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浣溪沙

合集下载

《相见欢》和《浣溪沙》词两首赏析

《相见欢》和《浣溪沙》词两首赏析

晏殊《浣溪沙》赏析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相见欢-浣溪沙50页PPT

相见欢-浣溪沙50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0
、倚南ຫໍສະໝຸດ 窗以寄傲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相见欢-浣溪沙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八上课外古诗词四首
以下是四首八年级课外古诗词,分别是《浣溪沙》(北宋·晏殊)、《采桑子》(北宋·欧阳修)、《相见欢》(宋·朱敦儒)和《如梦令》(宋·李清照)。

1.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2. 《采桑子》(北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3.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四首诗的背景、风格和主题各有不同,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时期和诗人风格。

如果需要深入理解或分析,可以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语文老师。

初中必背古诗词——词

初中必背古诗词——词

1.《浣溪沙》【北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茆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5.《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6.《秋思》【宋】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相见欢》【南唐】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9.《江城子密州出猎》【北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山坡羊·潼关怀古》【宋】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初中语文课件 课外古诗词(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初中语文课件 课外古诗词(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

合作探究
4.这首词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并简要说 说这样写的好处。
本词的对比手法比较突出,例如“新”与“旧”的 对比,(“去”与“来”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 “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 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本词小结
主旨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话, 但历来人们对其内容的理解却很不一致,有的说是 表现年华易逝的伤感,有的说是抒发故旧之情。 正 因为其主题含蓄蕴藉,才使得它回味悠长、脍炙人 口吧。
崔颢
整体感知
作品朗读 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语速及语调。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 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 鸥鹭。
词语解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沉醉】大醉。 【回舟】乘船而回。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指天 黑路暗了。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整体感知
作品朗读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语速及语调。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 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 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词语解释: 【棹】桨。 【西湖】这里指颍州(今安徽阜阳) 的西湖。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弯曲延伸的样子。 【琉璃】一种光滑细腻的釉料,多 覆在盆、缸、砖瓦的外层。这里喻 指水面平静澄碧。 【涟漪】微细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主旨
本词小结
这首词精练巧妙,趣闻盎然。词人构思精巧, 把移动的风景和轻松愉快的心情结合起来写,表达 了调皮灵动的心情,那股青春年少时蓬勃的朝气极 具感染力,因此也成为宋词史上的佳作之一。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词。 2.搜集朱敦儒和李清照的资料,阅读词人其他 作品,精选一首进行改写,要求塑造出人物形 象,表达出特定的情感色彩,不少于600字。

词两首《相见欢》《浣溪沙》

词两首《相见欢》《浣溪沙》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 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 更为强烈了, 于是在小小的庭院 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 徊,流连忘返。“香径”与上句 “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 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之多。 “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 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 动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
无疑而问
这首词上阕写眼中之景,下 阕直抒胸臆,其实上下阕均为凄 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 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 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 深。
这首词是李煜降 宋之后写 的,诗中表 达了他的亡国哀思。 “剪不断,理还乱” 现 在形容人内心的 烦乱, 或形容某些事 难以处 理解决。
晏殊,字同叔,他是北宋初期的主 要词人。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 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游之 余的消遣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 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
本词中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对“离愁” 的描写。你认为本词的描写妙在何处?
• 离愁本是内心一种抽象的感情,后 主把它写的很形象,此处用丝缕来比喻 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形容愁思之纷 繁和难以解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 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使人仿佛 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 绕着人,而无法摆脱。
对 来 比 细节描写
这是晏殊的名篇 之一,其内容为悼惜 春残,感伤年华。
• 上阕所写,全是后主 眼中之景,眼前的一 切都着上冷落凄清的 色彩。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上片写景,用寂 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一 个皇帝变为囚徒孤寂 愁苦的心态。
面 对如此 寂寞凄 清之景 , 词人直抒胸臆, “剪不断, 理 还乱 , 是离愁 ”,点 出 自 己的 “ 离愁” 。他的 离 愁 ,不不 是一般 的男女 离 别 之愁 , 而是失 掉故国 的 深 愁长恨 。李后 主的愁 是 “ 剪不断 ,理还 乱 ”, 可 见 愁之深 ,恨之 长 。其 心 中 的滋味 应是旁 人所无 法 理解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PPT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PPT课件

一万卷书、一千 卷金石文、一张 琴、一局棋、一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壶酒,再加上他
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本人一老翁。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如 梦 令
相 见 欢
采 桑 子
浣 溪 沙
课 外
古 【 【 【 【
常金轻一
诗 记 陵 舟 曲
溪城短新
词 亭 上 棹 词
日西西酒
诵 暮 楼 湖 一
】】好杯
读 】 】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宋】晏殊
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封临淄公,谥 号元献,世称晏元献。北宋著名文学 家、政治家。
为官40余年,历任要职,人称“太 平宰相”,更兼提拔后进,如欧阳修、 王安石等,皆出其门。
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 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 《类要》残本。
浣溪沙
【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 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4
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 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 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 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 船边荡漾。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 掠过湖岸在飞翔。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采桑子》《相见欢》《如梦令》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 京,二十四岁时,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 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 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 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 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此词当是作者刚到汴京不久,回忆故乡往 事而写成的。
诗词赏析
•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下片主要写绿水。首句写出了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平滑
的景象。结句以动衬静,以景结情,使得西湖水面愈显幽 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更表现了词人对 如同水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
朗读诗词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婉丽含蓄,是婉约 派代表词人。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 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初祖”; 亦工诗善文,其文章又能“为天下所宗”。
知人论世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 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天圣八年以进士及第。 曾任西京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 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职。欧阳修散文创作 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词则 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诗词赏析
•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上片写登楼所见。在黄昏日暮之时,离乡背井、作客金
陵的词人独自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 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词人用象征手法,暗示南宋 的国事如眼前的暮景,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如梦令》)初中语文
借用李清照《如梦令》中的“__常__记__溪__亭__日__暮___, ___沉__醉__不__知__归__路___”来表达这种感受。 (2)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词人嗟叹天色已晚, 慌乱中误闯荷花丛的两句是:__兴__尽__晚__回__舟___, ___误__入__藕__花__深__处___。
4.(内江中考)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词人 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相见欢
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 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 人。词作,前期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 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 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 丽。作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 阴》等。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清丽婉转,承袭南唐 余风。还善于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 话”这一新的体裁。代表作有《朋党论》《秋声赋》 《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等。
创作背景
本词选自《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一(中华书局 2001年版)。采桑子,词牌名。欧阳修曾任颍州(今 安徽阜阳)知州,喜爱那里的民风、景物,晚年辞官 退休后便定居此地,曾作《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 (今安徽阜阳)西湖四时美景,抒发恬淡安适情怀。 每首词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西湖好”。这是十 首词中的第一首。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最著名十首虞美人词

最著名十首虞美人词

最著名十首虞美人词
1. 夜来香: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我愿你是那东风,千万别把他轻推。

2. 知否知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 浣溪沙:
荷叶上露,梧叶下霜。

贾生四十了,还不成男儿模样。

4. 满庭芳:
满庭芳,寂寞开无主。

5. 摸鱼儿:
欲要摸鱼儿,先整顿好行藏。

——选自《太白词》
6. 念奴娇:
红楼梦里说颦儿,轻移藕臂斜分阵。

7. 圆圆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8. 相见欢: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9.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10.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选自《南唐二主词》。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 浣溪沙

诵读欣赏 词二首 相见欢 浣溪沙

了解词牌《浣溪沙》
浣溪沙,唐教坊(jiào fáng,宫廷音乐机构) 曲名,后用为词牌。取自西施在若耶溪边浣纱
的故事。共42字,上片3句3平韵,下片3句2平
韵,一韵到底。下片前2句一般要求对仗。
自由诵读课文
1.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找出韵脚,并用“/”划分节 奏。 2. 思考:
1. 词的上片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2. 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受 人称赞,你能从修辞角度对其进行赏析吗? 3. 这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你能结合词人的 生平经历来谈一谈?
2.思考: ①找“词眼”:整首词是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 ②词的上片所渲染的环境有何特点? ③词的下片写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却用了 “剪”“理”二字,有何表达效果? ①“离愁”,即离别的愁苦。 ②词的上片渲染了一个寂寞凄凉的环境。 ③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 展现了词人心头无法摆脱的离别之苦。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 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 漓噫,千杯未醉嗬﹏﹏……”
改自(清)刘翰《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
诵读欣赏:词二首
李煜《相见欢》 晏殊《浣溪沙》
学习目标
1. 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把握两首词所表达的 情感的异同。 2. 通过吟诵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走Hale Waihona Puke 李煜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 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世称李后主。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每年向宋 纳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 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 (今南京),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太平兴国 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

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庄子一则

相见欢、渔家傲、浣溪沙、庄子一则

一、相见欢作者:李煜朝代:南唐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主题:表达了诗人身为亡国之君的无奈与哀痛,也是对国家灭亡的哀之痛与思之切.理解性填空1.《相见欢》诗中表达离愁的诗句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相见欢》诗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句用巧妙的比喻写"愁"。

或是成语之句,或现代人们赋予它新意,用它来形容人的内心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的句子。

3.《相见欢》包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语,或用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写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微妙的感受的句子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二、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朝代: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主题: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来抒发自己戍边时的思乡愁苦之情。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也描写了功业未成的愤懑、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理解性填空(1)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塞下秋来风景异。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备考诗词赏析相见欢浣溪沙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备考诗词赏析相见欢浣溪沙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备考诗词赏析相 见欢浣溪沙
目录
• 相见欢 • 浣溪沙 • 备考策略 • 实战演练
01 相见欢
词牌简介
01
02
03
词牌起源
相见欢是词牌名,也称 《乌夜啼》,起源于唐代 教坊曲。
格律特点
相见欢的格律特点是上片 三平韵,下片两平韵,平 仄互换。
常见词牌
除了《相见欢》,常见的 词牌还有《浣溪沙》、 《菩萨蛮》等。
抓住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是理解诗词的关键, 考生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 析,深入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多角度赏析
从意境、语言、手法等方面对 诗词进行赏析,能够更加全面 地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
风格。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代表作品
唐代韦庄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 天》、宋代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 词酒一杯》等。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浣溪沙这一词牌在宋代尤为盛行, 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个人背景
晏殊、柳永等词人通过创作浣溪 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情
感体验。
创作动机
词人选择浣溪沙这一词牌,往往 是因为其平易晓畅、情致婉转的 特点,适合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鉴赏题
从意境、语言、手法等 方面对《相见欢》和
《浣溪沙》两首诗词进 行鉴赏。
对比题
比较《相见欢》和《浣 溪沙》两首诗词在情感 表达和艺术风格上的异
同。
解题技巧
理解诗词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时代背 景以及诗词的创作背景,有助
于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
分析诗句含义
对诗句进行逐句分析,理解其 含义,并能够结合整首诗词进 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意浅述】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赏析点津】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喻的多少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啊!“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份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那么,此情此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会有怎样一种心境呢?下片中,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那么,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涌动的怎样的离愁别绪呢?是追忆“红日已高三丈后,金炉次第添金兽,红锦地衣随步皱”(《浣溪沙》)的荣华富贵,是思恋“风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的故国家园,还是悔失“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破阵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而今是尝尽愁滋味,而这滋味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恐怕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岂又是常人所能体会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发真挚的感情。

此外运用声韵变化,作到声情合一。

下片押两个仄声韵(断、乱),插在平韵中间,加强了顿挫的语气,似断似续;同时在三个短句之后接以九言长句,铿锵有力,富有韵律美,也恰当地表现了词人悲痛沉郁的感情。

【鉴赏关键点】只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思想内容】这首词是写词人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和亡国的苦痛哀思。

【名句赏析】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①“锁”一语双关,字面上写的是清秋,其实被锁者,并非只有“清秋”也有人,被锁在深院中的诗人,悲愁无尽,无人可诉,怎不感到寂寞。

写出了眼前冷落凄清的色彩。

②这两句写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仇;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两句以丝喻思,写出了这份愁思的沉痛悲伤,难以挣脱;也写出了帝王江山毁于一旦后,身为亡国之君的阶下囚诸般愁苦堆积心头的复杂滋味。

中考试题1、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1分)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2分)
4、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3分)
答案(1)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意近即可)。

(1分)(2)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意近即可,答成亡国哀思得全分)。

(2分)3、表现了词人寂寞忧伤的亡国之痛。

(2分)4、用比喻的修辞,用乱麻喻离愁,形象可感,将抽象的离愁具体化,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3分)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

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赏析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写对酒听歌的现境。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在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

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

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

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
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

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练习题
1.全诗思绪都围绕“_____”字来抒写。

2.“去年天气旧亭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含着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叹。

3.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言尽而意无穷,请略作鉴赏。

答:
4.被称为“天然奇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为04年荆州中考题)
5.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________时的生活和心情。

6.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工整流畅,风韵天然,是深受后人赞赏的名句。

7.(04年广州)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