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
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三、“果桌”--锅庄舞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卓”--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相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骡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
在古代,锅庄多施于祭坛礼仪,宗教色彩很浓,跳时比较拘谨,神情端庄,“多垂头、俯袖、束手而舞”。近代锅庄外部形态变化大。清人李心衡所著《金川锁记》说藏民“俗喜跳庄嘉会”,其舞蹈形态是“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员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简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嘹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
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摹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体现了西藏高原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膘悍的民族性格。锅庄演出时,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体育舞蹈训练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
四、“卓谐”--鼓舞
“卓谐”的本意是鼓舞,是由“卓”(鼓舞)的“谐”(歌舞)两个部分组成。它以扣押为主,穿插其他民间的综合表演形式,是一种扁形的鼓舞。主要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地广大农村。
藏史记载,藏王赤松德赞兴建桑耶寺时,为使建寺顺利进行,莲花生大师招来民间喜鼓舞的艺人,入夜燃起篝火击鼓作舞,诱惑作乱的鬼怪离开现场。在庆祝桑耶寺正殿开光大典上,百戏杂艺纷呈,其中出演了这种扁形腰鼓舞。它所特有的技巧激昂的情绪深受藏民欢迎,并在民间传开并兴盛起来。又经过后世不断传承发展,便形成了今天为吉祥鼓舞的“卓谐”。藏史《巴协》也记载:庆祝桑耶寺落成典礼时“人们高兴地跳起卓舞”。在该寺的壁画中描绘有大臣们簇拥着国王,民众欢舞“卓谐”的场面。
“卓谐”这种鼓舞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考身着彩衣,头顶白布披风帽,腰着围裙,腿系一串小铃铛。有的是系一串马铃,将扁形皮鼓上的两个铁环,穿进绸带捆在左边大腿和腰上。双手舞动一对弓形羽毛锤翻飞敲击,鼓声隆隆,铃声唰唰作响,舞蹈起来震动河谷,气势磅礴。当表演到高潮时,就要进行鼓技表演。开始边打边唱,当舞蹈情绪起来之后,歌声停止,分组表演一些技巧性动作,如“甩腰打点”,“甩辫击鼓”,“跪步打点”等,使人们的情绪达到高潮,然后在狂热激奋的气氛中击鼓结束。
西藏的“卓谐”,演出时,布阵十分严谨,具有明显的体育健身特点。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击鼓动作上,还是从表演时的形式变化上,也体现出体育和舞蹈相结合的特点。
五、“热巴”--铃鼓舞
“热巴”舞,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包括舞蹈、朗诵、戏剧、杂技、武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l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热巴”过去是专业民间艺人卖艺求生的一种技巧和难度很大的舞蹈。热巴队的组成一般以家族为核心,或几家人合作组队,多者20人,少者4、5人,都是能歌善舞又各怀绝技。有弦子、鼓、铃铛等乐器伴奏。整场演出完整严谨,其中戏剧及体育内容丰富且有寓意。是一种很有健身作用的民族民间体育舞蹈。“热巴”流传在西藏的东部的昌都、工布一带和云南、四川、青海玉树藏区名传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