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学东渐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摘要】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这一历史过程被称为“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三个历史时期中国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阐述了西学东渐在思想文化观念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关键词】西学东渐,思想观念,革新,影响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东传。近代以来,已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名词。所谓西学即西方文化,在16~19世纪的特定时代包括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西方的社会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迥异,是典型的西学。这里主要以对中国的影响为例。新航路的开辟缩短了东西方的距离,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历史地相遇了。17世纪欧洲基本完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又成功地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完成了自身近代化,开始向东方大规模扩张,西学东渐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关注。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近代至少有三次大的社会思想观念更新。

一、洋务运动时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主要表现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办各类工厂,加紧军事建设。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也反映出在西学东渐初级阶段国人对于科技、工业、军事等物质方面的渴求与重视。但,随着这些西方式物质文明的传入,西方文明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渐染也悄然开始。

对于先进技术和近代工厂的渴求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洋务运动期间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为培养翻译人员,清政府于1862年(同治元年)在北京设立了同文馆,随后又设立了上海、广州广方言馆。以后,洋务派又在实践中认识到,要真正办好洋务,达到求强、求富的目的,中国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新式人才,一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二是开办学堂。派遣学生出国始于1872年的幼童留美。此事由容闳倡议,丁日昌支持,曾国藩、李鸿章会奏促成。在派遣留学生的过程中,清政府逐渐认为,出国留学人员应以经过外语训练的成年人为宜。当时具备这个条件的主要是福州船政学堂的学生,所以自70年代

中期以后派遣出国的留学生以福州船政局者居多,均赴英、法学习制造和驾驶。此外,还有派赴德国学习陆军和张之洞派赴欧美学习冶炼钢铁的一些留学人员。80年代清政府还在国内创办了许多专门性的学堂。

1901年以后,伴随着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中国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群。这支队伍的人数不断增加,许多青年沐浴欧风美雨,开始了对西方这种全新的思想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种接触使得一部分人对于西方思想文化的看法有了一定转变,从蔑视到好奇,从排斥到试着了解,从疑虑重重到崇尚西法,心扉打开的过程正是思想观念转变的过程,闭关锁国的狭隘逐渐被开化与好学取代。在“海西政治家言”的猛烈冲击下,诸如“重义理轻艺事”,“明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逐步解体,与之相联系的重农轻商等社会习俗也缩小和退出了原有阵地。知识分子中崇实致用、重科学技艺、求民主自由的风气日渐加浓。

总的来说,洋务派学西方、办企业、建学校、派留学,掀起洋务思潮,从而冲击着陈腐的传统观念,使近代中国出现了三个新的开端:一是中国人开始有了建立新教育制度的构想和行动;二是开始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地位,重新估量科学技术的价值;三是开始初步认识到,要自强、要干实事,就不能不重视实际技能和社会效益。

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

想界的一大进步,使中国人价值观由“传统人”转身“现代人”

二、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时期

19 世纪90 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在内忧外患下,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出版了一系列杂志和著作,如《时务报》《湘报》《新学伪经考》《仁学》《天演论》等。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

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

维新运动使得西方民主主义制度和民权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使部分国人的社会观念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至此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1913年6月亲自发表“尊孔令”,鼓吹了“孔学博大”。1914年又发布《祭圣告令》,通告全国举行“祀孔典礼”。为支持袁世凯帝制复辟活动,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新文化运动主张使用白话文,提出向“德先生”和“赛先生”学习。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四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