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诗及赏析

合集下载

闻一多 七子之歌 赏析

闻一多 七子之歌 赏析

闻一多七子之歌赏析
《七子之歌》是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诗,以“七子”比喻当时中国的七个失地,表达了诗人对民族解放和领土完整的渴望。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一、赏析要点
1.情感深沉而激昂
诗中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失地的深切思念。

通过对“七子”的深情呼唤和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祖国领土完整的强烈渴望和对外侵者的强烈抗议。

2.寓意深远
诗中以“七子”为象征,反映了中国当时的领土和主权危机。

每一段关于“子”的描述,不仅描绘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暗示了那里的悲惨遭遇和民族的苦难。

3.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
诗歌采用了简练有力的语言,节奏鲜明,充满激情。

每一句话都紧扣主题,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语言表达的精确性。

4.象征手法的运用
闻一多在诗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如“七子”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象征,通过具体化的描绘使其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5.唤起民族意识
通过对失地的描写和对未来的期盼,诗歌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抵抗外侵的决心。

它不仅是对当时情况的描述,也是对未来抗争的号召。

二、总体评价
《七子之歌》作为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历史和政治上有着重要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苦难,也激发了民族的自觉和对自由、独立的渴望。

这首诗历经岁月依然能触动人心,反映了闻一多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学造诣。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这首诗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言的色彩感,构成美丑迥异、富有暗示性的画面。

以下是闻一多死水赏析,欢迎阅读。

《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赏析】《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黄昏闻一多美学赏析

黄昏闻一多美学赏析

黄昏闻一多美学赏析
《黄昏》是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一首诗歌。

在《黄昏》这首诗中,闻一多用他那“朴素的诗笔”,描绘了“乡村落日”的景色,展现出一种静谧、美丽的意境。

首先,从诗歌的意象角度来看,《黄昏》中的意象十分丰富。

诗人通过描绘“落日”、“余晖”、“轻烟”、“远村”、“暮霭”、“归鸦”等自然元素,勾勒出一幅生动、和谐的乡村落日画卷。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静谧的氛围,使得诗歌呈现出一种温暖、和谐的美丽。

其次,闻一多在《黄昏》这首诗中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

他通过“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展现出乡村落日的宁静与安详。

例如,“归鸦”的“点点”与“斜阳”的“一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色彩的对比,如“金黄”与“碧绿”,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视觉效果。

最后,闻一多在《黄昏》这首诗中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他通过描绘乡村落日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景色的描绘相互融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综上所述,闻一多的《黄昏》是一首描绘乡村落日的诗歌。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乡村落日的美丽与温馨。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探索。

《死水》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死水》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死水》闻一多全文及赏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 1925 年 4 月。

这首诗通过对“死水”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诗的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开篇就给“死水”定下了基调——绝望、毫无生机。

清风都无法吹起它的波澜,足见其死寂的程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诗人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说不如让这死水更加污浊不堪,这种反讽更加凸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第二节,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死水中的“丑态”。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看似“美丽”的描绘背后,实则是对丑恶的深刻揭露。

铜绿成翡翠、铁锈似桃花、油腻如罗绮、霉菌像云霞,这些反常的、扭曲的“美”,恰恰反映了现实的腐朽和堕落。

第三节,“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诗人继续发挥奇特的想象,将死水比作绿酒,白沫比作珍珠,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被破坏和吞噬的命运。

花蚊的出现,更是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一份丑恶和混乱。

第四节,“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里的“鲜明”并非真正的美好和光明,而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繁华。

青蛙的叫声在死水中响起,非但没有带来生机,反而更显这环境的死寂和压抑。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黑暗现实的决绝态度。

闻一多三美诗歌赏析

闻一多三美诗歌赏析

闻一多三美诗歌赏析闻一多(1906-1946)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在他的诗歌中,常常能够感受到对自然、对生活、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而他的三美诗歌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闻一多的三美诗歌进行赏析,探究其中的艺术魅力和内在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闻一多的《野渡》。

这首诗以“野渡”为题,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

诗中写道,“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这里的“天接云涛”、“星河欲转”等词句,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

可以说,《野渡》这首诗歌展现了闻一多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给人以一种清新、宁静的美的享受。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闻一多的《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以“夜泊牛渚怀古”为题,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眷恋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诗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里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等词句,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思考。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可以说,《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歌展现了闻一多对人文美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给人以一种古朴、深沉的美的享受。

最后,我们来分析闻一多的《再别康桥》。

这首诗以“再别康桥”为题,表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

诗中写道,“庐山谁遣摇落无情,我入罗衣为君织。

”这里的“庐山谁遣摇落无情”、“我入罗衣为君织”等词句,展现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和对离别情感的表达。

同时,诗中还透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抒发。

可以说,《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展现了闻一多对情感美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给人以一种深情、忧郁的美的享受。

总的来说,闻一多的三美诗歌展现了他对自然美、人文美和情感美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通过对这些诗歌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闻一多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入体验到他的诗歌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我是中 国人》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我是中 国人》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我是中国人》闻一多原文及赏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就是闻一多。

他的诗作《我是中国人》以激昂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尊严的捍卫。

我是中国人,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

伟大的民族,古老的国度,闻一多开篇便自豪地宣告自己是中国人,是黄帝的后裔,来自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

将种族比作一条大河,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

这条大河从昆仑山坡流下,流过亚洲大陆,孕育出了优美的风俗。

这不仅是对民族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的赞美。

我们是四万万不灭的明星;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我是东方文化的鼻祖;我的生命是世界的生命。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四万万不灭的明星”,这一表述强调了中国人口众多,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力量如同璀璨的星辰永不熄灭。

我们的位置永远注定,这里的“位置”或许指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和使命。

闻一多称自己是东方文化的鼻祖,彰显了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和骄傲。

他坚信自己的生命与世界的生命紧密相连,凸显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我是中国人,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在这里,诗人将自己的内心与古代的圣贤相连,拥有尧舜的仁爱之心,流淌着荆轲聂政的侠义之血,是神农黄帝的传承者。

这种对古代英雄和圣贤的追溯,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我是中国人,我的声音是同黄河一样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我是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我是大行山上造林的劳工,把家族新苗添进时代的树林。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声音与黄河一样,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奔腾不息的咆哮声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作为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人,诗人不仅有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更有着为时代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我是中 国人》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我是中 国人》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我是中国人》闻一多全文及赏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

他以其激昂的爱国情怀和深邃的思想,写下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其中《我是中国人》便是他对祖国深情的告白。

我是中国人,我是黄帝的神明血胤;我是地球上最高处来的,帕米尔便是我的原籍。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我们流下了昆仑山坡,我们流过了亚洲大陆,我们流出了优美的风俗。

伟大的民族,古老的国度,闻一多开篇便自豪地宣告自己是中国人,是黄帝的后裔。

这种血脉的传承,赋予了他深深的民族自豪感。

他强调自己来自帕米尔,来自昆仑山坡,仿佛在追溯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源头。

“我的种族是一条大河”,形象地比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波澜壮阔,以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和优美风俗。

我是中国人,我的心里有尧舜的心,我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我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在这里,闻一多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英勇精神融入自己的血脉之中。

尧舜的心代表着仁政和善良,荆轲聂政的血象征着英勇和正义。

他认为自己是神农黄帝的传承者,肩负着延续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使命。

我是中国人,我的记忆还是野蛮的洪荒,我的祖先最早走出森林,我的祖先最早开始耕耘。

我是指南针、印刷术的后裔,我是圆周率、地动仪的子孙。

闻一多回溯历史,从野蛮的洪荒时代说起,强调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开创性贡献。

指南针、印刷术、圆周率、地动仪,这些伟大的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

在我的民族中,不光有史册上万古不朽的孔夫子,司马迁,孙中山,还有那文学史上万古不朽的花木兰,林黛玉,孙悟空,鲁智深。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有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还有众多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

孔夫子的仁爱思想、司马迁的史家精神、孙中山的革命意志,以及花木兰的英勇、林黛玉的才情、孙悟空的神通、鲁智深的豪爽,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闻一多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无比骄傲,这种骄傲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厚认同和热爱。

《太阳吟》全文及赏析

《太阳吟》全文及赏析

《太阳吟》全文及赏析闻一多先生的《太阳吟》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

全诗如下: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鸟——太阳!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的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的太阳!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这首诗以太阳为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诗的开篇,“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太阳的强烈感受,这太阳不仅刺眼,更刺痛了游子的心,因为它逼走了诗人还乡的梦,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纠结。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这种情感的表达极其强烈,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思乡之苦的深沉与浓重。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这里的太阳是热烈的,但它却烘不干游子的冷泪。

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都无法被抚慰。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诗人渴望时间能过得快些,好让他早日回到家乡。

《七子之歌》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七子之歌》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七子之歌》闻一多全文及赏析《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于 1925 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

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以下是《七子之歌》的全文: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威海卫再让我看守着中华最古的海,这边岸上原有圣人的丘陵在。

母亲,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将,我有一座刘公岛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来呀,时期已经到了。

我背后葬的尽是圣人的遗骸!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广州湾东海和硇州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

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九龙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呀,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旅大(旅顺大连)我们是旅顺,大连,孪生的兄弟。

我们的命运应该如何的比拟?两个强邻将我来回的蹴蹋,我们是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

母亲,归期到了,快领我们回来。

你不知道儿们如何的想念你!母亲!我们要回来,母亲!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闻一多发现赏析

闻一多发现赏析

闻一多的《发现》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感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落后面貌的深深忧虑和对祖国发展的热切期待。

首先,诗歌创作于1927年,当时的国内形势十分混乱,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军北伐,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对于闻一多这样的爱国人士来说,这样的局面无疑让他感到极度痛苦和失望。

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却发现现实与期望相去甚远,这使得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在诗中,闻一多用“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样的排比句,直接表达了他对祖国现状的深深忧虑和痛苦。

他用自己的赤子之心,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期待,但眼前的现实却让他感到深深的失望。

同时,闻一多在诗中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呼告、反复、比喻、拟人、象征等,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祖国的复杂情感。

他用“心”的意象来象征他一腔爱国主义的情感,这个“心”既是他的爱国之心,也是他对祖国现状的担忧和失望。

他在诗中反复追问和哭叫,试图寻找祖国的未来之路,但最后却发现祖国仍在自己的心里。

这样的表达方式,既体现了闻一多的诗人气质,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发现》是闻一多的一首代表作,它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现状的深深忧虑和对祖国发展的热切期待。

这首诗用词简练、意蕴深厚,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品味。

《红豆》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红豆》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红豆》闻一多全文及赏析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和学者。

他的诗作《红豆》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红豆闻一多相思着了火,有泪雨洒着,还烧得好一点;最难禁的,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抱着,抱着,紧紧地抱着,总算是份儿温存;较胜于,孤孤单单的,独自在凄凉的月下,流泪,流泪。

一颗,一颗,数着像珠串,数到明天都不算完;耐心等,到底能换来些,幸福的时光,团圆。

《红豆》这首诗,以相思为主题,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的开篇,“相思着了火,有泪雨洒着,还烧得好一点;最难禁的,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诗人将相思比作燃烧的火焰,泪水的洒落也无法熄灭这熊熊烈火。

而“干相思”更是将那种无法言说、无处宣泄的思念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突如其来、无法控制的情感,让人猝不及防,内心备受煎熬。

“抱着,抱着,紧紧地抱着,总算是份儿温存;较胜于,孤孤单单的,独自在凄凉的月下,流泪,流泪。

”这里通过“抱着”所带来的温存与“孤孤单单”在月下流泪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相思之人对温暖和陪伴的渴望。

哪怕只是短暂的相拥,也能在这无尽的相思之苦中带来一丝慰藉。

“一颗,一颗,数着像珠串,数到明天都不算完;耐心等,到底能换来些,幸福的时光,团圆。

”数红豆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相思之人的专注和执着。

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怀着对未来团圆的期待,用数红豆这样的方式来消磨时光,同时也寄托了对幸福的憧憬。

从整体上看,《红豆》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

闻一多先生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对比,将相思之苦、对温存的渴望以及对团圆的期盼表现得十分细腻。

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方面,虽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格律严谨,但仍有一种内在的韵律感。

诗句长短错落,富有变化,读起来自然流畅,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

从主题来看,相思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而闻一多先生在《红豆》中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他不仅仅是在抒发个人的情感,更是通过这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的苦闷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闻一多诗歌一句话赏析

闻一多诗歌一句话赏析

闻一多诗歌一句话赏析闻一多(1906-1946),原名闻树,字道南,号鹤林,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之一,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们就以闻一多的一句诗句为切入点,对其诗歌进行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闻一多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诗句。

这句诗句描绘了春江水暖,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以及鸭子游弋在江水中的情景。

这句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先,诗句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描绘了春天里桃花盛开的场景。

桃花是春天里常见的花卉,它的盛开象征着生机和活力。

诗句中的“三两枝”则表现了诗人对细微之美的观察和感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诗句更加生动和具体。

其次,诗句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描绘了春江水温暖的景象,以及鸭子游弋在江水中的情景。

春江水暖,意味着冬天的严寒已经过去,春天的温暖即将到来。

而“鸭先知”则表现了动物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也暗示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这句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闻一多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作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闻一多诗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作,也能更好地感受到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之情。

希望闻一多的诗歌能够继续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欣赏诗歌来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意义。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原文赏析
《红烛》是闻一多的诗作,全诗节奏明快,语言强烈,情感炽烈。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便不落他人窠臼,独辟蹊径,赋予蜡烛以“红”的意象,突出其象征意义。

“红烛啊!‘烧’着你的心!”这发自肺腑的咏叹,是诗人内心热感情怀的观照,是对光明的礼赞。

其次,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翱翔在想象天地。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这一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红烛献身精神的崇高评价。

“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更见诗人思想的深刻。

再次,“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既是对红烛精神的诠释,也是诗人以之自况,抒发抱负。

最后,“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这首尾连珠、回环复沓的诗句,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红烛》一诗语言强烈,情感炽烈,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以红烛为象征,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诗人也借红烛的形象,表达了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迷茫的人们的同情和关怀。

《红豆》闻一多 全文及解析

《红豆》闻一多 全文及解析

《红豆》闻一多全文及解析闻一多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和学者。

他的诗作《红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与思想深度。

红豆相思着了火,有泪雨洒着,还烧得好一点;最难禁的,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

未待哭出来,第一声悲哀就把trim的灵魂又敲又砸烧成了灰。

剩给那一口气恋着未来的干相思,正像在风里拾得的干死的花,拿来和泪再哭一遍。

这一首《红豆》,篇幅不长,却蕴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诗的开篇“相思着了火,有泪雨洒着,还烧得好一点”,将相思比作燃烧的火焰,而泪水仿佛是灭火的雨水,然而这雨水却未能完全浇灭相思之火,反而让这份相思在煎熬中更加炽热。

这种独特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相思之苦的强烈和难以抑制。

“最难禁的,是突如其来,赶不及哭的干相思”,此句进一步深化了相思的痛苦。

这里的“干相思”意味着那种无法倾诉、无法宣泄的内心苦闷,来得突然且猛烈,让人猝不及防,连哭泣都来不及。

这种痛苦是深深埋藏在心底,无法言说,更无法排遣。

“未待哭出来,第一声悲哀,就把 trim 的灵魂,又敲又砸,烧成了灰”,悲哀如此沉重,直接冲击着灵魂,将其摧毁。

这里用“敲”“砸”这样极具冲击力的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悲哀的强大力量,以及对灵魂的致命伤害。

“剩给那一口气,恋着未来的干相思,正像在风里,拾得的干死的花,拿来和泪再哭一遍”,即便灵魂已被摧毁,只剩下微弱的气息,那份相思依然存在,如同在风中拾得的干死的花,虽然已经凋零,却依然能勾起无尽的悲伤,让人再次落泪。

这干死的花象征着已经消逝的爱情或者希望,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割舍那份眷恋和思念。

从整体上看,《红豆》这首诗通过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和独特的意象,深刻地描绘了相思之苦的煎熬和无奈。

闻一多先生以其敏锐的情感洞察力和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将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体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方面,《红豆》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诗句长短错落,韵律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能感受到诗人情感的起伏和波动。

闻一多的诗和赏析

闻一多的诗和赏析

闻⼀多的诗和赏析 闻⼀多不光是伟⼤的诗⼈,也是⼀位杰出的学者,接下来店铺搜集了闻⼀多的诗和赏析,欢迎查看。

1、⼀句话 有⼀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句话能点得着⽕。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个霹雳 爆⼀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句话你听着: 等⽕⼭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头,顿脚, 等到青天⾥⼀个霹雳 爆⼀声: “咱们的中国!” 闻先⽣曾说:“诗⼈主要的天赋是,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暗现实和民不聊⽣的景象,于是,⾚诚爱⼼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这种情绪在这⾸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运⽤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法,反复咏叹,极⼒渲染烘托。

第⼀节先⽤排⽐,通过“祸”与“⽕”的写实和⽐喻,揭露⿊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着民众积蓄着的巨⼤的⼒量。

接着进⼀步⽤⽕⼭作⽐,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旦突发就会产⽣翻天覆地的⼒量。

这⼀喻象表明诗⼈对⼈民反抗的⼒量充满信⼼。

第⼆节针对⼀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铁树开花”⽐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

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进⼀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对民众解放⾃⼰、改造旧中国的潜在⼒量坚信不疑,并衷⼼拥护。

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喻成“青天⾥⼀个霹雳”既呼应“⽕”的意象,显⽰出⽆穷的威⼒,⼜是⼀种盛赞的⼝吻⼄“爆⼀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此诗语⾔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乐美。

2、也许(葬歌)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许,也许你要睡⼀睡,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 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口供》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口供》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口供》闻一多原文及赏析闻一多的《口供》是一首充满了自我剖析和深刻思考的诗歌。

原文如下: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这首诗以坦诚直接的方式展开,诗人开篇就直言“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这种否定式的表述,反而引起了读者的好奇,让人更想要去探究他内心真正的想法。

诗中,诗人列举了一系列他所钟爱的事物,如“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些意象充满了美感和力量,展现出诗人对于美好和崇高的向往。

“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正义、雄伟和庄严的热爱。

然而,诗歌的转折出现在“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这里诗人毫不掩饰地暴露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负面的、阴暗的思想,将其比作“苍蝇似的思想”在“垃圾桶里爬”。

这种自我揭露是极为勇敢和真实的,它打破了传统诗歌中对于美好和崇高的单一追求,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诗人形象。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闻一多对于自我的深刻洞察和毫不留情的剖析。

他没有为了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而隐藏自己的弱点和缺陷,而是大胆地将它们展示出来。

这种真实的表达,让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从艺术手法上看,《口供》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面描绘的美好意象与后面所提到的“苍蝇似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具体,如“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主题上看,《口供》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自我倾诉,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自我价值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一个动荡不安、充满变革的时代,人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而闻一多通过这首诗,勇敢地面对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反思自我的契机。

《也许》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也许》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也许》闻一多原文及赏析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也许》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悼亡诗,写于 1926 年秋天。

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凄美,表达了诗人对爱女立瑛夭折的沉痛哀悼。

诗的开头,“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用两个“也许”,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确定和对女儿离去的难以接受。

他想象女儿是因为哭泣过度而疲惫,需要好好睡一觉。

这种委婉的表达,既包含了父亲对女儿的疼惜,又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无奈。

“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为女儿营造一个安静的睡眠环境。

夜鹰、蛙和蝙蝠,这些在夜晚活动的生物,它们的声音在诗人眼中都可能会打扰到女儿的安息。

这里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女儿的呵护,哪怕只是想象中的宁静,也要全力为她创造。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阳光、清风这些原本美好的自然元素,此刻在诗人心中却成了可能惊扰女儿睡眠的因素。

诗人渴望用松荫为女儿遮挡一切可能的干扰,让她能安然沉睡。

这种强烈的保护欲,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与执着。

接下来,“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诗人将自然界微小的声音描绘成一种美妙的音乐,认为这比人世间的嘈杂和咒骂更能让女儿感到宁静和舒适。

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女儿心灵世界的关怀,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厌倦。

诗的结尾,“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诗人以极其平静的语气,诉说着对女儿的送别。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原文及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原文及赏析闻一多先生的《书桌》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和深刻思考的诗歌。

以下是原文: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忽然书桌上怨声腾沸: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香炉咕喽着“这些野蛮的书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大钢表叹息快睡锈了骨头;“风来了!风来了!”稿纸都叫了;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桌子怨一年洗不上两回澡,墨水壶说“我两天给你洗一回。

”“什么主人?谁是我们的主人?”一切的静物都同声骂道,“生活若果是这般的狼狈,倒还不如没有生活的好!”主人咬着烟斗迷迷的笑,“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们,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这首诗以书桌为场景,将书桌上的各种物品拟人化,赋予它们生动的语言和情感。

首先,诗中的墨盒、字典、信笺、钢笔、毛笔、铅笔等物品纷纷“诉苦”,形象地展现出它们在主人使用过程中所遭受的“折磨”和“委屈”。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这些物品的怨声载道,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比如墨盒“呻吟”着“我渴得要死!”,字典抱怨雨水渍湿了背,信笺喊着腰被弯痛,生动地描绘出它们的“痛苦”状态。

其次,诗歌通过这些物品的抱怨,反映出生活的杂乱和无序。

书桌上的混乱似乎象征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困扰。

而主人的回应“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蹋你们,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则有一种无奈和自嘲的意味。

这或许暗示着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混乱时,往往感到无力掌控,只能被动接受。

再者,从更深层次来看,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隐喻。

书桌上的物品就像是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群体,都在抱怨着自身的处境和遭遇,而主人则象征着某种统治力量或者社会规则的制定者,面对种种不满却显得无能为力或者无意改变。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赏析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赏析

红烛闻一多诗原文赏析红烛【作者】闻一多逋唬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之心。

闻一多要问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

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

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

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在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

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

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

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

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

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结果。

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
闻一多一九二五年四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

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
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太阳吟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吧。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的方向?太阳啊,这不像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赏析】
《太阳吟》一诗写作于1922年9月,即闻一多去国留学于美国的第三个月。

这是作者看到“他乡的太阳”后突发的思乡怀国之诗。

从诗歌的运思方式看,诗人并没简单地沿着托物抒情的路子结构诗作,也没有从“天涯共此时”的方式感时伤世,思乡怀国,而是以动态的诗歌思维,将自己在他乡看到的太阳想象为“那是从家乡升起的太阳”,是来自家乡的亲人。

因为,那“六龙骖驾”的“神速的金乌”,是家乡给太阳的乳名,那沐浴着热情的东方“慈光”的“北京城里的官柳”,是九曲回肠的梦里家乡。

《淮南子》中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即,日出东方——诗人的故乡,这是该诗的情感起源,爱着“文化的中国”的诗人,其漂流之感也与太阳在宇宙中的“奔波不息”、“无家可归”在情感上得以共鸣。

诗人的思乡之苦也因此得以补偿。

《太阳吟》很有形式感,是闻一多“新格律诗”的实践之作。

此诗与追求“文化的中国”文化内涵相一致,闻一多寻找的是“和谐”、“均齐”以及音乐美等传统诗歌的形式美感。

《太阳吟》的节与节之间匀称,句语句之间基本均齐,具有不错落、不突兀的齐整效果;同时,该诗押ang韵,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凸现了诗人“令人心痛”的内在情愫,给人极大的震撼
力。

所以,这是一首很适合朗诵的诗。

在郭沫若诗歌“用生命的高潮感突破形式”(蓝棣之)的诗歌语境中,闻一多诗歌的形式节制实践具有诗歌史的意义。

静夜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赏析】
这首小诗共两节。

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

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

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

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

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

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

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

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

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
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

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

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