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戏剧
明清时期的戏剧与戏曲表演
明清时期的戏剧与戏曲表演明清时期是中国戏剧和戏曲表演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和表演形式充满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在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成为了国内最主要的娱乐活动之一,深受大众欢迎。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剧种的繁荣、表演方式的演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明清时期戏剧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时期,戏剧开始在宫廷中大力发展,成为皇帝和贵族们的娱乐活动。
明朝的重要剧种有文戏、曲剧、杂剧等。
文戏是一种具有高雅文化底蕴的戏剧形式,曲剧则更加贴近民间,普通百姓也能够欣赏。
明朝的曲剧有各地方的地方戏,以及班戏、散曲等。
随着明朝的结束,清朝的兴起,戏剧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清朝初期,以金圣叹、曹雪芹等为代表的才子佳人提倡议论剧,使得议论剧这一剧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同时,京剧作为一种以说、唱、做为主要特点的剧种,也在清朝初期崛起。
作为宫廷里的表演形式,京剧自创立之初就得到了皇帝的大力赏识和扶持。
二、明清时期戏曲剧种的繁荣明清时期的戏剧不仅在类型上多样,剧种也极为繁荣。
明代的剧种主要有曲剧、文戏、杂剧等。
曲剧是以唱为主的戏曲表演形式,各地方的曲剧在明代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如粤剧、闽剧等。
文戏则是一种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戏曲,主要有南戏、二黄等。
杂剧则是以搞笑、滑稽为特点,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到了清朝时期,剧种的繁荣继续延续。
议论剧、京剧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议论剧是以言辞为主要表现手法,批评社会现实的剧种,京剧则是以唱、念、做为表现特点的剧种,更加注重表演的技巧和艺术性。
而在地方剧种方面,和曲剧、南戏等一样,如川剧、豫剧等也开始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风貌。
三、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方式的演变明清时期,戏曲表演方式经历了较大的演变。
在明代,戏曲的表演形式多为固定的平台演出,演员主要以唱、念、做为表演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不断增长,清朝时期的戏曲表演逐渐多样化。
在经历了社戏、单弦歌子、一红一绿等表演方式后,最终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多元化表演形式。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形成于明朝和清朝。
它起源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明朝戏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化,最终成为了明清时期的京剧。
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与明清两朝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明朝时期,京城北京成为文化中心,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当时的戏曲
有元杂剧和西北滑稽戏等流派,其中一些元素被吸收和改编,形成了
明朝的戏曲剧种。
到了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鼓励文化艺术的繁荣。
康熙皇帝本身对戏曲艺术有兴趣,喜爱戏剧表演,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清代的京剧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和演出规范。
明清京剧在表演形式、剧本创作和音乐演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
改进和提升。
在表演方面,京剧采用了唱、念、做、打的表演方式,
演员们需要精通咏史、念白、舞蹈和功夫等技能。
在剧本创作方面,
京剧开始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和情感描写,形成了许多经典角色和剧目。
在音乐演奏方面,京剧的音乐结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元素,形
成了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明清京剧的发展也受到官方的支持和保护。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和
贵族都喜爱京剧,经常邀请京剧演员来宫廷表演。
清朝成立了官方的
戏曲班子,选拔和培训演员,推广京剧艺术。
京剧演员成为了社会上
的高级艺术从业者,其表演技艺备受尊重和赞扬。
总结来说,明清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明朝和清朝社会、文化背
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它在表演形式、剧本创作和音乐演奏方面都
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皇室和社会的支持和推广,最终成为了中国
传统戏曲中的瑰宝。
明清戏剧总结
明清戏剧总结
一、概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王朝的统治。
在这个时期,戏剧艺术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戏曲剧种,并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本文将对明清戏剧进行总结和概述。
二、明清戏剧的发展和特点
1. 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剧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分化。
在明朝时期,戏剧发展较为
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曲剧种,如黄梅戏、评剧、越剧等。
清朝时期,戏剧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宫廷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等。
2. 特点
明清戏剧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注重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强调人物
形象的描绘和角色的塑造。
其次,明清戏剧注重音乐和唱腔的表达,通过唱念做打,使故事更加生动。
此外,明清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道具的设计,力求通过视觉效果来增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三、明清戏剧的代表作品
1. 《西园记》
《西园记》是明代文学家兼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
该剧情节曲折,以明代
京剧为基础,融合了南戏和北曲的艺术要素。
描写了美女桔梗与浪子焦芳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在西园聚散的经历。
该剧不仅在情节上紧凑,而且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细腻,是明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
该小说被改编成了同名的戏曲剧种《红楼梦戏》,被誉为。
元曲与明清戏曲的对比与比较
元曲与明清戏曲的对比与比较在中国文化史上,元曲和明清戏曲被认为是戏曲发展的里程碑。
尽管它们都属于戏曲艺术的范畴,但它们在剧本、演员表演和艺术风格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结构、主题、角色表演、音乐伴奏等多个角度对元曲与明清戏曲进行对比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两种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
引言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元曲和明清戏曲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两个重要时期,二者虽然相隔时间较远,但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各自发展,各具特色。
1. 结构1.1 元曲的结构元曲是继唐曲之后的又一重要戏曲时期,其结构通常由唱、念、做、打四个部分组成。
其中,唱指的是演员的唱腔;念是指演员的念白,用于叙述剧情;做是指演员的动作、表演和舞蹈;打是指戏曲中的武打表演,通常由曲艺演员完成。
元曲的结构比较宽松,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多变。
例如,《窦娥冤》以及《西华山》等名剧,都展示了精彩的情节设置和复杂的剧情推进。
1.2 明清戏曲的结构与元曲相比,明清戏曲的结构更为严谨和规整。
明清时期,戏曲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人物身份、剧情发展和情节安排都更加清晰和合理。
在明清时期的戏曲中,第一折的开场常常使用环境描写,以引出剧中人物。
紧接着是世家引、起舞引和下场引。
其中,世家引是通过家谱和坐标名让观众快速了解角色的身份;起舞引是通过让角色跳舞来展示他们的性格特点;下场引是一种细致入微的艺术手法,既能帮助观众理解情节,又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2. 主题2.1 元曲的主题元曲的主题广泛多样,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生的方方面面,如爱情、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问题等。
其中最著名的元曲之一就是《牡丹亭》,这部戏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一段美好而悲壮的爱情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2.2 明清戏曲的主题与元曲不同,明清戏曲的主题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政治观念。
其中,励志和报国的主题在明清戏曲中广泛展现,如《长生殿》就是明清时期一部著名的励志戏剧,激发了观众对爱情和坚持的思考。
元明清三大杂剧的演变与特色
元明清三大杂剧的演变与特色杂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它以丰富多样的剧情、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对白著称。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元明清三大杂剧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各具独特的演变与特色。
本文将从元明清三个时期,分别探讨杂剧的演变与特点。
元代杂剧的演变与特色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而元杂剧也因其创新性和独特风格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理论上的创新元代杂剧在理论上的创新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角色的设定上。
在元代杂剧中,经典戏剧人物和民间艺人等不同身份的触及在同一舞台上演出,为杂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杂剧将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将历史和现实相融合,因此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
强调音乐和舞蹈元杂剧非常重视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这是与其他戏曲形式的区别之一。
在元杂剧中,音乐和舞蹈不仅作为表达情感和剧情的手段,也被用来突出角色的个性特点和社会地位。
讲求效果和喜剧色彩元杂剧强调效果和喜剧色彩,注重观众的娱乐感和视觉冲击。
剧中表演手法多样,有时夸张扭捏,有时滑稽搞笑,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没有现实主义精神元杂剧相对缺乏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以夸张的方式表达故事和角色。
一些元杂剧作品更多的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较少。
明代杂剧的演变与特色明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代的杂剧在元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演变。
关注现实社会和人民生活明代杂剧注重对现实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描写和反映。
明代杂剧中的故事情节更加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通过对人民群众的描写和塑造,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评。
明代杂剧通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明代杂剧中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也引入了杂剧中的其他元素,如武打、杂耍等。
这些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杂剧的形式,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继承元杂剧的喜剧色彩明代杂剧继承了元杂剧的喜剧色彩,通过夸张的表演和滑稽的对白,给观众带来欢笑。
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与表演传统
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与表演传统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戏曲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明清戏曲不仅有丰富多样的剧种和剧本创作,还有独特的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表演传统。
舞台布置与道具设计明清戏曲的舞台布置注重视觉效果和场景转换的流畅性。
舞台常用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宫殿、山水、街巷等道具来创造逼真且富有艺术感的环境。
太平梯、土藏墙等特殊布景物品也被广泛运用来实现一些特殊效果。
服装与妆容明清戏曲中,角色服装和妆容都非常精细而讲究细节。
演员根据剧中角色身份地位和个性特征来选择不同风格、颜色和材质的服饰。
同时,精心制作而成的面具被广泛应用于某些特定角色,从而提升角色的可辨识度和戏剧性。
舞台动作与表演技巧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注重身段和舞台动作的准确、优雅。
江湖艺人、官员、妇女等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行走姿势和手势。
此外,舞台上还要求演员掌握一定的武打技巧,如刀枪棍棒的使用和各种拳脚功夫。
声乐与音乐在明清戏曲中,声乐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演员们需要熟练掌握意韵悠长、语调高低起伏且富有感情变化的唱腔技巧。
同时,充满节奏感和氛围传递能力的音乐伴奏也必不可少,以增强舞台效果和观众情感共鸣。
舞台剧本与编排明清戏曲中有许多经典剧本,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剧本通过紧凑而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的角色和对话以及生动有趣的情节安排,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
同时,剧目的编排也考虑到音乐、表演和舞台效果等因素,力求达到最佳呈现效果。
影响与传承明清戏曲的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电视剧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传统通过各种形式的继承保留至今,并仍然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结论明清戏曲作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在舞台美学和表演传统方面具有独特魅力。
其精心设计的舞台布置、精致细腻的服装妆容、准确流畅的舞台动作技巧以及感人至深的声乐音乐都让观众陶醉其中。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
明清时期戏曲的兴盛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晚期。
商业相对发达,社会生活奢靡腐化。
加上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社会思潮的兴起,戏曲获得了空前便利发展的条件。
明初,南方的戏文已经扩布到东南沿海各省,并以强力的势头向内地和西南发展,及至明万历年间,已经成为广布全国的戏曲腔调,其中的昆曲更由于士大夫阶层的垂青而流传更广。
杂剧的势力虽然逐渐消减,但在北方民间仍然长期盛而不衰。
明代中期以后,北方各地又在民间小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起的戏曲声腔—弦索和梆子,它们的兴起影响了清代全国戏曲的面貌。
清代以后,这些戏曲声腔在全国各地到处流播繁衍,随处形成新的地方剧种,衍为中国戏剧文化的壮观。
明清戏曲的兴盛与士大夫阶层对之推波助澜有密切关系。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放诞佻,狂荡不羁,纵情享乐,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戏曲。
明末东南著名文人张岱自称一生“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发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就是一个绝妙的写照。
明清文人还串戏风行,例如屠隆“每剧场,辄阑入群优中作技”(沈德符《顾曲杂言·昙花记》),汤显祖“自掐檀槽教小伶”(《醉答东群二首》之一),甚至一些文人轻贱科举,把身躬排扬作为自己的乐趣。
明·陈琬《矿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明清文人很多都养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著名者如李开先,屠隆,张岱,阮大铖,冒辟疆,查继佐,李渔,尤侗等等。
有时官府里也养戏子,使得政府部门不得不一再发布禁令。
清嘉庆四年(1799年)曾有皇帝谕旨日:“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之事……俱不许自养戏班。
”(清·明亮等编《中枢政考》卷十三“禁令”条)上述这种风气造成文人空前地投入到戏曲创作和戏曲活动中来。
明清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戏曲作家,创作出数量浩翰的作品,繁荣了戏曲的生命。
元明清戏剧专题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古代戏曲鉴赏教案明清戏曲选精析
古代戏曲鉴赏教案明清戏曲选精析古代戏曲鉴赏教案:明清戏曲选精析一、引言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涵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喜爱。
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段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经典的戏曲作品,成为后世戏曲创作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通过精选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从剧本、表演和音乐等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所在。
二、剧本分析1. 精选明清戏曲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着重剧情、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分析。
2. 探索明清戏曲的叙事结构,包括起承转合、情节展开和高潮迭起等元素。
3. 评析剧本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对白、比喻和夸张等,以展示剧本的艺术特色。
三、表演鉴赏1. 介绍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形式,包括脸谱、身段和舞蹈等,探讨其美学价值和传承意义。
2. 对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进行评析,如唱腔、动作和神态等,以揭示其艺术魅力。
3. 分析明清戏曲的舞台布景和道具运用,以展示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舞台美学。
四、音乐解析1. 介绍明清戏曲音乐的基本要素,如曲调、乐器和音律等,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
2. 分析戏曲音乐中的旋律变化和节奏感染力,通过具体曲目的解析来阐述。
3. 探讨音乐与戏曲表演的关系,如音乐与舞蹈的配合和唱念做打的协调,以揭示音乐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
五、结语通过对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进行细致的鉴赏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价值和魅力。
明清戏曲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途径,更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让更多的读者爱上古代戏曲,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1. 李敏. (2002). 中国明清戏曲分析[M]. 北京: 北京教育出版社.2. 陈云龙. (2012). 明清戏曲研究[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3. 孔尚任. (2007). 中国古代戏曲教育导论[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郭英德从戏曲形态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戏曲主要包括三种主要形态,即杂剧、传奇和地方戏。
本讲即分别就这三种戏曲形态的演进趋势,概述明清戏曲文学发展的概貌①。
从总体上看,明清杂剧、传奇的创作仍然十分繁荣。
邓长风根据全部清人戏曲书录及近人戏曲书录,制作了《清代戏曲家分期、作品存佚、体制一览表》(未刊稿),统计出清代杂剧作者211人(作品存者161人,作品佚者50人),传奇作者586人(作品存者265人,佚者321人),杂剧、传奇兼作者84人(作品存者79人,其中两存者58人,存一者21人,佚者5人),总计881人(作品存者505人,佚者376人)②。
综合各种资料统计,现知的明清杂剧、传奇作品总数当在4000种左右。
一、明清杂剧的兴衰变迁明清杂剧延续了金元北曲杂剧的艺术传统,但是却涂染了更为浓重的文人色彩。
由于受到南曲戏文和传奇戏曲的影响,明清杂剧在戏剧体制方面发生了显著的新变。
明清杂剧作家的人数和作品的种数远远超过金元时期。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统计,明代杂剧作家不少于200人,杂剧作品有姓名可考者349种,无名氏作品174种,共计523种。
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统计,清代杂剧作家不少于136人,作品130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550种,无名氏作品750种③。
①综合研究明清戏曲发展史的主要著作,有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收入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卢前:《明清戏曲史》(扬州: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据南京中山书局1933年初版本翻印,1982;北京:中华书局,200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陈万鼐:《元明清剧曲史》(增订本,台北:鼎文书局,1974);孟瑶:《中国戏曲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名词解释明清传奇
名词解释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指明代和清代时期创作的一种戏曲剧种。
其特点是以历史故事为素材,通过舞台表演、对白和音乐来展现戏剧中的冲突和发展。
明清传奇主要由梨园演员表演,他们通过唱腔、说白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情节。
明清传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元杂剧,并在明代逐渐发展成熟。
传奇剧本通常以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为基础,同时引入了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的元素。
剧中人物形象丰满,角色刻画鲜明,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性格特点。
明清传奇在剧本结构方面有固定的模式,通常分为“筹划”、“议决”、“行动”和“收官”四个阶段。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丰富的舞台布景和道具,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剧的张力和魅力。
明清传奇的演出受到宫廷和民间的喜爱,在明朝时成为宫廷演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则成为民间戏曲的代表之一。
它对后世的戏曲艺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之一。
明清杂剧、传奇、戏曲重点
第七编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总:明戏曲=杂剧+传奇前比不上后明初禁令题材狭宫廷明嘉靖革新丛丛灌木一、明初宫廷派剧作家的杂剧创作:1 皇家贵族朱权、朱有燉2御前侍从贾仲明杨讷3 刘东生《娇红记》二、明中后期杂剧转型:1转型期杂剧的特点(1有连贯发展的历史(2 创作倾向:打破了风花雪月伦理教化神仙道化的篇褊狭局面题材不断拓宽思想渐次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伦理反思剧不在少数(3演唱体制:嘉靖后大都是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纯北杂剧体式总体终结(4艺术成就:明中后期部分作品可称为传世之作影响深远2 王九思:《杜甫游春》《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体制康海:《中山狼》——引发中山狼题材创作热3徐复祚《一文钱》——讽刺杂剧吝啬鬼卢员外(《看钱奴》贾仁)王衡《郁轮袍》文痞王推《真傀儡》吕天成《齐东绝倒》4爱国主题陈与郊《昭君出塞》《文姬入塞》爱情题材冯惟敏《僧尼共犯》《桃花满面》汪道昆《大雅堂乐府》------三、徐渭及其讽世杂剧1 “狂人”徐渭诗文书画戏2《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对黑暗政权虚伪神权的猛烈抨击和恣意戏弄《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女性的赞歌人才易没的哀叹惋惜《歌代啸》市井讽刺剧一本四出四出独立3影响【一、传奇正名“传奇”:最早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宋话本小说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将元杂剧成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明嘉靖以后,“传奇”一般专指杂剧以外,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曲。
——(书)自从宋元南戏再明代规范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由南戏所升格的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三个阶段(一)明代前期(1368——1520)——第七编第六章第一节明初传奇概述(p-91)1.明初传奇的道学化和八股化: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摘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各种剧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
戏曲艺术起源于民间,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剧种特点和表演形式。
明清时期的戏曲作品以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文学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其中《牡丹亭》、《桃花扇》等传世之作仍然广受推崇。
戏曲艺术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在社会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关键词】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起源、发展、剧种、特点、表演形式、文学作品、社会影响、繁荣、辉煌。
1. 引言1.1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简述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产生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曲艺表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和欣赏。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剧种,如京剧、越剧、粤剧等,每种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
在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越来越高超,舞台布景和道具也越来越精美。
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家也开始为戏曲剧本写作,为戏曲艺术的发展贡献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不仅在艺术层面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艺术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戏曲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文情怀和思想观念。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
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戏曲艺术达到鼎盛时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和多样化,各种戏曲剧种不断涌现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论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一、戏曲剧种随着明清时期的到来,戏曲剧种逐渐丰富多彩,形成了以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为代表的一系列剧种。
其中,京剧是最为精华和经典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汇集了皮黄、二黄、三黄、正宫、老生、小生等多种表演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豫剧则比较注重情节刻画和表现方式,较为简洁明快,注重唱腔的顺畅和节奏感。
越剧则侧重于美学感受和艺术表现,唱腔比较能抒发情感,美女扮相也是其特色之一。
评剧则是发源地为北京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快慢结合、大快朵颐的唱腔、音高的起伏变化和语言的新鲜活泼为特点。
而黄梅戏则是以湖南为代表的地方戏曲,较为注重歌词的表现和节奏的抓捕。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戏曲剧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之中,各具特色,共同为丰富多彩的中国戏曲艺术做出了贡献。
二、戏曲表演的特点在明清时期,戏曲表演的特点也进一步得到了发扬光大。
京剧中的表演,以唱腔、身段、脸谱和道具为主要表现手段,强调形体上的自然美和音乐上的节奏感,注重形式的规范化和流程的精细化。
而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则注重对情节的刻画和表现,有较强的情感表达和强烈的时代感。
评剧则是以其故事的精彩和平易近人的语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总体来说,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注重艺术风格的流派化和发展多样性,致力于呈现更加真实和丰富的艺术世界。
三、舞台美术设计随着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成熟,舞台美术设计也逐渐成为观众欣赏戏曲艺术的重要因素。
从成熟的京剧,到当时逐渐兴起的越剧和黄梅戏,戏曲舞台美术设计的发展逐渐向着精美化和艺术化的方向走去。
在这一时期,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以讲究细节和雅致为重,注重颜色搭配和造型设计。
从头饰、衣裳到舞台道具,都拥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时代特点。
明清时期的杂剧与戏曲改革
明清时期的杂剧与戏曲改革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其中杂剧的出现和戏曲改革都对剧种的传承与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杂剧及其与戏曲改革的关系。
首先,明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初演剧仍然以元曲为主,但在明太祖时期,由于统治阶级追求古典文化的复兴,并且对元曲灌输了浓厚的儒家思想,戏曲开始形成了"文人剧"的特点。
杂剧首次出现在明代中后期。
它是由各地传统的地方歌舞、民间曲艺与戏剧形式融合而成的新型剧种。
与元曲相比,杂剧更为贴近民间,更具有地方特色。
此外,杂剧还引入了新的表演艺术元素,例如舞台舞蹈、特技和杂技等,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的表演形式。
然而,明代后期的杂剧也面临许多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剧情过于琐碎、散漫,以及对文人化的模仿过度,使其流于复杂而无味的表演形式。
这导致了明代末年杂剧的衰落,但也同时催生了清代戏曲改革的动力。
清代进一步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对杂剧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清代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戏曲从文人剧转变为大众性的剧种。
清代士人中的文化人才开始重新审视戏曲,并尝试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丰富剧情,增加角色的情感表达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更好地吸引观众。
与此同时,清代的戏曲改革还加强了对音乐和舞蹈的研究与创新。
传统戏曲音乐趋向于简单、单调,在清代通过引入新的乐器和创作新的曲调,提高了戏曲音乐的艺术水平。
舞蹈方面,清代开创了新的表演形式,如变脸、快板、杂技等,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演出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杂剧与戏曲改革都是中国戏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杂剧的出现为戏曲的演变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剧种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
而清代的戏曲改革则进一步促进了剧种的发展,推动了戏曲从文人剧向大众性剧种的转变。
虽然戏曲改革的历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批判与历史负担等,但它无疑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今天,戏曲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杂剧与戏曲改革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明清时期的戏曲文化发展及其表现手法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视为中国戏曲的“鼎盛时代”。
演出形式逐渐规范化,剧本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表演手法和艺术语言也逐渐成熟。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及其表现手法。
一、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发展1、新戏、旧戏并存明代以来,越剧、昆曲、梨园戏等新戏逐渐兴起。
清代,则诞生了京剧、黄梅戏、川剧等民间剧种。
在这些新戏的冲击下,元代盛行的南戏和北曲开始逐渐式微。
尽管如此,明清时期仍然存在多种戏曲剧种并存的现象,这为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2、题材上的转变在明清时期,戏曲的题材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先秦时期或唐宋诗文,而是开始涉及到政治、社会、家庭等多个领域。
例如李时中的《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续集》等剧作是以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诗词、歌曲以及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戏剧文学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
3、表演方式与手法明代初期,戏曲艺术的表演基本上是“合演式”的,多数演员坐在剧场四周,而不是上台演出。
到了明中期,舞台上的演出方式逐渐盛行,成为戏曲表演的主要形式。
表演技巧的提高和舞台设计的改进,也为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清时期戏曲的表现手法1、化妆与服装:戏曲中的化妆和服装被视为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通过装扮突显角色特征和人物性格,还可以表达出不同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异。
2、说唱:说唱是戏曲表演的重要手法。
演员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歌词的韵律和语气,而且还要将其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听享受。
3、舞蹈:戏曲中的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
它不仅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角色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还可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身份。
4、音乐:音乐也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节奏可以表现出不同情感状态和角色特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听觉感受。
5、道具:道具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演员可以通过道具的运用,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人物和背景,从而提高表演效果。
中国戏剧经典10篇
中国戏剧经典10篇中国戏剧是中国文明古老历史上极富创造性地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学艺术形式。
它经历了由古老的传统戏剧发展到今天流行的现代戏剧的漫长历程,融合了诗词、音乐、舞蹈等艺术构成,结合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各种精彩的艺术效果,不仅博取了中国观众的喜爱,也深受国际观众的青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戏剧发展的精彩篇章,中国戏剧经典的10篇作品: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元末明初一部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传统戏剧,由中国现代戏剧之父袁宝桢所著,以宋朝赵氏家族的今生今世、今人今事为背景,揭示了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被压迫和奴役的现实,是中国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佳作。
二、《窦娥冤》《窦娥冤》是明清时期经典戏剧之一,剧中描写了窦娥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一个乞丐女子被高层社会特权者欺负的画面,使古代国家法律、法官、教士、官吏等的腐败及其严重后果深深铭记在观众心中,使观众对司法正义有一种强烈的认知和关切。
三、《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袁宝桢所著的一部传统话剧,被封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以宋末苏东坡的悲伤秋思为背景,生动的呈现了一个知音人与诗人的传神描绘,脍炙人口。
四、《江城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城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是明清话剧的代表作之一,由程颢著笔,以明末清初江城子游记为背景,讲述了当时流传的江苏京口北固亭及其怀古伤情的故事,运用抒情性语言,交织政治及文化元素,为戏剧赋予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五、《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古代人物剧,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流传度的经典之作,由施耐庵著作,以宋朝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反映了一个主观意志决定自己人生走向的真理,它也成为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传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红楼梦》《红楼梦》是清末文学家曹雪芹笔下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小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
它表现出了清末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把自然、封建观念、价值观以及先进的文化思想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明清戏曲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
明清戏曲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分析一、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各种剧种繁荣兴盛。
本文将探讨明清戏曲与当时社会背景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影响。
二、明清社会背景1.明代社会背景:官僚统治、礼仪制度、士绅文化等特点。
2.清代社会背景:满洲入主、封建专制、道德观念等变迁。
三、明清戏曲的类型及特点1.明代戏曲类型:南北戏剧、评剧等。
•南戏:以越剧为代表,婉丽唯美,注重唱腔和表演技巧。
•北戏:以京剧为代表,豪放激昂,追求武打和唱腔结合。
•评剧:扬州评弹最具影响力,注重讲述历史故事。
2.清代戏曲类型:闽剧、粤剧等。
•闽剧:以福建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情节复杂,才情洒脱。
•粤剧:以广东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音乐曲调优美,舞蹈动作独特。
四、明清社会背景对戏曲的影响1.官府的支持与审查:戏曲受到官府的监管和审查,政策对戏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地方文化传统: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对形成不同类型戏曲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3.社会风气与观念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对戏曲题材和表演风格有直接影响。
4.经济发达与繁荣:经济基础的繁荣为戏曲艺术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明清戏曲的社会功能1.娱乐消遣功能:民众通过观看戏曲来放松心情,解闷娱乐。
2.价值观塑造功能:通过剧本和表演来传播道德伦理观念,影响观众思考和行为方式。
3.社会凝聚力功能:戏曲能够通过共同的欣赏和参与,促进社会团结和凝聚力。
六、明清戏曲的影响与传承1.戏曲文化对后世文艺产生的深远影响。
2.明清时期戏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资料及宝贵历史信息。
3.当代各种戏曲形式继承与创新。
结论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对戏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戏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民众娱乐消遣同时也承载着价值观塑造和社会凝聚力功能。
明清时期戏曲的类型和特点在当今仍有影响,并且不断被传承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 皆有历史依据;剧本达到了历史真实与 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3.结构独具匠心,尤其是结尾摆脱 了大团圆的俗套,侯李二人双双入道给 人以无限苍凉之感。
4.词曲含蓄蕴藉、说白抑扬顿挫。
此时杜丽娘 魂游后园,两人 相见,再度幽会, 丽娘嘱告柳梦梅 掘墓开棺,于是 杜丽娘死而复生, 两人终于结为夫 妻。
四、《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汤显祖在剧本《题词》写道:“如丽 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 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 至也。”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 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女主人公为“情” 而死死而复生的感人至情;歌颂了反对封 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 斗争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
二、故事来源
1.话本小说《杜丽 娘慕色还魂记》
2.《法苑珠林》: 晋武太守李仲文、 冯孝将故事
3.《列异传》:谈 生故事
三、《牡丹亭》梗概
《牡丹亭》描写南安太守杜宝之女丽 娘,正值芳年,读了《诗经·关雎》后, 引起伤春之感,不顾父母约束,和丫鬟春 香同到花园赏春,看到园中姹紫嫣红的美 景无缘欣赏,甚是伤感,回房后春思昏昏, 在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 丽娘不禁情动,双双在牡丹亭畔幽会。醒 来后丽娘幽思成疾,一病不起。
三、《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1.以舞台形 象再现了明亡前 夕的历史面貌, 揭示了南明王朝 衰亡的必然性。
2.“兴亡之感”是通过“离合之情” 来表现的,贯穿全剧的还是李侯的爱情 故事。作者紧紧结合当时的政治斗争, 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的情况 下逐步展开李侯的爱情关系。他们洁身 自爱,反抗权奸,他们爱情的开端、发 展和结局,都从属于进步的政治观点, 与国家民族的安危共命运。
2.爱情主题。作者没有像历代封建卫 道者那样把安史之乱完全归罪于杨玉环, 有意回避了历史传说中杨和寿王、安禄山 的关系,添写了她平时对爱情的渴望和怕 被遗弃的忧虑,添写了她在马嵬兵变时的 以身当难和死而无怨。对于李隆基,作者 有意突出其风流天子的形象,尽量使他同 政治少发生关系,而让杨国忠作为他政治 上的替身;还写了他同杨玉环感情的逐步 深化,突出了他们的爱情基础。
四、《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1.结构上,以李杨宫廷爱情为主线, ❖辅以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副线,使两条 线索并行发展,两种场面交替出现,相互 穿插映衬,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语言上,曲词清丽流畅,抒情意味 浓郁。且善于根据剧情的需要,依据人物 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气氛,写出人 物的个性。
第三节 孔尚任与《桃花扇》
一、生平与创作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 重,号东塘,别号岸堂, 又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 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 著名戏曲家。少年时曾应 试中秀才,后长期隐居于 曲阜石门山中,过着闭门 读书、养亲不仕的生活。
1648一1718
此间耳闻李香君血溅诗扇的故事及南明遗 事,开始酝酿《桃花扇》的创作。康熙三 十八年(1699),《桃花扇》传奇定稿,上 演后轰动一时。次年因事罢官,两年后回 乡,在郁愤和困顿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表面看来,似是一个离奇荒 诞的爱情故事,不过是在颂扬痴心妄 想的儿女私情。但是,透过梦境与幻 想,能领悟到作家深邃的哲学思想。 即汤显祖的这部作品,在表现追求自 由爱情的同时,寄寓了他所崇尚的 “真性情”,显露与当时社会正统观 念相对立的思想感情。
五、《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1.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杜丽 娘这一理想化的化身,创造出奇情异彩 的艺术境界,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对人的真性 情的憧憬和追求。
孔尚任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除《桃 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 雷》,诗文集有《湖海集》、《岸堂稿》、 《长留集》等。
二、孔尚任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 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反 映南明王朝兴亡。作者自称:“《桃花扇》 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 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 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 基业,隳(hui)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 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 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思考《闺塾》:
1.谈谈剧中三个人的性格特点
2.人物这些不同的性格,是通过 哪些具体的动作和话语表现出来的
3.面对陈最良酸腐僵化的教育, 杜丽娘和春香各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第二节 洪昇和《长生殿》 一、生平与创作
清代极富盛名的戏曲
家,字昉思,号稗畦,又
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
人。出身于没落望族,从
小就受到较好的文化教养,
很早就显露才华,但政治
上一直不得意。
1645一170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他在北京做了二十多年国 子监生,不曾补官。其间 又遭“家难”,父亲几乎 被充军。家难使他生活相 当清苦,但他禀性高傲, 不随流俗。三十几岁写出 《长生殿》,经三次易稿、 十余年努力,于康熙二十 七年(1688)定稿。剧本问 世后名噪一时,到处传抄、 搬演。
《闺塾》导读 《牡丹亭》第七出,后世常演,称为
《春香闹学》。侍女春香陪伴丽娘读书, 她对老学究陈最良迂腐思想十分反感,总 要寻些事来嘲笑他。杜对陈的教育也很反 感,但出于礼貌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反抗。 她在塾中读《关雎》,引发她感春伤春渴 望爱情的情怀。《闺塾》三个人物各有特 点,维护封建礼教和反对封建教条的冲突 十分自然,表现得很有情趣。
四、《桃花扇》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李香君这一个性鲜明彪炳 千秋的艺术形象
李香君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她忠于爱情 的坚贞品德是同她鲜明进步的政治态度、蔑 视权奸的反抗精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就离 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结合的完美程度而言,就 爱情故事具有的政治含义的深刻程度而言, 《桃花扇》在我国古典戏剧史上首屈一指。
她渴望爱,生活中得不到,就托之于梦, 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约束,超越了生死的界 限,大胆地追求她理想中的爱,终于和她 思念中的人结为夫妻。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激起许多男女青年的共鸣。
3.《牡丹亭》词曲优美,典丽蕴藉, 是一部处处充满诗的意境的抒情诗剧。善 于通过形象鲜明的景色描写来烘托人物的 心理状态,是该剧突出的优长。
次年因在皇后丧期内招伶人演唱该剧而 遭弹劾,被削籍还乡。晚年过着寄情山 水、抑郁清苦的生活。康熙四十三年七 月,在浙江乌镇因酒醉落水而死。
洪昇诗词曲皆有名。除《长生殿》 外,还著有杂剧《四婵娟》等多种,诗 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三种。诗作大多感叹自己失意穷愁,调 子悲郁凄凉,也有同情民间痛苦感慨兴 亡之作。
1. 政治主题。作者围绕李、杨爱情 悲剧,揭露、抨击了杨国忠之流的误国 勾当,皇亲国戚的腐化生活,官僚集团 的投降变节行为,安禄山一伙谋反叛国 的罪恶;同时写出了这一切对于国家和 人民造成的危害和苦难。
对于风流天子李隆基(在表现爱情主题 时,他被作为正面人物肯定)的昏庸腐 败、不理朝政,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谴 责。剧本对酿成安史之乱的阶级斗争背 景作了真实的反映,探索和总结了明朝 灭亡的教训,表现了作者的亡明之痛, 流露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作者努力表现 李、杨在爱情受到惩罚后的沉重忏悔和 彼此间的深切思念,但并不能解决剧本 的爱情主题和政治主题间不可调和的矛 盾。因为在皇帝和妃子的形象里寄托真 挚永恒的爱情理想,本身就违背了历史 和生活的真实。所以作品后半部分的浪 漫主义描写就失去了现实依据,李杨月 中团圆的光明结局也没有激动人心的美 学力量。这是《长生殿》最大的缺陷。
2.杜丽娘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她 本是在严格的封建官宦家庭和腐儒陈最良 教育训导下成长的少女,性情温顺,但深 居闺阁,生活空虚,处于青春时期,内心 感到寂寞,有难言的精神苦恼。因此当塾 师向她解释《关雎》,灌输“有风有化, 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却激发了丽娘 与封建礼教相悖的情思,叹惜人不如鸟, 鸟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之所爱,而她却不 能……
1550---1616
第十一章 明清戏剧
第一节 汤显 祖和《牡丹亭》
一、生平与创作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江西 临川人,杰出戏曲家。早有才名, 学识渊博,34岁中进士,先后任南 京太常寺博士,礼部祠祭司主事等 职。为官正直,数被贬,任内为地 方办了不少好事,抑制豪强,关心 民苦,有胆有识。
汤显祖本想有所作为,但眼看国事 日非,朝政腐败.便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弃官归里,专门写作,传世之作 《牡丹亭》就写于此时。有《玉茗堂四 梦》和《玉茗堂文集》传世。
三、《长生殿》故事源流
1.唐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 《长恨歌传》
2.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3.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4.明代屠隆的《蛛毫记》传奇和吴世 美的《惊鸿记》传奇 洪昇深受这些作品感动和影响,创作 时吸收了上述作品的情节、意境和词语
三、《长生殿》的思想内容
与《长恨歌》一样,剧本包含政治 与爱情两大主题,但又赋予新的阐释。
临死之际要求母亲将 她葬在花园中的梅树 下,并嘱春香将其自 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后杜宝升任淮阳安抚 使,委托丽娘之师陈 最良安葬丽娘,并在 园中为她建梅花观。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 赴京应试。
白先勇先生执导的青 春版《牡丹亭》剧照
借宿梅花观,在 太湖石下拾得杜 丽娘画像,发现 此画像就是他以 前梦见到说有姻 缘的佳人,引起 他万种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