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pptx

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pptx

四、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 2.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 3.协调整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当今学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 4.先行组织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 (二)简短评价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
• (—)基本观点
• 1.学习及其条件 • 2.学习的分类 • 3.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 (二)简短评价
第二节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 一、古典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说 • (一)基本观点 • 1.学习的实质在于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构造完形(格式塔) • 2 .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 3 . 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 (二)简短评价
二、托尔曼的信号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行为是整体性的、有目的的 • 2.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中介变量 • (1) • (2) • (3) • (4)位置学习实验 • (5)潜伏学习实验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
过程 • 2.学习中的建构是双向的 •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 (三)简短评价
第一章 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 一、发展与认知发展 二、学习准备和准备性原则 (一)学习准备 (二)准备性原则
质的差异
• 加德纳(H.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 • 1. • 2. • 3. • 4. • 5. • 6. •7
• 二、智力差异与学业成就 • (一)智力差异与学习总量 • (二)智力与教学处理的相互作用
• 三、智力差异与学校教学实践 • (一)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措施 • 1.改革教学组织 • 2.改革教学方式 • (二)促进智力发展的教学措施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课件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课件

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1 2
促进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智育的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 展。
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
3
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学校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学校的 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03
培养学生积极心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心 态,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 活中的挑战。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我认知、情绪管 理、人际交往等能力,从 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通过因材施教 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和潜能挖掘。
04
校园心理环境营造与师资队伍 建设
优化校园氛围,创建积极向上文化
倡导尊重、理解、关爱的校园文 化,营造和谐、包容、积极的校
园氛围。
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培 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
调适能力。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绩等进行识别。
情绪问题
如焦虑、抑郁、易怒等,可通过 观察学生情绪表达、行为表现以
及心理测评结果进行识别。
行为问题
包括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网络 成瘾等,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行为 表现、社交情况以及家长反馈等
进行识别。
预警机制设立和危机干预流程
预警机制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评,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进行重点关 注和预警。同时,畅通学生、家长、教师等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精品PPT课件
含义:交往、满足需要、心理关系 人际吸引:情感方面相互亲近
▪ 熟悉效应
▪ 邻近效应 – 费斯汀格(1950)
▪ 隔壁41%、隔门21%、尽头10%、非同一层 – 拉特纳(Latane,1995)
▪ 最难忘:绝大多数-距离近者、社区、1千米半径
– “同桌的你”
同桌的你
▪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 ▪ 昨天你写的日记 ▪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 ▪ 曾经最爱哭的你 ▪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 ▪ 猜不出问题的你 ▪ 我也是偶然翻相片 ▪ 才想起同桌的你 ▪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 ▪ 谁看了你的日记 ▪ 谁把你的长发盘起 ▪ 谁给你做的嫁衣
2-5岁
害怕减少:噪声、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 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
害怕增加:想象中的生物、黑暗、动物、嘲笑、 有伤害性的威胁
随着年龄增加,与学校和社会有关的一类害怕明显 增加。
主要特点
1.稳定与冲动 2.深刻与延续 3.掩饰与表露 4.自尊与自卑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实质
心理发展:主客体相互作用
主体S
客体O
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2.心理发展的结构
(1)图式
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似环境中由于不 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皮亚杰、英海尔德)
种类增加,内容丰富 从简单的图式到复杂的图式 从外部的行为图式到内部的思维图式 从无逻辑的图式到逻辑的图式
(2)同化
同化是个体以自己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 过程
吃食物-消化作用-营养物质吸收-身体的一部分
受原有图式的影响

专题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专题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PPT课件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数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大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容积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50%儿童通过各守恒任务的年龄范围
(3)思维具有可逆性
指在头脑中进行运算活动,也可以朝相反的 方向运转。
有两种形式:反演可逆性和互反可逆性 反演可逆性: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方位等
学习的关键期
2岁半-3岁是教育幼儿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动手能力开始发展成熟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3-5岁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开始学习外语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学习与生活观念开始掌握的关键期。 5岁左右是幼儿掌握数概念,进行抽象运算及数学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言语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学习心态、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成功感开始产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社会组织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创造性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超常能力结构开始建构,并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6—8岁是学习外语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洪德厚,1984
年龄 均数
幼儿 初小 高小 初中 大学 6.38 7.17 8.91 11.04 9.4
转引自李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主要记忆方式
意义识记超过机械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 占主导地位
机械记忆的特点
记得快,忘得快,不易持久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年龄 3-4 4-5 5-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共16张PPT)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件(共16张PPT)
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 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
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在青春期的少年,会面对生理与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而产生的心 理问题,面对这种心理问题,应该用怎样的措施来预防与治疗。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承受力不高,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 .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
念。长期处于这种思想中,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02 .心理健康的பைடு நூலகம்准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 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 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 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 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所以气愤之极,可使大脑思维突破常规活动,做出鲁莽或过激 举动。
如何消除负面情绪:
一、把握自己的性格
通过性格测试,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格、真实的“本我”,发现自己 的优势和潜能,从事顺应自己本性、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
三 、心理治疗
有效的心理治疗,心理疗法的作用是改变抑郁患者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常见的有支持性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等。
03 .负面情绪的危害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 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 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 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状态。
负面情绪的危害:
生气时脑细胞会工作紊乱,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并直接作用于 心脏和血管上。生气会加快脑细胞衰老,减弱大脑功能,而且 大量血液涌向大脑,会使脑血管的压力增加,甚至会导致脑溢 血。这时血液中含有的毒素最多,氧气最少,对脑细胞的伤害 不亚于毒药,愤怒时的思维混乱就是大脑缺氧的证明。

中小学心理儿童心理发展ppt课件

中小学心理儿童心理发展ppt课件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 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具体包括:认知、智能的发展 情意、人格的发展
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规律):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二)发展的定向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个别差异性
(一)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四)退缩行为
1. 表现: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 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 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2. 原因:1)与孩子本身的气质有关; 2)孩子很少与其他小孩子接触; 3)家长的一些不当评价和不鼓励。
(五) 性识别障碍
1. 表现: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 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 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 口语迅速发展,需要丰富的语言刺激和交流。 3. 自主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初显,需要鼓励和帮助。 4. 动作思维发展,适当早期智力开发。 5. 自我意识萌芽,注意早期个性品德的引导。 6. 交往需要提高,喜欢与同伴一起玩。
此期教养不当,易导致口语障碍、智力落后、 个性缺陷(自卑怯懦、固执任性、孤僻自闭)。
1. 阶段性: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自己独特 的,有别于其他阶段的质的特点和表现。
年龄阶段
产前期 受精卵~出生
婴儿期 0~3岁
幼儿期 3~6岁
发展主题
正常发育
发展障碍
发育缺陷
健康安全
焦虑恐惧12岁 青少年期 12~18岁 成年期 18~40岁 中年期 40~65岁 老年期
(一)乳儿(0~1)心理发展主要特点: 1. 完成从体内到体外的过渡,需要精心呵护 2. 发育第一个高峰,需要充足营养,母乳喂养好。 3. 产生亲子依恋,需要成人足够的爱和互动。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PPT讲义课件

自考辅导《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01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①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②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③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①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②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③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

(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

(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

(五)科学的性教育①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②要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③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⑤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

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PPT课件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文化历史观
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 ( 从出生到成年 ), 是在 环境其教育影响下 , 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 逐
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 低级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转化 环境及教育
•高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心理发展观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1.小学生心理 发展特点
感知、 记忆 想象、 思维
想象、思维
•想象从片面、模糊逐步向 完整、正确的方向发展
•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 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情感、意志
•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 情感,但还常有不稳 定的现象 •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 持久性会渐渐增强
情感、 情绪、 意志 性格
情绪、性格
•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 境的变化而变化 •个性特征也不断增强
可以促进发展。
说明了社会历史背景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 语言以及高级思维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 念,阐明了成人、同伴的相互作用在儿童学习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缺点
过于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 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 过分强调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节 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体验方面,兴奋性较高, 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 易冲动。情感指向日益广泛
性意识的普遍萌生,致使异性同 学间的交往发生了较大变化,而 且交往方式带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意志品格方面,近期目标是主要 动机。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 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性格 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
汤姆:我知道了,在那。(放入更多的块,母亲看着)
汤姆的母亲保持这一玩具题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在一个可 操作的难度水平——通过提问、鼓励和建议策略进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 含义。
.
3
问题
为什么儿童似乎在几个月里在一个特定的 水平上停滞不前,而一两个星期后成绩却 又突飞猛进?
为什么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很轻松的学会 某种技能,而年龄更小的时候费九牛二虎 之力也学不会?
为什么儿童在学会某一领域的一种技能之 后,在解决另一领域里的一个相似的问题 却仍感到困难?
.
4
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发展:指个体从出生(胚胎)、成熟、衰老 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 的、适应性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变化:不是指所有的变化。是指那些按一定顺序出
现,并保持一定时间的变化。如:因病引起的暂时性 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这类变化至少发生在生命的 早期,一般被认定为有助于个体更好的成长,而且使
.
17
④差异性
尽管一个正常学生的心理发展总是要经 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 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 (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 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 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 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 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 有的人则开窍较晚。
.
10
案例3:王老师教初中二年级的英语课。 一天,刚上课时她就很兴奋地宣布: “我想告诉你们,咱们班出了一名诗人。 王萌写了一首很美的诗,我想读给大家 听听。”王老师朗读了那首诗,它的确 很美。然而,王老师注意到王萌的脸红 了,看上去非常不安。班上有些同学在 窃窃私语。后来,王老师问王萌是否愿 意再写一首诗去参加全市的诗歌比赛, 他说他再也不想写了,因为他真的觉得 自己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并且也没有时 间写。
.
16
③不平衡性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 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 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 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 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从总体发展来看, 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 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 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 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
行为变得更有适应性、组织性和复杂性”
产生持久变化的原因:自然成熟与学习。
.
5
自然成熟或成熟:是指由遗传密码决定的 本能行为的发展。→刚性变化
学习:指由经验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带来 的持久变化。→柔性变化
影响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遗传和环境。
遗传 环境
发展
.
6
环境对人的影响
A




.
7
发展的方面:
生理发展 个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认知发展
.
8
案例1:开学第一周,老师试 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 应该怎样做。他说:“当我提 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 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 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 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这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 极易受到事物表面特征的影响,
处于前运算阶段。
影响人格发展 的社会因素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
2
评价目标
l.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 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 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 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
9
案例2:刘老师所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 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 决定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 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 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 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位女 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 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有完成。 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 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因为她的妈妈 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 说:“规则就是这么定的。她没有交 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
11
问题:
1.案例三中的学生为什么有如 此表现?如果你是老师,该如何 鼓励他?
2.对比三个案例,解释哪个或那 些案例涉及行为的、认知的、 社会的、道德的或者生理发展 的两难困境,并具体描述这些困 境.
.
12
我的看法:1、案例三中的学生的表现与它所 处的年龄阶段有关,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说具有“自我中心”的 特点,见不得别人好,也就是说妒忌心强。而 对出众的学生他们表现出排挤的态度。而这个 年龄段的孩子又特别在乎同伴关系。这种环境 (同学之间关系)给孩子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以至于他不愿承认他有擅长。如果我是老师, 我会私下鼓励,或是有能力帮他发表,因为嫉 妒只发生在小的差距人之间,大的或是悬殊的 就会变成羡慕。在对孩子们的认识加以引导, 因为孩子是具有可塑性的。
.
19
Title
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学龄期 (二)少年期 (三)青年期
2、三个案例中依次讲了心理发展的不同 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
.
13
发展的四个基本特
①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
14
①认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是持续增长还是跳跃式发展
.
15
②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 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 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 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 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 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 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第二章 中小学生的心理 发展与教育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章内容概览
中学生的心理 心理发展的含义
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的
少年期
阶段特征 青年初期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期
中小学生的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关键期
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人格的含义 人格的发展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
18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
划分为8个阶段:
①乳儿期(0——1岁); ②婴儿期(1——3岁); ③幼儿期(3——6、7岁); ④童年期(6、7岁——11、12岁); 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 ⑥青年期(14、15岁——25岁); ⑦成年期(25——65岁); ⑧老年期(65岁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