌或动物细胞。
B淋巴细胞接受该抗原所产生的抗体。
• 多克隆抗体:由多种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相应地
就产生各种各样的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混杂 在一起就是多克隆抗体,机体内所产生的抗体就是多 原的制备与纯化 • 动物免疫 • 血清分离纯化与鉴定
1.抗原的制备与纯化
• 抗原:是一类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 或T细胞受体发生特异反应的物质。具有免疫原性和 免疫反应性。
接种 37℃ 18-24h
洗下菌苔
(用含0.5%苯 酚的NS)
100℃ 45min
离心
4000rpm,10min
得到原液
稀释
109/ml应用液
2、免疫方法:
选择体重2-3kg的健康家兔,将已经稀 释好的抗原按下列剂量及程序做皮内或 静脉注射。第一天注射1ml,第8天注射 1ml,第15天注射2ml,末次注射后7天 颈动脉放血,测效价。
NS稀释至 2~5%
绵羊红细胞的制备流程图
摇动 1520min
周可
4℃


3
NS洗涤3 次 2000r/mi n
10min
取适量
100℃水浴 45min杀菌
无菌试验
液体培养或 斜面培养 37℃24h
细菌细胞抗原的制备流程图 O菌体抗原
返回
2.动物的选择
• 动物的选择常根据抗体的用途和量来决定,也 与抗原的性质有关。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免疫系统对外部病原体的应对机制以及免疫细胞的活性。

实验一:外源性抗原刺激下的免疫反应首先,我们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注射了抗原A,另一组注射了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注射后,我们观察到注射抗原A的小鼠出现了明显的免疫反应,如红肿、瘙痒等症状,而对照组的小鼠则没有出现这些症状。

为了进一步研究免疫反应的机制,我们对两组小鼠进行了淋巴细胞计数。

结果显示,注射抗原A的小鼠的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而对照组的小鼠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表明,外源性抗原的刺激可以引发免疫系统的活化,进而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活性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免疫系统的活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给巨噬细胞添加外源性抗原,我们观察到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增强。

这表明,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巨噬细胞来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接着,我们研究了T细胞的活性。

通过给T细胞添加外源性抗原,我们发现T 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

这说明,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识别并攻击体内的病原体。

实验三:免疫系统的记忆性为了研究免疫系统的记忆性,我们进行了一项长期实验。

首先,我们注射了抗原A给小鼠,观察到小鼠出现了免疫反应。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我们再次注射了抗原A给同一批小鼠。

令人惊讶的是,这次注射后,小鼠的免疫反应明显减弱,甚至没有出现明显症状。

这表明,免疫系统具有记忆性,能够对之前接触过的抗原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对。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免疫系统对外部病原体的应对机制是多样的,包括免疫反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T细胞的攻击能力。

同时,免疫系统还具有记忆性,能够对之前接触过的抗原做出更快、更有效的应对。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学实验一抗,二抗的选择与搭配原则和方法

免疫学实验一抗,二抗的选择与搭配原则和方法

单克隆二抗
来自单一克隆细胞株,识别单 一表位,具有高特异性和一致 性。
二抗选择依据
种属来源
选择与一抗相同或相近种属来源的二 抗,以减少背景噪音。
抗体类型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IgG、IgM等类型 的二抗。
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选择高特异性、低交叉反应的二抗, 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荧光标记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不同荧光标记的二 抗,如FITC、PE、APC等。
抗体鸡尾酒法
将多种抗体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与样品孵育 ,可同时检测多个抗原并降低背景噪音。
03
二抗选择与搭配原则二抗类型及特点 Nhomakorabea01
02
03
04
IgG类二抗
针对特定种属的IgG,如小鼠、 大鼠、兔等,具有高特异性和 亲和力。
IgM类二抗
主要用于检测IgM抗体,常用 于病毒感染等研究。
多克隆二抗
由多种克隆细胞株混合而成, 可识别多个表位,增加检测灵 敏度。
免疫学实验一抗二抗的选择与 搭配原则和方法

CONTENCT

• 引言 • 一抗选择与搭配原则 • 二抗选择与搭配原则 • 实验方法与技术 • 结果分析与解读 • 实验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引言
实验目的与意义
探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关系,为免疫学研究和医学诊 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一抗二抗的选择与搭配,实现对抗原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 检测,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学实验概述
免疫学实验是研究抗原与抗体 相互作用及其相关生物学效应 的重要手段,涉及免疫学、生 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 科领域。
免疫学实验包括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免疫分 子检测等多个方面,其中抗原 抗体反应是免疫学实验的核心 内容之一。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整理一、凝集试验、吞噬试验(一)凝集试验1、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2、间接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测定)3、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凝集试验(二)吞噬试验(示教)1、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小吞噬)2、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大吞噬)名解:1.免疫学检测技术:利用免疫学原理来检测抗原、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及免疫细胞等免疫学研究对象的实验过程。

如凝集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抗体,吞噬十堰可用于检测免疫细胞等。

2.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细菌、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这种载体与免疫无关),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结合,在适量的电解质存在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5.协同凝集实验(coagglutination):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IgG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其Fab段功能的特性,将已知的特异性抗体吸附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上,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的凝集反应即为协同凝集试验。

6.滴度(titer)、效价:The maximum dilution that gives obviously visible agglutination (++) is called the titer.实验及注意点:1、检测抗原抗体的基本原则: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用已知抗体(抗原)检测未知抗原(抗体),有现象则说明有相应抗原,无现象则无相应抗原。

2、直接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若加A抗体出现凝集说明血清中有A抗原,为A型血。

免疫学十大经典实验

免疫学十大经典实验

免疫学十大经典实验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科学,它关注的是人体如何识别、应对和清除外来病原体以及自身异常细胞的过程。

在免疫学的发展历程中,通过一系列经典实验的探索,我们逐渐了解了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机制。

下面列举了十个免疫学的经典实验。

1. 阿尔密特实验(Almroth Wright's Experiment)阿尔密特实验是免疫学的开创性实验之一,他通过注射不同剂量的破伤风毒素来研究机体对破伤风的免疫反应。

实验结果表明,注射较小剂量的破伤风毒素可以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产生保护性抗体,从而提高机体对破伤风的抵抗能力。

2. 杰奇-梅特克夫实验(Jules Bordet and Octave Gengou's Experiment)杰奇-梅特克夫实验是用来检测补体的经典实验,补体是一组血浆中的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破坏病原体。

实验中,研究者将红细胞与抗原结合,然后加入血清,通过观察红细胞的溶解来判断补体的活性。

3. 布瓦尔-杜塞特实验(Paul Ehrlich and Emil von Behring's Experiment)布瓦尔-杜塞特实验是研究抗体的经典实验,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可以识别和结合病原体,从而协助机体清除病原体。

实验中,研究者注射不同剂量的破伤风毒素到动物体内,观察抗体产生的情况。

4. 阿夫拉螺旋体实验(Alexander Fleming's Experiment)阿夫拉螺旋体实验是研究抗生素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观察抗生素对细菌生长的影响来评估抗生素的效果。

实验中,研究者将阿夫拉螺旋体接种在培养皿中,然后在不同区域施加抗生素,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5. 麻风病菌实验(Albert Calmette's Experiment)麻风病菌实验是研究麻风病菌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接种麻风病菌到动物体内,观察动物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以及麻风病菌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

免疫学实验免疫学实验是研究生物体对抗病原体或其他异物的免疫反应过程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各种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等。

本文将介绍免疫学实验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以及它们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学实验的一般步骤通常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等环节。

首先,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一系列能够回答问题的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应该明确实验的假设、实验对象和实验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参数,以及实验结果的预期。

接下来,研究者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实验动物、抗原、抗体、试剂和仪器设备等。

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和方法进行,并确保实验所需的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实验操作是免疫学实验的核心部分。

根据实验的具体目的和方法,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技术进行操作。

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免疫印迹、免疫沉淀、免疫荧光和细胞毒性实验等。

这些实验技术可以用来检测和分析抗原和抗体的相互作用、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等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在实验操作中,研究者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操作细节的注意。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是免疫学实验的最后一步。

研究者需要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据此得出可靠和有效的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统计学原则应根据实验的具体需求和数据的特点来选择。

在结果讨论中,研究者应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将结果与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和讨论,以得出科学和合理的结论。

免疫学实验在免疫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免疫学实验,我们可以揭示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免疫应答的机制,进而为免疫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例如,在免疫学研究中,可以利用免疫学实验技术研究不同种类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及它们在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和免疫记忆等方面的作用机制。

免疫学实验——精选推荐

免疫学实验——精选推荐

免疫学实验实验⼀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抗原颗粒可相互凝集成⾁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或凝集试验。

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细菌或其它凝集原都带有相同的负电荷,在悬液中相互排斥⽽呈现均匀的分散状态。

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可以发⽣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降低了抗原分⼦间的静电排斥⼒,此时已有凝集的趋向,在电解质(如⽣理盐⽔)参与下,由于离⼦的作⽤,中和了抗原抗体复合物外⾯的⼤部分电荷,使之失去了彼此间的静电排斥⼒,分⼦间相互吸引,凝集成⼤的絮⽚或颗粒,出现了⾁眼可见的凝集反应。

根据是否出现凝集反应及其程度,对待测抗原或待测抗体进⾏定性、定量测定。

凝集反应包括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两⼤类,本实验主要介绍直接凝集反应。

[⽬的要求]1. 掌握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的操作⽅法。

2. 掌握凝集试验的结果判定及判定标准。

3. 熟悉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所需材料和试剂。

[材料与试剂]1. 玻板,载玻⽚,试管(1cm x 8cm),试管架,刻度吸管,滴管,微量可调加样器,滴头(tip头),⽛签或⽕柴棒,记号笔。

2. 灭菌的⽣理盐⽔,灭菌的0.5%⽯炭酸⽣理盐⽔。

3. 布⽒杆菌病试管凝集抗原,布⽒杆菌病平板凝集抗原,布⽒杆菌病虎红平板凝集抗原,布⽒杆菌病阳性⾎清,布⽒杆菌病阴性⾎清,被检⾎清(⽜、⽺或猪)。

4. 鸡⽩痢平板凝集抗原,鸡⽩痢阳性⾎清,鸡⽩痢阴性⾎清,被检鸡⾎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法](⼀)试管凝集试验以⽜布⽒杆菌病试管凝集试验为例。

1. 试管准备:每份⾎清⽤试管4⽀,另取3⽀试管作为对照,作好标记,置试管架上。

如被检⾎清有多份,对照只需做1份。

2. 被检⾎清稀释:第1管加⼊2.3ml 0.5% ⽯炭酸⽣理盐⽔,第2、3、4管加⼊0.5 ml 0.5% ⽯炭酸⽣理盐⽔;然后⽤加样器或刻度吸管吸取被检⾎清0.2 ml,加⼊第1管中,反复吹吸5次混匀,吸取1.5 ml弃之,再吸取0.5 ml加⼊第2管中,混匀后吸取0.5 ml加⼊第3管,依此类推⾄第4管,混匀后吸弃0.5 ml(见表1-1)。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实验报告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和疾病的科学。

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免疫学实验是免疫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

在这篇实验报告中,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免疫学实验。

ELISA实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

它利用酶偶联物将抗原或抗体与微孔板上的特定抗体相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或颜色反应检测物质的数量。

这种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例如艾滋病、乙肝和结核病等。

实验步骤:1. 预处理和制备样品2. 用微孔板包被抗体,洗涤板子3. 加入样品4. 加入检测抗体5. 再加入酶偶联物6. 加入底物(颜色或荧光染料)7. 洗涤平板8. 读取光密度(或荧光)测量检测物质的数量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检测和分离单个细胞的技术。

它通过标记细胞表面的抗原,然后使用激光逐个检测单个标记的细胞。

这个技术可以分离出一种特定的细胞类型、计量特定的细胞数量、定量分析生物标志物和研究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等。

实验步骤:1. 收集细胞样本并处理成单个单元。

2. 加入荧光素标记,使单元表面上的特定抗原能够被识别。

3. 加入流动介质,并通过细胞传递。

4. 流式细胞术仪器通过激光逐个检测每个单元,并用荧光探测器测量荧光信号。

5. 得到具有荧光标记的单元数量和荧光强度,可以用于特定标记的细胞分析和定量分析。

西伯利亚血清学实验西伯利亚血清学实验是一种检测抗中毒素效价的技术。

它根据抗中毒素与毒素之间的反应来测量中毒素的浓度。

这种实验被广泛应用于检测狂犬病、肉毒病、天花病等。

实验步骤:1. 洗涤载玻片,准备供试血清和供比较血清。

2. 将血清稀释,将其缩小。

3. 将血清和毒素混合,观察混合物效果。

4. 根据混合物效果,测量抗体对毒素的浓度。

总结免疫学实验的应用远远不止于此,但以上三种实验是比较典型的。

ELISA能检测到各种抗原和抗体,是临床检验和学术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流式细胞术因其高精度、快速和敏感性而广泛应用于细胞学研究和诊断学。

医学:医学免疫学实验

医学:医学免疫学实验

介绍免疫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如疫苗研发、自身免疫病治疗等。
02
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负责识 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细胞和物质。
免疫系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 免疫两种方式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 疫分子组成,具有防御、自稳和监Βιβλιοθήκη 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
吞噬细胞
T细胞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成分,吞噬细胞 能够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和其他外来物质。
T细胞是特异性免疫中的重要细胞,分为辅 助T细胞、细胞毒T细胞和调节T细胞,分别 参与免疫应答的调节、杀伤和抑制作用。
B细胞
NK细胞
B细胞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与抗原的 结合来清除病原体。
自然杀伤细胞,能够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 胞和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应答是机体对病原体或其他外来物质的识别、清 除和记忆过程,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
应答。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所有外来物质的快速反应, 主要由吞噬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介导。
特异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对特定外来物质的特异反应, 主要由T细胞和B细胞介导,具有记忆功能,能够针对
探究疾病发病机制
通过实验探究某些疾病的发病 机制,了解免疫系统在疾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评估免疫疗法效果
通过实验手段评估免疫疗法在 治疗某些疾病中的效果和作用
机制。
实验背景
01
免疫学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以 及其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 用。
02
03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学应用
简要介绍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 各种免疫细胞、组织器官和分子 等。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致病机制。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胞免疫学实验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实验步骤:1. 采集小鼠外周血,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2. 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

3.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通过流式细胞仪的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表型特征。

这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研究其培养和鉴定技术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实验步骤:1. 采集疑似感染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2. 进行细菌的培养,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

3. 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特征。

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三:免疫反应的检测和分析免疫反应是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防御机制,研究其检测和分析方法对于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ELISA实验检测和分析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和细胞因子。

实验步骤:1. 准备样本,如血清或细胞培养上清液。

2. 使用ELISA实验进行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检测,包括制备试剂盒、反应液和检测方法。

3. 分析实验结果,包括抗体或细胞因子的浓度和活性。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
免疫学实验技术是一种用于研究和分析免疫系统的实验方法。

它涉及到各种技术和手段,用于检测、分析和研究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反应。

其中一些常见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包括:
1. 流式细胞术:这是一种用于对单个细胞进行高速分析和分选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细胞内蛋白质、细胞功能等。

2. 免疫组织化学:该技术用于检测组织样本中的特定抗原或蛋白质。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组织中的目标抗原结合,然后通过显色或荧光染料进行可视化。

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体液中特定抗体或抗原的技术。

ELISA 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并通过酶催化的显色反应来定量检测目标分子。

4. Western blotting:该技术用于检测蛋白质样本中的特定抗原。

它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然后将其转移到膜上,再使用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

5. 免疫沉淀:这是一种用于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通过使用特异性抗体捕获目标蛋白质,然后通过沉淀和分析来确定与其相互作用的其他蛋白质。

6. 细胞培养和功能分析:免疫学实验常涉及细胞培养,如淋巴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功能测定,以研究免疫细胞的行为和应答。

这些技术在免疫学研究、疾病诊断、药物开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免疫学实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深入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免疫学实验一、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测定(一)凝集反应【目的】了解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及胶乳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操作过程、结果分析和实际应用。

【原理】颗粒性抗原(细菌、细胞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的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既可用已知抗体检查和鉴定未知的抗原(如鉴定细菌),也可用已知抗原检查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既可用作定性检测,又可用于定量检测。

凝集反应分两种。

一种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直接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另一种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休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间接凝集反应。

如将抗体吸附于载体颗粒表面,再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则称为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1、玻片凝集反应【材料】伤寒诊断血清、伤寒沙门菌及大肠埃希菌培养物、载玻片、生理盐水等。

【方法】①取载玻片1张,左侧加生理盐水1滴,中间及右侧各加伤寒诊断血清1滴;②用接种环取伤寒沙门菌培养物少许,分别与盐水及中间的伤寒诊断血清混匀。

同法取大肠埃希菌培养物与右侧伤寒诊断血清混匀;③轻轻摇动玻片1~2min后,观察结果;④观察后,将玻片直接投入消毒缸,不要冲洗,以防污染。

【结果】出现凝集物者为阳性反应,均匀混浊无凝集物者为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玻片凝集反应①用接种环取一种试剂前后均需进行烧灼,不可有杂菌污染以及前一试剂残留。

②用接种环取细菌时应先烧灼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挑取细菌。

③用接种环加细菌于血清中后,应先烧灼接种环,再取细菌加入另一血清中。

【结果分析】左:中:右:应用:2、试管凝集反应试管凝集反应为半定量试验,常用已知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效价。

【材料】伤寒诊断血清(抗体)、伤寒菌液(抗原)、生理盐水(NS)、刻度吸管、试管等。

【方法及结果】见表试管凝集反应的方法试管 1 2 3 4 5 67生理盐水(ml) 0.9 0.5 0.5 0.5 0.5 弃去0.50.5伤寒诊断血清(ml) 0.1 0.5 0.5 0.5 0.50.5 +NS 0.5血清稀释倍数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对照菌液(ml) 0.5 0.5 0.5 0.5 0.5 0.50.5血清最终稀释倍数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对照56℃ 4小时,4℃冰箱过夜,次日观察结果结果效价【结果判断】见表手持试管,对光观察管内液体混浊度及管底沉淀物之性状。

试管凝集反应结果的判读记录符号上层液体管底凝集物++++ 完全澄清凝块多而明显,全部沉于管底+++ 微混浊凝块显著,大部分沉于管底++ 稍混浊凝块较明显,中等沉于管底+ 混浊凝块不太明显,少许沉于管底- 混浊细菌均沉积于管底,呈小园点状,不见凝块凝集效价的判定:呈“++”阳性反应的最高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

对照管(第7管)应为阴性。

【注意事项】观察结果时,先看生理盐水对照管,可见管底有圆点状细菌沉积,边缘整齐,轻摇则分散为混浊的菌液,似烟雾状。

【思考题】试管凝集反应的临床应用:(二)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如血清、细菌浸出液、毒素等)和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二者在比例适当时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称为沉淀反应。

参与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而相应的抗体称为沉淀素。

由于沉淀反应的抗原多系胶体溶液,沉淀物主要是由抗体蛋白所组成,为获得抗原与抗体的适宜比例,操作中通常稀释抗原而不稀释抗体,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

本实验介绍琼脂扩散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

【目的】了解单扩、双扩及对流免疫电流的原理、操作步骤及临床应用。

1、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原理】琼脂属于大分子多糖,100℃时熔化,低于45℃时凝固而形成网状结构,并能允许抗原抗体的在其中自由扩散。

琼脂扩散试验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琼脂内扩散,若二者对应且比例合适,则出现白色沉淀物。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系定量试验,通常以已知抗体测定未知抗原。

试验中将定量的抗体混合于琼脂内倾注于玻片上制成琼脂板,凝固后打孔。

再将待检抗原加入孔中,因抗体与琼脂混合凝固后,不会再扩散,只有孔中抗原向四周扩散,抗原、抗体在比例适合处可形成白色沉淀环。

由于只有抗原扩散故称之为单向扩散。

沉淀环的直径大小与抗原浓度成正比。

以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与固定浓度的抗血清反应后测得沉淀环的直径作纵座标,以抗原浓度为横座标,绘制标准曲线。

测量待检抗原的沉淀环直径,从标准曲线中求得其含量。

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血清补体含量。

目前也常采用血清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血清补体含量。

【材料】①人免疫球蛋白IgG的诊断血清(冻干羊抗人IgG即抗体)。

②人免疫球蛋白标准血清(抗原),待检人血清(抗原)。

③打孔器、加样器、37℃恒温箱、1.8%琼脂玻片等。

【方法】①制板:按抗血清效价的一半,用56℃预热的生理盐水稀释抗血清,再加入等量的冷却至56℃的琼脂轻轻混匀,灌板(3ml/板)。

②打孔:以打孔器打孔,孔径3mm,孔距1cm,每板2排,每排5个孔,用针头把孔内琼脂块挑出。

③按说明书要求稀释标准血清与待检血清。

待检血清1:50稀释,标准血清系列稀释至:1:12.5,1:25,1:50,1:100,1:200。

④加样:用微量加样器在第1排孔中依次加入不同稀释度的人标准血清各10μl,第二排相邻两孔中加待检血清各10μl。

⑤将琼脂板放入湿盒,37℃24h后测各沉淀环直径。

单扩标准孔示意图单扩标准曲线示意图⑥以沉淀环直径为纵座标,相应孔的IgG含量为横座标,在半对数纸上制作标准曲线。

根据待检血清沉淀环直径查标准曲线,将查得的IgG含量乘以标本的稀释倍数即为待检血清中的IgG含量。

【注意事项】①灌板时,一定要将抗血清56℃预温(但不要超过56℃,否则会破坏抗血清),再与冷却至56℃的琼脂混匀,迅速灌板(所灌板应厚薄一致,无气泡)。

②加样要准确、均一,打孔时孔距不能小于1cm。

【结果观察记录】绘图。

单扩实验结果【临床应用】: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原理】双向琼脂扩散试验为定性试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相对应的孔内,两者相互扩散,在比例适宜处形成沉淀线。

如抗原与抗体无关则无沉淀线出现。

本试验常用于分析抗原抗体的纯度与相互关系。

临床上曾经用于检测甲胎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

【材料】①甲胎蛋白免疫血清。

②脐带血血清,待检血清。

③玻片、琼脂、打孔器、加样器等。

双向琼脂扩散【方法】①制板:将已熔化的1.8%盐水琼脂倒在玻片上,3ml/板。

②打孔:用打孔器照图1-8打孔。

③加样:中央孔加甲胎蛋白免疫血清,1和4孔加脐带血血清,其它孔内加待检血清,每孔均加10μl(。

④将琼脂板置于湿盒内,37℃ 24h后观察结果。

【结果及绘图】待检标本如出现沉淀线,且与阳性对照的沉淀线相吻合,则为阳性反应。

如无沉淀线出现或与阳性对照沉淀线完全交叉则为阴性反应。

双扩沉淀线类型①表示两种抗原完全相同;②表示两种抗原完全不同;③表示两种抗原部分相同【注意事项】①加样时注意不要划破琼脂,以免影响沉淀线形状。

②反应时间要适宜。

时间过长,沉淀线可解离致假阴性;时间过短,则沉淀线不出现。

③加样时,抗体、阳性血清及待检标本应各用一支加样器,以免混淆,影响实验结果。

④沉淀线出现的位置及沉淀线是否弯曲均有不同意义,应注意分析。

【结果分析】:(三)补体溶血试验【目的】了解补体溶血试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原理】补体是具有酶活性的一组球蛋白,不耐热,56℃ 30min即被破坏。

其作用没有特异性,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不能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

实验室常用豚鼠的新鲜血清作为补体的来源。

当用红细胞免疫动物后,动物免疫血清中即含有特异性抗体(溶血素),若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而有补体存在时,则红细胞被溶解,此为溶血反应。

本反应通常作为补体结合反应的指示系统。

临床上如发生输血错误,也可出现溶血反应。

【材料】①溶血素(抗体)、2%绵羊红细胞悬液(抗原)、补体。

②生理盐水、小试管、吸管、37℃水浴箱。

【方法】①取小试管5支,分别注明管号,按表1-4依次将各成分加入前4支试管中。

溶血反应加样程序1(ml)试管号 1 2 3 4 2%绵羊红细胞0.5 0.5 0.5 0.5溶血素(2个单位) 0.5 0.5 - -补体(2个实用单位) 0.5 - 0.5 -生理盐水0.5 1.0 1.0 1.5②混匀试管内容物,将4支试管置37℃水浴15~30min,观察有无溶血现象,若红细胞溶解,则由红色的细胞混浊液变为红色透明液体。

③将不溶血试管的第2、3管低速离心3~5min,使红细胞沉淀,用滴管将上清液与沉淀物分开(第1管出现溶血,第4管不溶血)。

④将第2管上清液用毛细管吸入第4管,将第3管上清液倒入第5管,然后再按表加入各物。

⑤混匀后,将上述第2、3、4、5号试管置37℃水浴15~30min后,观察结果。

溶血反应加样程序2(ml)试管号 2 3 4 5内容物第2管沉淀物第2管沉淀物第2管上清液第2管上清液2%绵羊红细胞- - 0.5 0.5溶血素(2个单位) - 0.5 - 0.5补体(2个实用单位) 0.5 - 0.5 -生理盐水 2.5 2.5 - 2.0结果溶血不溶血不溶血溶血【结果】第2、5号试管出现溶血,第3、4号试管不出现溶血。

【分析】试管1:试管2:试管3:试管4:试管5:【思考题】补体有何生物学功能,本实验揭示其何种功能?二、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目的】了解E 玫瑰花结试验、淋转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观察及意义。

(一)E 玫瑰花结试验(总T-花结形成试验)【原理】人外周血T 淋巴细胞表面具有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当T 细胞与SRBC 混合时,可形成以T 细胞为中心,四周环绕SRBC 的花结。

E 花结的形成是T 细胞独特的标志。

E 花结形成试验最常用的是总E 花结试验和活性E 花结试验。

总E 花结试验代表被检标本T 淋巴细胞的总数和百分率;而活性E 花结试验反映的是对SRBC 具有高度亲和力的T 细胞亚群,该亚群T 细胞与T 细胞的体内外功能活性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结果观察】绘图(E –玫瑰花结形成细胞)。

(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原理】T 淋巴细胞在PHA 的刺激下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转化过程中的物质基础是淋巴细胞核DNA 的合成,DNA 特有的组成成分是胸腺嘧啶核苷,人工将胸腺嘧啶核苷用同位素3H-TdR 标记,通过计数淋巴细胞内的放射性就可推知淋巴细胞的转化程度。

【结果观察】⑴用形态学检查转化的淋巴母细胞形态特征:①母细胞:体积明显增大,为成熟淋巴细胞的3~4倍(成熟的淋巴细胞直径约6~10μ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