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专题阅读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
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
”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
这自然是事实。
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
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智力是学习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
再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
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
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
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
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而且,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1. 乡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
人们生活在乡村时,他们与自然和社会的连接更为紧密,这对于中国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
2.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乡村社会结构相对封闭,人们倾向于依赖自己的家人和邻里关系。
这种紧密的亲密关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
3. 《乡土中国》这本书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和传统。
这本书分析了中国人向往农田的生活和平衡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乡村地区的热爱,揭示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4. 乡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人有很大影响。
乡村是中国的文化根源,许多中国传统习俗和价值观都源于乡村生活和环境。
因此,乡村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独特的意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乡土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乡村,并迁往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乡村的人口减少和资源流失,这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 乡土中国的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为了保护乡村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教育推广和社会参与等,以确保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练习题:1. 乡土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哪些?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很多。
首先,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源,许多中国传统习俗、价值观和艺术形式都来自乡村。
其次,乡村生活和环境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影响。
最后,乡村文化在中国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2. 《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描述了哪些内容?答案:《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描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和传统。
它揭示了乡村人们对农业生活的向往和平衡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乡村地区的热爱。
同时,这本书也分析了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 为什么乡土中国的保护和传承很重要?答案:乡土中国的保护和传承很重要,因为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乡土中国测试二
乡土中国测试二1 .下列将《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现象与观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A.乡下人不识字—面对面社群没有文字的需要。
B.各人自扫门前雪——中国乡下佬公私界线分明。
C.乡土社会夫妇排斥私情——小家族所求的是稳定。
D.籍贯不因迁徙而改变——血缘是乡土社会稳定的力量。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卷,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考查的是《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
需要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
解答此种题型,需要学生平时多读经典作品,多记忆,多感悟。
B项,“公私界线分明”错误。
“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结合“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
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
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分析,“各人自扫门前雪”对应的观点应该是“自私”,不是“公私分明”。
故选B。
2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
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媳所构成的家族。
B.西洋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生育抚育组织,因此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C.在追求稳定的乡土社会中,两性关系这一可能造成破坏性的因素必须要被遏制,因此有了“男女有别”的现象。
D.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具有多种不同特色。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
A项,“乡土社会中的家族大小受人数多少而决定。
由父母和四个孩子组成的家族要大于公、婆、儿、媳所构成的家族。
”理解有误,家族的大小不受人数限制,而是由结构决定。
故选A。
3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中,人们聚村而居,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由此形成熟人社会。
B.与西方社会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不同,乡土社会呈现出同心水波纹式的差序格局。
1、《乡土中国》训练题(二)+答案解析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训练题(二)——语用题、阅读题一、语言运用表达题。
1.阅读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古城里的一条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为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块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幅对联在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是正看者《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A.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
“概括”应该在“含义”之前,“回味无穷”是整体上的表达效果总结,要排在最后。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成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8字。
(6分)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其实它有多个思想或学术来源。
费孝通提到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亲属记认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
在摩尔根看来,每个人即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点,周围形成一个亲属圈。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用于人类学实地调查,其基本途径是亲属称谓体系研究。
费氏则受过人类学训练,在“江村”的调查中,运用这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该图表所呈现的“蜘蛛的网”,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体现。
2024年高中语文《乡土中国》全书阅读专题讲解与练习 简答题
简答题1 .阅读《乡土中国》回答问题: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的道德基本观念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私人联系里。
请简述中国乡土社会道德体系的特征。
【答案】①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②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③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在以自己做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可知,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修己”(“克己复礼”);由“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可知,不存在超越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团体道德缺失);由“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之,他不能像耶稣一样普爱天下,甚至爱他的仇敌,还要为杀死他的人求上帝的饶赦——这些不是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可知,不同于基督教,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2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篇中,提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什么?请结合费氏观点,谈谈当今中国家庭成员关系的变化及现状。
(不超过80字)【答案】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关系的主轴是为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为配轴。
当代中国家庭逐渐向以夫妇为主导变化。
亲子代际关系既有对传统的保留,更多地则随社会变革发生了强弱变化。
家庭成员平等的局面基本形成。
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受到推动。
亲代与成年已婚子代,无论同居还是分居,夫妇经济一体是普遍现象。
亲子同居、家庭亲代和已婚子代完全共财者已大大减少。
【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的《家族》一文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练习一:理解文章主旨《乡土中国》是鲁迅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描写中国乡村的现状,反映了农民的困境和中国社会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问题,请仔细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
问题1:本文主要谈论的是什么?答案:本文主要谈论了《乡土中国》这本书。
问题2:《乡土中国》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反映了中国农民的状况?答案:《乡土中国》通过描写中国乡村的现状来反映中国农民的困境和社会问题。
问题3:阅读这本书有什么意义?答案:阅读《乡土中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以及提高我们对中国乡村发展的认识。
阅读练习二:阅读理解请仔细阅读以下段落,并回答问题。
段落1:“乡土中国”的作者鲁迅先生是中国的一位伟大作家,他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鲜明的文风被人们所称道。
这本书中,他以饱满的情感和真实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状况。
问题1:鲁迅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答案:鲁迅先生通过饱满的情感和真实的笔触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
问题2:为什么人们称道鲁迅先生的作品?答案:人们称道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鲜明的文风。
段落2:“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中国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农民的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
通过详实的描述,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问题1:《乡土中国》这本书涵盖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乡土中国》这本书涵盖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问题2:通过阅读《乡土中国》,读者可以获得什么样的收获?答案:通过阅读《乡土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阅读练习三:深入思考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为什么阅读《乡土中国》对我们有意义?答案:阅读《乡土中国》对我们有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增强我们对农村发展的关注和认识。
问题2:你认为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如何?为什么?答案: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面临着土地流转、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答案解析(大全)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答案解析一 . 阅读《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
因而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父死子继,用身份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①(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②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③)④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
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子里有土地。
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不能充分自由卖买。
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
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
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这样说来,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
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
返璞归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
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
就是在现代交通之下,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乡土中国是一本由钱穆先生所著的历史学著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阐述。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阅读练习,并给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一:乡土中国中提到了什么是中国的“乡土”?答案:中国的“乡土”,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扎根于农村土地的特征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强调,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往往与农村土地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中的乡土元素,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并通过代际传承得以延续。
问题二: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如何阐述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答案:乡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于“小农经济”和“家庭伦理”。
钱穆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观念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即每个农户独立耕种一片土地,并凭借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生计。
同时,乡土中国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即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
这些核心观念构建了乡土中国的基础价值体系。
问题三: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有何特点?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历史的诠释以“农民历史”为主线,强调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乡土,而农民作为乡土文化的主体,承载着中国历史的重要责任。
钱穆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深入剖析了农民在中国历史中的角色和地位,并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展现了农民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问题四:乡土中国中谈到的“四维”观念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四维”观念是指“天地人和”。
乡土中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人类必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顺应天地的规律。
乡土中国进一步指出,“天地人和”的观念在中国的宗教、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和发展。
问题五: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是什么?答案: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一种肯定和赞扬的态度。
乡土中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一、选择题1.有同学设计了整本书的内容框架图,大家在交流中有以下意见,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A.图中将乡土本色诠释为三种权力是不合适的,乡土本色应该从人与空间、人与时间、人与人的关系等角度来诠释。
B.三种权力中突出教化权力是对的,这种权力源于社会合作,被教化者无选择余地,相对比较稳定,但图中忽视了在社会变迁之际的时势权力。
C.抓住“差序格局"作为关键概念,并试图梳理出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个思路不错。
但是它与教化权力的因果关系错位了。
D.最右边的四项内容不是并列关系,“文字可下乡”与其他三项不是一个维度的,应该是其他三项带来的一个结果。
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读者给报社编辑写信说:“敬颂编安。
"B.长辈给侄儿李冰写信说:“顺颂安康。
”C.老李给同事老张写信说:“谨致鸣谢。
"D.小明给同学小王写信说:“特此函达。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纷繁芜(wú)杂的现实中,独处让人摈(bìng)弃各种陈规陋习,让心灵从尘嚣转向淡泊,它让思想在天空里自由遨翔,让智慧在跋涉中得到提升。
B.《乡土中国》一书源自作者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的犀利洞察与扎(zhā)实调研,其中的分析鞭辟(pì)入里,为了解中国社会的特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C.蔓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gǔ)惑;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pào)疹,丑陋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后脚跟。
D.宋代以后,一般科举出身的士大夫,都不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huì),改天换日,只有老百姓实在穷而无告,才会铤而走险,揭(jiē)竿而起。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专题训练(含解析)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专题训练(含解析)一、费孝通《茧(节选)》茧①(节选)费孝通一①1936年的初夏,在一座介于苏州和杭州之间的小镇上,一间丝厂开张了。
大运河从这座新建工厂前面流过,河上航船满载茧袋。
工人们在码头卸下茧袋,将其存放在仓库里。
茧袋不断流进工厂,好似自己在运动。
②突然,茧袋平顺的流动中断了。
张婶的闯入,扰乱了茧袋的运输秩序。
张婶不知所措,她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扰乱工厂的运转。
她忘了自己此时并不在村里,平常在自己的村子里,和劳作中的邻里打招呼是常事。
她眼睁睁地看着面前的茧袋越堆越高,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躲开。
转过头去,这才看到有名年轻男子正盯着她,张婶越加困窘。
她知道可能是出了什么事,而年轻人正等着她解释。
但她舌头打结,不知怎么称呼他。
在老家,她可以叫他“小叔子",可她意识到,此时此地这么称呼他是不妥的。
她突然想到可以叫他“先生”。
“先生,"她说,“我来找我的儿媳的,她在哪儿呢?”③“儿媳"是个多么令人愉悦的鲜活词语啊,工人们听见了张婶说的,笑着,起哄着。
“去那里问问,这儿可没人知道你儿媳在哪儿。
”张婶不太相信自己问错了地方。
这不就是工厂吗,不就是儿媳来上班的地方吗。
没错啊。
她之前已经问过好几个人,他们都说镇上没有其他工厂。
但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阻碍她进厂子,可她说不清。
她站着,笑话起自己:“我个戆度,宝珠在这个洋工厂里上班,肯定忙得很,不像乡下的女人,缫丝的时候随时都能停下来搭话。
"自责了一番,她冷静了下来。
二④“呜”——“呜"——,航船驶入了村庄,宝珠站在船头。
这是她第一次从工厂回家。
她离开村子时还是初夏,那时荷花开得正盛,而现在却已是隆冬。
对宝珠而言,在她的新世界里,时光飞逝,以至于她几乎快忘记了曾经的乡村生活。
⑤张婶已等了宝珠许久。
宝珠下了船,提着行李,跃向张婶。
张婶想帮她提行李,被宝珠拽住了,她只好叨叨:“好,好,你可回来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义是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凡是从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
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说: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放牧的草原上,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
②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
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
我初次出国时,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
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③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一位在张北研究语言的朋友说,这一带不但语言上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
”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④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土中国》试题全集!全答案!全解析!
《乡土中国》试题全集!全答案!全解析!《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满分训练一、选择题1.(2022·湖南长沙市实验中学高一月考)下列对《乡土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在本文最后面A.《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B.乡人不识字是智力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
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C.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乡村封建依附关系的严格。
D.因为乡下人的“愚”,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没有必要推行,因为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的人和人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工具。
2.(2022·辽宁高一期末)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答案在本文最后面A.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3.(2022·海南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对《乡土中国》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在本文最后面A.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
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每天人都在吃淀粉,吃维他命A……你回去在实验室研究,淀粉供给热料,维他命A给人这个那个,——合于营养,用以维持生命。
但是你去找一个乡下老问他,为什么吃辣子,大蒜,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
”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
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
欲望是什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
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
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
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
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阅读题(一)1 . 阅读《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的血缘社会是指用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的,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
因而血缘社会就是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父死子继,用身份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①(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②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③)④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
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
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
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 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象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子里有土地。
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
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不能充分自由卖买。
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
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构成的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
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
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
“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于是“ 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
“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
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
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
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才是“陌生”人。
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行为,不能牵涉其他社会关系的。
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
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
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
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选材于《乡土中国十二血缘和地缘》费孝通著有删节)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血缘社会是用生育产生的亲子关系来规定人的社会地位,维持秩序稳定。
B.我们的籍贯取决于父亲而不是出生地,体现了地缘对血缘的深刻影响。
C.在血缘社会的村落,得不到土地的边缘人充当了商业活动的媒介。
D.当血缘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无法用人情维持时,产生了商业。
2.结合语段,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的含义。
3.中国从人情性的血缘性乡土社会是如何向商业性的地缘性现代社会演变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
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
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
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
环境改变了,相互权利不能不跟着改变。
事实上并没有两个案子的环境完全相同,所以个人的权利应当怎样厘定,时常成为问题,因之构成诉讼,以获取可以遵守的判例。
在这种情形里自然不发生道德问题了。
现代的社会中并不把法律看成一种固定的规则了,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
也因之,并不能盼望各个在社会里生活的人都能熟悉这与时俱新的法律,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
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中国正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也因之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
第一是现行法里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和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
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
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
那些不容于乡土伦理的人物从此却找到了一种新的保障。
他们可以不服乡间的调解而告到司法处去。
当然,在理论上,这是好现象,因为这样才能破坏原有的乡土社会的传统,使中国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但是事实上,在司法处去打官司的,正是那些乡间所认为“败类”的人物。
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
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有一位兼司法官的县长曾和我谈到过很多这种例子。
有个人因妻子偷了汉子打伤了奸夫。
在乡间这是理直气壮的,但是和奸没有罪,何况又没有证据,殴伤却有罪。
那位县长问我:他怎么判好呢?他更明白,如果是善良的乡下人,自己知道做了坏事决不会到衙门里来的。
这些凭借一点法律知识的败类,却会在乡间为非作恶起来,法律还要去保护他。
我也承认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实。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制定法律,其目的就是保护个人权利,因为个人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B.乡土中国是稳定不变动的,生活在传统观念中的中国人对于变化的规则不能适应。
C.在农村,法律和传统伦理是矛盾的,这使得现代司法制度在农村无法真正建立。
D.现代法律与时俱新,强调人人平等,司法又有特定程序,这都是令乡人感到隔膜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当时乡下发生的真实案例,是为了说明在乡下现代法律与传统伦理的矛盾。
B.费孝通的文章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生动具体的分析,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
C.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结构全文,将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的不同作为论述的基础。
D.文章末段针对现实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读者更深入地思考文中所提的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时的农村,诉讼增多,人们利用法律来为自己谋利,推动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B.费孝通对于新的司法制度在农村的实践心怀忧虑,认为法治秩序不能脱离社会基础。
C.在传统农村,人们遇到纷争,一般并不选择打官司,而是寻求传统的调解方式。
D.“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的这句话是不符合现代的法律观念的。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在人口不流动的社会中,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家族这社群包含着地域的涵义.村落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多余的,儿谣里“摇摇摇,摇到外婆家”,在我们自己的经验中,“外婆家”充满着地域的意义.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但是人还是要流动的。
乡土社会中人口繁殖的血缘社群,若不能在一定地域上集居了,那是因为这社群所需的土地面积,因人口繁殖,也得不断地扩大.扩大到一个程度,住的地和工作的地距离太远,阻碍着效率时,这社群不能不在区位上分裂。
如果分出去的社群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这种例子在移民社会中很多,我们的祖宗在吴江已有二十多代,但是在我们的灯笼上却贴着“江夏费”的大红字.江夏是在湖北,从地缘上说我有什么理由和江夏攀关系?真和我的孩子一般,凭什么可以和她从来没有到过的吴江发生地缘呢?在这里很显然在我们乡土社会里地缘还没有独立成为一种构成团结力的关系.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的,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很多离开老家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他们只能在其他已经形成的社区中设法插进去,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这样血缘和地缘才能分离.但是事实上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却相当困难.我常在各地的村子里看到被称为“客边”“新客”“外村人”等的人物.在户口册上也有注明“寄籍”的,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物并不能说邑插入了这村落社群中,因为他们常常得不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不被人所信托.‘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是相通的,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客边”的地位有了特殊的方便了,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所以依我所知道的村子里开店面的,除了穷苦的老年人摆个摊子,等于是乞丐性质外,大多是外边来的“新客”.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