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
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专业教师心灵成长之路
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专业教师心灵成长之路一、儿童观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儿童观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幼儿园教师,对于儿童的观察和理解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教学效果,更牵扯到了儿童们的全面发展。
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是每个幼儿园教师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二、建立正确的儿童观1. 爱与尊重在建立正确的儿童观时,爱与尊重是首要的。
幼儿园教师需要以爱心和尊重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发展特点,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
2. 观察与理解正确的儿童观建立在对儿童的准确观察和理解之上。
教师需要用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举止、情绪变化和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指导。
3. 积极引导正确的儿童观还需要包含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
三、心灵成长之路在建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后,幼儿园教师的心灵也将得到成长。
通过与儿童的相处和教学,教师们将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成长的空间,并由此得到心灵的满足和成长。
1. 体验成长的喜悦当教师们发现自己对儿童的观察和引导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时,他们的内心将会得到一种成就感和喜悦,这种喜悦将成为他们心灵成长的动力源泉。
2. 感受互动的乐趣与儿童的互动将成为教师心灵成长的乐趣所在。
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与互动中,教师们将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包容和善良,这种积极的变化也将促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成长。
3. 书写教学的价值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教师们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价值观。
这样的成长将使得教师们更加有信心和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儿童观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发现他们对于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憧憬,而我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指引成长的方向。
教师专业成长应当坚守儿童立场
2019年5月下半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教师专业成长应当坚守儿童立场史延延张永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反思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儿童立场,是当下幼教改革亟待解决的基本主题。
幼儿教师方面,做好态度准备:悬置先见-给予理解;注重关系建设:善于倾听-表示尊重;提高自身能力:观察评价-沟通合作。
幼儿园方面,注重“围绕幼儿”开展教育实践。
这将使得教师专业成长中坚守的儿童立场成为可能。
关键词:儿童立场;态度准备;关系建设;提高能力;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76(2019)05-Y053-04教师都知道要以儿童为中心,但实践起来往往事与愿违。
“教师能说出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应当如何设计,对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等等,但遗憾的是,他们还是不会做。
”.】〕虽然已有很多努力正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但是却容易流于形式或者浅尝辄止,致使实践效果也往往差强人意。
教师常常注重教学准备,看重集体教学活动,为了观察而观察,无法准确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发展需要,观察记录无法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改进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庞杂琐碎的日常工作、匆匆赶进度的一日流程致使教师处于一种“忙”“盲”“茫”的工作状态,无从感受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幸福感。
教师职业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一份工作,但它又同时可以彰显自身的专业性、体会职业的幸福感,问题是教师如何在这一工作中获得幸福?“我以为教师的幸福要建立在自己自由地驾驭自己的工作这一基础上,建立在热爱儿童并使儿童幸福这一基础上,要建立在自己的工作使儿童发展和幸福这一意识上,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和学识投注到了学生身上从而找到了更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所。
”.2〕教师的幸福感与自身的专业性是融为一体的,教师越能体会到专业的价值,越能看到儿童的发展,对儿童的发展有所帮助,就越有职业幸福感。
让“儿童视角”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让“儿童视角”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摘要:针对儿童视角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文章探讨了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指导策略,在教学与生活中,幼儿教师要以儿童视角看待幼儿的成长,并且目光要紧紧追随幼儿,同时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强调幼儿的切身体验,唤醒他们的美好情感以及支持他们的与众不同,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专业成长儿童视角幼儿教育一、幼儿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1.儿童视角的内涵。
儿童视角即基于儿童、体贴儿童、扎根于儿童,与儿童“共情”,以一颗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2.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教育重要性。
提倡从儿童视角出发教育孩子不可或缺。
成人不再从教化或大人的需要打量孩子的世界,而是从儿童视角出发,陪孩子谈心、听音乐、玩泥巴、帮小鸟筑窝,做儿童最可靠的盟友,一起等待花开花落,一起欣赏云起云落。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1.教师专业成长现行问题——基于案例的分析。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自身主动不断学习及严格专业训练的基础上,老师不断变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当前,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存在问题,比如:文文在幼儿园接受知识快、动手能力强,很讨班主任李老师喜欢。
但他有个毛病,爱欺负别的小朋友。
小朋友们向李老师告文文的状,文文反而说是别人先打他的,或者是别人抢了他的玩具。
李老师很喜欢文文,认为文文是好孩子,就总是相信文文而去批评别的小朋友。
有一次,小小被文文欺负了反而被李老师批评,她委屈地对妈妈说:“我不想上幼儿园了!”在日常生活中,听话、学习能力强、说话和做事符合老师的需要,能在公共活动中为老师争光的幼儿,会格外得到老师的宠爱;而对淘气、学习能力不强、反应慢的孩子,老师会有意无意地产生厌烦情绪,甚者会用不理不睬、讽刺埋怨、变相惩罚等方式对待。
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
孩子是复杂的个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自身发展快还是慢,都有被爱、被关注的需要。
视角转变看教师——幼儿眼中的优秀教师演讲稿
视角转变看教师——幼儿眼中的优秀教师演讲稿:大家好!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是“视角转变看教师——幼儿眼中的优秀教师”。
作为幼儿教育的一名从业人员,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们对教师充满热爱、敬重、信任?我想,答案就在孩子们的心中。
我们常说,“一个孩子的眼中容不得一粒沙子”,但其实,幼儿也是有眼力的。
在孩子眼中,优秀的教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优秀的教师善于倾听和理解孩子。
孩子是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的。
我们需要主动与孩子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想法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孩子,我们才可以进一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怀。
比如,当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害羞、不善言辞,我们就需要更耐心地倾听他们表达,从身体语言和动作中寻找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优秀的教师能够以身作则、教育引导。
孩子们是模仿的动物。
他们会模仿我们的言行举止、态度和语气等。
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能够为孩子们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需要善于根据孩子不同的行为和行动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
比如,当孩子们犯了错误或者偏离了正道,我们可以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注意方式方法,帮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补救。
优秀的教师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稳定的心态。
教师的态度和情绪对孩子们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孩子,用真诚的微笑去表达我们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关怀。
同时,教师应该极力保持情绪的稳定,面对不同的挑战和问题时也能够冷静地处理。
优秀的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教师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够让教育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孩子的需求。
同时充足的实践经验,也能够提升教师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和教育水平。
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验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如今的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也很难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仍需要让孩子们有所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比如在展示学习成果、体育比赛、画画比赛等比赛或活动中,组织学习交流、游戏互动、思考探索等等。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教师立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认识、观点和行为的看法和立场。
教师的立场往往是建立在经验、知识和专业素养上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和成功。
有时候过于强调教师立场可能会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利益,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师立场转换到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指教育者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儿童的需求和利益出发,关注他们的感受和发展。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首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儿童。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他们有和成人一样的权利受到尊重和关注。
我们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不把他们仅仅看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倾听他们的声音和意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教育者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和设计。
儿童是好奇、活泼和天性自由的,他们喜欢亲身体验和探索。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要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情感素养,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未来的挑战。
要倡导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环境。
教育是儿童的权利,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的。
我们要营造一个温馨、安全和充满爱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在这个环境中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倾向于站在自己的“教师立场”来看待问题,比如强调知识传授、灌输学生观点和价值观等。
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站在“儿童立场”来思考教育问题,那么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儿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有效的教育。
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他们对于某些领域可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潜力。
而教师往往更倾向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知识传授,而没有足够的关注和激发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我们能够从儿童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将这些因素融入教学中,那么孩子们将更加乐于学习,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孩子们的意见和参与。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意见和想法。
如果我们能够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参与和决策权,让他们在学习中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讨论和合作,那么他们将会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能够更加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儿童整体发展的关注。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如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等。
如果教师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孩子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困难,培养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素质。
从“儿童立场”出发,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儿童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审美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社交关系等。
如果我们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多元文化、多元素质的教育,那么他们将能够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和综合素质。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变革,它强调将儿童的需求和意见纳入到教育过程中,并注重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的培养。
让教师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
我园在建构与实施课程过程中,要求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支持。
作为管理者,为了让教师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我们进行了探索。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影活动“有趣的光和影”是各课程指导用书中的经典主题活动,也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
在审议主题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发现有的班级上报的活动计划中有“有趣的影子”“影子从哪里来”“有趣的光斑”“影子和我”“影子变变变”等,但不知道教师是从孩子的哪些问题和需求出发安排的。
我和班级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们课程建构的思路。
他们认为“有趣的光和影”主题活动很经典,因此想到了直接借鉴。
确实,这一主题活动有许多教师熟悉的经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这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其实,教师能借鉴一些经典活动案例是好事,但依然要从孩子的问题入手,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和兴趣点。
为此,我召开了年级组教师会议,组织平行班的教师一起讨论。
W 老师认为:“既然有经典的活动,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建构呢?”X 老师也说:“我们自己设计的课程肯定不如经典的课程。
”L 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点也不同,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肯定会出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现象。
”但W 老师说:“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挺了解他们的。
另一方面,我们选择经典活动时也都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基础上的。
”L 老师则说:“活动开始之前如果能在孩子们自由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题网络,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先让孩子们自主地游戏,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再考虑如何借鉴经典活动,并适时生成一些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影子游戏,那会不会成‘放羊’了呀?”有的教师还在犹疑。
教师们的疑惑、纠结体现了新旧理念的交织。
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决定给教师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发现。
于是,我跟教师们说:“我们无法确定主题走向时,可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或许就有方向了。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这是一种教育观念和实践方式的转变,它代表了教
育的发展和进步。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通常是权威的、主导的,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
识的对象。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真正的教育
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
观的被动的接受者。
这种转变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满足儿童
的成长需求,也能够为社会的未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立场与儿童立场的转变,意味着教育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
要从关注自己的角色和权力出发,向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
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强的控制力。
而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求,开始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他们参与学习和决策的过程。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育者要学会尊重和理解每一个学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规范行为。
儿童立场的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尊重和关爱学生,以儿童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
针对
儿童的成长特点和学习方式,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
习能力,让他们在积极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这种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和
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
变化。
还要注重和家长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共同为儿童的成长努力。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本文将探讨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教师立场是指教师在教学和教育管理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和视角,即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声音、需求和发展,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力。
通过研究和探讨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不断追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更应该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只有真正实现了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才能使教育事业朝着更加健康、平等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提出问题在教育领域,一直都存在着“教师立场”与“儿童立场”的讨论。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变化,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教育谁,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从以前强调教师的权威和传授知识的“教师立场”到如今更加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和关注学生需求的“儿童立场”,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样的?在传统的“教师立场”中,教师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真的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儿童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发展需求,他们需要教师关注和倾听,而不只是简单的灌输和要求。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才能有效地实现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2. 正文2.1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背景在过去,教育普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
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过程极为单向。
“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理论基础与实践样态
“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理论基础与实践样态——以孩子的心灵为镜,照亮教育的道路在教育的广袤天地中,“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孩子的心灵世界,照亮了教育的道路。
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园丁,既注重外在条件的改善,又关注内在素质的提升。
它,就像是教师观察的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这个名词听起来就像是教育的魔法咒语,它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它,就像是一位智慧的园丁,既注重外在条件的改善,又关注内在素质的提升。
它,就像是教师观察的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的发展路径上,我们对教育的探索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惊喜。
我们,就像是勇敢的探险家,跟随着“有儿童视角”的指引,探索着未知的领域,体验着成长的快乐和艰辛。
首先,“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儿童的心理需求,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关注儿童的生活环境。
这就像是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免受伤害。
其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需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关注儿童的特长和兴趣,关注儿童的发展需求。
这就像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然而,这条“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的发展路径并非一帆风顺。
在现实社会中,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学业压力、心理问题、家庭环境等。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的理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船长,在航行过程中不断调整航向,应对风浪,最终带领船只安全到达目的地。
总的来说,“有儿童视角”的教师观察的实践与思考,对于教育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让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实现了教育的价值。
我们期待,在这场战斗中,关爱儿童的理念能够得到广泛传播,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教师立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而儿童立场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所持的观点和态度。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常常处于主导地位,以自己为中心,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且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立场的重要性,认识到儿童应该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应该以满足儿童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
在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中,有以下几个关键点:1. 尊重儿童的权利和需求: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者,不考虑他们的意愿和需求。
而在儿童立场中,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包括自主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教师应该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2. 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和创造。
而在儿童立场中,教育应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3.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忽视了他们的情感和社交发展。
而在儿童立场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
教师应该经常与儿童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情绪。
4. 评价的多元化和个体化: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通过考试和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而在儿童立场中,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和个体化的。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关注他们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发展,给予全面的肯定和鼓励。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的转变,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转变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尊重儿童的权利和需求,激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并采用多元化和个体化的评价方式,使教育更加符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
教育者要有儿童视角
龙源期刊网
教育者要有儿童视角
作者:陈秀华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18年第10期
站在成人的角度,老师也许只关心教学的秩序和孩子的学习习惯,如果换个角度,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的表现,林林的展示又是多么生动。
要解除王老师的纠结,恐怕需要换成儿童视角,也就是抱有一颗童心。
作为老师,在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时要沿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
老师已经发现了林林的跃起和翻滚,这时候不应该简单地命令孩子别闹了,而是要用孩子的童心去感染孩子。
比如,用音乐控制,适时停止音乐。
“风停了,杨絮是什么样子呢?”“定个漂亮的造型!”乱哄哄的场面会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
又如,老师加入游戏:“我也是一朵杨絮。
”(拉起林林的手)“我们被风吹得跳起了圆圈舞。
”……
在如今的活动中,老师们往往会被教育常规、教育目标限制住思维。
教学规则常常是为了活动中更好地管理孩子而设计,结果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正常需求,扼杀了孩子的创意。
这值得我们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今天我们缺乏的不是“教师的大脑”,而是“孩子的心灵”。
教育者一定要有儿童视角。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教师行动
儿童友好视角下的教师行动教师在儿童友好的视角下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在这种视角下,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利益,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以及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有益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特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才能和情感需求。
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不应该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和偏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需求和利益。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他们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关怀。
教师应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情商和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另外,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安全、支持和有益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应该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关爱。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游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最后,教师应该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引路人和榜样。
在儿童友好的视角下,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平日里,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挑战。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为孩子们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综上所述,在儿童友好的视角下,教师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第一篇: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教育是爱的感化---读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读书交流会,是交流,但我想给予我更多的是学习得机会。
下面我将近期阅读的一本书的心得体会拿来与同仁们分享,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赐教。
我读的作品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全书分十章另有镇西小语作结。
每读一章,我感慨颇深:作为一名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多么需要规范和引导啊!李老师的这本书,正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耐心细致的告诉老师们,如何去做一名学生爱戴的最好的老师。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要求的更好或者最好,就是要拿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完善自己。
读过这本书,大多数的人都会记住镇西老师对“最好的老师”的独到的见解:没有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老师。
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下面,我把我的读书体会拿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指正。
一、教育者要学会“儿童思维”所谓“儿童思维”,就是换位思考。
李老师在书中写到:“我们常常说要多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是很难理解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学会“儿童思维”,将更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并教育学生。
”对此,我深有感触,但我是通过一个反例才真正意识到的。
09年新的高一,我班有一个学生叫那强,我选他做了班长兼军体,面对刚入高中的新生,我的压力很大,结果那同学在继续担任班长的过程中,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致使与班级的许多学生发生矛盾,虽有班主任在,但学生群体不可一日群龙无首,思前想后,我更换了班长。
我原以为一身轻的那强在以后的班级生活中,会专心学习,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
结果,适得其反,那同学表现的越来越不尽人意,甚至有点破罐破摔的感觉,上课期间频频出现了睡觉,玩手机现象,老师批评时,态度还很恶劣,每次私下里询问,他都告诉我没什么,就是不说实话,我和任课老师们都不得其解。
循儿童视角,自然而生成——浅谈教师开展生成活动的策略思考
循儿童视角,自然而生成——浅谈教师开展生成活动的策略思考摘要:生成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
生成活动以“幼儿为本”为理念,教师选材应贴近儿童生活、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进行开展。
同时,教师在活动中应懂得善于观察、创造环境、家园共育等有效策略助推儿童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生成活动幼儿自主学习“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生成活动作为师生共同构建的课程,是一种遵循“以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儿童观。
当下幼儿园的课程大部分以主题形式进行开展,通常分为预设和生成两部分,而相对生成活动更能锻炼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教师应以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去了解儿童的个性、需求和兴趣,让幼儿在探究、操作、体验中获得经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教师开展主题活动的现状分析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的把握教育教学方向、目标、内容,做到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普遍教师还是依赖于教参书或者上网查找些与节日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活动,此举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求,缺乏对课程的思考及教育的价值;其次幼儿园的主题活动基本以教师预设活动为主,忽略了幼儿发起的活动价值,使得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低,只停留于活动的表面,并没有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及体验。
二、幼儿园生成活动的来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生成活动来源于幼儿本身,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喜欢奇思妙想,教师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倾听孩子内心的心声,挖掘幼儿感兴趣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内容及材料,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帮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幼儿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幼儿教师应有儿童视角
幼儿教师应有“儿童视角”
什么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呢?用儿童的
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不朽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
这样深情地写道:“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年2月第一版第44页)教师应该多想想自己曾是孩
子时的欢欣、恐惧、喜好、憎恶,想想小时候自己喜欢怎样的老师,以及老师怎样上课,这不就是“儿童
视角”吗?
陶行知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中,这样告诫未来的教师:“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
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
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白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
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而没有得到‘优’,仿佛是候选
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会儿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
(《陶行知教育文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一版,第257页)陶行知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教育家,与其说因为他首先有一颗伟大的爱心,不如说他首先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变个小孩子”。
某种意义上说,童心,这就是“儿童视角”,没有这样的“视角”,绝对
当不好老师。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真正的儿童专家
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真正的儿童专家——李炳亭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师生角色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师生角色。
它包括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
通俗地讲,即教师是谁、学生是谁。
教师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知识的化身,而是一个发动学习的人,简单概括即教师不是二传手,而是发动学习“一传”的人。
不简单地说,教师要紧扣“教育目的”来实施教学,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人”而不是会走路的“两条腿书柜”,那么,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并以此去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不是以牺牲自己成就学生,更不是以牺牲学生成就自己。
教师必须具有使命感,为未来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公民,而不是心甘情愿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
在今天,一个不积极课改的教师,很难说他有什么师德。
某些传统“名师”为什么反课改?一个被旧教育宠爱的人,不仅本能地想保留它,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地丧失了客观评价它的能力。
他们的思想被包上了“硬壳”,即使他们中有些真诚善良的人,但因把全部经历“奉献”给了他们认为的那样的教育,因而也便丧失了重燃真理之火的能力,什么也无法让他们抛开陈腐的经验和既得利益,这一切都让人倍感沮丧。
学生角色: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人用来完成某种企图的工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上天赋予了他某种神秘的意义,他首先是为自己而活着,其次他要完成他肩负的使命,他原本具足圆满,是一个“天才”,但他仍需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接受团队、组织、生态对他的祝福和影响,用各种不断变化的经历去磨砺自己的意志,去发现自己的不同,去展现自己的力量,乃至于去改变这个时代。
谁也不可以低估一个孩子!师生角色与师生关系是什么“关系”?高效课堂的关键是师生关系那么,师生之间作为“矛盾体”而存在,他们之间能否找到“共融”?答案是肯定的。
但传统教学很难让师生共生共融。
教与学的对立,决定了师与生的对立。
如果说有共融情景的出现,那只是在某种共同需要的前提下,或者说是升学目的性的压制而不得不保持一致性。
赋予儿童的力量,转变教师的能力
赋予儿童的力量,转变教师的能力发布时间:2021-08-16T17:28:06.06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1期作者:陈渝[导读] 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重大改变,结合"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自己的视线从自己的"教"转移到幼儿身上陈渝贵阳市第八幼儿园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发生重大改变,结合"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让教师把自己的视线从自己的"教"转移到幼儿身上,使我们能在幼儿自主,合作的学习中观察他们的探索和游戏活动,发现令人惊喜的"哇"时刻,而将"学习故事"与主题相结合,生成性的课程深入开展和实践中,让幼儿在自主、自由、快乐地学习状态下,开展在幼儿园的主题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发展和师幼、家园的和谐。
[关键词]:学习故事自由自支持解读一、前言接触了学习故事的儿童观:“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在《纲要》中清晰对应了“幼儿园教育应充分尊重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经验和体验,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他们在与环境的积极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
”不仅要努力为幼儿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与心理的环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更要很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同时还要贯彻、落实《指南》精神——发现儿童的力量,听懂和读懂他们的心声,然后和他们共同建瓯学习过程。
二、如何赋予儿童力量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要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理解儿童的所思所想,那要如何去做,非常不容易。
所以在通过记录“学习故事”,追随和支持儿童的兴趣、需要,捕捉儿童学习过程中一个个让人惊喜的“哇”时刻来刻画儿童作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形象,我们要做到发现儿童的优点、发现儿童能做的和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情,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师与儿童一起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
教师立场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对教学活动进行指导和管理
的立场。
教师立场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但
它的缺点是过于重视教师的需求和意见,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和意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儿童立场日益受到重视。
儿童立场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
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同时
也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落实儿童立场:
1)创设温馨、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习动机和兴
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2)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他们的实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更加主动
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3)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
力和实践能力。
4)建立交流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通过帮助
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自信心,使学生更加自主、自信地发展。
综上所述,从教师立场到儿童立场是一种进步,是教育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果。
儿童立
场的落实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以及管理和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进。
只有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并完善儿童立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
展铺平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教师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作者:张艺来源:《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19年第04期我园在建构与实施课程过程中,要求教师追随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予适宜的支持。
作为管理者,为了让教师始终坚持儿童立场,成为拥有“儿童视角”的教育者,我们进行了探索。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影活动“有趣的光和影”是各课程指导用书中的经典主题活动,也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的活动。
在审议主题活动计划时,教研组长发现有的班级上报的活动计划中有“有趣的影子”“影子从哪里来”“有趣的光斑”“影子和我”“影子变变变”等,但不知道教师是从孩子的哪些问题和需求出发安排的。
我和班级教师进行了交流,询问他们课程建构的思路。
他们认为“有趣的光和影”主题活动很经典,因此想到了直接借鉴。
确实,这一主题活动有许多教师熟悉的经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这让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其实,教师能借鉴一些经典活动案例是好事,但依然要从孩子的问题入手,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和兴趣点。
为此,我召开了年级组教师会议,组织平行班的教师一起讨论。
W老师认为:“既然有经典的活动,我们为什么还要重新建构呢?”X老师也说:“我们自己设计的课程肯定不如经典的课程。
”L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孩子的经验和兴趣点也不同,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肯定会出现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现象。
”但W老师说:“一方面,我们每天都和孩子在一起,挺了解他们的。
另一方面,我们选择经典活动时也都是建立在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基础上的。
”L老师则说:“活动开始之前如果能在孩子们自由观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建构主题网络,可能更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望。
”最后,大家决定还是先让孩子们自主地游戏,捕捉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再考虑如何借鉴经典活动,并适时生成一些探究活动。
“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玩影子游戏,那会不会成‘放羊’了呀?”有的教师还在犹疑。
教师们的疑惑、纠结体现了新旧理念的交织。
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决定给教师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发现。
于是,我跟教师们说:“我们无法确定主题走向时,可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或许就有方向了。
”于是,年级组的教师一起观察W老师班孩子们的自主游戏,发现孩子们的记录本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太阳照着我们就会有影子?为什么影子总和我们连在一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和影子分开?为什么我们在阳光下做不同的动作,影子也会有变化?为什么有的影子颜色深,有的影子颜色浅?没有太阳的时候会有影子吗?要怎么样才能让影子消失?年级组的教师们梳理发现孩子们的疑问主要集中在影子的产生、光的不同来源、影子和物体的关系、影子的变化等方面。
W老师说,通过观察,了解了孩子们希望探究什么,也明白了该如何借鉴经典活动中的相关內容,而不是照搬照抄。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师幼共同通过“找影子”游戏感知影子的产生条件;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有趣的影子”和户外游戏“踩影子”“藏影子”“画影子”“影子变变变”等体验“影子会变吗”(见图1);通过共同在班级里创设“烛光餐厅”“演皮影”“光影秀”“光影实验室”等区域活动,体验光影的艺术,还吸引了其他班级的孩子来参观和游戏。
在探究过程中,小宇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们动时,影子也会动,可为什么操场上不会动的大型玩具的影子也会移动呢?”真的是这样吗?于是,孩子们来到操场进行持续观察,还给大型玩具画影子。
从上午到下午,孩子们发现大型玩具的影子变化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孩子猜测是因为太阳的位置变了。
为了验证这个猜测,小辰说:“我们能不能回活动室做这个实验呢?”小霖说:“我们可以自己搭一个大型玩具。
”小辰说:“那用什么代替太阳呢?”小宇说:“除了太阳,还有什么东西也能照出影子?”“手电筒。
”“蜡烛。
”“台灯。
”孩子们纷纷想办法。
接着,大家开启了一场探索光源和玩具之间关系的游戏:用搭建的积木代替大型玩具,用孩子们认为合适的各种光源代替太阳,模仿太阳升起和下落,记录影子的变化。
大家发现真的是因为“太阳”位置的改变带来了影子的变化(见图2~5):光线从积木前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后面;光线从积木后面照过来,影子就在积木的前面;光线越强,影子的颜色越深,光线弱了,影子的颜色会变浅。
除此之外,孩子们还惊奇地发现:光源离物体越近,影子就越大,光源离物体越远,影子就越小……在对W老师班级光影主题活动的跟踪研讨中,教师们渐渐达成了共识:如果从孩子的实际认知冲突中生发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尽可能给孩子足够的体验时间、充足的讨论空间、充分的试误机会;教师基于孩子的问题开展课程活动,孩子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课程建设应立足本园、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追寻适宜的课程内容。
同时,我也发现,利用合适的时机组织教师开展同伴互助式研讨、跟班互动式研讨,不仅能拓宽教师的视野,减轻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而且能将个体的经验进行群体分享,解决教师们共同的问题,使课程研究的效益最大化。
长长的甘蔗探究活动在“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中,H老师班的孩子们对大棚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观察记录了种在大棚里的甘蔗发芽、长苗的过程,还对一节节甘蔗横着种在土里发芽的现象感到很好奇(见图6)。
然而,“植物过冬的秘密”主题活动结束了,新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一天,H老师跟我说:“我们班的孩子亲手种下这种甘蔗,对甘蔗的感情非同一般。
现在主题活动结束了,他们还时不时会去看甘蔗的长势,想继续探究甘蔗的生长过程。
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
但是新的主题活动已经开始了,甘蔗的生长周期又特别长,我应该支持孩子们去探究吗?”我想,H老师的问题是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值得大家探讨。
我便将这个问题发到幼儿园的教师群里,我相信集体的智慧会让个体增长智慧。
“H老师,你们班种甘蔗的活动很有意思,是难得的课程资源。
”小Z老师说。
X老师说:“是啊,继续探究下去一定很有价值。
”“H老师,有没有想过两个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过程中若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
”H老师的师傅C老师说。
H老师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萌发主动研究课程的意识非常好,同事们的支持也让H老师受到鼓舞,但由于没有相关经验,H老师还有一些顾虑。
我想,这时我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于是我对她说:“有这么多人支持你,你就大胆去做吧!甘蔗生长的时间跨度长,对甘蔗的观察、探究可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会和其他主题活动发生冲突的。
”我想起曾经研读过的《甘蔗有多高——幼儿测量概念的学习》和《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两本书。
前者记录了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后者探讨了如何根据孩子已有经验开展项目活动,支持孩子的深度学习。
我将这两本书推荐给了H老师,同时建议她可以投放一些相关的图书。
我们打算将甘蔗主题活动和其他主题活动同时进行,这是一个新的尝试,或许会带给孩子惊喜。
在年级组的课程分享会上,H老师经常会跟大家分享孩子们和甘蔗的故事。
孩子们一开始发现甘蔗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嫩芽,感觉和街上卖的甘蔗形象差太远了,不禁产生了疑问:到底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以后可以吃的甜甜的甘蔗呢?于是大家进行了猜测,对比网上寻找到的图片,才发现中间细细的茎以后就能变成甘蔗能吃的部分。
可是等了好几个星期也不见甘蔗变粗,于是孩子们隔三岔五地追问H老师:“甘蔗怎么这么细呀?什么时候才能吃呀?”H老师下载了甘蔗生长的萌芽期、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的图片,让孩子们了解只有到了成熟期才是甘蔗丰收的时候。
随着甘蔗渐渐长高,孩子们说:“甘蔗长到了我的胸前。
”“甘蔗长到了我的肩膀。
”“甘蔗长到了我的头顶。
”当甘蔗超过孩子们的身高时,孩子们找来了市尺、卷尺等工具测量甘蔗有多高(见图7~9)。
有的孩子用市尺以首尾相连的方法来量,每量一次便在甘蔗上做上记号;有的孩子直接用卷尺量,可是甘蔗比伸开的双臂还要长,孩子们想到了站到椅子上量或找同伴帮忙量;有的孩子用数学活动中学到的“自然测量”的方法找塑料棒、绳子来量……孩子们说:不管甘蔗长得多高,我们都有办法测量。
当甘蔗长到“伸长期”时,有一天,孩子们看到甘蔗叶子被园丁蒋爷爷剥下来丢弃了,不禁大呼:“植物没有叶子是要死掉的呀!为什么要把甘蔗的叶子剥下来呀?”通过与蒋爷爷的对话,孩子们这才知道甘蔗长到这个阶段需要剥掉一部分叶子,让甘蔗的茎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减轻病虫害藏身的危害,还可以提高甜度。
孩子们这才放心。
随着甘蔗的日渐“壮大”,甘蔗地可供孩子们行走的路越来越窄,但孩子们却越来越喜欢穿过这条路来观察甘蔗(见图10)。
有一天,豪豪路过的时候发现手臂被甘蔗叶子擦到了,有点红有点痛,于是他和几个同伴找来放大镜仔细研究,发现甘蔗叶子表面有很多细细密密的小刺(见图11)。
这天晚上,爸爸妈妈们陪伴孩子翻阅百科全书、上网搜索,共同寻找甘蔗叶子的秘密。
第二天回到幼儿园,大家进行分享,发现大自然中像甘蔗一样的叶子还有很多,教师还讲述了《鲁班造锯》的故事,大家知道了鲁班就是受到叶子的启发发明了锯子。
孩子们兴奋地说: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说不定也能做一个小小发明家。
在观察甘蔗时,孩子们发现它与种植园旁边的竹子挺像的,都是一节一节的。
竹子和甘蔗是好朋友吗?它们都是树吗?H老师把《最甜的甘蔗》《十万个为什么》等相关图书投放到了阅读区。
通过阅读,孩子们发现小狗也把甘蔗和竹子搞错了,看来甘蔗和竹子还真的挺像的呢。
通过观察比较,孩子们发现虽然它们都是一节一节的,但是甘蔗比幼儿园的竹子更粗、更软。
不料,这个结论马上遭到了有些孩子的反对,因为幼儿园的竹子细细的,但山上的竹子却很粗。
大家还发现:甘蔗的叶子长长的,会垂下来,而竹叶比甘蔗叶小多了;竹子是空心的,可以切开来烧竹筒饭、做笔筒等,幼儿园还有用竹子做的小玩具,可是甘蔗切开来是实心的,有很多水分,也不能做玩具。
孩子们翻看了图书区的《十万个为什么》之后明白了,原来它们都是禾本科植物,都跟草是亲戚,但不是树。
初冬,终于迎来了甘蔗的成熟期,甘蔗就要收获了。
孩子们戴上手套,在教师的帮助下拔起一根又一根甘蔗,一起扛回了班级(见图12~13)。
甘蔗的皮有点硬,而孩子正处在换牙期,很难直接品尝整根的甘蔗。
有教师犹豫地说:“要不让他们带回家吃吧?”我知道让孩子们带回家吃是最方便的,但是这样也会让孩子错过很多学习的机会。
于是,我启发教师们:“带回去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也是一种方法,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呢?”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有的教师联系水果店,有的教师发动家长借来甘蔗削皮机、甘蔗切割机、甘蔗榨汁机等。
甘蔗皮硬,削皮只能由成人操作。
而水果店里的切割机很大,也不适合孩子们操作,怎么办呢?种甘蔗的蒋爷爷组装了孩子能操作的甘蔗刀,只需一只手扶住甘蔗,一只手往下压刀柄就行了(见图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