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推荐】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
2、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温度、水、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
3、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4、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5、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6、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10、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小学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时间在流逝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一-天。
2.用日影来计时(1)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
根据圭表上的日影长度(每天最短),人们就可以确定节气的日期和一年的长度。
(2)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根据晷面上晷针的日影角度,人们就可以确定时刻。
3.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取一支香,分别在四分之一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做标记。
(2)燃香并记录香燃烧到每个标记的时间。
(3)注意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实验。
(4)燃香时间记录表。
燃香的长度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一-整支测量的时间15分钟. 30分钟45分钟. 60分钟我的发现同-根香,燃烧相同长度所用的时间相等4.蜡烛也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用水计量时间1.观察水流的速度:把一个透明塑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缓流出。
仔细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不是均匀的。
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
但对同一个容器,我们控制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时,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相同。
2.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用瓶子(无底、瓶盖带孔)装200毫升水,用量杯接住从瓶中流出的水。
测量量杯内的水积聚到50毫升、100 毫升、150 毫升时,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记录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水流量所需时间(秒) 50毫升)1 第1个50毫升91 100毫升198第2个50毫升107 150毫升327第3个50毫升129(3)实验结论:随着塑料瓶中水的减少,水流的速度越来越慢,流出一-样多的水(50毫升)时所用时间增加。
3.当容器中水位不变时,水以均匀的速度从容器底部流出。
4.古代水钟:让水滴以均匀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用水滴的好处是流速较慢,计时更准确,而且不用频繁地进行加水等操作。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呢。
就像我们人要健康成长需要吃的、喝的和合适的环境一样,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你要是把种子扔到沙漠里,没有水,它肯定发不了芽;要是把种子放在冰箱冷冻室,那温度太低,它也只能睡大觉,不会发芽的。
- 我们做对比实验的时候啊,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比如说,要研究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那其他的条件,像温度、空气还有种子本身的质量等都得保持一样。
这就好比你要比较两个人谁跑得快,那除了让他们跑的距离不一样,其他的像穿的鞋子、跑步的场地这些都得相同,这样比较才公平嘛。
2. 生物的生存需要。
- 生物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可不容易,它们需要很多东西。
动物需要食物、水和栖息地。
比如说小鸟,它得找虫子吃,还得找个安全的地方搭窝,像树上那些树枝交叉的地方就不错。
植物呢,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里的养分。
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就像我们人不吃饭就没力气一样,植物没有阳光就不能制造自己的食物,就会慢慢饿死啦。
3. 生态系统。
- 一个生态系统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和非生物。
像森林这个生态系统,有树木、花草这些植物,还有兔子、松鼠、小鸟等动物,再加上土壤、空气、水这些非生物。
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说,兔子吃青草,兔子的粪便又能给青草提供肥料;小鸟吃虫子,虫子如果太多会把树叶吃光,小鸟就控制了虫子的数量,这样树木就能健康生长啦。
-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个能力是有限的。
就像一个弹簧,你拉一点点它能弹回来,但是你拉得太狠了,它就坏了。
如果我们人类过度砍伐森林,捕杀动物,那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到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
二、光。
1. 光的传播。
- 光就像一个调皮的小机灵鬼,它是沿直线传播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光就像一把箭,直直地射出去。
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手电筒的光,你把它对着墙照,光线就是直直的一条线。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
2、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温度、水、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
3、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4、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5、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6、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10、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期末总复习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汇总期末总复习第1单元《光与色彩》1.(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人造光源一般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的光源)。
2.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而(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3.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4.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5.光在空气(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6.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7.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8.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9.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生活中,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10.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11.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第2单元热传递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3.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4.(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汇总(全册)
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汇
总(全册)
第一单元万物都有声音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声音会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距离和声音的大小有关
- 耳朵是人体感受声音的器官
第二单元可以吸引物体的力
- 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磁力是指磁铁对铁、镍、钴等物质的吸引力
- 摩擦力是指物体之间的接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
第三单元消失的物体
- 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变成溶液的过程
- 蒸发是指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
- 沉淀是指溶液中杂质固体物质沉淀到底部的过程
第四单元变化中的物体
- 物体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不会改变物质的本质,如溶解、熔化、冻结等- 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本质,如燃烧、腐烂等
第五单元测量的基本单位
-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用尺子或卷尺测量
-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用天平或砝码秤测量
-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用钟表或计时器测量
第六单元水的运动
- 水分为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
- 液体的流动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向低处流动
- 地球上水的循环是以蒸发、降水、地面径流等方式进行的
第七单元快乐的游戏
- 运动的好处是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 不同的游戏可以锻炼不同的能力
- 游戏要体现团队合作、公平竞争的精神
总结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音、力、物质的变化、测量
单位、水的循环、运动的好处等多个知识点。
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和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第一单元1.种子抽芽的一定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合的温度。
2.种子抽芽能够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合的温度。
4.蚯蚓喜爱生活在灰暗、湿润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爱生活在必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计除了需要必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相互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
7.食品是动物生计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类像链环同样的食品关系叫食品链。
9.食品链中能自己制造食品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花费他人制造的食品的生物叫花费者。
10.食品链往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狠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栽种物会被不一样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能够吃多种食品。
生物之间这类复杂的食品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品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能够把它们当作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地区的生物形成一个均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假如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遇到损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掉均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同样 , 假如环境条件遇到损坏 , 生物的生计就会遇到影响。
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一样侧面照耀获取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一定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地点、角度相关。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相关。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耀的物体侧面相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察仪计时。
8.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光以直线形式流传,速度以每秒30 万千米。
10.光遇到镜面改变了流传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类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流传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 6 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 2 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事最强的是黑色的粗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修订版)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我们根据是否有人类参与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灯笼鱼,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等。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常见的光源有太阳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球等等。
5.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并不是人的眼睛会发光。
1.2.光是怎样传播的1.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瞄准;排队看齐等。
3.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等。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
2.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板,书本等。
3.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4.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左右);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左右)。
(谁被遮挡,就发生什么食。
)日食月食原理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物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条件(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2)光斜射。
(当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春季的气候变化1.春天是农历的二月至四月,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减小。
2.春天雨水较多,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候。
3.春天是动物繁殖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物质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组成。
2.物质的固态变化有冰块融化、溶解等。
3.物质的液态变化有蒸发、沸腾等。
4.物质的气态变化有凝结、冷凝等。
5.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加热、冷却和挤压等方式进行。
第三单元:机械和电的联系1.机械力是人们运用力量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力。
2.机械设备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电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可以传输能量和信息。
4.电路是由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的路径,可以让电流通行。
5.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四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岩石、金属、水等。
3.植物具有生长、代谢、繁殖和适应环境等特征。
4.动物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环境和做出反应。
5.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第五单元:宇宙的奥秘1.宇宙是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内的巨大空间。
2.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提供光和热。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由大气层和岩石层组成。
4.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有月相变化和引力等特征。
5.星星是太阳系外的恒定发光体,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
第六单元: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大陆、海洋和大气层组成。
2.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3.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的现象。
4.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反映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5.地球上的东西南北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而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一、天文知识:
1. 星座的观察和辨认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3.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意义
4. 月相的变化和月食、日食的原理
5. 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运动规律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2. 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性
3.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 水的状况变化和水的循环
三、运动与力:
1. 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2. 速度和速率的计算
3. 力的作用和常见的力
4. 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5. 摩擦力的作用和规律
四、光与声:
1. 光的传播和光的弯折
2. 明反射和暗反射
3. 光的颜色和分光镜的使用
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声音的高低音和响度的变化
五、电与磁:
1. 电的概念和电流的产生
2. 构成电路的基本元素
3.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4. 磁的性质和磁铁的吸引力
5. 磁能的应用和电磁铁的制作
六、生物与健康:
1.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4. 了解食物的分类和营养
5. 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的重要性
七、环境保护:
1.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
3. 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
4.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防护
5.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知识点整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科学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一门学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初步理解。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植物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
五年级学生可以学习:-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重要性。
- 植物如何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
二、动物的分类动物王国是多样化的,了解动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
学生可以学习:- 动物的分类基础: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 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 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如保护色、冬眠等。
三、地球和宇宙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宇宙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了解:- 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
- 星座和季节的变化。
四、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生可以学习:- 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如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
- 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五、力和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可以探索:- 重力、摩擦力、推力和拉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 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包括速度和方向。
六、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完成工作。
学生可以学习:- 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 如何使用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七、电和磁电和磁是自然界中两种基本的力。
学生可以了解:- 电的产生、传导和使用。
- 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概念。
八、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可以学习:- 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 垃圾分类和回收的重要性。
- 节能和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点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人教版五年级全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就浮在水面上.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 糖' 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13、橡皮' 小石块' 木块' 泡沫' 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 小石块' 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 泡沫.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5、一个物体重5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 发现' 推测' 验证的过程.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二' 连线淹不死人的湖改变物体的体积钢铁造的轮船改变物体的重量潜水艇改变液体的密度二' 实验题把两个重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在甲水槽中马铃薯下沉,在乙水槽中马铃薯上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答:两个水槽中的水不一样,一个是清水,一个是浓盐水.你有什么办法让甲水槽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答:加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答: 加清水三' 简答四' 1'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浮力的大小?答: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第二单元热一'填空1、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晒太阳、吃热的食物等方法来保暖.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4、许多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锐)和(锄)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5、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6、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9、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10'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11'水在4°c以下是热缩冷胀的.12、钢条' 木块' 空气中,传热性能最好的是钢条,传热性能最差的是空气.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13、有的物体需要散热,这时要尽可能加快热传递,有的物体需要保温,这时要尽可能减慢热传递.二' 选择1、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A)A、水管冻裂B、沸水外溢C、河水结冰2、下列哪种现象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冷胀原理.(B)A、热气球升空B、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C、气温计液柱上升3、下列物质中,(C)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A、空气B、水C、铜球4、选出最容易传热的物体(B) . A、玻璃B、铝合金C、瓷5、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A)的方式传到地球上的.A、辐射B、对流C、传导6、坐在炉子或取暖气旁边,脸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A)的方式传播的.A、辐射B、对流C、传导7、下列物体中,热的良导体是(CEF),热的不良导体是(ABD) . A、玻璃B、橡胶C、铜片D、石块E、铝勺F、钙丝8、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B) . A、这些材料能生热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C、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9、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应安装在房间的(C) . A、上方B、中间C、下方10\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A) . A、铜B、铁C、铝三' 判断1、热传导一般是在固体中发生的一种传热方式.(J)2、钢条加热时会伸长变(X)3、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X)四' 实验题(一)按实验步骤分析把一个径比铜球直径稍大的带柄环固定好,使铜球放在铜圈上时,铜球能顺利穿过铜圈.移出铜球, 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再将铜球放在铜环上,铜球不能穿过铜环.把铜球浸入冷水中后,再将其放在铜环上,铜球能穿过铜环.这个实验说明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吗?方法1: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方法2:在水中加盐.五' 简答1、衣服会给我们带来热量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我们穿衣服会感觉到暖和呢?答:衣服不会给我们带来热量.人们感觉到热是因为热量是人体自己产生的,衣服只是有保温的作用,使温度不会散失,所以我们感觉:到穿衣服会暖和.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夏季绷得比较松,冬季比较紧?答: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变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变短较紧.电线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怎样把拧得太紧的瓶盖拧开?答:可以用热水冲瓶盖,因为瓶盖受热,体积变大,就变松了. 4、物体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 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人教版五年级全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时间一'填空1\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钟表以(时)' (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 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4、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和(圭表)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5、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为使水金中计时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控制滴漏速度.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御和(泄水型)水御.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 (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虽然像(日唇)'6、(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 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7、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8、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9伽利略第一个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造出了摆金中.10、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11、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线的长度,(摆长)是指从(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12、(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1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14、古代的人常用光影来计时.15、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上午:由长变短;下午:由短变长,方向变化是由西向东移动.16、水金中计时的原理是:容器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二' 下面是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按步骤将下面的各个环节排序.1、检验成果2、寻找原因3、制定计划4、改进成果5、实施方案6、思考方案6T3T5T1T2T4三' 判断1、我们可以控制摆长,使摆动次数达到需要的次数. (")2、摆金中一分钟摆动30次.(")2、摆长为20厘米的摆比摆长为30厘米的摆,摆动得快.(")4、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样.(V )四、选择1、现代社会计时工具有很多,但计时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A) . A、电子钟B、石英金中C、机械金中2、有一个摆金中每天都要走慢几秒钟,要调整它应该(C) . A、每天拨动指针B、增大摆长C、减小摆长五、简答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9、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0、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11、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一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11'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 (地轴的倾斜)有关.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12、(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13、(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围.14、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1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16、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18、最先证明地球在自传的天文学家是傅科.19、最初观察到恒星周年视差的科学家是贝塞尔.20、太阳的东升西落' 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古人观测到不同季节影子有长短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二' 填表题1、地球自转的特点是否围绕地轴自转地地轴是否倾斜地地轴倾斜方向是否变化是是不变2、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地球的形状自转的证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球形傅科摆自西向东一天3、根据地球的运动完成下表.地球的运动地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自转公转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方向' 方式' 方向' 周期' 特点)绕地轴转动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周地地轴倾斜绕绕太阳转动方方向:自西向东周周期:一年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角度大小不变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傅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卫星观测恒恒星周年视差星星座季节交替卫卫星观测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昼夜四四季' 极昼极夜三' 简答题1、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和学说主要有哪些?答: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观点:①地球是球体;②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③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观点:①地球是球形的;②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③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3、为什么纽约是白天时,是伎晚?答: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和纽约刚好各在一个半球上,而且正好相对,纽约正对太阳时,刚好背对太阳,所以同一时刻,纽约是白天,是夜晚.4、对于北极星“不动”,该怎样解释?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4、为什么地球仪都要做成倾斜的样子?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倾斜的样子.。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含答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3.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
4.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6.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7.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8.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蕴含的科学道理: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第二单元光1.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2.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正午)最短,(清晨和傍晚)最长。
4.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 30 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 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 8 分钟。
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5.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综述在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我们将接触到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科学知识。
这一阶段的科学学习,旨在为学生建立一个关于自然界的基础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程的内容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多个领域,知识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
学生们将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科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并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我们将对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1. 介绍科学课程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在小学五年级的学习生涯中,科学课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科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认知世界、理解自然规律的方式。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烈的时期,科学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
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素养。
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物质、生物、地球与宇宙等基本概念,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界的基本认识,为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实验教学、观察自然界、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学生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种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证精神。
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观察、如何实验、如何根据数据得出结论,这一系列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注重实证,倡导通过实验验证假设,这种精神也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科学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
通过学习科学,学生们了解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小学五年级上册的科学知识点总结,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对学生们科学探究旅程的一次回顾与前瞻,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2. 简述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是一门充满探索与发现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以及技术与工程等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适当的空气。
2、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温度、水、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
3、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
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4、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它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5、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6、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7、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9、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10、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2、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13、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4、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5、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兔子→鹰②落叶→蚯蚓→小鸟4、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5、制作生态瓶的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6、生态瓶里小鱼太多会有什么结果?植物太多呢答: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7、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答:①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③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8、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等等。
9、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第二单元:光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7、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1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皮影戏、手影表演、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潜望镜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灶、太阳能温室等。
6、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8、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9、光有哪些特性?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光能反射。
10、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
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1、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12、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3、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
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14、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5、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的地表形态可以分为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西藏地处高原,那里有许多有着尖峰的冰山;内蒙古的大草原很宽广,一望无边。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海洋在地形图上用蓝色表示,用绿颜色表示平原。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2007提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在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
4、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改变的是火山和地震。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有关。
6、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风化。
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形地貌。
8、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变化,地球刚形成时是汪洋一片,后来才出现陆地的。
9、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两个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
10、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如海南第一山;云南的石林;黄山奇石等。
11、整块的岩石风化形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细小的颗粒经过长时间后又会变成土壤。
12、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1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4、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15、土壤中还有腐殖质和盐分。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盐分是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它们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16、雨水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7、在自然界,地表的地形常常不是很平的,各处植被覆盖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空中的降雨量也有大有小。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18、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溪流和沟壑。
19、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20、除了流水,还有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
2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2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都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
2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24、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25、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26、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