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技术集成

第一部分.配套设施技术

第二部分.绿色技术

一.建筑类别

1生土

2木构

2.1抬梁式

2.1.1现有技术

[1] 崔根.《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色比较》:46~47.

摘要:硬山是古代五种屋顶形式之一,也是这些屋顶形式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砖技术的发展,对硬山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论文从硬山建筑的构造、做法、工艺、以及装饰手法、意匠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硬山建筑的异同。全文围绕屋顶、大木结构以及围护结构这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展现了硬山民居丰富的地域特色。硬山作为一种在封建时代末期才逐渐形成的新的屋顶形式,一出现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特别是硬山山墙的形式变化对整座建筑形式美的作用大为提高,也为民居美学处理带来新的机遇。

[2]樊莹.吕红医.史岩.《南源北辙-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学报,2009年:64~65

摘要:通过运用实地踏勘、测绘访谈、分析筛选、图表比较等技术路线,系统地介绍了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影响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多个因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传承与更新等问题。

[3] 刘玉洁.《豫东平原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J].2012:22~26,38~39.

摘要:论文隶属国家“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华北合院式传统民居节能技术研究》,课题编本号:201 1BAJ08801.01;及河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基于地域特点的河南乡土聚落营造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98560013。民居建筑是人类所建造的各类建筑中最基本的、最原始的一种建筑类型。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其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习俗及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乡土气息。中国地大物博,自然地貌多种多样,南北气候条件差别大,民族文化丰富,民居建筑变化万千。豫东位于黄河中下流地区的黄淮平原,受儒家文化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形成了讲究尊卑秩序、中轴对称的合院式民居及相应的营造技术。同时,这里也不乏灵活多变、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地方性做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资

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建造现代可持续的居住建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建筑理念和经验。基于这样的背景,本论文以豫东地区清及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总结传统民居的营造技术特点,分析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构造层次等方面利用自然、适应自然的朴素技术和经验。在保护传统民居文化的同时,一方面,去粗取精,将技术和经验用于探索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传承和发展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4]张萍.《豫北山地民居的人文区划与类型研究》[J].2010:17~21,35~38.

摘要:本论文隶属于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

本文从人文地理学分析为切入点,实地踏勘为佐证,系统梳理豫北山地民居的区系、分布特点、类型及营造特征。

本文以乡土建筑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入手,同时结合各地区的民居特点,对不同区域内民居的建筑布局特点、建筑特点和材质装饰细部特点以及建筑区系分布等进行研究。通过深入思考和探讨豫北山地民居的地域特点及其型态表征。

本文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着重叙述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着重从豫北山地民居的区划研究,分别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和叠图分析等方面论述。通过对豫北山地的类型调研与分析,以及与相邻山西民居的类型比较。提出豫北山地民居三大片区的区划范围:1、以济源山地丰富的生土为建筑材料的版筑墙(筑土/打土墙)+悬山瓦屋顶代表的片区2、以焦作修武(土坯墙/石墙+囤顶)为代表的囤顶片区3、以林州石板岩(石墙+石板屋顶)为代表的石板房片区。在这三个大的片区中间还有两个亚类型区:以焦作的博爱县为中心的(砖石墙+硬山瓦屋顶)片区,以鹤壁为中心的(石墙+平顶)片区;第三章为本论文的重点章节,着重论述豫北山地各片区民居的类型和营造特征,以及与山西相邻民居的比较分析;第四章着重论述豫北山地民居空间形态比较研究,分别从院落空间组合与单体建筑构成进行分析;第五章论述豫北民居发展和演化思考;第六章为结论部分。

2.1.2优化技术

2.2穿斗式

2.2.1现有技术

[1] 崔根.《硬山民居建筑的地域技术特色比较》:48

摘要:硬山是古代五种屋顶形式之一,也是这些屋顶形式中较晚出现的一种,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制砖技术的发展,对硬山建筑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论文从硬山建筑的构造、做法、工艺、以及装饰手法、意匠等方面探讨了不同地域之间硬山建筑的异同。全文围绕屋顶、大木结构以及围护结构这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展现了硬山民居丰富的地域特色。硬山作为一种在封建时代末期才逐渐形成的新的屋顶形式,一出现就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

艺术表现上的创造性,特别是硬山山墙的形式变化对整座建筑形式美的作用大为提高,也为民居美学处理带来新的机遇。

[2] 樊莹.吕红医.史岩.《南源北辙-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建筑学报,2009年:63

摘要:通过运用实地踏勘、测绘访谈、分析筛选、图表比较等技术路线,系统地介绍了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类型及特征,分析了影响豫南山地传统民居木作技术的多个因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研究价值和传承与更新等问题。

[3]党君和.《豫西南盆地民居区划与营造技术研究》.[J].2012:36.

本文隶属于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

豫西南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其传统民居兼具南北民居的特征。目前,豫西南地区的民居研究仅集中在南阳市、荆紫关镇和赊店镇等少数几个历史名镇和地区,缺乏对于豫西南地区民居的整体描摹和较为完整的认知。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传统营建模式与地方乡土建筑形态日渐消亡,这亟需我们对豫西南地区的民居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以期为豫西南地区民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本文在对豫西南盆地的传统民居详细踏勘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官道商贸交通线路,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辖归属和相邻县、市区域的影响等因素对民居营造技术的影响,选取民居样式与构件形态的差异作为民居区划划分的主要依据,将豫西南盆地分为五大营造区,分别是:以散瓦脊和莲竹座墀头为主的营造区,以花瓦脊和前后砖封檐为主的营造区,以方砧砖作眉子和瓦条的实脊和露椽和不露椽相互组合为主的营造区,屋脊类型和封檐类型丰富多样的营造区,以花瓦脊和合瓦屋、干槎瓦屋面为主的营造区。之后,详细介绍了各区域的分区依据、地理地貌特征、该区划中民居概况和民居中使用的建材。

而后进一步介绍了豫西南盆地地区的营造技术方法,如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土作,和盆地的营造技术方法的成因。最后,就豫西南盆地民居区划划分,营造特征,和民居样式传承和区划范围演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2.2.2优化技术

2.3混合式

[1]杨大禹.《中国传统民居的技术骨架》[J].华中建筑,1997:95~97.

摘要:文章强调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重要内涵。认为技术和文化是构成传统民居空间的两大骨架。历史上各族人民创造的建筑技术成就,是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但我国传统建筑技术长期缺乏新的开拓,勇于开拓是属重要。

[2]党君和.《豫西南盆地民居区划与营造技术研究》.[J].2012:34~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