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长征路雄奇壮丽七律诗——《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第一篇: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实录】一、导入,引出诗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师:你们了解长征吗?生:长征的路程非常的远,而且是很艰难的。

生:在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师: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来,一起齐读诗题。

生:《七律•长征》。

师:(出示:课文)毛泽东写下这首诗的第二天,他便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进行激情朗诵。

请听——(音乐起)朗诵。

师:想读读这首诗吗?二、初读,读顺诗文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136面,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来,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同桌听,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同桌互读)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啊!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生: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师:读得真准。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前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老师所作,在法律严密的律诗体裁中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阔和伟大。

该诗既有韵律美,又有象征意义。

在教学中,通过对诗歌语言、体裁结构、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和感悟。

下面是针对该诗教学的实录,供参考。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律诗体裁的基本原则和特点•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意义和象征意义•能够掌握诗歌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课堂以“我们研究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词”为话题,引入长征的话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历史中关于长征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长征的浓厚兴趣。

第二步:阅读诗歌教师逐句朗读整首《七律长征》。

要求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朗读语音和语调。

然后,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分析诗歌1.阐释律诗体裁,揭示《七律长征》的特点和规律。

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押韵、平仄和字数固定的诗歌形式。

教师可询问学生律诗有哪些特点和规律,通过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七律长征》的押韵和平仄等规律。

2.深度解读“赤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插霸主鞭。

”这两句话的意味。

这两句话是《七律长征》中最为蕴含战争的部分,也是很多人最为熟悉的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次地朗读和解读,尝试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述的人物形象、象征意义和历史事件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四步:历史背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主动搜索,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遵义会议的背景,红军西路军战士胡老爷子的故事,以及长征路程中的其他历史事件。

小结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感受到长征的艰辛、革命先辈们的勇气和坚定。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理解,这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品一首诗,读一个人——《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品一首诗,读一个人——《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评析

师:同学们好!请看屏幕。

认识这个人吗?生:毛泽东。

师:你们了解毛泽东吗?生:他是新中国的主席。

生:他带领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

师:是啊,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领袖。

同学们,声音可以传递情感。

(板书:声音)我们一起恭恭敬敬地呼唤他的名字!(师示范,字正腔圆,饱含深情)生:毛泽东。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写的———生:《长征》。

师:不对。

你们仔细看看题目。

生:《七律·长征》。

师:什么是七律?生:每一行都是七个字。

师:眼睛真亮。

这叫七言。

那么,“律”呢?古诗主要分两种。

有一种诗只有四句,例如我们熟悉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生接背诗句)师:这叫“绝句”。

另外一种由八句组成,每句的字数一样,并且中间四句两两对仗。

这种诗就叫“律诗”。

这首《长征》属于———生:律诗。

师:是的,这是律诗,每句七言,合称———生:七律。

师:真好!读诗,一个字也不能马虎。

请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个字,读通每一句。

(生自由读诗)师:看大家读得很认真,很好!谁来读?(生读诗)师:声音响亮,真好!这首诗里有些字是第一次出现,比如这个“逶迤”。

我们一起看拼音,读。

(生读)师:“逶迤”是什么意思?(生茫然)师:可见预习还要再认真些哦!现在,我们只好猜了。

你看这两个字,都是———生:走之底。

师:是啊,两个“走之底”。

走啊走,走啊走。

(板画长长的波浪线,以示曲折绵延)能猜出来吗?生:“逶迤”就是曲曲折折。

生:“逶迤”就是走了很远。

师:是啊,祖国的汉字最有智慧,它悄悄向我们传递了它的意义!你看,(呈现“逶迤山形图”)“逶迤”就是这样拐来拐去,曲曲折折,向远方绵延。

这里说的是什么“逶迤”?生:五岭逶迤。

师:既然五岭是逶迤的,那该怎么读?(生会意,读得绵长曲折)师:是啊,声音是可以表达意义的。

(出示“磅礴”)再看这个词———生:都是石字旁。

师:一下就发现了。

“磅礴”是什么意思?生:“磅礴”就是指山很雄伟,很高大。

师:是啊,这两个字不仅都是石字旁,笔画还特别多,磅字15笔,礴字21笔。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1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3、指导学生利用“解—连—增—理”的方法,结合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分小组完成诗意的理解;4、通过“观看视频、图片、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远征之难”与“红军不怕”,从而感受到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5、引导学生了解七律诗的特点,感受全诗的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之处;6、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正确读写“远征、磅礴”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2、体会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了解单元单元导读1、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首歌,“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光辉多么慈祥,把咱农奴的心儿照亮!”这首歌曲在赞颂谁?2、交流:对是毛泽东,你对毛泽东有哪些了解?请你,请你,对,毛泽东是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二、学习课题,了解七律特征,初步感受长征之难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思考通过课题你能知道什么?1)请你,真是善于学习的孩子,“七律”也是一种文体,它规定每行诗有七个字,全诗共八行。

这八行、四句有不同的称谓,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请同学们迅速做上笔记。

2)了解长征背景,初步感知情感那关于长征你们又有哪些了解?①请你,看来你已经认真预习了,从资料袋中我们知道长征“经过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

经过了这么多山山水水真可谓是——对“千山万水”(板书)②毛泽东在诗中也为我们选择了几处山水来写了,用横线画出你找到的山水的名称。

来我们一起读出看来,五岭、乌蒙山、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③同学们,1934年,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他们被迫实行大转移,天上每日有十几架战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十几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咱们的红军战士迈开两只脚便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长征!请你,对,难!用一句话说说你对红军的印象!对,是勇敢,是了不起!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引言《七律长征》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长征题材的七律诗。

该诗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和英勇,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的坚定信仰。

本篇实录将介绍使用《七律长征》进行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一、教学背景分析《七律长征》是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之一,学生对长征历史和相关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七律长征》的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知识和创作背景;2.理解《七律长征》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幅描述长征场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相关的知识,铺垫《七律长征》的教学。

2. 课文解读首先,请学生阅读《七律长征》诗的全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诗的结构和节奏感。

然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3. 背景介绍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即,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寻找革命出路和艰难抵抗敌人而进行的长距离跋涉。

4. 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对《七律长征》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对表达的效果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和顽强?•诗中的主题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诗中的主题的?5. 朗诵和欣赏在诗歌分析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诵。

让学生学习背诵诗歌,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参与度。

6. 创作小练习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诗歌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要求学生以《七律长征》为灵感,创作一首诗歌,表达对逆境中顽强拼搏的敬意。

四、教学评价通过参与诗歌分析、朗诵和创作等活动,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可以进行诗歌分析的答辩和创作作品的评比,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精选12篇)《七律长征》篇1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自制长征路线图。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

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

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以前,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也读过一些,谁能说说?生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

生2:《金色的鱼钩》。

生3:《丰碑》。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家有信心学好吗?生:有!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二)、资料展示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

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生2: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生3: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

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师:你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许许多多座山,渡过了许许多多条河,走过了许许多多个省市,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谢谢你!谁能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个省?生4: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观评课记录及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充分体现出现代语文的教学方法,以读代讲。

3.在理解诗歌情感方面教师运用其良好的朗诵水平,让学生在听觉上受到冲击。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4.教学设计中处处围绕毛泽东及其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设计,结合学生自身生活,领会长征精神。

5.整堂课的设计学习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6.建议:课前要让学生阅读部分长征的故事以便于快速进入诗歌中。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激情导入让学生第一时间进入到诗歌中,开始学生就带着崇敬之情来学习这首诗。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形式朗读、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山脉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己,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看着画面配着音乐(教师范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培养了阅读诗歌的能力O不足之处:朗读的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细化设计,课堂上稍微显出有点过于活跃,教师控制起来稍显吃力。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与评析


匠亘堑虱圄衄
案 赀析一
师 :面 对 千 山 万 水 、千 难 万 阻 ,红 军 却 等 闲视 之 。 “不怕”“只 等 闲”把 一 个 个顶 天立地 的红军 形 象展现 在 了我们 面前 。
【评析 】执教 老师紧扣诗眼“难”,借助信 息技术 中 的 “资 料 袋 ”,运 用 想 象 、对 比等 方 法 ,引导 学 生体 会 红 军战 士 不 怕 困难 、勇敢 顽 强 的革 命 英雄 主 义和 革命 乐 观 主 义精 神 ,同时抓住 重点词语 ,引导学 生与文本 对话 。
(一 )整体 感知课 文 内容 师 :对 于 红 军长 征历 经 万水 千 山的故事 ,毛 泽东 大 笔 一挥 ,把 它 变 成 了3句诗 ,5幅 画 。哪 位 同 学读 懂 了 诗 歌 ,能 给这 5幅 画配 上对 应 的诗 句吗 ?(课件 出示 5幅 图画 以及相 应 的诗 句 ) (二 )小组合 作 学 习 ,汇报 交流 师 :课 前 ,老 师要 求 大家 分小 组 收集 整理 与课 文相 关 的信 息 。现 在 ,老 师给 大 家 1分 钟 时间 ,各 小组 成 员 讨论 商量后 再 汇报你 们 的 学 习成果 。 1.五 岭逶 迤腾 细 浪 ,乌蒙 磅礴 走泥 丸 生(代表 ):乌蒙山区群 山起伏 ,人烟稀少。红军走 过 乌 蒙 山时 ,不仅 要面 对敌 人 的追赶 ,还 要 面对 恶劣 的 环境 ,但他们还是克服 了重重困难 ,走过 了乌蒙山。 师 :谢 谢 这 个 小 组 成 员 的 汇报 。 我 们 来 看看 伟 人 毛 泽东 是 怎样描 述 的?(课 件 出示诗 句和 2幅 图 画 ) 师:要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领会诗歌 的内涵 ,你有 什 么好 方法 ? 生 l:抓 住 关键 词。 生 2:用 想 象 的方法 。 生 3:联 系上 下 文理 解。

七律长征听课记录及评析

七律长征听课记录及评析


5七律.长征
五岭→腾
千山乌蒙→走
岷山→喜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金沙→暖
万水
大渡→寒)
过渡: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呢?让我们深入学习,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出示学习提示。
(1)朗读全诗,想一想: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成果。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大渡"是"万水"的代表,从"暖"和"寒"字可以体会出不同的情感。"暖"字表达了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泸定桥横空高悬于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怕牺牲,终于夺下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颈联的思想感情。
听课议课表
班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七律.长征
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老师
教学过程
评教意见
一、烘托氛围,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2.欣赏《七律·长征》。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诵《七律·长征》,边读边思考:全诗是围绕哪两句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此环节课堂情感氛围浓厚,课堂情感达到高潮,学生能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感受红军历经艰险取得胜利的喜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很好。

窦桂梅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引言在文学创作中,运用七律这种特定的诗体形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已成为一种传统。

本文将通过对窦桂梅的《七律长征》课堂实录进行分析,从中观察到诗人运用鲜明的笔触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来表达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与感慨。

课堂实录分析1. 第一节课课堂开始时,窦桂梅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目的。

她解释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勇敢精神和艰辛奋斗的历程。

通过创作这首诗,她希望让学生们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并激发他们对于革命历史的热爱与探索。

2. 第二节课在第二节课中,窦桂梅带领学生们逐行解读《七律长征》。

她首先强调了诗中使用的一些关键词语,如“红军”、“万水千山”、“勇往直前”等,这些词语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窦桂梅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这些词语感受到长征中的艰苦与坚韧,并从中汲取力量。

3. 第三节课第三节课中,窦桂梅转入诗歌的形式与语言的讲解。

她指出,七律这种形式的诗歌需要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而《七律长征》中的押韵和平仄处理正是窦桂梅在创作过程中细心思考和调整的结果。

她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也加强对于韵律和押韵的理解。

4. 第四节课最后一节课中,窦桂梅邀请了一位长者来到课堂,他是一位亲历了长征的老人。

窦桂梅希望通过老人的亲身经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的艰辛和伟大。

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学生们深感长征之不易,纷纷表示对于长征精神的敬佩和感激。

总结通过对于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窦桂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们解读诗歌,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并与实际亲历者交流,使学生们对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诗歌的形式,窦桂梅将对长征的思考和感慨融入其中,以激励学生们积极向前、勇往直前。

注:本文以Markdown格式输出,不含图片和网址。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实录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陈梅师:上课生:起立、敬礼!师:同学,你好!生:老师,你好!师:同学,你真精神!生:老师,你真精神!师:同学,加油!生:老师,加油!师:请坐下!同学们,1934年,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他们既要反击敌人的围追堵截,又要战胜自然环境的险恶。

腾跃五岭、疾跨乌蒙,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历尽千难万险。

就在长征即将胜利的时候,毛主席满怀喜悦,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一首气壮山河、慷慨激昂的壮丽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生:读《七律·长征》两遍。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找一个同学起来读读阅读要求。

生:读阅读提示。

师:开始朗读,时间三分钟。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抽一个同学起来示范朗读一下。

生:示范读。

师:读得很流利,对照阅读要求,谁来评价一下。

生:字音准确,节奏感强。

师:那里觉得他有不足的地方吗?生:情感不高昂,很平缓。

师:就是情感还不到位,是吗?生:对!师:我想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克服这个缺点,把这首诗读得很好。

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红军的英雄品质和诗人的伟大情怀。

先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诗歌。

师:字间准确,节奏感强,而且还在努力表现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真不错!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有这三大特点,请同学们小声读一读。

生:小声读七言律诗的特点。

师:好了,刚才我们了解了它的特点,现在让我们按要求来操作。

谁来读一读要求。

生:一人读要求。

师:好,同学们开始动笔吧!生:按要求勾画。

师:老师刚才走了走,看了看,发现同学们完成得很不错。

好,现在老师找同学起来说说你圈了哪些字,拼一拼,看看它们押的什么韵。

生:我圈的是“闲、丸、寒和颜”,它们押的是“an”韵。

师:请同学们读出用了对仗的句子。

生:齐读“五岭……铁索寒。

”师:同学们真能干。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实录一、背景《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创作的一首长诗,共计七律,用来描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这首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被广泛传播和推崇。

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能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内涵。

2.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掌握《七律·长征》的诗歌艺术。

3. 教学过程3.1. 课前预习在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创作思想,细致品味诗歌的意象和诗句。

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展示自己的理解,为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3.2. 教师讲解在课堂上,老师首先简要讲述《七律·长征》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创作思想,重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讲解和比较,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诗句,帮助学生认识到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3.3. 学生讨论在教师讲解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探讨《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启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和思考。

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有共情,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欣赏文学作品。

3.4. 合作学习在讨论的基础上,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解析和欣赏诗歌。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深入学习理解《七律·长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掌握诗歌中的艺术特点和精神内涵。

同时,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增强了文学欣赏的能力和情感体验的能力,提升了文化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和课后反思在线《七律·长征》课后反思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忆了长征的艰巨历程,歌颂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第一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然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行红军长征成功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舞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观赏,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

如此,关于明白得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诵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切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示的丰硕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拍美,慢慢培育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明白得体会,读出自身的感受: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彭湃走泥丸。

”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碰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彭湃的乌蒙”什么缘故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滔滔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诗作者成心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示红军勇于鄙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学生明白取得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诵:如何读出红军的红军勇于鄙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如此学生在明白得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情感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协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情感: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身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专门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咱们一路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破釜沉舟、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那时能够读出自身的感受。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第一篇:《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评课稿《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

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

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

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

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关漫道长征路雄奇壮丽七律诗——《七律·长征》课堂实录及评析作者:岳怡王林波来源:《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7年第10期一预习分享,把握学情1.分享预习成果。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主席在红军长征胜利后所作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请拿出课前预习单,大家先来分享课前预习成果。

这组词语谁会读了?(出示)五岭乌蒙岷山(指名读)师:这组词语有个共同点,谁发现了?生:都是写山的。

师:你有一双慧眼。

对,它们都是长征途中的大山。

这些山都是什么样的山?第二组词语,谁会读?(出示)逶迤磅礴(生读)师:这两个词都在写山,却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呢?生:逶迤是指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课前查了字典。

师:真是个好习惯.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生:(异口同声)五岭。

师:磅礴又是什么样子的?生:大概是气势雄伟的意思吧。

师:(点头)你看,“磅礴”二字是什么偏旁?生:石字旁。

师:你想想这会是什么样的山?生:石头多,山陡峭,险峻。

师:(握手示意生坐下)你们看,中国的汉字非常有趣,我们有时候通过偏旁部首也能揣摩出词语的意思。

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生:(异口同声)乌蒙。

师:乌蒙山平均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4000多米,真可谓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2.浅谈微课收获。

师:老师课前发给同学们的《长征》微课看了吗?谁看懂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生举手示意)师:谁还读过长征途中的其他故事?生:我读过《金色的鱼钩》。

师:这是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还有吗?生:我读过《倔强的小红军》。

师:这是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同学们的预习做得很好,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特别辛苦。

师:是啊,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

生:很艰难,不容易。

师:没错,那真是超乎寻常的艰难。

在毛主席的眼里,长征是怎样的呢?我们往下学习。

二练读诗文,感受诗韵师:《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一共有八行,一行七个字,所以简称七律。

每两行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拿到一首诗,先要做什么?生:读。

师: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任务。

(黑板右侧板书“读诗文”)请大家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诗)师:谁会读了?(指名读)发音很标准,每个字都读对了。

谁还能读?(再指名读)读出了诗的节奏,这是七言律诗的第一个特点:节奏美。

(黑板左侧板书“节奏美”)大家一起读整首诗,感受七言律诗的节奏美。

(生齐读)师:同学们之所以读得这样朗朗上口,是因为诗文中藏着一个秘密。

(出示整首诗)仔细看,这秘密是什么呢?生:每一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不过不是每一行哦。

创作七言律诗是有规定的,一般来说,诗中的第二、四、六、八行要押韵,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这是七言律诗的第二个特点:韵律美。

(黑板左侧板书“韵律美”)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首诗和谐的韵律美和鲜明的节奏美,诗读到这里可以了吗?生:(齐)不可以。

师:那还得学习什么呢?生:还得知道诗意。

三语言实践,积累经验1.合作解读诗意。

师:解诗意是今天的第二个学习任务。

(黑板右侧板书“解诗意”)这个学习任务请同桌两人借助课中学习单合作完成。

(生按照学习单上的引导合作学习)2.以学定教,点拨引导。

师:刚才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在首联诗后都打了“、/”,表示都会了,是吗?生:(齐)会了。

师:真的吗?我可有一双会辨别的耳朵哦,只要一听朗读我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

(指名读首联诗句)师:我听到你强调了“不怕”二字,是想告诉大家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吗?(生点头)(再指名读首联诗句)师:“只等闲”你读得轻了些,是想表达红军战士把这些困难都不放在眼里,藐视困难吗?(生点头)两位同学带着各自的理解都读得很好。

下面大家一起读首联诗句。

(生齐读)师:我看到有些同学的学习单颔联诗后有了小问号,先说说疑问在哪儿?生:我不明白“腾细浪”和“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有哪位同学可以解答?生:我觉得“腾细浪”就是翻腾的小浪花的意思。

生:我觉得“泥丸”就是用泥巴做的小圆球,但是我不知道“走”是什么意思?师:小泥丸在地上会怎么动呢?生:滚动。

师:那你猜猜“走”会是什么意思?生:是滚动的意思。

师:同学们,在毛主席的眼里那绵延千里的五岭就像什么?生:细小的波浪。

师:那高大险峻的乌蒙就像什么?生:滚动的小泥丸。

师:诗人这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比喻带给你什么感受?生: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生:不怕困难,很乐观。

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这就是乐观,你说得很准确。

你能读出这样不怕困难和乐观的态度吗?生:能。

(生读)师:我们换一种读诗的方式来读读,看看这样读你会发现诗人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老师读上联中的字或词,你们用下联中的字或词来对,就像对对子那样。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生:一些字或词都对应。

生: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师:同学们真厉害!律诗规定这一联诗句在用词上要一一对应,就像这首诗,用词非常工整。

这就是七言律诗的第三个特点:对仗美。

(黑板左侧板书“对仗美”)在下面的诗句中,同学们还能感受到这种对仗美。

我们接着读诗。

我刚才看到颈联中的小问号最多,谁来说说你的疑问?生: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用“暖”和“寒”。

师: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要想读懂“暖”字的含义,请你结合课前预习单上《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想一想。

生:我知道了,红军渡金沙江的时候,没有费一枪一弹就过去了,所以用“暖”字。

师:你理解得真好!“暖”是胜利的喜悦,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同样是一场战斗,同样取得了胜利,带给人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不知大渡桥上的铁索为何而寒?听,夺桥的军号已经吹响了。

(播放视频《飞夺泸定桥》)生:那场战斗牺牲了很多红军战士,所以让人觉得心里很寒。

师:那的确是一场恶战。

生: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在夺桥,而且那座桥只有几根铁链,所以让人觉得寒。

师:是啊,那是一场亡命的铁血之战。

谁能读懂这大渡桥上铁索的冰凉?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 师:我们都能读懂,那是一根根衔接紧密的英勇与无畏的铁索。

(生齐读)谁能读懂红军战士的英勇与顽强?(生齐读)我们都能读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给人民打开一条走向幸福的通途。

(生齐读)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一起读。

(生齐读)自然条件是艰险的,其间的战斗是惨烈的,但是红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接着读诗句。

哪个字或词是当时红军战士心情的写照?生:我觉得是“喜”。

生:我认为是“笑开颜”。

师: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非同一般,他们为何而喜?为何笑开颜?生:因为马上就要胜利了。

生:因为他们根本不怕困难。

生:就像首联说的,在红军战士的眼里那些困难都是等闲小事。

师:所谓“诗言志,诗传情”,请大家仔细品读,想一想这首诗在赞扬谁,赞扬他们怎样的精神。

(生自读诗歌,自主感悟)师:谁来谈谈?生:我觉得是在赞扬红军战士。

师:(板书“红军”)你认为赞扬了红军怎样的精神?生:不怕困难。

(生板书“不怕难”)师: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首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不怕难”“只等闲”。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赞扬了红军战士乐观的精神。

师:你是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颔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腾细浪”“走泥丸”。

(生板书“乐观”)师:还有谁想说?生:我觉得赞扬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

师:你从哪一联诗句中体会到的?生:颈联。

师:哪个字或词最能表达这种诗情?生: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板书“英勇”“无畏”)师:通过读诗文,我们读出了毛主席对红军战士的赞扬和歌颂,那诗文中有没有提到一个红军战士?生:没有。

师:五岭空自逶迤,乌蒙空自磅礴.金沙空自暖,大渡空自寒,空无一人。

为什么?因为红军的铁骑早已翻越千山万水,早已跨越千难万险,从容而过了。

仔细听,看老师是怎么抓住最能表达诗情的字来诵读的。

(师配乐范读)师:大家想不想配乐读诗?谁来试试?(指名读)师:读得大气磅礴!(指名读)师:大家的掌声就是对你最大的赞扬。

一起读。

(生齐读)师:毛主席正是以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和百战沙场的伟人胸襟成就了这五十六字的千古绝唱。

同学们读毛主席的诗有什么感受?生:这首诗读起来语调高昂。

生:这首诗让人感觉很大气磅礴。

师:的确是这样,诗如其人。

想不想再读读毛主席其他的诗词?四以诗带诗,拓展积累师:开课时我们说毛主席是一位独领风骚的诗人,有这些诗句为证——(出示毛主席的其他诗词,生读、感悟毛泽东诗词的风格魅力)师:我们说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有这些诗句为证——生:今日长缨(ying)在手,何时缚(fu)住苍龙。

——《清平乐·六盘山》师:我们说毛主席不仅有伟人的胸襟,也有凡人的情怀,有这些诗句为证——生: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采桑子·重阳》师:我们说,毛主席是豪迈的政治家,是伟大的人民领袖,有这些诗句为证一生:……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出示作业)1.读诗走近伟人,背诗积累语言,完成课后学习单。

2.歌颂长征,缅怀先烈——写一段感悟:作一首小诗;办一份小报。

(任选)师: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这两项作业。

下课!评析:诗词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潜心学习,有所发现;需要关注语言文字,体会表达的妙处。

细细品味岳怡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我们能够得到如下启示。

《七律·长征》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律古体诗。

这首诗与学生以往学习的古诗不同,到底有哪些不同呢?岳怡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比较,在比较中有所发现。

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岳老师引导学生继续发现,很快学生就明白了押韵的作用,并且知道了七言律诗的第二、四、六、八行是要押韵的,第一行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这些发现都是非常宝贵的,是这一课教学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体性知识,是古诗词这一类文体的独特属性。

这节课上,岳怡老师的教学非常扎实,在进行生字词教学时,她将重要词语分组呈现,每一组词语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比如“磅礴?一词的教学,岳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字形,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初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设计非常巧妙。

细细品读语言文字,我们会发现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独特的表达秘妙,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工整的对仗就非常值得品味学习。

教学中,岳老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表达特点,并且带着学生去发现;当学生有所发现后,她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对仗美,感受这首诗语言文字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