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绿湖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合集下载

传承文化铭记乡土——以建宁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传承文化铭记乡土——以建宁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传承文化 铭记乡土—以建宁一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朱学东(福建省建宁一中,福建 三明 354500)【摘要】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实践,笔者认为要让建宁学子“铭记乡土”,就要重视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以及重视方志发掘、田野调查。

【关键词】传承文化;方志发掘;田野调查【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下转第160页)扩大高中生阅读视野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校本课程。

外地早有尝试,最著名者莫过于深圳市育才中学严凌君老师结合实践,毕十年之功编撰7卷14本300万字的《青春读书课》丛书,丛书宗旨欲“打造一代‘新青年’,为民族的未来播种”。

北大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在序言中写道,“在阅读好书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结合开发校本课程研究实践,笔者认为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目的之一是要让建宁学子“传承文化,铭记乡土”。

为此,要坚持两个“重视”:一是重视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突出红色因子;二是重视方志发掘和田野调查。

一、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的重大意义首先,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有利于构造学生的精神故乡。

人不仅是肉体存在,更要有精神故乡。

精神故乡的构造,始自他的文化自觉意识苏醒。

人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建宁高中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苏醒从认识脚下土地的历史文化开始,无论他将来身处何方,故乡影像永远是他的精神家园第一个印记。

其次,传承建宁乡土历史文化有利于传承“家国情怀”的民族特色文化基因。

正如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结合时下“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从建构民族特色文化基因角度出发,建设立足于乡土的特色高中课程极具现实意义。

几千年来,中国人讲究“家国情怀”,先有“家”,后有“国”, “国”必须依托“家”而存在。

考察历史,“中国人”本质是一种文化属性认同,五千年历史能薪火传承的最好认同感就是“文化中国”,所以,中国人最难被异族同化。

但各区域的具体中国人有各自鲜明的特征,“特征”的本质是富于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差异。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区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xx五中 xx[内容纲领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学校课程的推行,使学校订课程的开发有了必然的自主性和灵便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确立了基础。

在推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质、地区特点创立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详尽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商议。

[要点词 ]:家乡地区特点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解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情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表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点。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区特点,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认识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睁开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终归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若是对学生进行需求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领》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加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优异的个性质量。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检查(学生问卷检查、教师问卷检查、家长问卷检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质量这几方面进行检查,经过这些检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守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看法诚然近几年出处于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必然的距离——只侧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亲母亲出门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

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运用

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运用

些“ 古人 古 事 ” 呢 ?在 学 习郁 达 夫 的《 故 都 的秋 》 之 后, 笔者 指 导 学 生 认 真 观 察 福 州 的气 候 、 环境 、 风
光, 也 可 以从 历史 、 文化 、 古迹、 民俗 、 生 活 等 方 面人
郡, 汉朝时高祖刘邦设闽越王 , 唐朝之时就 出现“ 福
校 本研 究 相 结 合 , 不 但 可 以进 一 步 了 解 家 乡 的 历
“ 每年 的正月 十七是 林 浦 村 的好 日子 。这 一 天 热 闹
史, 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 的文化修养、 写作水平 , 也
可 以培养 同学们 学 习语 文 的兴趣 。 林浦 的 历 史 古 迹 有 四 十 多 处 , 这 里 有 濂 江 书
还 有维 妙维 肖 的泥 人 、 奇 形 怪 状 的气 球 、 形 状 各 异 的刀枪 。鞭 炮 声 、 锣鼓声 、 唱 曲声 在 清 冷 的 夜 色 里
全 的问题 , 这样 的实 地 考查 很 难 开 展 下 去 。现 在 只 能在学 校 的周 围或 者 学 生 生 活 的社 区 进 行 一 些 调 查, 这样 大 大 限制 了 活 动 开 展 的范 围。 另 外 , 有 部
吸着清新 的空气 , 自由健康地成长 。家乡 的文化 , 家 乡 的过 去 几 乎 和 我 们 形 同陌 路 。不 必 说 泰 山 宫 里的南宋少帝赵昱 , 也不必说林浦 里的“ 十科八进 士, 三代 五 尚书 ” 石牌 坊 , 单是 学 校 周 边 的林 知 夏故 居 就没 有 几 个 学 生 知 晓他 的历 史 。把 乡 土文 化 与
徘徊。我 们 沉 醉 在 历 史 的 气 息 中, 忘 记 了身 在
何处。 ”
二、 今 人今 事—— 乡土 文化 的今 生

乡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契合点

乡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契合点

乡土文化与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契合点作者:盛鸿彪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6年第09期吴刚平教授认为:“乡土文化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特有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即名山大川、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生活经验等。

”本土化,是乡土资源的特征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很突出,要把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学校因受所在地环境的影响而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学校所在地文化与经济发展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相辅相成。

在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利用乡土文化,有助于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开阔学生视野,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培养创造性。

一、合理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在知识爆炸,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优质的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是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开发课程时努力做到系统规划,善于发现、挑选、链接、整合,做到目标合理,资源有效,实施有度,挖掘特色,互相借鉴、重组,让语文校本课程成为省编和市编教材内容的补充。

如本校在开展“北凉古都骆驼城”的教学时,让学生在周末实地游览,自己去搜集资料。

结合省编教材《爱我家乡》中对骆驼城古遗址的描述,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介绍家乡,感受历史的沧桑,领略家乡的风土人情。

利用当地的独特资源,组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在构建语文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在利用乡土文化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努力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个人修养的提升。

在语文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凸显以校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让语文校本课程塑造人、发展人,探寻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2.补充性原则乡土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深入分析本校实际和本校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努力探寻出学校自身在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不足,评估本校课程实施情况,做出分析报告,以此为基础,量身打造国家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辅助体系。

浅谈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开发中的内部合作

浅谈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开发中的内部合作

浅谈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开发中的内部合作-旅游管理浅谈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开发中的内部合作刘宇周淑平吴月根据本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提出了“合作”开发校本课程的观点。

这种“合作”既有校企、校校的外部“合作”,也有校内的“合作”。

本文从“合作”开发的原因、观点、内容、形式、反思与创新几方面,研究我校在校本课程“汨罗乡土文化习俗”开发中不同学科教师、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内部合作”。

一、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原因2013年,汨罗市职业中专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学习全面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样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根本的变革。

二、“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科学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

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强调“合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2.新的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3.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根本要求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合作”开发正是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创见、愉快地成长为宗旨。

4.教师成长的需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的传授者,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么在新课程中,如何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三、“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汨罗乡土习俗与文化”时,主要采用学校内部合作开发,即自行开发模式----学校内部在适当地借用外部力量帮助的前提下,更多地依赖学校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利用学校内部的领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与传播——以岳麓山、岳麓书院对联融入教学为例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与传播——以岳麓山、岳麓书院对联融入教学为例

中学教学2020年第9期一、地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探究语文课堂一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传承中华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基于这个宏大的目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

”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呢?新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那就是“语文教师也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就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并将之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促进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和践行,略微进行了探究。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直接对生活在该地域的人们在价值观点、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生活和学习于此的中小学生尤其如此。

“从教育的观点而言,国民的核心素养是可以透过教育加以引导,透过教学加以培养,透过学习获得。

”增强地域文化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广大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激发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热情。

本文即以湖湘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进行探讨,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长期以来湖湘文化在中学课堂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更别说成为湖南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资源。

那么如何让湖湘文化资源走进校园,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湖湘文化的魅力和湖湘精神,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

目前在全国统一高考的模式下,地域文化的学习明显受到了忽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要有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和挖掘出适合湖南中学生学情的教学资源,来弥补统编语文教材趋同性的不足。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2021年第6期1.引言近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尚未得到充分执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

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南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丰富的地方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课程开发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文对湖南文化语文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2.校本课程的内涵及特点2.1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1970年,西方国家首次提出校本课程的概念,随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我国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方面的高质量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校本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并与其他常规课程一同加入教学实施。

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试点,根据国家和地方方案的执行情况,学校必须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当地区域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编制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实施教学。

2.2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以及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课程。

2.3校本课程的特点2.3.1校本课程实施具有探索性与实践性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

当前,校本课程侧重于让学生进行实践经验的积累,主要以综合性信息和实践经验为学习内容,以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探索活动为学习方式,进一步强调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重要性。

因此,探索性和实践性是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

2.3.2校本课程设置具有个性化与特色化基于我国的教育目的,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并且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湖湘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作者:谭咏佳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06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并且地方文化资源丰富。

地方文化中既蕴含了我国悠久历史积淀的共性,同时也融合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

语文课程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地方文化资源的渠道之一。

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将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渗透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具有重大科研价值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语文地方文化教育资源【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6-0082-021.引言近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尚未得到充分执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焦点之一。

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南地方文化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国丰富的地方文化融入高中语文的课程开发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

因此,本文对湖南文化语文教学的资源开发与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2.校本课程的内涵及特点2.1校本课程的发展历程1970年,西方国家首次提出校本课程的概念,随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9年,我国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以促进学生方面的高质量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校本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并与其他常规课程一同加入教学实施。

2001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改革试点,根据国家和地方方案的执行情况,学校必须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当地区域的具体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编制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并实施教学。

2.2校本课程的概念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以及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课程。

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

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

浅谈乡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结合作者:黄大新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5期只有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即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乡土文化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如民风民俗,包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

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使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为贴近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传承文化。

东兰是个偏僻的地方,但东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如东兰的铜鼓简练而清脆意远,舂榔舞粗犷奔放,东兰的山歌意绵而悠长,猴鼓舞神奇而厚重。

东兰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她之所以神奇因为有神奇而原生态的铜鼓文化,壮族的蚂拐节、瑶族的祝著节是铜鼓文化的代表,而舂榔舞与铜鼓舞、猴鼓舞一起是民间铜鼓文化艺术的奇葩。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鉴赏了这些神奇的文化以后,就不会那么缺少写作材料了吗。

东兰的豆腐圆,可谓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如果我们教师没有就此点拔,又有多少学生领会这美食中蕴含的意义呢?语文要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就绝对不能离开激荡在学生血液中,并烙上浓郁的民族特色的这些乡村文化节,这是他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

那么如何把乡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并让乡土文化促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通过实践证明,采取以下的方式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结合高中教材,适当渗透一些乡土文化在上完《胡同文化》以后,让同学们搜集我们本土的有哪些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考查途径和方法,尤其注意考查当地民居建筑构造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一个考证结论都要有相关的证据。

通过活动,一位学生感言“以前我总觉得我们旧房子很破旧,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地方,现在我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多么有智慧……”这就激发了他们爱乡爱土的热情,树立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地方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

地方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

地方特色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

为了开发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不少学校在分析了地方优势和学校优势以及资源配置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学习课程。

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特点开发出新颖有趣,形式活泼,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比如我校开发的语文教学新课程“葵艺与我”让学生专门了解本地葵乡工艺品葵扇等葵织手工品历史和制作过程,然后编写习作记录关材料。

“南宋海战”了解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在新会的亡朝历史,对新会的历史作一个有一定深度的探究。

“冈州传说”让学生收集有关新会古今名胜和地方事物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回校交流,将来结集成册为新会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本地的特色课程学生充满了好奇,充满了学习的热情,通过开发本地特色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生知识增长、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爱国爱乡的情感教育。

“挂绿湖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挂绿湖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挂绿湖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作者:郭锡娟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86期【摘要】高中生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利用地缘优势,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乡土文化显得迫在眉睫。

“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挂绿湖乡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用寻根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人格,增强地域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挂绿湖增城挂绿湖东联增江,西通西福河,南连增塘水库,沟通东江和增城水脉,汇聚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如今,挂绿湖周边拥有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十里画廊、塘头飞榕、雁塔长虹、增城广场、西园挂绿等岭南文化元素和荔城传统文化基因。

以上种种,皆为“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地域文化基础。

增城区第一中学北临挂绿湖,湖以挂绿名,挂绿甲天下。

挂绿是本地最大的最具特色的荔枝文化载体。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本文是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研究,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地域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和研究自己家门口的乡土文化,将历史与现实对接,焕发光彩。

一、“挂绿湖乡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背景第一,基于国家政策上“三级课程”的构想。

90年代以后,国家从政策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构想。

增城区第一中学北临挂绿湖,主动承担挂绿湖人文资源的开发,组编成校本课程体系,以学生可选择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合适地传承,开发具有挂绿湖特色的校本课程,供本校高一高二语文学科选修课使用,并依托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作为延伸,别具意义。

第二,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选修要求。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促使学 生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操, 很好地将语文知识与情感教育整合在一 起,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 识、巩固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 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传承民族文 化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将乡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 之中,将乡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开发利用, 必定可以令乡土的芬芳弥漫于校园,令民 族文化的魅力绽放于课堂,令家国情怀浸 染于学子心田。这不仅是当前语文新课程 改革的需要,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 发展的需要。
情感,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特
乡土文化符合语文人文性、知识性和
别是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趣味性的特点。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吴川
关键词:开发 乡土文化资源 语文 山歌,我们指导学生用“吴川山歌”的腔调
素养 提高
来唱一些唐诗宋词,让学生在课前诵读。学
语文学科具有显著的人文特征,语文 生感到十分有趣,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言的知识与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都跟其
技巧,更要传承中华民民族积淀千年的人 他学科有关联,涉及诸如历史、地理、文
文精神和文化内涵。而乡土文化是极佳的 化、经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
载体,它不仅包含有汉语丰富的知识与技 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相应的内容,让
能,也反映了地方的风俗人情,体现了民 学生在拓展延伸阅读中了解家乡。例如,
三、开展“乡土文化之旅”第二课堂活 动,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课堂、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课 外活动,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之外,学习语 文的重要场地,因为它具有自由、新鲜、灵 活、亲切等诸多特点,深受学生欢迎。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 的语文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 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好地亲近自然、感 悟自然,学习知识,体味生活中的语文,有 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校课题 组曾多次带领学生探访过状元林召棠、驻 美大使陈兰彬、抗日名将张炎将军故居, 吴川八景之极浦亭等家乡的名人古迹。 学生在探访过程中,感受到了地方文化 的源远流长,为我们家乡出过状元、驻美 大使、抗日名将等而自豪。结合“乡土文 化之旅”第二课堂活动,我们课题组举行 了题为“《悠悠鉴水情》征文活动”。学生 能从不同角度写下不少佳作,他们的作 品文笔优美,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赞 美之情。

核心素养下乡土文化进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以同安朱熹遗墨为例

核心素养下乡土文化进入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以同安朱熹遗墨为例

2020摘要: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任,语文课堂是主阵地。

随着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学目标,乡土文化随之进入语文课堂视野。

本文试图以朱熹在古城同安的遗墨进入高中语文课堂为例,从培养人文情怀、丰富课堂素材、激趣课外学习活动三个方面探讨乡土文化与语文学科相结合的问题。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语文课堂实践朱熹遗墨长久以来,高中语文教学以统编教材为课堂主要内容,侧重于宏观层面的学习与引导,学生在求学阶段所接触的文化传承自然也是中华文明大框架下的主流信息。

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最密切的文明接触点,反而因种种主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学生的学习环节,淡化甚而漠视了其对于学生的学习意义与学习价值。

“核心素养”背景下,这种现状是无法适应“强化民族性”原则里“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的要求的。

古城同安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语文课堂而言,意义不言而喻。

宋朱熹首仕同安,并留有大量墨宝,这些不啻为语文课堂宝贵的学习素材。

一、知人论世,培养乡土人文情怀宋绍兴二十一年,22岁的朱熹授官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绍兴二十三年七月抵达同安就任,兴文讲学,整顿民风,以礼治民,绍兴二十七年十月归去。

其中任主簿三年,加上半年多赋闲,总的有三年半多时间在同安,是他担任地方官任期最长的,且又是首仕,对当地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

民间将他和2000多年前开疆拓土的许濙相提并论:“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

据《同安县志·旧志序》所记,朱熹厉行风教,同安由此“礼义风行,习俗淳厚。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的实践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的实践策略作者:李新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年第10期乡土文化不但具有知识性,并且还具有较强趣味性,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适当合理性的融入乡土文化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来说非常的有利,可促进学生具备更加浓郁的文化韵味。

但是,现时期我国教育当中缺少有关乡土文化的资源。

所以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必要性进行了思考,并同时提出把乡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利用乡土文化拓展语文教学资源乡土文化不但是我国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要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主动积极的对潜在资源进行开发。

如此才能获取得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所需的重要资源。

如此可以让高中生在课上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更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主动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进行弘场和宣传,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课文的时候,不但需深入的挖掘教材中所潜在的乡土文化知识,并且还需通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中收集大量与本节课文相关的乡土文化内容。

与语文课文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相结合,以更为适合的形式给予相应的呈现,以利于高中语文教师能够更加良好的通过乡土文化来拓展语文的文本资源,使学生可以以语文的课本为中心进行拓展学习,以此学到更多语文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离骚”一课的时候,便可为学生讲解作者屈原和与屈原有联系的乡土文化,利用讲解端午节和与端午节有关的传统节日习俗,来让学生对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进行掌握,除此之外还会在房门外挂上艾草。

这时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实现拓展语文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视野。

2. 通地过乡土文化来对语文知识进行解释尽管对高中学生而言,语文和我们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平时生活中多数会采用汉语来与别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所以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相应理解能力会相对较强,然因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也会含有相对难度稍高的知识,就如古诗词和文言文,这些知识因为形成的年代比较久,学生在对这类知识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邮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高邮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与情怀。从语言风格上看,汪曾祺的小说 充盈着民族传统的灵性,字里行间飘扬着 美感,例如:《受戒》和《大淖记事》。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那么,怎样利用汪曾祺文学作品选集 建构校本课程呢?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入 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建构 校本课程。本次研究致力一种研制并实 施的校本课程应用模式。在教师的引导 下,学生自主建立与研制校本课程,并在 建立与研制校本课程中学习校本课程内 容。这就是研制并实施的校本课程建构 模式。 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学生从 实际需求出发,选阅汪曾祺的文学作品 选,最终,让学生以任务的形式递交小组 合作学习的成果,动态完成校本课程的建 构与施行。学校应该保证图书馆全天开 放,并将学校网页链接给学生,让学生充 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以下是“让汪曾祺 走进校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校本 课程建构与实施的阶段。 第一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是:了解汪曾祺的 作品并从中选择出六部,说出喜欢的理 由,并详细阅读。 根据学生选出来的结果,确定本阶段 关于“让汪曾祺走进校园,培养学生语文 核心素养”校本课程阅读与教学的内容。 这一阶段的选文是:《苦瓜是瓜吗》《端午 的鸭蛋》《夏天》《夏天的昆虫》《故乡的元 宵》《昆明的雨》。 第二阶段: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赏析、熟读 汪曾祺的散文,熟析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活动内容:教师制作一个表格,让学 生借助表格完成对汪曾祺散文的鉴赏。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主要引导学生 怎样去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学会如何赏 析文学作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素养。 第三阶段:从高邮市的民风民俗看汪 曾祺的散文作品,说出家乡民风民俗对汪 曾祺散文作品的影响。 学生通过访谈的方式,在采访长辈中
关键词:高邮 乡土文化 汪曾祺 校本课程
乡土文化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沉 淀的文化,它凸显着浓厚的区域特性。自 然环境文化主要包括名山大川、旅游景 点;人文环境文化主要包括风土人情、民 俗生态、名人文化、生活习惯等。将高邮乡 土文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凸显语 文的实践性作用,让本地的文化、经济发 展与语文教育相联系,从而将语文教育生 活化,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性。此次研究 将“让汪曾祺走进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语 文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

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

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研究作者:吴春华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1年第05期【摘要】特色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地方特色文化是彰显地区特征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含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价值。

因此,本文针对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语文校本课程展开研究。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30-0102-0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教育的精神实质既包含理论探索的品质,又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它将直接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同时也关系到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现。

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现有利于丰富语文校本课程内容,同时,为让学生了解当地特色文化,教师在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中也需要展现地方特色文化,使语文教学与地方特色文化两者相互影响,共同进步。

因此,本文对如何展现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探究,以期推动展现地方特色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重视课程中包含的时代特色元素。

当今社会尊重个性、崇尚个性,是一个塑造个性的时代。

教育需要顺应时代发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特点,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了这些点,致使语文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这个弊端,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包含语文知识,需要其他文化的加持,使语文课程逐渐活起来。

因此语文教师应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其加持于语文校本课程上,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地方特色文化,使学生逐渐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從而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需针对学生的当前状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浅析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茂名地区为例

浅析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茂名地区为例

浅析本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以茂名地区为例发布时间:2022-09-03T17:28:28.16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9月作者:杨梓灿[导读] 本土文化中藏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高中语文课程创新发展,提高课程活力。

基于茂名本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并浅析本土文化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实践性,实现在不脱离语文课堂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茂名本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杨梓灿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523133[摘要]:本土文化中藏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高中语文课程创新发展,提高课程活力。

基于茂名本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讨并浅析本土文化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可行性和实践性,实现在不脱离语文课堂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将茂名本土文化与高中语文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本土文化;课程资源;高中语文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2)9-118-02前言本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内部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区域文化”。

具有很强的地区性,这其中包含了当地人民长期积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而狭义的本土文化则单指精神文化。

在以“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下,不断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转变学生“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从“应试文化”中脱离出来,加强课程内容与本土生活相关联,让教育回归生活,学生在学习课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又能汲取到本土文化中的精华。

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利用当地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到高中语文教学之中。

本文以茂名本土文化入手,来探索并浅析本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机制与路径。

一、本土文化语文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指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

高中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教学设计

高中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教学设计国家农业部于2013 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用文化凝聚人心。

乡村历史文化保有历史最后的痕迹,是历史的见证,是乡村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存在盲目性的影响下,乡村历史文化或多或少受到损毁破坏,有的甚至急剧消亡。

另外,由于农村中坚力量逐渐流向城市,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逐渐失去精神家园,造成了文化记忆逐渐消失以及乡村文化传统的断裂。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的意义和方法,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出一份力。

学生前期已进行了资料的收集,了解了乡村目前的发展状况。

高一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方案设计有一定的认识,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开动脑筋初步设计出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的方案并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1.认知性目标:认识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和意义;2.参与性目标:通过参与乡村历史文化调查研究,增强对建设美丽乡村服务的责任感和意识;3.体验性目标:通过实地考察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历史文化的魅力。

感知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对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性。

4.技能性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传承乡村历史文化的方法;5.创造性目标:通过关注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提出方案,发展创造性能力;教学重点:美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的方法教学难点:对于一些有价值但又面临消失的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多媒体课件、实地采访调查的录像资料提出疑问:如何才能让钟楼古村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和传播给更多的人?1. 展示材料:习近平讲话、人民日报评论2. 播放视频《2018 年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文化助力乡村振兴》3. 小结美丽乡村历史文化挖掘与保护的意义1. 来自增城、从化和番禺的学生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挂绿湖乡土文化”在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中的开发
与实践
增城挂绿湖东联增江,西通西福河,南连增塘水库,沟通东江和增城水脉,汇聚了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

如今,挂绿湖周边拥有鹤之洲湿地公园、增江十里画廊、塘头飞榕、雁塔长虹、增城广场、西园挂绿等岭南文化元素和荔城传统文化基因。

以上种种,皆为“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地域文化基础。

增城区第一中学北临挂绿湖,湖以挂绿名,挂绿甲天下。

挂绿是本地最大的最具特色的荔枝文化载体。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本文是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研究,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地域认同感和乡土归属感,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和研究自己家门口的乡土文化,将历史与现实对接,焕发光彩。

一、“挂绿湖乡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背景
第一,基于国家政策上“三级课程”的构想。

90年代以后,国家从政策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构想。

增城区第一中学北临挂绿湖,主动承担挂绿湖人文资源的开发,组编成校本课程体系,以学生可选择的喜闻乐见的方式合适地传承,开发具有挂绿湖特色的校本课程,供本校高一高二语文学科选修课使用,并依托日常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作为延伸,别具意义。

第二,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选修要求。

“挂绿湖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将会对必修课程有效补充和提升。

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增城区第一
中学顺应大势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缘优势明显的挂绿湖乡土文化资源,主动对语学科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第三,立足于我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办学实际。

我校的办学理念“对人的发展负责”,突出强调了教育的服务功能和教育者的社会担当。

教育要为每位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要为每位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

通过“挂绿湖乡土文化”校本課程开设,引导学生了解、思考和研究自己家门口的乡土文化,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必将为本土文化产业注入源头活水,焕发光彩。

二、挂绿湖乡土文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践
“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是以挖掘“挂绿湖”名字背后的人文资源和作为自然资源所蕴含的乡土文化元素为核心,开发出包括“挂绿湖诗词鉴赏”“挂绿湖民间歌谣赏析”“增城名人的文化思辨”“《醉美荔乡》的思辨阅读”四个课程组,利用为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选修二增设课程,其中选修二课程分四个学期在高一高二学段配合国家课程使用,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性学习。

(一)“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1.挂绿湖诗词研究
挂绿湖乡土文化作为增城本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挂绿”到“荔枝”到如今挂绿湖的湖光山色,再由此延伸出来的水文化,是一代代增城人的情结根源。

让学生收集相关诗词,教师整理汇编成校本教材《挂绿湖诗词鉴赏》。

指引学生收集、鉴赏品味,可以让学生追本溯源,从风物和山水中感受家乡的美,同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挂绿湖民间歌谣研究
民间歌谣是展现乡土文化特色和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城乡土民谣凝聚了增城人民智慧,极具本地语言特色。

《挂绿湖民间歌谣赏析》主要分为本地歌谣和客家歌谣,引导学生收集、分类、赏析,使民间歌谣的传唱更富含正规性,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家乡歌谣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3.增城名人的文化思辨
“新粤派语文理念下高中生思辨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课题成果《增城名人的文化思辨》,收录增城文化名人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采访名人、追寻名人的足迹等,汇编成集让学生从家乡的名人中获取力量,培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同时,掌握传记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传记阅读的能力。

4.《醉美荔乡》的思辨阅读
《醉美荔乡》是增城文人抒写家乡情怀的文集,植根于乡土文化,在阅读、写作训练指导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掘本土的美,促进对学生的美育培养,增强文化自信,卯足内驱力自觉学习。

(二)“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利用
“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利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课堂教学
作为选修二增设的校本课程,构建多层次的语文课程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此外,与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依托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性学习。

如作为国家课程的高二选修《传记选读》《唐宋诗词元散曲》的拓展延伸。

2.社团活动
通过文学社、辩论社、广播站搭建展示平台,如举行挂绿湖诗词创作大赛、挂绿湖诗词吟诵比赛。

3.研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校本教材,引发学生产生探求乡土文化的兴趣,根据本地区的历史、民俗、文物、古迹等文化资源,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汲取人文养料。

三、挂绿湖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在开发实践中的评价
作为选修课的“挂绿湖乡土文化”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是灵活多变的。

挂绿湖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在开发实践中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价学生
制定以注重学生参与课程的情感体验、发展兴趣为指导思想的学生评价方式和内容。

对学生的作品、技能进行等级评定,共分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并辅以执教老师鼓励性评语。

2.评价教师
用百分制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论文进行量化评分。

参与评价的有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师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导处综合各方面评价情况,对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3.评价课程
教师自我评价与课程领导小组评价相结合。

课程设计与执行教师陈述课程特色和教学效果,校课程领导小组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对课程的设计、执行情况以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不断完善课程。

根据挂绿湖乡土文化特色,课程初步计划分为“挂绿湖诗词”“挂绿湖民谣”“增城名人传”“荔乡散文”四大板块开发,并在课堂教学、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加以利用,不断反思总结实践经验,修正教学方案,再经过实践验证,使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学习任务之后,开阔自己的视野,珍惜乡土,记住乡愁。

结合本土资源开发选修课程,较为少见,能够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让更多的教师投身本土文化和选修课研究中,促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而作为中学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义不容辞,且行且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