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社会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暴力社会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频频有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但类似的视频仅仅暴露了校园暴力的冰山一角。在汕头,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小组对校园暴力等有关问题展开调查,深究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了解周围同学对校园暴力的看法。
1问题的提出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校园暴力事件(包括欺侮事件)在当前是层出不穷,全球对暴力行为(包括欺侮行为)的研究也随着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而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美国心理学会编制的心理学图书期刊数据库(PsycINFO)1900-1990年只有62篇相关主题的引文,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共计289篇相关引文,而2000年到2004
(Berger,Kathleen Update on Bullying 年五年时间就有562篇相关引文。
at School: ScienceForgotten[J]Developmental Review,2007,27(1):37)这说明全球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关心度已经越来越高了,而令人困惑的是,关心度的提高似乎与校园暴力事件的急剧上升成正比而不是反比的关系。世界上最早关注校园暴力问题并将这一问题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的是挪威,当时挪威有三位在校学生因为暴力侵害而自杀,从而使校园暴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日本,1984年到1985年16位小学生集体x杀,涉嫌受到校园暴力伤害,所以校园暴力问题被视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后学术界也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性论文。英国1988年出版发行了第一本有关此问题的学术论著──
《学校中的欺侮行为(Bullying in Schools)》(泰特姆和雷恩(Tattum & Lane)合著),校园暴力从此成为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独立的重大课题。
在中国,研究校园暴力的研究似乎是从国外的校园暴力开始的,见诸于学术期刊的最早介绍校园暴力的是1989年托马斯索威尔和郭宏的《美国校园中的新种族主义》,1990年晓伟的《法国校园暴力多》,1990年李晚生的《美国校园内外的恐怖行为》等。当时中国学术界可能还没有预料到时至今日,我国的校园暴力问题会像国外一样成为一个严重的影响安宁的社会问题。1995年1月四川成都一名初中学生由于受到他人欺侮而自杀;四川奉节县一名学生在教室引爆炸药,当场炸死三人,伤四十人。(庞归梅,杨守存.校园暴力及其成因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3):39-40)2006年9月份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40多名学生在校内群殴,导致其中一名学生被乱棍打死。(姜跃科.青年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与矫正[J],中国职业教育.2002(20):26)2007年我国校园暴力更是日趋升温,4月份哈尔滨双城市连发校园暴力事件、5月份辽宁省沈阳市28中9名中学生9人伤1人重伤、广东汕头一中学发生3名女生毒打一名女生并脱去其衣服。
尽管校园暴力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是人们对暴力事件的一些关键构成要件在认识上还是一致的。首先,校园暴力是由个体或群体实施的一种侵犯性行为,是一种基于恶意、任性或是故意的有目的行为,目的
是让受害者产生心理上的恐惧、痛苦或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其次,它是一种基于个体或是群体在体能、心理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力量不平衡所导致的权力滥用现象,其典型结果往往表现为对受害者实施心理或身体上的伤害和压迫行为。
目前国际上针对校园暴力所进行的病理学和形态学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确凿的、详细的校园暴力行为和受害者学生情况的描述。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校园暴力的许多面貌已经有了较多的阐述,如校园暴力的流行情况、侵害行为的强度、发生周期(或频率)、暴力实施行为的持续时间、发生地点、当事人的性别、侵害手段、侵害行为的特征、受害者情况等。尽管如此,校园暴力侵害行为仍然有待于做出进一步的研究。截至2010年11月,在1990-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校园暴力”这一主题,搜索到2396条记录,其中大部分论文是以介绍国外的情况为主,而且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也大多将目光盯在校园外部因素。例如,姜科跃的一篇文章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原因又有社会原因。”马征民把青少年攻击行为归因于遗传、营养物质、家庭教育、社会学习、性别五个因素。总之,大部分论文未把校园因素作为暴力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来探讨。把校园暴力行为主要归因于校园外部而不是校园生活自身,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校园暴力侵害行为发生的校园因素被忽视了。在国际上,校园暴力归因忽视校园因素的问题引起了日本学者池田理惠子的重视,其2003年发表的文章《范式问题:理解欺凌应把学校作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尤其是在日本)》对日本校园暴力的校园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