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10张ppt)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 ? 课文第12页
清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控制世俗生活
清朝雍正时的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一句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他却被杀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局认为:说“明月有情”是对明朝的怀念。 说“清风无意”是对清朝的讽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学习外语并不难,学习外语就像交朋友一样,朋友是越交越熟的,天天见面,朋友之间就亲密无间了。——高士其 2、对世界上的一切学问与知识的掌握也并非难事,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努力掌握规律,达到熟悉的境地,就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 ——高士其 3、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 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 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 ——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 ——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 ——布瓦罗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华罗庚 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 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 ——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翰 ·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 ——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 ——别林斯基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资料1: 胡中藻
乾隆六年(174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为首 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不和,各立 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乾隆帝又恶胡中 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 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 的诗文“并一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 召集群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找出 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不满, 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 观点是正确的。八股取士的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争 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 ”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
顾 炎 武
对于明清的八股取士,你有什么见解?
八股取士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 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 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应皇帝的奴仆。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始皇焚书坑儒 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 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 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 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 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 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 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焚书坑儒 更加恶劣。
资料2:
《咏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 诗人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 不断加以提拔,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 潜死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 异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 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八下历史与社会期中复习精讲

考生只能根据制定的观点答卷 • 文体:八股文 • 危害:读书人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大都成
为皇帝的重视奴仆
★进步思潮
• 背景:正统礼教遭到怀疑,一些进步知识分子 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的 进步思潮。
• 代表人物: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 • 主张:批判专制皇权(“天下之大害者,君
翻明朝。
1.明清民族政策:
• 明: 消极防御政策(增修长城); • 清:怀柔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喇
嘛庙,接见蒙古、西藏等首领,与他们 联络感情,册封达赖、班禅等);“一 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形胜顾难凭, 在徳不在险”
明修长城 目的: 防范蒙古骑兵南下 作用:保护中原地区经济发展,出现长期和平交
百科全书 • 《天工开物》宋应星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
书” • 《徐霞客游记》徐霞客(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 • 整体表现:明清的科技与西方相比,已远为逊色,
中国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皇权膨胀
明朝
• 地方: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作用: 三司互不同属,分权鼎立,加强中 央对地方的控制
• 中央:
往局面。
清中央政府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措施:
1、巩固西北边疆的措施及意义
• 康熙①平定准噶尔叛乱 • 意义:统一天山以北地区 • 乾隆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设置伊犁将军(意义:加强新疆与中央联
系,巩固边防)
2、管理西藏地区的措施
清: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金瓶掣签制度 ③设立驻藏大臣
1、明清如何维护东南地区的安定
明朝(1368-1644)
明初的统治: 政治:废除丞相、设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迁
第一单元第二课《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清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结果,从思想文化领域进一步加深对专制皇权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的史料,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以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看待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恐怖氛围,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表现,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其造成的历史影响。
【难点】领悟高度集中的专制皇权实际蕴涵着中国封建制度的衰败,培养学生民主、平等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一场冤案(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展开:【情境一】徐述夔乡试中举思考:1、他是通过什么形式被选拔成为举人的?2、寒窗苦读,他读了些什么书?3、你觉得什么样的文章能够脱颖而出?(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八股取士的概括。
)出示:清代状元文章,直观了解八股文。
合作探究:八股文的消极影响【情境二】由喜转忧徐述夔的诗文所引起的文字狱。
介绍明清时期其他著名的文字狱案。
出示史料,写写文字狱的严重后果。
学以致用:四库全书【案件总结】徐家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板书(明清)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思想文化领域专制政治领域八股取士···文字狱···。
明清时期的文化

• 王被斩立决,家属按例受株连。江西巡抚 满人海成,当初在接到王泷南控告后,立 即上报,拟革除王锡候的功名。乾隆认为 海成判的太轻,“有眼无珠”,被革职治 罪。这个满洲大吏,以前因查缴出禁书 8000多册,曾受到乾隆嘉奖,如今一着不 慎,便沦为阶下囚。从此以后各省督抚大 员及各级官员,遇到这类案件就更加刻意 苛求,吹毛求疵,在拟具处理意见时,就 宁严勿宽,宁枉勿纵,以免被皇帝加罪。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 的顶峰。
黄宗羲
浙江余姚人 反宦官,抗清 隐居著述
顾炎武
王夫之
江苏昆山人 湖南衡阳人 反宦官,抗清 抗清 生平 隐居著述。 隐居著述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 《读通鉴论》 利病书》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①世界是物质 ①倡导经世致 的,变化有规律; 提出“天下为主 用 ②事物是可认 主张 君为客”,以天 ②把亡国和亡 识的。③静止 下之法代一家之 天下相区分 是相对的,运 法 动是绝对的 农工商皆本,参加抗清斗争,隐居著书立说; 相同 ② 明末清初人 点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猛烈抨击君 倡导经世致用 朴素唯物论和 不同 点 主专制制度 和爱国精神 辩证法思想
《同光十三绝》晚清·沈蓉圃 绘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 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 自左至右:郝兰田《行路》康氏)张胜奎(《一捧雪》 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 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 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 桑》罗敷)杨鸣玉(《思志成》明天亮)卢胜奎(《空 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桃》陈妙常)谭鑫培 (《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探母》杨延辉)
(1)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 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有力地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 等传统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120
80
20余起
40
0
不足10起 明清之前
明朝
清朝
• • • •
对汉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为了防范汉人的不满和反抗. 君权进一步加强,为了树立统治者权威. 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
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 议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 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清代科举考试的作弊工具: 一本不足成人半个手掌大小的抄本。 上面竟然完整地抄录了《四书》 《五经》,可以暗藏在衣袖内。
读书人为了走上仕途,想尽各种办法,铤而 走险,力图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
“八股文的毁灭 文化,等于秦始 皇的焚书坑儒! 八股文的败坏人 才,却比秦始皇 在咸阳郊外坑儒 还厉害!”
=
文体
无限制
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它钳 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
• 唐伯虎、郑板桥、林则徐、施耐庵、曾国藩、左宗棠、 李鸿章、陈独秀等历史名人均为江南贡院的考生或考官。 中国最后一个状元张謇也出于此。
明 清 君 权 的 加 强
一件抄有范文的夹带衫,是当时 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作弊用的。
消极:大批书籍被认定对清朝统治不利。遭到销毁或篡改, 清朝加强了文化专制。
历史学家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隋朝: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创立
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源自唐朝: 武则天首创武举与殿试 完善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 主要内容
孙中山曾经说过:“欧洲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 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 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 取真才的制度。”这里的“中国的考试 制度”说的即是科举制。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课件)

如岳飞《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 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 忌的。于是《四库全书》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 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陈亮的《水调歌头· 不见南师久》词云: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 耻臣戎。”“耻臣戎”犯忌,改作“挽雕弓”。
清廷借修书之机,毁禁的是哪些内容?
答题观点: 要代圣人立言,不 得有自己的想法,所论 内容主要据宋朝朱熹的 《四书章句集注》。
三、科举制—— 八股取士
命题范围: 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答题观点: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
1)提着篮子 入场时像乞丐
2)点名时被 3)考试时住在 呵斥像囚犯 号舍里像蜜蜂
4)出场后像 出笼的病鸟
5)放榜是坐 立不安像猕猴
6)名落孙山像 叮了药饵的苍蝇
7)想再试一次 像破壳的小鸡
资料1: 清代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 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男主人公贾宝玉不 愿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是“须眉浊物”“国贼 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清朝时有人作 歌讽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辜负光阴,白白 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 气!” 资料2: 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形形色 色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大量热衷科举的文人。 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 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
• 又如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因所作《万寿增 俸表》中有“作则垂宪”句被杀;北平府 学训导赵伯宁因作《万寿表》中有“垂子 孙而作则”被杀等等。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钳制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才,摧残了 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作者王守仁(明代进士,儒家大师,心学创始人,著有 《传习录》) 题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正文: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 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 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 士仁人乎!(起讲)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 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 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 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 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 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 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 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整理

第五单元:农耕文明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知识点一:明清帝国的兴替(1)明朝建立:朱元璋(2)【明初统治措施及作用】:i)政治:强化皇权:①废丞相②创内阁③设厂卫特务机构ii)经济:经济恢复发展:①奖励垦荒②轻徭薄赋③提高手工匠身份iii)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3)明朝强盛的表现:①朱棣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又一强盛时期。
②【郑和下西洋】: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4)明末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闯王)】·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支持?·因为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减轻了农民的赋税劳役负担;起义军赈济贫穷,“平买平卖”等措施得到农民的支持,从而迅速发展。
(5)清朝建立:女真努尔哈赤建立“大金” 皇太极改族名“满州” 改国号为“清”清初各民族抗清斗争促使统治者调整政策,制止社会经济倒退,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社会经济发展。
■知识点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抗倭——戚继光——日本海盗——东南沿海(2)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熟记P5 图5-4,已备考查)【设立台湾府作用】: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3)雅克萨之战——中俄(4)明:防御政策(明长城作用):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北部的蒙古族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从而出现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5)准噶尔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新疆!新疆!新疆!)★(6)清:★【怀柔政策】★修承德避暑山庄、喇嘛庙。
作用:接见……联络感情,加强民族感情,以巩固统治。
【一系列措施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知识点三:农耕文明的繁盛【农耕文明达到鼎盛!】(1)农业:①精耕细作②新品种(甘薯、玉米)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国因人口带来的粮食紧张问题。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课件)

八股取士的内容
01
02
03
考试科目
明朝时期,八股取士的考 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科、 举人科等。
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八股文的形式, 要求考生按照固定的格式 和韵律进行写作。
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四书五 经等儒家经典,士的影响
积极影响
八股取士制度为明朝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对教育方式的启示
提倡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和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师生互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 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05 案例分析
CHAPTER
历史上的案例分析
儒家思想的影响
维护统治的需要
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统一思想, 采取了文化专制的手段。
儒家思想强调秩序和服从,为文化专 制提供了思想基础。
文化专制的发展
01
秦始皇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和医药、种植、占卜等书籍
外的所有书籍,坑杀儒生,这是文化专制的一次重要事件。
02
汉武帝独尊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形式, 严格限制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和表达方 式,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导致选 拔的人才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清朝文字狱
清朝时期,统治者通过文字狱等手段 对文化进行严格控制,打压异见分子 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文化上的专制和 思想上的禁锢。
现代教育的案例分析
应试教育
八股取士成为文化专制的工具
八股取士制度强调对儒家经典的严格掌握,限制了学者的思 考和创新,使得学术研究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课件(10张ppt)

八股取士的地位、内容、文体和局限性
地位:明清时期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形式 内容:课文第13页
文体:课文第13页
局限性:课文第13页
“四书”、“五经”是什么?
课文第13页阅读卡
自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否还能像以前那样可以选拔出 优秀人才?人们(统治者和读书人)对科举考试的态 度又是怎样的呢?
分析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1.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政府为了树立权威, 不允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 2. 民族矛盾的存在。为了保护贵族的特权,防 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 大兴文字狱有什么危害? 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氛,人们不敢议论时政,不 敢研究现实,思想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Fra bibliotek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大兴“文字狱”
朱元璋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 ? 课文第12页
清朝为了加强专制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设立军机处
2.大兴“文字狱” 3.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 4.控制世俗生活
清朝雍正时的一位进士写了这样一句诗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 他却被杀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当局认为:说“明月有情”是对明朝的怀念。 说“清风无意”是对清朝的讽刺。
结合课文14页资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问题1.顾炎武认为八股取士的方法,毒害了所 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 始皇的“焚书坑儒” 事件所害只有460多人。 问题2 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 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他完全反对科 举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 才出现的,顾炎武批判的是八股取士。所以认 为“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大合理”的说法是不正 确的。 观点2.是正确的。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文字狱”相关文档)共8张

预习提示
1、什么是文字狱 2、明清时期的文字狱 3、回忆科举考试的历程 4、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5、思考: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的目的?
文字狱
1、什么是文字狱? 不仅不让别人说,就连发音相同的字也不让别人写。
杭州儒学教授(相当于校长)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其中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词句,这都是颂扬皇帝的美好词语 。
明太祖对他们解释说:“‘光’是剃光了头发,‘生’就是僧,讽刺我曾经削发当过和尚,‘则’与贼音相近,是骂我起兵造反当过贼。 ”于是下令把徐一夔杀了。 ”于是下令把徐一夔杀了。 明朝初年有个讲究,凡是逢年过节、皇帝生辰、册封皇后和太子的时候,内外文武官员都要写表笺庆贺。 不仅不让别人说,就连发音相同的字也不让别人写。 5、思考: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的目的? 明太祖对他们解释说:“‘光’是剃光了头发,‘生’就是僧,讽刺我曾经削发当过和尚,‘则’与贼音相近,是骂我起兵造反当过贼。 不仅不让别人说,就连发音相同的字也不让别人写。 不仅不让别人说,就连发音相同的字也不让别人写。 杭州儒学教授(相当于校长)徐一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其中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的词句,这都是颂扬皇帝的美好词语 。
明朝文字狱
朱元璋出身贫寒,当过和尚,参加过农民起义,这本来不算什么丢人 的事情,可是,明太祖却把它看作耻辱,生怕别人提及。不仅不让别 人说,就连发音相同的字也不让别人写。 明朝初年有个讲究,凡是逢年过节、皇帝生辰、册封皇后和太子的时 候,内外文武官员都要写表笺庆贺。杭州儒学教授(相当于校长)徐一 夔,替杭州知府写贺表,其中有“光天之下”和“天生圣人,为世作 则”的词句,这都是颂扬皇帝的美好词语。不料朱元璋见表后竟然怒 气冲天,大骂,“腐儒竟敢如此侮辱我呀!”大臣们个个目瞪口呆, 莫名其妙,实在看不出表中有什么不敬的地方。明太祖对他们解释说: “‘光’是剃光了头发,‘生’就是僧,讽刺我曾经削发当过和尚, ‘则’与贼音相近,是骂我起兵造反当过贼。”于是下令把徐一夔杀 了。
5-2-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顾炎 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科举制 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才出现 的,顾炎武批判的对象,就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 士。所以,“顾炎武这种批判不合理”的看法不 正确的。但是,观点1肯定科举制度历史贡献的观 点是正确的。观点2正确。
1、历史上加强思想控制的事件有
①内容上: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 内命题,考生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 发挥自己的见解; ②形式上: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叫做八股文。
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
项目
内容 要求 文体
隋唐
广泛
明清 《四书》、《五经》
不受约束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无限制 八股文
①、秦朝“焚书坑儒” ②、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明朝八股取士 ④、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 ⑤、清前期“文字狱”
①②③⑤
2、清朝诗人龚自珍有首诗“九州生气 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 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该诗直接 抨击的是清朝的( B ) A、经济凋敝 C、政治腐败
B、文化专制
D、官场腐败
影响: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仆,
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八股取士之弊病: 资料1: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有这样的描写: 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省的 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红楼梦》中贾宝玉不员 参加科举考试,认为是“须眉浊物”;清朝有人讽 刺参加科举的考生:“辜负光阴,白百昏迷一世。 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资料2:P13阅读卡 上述材料说明八股取士有哪些危害? 八股取士一方面造成读书人的知识面日益狭 隘;另一方面也导致读书人心灵创伤。蒲松 龄笔下的文人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清代科举制 度下文人扭曲的心灵。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全六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1. 从社区看我家2. 在社区中生活第二课乡村与城市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3. 往来在区域之间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第一课大洲和大洋1. 人类的栖息地2. 海洋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自然环境1. 地形多样2. 气象万千3. 众多的河湖4. 风光迥异第三课世界大家庭1. 人口与人种2. 语言与宗教3. 国家和地区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一课家住平原1. 稻作文化的印记2. 用机械种庄稼第二课与山为邻1. 垂直的生计2. 山地之国第三课傍水而居1. 耕海牧鱼2. 水上都市第四课草原人家1. 逐水草而居2. 现代化的牧场第五课干旱的宝地1. 石油宝库2. 沙漠绿洲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第四课汽车城:蔚山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第一课国土与人民1. 辽阔的疆域2. 行政区划3. 众多的人口4. 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二课山川秀美1. 复杂多样的地形2. 季风的影响3. 母亲河第三课地域差异显著1. 秦岭—淮河分南北2. 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3. 交流与互补综合探究五认识宝岛台湾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北方地区1. 红松之乡2.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3. 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第二课南方地区1. 水乡孕育的城镇2. 富庶的四川盆地3. 开放的珠江三角洲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第三课西北地区1. 丝路明珠2. 草原风情3. 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第四课青藏高原1. 海报最高的牧区2. 高原圣城——拉萨综合探究六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1. 规则之“源”2. 规则之“变”第二课传媒的行程1. 生活中的文化传播2. 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第三课生活的故事1. 生活的时代印记2. 生活的代际差异综合探究七区域的变化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一课原始先民的家园1. 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2. 走访原始的农业聚落第二课早期文明区域1. 大河流域的文明发祥地2. 诞生于爱琴海与中美洲地区的文明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1. 中华文明的曙光2.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综合探究八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多元发展的早期文明第一课亚非大河文明1. 古代埃及2. 古代西亚国家3. 古代印度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 早期国家与社会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3. 百家争鸣第三课西方古典文明1. 西方文明的摇篮2. 罗马帝国的兴衰3. 西方文明之源综合探究一对比早期区域文明之间的异同第二单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第一课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第三课日本的大化改新综合探究二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第二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结局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第五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1.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2.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3. 北方的民族融合4.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1. 隋的兴亡2. 唐的盛衰3.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4.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1. 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2.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3. 南宋与金的和战4.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5. 经济重心的南移6. 社会生活与文化7.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第五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三):农耕文明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第一课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1. 明清帝国的兴替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 农耕文明的繁盛第二课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1. 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2. 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3. 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第三课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1. 皇权膨胀2. 近代前夜的危机综合探究五探讨乾隆盛世危机第六单元世界工业文明的曙光与近代社会的开端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1. “人的发现”2. 科学革命3. 启蒙运动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1. 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2. 美国的诞生3.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第二课工人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三课资本主义的扩展1. 德国统一2. 美国南北战争3. 俄国改革4. 明治维新第四课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第五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综合探究七感悟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八单元 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1. 鸦片战争的烽烟2.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3. 甲午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课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1. 维新变法运动2. 文化教育革新综合探究八结识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目录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2.第一次世界大战3.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1.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2.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3.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第三课悄然改变中的社会生活1. 生活中的变化2. 头脑中的变化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1.俄国十月革命2.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2. 印度的觉醒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1. 30年代的大危机2. 罗斯福新政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新文化运动2.“五四”运动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2.工农武装割据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第三单元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课中国抗日战争1.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2. 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3. 全民族的抗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扩大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 大战的爆发3. 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三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1.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2. 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第四单元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1. 内战的爆发2. 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第二课新中国的诞生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第五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一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课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 美国成为超级大国2. 西欧的复兴与联合3.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4. 福利国家的出现第三课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1.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2.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四课亚非拉地区的发展1.殖民体系的瓦解2.动荡的中东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第六单元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与探索1. 巩固新生政权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3. 失误与挫折第二课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 改革开放的推进第三课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团结第四课“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第五课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综合探究六走在复兴之路上:感受新中国的精神力量第七单元跨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第一课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1.改革开放的新阶段2.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第二课经济全球化第三课世界多极化趋势1.世界多极化与欧洲一体化2.联合国与走向世界的中国第四课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生活综合探究七如何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一课不断变化的人口1.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2. 我国的人口警钟须长鸣第二课日益严峻的资源问题1.世界面临的资源问题2.应对我国的资源问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1.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2. 直面我国的环境问题第四课发展的选择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因地制宜谋发展综合探究八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新教材)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 “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 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 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3000多种(估计禁毁6766部,93556 卷),禁毁数超出收入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 禁书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书籍,合计起 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实在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 浩劫。 二、删削 只举几例: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 李自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三、篡改 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被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因为 “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 四、错讹。
回顾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加强思想控制采取 了哪些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采取了哪些 措施?
1.大兴文字狱; 2.八股取士。
一、大兴文字狱
目的: 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什么是文字狱?
影响:
“文字狱的血迹已经消失,满洲人的凶焰已经缓 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 了。那时的禁书,我想他都未必看见。不说别的, 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 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 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 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 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 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 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 很有些骨气的人。” ----(鲁迅《病后杂谈之余》) “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吴晗
5.2.1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采取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的措施有哪些?
文字狱 八股取士
一、文字狱
统治者故意从诗文中摘取片言只语,罗 织罪名,对作者加以严厉惩罚。
1、朱元璋屡兴文字狱。
2、清朝的文字狱更多,获罪的大多是下层知识分子。
徐骏 作“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被灭族。 一位进士“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处斩。 沈得潜作诗《咏黑牡丹》其中“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 王”,剖棺戮尸。
资料:有这样一篇八股文,题目是《论 语》中的一句话“杀鸡为黍而食之”。 其中写道:“其或公鸡欤?其母鸡欤?抑 或不公不母之阉鸡欤?其或白鸡欤?其 或黑鸡欤?或不黑不白之麻鸡欤?”
从材料看八股文有什么样的特点? 不求实际、禁锢思想
“八股取士” 利弊
1、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是
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
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 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 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 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 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二、八股取士
隋唐、明清科举制比较
项目 内容 要求
隋唐
广泛
明清 《四书》、《五经》
不受约束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一维 一 止 维 止
、
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原因?
1.通过大兴文字狱,清统治者以更加严密的方式 控制人们的思想,强化皇帝权威
2.民族矛盾存在: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 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文字狱带来的深远影响?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恐怖气氛,许多知识分子 人人自危,不敢过问政治,不敢研究现实,思想文化 领域呈现万马齐喑的景象,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德潜
《黑牡丹》一诗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 沈德潜,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曾任内阁 学士兼礼部侍郎,极受乾隆赏识,并不断 加以提拔,二人私交甚厚。但在沈德潜死 后某年,乾隆发现沈有“夺朱非正色,异 种也称王”的咏黑牡丹的诗,勃然大怒, 命人开棺戮尸,仆其墓碑。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残酷 明清政府为什么大兴文字狱?
朝代
秦朝 西汉 明朝 清朝
事件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字狱
八股取士
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 明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 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朱元璋见诗大怒,下令杀了这个和尚。 僧人来复这首谢恩诗,获罪的原因是用了 “殊”和“无德”三个字。
《明史》案
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 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 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 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 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龙已死。 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 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 江南名士达200多人。
《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 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 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 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 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一、焚毁。《四库全书》收录全文 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 7.7亿字。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 3000多种,几乎与全文收入的总数相当, 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禁书籍在 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偷偷焚毁的 书籍,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 万部,这实在是一场文化大浩劫。 二、删削。乾隆四十一年诏令:书籍内如有只须删改的字句,就不 必因此而废掉全书;乾隆四十四年,禁网已注意到地方志;乾隆四 十五年,注意力伸到野史诗、演戏曲本、小说等俗文学领域。 三、篡改。乾隆五十年,改《明末纪事本末》中“吴三桂击走李自 成”为“清军击走李自成”。
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 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
“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 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 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 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
文字狱制造了严重的恐怖气 氛,知识分子人人自危,不敢议 论时政,不敢研究现实,从而禁 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 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乾隆六年(174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为首辅鄂尔泰门生。鄂尔泰与大学士张廷玉 不和,各立朋党,互相倾轧,为乾隆帝所恶。 乾隆帝又恶胡中藻为鄂尔泰党羽。乾隆二十 年二月,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将胡中藻任广 西学政时所出试题及与人倡和的诗文“并一 切恶迹,严行查出”。三月,乾隆帝召集群 臣,撮举胡中藻《坚磨生诗钞》诗句,找出 了“一把心肠论浊清”,认为这是对清朝的 不满,下令把胡中藻处斩,其族人也遭到了 灭顶之灾。
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 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 的丛书。1773年5月1日, 清朝开设《四库全书》编 纂馆。 由总纂官纪昀(晓 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 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 元1782年3月12日。该书包 括经、史、子、集四部, 3461种书目,79039卷,总 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 文化大典。《四库全书》 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 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 资料。
第二课
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朱元璋收到一贺信,上面写道:
光天之下, 天生圣人, 为世作则。
朱元璋认为“生”与“僧”同音,“光”指 没有头发,是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同 音,是骂他参加过反元的起义军,因而大怒,立 即把写贺信的这个文人处死了。
对这种“捕风捉影”的事, 你知道多少?
文字狱: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
消极一面: 大批书籍被认 定对清朝统 治不利,遭 到销毁或篡 改,加强了 文化专制。
积极一面: 是中国古代思想 文化遗产的汇总。 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保存、整理和 传播中国古代文 献作用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方式
看 榜 图
如果你是明朝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
命题范围: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 易》、《春秋》
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
1)提着篮子 入场时像乞丐
2)点名时被 3)考试时住在 呵斥像囚犯 号舍里像蜜蜂
4)出场后像 出笼的病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放榜是坐 立不安像猕猴
6)名落孙山像 叮了药饵的苍蝇
7)想再试一次 像破壳的小鸡
八股取士的危害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培养忠于皇帝的奴 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八 仆,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 股文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 进步和文化发展 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为什么顾炎武认为八股文的消极 影响比焚书坑儒还有大? 八股取士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 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 有400多人。
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 发挥自己的见解 文体特点: 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文)
请思考一下,你如果要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 而出,你想怎样写好这篇文章?
甲:标新立异,首先观点 要独道。想象要丰富,构 答题观点:要代圣人立 思要精妙。 言,不得有自己的想法. 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 《四书章句集注》。 用名人警句 。
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
织罪状,制造大批冤狱。
明朝时开始出现,到清朝发展到了极限。
有一个诗僧名来复,一次朱元璋召见他, 并与共饭。饭后他写诗谢恩。诗云:
淇园花雨晓吹香,手挽袈裟近御床。 阙下彩云移雉尾,座中红茀动龙光。 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 稠叠滥承天上赐,自惭无德颂陶唐。
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 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科 举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才 出现的,顾炎武批判的对象,就是明清时期的八 股取士。所以,“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合理”的看 法是不正确的。但是,观点l肯定科举制历史贡献 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2正确。
列表比较秦朝 、西汉、明 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查嗣庭
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 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 这本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 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 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 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
一维 一 止 维 止
、
徐俊为雍正帝时的进士,雍正八年 十月,有人告发其两句诗“明月有情还 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有反叛的意思, 认为这是是“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 语诋毁,大逆不道.结果,朝廷判徐俊斩 立决,并烧毁了他所有文稿。
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打击异端,强化皇帝权威。
审判文人
处决文人
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 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 立其权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 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另一方面, 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 “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 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 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 狱就是手段之一。
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 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 做官后,他们大都成 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一个没有个 人独创性和个人意 愿的规矩的统一的 个人所组成的社会, 将是一个没有发展 可能的不幸社会。” ——爱因斯 坦
资料1: 清代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 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男主人公贾宝玉不 愿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是“须眉浊物”“国贼 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清朝时有人作 歌讽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辜负光阴,白白 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 气!” 资料2: 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形形色 色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大量热衷科举的文人。 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 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