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风俗与习惯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
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历史变迁与独特习俗】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白族的历史变迁与其独特的习俗息息相关,本文将从历史变迁和习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现白族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白族的历史变迁白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经过漫长的发展,白族在云南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中,白族也屡受波及。
1. 古代战争对白族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的战乱时期,白族作为边疆民族,饱受侵略和战争的困扰。
特别是在南诏国的建立和灭亡的过程中,白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诏国是白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其成立于公元738年,占据了云南和贵州的大片土地。
然而,不久后,南诏国就被唐朝征服,白族也逐渐融入大唐文化中。
2. 边疆地区的辗转移民因为云南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白族也受到了来自其他民族的影响。
在历史上,有许多其他民族选择迁徙到云南地区,其中就包括白族。
这些移民对于白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导致了白族历史上的一些变化。
二、白族的独特习俗除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白族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1. 萨娜舞萨娜舞是白族传统舞蹈的代表,被誉为“舞蹈中的白族”。
萨娜舞融合了白族的民族舞蹈和歌唱艺术,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表达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每年的白族三月三的节日,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萨娜舞表演,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白族文化的魅力。
2. 泼水节白族的泼水节是中国最具盛名的民族节日之一。
每年四月中旬,白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举行盛大的泼水活动,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手持盛水的容器,相互泼水,并进行各种游戏和表演,以祈愿幸福和吉祥。
3. 糍粑糍粑是白族传统的食物之一,也是白族宴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糍粑由糯米制成,外形呈圆锥状,口感软糯甜美。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传统节日包括:
1. 盂兰节:5月5日盂兰节,这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而且,盂兰节也被称为白族的新年,人们会互送礼物,金箔,然后在家里舞龙灯,祭拜古祖,欢庆新春。
2. 农历十月黑节:这是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古老的年节”。
在这一天,白族人会参加庆典宴会,聚餐,唱歌,跳舞,然后祭拜祖先,献上祈祷和祭品。
3. 踩火节:这是白族中最神秘的传统节日,它通常在元宵节前后举行。
在这一天,白族的小伙子们会身着传统的服饰,在一个指定的场地,穿过被踩火的圈钻,把他们手持的、烧着的荧光棒穿过火圈,以表达尊重祖先,求得祖先的祝福。
白族节日习俗
白族节日习俗白族主要的分布在云南,你知道他们的节日习俗是什么吗?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白族节日习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白族节日习俗:青苗会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一带白族民间节日。
青苗会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举行。
当地白族村寨建有不少五谷庙,有的一村一庙,有的数村一庙,这一天,人们以村为单位在五谷庙中集体祭祀“青苗太子”。
届时,集体杀一口猪。
早饭后各家代表到指定的山上种松籽,然后由庙会分给各家用纸做的五色青苗幡一支,插到自己的田边,以祈青苗苗壮、当年获得丰收。
白族节日习俗:火把节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举行,是白族人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的风俗习惯这天,每个村寨都要竖立高大火把,各家立起小火把。
夜幕降临,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犹如千万条火龙在漫山遍野奔驰,人们游行田间,捕虫灭害。
刚生婴儿的家庭,在大火把下请乡亲们喝“喜酒”,祝贺母子平安。
白族节日习俗:三月三三月三是白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三月由寨老择吉日举行。
三月正值耕种季节,人们盼望当年庄稼从种到收一切顺利,故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庄稼神。
白族节日习俗:抢头水大年三十,是大理白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抢头水”的佳节。
夜幕降临的时候,姑娘小伙子个个忙着梳妆打扮。
他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手上拎着一串鞭炮,肩上挑着一担水桶,笑逐颜开地行进在村头巷尾,来到水井边。
到了午夜零时,只听鞭炮齐鸣,只见大家争先恐后的“抢头水”。
每家每户把“抢”来的“头水”挑回家去后,便用它赶做汤丸、面条等食物,煮好后装在碗里或盘里,恭恭敬敬地挨家挨户送到老年人手里,祝贺老人新年快乐,幸福健康。
老人收下礼物后,在还碗盘时,在碗盘中放几分钱,以示压岁。
祝年轻的一代健康成长,美好幸福……“抢头水”活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敬老爱幼的民族传统。
白族节日习俗:树花会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
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
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
白族简单风俗节日常识
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地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地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地传统饮茶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服饰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饰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出门时,常背挂包,有地还佩挂长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地包头.在白族姑娘地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地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解释:白族少女地帽子,垂下地惠子是下关地风;艳丽地花饰是上关地花,帽顶地洁白是苍山雪,弯弯地造型是洱海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民族民居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地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地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地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地地方常连在一起.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代表————严家大院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地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地大门,是“三坊一照壁”地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地又一个“四合五天井”地大院,最深地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地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地洗涤,红色地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地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地风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白族节日介绍洱海开海节洱海开海节,白族渔文化地盛大再现.大理洱海在每年地月开始到月实施半年地禁渔期,只有到开海节那天,渔民们才能下海捕鱼.因此,虽然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节日很多,可是对于洱海边地渔民们来说,开海节才是最隆重地节日.在年地白族古渔村双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地日夜相传,人们以为一直是海神地护佑,与闽台一带人们奉妈祖为海中保护神一样,大理洱海地人们则以双廊镇红山本主庙中地洱海景帝为海中保护神,每年地开海节就在这座本主庙前举行.而在年月洱海开海节也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当天,都要举行盛大地开幕式和古老地祭海仪式.祭海仪式分为迎南诏海神、进献祭品、海神巡海、洱海放生、划船比赛几部分.求地是风调雨顺、鱼虾多多、国泰民安.在本主庙前地诵经台上,每年都会有百名白族莲池会地素斋老人安坐当中,手持法器诵经祈福.而按民间习俗,在击鼓、鸣号三声后,广场中央由一位德高望重地白族老者上场高呼:“上祭品”,在吹打乐和诵经声中,数十对白族青年男女手捧香火、鸡、鱼等祭品,分几组庄重地献上祭台.随后,白族老者宣读祭文,宣读完毕将祭文焚烧,向天祈福.老者高呼接本主巡海,白族青年恭敬地将祭台上方地本主塑像抬到海边登上船.之后老者带领前来观光地游客三叩首,祈求白族人民风调雨顺,生活幸福. 随着一声“开海啦!”,数百条渔船挂着风帆,摇着双橹同时出发,冲向碧海蓝天中.标志着正式开海,也是开海仪式地结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开海仪式结束后,洱海地百里水天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地时刻,随着震耳欲聋地礼炮声响起,驾船冲出去渔民们用各种传统地方式进行捕鱼,有地放出鱼鹰,有地向水中撒下丝网,有地在水中放下鱼罩……白族传统地各种渔业技能在此亮相.在整齐有力地鼓声中,洱海湖面上还举行激烈地赛龙舟、白族对歌,湖岸上舞龙舞狮、白族大本曲弹唱、织网、放生、空手捉鱼等活动也纷纷登场,和洱海中地渔船共同构成一幅喜庆、自然和谐地画面,展示洱海渔文化地千年魅力,同时也表达洱海渔民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美好愿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节“本主”崇拜,在白族地区极为普遍.大理一带,几乎每个白族村寨都供奉“本主”,作为村社地保护神.被奉为本主节“本主”地有神佛、菩萨、龙王、君主、将军,各类神灵和民间传说中地英雄好汉等.“本主”节无统一节期,主要以“本主” 地诞辰、忌日或其他纪念性日期为祭会日期,并由此发展衍化为地区性节日.由于大理地区本主众多(主要者即有一百多种),“本主”节也名目繁杂,日期不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主是大理地区白族特有地宗教信仰,大理白族本主意即“本境福主”,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地保护神.大理白族本主节祭祀时要杀猪、宰羊,前去念经祭.大理白族信奉地本主名目繁杂,有传说中地神,也有历代地统治者,还有忠臣、孝子、烈女节妇及少量地自然神等.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地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每个村几乎都建有本主庙,大理白族本主庙内供奉着木雕或泥塑地本主像,每逢大理本主地诞辰,为祭祀大理白族本主地盛大节日.本主节有一套基本固定地程序、即请神,迎神、祭神、娱神,本主回归本主庙.平时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这样伴之悦耳动听地洞经音乐和各种民间歌舞表演,便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地本主文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地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地大火把.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地升斗,意为连升三级.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地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跑马地有大人、有小孩.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不跑马地,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地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在全村地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地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几个勇敢矫健地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地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当火把上悬挂升斗地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地升斗.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地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地升斗即由抢得升斗地人备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高潮是耍火把.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发出耀眼地火光,发出“轰”地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地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火把节地尾声还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地火柴棍堆成一堆堆地篝火.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
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什么白族热情好客。
白族人民性格外向,热情往往溢于言表。
那么,白族的节日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白族春节春节是白族的传统节日,白族人民非常重视过春节,一般节期五天左右。
当忙完秋冬劳作之后,人们便开始筹备年货,缝制节日的衣服,制作节日的食品。
春节之前在外地谋生的人都要赶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团圆,过春节。
年前的最后几天,家家户户打扫卫生,张贴对联年画,初一早上,人人肃穆庄严。
这天禁止动用刀、剪、斧等铁器,鸡未鸣时便放鞭炮、开门、挑新水,献祭天地堂时都要放炮。
初一日,早饭一律吃素,除未婚女孩外,一律不出门穿巷和拜年。
还要在家畜头上贴红纸。
初二日,一般吃咸味饵撰丝,手艺高的主妇,还要用瘦肉丝炒腌菜、煎鸡蛋丝、香肠片、葱花节等拼出牡丹花菜。
这天的饭菜要送敬家族长辈。
早饭后父母带领子女去拜年,受拜者要给晚辈压岁钱。
初三到初五,人们走亲访友,互相祝贺新年快乐。
青年男女则自由相约玩耍和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整个节期,人们必须讲文明礼貌、不得粗俗。
朝山会朝山会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地区重要的佛教节日。
鸡足山是佛教名山,与峨媚、五台、普陀、九华齐名。
传说鸡足山是释迎牟尼涅磐后,其大弟子迩叶尊者守衣人定,等待弥勒佛下界之处。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为朝山会。
虽是初春,但鸡足山上已是山花烂漫,春意浓浓。
朝山期间,游人和朝拜者络绎不绝,到处欢歌笑语、热闹非常。
朝山者每个寺院都要到达,给佛像敬香供果,向寺主捐献功德,以作寺院维修之用。
游山朝拜者最后要到鸡足山顶峰—金顶观看日出,尤其是正月十五日凌晨观日出者,更是人山人海。
极目千里,但见春和景明,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春节前结婚的白族新人,也成双成对来朝山还愿,析求,情甜蜜。
弥渡密祉花灯会白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弥渡古称白崖,是古代白子国的发祥地。
它是白族地区的鱼米之乡,弥渡又是花灯的热土,数百年来花灯盛行,在云南省内远近知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
那么白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白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曾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
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
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
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
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
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白族的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篇2白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祖国的文明作出贡献。
白族的生活习俗
白族的生活习俗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市,以及四川、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包括婚嫁习俗、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
1.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礼是非常庄重而盛大的活动。
一般情况下,婚礼活动要持续3至5天。
在传统婚礼中,新郎要穿上白色长袍,新娘要穿上彩色喜服,并佩戴鲜花和饰物。
在婚礼现场,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如舞蹈、演唱等。
此外,还要准备丰盛的酒席,亲朋好友们举杯祝福。
白族人认为婚礼是两个家庭的重要联系,因此对待婚礼非常重视。
2. 节日庆祝白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
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这一天白族人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白族服装,举行传统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还会进行划船竞赛等传统游戏。
此外,在三月三这一天,白族人还会互相拜访亲友,并举行祭祖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
除了三月三,白族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
像是泼水节(白族的水灵节)、火把节、尚尼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庆祝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加了解和感受到白族的文化。
3. 饮食习惯白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常食用玉米和红薯。
白族的经典美食有过桥米线、花饼、腊排骨等。
过桥米线是大理地区著名的特色菜肴,主要由米线、肉片、青菜等配料构成,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口感而闻名。
此外,白族人在饮食上还有一种叫做“送糕”的习俗。
送糕是送礼的一种方式,也是重要的应酬手段之一。
过程中,人们会用糕点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和祝福。
总结白族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从婚嫁习俗到节日庆祝、饮食习惯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白族人对于家庭、友情和祖先的重视。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承了数百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白族礼仪风俗(精编版)
白族礼仪风俗白族是云南大理特有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主要分布于云南各地。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白族礼仪风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白族礼仪风俗白族的风俗白族民间习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平坝地区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养子为主。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的风俗白族婚俗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风俗白族食俗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
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
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
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
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白族风俗简单介绍
白族风俗简单介绍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临沧地区。
白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其中风俗习惯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白族风俗为主题,介绍一些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惯和独特风情。
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喜欢和朋友邻居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快乐。
在白族村落中,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叫做“三道茶”。
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先上一杯苦茶,以表示尊重和礼貌。
然后再上一杯甜茶,象征着友好和欢迎。
最后,主人会再上一杯花茶,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祝愿。
通过这种传统的待客之道,白族人民展示了他们热情好客的品质,也传递了友谊和祝福的美好心愿。
白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和音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族的“三弦”音乐和“大花脚”舞蹈。
三弦是白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它有三根弦,演奏时手指扫弦,音色悠扬动听。
大花脚是白族人民喜庆时舞蹈的代表,男女舞者手牵手,脚步轻盈跳跃,舞姿翩翩起舞,给人一种欢乐祥和的感觉。
白族的音乐和舞蹈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生活中欢乐和庆祝的重要方式。
在白族的婚礼仪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抢媳妇”。
在新娘出嫁的时候,新郎的亲朋好友会一起前往新娘家中,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抢走”新娘,然后载着新娘返回新郎家。
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环节,如拦路的“门神”、争抢新娘的“争艳”等。
这种传统习俗不仅增添了婚礼的喜庆氛围,也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爱情的祝福和对新娘的关爱。
在白族的饮食习惯中,米饭是主食,白族人民喜欢用大米制作各种米饭。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白族的“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传统名吃,也是白族人民最喜欢的美食之一。
白族人民制作过桥米线的过程非常讲究,将鲜嫩的米线放入热汤中煮熟,再加入各种鲜美的配料,如鸡蛋、豆腐、肉片等。
白族人民将过桥米线视为对亲朋好友的款待和关爱,也是白族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以上介绍的风俗习惯,白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白族的年俗、节日习俗等。
白族的节日风俗
白族的节日风俗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独特的节日风俗。
白族的重要节日有端午节、三月三节、七月初七和中秋节等。
1. 端午节:端午节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新衣服、吃粽子、插茱萸、打麻将,还会在家里悬挂艾叶或艾花来拜祭祖先。
2. 三月三节:三月三节是白族第二大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制作早饭,把芝麻糊装在竹筒里,然后拜祭祖先。
3. 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白族的第三大节日,七月初七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大多数人会穿上新衣服,去敬神祭祀,还会唱团歌、舞团舞,祭祖及祭祖灵。
4. 中秋节:中秋节是白族第四大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月饼、赏月、诵读古诗,也会观看花灯、庆祝祖先、歌舞表演等活动。
白族的禁忌习俗
汇 报 人 :
XX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壹
贰
叁
肆
伍
白族起源于古代羌族,后来与南诏、大理国等地方政权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文化的民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怒江州等地,是云南省内人口较多的民族 之一。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时也有自己的文字,文字多用于书写 历史、文学和宗教经典。
添加标题
白族的节庆活动:白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不仅是白族人团聚 和娱乐的时刻,也是传承白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添加标题
白族的饮食文化:白族人的饮食文化非常独特,他们喜欢吃酸、辣、甜的食物,如酸菜鱼、辣椒炒肉、 糖醋排骨等。这些食物不仅是白族人的美味佳肴,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民族认同感:白族禁忌习俗作为白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当地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遵守。这些 习俗不仅让人们感受到白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还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促进旅游发展:白族禁忌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些习俗不仅 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还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支持。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的私人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在交流中,避免涉及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等。 不要随意评论白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交往中,要尊重白族的风俗习惯,避免做出不礼貌的行为。
不要随意进入白族人的生活空间,尊重他们的隐私。 不要随意触碰白族人的物品,尤其是祭祀用品。 在白族人的聚居地,不要大声喧哗,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在与白族人交往时,不要使用不敬的语言,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习俗。
种类:白族的禁忌习俗种类繁多,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方面的禁忌,这些禁忌在白族社会 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白族日常习俗
一、日常生活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
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
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二、婚丧与生育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
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
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
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
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
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
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
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
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三、食俗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白族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传统节日和风俗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元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典型的白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以及它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白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火把节了。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白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祝活动。
当晚,人们手持火把,燃烧着火把,穿梭于村庄和田野之间,形成一幅幅壮观的火海景象。
火把节象征着辞旧迎新,祈福祈禄,人们相信火能驱邪祛病,也能带来好运和丰收。
在火把节期间,人们还会开展各种传统文化表演,如唱白族歌曲、跳白族舞蹈等,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除了火把节,白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尼哈、苗族年等。
三月三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戴上盛装,欢聚一堂,共同进行各种民俗活动,如打旱船、踩高跷、走钢丝等。
尼哈是白族人民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家中供奉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和幸福。
苗族年是白族人民与苗族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以及各种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展示白族和苗族的独特风情。
除了传统节日,白族人民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
例如,白族人民崇尚自然,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常常会在自家院落中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打造出一个美丽而宜人的家园。
此外,白族人民还有一项独特的传统活动——骑马射箭。
骑马射箭是白族人民流传至今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们通过骑马射箭来展现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白族传统节日和风俗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示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和欣赏。
希望这些独特的传统节日和风俗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人口159.48万多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
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
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白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自治州大理已发展成为滇西重要的轻工业城市。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礼仪主要有: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
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
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
因而具有一苦二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1858063。
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还有说法主张白语(白族的语言)、土家语也属于汉语族。
绝大部分操本族语,通用汉语文。
元明时使用过“僰文”(白文),即“汉字白读”。
使用汉字书写,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善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
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
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
白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白族习俗介绍
白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白族习俗介绍白族的风俗习惯,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都有哪些生活习惯和礼仪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族的礼仪习俗,希望你会喜欢!白族的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火把节抢升斗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
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剑川骡马会本主节蝴蝶会火把节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
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
婚礼期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
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
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的传统风俗
白族的传统风俗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一些白族的传统风俗:
1. 饮酒文化:白族人喜欢饮酒,举办各种宴会和聚会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共饮美酒。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如著名的三月三白酒。
2. 节日庆典:白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泼水节、火把节等。
泼水节是白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节日期间用水彼此洒水,象征一年的顺利和洗去不吉利的事情。
3. 歌舞表演:白族有着独特的舞蹈和音乐表演艺术。
他们喜欢跳跳舞、草鞋舞等,舞姿优美、动作翩翩。
4. 传统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男性通常穿着白色上衣和黑色裤子,头上戴一顶圆形的黑色帽子;女性则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袍,脚上系着布鞋。
5. 婚礼习俗:白族的婚礼非常庄重,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准备三个拜帖,分别拜父母、拜长辈和拜岳父母,寓意着尊重和感恩。
6. 纳彩礼习俗:白族人纳彩礼时,通常会送一些当地特色的礼品,如黄米、鸟蛋、鸡蛋、纸钱等。
这些礼品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丰收的意象。
这些传统风俗展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家庭、友情和社区的重视。
白族的习俗
白族习俗是指白族在婚姻、生育、祭祀、服饰、歌舞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其中
以婚姻习俗最为流行。
一、婚姻习俗白族传统婚姻是由家庭介绍双方家长,
然后双方家长协商和进行交易,不动用第三方介入,而由双方家长来完成。
婚
前家庭谈判时,一般男方要求女方家庭准备一定数量的牛羊,以作为彩礼,只
有两方家庭谈妥后,才能完成婚姻。
二、生育习俗白族生育习俗很重视家庭
的发展,家庭的发展必须以子女的出生和成长为根基,白族传统观念认为“男多
女少”是家庭的福气,因此白族家庭会尽量多生孩子,男孩子尤其受重视。
三、祭祀习俗白族历史上有着悠久的祭祀习俗,祭祀时都会有丰富的礼器,如烟、酒、米饭、兽肉等,还有大量的祭祼,一般有八大祭祀,包括谢神、谢山、谢火、谢水、谢风、谢土、谢木、和谢兽。
四、服饰习俗白族传统服饰源于当
地的民间文化,男性的传统服装是称为“西服”的长袍,上身用绣花褂子,下身
用裤子,头部戴着黑色布帽。
而女性的传统服装是称为“葫芦褂”的长袍,上身
用红色绣花褂子,下身用裤子,头部戴着花纹布帽,用丝绸披肩。
五、歌舞习俗白族传统歌舞以四大节日为重点,上面有祭祖、婚礼、谢土等,另外也会在年节和婚嫁期间演出歌舞。
白族传统歌舞分为两种,一种是老式歌舞,其中有“芦笙”、“太鼓”、“箫”等,另一种是新式歌舞,其中有“芦笙”、“舞林”、“古筝”等。
白族讲解词
白族讲解词摘要:一、白族简介二、白族文化特点三、白族传统节日四、白族风俗习惯五、白族美食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七、总结正文:【一、白族简介】白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白族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根据历史记载,白族先民在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建立了大理国,成为当时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二、白族文化特点】白族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崇尚白色。
白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高贵,因此在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喜好使用白色。
此外,白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如大理石雕、剪纸、刺绣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白族传统节日】白族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月街。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民间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家。
此外,还有火把节、龙舟赛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四、白族风俗习惯】白族风俗习惯丰富多样。
比如,白族家庭重视长幼尊卑,年轻人要尊敬长辈,长辈也要关心爱护年轻人。
此外,白族人民热情好客,客人到访时会以茶待客,并有“三道茶”的习俗。
【五、白族美食】白族美食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鸡豆腐、甜水面、松茸炖鸡等。
这些美食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富有营养价值,让人流连忘返。
【六、如何融入白族文化】要融入白族文化,首先要了解白族的风俗习惯。
例如,在白族地区游玩时,要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遵循礼仪规范。
此外,可以尝试学习白族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刺绣等,体验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
【七、总结】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的民族。
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和美食吸引了无数游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在云南有着非常神秘的爨文化,爨文化主要以白蛮(白族)和黑蛮(彝族)两种民族为主的多元民族的一种文化。
①在日常生活中: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
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
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
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
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
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
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准跷二郎腿。
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
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
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
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②关于婚丧与生育婚礼的时候婚礼前一天双方会各自在家里宴请街坊吃饭(八大碗),同时也作为相亲会,单身的可以互相认识。
婚礼当天十一点开始吃饭,类似于流水席。
远方亲戚先吃,然后近一点再吃。
两点新郎到达女方家,老师傅吹着唢呐,几朵金花(穿着当地民族服的阿姨),男方父母还有伴郎到新娘家中。
新郎先单独给自己父母敬酒,接着给女方父母敬酒,女方父母给新郎带上红花,发红包,一旁的阿爷在旁边念词。
女方亲戚为新郎倒上一百零八碗酒(有的地方是一百八十八),要喝完。
跟随着新郎到达的金花开始在院子表演,新郎和伴郎们开始吃饭。
饭毕,新郎上去接新娘,一翻闹之后,把新娘背下楼。
拜堂成亲之后,把新娘接到自己家中,新娘父母不跟随。
白族妇女怀孕后,以系合页双屋围裙,并将头页对折别在腰间作为有喜的标志。
外人见了,要懂得注意重点保护。
倘若误伤了孕妇,要担保到产后母子平安为止。
有些地方的白族,怀孕妇女不能进入新郎、新娘的洞房。
婴儿落地后,谁第一个跨进产妇家的门,谁就是踩生。
白族认为,谁来踩生,将来孩子的脾气就像谁。
白族最忌讳戴孝的人来踩生,所以婴儿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门口撒三道弧线,并在门槛上缠一道青篾子。
若是生男孩,还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还在大门上钉一个甑笆底,以示禁忌。
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送一碗新鲜稠米汤、红糖、鸡蛋、甜白酒和一土锅猪蹄子炖韭菜根给产妇吃。
产后第三天早上,产妇家要请粥米客或称稀饭客。
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篮提着鸡蛋、红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贺。
大理、剑川一带的白族,妇女产后,主人要请第一个进家的客人吃荷包鸡蛋汤圆,客人不能拒绝,否则主人会生气。
③白族的食俗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
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
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
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
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鲜蔬菜,也善于调制咸菜、院菜、豆瓣酱、豆豉与面注。
用洱海特产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荣炒火腿、海菜豆腐场令人齿颊留芳。
肉食以猪为主,兼有牛、羊、鸡、鸭和鱼鲜,善于胶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猪肝飦、螺蛳酱、油鸡棕、吹肝和饭肠等食品,脑年猪和乳用(羊乳点酸水制成)是当地“一绝”。
烹调方法多样,口味偏好酸辣,创造出大理砂锅鱼、牛奶煮弓鱼、乳扇凉鸡、松木丽粉蒸鱼、盐炖罐子肉、鱼茸乳扇卷、镶雪梨、生皮、大理饵丝、喜洲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
民间宴会,职业厨师制作的"八大碗"、"四盘五碗"宴席,菜式更为丰富。
除火腿、腊肉等外,还善于腌制弓鱼、猪肝、螺蛳酱等!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中国农历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中国农历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中无节吃羊肚菌和检鱼包肉;中秋节(中国农历八月十五)吃白饼和醉饼;重阳节(中国农历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节(中国传统节气)吃炒养粒和羊肉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有节奏。
白族婚宴习惯用“喜洲土八碗”,由八道热菜组成:添加红曲米的红肉炖;挂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酱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线肉千张;配加红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猪头、猪肝、猪肉卤制的干香;加盖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丝、菜梗氽制的杂碎;配加炸猪条的竹笋。
此外,每客一包槟椰,丰盛又不奢侈。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
另外还有一种用糯米酿制的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必须到井边“汲新水”。
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餐时长辈上坐,下辈依次围坐两旁,并添饭加茶,侍候长辈。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饮茶,一般用本地特产的小砂罐烤过后才饮。
小砂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一定“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
烤茶每天须饮三次,每次三道。
一道茶是苦茶,第二道加上红糖、米花、乳扇,别具一番风味,第三道是回味茶,入口苦涩而后回味甘甜。
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一苦二甜三回味,其味清香扑鼻,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适感。
到了大理,走进白族村寨,你会发现白族真的白——一排排白色的建筑映入眼帘,白色的墙面上画着花草,写着福字!听说,白族的男人是分等的,一等男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这些花草和字就是自家男人画(写)上去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用现在技术弄上去的。
白族的民俗极为淳朴,白族人民的生活态度亦如他们的三道茶!三道茶犹如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①“三道茶”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由司茶者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
待罐烤热后,即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即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
少顷,主人将沸腾的茶水倾入茶盅,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
因此茶经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闻起来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通常只有半杯,一饮而尽。
②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
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沏成的茶,香甜可口。
③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寓意“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现已成为白族民间婚庆、节日、待客的茶礼。
“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三道茶表演纵观白族“三道茶”的传承发展,是佛教活动的兴盛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境界。
由来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
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
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
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
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
”徒弟不服气,就跟着师父上山,找到一棵大麻栗树,立即锯起树来。
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
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
师父看了徒弟又皱眉头,又咂舌的样子,笑着问徒弟:“味道如何?”徒弟只好实说:“好苦啊!”师父这时才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学好手艺,不先吃点苦头怎行啊?”这样一直到日落西山,板子虽然锯好,但徒弟已筋疲力尽,累倒了。
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
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
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
分别时,师父舀了一碗茶,放上些蜂蜜和花椒叶,让徒弟喝下去后,问道:“此茶是苦是甜?”徒弟答曰:“甜、苦、麻、辣,什么味都有。
”师父听了,哈哈大笑,说道:“这茶中情由,跟学手艺、做人的道理差不多,要先苦后甜,还得好好回味。
”三道茶不仅是茶,更是人生哲理!到了大理白族,一定要品品这三道茶!④白族服饰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
绣荷包是爱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心灵手巧的标志。
⑤白族建筑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
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
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
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
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
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