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戏剧专题

合集下载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文化传承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与文化传承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戏曲不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创新,而且在文化传承方面也卓有成效。

本文将从戏曲的历史演变、表演风格以及传承方式等方面,探讨元明清时期戏曲艺术与文化传承的发展情况和特点。

一、历史演变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那时候的戏曲叫做“杂剧”。

在唐朝时期,戏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演出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

宋朝时期,戏曲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出现了徽调和南曲等新的表演形式。

元朝时期,由于元帝国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戏曲形式,斡鲁朵、二夕子等蒙古戏中的艺术元素影响到了汉族戏曲,形成了元曲。

明朝时期,明朝统治阶层鼓励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清朝时期,戏曲传承更加广泛,除了传统的京剧、昆曲、豫剧等,还产生了粤剧、评剧、越剧等新的艺术形式。

二、表演风格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表演风格主要有两大流派,分别是南派和北派。

南派又称为南曲,是以江南地区的音乐为基础的一种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声情并茂、婉转动听,通常用于表现女性角色和闺房场景。

北派又称为北曲,是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表演形式,以豫剧、京剧等为代表,音乐雄浑,舞蹈协调,重视武打表演。

此外,还有徽调、粤剧、评剧、越剧等地方剧种,各种剧种在表演风格上都有不同的特点,但都称得上是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传承方式元明清时期的戏曲传承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家谱传承,另一种是师徒传承。

家谱传承是指戏曲艺人将自己的技艺和表演经验记录在家谱中,世世代代传承,保持着剧种的纯粹性。

而师徒传承则是艺人通过师父的指导和教育学习戏曲艺术,形成艺术传承的纽带。

这种传承方式保留了戏曲的传统,使得剧种得以流传至今。

另外,还有一种传承方式是在戏曲学校中传承。

在现代,中国国家戏曲学院等专业艺术学院为了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而设立。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戏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传播,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化和时尚化的变革。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考点元曲四大家1.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

2.马致远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

3.郑光祖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

其作品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4.白朴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天净沙·秋》等。

元明戏曲家1.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还魂记》(即《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2.王实甫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元曲四大悲剧、爱情剧与四大古典戏曲1.四大悲剧①《窦娥冤》关汉卿(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即1582年)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

②《梧桐雨》白朴该剧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揭示出唐王朝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其中也渗透了剧作家白朴在金元更易之间的乱离身世之感和山川满目之恨。

③《汉宫秋》马致远作品的主要内容描写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同时,又写出了王昭君对祖国的感情,并把这两方面的描写交织在一起。

此外还批判了封建社会昏庸无能的文武百官,痛斥他们存大敌压境时的怯懦态度;批判了他们在太平时可以共享太平宴,国难时却不如一个女子。

④《赵氏孤儿》纪君祥该剧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颇具特色,剧中的一批正面人物形象,作者赋予他们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的崇高品格。

元明清戏剧3(南戏)

元明清戏剧3(南戏)

失传的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孝义 井记》《华孝子故址记》《五节妇诗》 等作品,都是直接宣扬以孝为中心的道 德观的。
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今来古 往,其间故事几多般。少甚佳人才
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 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知音君 子,这般另做眼儿看。休论插科打 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妻贤。 骅骝方留步,万马敢争先?
孝道对于蔡伯喈来说,只是一种义务,
而这种义务来自于那些被认为是天经地 义的说教,是社会舆论的需要和希望, 而并非本人的意愿。因此我们说这样的 孝道必然掩藏着虚情假意,它只是一种 教条,一种不能不尽的义务,它与父母 的实际需要并不相干,那些所谓的孝子 的言辞只是一种标榜,经不起细致的推 敲。 对于他的妻子赵五娘,虽然他对牛小姐 说自己心里还想着旧弦,但是实际上赵 五娘不过是他奉养父母的工具,‚娶妻 所以养亲‛,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可言。
《拜月亭》歌颂了王蒋之间患难与共,
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他们为了爱情与 封建家长所做的斗争,批判了专横跋扈, 以权势压人的封建家长。
《杀狗记》
全名《杨德贤妇杀
狗劝夫》,根据清 初文学家朱彝尊研 究,《杀狗记》由 元人萧德祥的《杀 狗劝夫》改编,改 编者是元末徐畛, 字仲由,也有人认 为是冯梦龙改编的。 共36出。
赵五娘:自从公婆身亡后,再要相逢不能够。
丹青且把慈影留,强似梦中暂聚首。 待要描,描不就,倒叫我提笔泪先流。 犹记我嫁到蔡家后,只见他两月光阴稍优游。 到后来饥寒交迫苦难受,望儿不归泪盈眸。 我要画他脸庞儿带厚,可是他枯黄消瘦; 我要画他欢容笑口,可是他满脸忧愁。 似这样背驼腰佝,似这样衣衫褴褛, 再不像蔡伯喈当初的父与母, 恰正是赵五娘近日的亲姑舅!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元明清戏剧赏析4(明传奇)

明代前期的杂剧
皇族戏剧家朱权、朱有燉,和御用文 人丘濬、邵灿为代表的‚以时文为南曲‛ 的作品 朱有燉 《诚斋乐府》 丘濬的《五伦全备忠孝记》 邵灿的《五伦香囊记》
明代中后期的杂剧
王九思《杜子美沽酒游春》
康海《中山狼》
徐渭的《四声猿》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人, 他是文学史上的神童,也是文学艺术上 的多面手。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字 义仍,号若士、海若、海若 士,别号清远道人,晚年自 号茧翁。所居书斋名玉茗堂, 清远楼。抚州临川人。著有 传奇五种:《紫箫记》《紫 钗记》《牡丹亭》《南柯梦》 《邯郸梦》。其中《紫钗记》 是《紫箫记》的改本,因此 历来称《紫钗记》以下四种 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 四梦‛。
明万历年间读书坊刻本,题为《宝 晋斋鸣凤记》。全剧共四十一出, 围绕正邪善恶两大阵营的对峙冲突 展开故事情节。
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戏剧对于明代知识分子来说不是谋生,
而是自娱自乐的手段 这一时期的戏剧,没有了那些刻骨铭心 的痛苦,而变为了文人自我表现得一种 手段
明代传奇戏曲的繁盛,以传奇戏曲彻底
尊王定霸,不在桓文下,为兵戈几年鞍
马。 自家范蠡,辅我弱越,攻破强吴,名遂 功成,国安民乐。平生志愿,于此足 矣。……呀!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 是何人越是谁?功名到手未嫌迟…… 昔乃荒山未成之眷,今作大国已配之夫 人,岂敢领受。 载去西施岂无意,恐留倾国更迷君。
妾乃白屋寒娥,黄茅下妾。惟冀德
泰州学派的学者由王阳明的“心体”出发,
把心学愈来愈向感性方向推进,明确提倡自 然,肯定人的欲望。而李贽更是大讲“童 心”,提倡“私欲”,他的《童心说》我们 前面已经讲过“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 一念之本心也。”,“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 矣。”

阅读书元明清戏曲部分目

阅读书元明清戏曲部分目

元明清戏曲部分一、作品集1.臧懋循编、隋树森校《元曲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 。

2.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

3.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北京:中华书局,1980 。

4.顾肇仓选注:《元人杂剧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

5.王季思等选注:《元杂剧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

6.王学奇等:《关汉卿全集校注》,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

7.王文才校注《白朴戏曲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6 。

8.金·董解元撰《古本董解元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9.元·王实甫著《西厢记》,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0.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81 。

11.王起主编《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12.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

13.黄天骥,康保成《元明清散曲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北京:中华书局,1979 。

14.俞为民校注:《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

15.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版。

16.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7.沈泰编《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徐朔方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8.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9.刘辉校笺《洪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20.徐方朔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1.竹村则行、康保成:《长生殿笺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22.汪蔚林辑《孔尚任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王季思主编《中国戏曲选》(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

24.王季思主编《中国古典十大悲剧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

元明清戏剧2(元杂剧)

元明清戏剧2(元杂剧)

张生
• 又一个正统礼教 叛逆者的典型, 张生的形象在中 国古典文学史上 极具典型特征
红娘
• 是剧中最动人的形 象 ,她不过是一个卑 贱者,但她的聪明才 智不仅仅胜过了莺莺、 张生,也胜过了老夫 人。她是支持自由爱 情的正义者,王实甫 以满腔的热忱歌颂了 这个勇敢泼辣的卑贱 者。
• “想天公也有安排我处,架一叶偏舟睡足,抖擞着绿 蓑归去。” • “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觉来时满眼春 山,抖擞绿蓑归去。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 我处。”(白无咎《鹦鹉曲》) • 《西厢记· 叙事》中有“谢当今垂帘双圣祖”
《西厢记》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元成宗大德三 年到大德十一年之间 。
• 净:花脸,粗暴勇猛的人,绝大部分为男性, 少部分为女性
• 杂:各种各样的配角,如:孤(官员)、卜 儿(老年妇女)、孛儿(老翁)、徕儿(小 孩,又称小徕)
元杂剧在剧的末尾用两到四句对子来概括 全戏的内容,称“题目正名”,一般取它最 后的一句作为戏的全称
• 夏庭芝《青楼集》是第一部记载杂剧演 员的著作 • 钟嗣成《录鬼簿》是第一部为杂剧作家 立传的著作 ;还有无名氏的《录鬼簿续 编》,有学者认为是贾仲名所作 • 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是第一部元曲 集 • 隋树森又编《元曲选外编》共162部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特色
• 深刻的现实主义描写中融和着积极浪漫主义 因素。 • 塑造了丰富多彩、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 本色当行(内行)的语言,以个性化的戏剧 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 元杂剧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关汉卿为 代表的本色派;另一类是以王实甫、白朴、 马致远为代表的文采派。
王实甫与《西厢记》


[ ]
• 董解元对《莺莺传》的改造:
1.在思想上,改变了原作对张生始乱终弃行 为的偏袒和对女性的偏见,突出了歌颂婚姻 自由的主题,使作品有了本质的提高; 2.在人物塑造上,不仅增添了不少人物, 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主人公的性格,使之成 为正面形象,而且个性更为鲜明。 3.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 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 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

第一讲元明清杂剧■教学要点:1、使学生掌握戏曲的起源、元杂剧的体制及其发展过程。

2、使学生了解元杂剧前期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马致远、白朴的杂剧,著名的爱情剧、历史剧、水浒剧、公案剧作品的名称和作者。

3、使学生了解关汉卿的生平,掌握其名剧《窦娥冤》的思想内容,以及在杂剧创作上的巨大成就。

4、使学生掌握《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5、使学生了解元代中后期杂剧创作的总体情况,以及郑光祖的杂剧创作。

■课时安排:(10—14节)第一节元杂剧概说一、杂剧历史渊源元杂剧是十三世纪上半叶蒙古灭金前后(公元1234年)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而形成的戏曲艺术。

它以中国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故称北杂剧或北曲。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戏曲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阶段,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第二个戏剧高峰。

中国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从萌芽状态的以娱神的原始歌舞,巫伊始,到娱人的古俳优的出现,从汉魏百戏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的歌舞伎艺的表演,历经唐代参军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国的戏曲已成雏形。

在这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之中,中国戏曲的各个成分,如诗歌、调笑(科诨)、音乐、舞蹈、杂技、美术(化妆)等都逐步成熟,特别是主要成分“唱”——即“曲”,在元代得到充分发展,为中国戏曲的最后成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兰陵王》。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二、元杂剧繁荣及原因1、繁荣表现。

1).作家作品多。

根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人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等资料可知,元代一百余年,出现了两百多为杂剧家,其作品名目可考者计有六百本左右,元杂剧剧本流传至今者计有160余种。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期末复习精讲

元代: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元,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四折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是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元杂剧“以唱词为主,以宾白为宾”,伴以“科范”,通过“旦、末、净、外、杂”各类角色表演出来。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宾白。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因流行于浙江温州(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2、关汉卿一、公案剧(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

“为善的,更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悲剧原因:⏹ 1.高利贷残酷剥削。

⏹ 2.元代知识分子卑下的社会地位和困苦的生活处境,使窦天章遭到高利贷剥削的逼勒,连唯一的小女儿也无法保住,致使窦娥年幼抵债,骨肉分离。

⏹ 3. 流氓地痞的欺凌。

像张驴儿一类恶棍无赖,在元代为数众多,他们到处横行,无恶不作。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

元明清戏曲

元明清戏曲

元明清戏曲绪论一、戏剧与戏曲戏剧:《辞海》综合艺术的一种。

由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情节、显示情境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形式。

二、中国戏曲的发展(一)、先秦时期1、歌舞(《墨子》“有童子之为马,足用而劳”)2、宗教――巫觋、祭祀3、古代的优戏。

(二)、汉唐时期1、汉代百戏2、魏晋优戏3、唐代歌舞戏4、唐代参军戏(三)、宋金时期1、宋杂剧2、金院本(行院之本,行院指戏班)3、傀儡戏与影戏4、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三、元杂剧的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需要。

2、统治者的爱好。

3、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4、儒家礼乐文化的松动与北方民族音乐的传入。

四、元杂剧的基本特点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2、一人主唱的演唱形式3、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五、元杂剧分期前期:金末到元大德年间约一百年,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中心在大都。

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

后期:从大德到元末约六十年,中心在杭州,代表人物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

第一讲关汉卿按照惯例,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婚姻剧和历史剧三类。

第一类:通过公案故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表现出广大人民对于公平的社会秩序和安宁生活的向往。

其代表作:《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

第二类,爱情风月剧,如《救风尘》、《望江亭》,反映了弱者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反抗,突出妇女在斗争中的勇敢和机智,带有“社会剧”的意味。

第三类歌颂历史英雄杂剧:《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窦娥冤》写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以后,是关晚年的作品。

《窦娥冤》写了一个冤狱平反的故事,故事原型为汉宣帝时刘向《说苑·贵德》篇记“东海孝妇”。

后《汉书·于定国传》、《后汉书》、《搜神记》均记之。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历史演变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历史演变

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历史演变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戏曲艺术经历了多次演变,不断繁荣着中华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及其历史演变。

一、戏曲介绍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舞蹈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最具标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包括南戏、北戏、京剧、豫剧、越剧、粤剧等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流派。

二、元元朝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时期,到达了高峰,在此时期的表演艺术具有创新性和进步性。

1.新剧种的产生元朝时期,新的剧种出现了,如《元曲选》(中和正编),这是一部汇集了四百多个元曲的集子,成为元曲的重要代表。

元曲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有说唱、念白、舞蹈、器乐等多种方式。

2.文学性质的提高元曲注重文学原创,表现为以新奇的话题和事迹刺激人们的观感,强调人物形象的建立和语言艺术的运用。

在元曲中,不但有许多文学价值很高的词句和句式,而且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文学作家,如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等。

3.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元曲注重实际表演,通过舞台技巧、音乐、化妆服饰等手段,增强了表演效果。

如宋杂剧中,角色多用垫高鞋,使表演者的身形看起来高大而丰满。

4.艺术特点的彰显元曲在艺术特点的表现上显得十分鲜明,其表现方式强调在表演时的音乐和动作的配合关系,表达出戏曲特有的节奏感和旋律,还强调表演的情感传递功能。

同时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

三、明明代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时期,表演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地方剧种的发展明朝时期,地方剧种大量涌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体系。

它们从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都注重具体细节和方言的运用,在京剧、湘剧、粤剧等剧种的演出中,地方剧种逐渐发展成为其重要的演出组成部分。

2.女性演员的出现此时期,一批女性演员逐渐出现在舞台上,她们以耐人寻味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表现为代表,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革新。

元明清戏剧赏析1(起源)

元明清戏剧赏析1(起源)

南宋临安瓦舍分布图
中国戏剧真正成熟的几个影响因素
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 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 瓦舍中的各种技艺相互借鉴、融合; 瓦舍中的各种技艺相互借鉴、融合; 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人的出现。 专门从事戏剧创作的人的出现。 书会先生” 京师老郎” “书会先生” “京师老郎”
杂剧演员行会“绯衣社” 杂剧演员行会“绯衣社”;皮影戏行会 绘革社” 说书人行会“雄辩社” “绘革社”;说书人行会“雄辩社”;剧作 家行会则由地域划分,临安称“武林书会” 家行会则由地域划分,临安称“武林书会”, 温州则称“九山书会” 温州则称“九山书会”。
宋杂剧与金院本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长安戏场都集于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 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人几人舡。 朝朝江口望,错人几人舡。
讲唱艺术对戏剧的重大影响
叙唱完整故事的乐曲组合,由古代的大 叙唱完整故事的乐曲组合, 曲发展而来 ; 顺着一个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 顺着一个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 称为“诸宫调” 称为“诸宫调” 。
大曲: 大曲: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 述一个故事的音乐形式。 述一个故事的音乐形式。
宋杂剧、金院本
开放的唐代
大食行旅俑
黑人杂技俑
唐三彩, 唐三彩,胡人与骆驼
唐代歌舞小戏
拨头 白衣,披发, “白衣,披发,而作泣涕 状”
代面 又称大面,崔令钦《 又称大面,崔令钦《教坊 大面出北齐, 记》载:“大面出北齐,兰 陵王高长恭, 陵王高长恭,性胆勇而貌若 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 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 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 此为戏,亦入歌曲。 此为戏,亦入歌曲。”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汇总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汇总

《元明清戏曲专题》讲义第一讲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及其民族特征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一)以往戏曲起源谱说(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引屈原《九歌》认为古代巫觋表演歌舞,即“后世戏剧之萌芽”。

(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认为“优伶戏文,自优孟抵掌孙叔敖,始滥觞。

”即源于春秋“优孟衣冠”。

(3)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认为戏剧始于南朝宫廷乐舞,“梁时大云之乐,作一老翁演述西域神仙变化之事。

优伶实始于此。

”(4)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认为元杂剧演出体制与隋唐西域传入内地梵剧相似,故戏剧受印度梵剧影响,而梵剧又源出傀儡戏。

(5)孙楷节《傀儡戏考源》汉代傀儡戏哺育了后起戏曲艺术。

(6)日本青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谓认为戏剧起湖于原始民众歌舞。

(7)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要》认为戏剧起源于汉代角抵戏《东海黄公》。

(8)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认为宋金诸宫调,“实为元明以来杂剧传奇之鼻祖。

”(9)明王骥德《曲律》认为古优有白而无歌舞,诸宫调只一人说唱,故真正戏剧应始于元代。

(10)吴国钦《中国戏剧史漫话》认为最初的戏剧应是秦汉时《蚩尤戏》等角抵戏。

以上诸说,就萌芽因素而言,似皆有据;但戏曲起源决非单一因素。

(二)从表演上看中国戏曲的三大来源:甲、滑稽戏系列:先秦两汉俳优(男性一人,向帝王讽谏时事,如优孟、优旃)——汉魏六朝俳优(男性二人,一逗一捧,如东汉和帝令二优演石耽贪赃事,一说十六国石勒令演周延贪赃事)——唐五代参军戏(由参军、苍鹘二人发展到三、四人,由男优发展到女优,由单纯说白发展到歌舞穿插,甚至唐庄宗父子、徐知训君臣也扮演参军戏)——宋金杂剧(固定为五人:未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体制定型为四段:艳段、正杂剧二段、散段;内容已有简单的故事性;形式也兼容歌舞)——南宋末已产生永嘉杂剧《张协状元》,是今存最早的剧本。

滑稽戏对元杂剧的影响:1、戏谑调笑成为元杂剧中的插科打诨、讽刺喜剧的要素;2、参军、苍鹘、末泥、引戏、装孤分别演变为元杂剧中的副净、副末、正末、正旦、官员五种固定角色;3、四段体制演变为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固定结构。

元明清戏剧戏剧

元明清戏剧戏剧

1.简论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

(讲义原文)一、秦时期的戏剧胚胎(一)古剧的起源:戏剧起源可以上溯至先秦上古时期的装扮表演,与人类的起源同始共生。

《尚书·舜典》中“予拊石击石,百兽率舞”。

是对戏剧萌芽的最早记载。

(二)巫觋与祭祀:巫觋与祭祀也是戏剧的源头之一,屈原改写的楚国传统祭神之歌——《九歌》中已显然含有戏曲表演的因素。

另外,古代祭祀有用“尸”的传统;先秦最隆重的祭典——“八蜡”(蜡戏);上古宗教祭祀的傩祭(傩戏)都是古代戏剧的源头。

(三)古代的优戏:商周之际的宫廷中出现了一群专供统治贵族娱乐的“优”。

伶、倡与优都是宫廷艺人。

春秋战国时期,狎优之风已弥漫于各国王宫了,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就有中“优孟衣冠”的故事。

二、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一)汉代百戏:汉武帝时期,曾从民间征集了一批杂戏到首都进行会演,其中多为杂技、杂耍一类的节目,当时称作“角抵”,后来又叫“百戏”。

汉代百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述故事的水平,如《西京杂记》中的“东海黄公”故事。

(二)魏晋优戏:汉代以后百戏一直流行不衰,到隋代登峰造极。

(三)唐代歌舞剧:唐代产生了一些由歌舞结合角抵打斗的情节小戏,其中最有名的有两个:《兰陵王入阵曲》、《踏谣娘》(谈容娘)(四)唐代参军戏:参军戏是由两个演员合演的一种滑稽小戏,内容以调笑为主。

由于被嘲弄者多为官员,所以参军戏又叫“弄假官戏”。

唐代的参军戏不仅角色与表演有固定程式,就是角色的化妆服饰也达到了程式化水平。

参军戏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其社会普及面与影响力都是空前的,融歌舞于扮演故事中的表演形式,标志着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戏曲的雏形终于形成了。

三、宋金时期戏曲的成熟(一)宋杂剧:北宋时期,宫廷宴乐中杂剧表演甚为流行;到南宋时,杂剧演出已不限于宫廷,日益表现出民间化倾向。

宋杂剧在南宋统治地区与南方的地方戏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地域性的戏曲支派,如川杂剧和温州杂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
又号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 作品:“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 《邯郸记》
《牡丹亭》
• 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又简称《还魂
记》,是用力最深、也最能表现其文学思
想和艺术才能的一种,在文学史上,与元
• 汤显祖却于《题辞》中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
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
皆非情之至也。” • 剧中杜丽娘日常的行为举止,丝毫不违背她作为名门闺秀 的身份,她去游玩空寂无人的花园,还想到“步香闺怎便 把全身现”,这是现实环境造成的她的性格的一面;但在 另一面,当杜丽娘独处深思时,却不由自主地发出对“才 子佳人”“密约偷期”的倾慕;在更深的一层,当完全摆
元明清戏剧专题
元代戏剧
元杂剧
戏曲的形成与发展 • 先秦—宋代:孕育发生期 先秦:原始歌舞、巫觋活动、祭祀仪式
《尚书》记载:夔曰:“吁,击石,拊石,百
兽率舞。”(夔一足而已。) 春秋:优孟衣冠
• 汉代:百戏杂陈,如角觝戏《东海黄公》出
现了简单的情节,出现了假定性因素。 • 唐:歌舞小戏、参军戏:参军、苍鹘 《踏摇娘》:苏某、苏妻 《兰陵王》:北齐王高长恭(面具后的悲情王
二支曲,不限何种角色演唱。
• 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曰之,其有散韵
之分,散用口语,韵白用诗词或顺口溜式韵文。
• 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 的动作,表情等。 • 角色 :旦、末、净、杂四类,末是男角,净扮演刚强、凶 恶或滑稽的人物,有男有女。杂包括“孤”(官员), “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徕儿”(小 孩子),“细酸”(书生,穷秀才)等。
突出了少女天然的生气,相当传神地刻画了她天真活泼又
带几分娇憨的性格。 • 陈最良:在一定意义上,他是杜丽娘的对照;他的生命已 经被科举制度、封建教条所僵化,却一无所得,凄凄惶惶 地漂泊于人世。
• 《牡丹亭》是一部美丽的诗剧,它的抒情气氛极
为浓厚。 构成这种抒情气氛的的主要因素,一是
众多的浪漫的幻想场景,一是大量的内心独白,
再就是显示出作者富赡才华的优美文辞,像《惊
梦》、《寻梦》两出,把春日园林的明媚风光、
杜丽娘的伤春情怀和内心深处的隐秘融为一体,
用艳丽而精雅的语言写出,非常动人。
清代戏剧
• 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是洪昇的《长生
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 “南洪北孔” •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钱塘
子)
宋代:各种戏剧美的因素进一步凝聚走向成熟。 瓦舍、勾栏:当时各种技艺演出的场所。 宋杂剧:艳段(非正式表演,把观众情绪引入轨 道)、正杂剧(宋杂剧的主体部分)、杂扮(附 着于正杂剧之后的段子,都是玩笑性质的,灵活、 随便、滑稽、调笑,一般拿乡下人取笑)
• 元代—明代前期:繁荣期
元杂剧是我国戏剧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
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
《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
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
《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
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
• 明中叶—清初:丰收期 创作上以传奇为主体(昆曲) • 清代中叶以后:分化期 不再有优秀的作品产生,新创少,改编多,民间花 部兴起(如京剧、黄梅戏、越剧等地方戏),花 雅之争(地方戏与昆曲)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 元杂剧的直接源头主要是两个:一是从宋到金的
说唱艺术——诸宫诸;二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 主的短剧——宋杂剧、金院本。 • 元杂剧是直接继承金院本,又糅合了诸宫调的多 种特点,并从其它民间传艺中吸取了某些成分而 发展起来的。
杂剧《西厢记》同是最著名的爱情剧。
• 莺莺对于张生,是由“情”到“欲”;杜丽娘对于柳梦梅,
却是由“欲”到“情”。
• 在《牡丹亭》中,作者则有很明确的反抗压抑人性的封建 社会意识的出发点。以杜丽娘的死作为全剧的悲剧结局,未 始没有深刻的批判性,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不止于此。在写 出压制力量之强大的同时,他还要写出反抗力量之强大,从 而使生命的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制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 程度,以此赋予剧作以一种力度。
• 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 集中和强烈。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 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 • 南戏的体制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 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 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 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 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
脱现实束缚进入梦境时,她的潜在欲望便充分地活跃起来。
• 男主角柳梦梅,虽不像杜丽娘那样鲜丽照人,但也写得比
较细致。他的富于才华和痴于情的特点,是一般爱情剧中
才子形象身上常见的;但他的强烈的功名富贵心、夹杂在 刚直的书生气中的市俗的圆滑,则多少表现了晚明士人的 气质。 • 侍女春香则是接近杜丽娘一边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
• 元曲四大家:版本较多,大多不出此五人: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王实甫。 主要版本:关、王、白、马;关白马郑 ,以 后者最为通行。
关汉卿的杂剧
• 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
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金亡时,尚为少 年;入元之际(1271)大概已年近半百。至 元、大德年间,他活跃于杂剧创作圈中,和许多 作者演员交往,有时还参加演出,成为名震大都 的梨园领袖。
密誓,安攻下潼关,李携杨奔蜀,至马嵬、兵变,李不得
已赐贵妃自缢,安史之乱平,李归长安,睹物思人,派道 士觅之,杨缢后因忏悔终登仙界,至蓬莱,最后由嫦娥帮 助,李、杨灵魂终于在月宫中团圆。
孔尚任与《桃花扇》
•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塘,曲阜 人,孔子六十四代孙。 •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复 社文人候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 描写南明(1644年5月凤阳总督马士英、阉党余 孽阮大铖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 王朝)兴亡的历史,集中反映明末腐朽、动荡的 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杭州)人。康熙三十七年(1688)经十余年三
易其稿写成《长生殿》。
《长生殿》
• 《长生殿》分上下两卷,共五十出。情节与《长恨歌》和
《长恨歌传》略同。杨玉环被李隆基册封为贵妃,杨氏一
门因贵,其堂兄国忠为丞相,三姊妹均封为“国夫人”, 杨骄奢,李淫逸,不理朝政,其溺情爱之中,置国民于不 顾,安禄山恃宠争权,与国忠龃龉,李为调和之,封安为 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汉使,安反时,李、杨于长生殿
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
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明代戏剧
• 明代戏曲的主体是传奇。传奇是在宋元南戏的基
础上,吸收和融合了北曲声腔与元杂剧某些优点 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样式。“传奇”本为唐代 短篇文言小说的专称,后世把诸宫调、元杂剧及 其南戏也称为传奇,明嘉靖后,“传奇”一般指 明杂剧之外,以南曲为主谱成的中长篇戏曲。
元代南戏
•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
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 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 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 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 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 —传奇。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
有争议。
《窦娥冤》
• • • • • • • 角色 主要情节 人物性格 矛盾冲突 结构 主题 语言特点
• 王实甫《西厢记》
• 白朴《梧桐雨》与《墙头马上》 • 马致远《汉宫秋》 •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代散曲
• 从音乐意义来说,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从文
学意义来说,它是一种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抒情 诗。 •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 写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 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起、承、转、合的变化。“楔子”本意是插入木器的榫头
中使之紧固的小木片,引申到杂剧中,是指对剧情起交代 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 唱词和演唱特点 :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
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故一折为一音乐单元,四折
可选用四种不同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 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 石调。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一 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楔子通常只有一、
•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
促使戏剧成熟和兴盛的必要基础。
• 元杂剧作为作家们揭示社会不平,歌颂人民斗争的
有力武器而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专业作家群的形成。 • 儒家礼乐文化的松动,为戏曲成熟创造了空间。
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 基本结构形式: 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折”是音乐单 元,同时也是故事情节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