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
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现代教育理论论文(5篇)现代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动身点和最终归宿,所以选取多媒体素材的整合应以“帮助”教学为立足点。
调研发觉,部分物理老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只是在形式上符合“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课件结构特别完整,操作性强,但老师使用后教学效果不好。
缘由是老师在课堂中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过于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呈现老师的主观能动课堂设计,“隶属”于课件,课件的“帮助”变成“统领”,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这就谈不上以同学为主体进行教学。
如把四个环节内容制作进课件,按挨次演示,教学中并没引导同学进行四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又如自学质疑环节不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制造问题环境;还有把自学指导的学案内容放入课件,分页播放时一带而过,同学无法记录自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多媒体课件的结构可以做得比较松散,只供应导课资源、学习资源、学问点展现或课堂训练题,创设学习情境。
内容比较多的自学指导的学案可以选取纸质媒介,如课堂练习册、印制学案等,不应制作入课件,由于不便利同学记录。
课件内在的结构联系并不重要,这样的课件可能看起来没有成型,但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能否有效达到时教学目标为尺度衡量的,在使用时,把握住“度”,要给同学看、听、想、做留足发挥的空间,充分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多媒体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造四环节循环教学高效物理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还可以运用实物展台帮助教学。
例如:(1)不便利观看现象的演示试验,老师可以在展台上进行试验;现代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第2篇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特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巨大的冲击力,对老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老师要有高深的专业学问、丰富的教学阅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还要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技术,要把握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有关学问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力量。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doc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浅析多媒体技术在情感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但是,综观其应用实践,人们更多的只是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传递知识或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的情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
作为维系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纽带,无疑是实现三位一体整体教学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之一。
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情感维度。
因此,研究多媒体技术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情感认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多媒体技术与情感教学(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以计算机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一体化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的特性。
(二)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教学中的情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方面,如教师之间的、学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同时也蕴含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
在实际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专门的教学或者在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现。
在情感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提升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正确表达对事物、对自我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多媒体技术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一)情感教学现状分析情感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合理、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使思维、理解、记忆等相关智力活动活跃,推动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
在学习中,情感对学习有动力作用也有阻力作用。
学生对知识、对人的态度若是积极的,那么情感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反之,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使学生产生厌学、逃课等情绪。
有关教育理论论文特辑
有关教育理论论文特辑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校园交谊舞的价值及有效教学策略为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学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体育内容。
交谊舞是被人民大众所熟悉的一种舞蹈类型。
其主要发源于舞厅,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是配合着舞厅的灯光和音响而进行舞蹈。
由于交谊舞的动作比较简单,也不需要舞者有任何的舞蹈基础和天赋,进入门槛非常低,而娱乐性和健身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所以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普及。
在高校开设交谊舞课程后,学生对于交谊舞的选修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说明了交谊舞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交谊舞的练习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愉悦身心等,本文就根据交谊舞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交谊舞的教学效果。
一、校园交谊舞的教学内容与价值分析交谊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很多的跳法和不同的舞步,这也使交谊舞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而且随着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交谊舞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
但是如此之多的花样舞步并不是都适合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
首先,因为在高校中交谊舞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例如:在某高校大一新生一个学年的交谊舞的学时安排只有64 课时,而这其中还包括了8 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12 课时的素质考试和技能考试时间,而真正能够用来进行交谊舞教学的时间只有44 课时,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将所有的交谊舞舞步都学的。
其次,高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要培养交谊舞的专业选手,而是要面向大众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这就要求交谊舞的选择上要尽量简单,使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而掌握交谊舞的基本舞步。
再次,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身体的协调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舞步和音乐的选择上都有一定要求。
目前根据实际交谊舞教学的经验积累,一般都把交谊舞的舞步定为慢三、慢四、探戈、伦巴、集体恰恰和集体迪斯科六个舞种。
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模拟法庭与法学教育的职业转型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法学教育方法与内容改革与发展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之中。
无论是在法学教育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英、美、德国,还是在法学教育不断现代化的日本和韩国,都在反思着其曾经的法学教育道路,考量着未来法学教育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法律和法治方面的观念不断完善,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法学教育的期待显然也不断增加。
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是:经济全球化、法律服务跨国化、中介服务品牌化、法律与其他学科交叉化。
因而,要提高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国际主流律师业务的职业训练的比例。
随着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在中国一系列高校的推开,如何提供更好的法学教育模式,以有效回应社会的期待和需求,如何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能力,以应对全球法律人才的竞争挑战,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高质量的法学教育、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学设施与环境、优秀的教师、基础扎实积极进取的学生,更需要设计出高水平的教育内容与教学进程。
根据笔者的实践和观察,模拟法庭是与课堂教育、诊所教育(实习)并立的、重要的法学教育方式之一,对于培养和整合学生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就这一方式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和完善的建议进行探讨,既期待能够使模拟法庭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也期待有机会对这一模式在未来更加健康的发展有所借鉴。
在当前的国内法教育中,进行实习的位置和机会相对较多,而国际法的实习位置和机会则相对较少。
国际法学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新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法学教育又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挑战,所以其深刻意义尤其明显。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国际法的模拟法庭相对较多,而国内法的模拟法庭则相对较少。
当前,在中国高校间举办的国际法模拟法庭包括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模拟国际刑事法院、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模拟WTO 争端解决、贸仲杯模拟仲裁比赛。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教育理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指在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对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下面是一篇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供参考。
标题:从发展性评估角度探究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摘要:个性化教育在教育中备受关注,本文从发展性评估的角度对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梳理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发展性评估在个性化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实施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性评估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深层次学习。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发展性评估;学生发展;教育一、引言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育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要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并不容易,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评估手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
发展性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差异教育理论、脑科学理论和学习型评估理论。
差异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个性化教育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别教学。
脑科学理论研究了大脑的学习机制和认知过程,提出了脑的可塑性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型评估理论主张评估是促进学习的过程,通过对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和反馈。
三、发展性评估在个性化教育中的作用发展性评估是指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发展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发展性评估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不同学科和学习任务中的学习水平和进展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发展性评估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锦集推荐文章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精选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精选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特辑范文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特辑热度: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探究国内幸福教育———兼论幸福教育的概念构建及实践路径追求幸福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源动力,也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及意义的重要体现。
倘若人类不追求幸福,人类的未来就不一定会导向美好。
如若一个人终其一生无幸福相伴,也必将是非常遗憾的一生。
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寻,也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纵观历史,人在进步的路上,不断忙于改造世界,很容易忘记人本身,忘记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
每当人的追求过于偏离人类幸福的时候,就需要对这种偏离进行矫正,比如文艺复兴。
同样,当教育逐渐偏离了它为人这一目的之时,也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偏,防止其丧失人性。
国内的幸福教育之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现实偏离了为人这一方向,跑出了幸福的轨道,让教育中的大众深感不幸福。
幸福教育的研究不仅是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对教育现实的一种批判反思。
一、幸福与幸福教育(一)幸福概念幸福是古今中外学者口中的家常话,但其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
关于何为幸福,至今尚无定论。
国内教育研究中对幸福概念也进行了许多探讨,但研究者们关于幸福概念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幸福是一种快乐体验或满足感快乐体验是一种幸福,快乐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幸福不仅仅只是纯粹的快乐体验。
朱利娜认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是一种误区,幸福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持久而稳定的满足感。
其实,幸福既不是单纯的快乐,也不仅仅是一种满足感,不是只有指向积极情感体验的才算是幸福。
比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善的生活、好的行为就是幸福。
在叔本华的眼里,幸福就是逃避痛苦,一个人莫大的幸运就是少受痛苦,而非尽享欢娱: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它面向教育实践,表达教育的理想。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一: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摘要】扬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很多学生对于该艺术都非常的喜爱。
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渐的诞生,对于促进我国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艺术教育活动开展的核心,对于扬琴教学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本文就是对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教育人员有所启示,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扬琴教育;艺术教育;教学模式引言扬琴作为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音乐领域有着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对于扬琴教学模式的创建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现代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一定的尊重,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掌握扬琴音乐知识。
分析现代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着现实的意义,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扬琴在我国的教学背景扬琴可以说是我国一种古典民族乐器,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发展时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代表。
扬琴这种乐器不仅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融合性。
不仅可以独立的完成曲目的演奏,同时也能与其它的乐器协作完成曲目的演奏,从而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扬琴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西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二者文化中的精髓,使得扬琴艺术不断有新的生命力可以融入。
二、新的教育理念对扬琴教学模式的影响(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传统的扬琴艺术教学中,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一味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导致学生机械式的学习教师所讲述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扬琴艺术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成效并不理想,对于扬琴艺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造成了众多的阻碍。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
教育理论论文范文集锦多媒体技术以其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但是,综观其应用实践,人们更多的只是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传递知识或改善教学效果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的情感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
作为维系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纽带,无疑是实现三位一体整体教学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之一。
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教育的情感维度。
因此,研究多媒体技术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加学生的情感认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多媒体技术与情感教学(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图像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以计算机数字化平台为基础的一体化技术,具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交互性、集成性的特性。
(二)情感教学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
教学中的情既存在于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方面,如教师之间的、学生之间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同时也蕴含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
在实际教学中,情感的培养可以通过专门的教学或者在某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现。
在情感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学会关心他人、与人交往,提升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评价事物的能力,正确表达对事物、对自我的看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多媒体技术在情感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一)情感教学现状分析情感对于学习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合理、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促使思维、理解、记忆等相关智力活动活跃,推动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
在学习中,情感对学习有动力作用也有阻力作用。
学生对知识、对人的态度若是积极的,那么情感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反之,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阻碍,使学生产生厌学、逃课等情绪。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篇1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诠释【摘要】陶行知先生提出知情意合一的生活教育方针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原则,以及“生活力”的教育评价标准就像指南针指引着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
因此,职业教育应当实现三个转变。
【关键词】传道授业教学做合一多元评价体系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职业教育在当今世界得到了大力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相互碰撞,层出不穷。
新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观念更新、模式变革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提出知情意合一的生活教育方针和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原则,以及“生活力”的教育评价标准就像指南针指引着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当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课堂纯粹的“授业”为“传道授业”并重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
许多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进行思想教育即进行“传道”似乎比较困难,学生只要掌握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
殊不知,只有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职中生只掌握一技之长,但没有健全的人格,就有可能走弯路,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是教育的失误与偏差。
陶行知先生说:“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知的教育不是灌输儿童死的知识,而是同时引起儿童的社会兴趣与行动的意志。
情育不是培养学生脆弱的感情,而是调节并启发儿童应有的感情,主要是追求真理的感情,在感情调节与启发中使儿童了解其意义与方法,便同时是知的教育,使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能努力与奉行,便同时是意志教育,意志教育不是发扬个人盲目的意志,而是培养合于社会及历史发展的意志,合理的意志之培养和正确的知识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在当代职业教育中,不仅应教会学生技能,还应当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有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
有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推荐文章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精选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特辑范文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锦集热度:教育理论论文范文特辑热度:教育理论论文的相关范文锦集热度: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你喜欢。
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效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对于一切新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如果让小学生对语文产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本文主要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展开论述和分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策略语文是一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要接触的课程,语文这一科目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水平的考试必备科目,同时也是传递中华文化和文学基本常识的科目。
小学时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未来学好语文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寻找好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有效推动课堂质量的提高,学生也不会产生拖沓、厌倦的学习乏味感。
接下来,笔者将对几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进行详细论述。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导致课堂的教学效率降低。
因此,必须进行改变和创新。
应该建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春天来了》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动起来,翻看教材之前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并让每一个学生都简单画出自己看到的春天,然后引入教材内容,让学生进行对照,自己心中的春天同课文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必然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自发去阅读课文内容,再加上教师的辅助和引导,大大推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教育理论的相关论文锦集
教育理论的相关论文锦集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后勤服务的措施1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服务工作一个人工作质量的高低与他自身的业务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及业务能力,那么要想获得高效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后勤人员既要明确自己工作的内容和范围,又要了解教学工作的一些特点和内容。
专业上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熟悉教育方针和有关财务政策与规定,了解各科教学的需要与发展,虚心好学,掌握一定的有关后勤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然后结合教学工作的要求制定后勤工作的目标,在工作中要熟悉学校的情况、熟悉学生的情况、熟悉老师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服务工作计划的制定。
后勤人员应该是一个百事通、万能油,什么工作、什么事情都应该懂,什么事情、什么工作都能完成。
学生的饮食住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应该烂熟于心,然后才能很好地为大家服务。
对于学校后勤涉及到的业务都应该精通,能够及时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切问题。
2明确工作目标提升责任感指出的是学校后勤工作的好坏,关系到维护国家有关财经政策、财务制度和纪律的执行。
特别是在我们这一类的学校,学校全部管理工作包括后勤工作在内,诸如环境的布置,设备的管理,工作人员的作风和服务态度等,都有着直接的教育作用,有的甚至给学生以终身的影响。
因此,学校对后勤人员的要求应是高的,对后勤人员的挑选应该是有条件的。
根据学校性质和后勤工作任务的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
没有目标的工作就像没有方向的行船,早晚要触礁。
明确了工作目标,才能向着目标不断进发。
后勤工作就是为着教学工作做好服务工作的,因此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然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财力和物力两方面进行考量,节约开资、开源节流最大限度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师生的后勤服务工作都应该成为后勤人员的头等大事。
为学校领导解忧,为教师和学生排难,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后勤工作的服务性质决定了没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只能是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服务于广大师生。
有关教育理论论文特辑
有关教育理论论文特辑教育理论论文如何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谈校园交谊舞的价值及有效教学策略为了丰富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学校也在积极探索适合进行集体教学的体育内容。
交谊舞是被人民大众所熟悉的一种舞蹈类型。
其主要发源于舞厅,在最初的发展阶段都是配合着舞厅的灯光和音响而进行舞蹈。
由于交谊舞的动作比较简单,也不需要舞者有任何的舞蹈基础和天赋,进入门槛非常低,而娱乐性和健身的效果都比较明显,所以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并开始普及。
在高校开设交谊舞课程后,学生对于交谊舞的选修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也充分说明了交谊舞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
通过交谊舞的练习可以塑造学生的形体,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愉悦身心等,本文就根据交谊舞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交谊舞的教学效果。
一、校园交谊舞的教学内容与价值分析交谊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很多的跳法和不同的舞步,这也使交谊舞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而且随着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交谊舞也随之变得更加多样。
但是如此之多的花样舞步并不是都适合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
首先,因为在高校中交谊舞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例如:在某高校大一新生一个学年的交谊舞的学时安排只有64 课时,而这其中还包括了8 课时的理论知识学习,12 课时的素质考试和技能考试时间,而真正能够用来进行交谊舞教学的时间只有44 课时,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将所有的交谊舞舞步都学的。
其次,高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要培养交谊舞的专业选手,而是要面向大众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
这就要求交谊舞的选择上要尽量简单,使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而掌握交谊舞的基本舞步。
再次,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身体的协调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舞步和音乐的选择上都有一定要求。
目前根据实际交谊舞教学的经验积累,一般都把交谊舞的舞步定为慢三、慢四、探戈、伦巴、集体恰恰和集体迪斯科六个舞种。
教育理论论文特辑
教育理论论文特辑加强听评课活动,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听评课活动是教学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进教学的督导措施之一。
学校一般都会组织不同层次的听评课活动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就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了解课堂教与学的具体行为和学习借鉴他人教学特长,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师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搜集、分析教与学其中一行为信息的最具真实、有效、科学性的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听评课活动并不多,而且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为,特岗教师之间同行主动相互听课的很少,尤其是将听课作为改进教学科研方法、用于教学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听评课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教师听课现状、原因及对听课活动的评价三方面进行了特岗教师听课状况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究。
一、调查结果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
问卷主要收集问卷填写人的听课情况、对同行相互听课行为的评价及今后自己听课的意向三方面相关信息,访谈主要是对听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的探讨。
笔者首先就所在学校的30余名特岗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征求了部分教师的意见,后又对兄弟学校50多名特岗教师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本调查中接受访谈和问卷调查者来自不同学校的80多名特岗教师。
笔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
因此,笔者认为本调查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特岗教师听课状况,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调查结论及建议对特岗教师也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
(一)听课现状。
调查显示超过1、3的被调查者从没有主动听过课,每学期听1到5次的仅超过半数,听6到10次的不到2、5,超过15次的不足10人。
同行之间相互听课进行课堂观察,从事教学研究的寥寥无几,说明这种状况在特岗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二)观察目标。
调查发现听课人首先关注的是讲课者的能力,如语调是否自然、表达是否流利、知识是否准确等。
其次关注的是教学技能,如内容呈现、提问能力、应对问题能力、纠错技巧及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等。
教育理论相关论文特辑
教育理论相关论文特辑绩效工资要保护好教师的职业自觉自中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在一些地方陆续实施以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教师群体都有不同的反应。
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也对十所不同层次的中学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大量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对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有了一定了解。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确有一定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收入的增加上。
调查发现,约77%的教师工资得到了提升,大多数教师能够拿到30%绩效工资中的20%~25%,大多数教师的绩效工资集中于600元~900元的区间范围内,多数教师在新的工资制度下拿到了更多的工资,这是教师们非常满意的,当然这部分增量大部分来自地方财政的专项配套资金。
收入的提高也产生了一个效果,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有所提升。
调查显示,5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态度有所改进,63%的教师表示,努力工作的动力是为了增加工资收入。
不论教师为了何种目的而努力工作,绩效工资制度确实让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提升。
但这项工作也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即缺乏科学可行的绩效方案,而绩效方案是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依据。
由于绩效方案都是由学校自主设定的,因此每所学校在制订绩效方案时的标准都不统一。
调查发现,有50.4%的教师表示没有参与绩效方案的制订或者根本不知情,有42%的教师对绩效方案不太认可或一点也不认可。
究其不认可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很多教师付出多,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收获比较少;二是很多学校又回到了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做多做少一个样,成了一种更大的大锅饭。
这背后还有一个共识就是:教师的劳动难以精确计量。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项您认为教师的劳动能否被完全量化,100%的教师都认为不可能。
教师的劳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教师的劳动更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正如孙俊三教授的: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鲜明的示范性、显效的长期性等特点。
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52%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49%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鲜明示范性,只有22%的教师认为教师绩效考核能够体现教师劳动的显效长期性。
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精选
关于教育理论论文的精选关注托管教育基于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生活的思考一、托管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其根本内涵托管古已有之,其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
托管教育也不例外,由于其适应性较强,将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1.托管与托管教育的产生自从有了人,成人对儿童的监护就产生了。
及至近现代,伴随着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这种监护成为家长的法定义务。
如果监护中的教育缺失,就将导致教育脱管。
长期脱管的孩子,在学业、品行及身心等诸多方面可能偏离正常轨道,个别孩子甚至会危及社会平安。
而由于种种原因,总是有局部家长难以落实课后的监护使命。
为此,那些不能有效监护又不愿让孩子脱管的家长,通常会根据自身价值判断及孩子的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教育托管,于是托管教育就产生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学校教育的变革,社会竞争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人们的追逐目标,而越来越多的家长却因忙于工作而无法辅导监管孩子,教育脱管成为其心病,产生了大量具有支付能力的教育托管需求。
相应地,上述需求刺激着教育托管供给的产生。
2.托管教育的两种不同含义现代意义上的托管,原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受托人接受委托,对儿童进行管理的活动,实质是管理权力与义务的委托性转移。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实际上有两种性质的托管或托管教育(但人们往往不太注意这种区别):一是以学校组织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薄弱学校被优质学校委托管理;一种是以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主要是未成年学生被托管给特定的机构或个人。
本文所论的托管教育是指后者,即以中小学生个人为托管对象的托管。
这种教育托管,一般是指家长自愿把未成年子女委托他方进行教育管理。
这里的托管,从委托方来说,是教育监护权的托管教育托管从受托方来说,是接管或受管教育监护权托管教育。
无论是教育托管或托管教育都是由双方共同组成的同一活动。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统称之为托管教育。
3.托管教育的分类与特点(1)家长代理家庭有时基于各种考虑会找人代理监护孩子。
教育理论论文的相关论文锦集
教育理论论文的相关论文锦集重建大学课堂敬畏感一、重建教育敬畏感课堂的视角教育敬畏感的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教育外部对于教育的认同二是教育内部的神圣。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就教育敬畏感而言,教育内部是教育敬畏感的源泉,是外部对教育产生敬畏和认同的基础前提与关键。
自从教育产生后,古今中外,莫不对之敬畏西方一般将穿长袍主要是牧师、律师、医生和教师视为职业尊重与敬畏;中国则有天地君亲师之教育敬畏的传统。
如果说,学校教育敬畏感有所式微与缺失的话,一定源于学校教育内部对于教育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
课堂是学校的最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中最核心与关键的要素。
课堂是学生时间花费最长久的场所,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场所,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围绕课堂展开。
学校作为社会的镜像,都可以反映在课堂中。
教育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源于教育内部敬畏的削弱和缺失,始于课堂敬畏感的削弱和缺失。
因此,要重建教育敬畏感,则首先要重建课堂敬畏感。
重建课堂敬畏感是重建教育敬畏感的关键和主要途径。
二、大学课堂敬畏感式微与缺失的原因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既有教育外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原因。
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是教育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前提、基础和关键。
从宏观来看,现代大学,已不再是蜗居于象牙塔,而是从社会的边缘位置过渡到社会的核心位置。
现代大学已融教学、科研与服务于一体,成为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加速器。
但同时,现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其中,诸如官本位倾向、市侩作用、学术不良作风、犬儒现象等一些不良和庸俗化的社会现象也已在大学显现,且有蔓延和增长的趋势。
这些现象有悖大学宗旨、违反教育规律,将严重危及教育敬畏感,并影响和作用于大学课堂,导致大学课堂敬畏感的式微与缺失。
有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精选
有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精选浅谈教育创新与回归教育的原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创新逐步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重要性日渐突出。
在构建社会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要素,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到了高度重视。
然而,对于诸如什么是教育创新?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有价值的教育创新等问题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教育创新是关涉人的全面发展并与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密切相关的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和伦理规范,这使得它与其他形态的创新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是讨论教育创新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学术立场。
在推进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厘清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深化对教育的理解,确保教育创新始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与教育创新通常认为,作为学术概念的创新是熊彼特提出的。
基于动态和发展的立场,他对创新的内涵、形式和主题等问题做了深入系统的考察,认为创新意味着对各种与生产有关的条件和要素的重组,尤其是其中包含有制度的沿革和进步,这区别于一般意义的技术发明。
在此基础上,创新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中。
受之影响,围绕教育创新及其内涵的认识也有较多的讨论。
有人从本体论角度讨论它,认为创新是一种原创活动,即创造出原来没有的、具有新意的精神和物质,强调创新的原创性。
有人认为教育创新是指教育上某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制度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结果的过程,把教育创新界定为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或发生的变化。
有人从结构功能的角度讨论教育创新,认为教育创新是教育的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变革过程。
在这种认识中,教育创新是对教育结构和功能的整体重构,是对以往的颠覆。
有人从学校教育的层面讨论教育创新,认为学校教育创新指的是学校教育主体,通过新的创意、新的构想、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对原有不合理的理论观点、思想方法、技术手段的突破和超越,是在学校变革与发展中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理论论文的特辑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联系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人的力量在近现代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与之相伴的是人的个体化进程在近现代也达到巅峰,因此,现代人的孤独感是最重的。
二消极的自由与积极的自由弗洛姆区分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
前者是摆脱束缚,获得自由,即在行为上摆脱本能决定的控制。
消极的自由无异于一种缺乏意义与方向的生命。
孤立个人陷入极度无助与恐惧,无法忍受。
这种孤立撕裂了人与世界的统一,使人失去了方位感,怀疑自我,怀疑生命的意义,乃至指导他行动的所有原则,这些怀疑折磨着他。
无助与怀疑麻痹了生命,为了生存,人竭力逃避自由消极的自由。
积极的自由是自由地发展的自由,它实现自我,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还意味着生命的中心和目的是人,个性的成长与实现是最终目的,它永远不能从属于其他任何被假定的更具尊严的目的。
它体现着个人潜能的充分实现,积极自发的生活能力的表达。
基于这种区分,弗洛姆指出现代人逃避自由的深层原因在于两种自由的分裂。
这种失衡在欧洲的结果便是,人们疯狂的逃避自由,建立新的纽带关系,或至少对自由漠然视之。
三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独立与孤独是个体化的双重后果。
孤独的恐惧使人产生对原始纽带和原初安全感的怀念,希望放弃独立,通过把自己隐于外界,来逃离孤独。
这种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积淀并表现为现代人普遍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1.权威主义。
这种心理机制是放弃个人自我的独立倾向,欲使自我与自身之外的某人或某物合为一体,以便获得个人自我缺乏的力量。
外在权威作为新的继发纽带,代替始发纽带,其表现形式是受虐狂与施虐狂。
不论是施虐还是受虐,其根源都在于无法忍受孤独,需要靠共生关系克服孤独。
权威主义性格所代表的人格结构,是构成法西斯主义的人性基础。
2.破坏欲。
破坏欲的根源在于难以忍受个人的无力感与孤立,它以消灭对象为目的。
为了避免无能为力造成的焦虑和生命受挫,破坏欲意图消灭所有的外在威胁,甚至不惜毁灭世界。
正是由于个人的孤立与个人膨胀被抑制,中产阶级下层的破坏欲成为了纳粹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3.机械趋同。
为了克服失去个性的恐惧,人被迫与别人趋同,个人按所处其中的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范本塑造自身,使自己与他人千人一面,符合了外界、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从而与世界保持了一致,通过放弃自我,求得安全。
在德国,纳粹运动提供了一种帮助人们摆脱不安和怀疑折磨的新权威,从而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通过对现代人性格结构中逃避自由的极端心理机制的分析,弗洛姆思考了克服困境,实现积极自由的途径。
三、真正积极的自由的实现途径弗洛姆认为,自由并非必然意味着枷锁。
他坚信积极的自由要靠自我实现,唯有通过人的全部人格的实现,人的情感与理性潜能的积极表达才能获得。
换言之,积极的自由就在于变被动为主动,在全面完整人格的自发活动中。
他坚信除了无奈臣服之外,存在着人与自然的自发联系这种和谐方式。
它在世界与人之间,建立起一种不泯灭个性的联系。
爱与劳动就是这类联系的本质体现。
人通过发展其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完全可能与世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关系。
解决个体化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可能的创造性方案是:人积极地与他人发生联系,以及人自发地活动爱与劳动,借此而不是借始发纽带,把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的人重新与世界联系起来。
自发活动是弗洛姆找到的解决人的自由困境的唯一答案。
人的自发行为既克服孤独,又保留自我的完整。
爱是自发性最核心的部分,它克服分离,又保留个性,弗洛姆所提倡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的爱,它的基本要素是照顾、责任、尊重以及了解。
照顾与责任是主要因素,对爱的对象还要尊重和了解,否则爱就会变成一种强加的技术性控制和功利化占有。
劳动是自发性的另一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创造,人通过创造与自然融为一体。
劳动是人性的体现,包括物质创造和人格的创造指向。
人的本性是对能力做创造性的运用,劳动正是这种本性的发挥,在劳动中,使生命受阻的现象得以消除。
自发活动让人意识到生命的唯一意义在于生存活动本身,在于生存的过程。
它将自我与世界相联,但并不泯灭个性,从而解决了自由的根本矛盾个性化进程与并生的孤独之痛。
在积极的爱与工作中,积极的自由终将实现。
从对人性分析的基础出发,弗洛姆又指出自由实现的社会条件。
他认为判断自由是否实现的唯一标准是看个人是否积极参与决定自己及社会的生活,这不仅仅包括形式上的投票行为,而且包括个人的日常活动、工作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他认为只有在高度发展的民主社会自由才有实现的可能。
面对人生存过程中的自由与孤独的冲突,弗洛姆坚信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自由的美好理想。
应该说,弗洛姆对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分析十分深刻,具有合理性,但是他以爱和劳动实现积极自由的设想,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一种美好愿景。
弗洛姆有意识,但他对自由仍旧抱有信心。
他说,对于自由,人可能永远不能目睹收获,他可能是一个在荒野中呼唤而得不到反应的人,不过只有保持这个呼声的存在与不妥协,荒野才会变成肥沃的土地。
简析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一、构建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途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受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思政课教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的实效性远未达到预期。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话语体系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工具和媒介,不适应当下多媒体传播的语境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深入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那些脱离时代的老话、程式化的官话、高大上的大话、不着边际的空话不感兴趣,甚至有反感情绪。
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是一种轻松的、直白的、形象的语言,以生活的话语讨论生活的问题,以个人关怀的情绪叙述人生的目标,这样才能够用社会思潮的语言方式规避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由入学生的耳,再入他们的脑、入他们的心。
构建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树立教师的学者形象。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这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学生透过教师侃侃而谈而又循循善诱的话语,切身感受到教育者渊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人文底蕴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心灵之门得以开启,由亲其师而到信其道,为搞好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正如美国教育家、演说家卡耐基所说: 一个人的成功,15% 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情的能力。
第二,有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试想一个以师者自居的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或海阔天空,或孤芳自赏,或盛气凌人,或和尚念经,课堂气氛一定是凝重沉闷的,学生一定是充耳不闻或昏昏欲睡的。
如果教师以亦师亦友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真诚、平等、谦恭地对待学生,精彩诱人地开篇,深入浅出地解析,旁征博引地点拨,因势利导地启迪,教学相长地互动,必将赢得学生交口称赞。
这样的课堂不仅体现了平等、民主、坦诚、包容的精神,也充分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千年不变的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教师和学生就会共同沉浸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中。
第三,有利于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
教材话语较多地运用学术话语、文件话语和书面话语,这种理论性、规范性的表述虽然有利于理论阐释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但却缺乏通俗性、生动性。
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核心任务,就是在课堂上把概念化、抽象化的知识体系转化成为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认知体系。
要在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吸取那些能够反映时代特色、体现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特点的新话语,为原有的固化形态的语言注入新鲜血液,形成一个深受大学生欢迎并不断更新的动态话语体系。
第四,有利于大幅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通常说思政课教学艺术,实际上主要指语言表达艺术。
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的基础上,运用观点新颖、逻辑严谨、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深奥、复杂、抽象的理论和概念浅显、简单、具体而生动地展现给他们。
尤其要注重用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实践话语,深入解读我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刻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积极回应和正确解答学生的困惑和疑惑,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师生合力,从而极大地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二、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是指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表达体系,其中包括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质量等中介性要素,以增强思政课话语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为价值追求的复杂体系。
第一,话语内容是构成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
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而教材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决定性,每门课程都有基本概念、原理和体系框架,这就要求教学的话语内容需要依照教材进行话题设计。
首先解决思政课说什么的问题,或称之为话题。
话题及其政治内容承载着思政课的实质或意义,这是思政课话语体系的灵魂,不可移易。
在思政课话语体系中,话题是其主要构成要素,因为任何话题都不是纯粹的思想表达形式,而是要经过选择和包装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