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孙思邈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的简介孙思邈我唐朝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医学家。
那么唐朝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孙思邈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的生平简介孙思邈是唐朝初期的著名医学家,后世尊其为“药王”。
孙思邈据说寿命很长,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的,所以许多人把他当神仙。
孙思邈身处的年代是比较动乱的,隋唐末唐朝初。
所以孙思邈隐居太白山,走遍深山老林了解中草药,并通过研究医书成为当时的“医生”。
孙思邈的出生日期从不同的史书上有不同的推断,最早可推断到公元515年,而最迟出生据纪晓岚的《四库全书》推断孙思邈出生于公元581年。
孙思邈出生的家庭背景已无从考证,但是从孙思邈广读医书来看,贫穷人家应该不会有这么好的条件。
孙思邈精通百家,崇尚老庄之学和佛道,18岁的孙思邈就立志学医了,在20岁开始为乡人治病。
孙思邈曾一边行医一边研究中药,中药用完了会亲自上峨眉、终南山等多地去采集中药,并对各种病例进行临床研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在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期间都被朝廷所召,但是孙思邈都谢绝没有前往。
孙思邈晚年隐居在五台山,专心著书,一生作品很多,直到公元682年,孙思邈寿终正寝。
孙思邈的故事孙思邈出生在北周时期,社会动荡,他住在太白山上的村子里,这个地方盛产药材,而孙思邈又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立志要钻研医药学,经常进山里采药,自己制作各种草药药材,有时候还自己亲自适用,酸甜苦辣咸,功效、药用,都要亲自验证。
他对医术精益求精,发现许多新的疗法,在学术史上都是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人,相传,从前有一个病人,得了尿潴留病,不能正常排泄,孙思邈看病人痛苦煎熬的样子,也是十分的焦急,一时之间却也没有别的办法,正好看见旁边的孩子拿着葱管在玩儿,孙思邈受到了启发,于是决定用这个方法试一试,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葱管吹了起来。
果然,在他的努力下,病人的小肚子慢慢瘪了下去,恢复了正常。
从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孙思邈为人聪慧,又十分的重视医德,不管病人是什么身份,得了什么病,都一律一视同仁。
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

精心整理药王孙思邈简介,名人故事孙思邈个人资料中文名:孙思邈别名:妙应真人、药王性别:男),孙思邈于公元58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着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朝廷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孙思邈生平简介02无求”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着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
隋文帝时,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欲授于爵位,唐高宗欲拜谏议大夫,他都固辞不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孙思邈一生谦虚好学。
对医学有很深研究,亦博涉百家学术,精通老庄,兼好佛典。
曾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合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孙思邈钻研医学,善于博采众长。
对于诊断和医疗方面有特长的人,他不远千里去求教。
他有高尚的品德,主张行医不应有贪求财物的私念,对患者要有同情爱护之心,不论贫富、贵贱、亲疏,一视同仁。
他曾拒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要方》经验撰成《千金翼方》,着重记述本草、伤寒、中风、杂病、疮痈等,是对《千金要方》的补充。
书中共收载当时所用药物八百多种,对许多药物的采集和炮制作了详细的记述。
由于孙思邈在中医中药学方面的重大贡献,后世尊之为“药王”。
大医精诚之孙思邈

孙思邈巧用蚂蝗疗眼疾
孙思邈在他的行医生涯中,有不少诊疗奇闻,用蚂蝗治病就是其中的一桩。 一天,一个小伙子的一只眼睛被什么东西撞了,立时,那只眼肿得就像一个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唤。小伙子被人搀扶着来找孙思邈
治疗。孙思邈一看患处已经发青,充满着瘀血。他认为应先排除瘀血,然后再给用药。但是伤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针挑吧,一不小心就
大医精诚之孙思邈
简介
• 孙思邈 (药王) 54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 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 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 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 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 典《唐新本草》。
会把眼球刺坏,太危险,不行。他又瞑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只见他急忙跑到后院去,在水池边捞了一会,捉了几只虫拿回 来,叫病人躺在炕上,将那虫放在瘀血上边,旁人一看,原来是几条蚂蝗。用它怎么治病呢?真是感到稀奇。眨眼之间,只见那蚂蝗蜷
曲了几下,便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蚂蝗的身子越来越粗,病人的瘀血越来越少,快要吸完了,孙思邈马上把蚂蝗
虎守杏林
• 虎守杏林典故已有1300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 “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 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 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 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 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 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 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大医精诚孙思邈

葱 管 导尿 ; 施 行 下 颔 关节 脱 臼复位 术 ; 提 倡 吐
故 纳新 之 “ 静功” 和熊颈 鸱 引之 “ 动功 ” 相结 合 ; 记 录 的“ 硫黄 伏火 法 ” 是 中国最早 之火 药配 方 。
说 以 及 佛 家 的 经 典 著 作 。 因 其 自幼 体 弱 多 病 ,
常请 医生诊 治 , 以致家 资耗 尽 , 遂 立志 学 医。 他
生磕 头道 谢 , 然 后 返 回林 中 。 从此 , 那 虎时常 陪
疾 患 也 经 自治 而 愈 。 唐 高 宗 曾 赐 他 良驹 和 原 鄱 阳公 主 的 宅 邸 , 足 见 他 备 受 上 流 权 贵 的 尊 重 。
唐太宗 、 唐 高宗 曾多 次 召他 到 京师 为 官 , 均 坚
末成 功 。
孙 思 邈 鄙 弃 仕 途 ,发 愤 研 习 岐 黄 之 术 , 博
览 医书 。他在 长安 以西 的太 白山 、 以南 的 终 南 I I 1 隐居 数 十 年 , 潜 心熟 读 经 典 , 钻 研 并 整 理 记 载 了大量 药物 识别 、 采集 、 炮制 、 储 存 等 方 面 的 方法 与经 验 , 凡 有 一事 长 于 已 者 , 则 不 远 千 里
人 体 生 命延 长 2 0年 。这 种 源 于 孙 思 邈 的 养 生 学理 论 , 受 到 了 国 内 外 医 学 界 的 瞩 目。 颂 日 :
名 医孙思 邈 。
之 , 德逾 于此 。 鉴 于 历 代 医方 浩 繁 散 杂 , 不 便 查
『 蒯, 他 博 采群 经 , 勤求 古 今 , 加 上 已有 之 验 方 ,
故 将他 的著作 均 冠 以“ 千金” 二字 , 名《 千金 要
方》 和《 千金翼 方 》 , 约撰 成 于公元 6 5 2年 。 他 倡 导 以脏 腑虚 实寒 热为纲 之辨 证思 想 ; 重 订 针 灸 明堂 , 创用“ 孑 L 穴 主对 法 ” 和“ 阿是 ” 穴法 ; 创 用
07大医精诚

誤哉!
正文(一)2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 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 讀方三年“,艺便能謂之天难下精無者病也可”治:;即及“治难病精三之年艺, 乃知天下能無得也:方”得可。到用,“。引…故申…學之者…必…須者博”極,醫定源语,后精 勤不倦,置不为的领得固会道定、聽明句途白式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誤哉!
正文(一)2
而:第二人称代
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词通,而即徹“之你,”。塞而
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
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
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淺之思,其不殆哉?
其:语气词,表
于:当作“以”。
反问,同“岂”。
殆
知:
己危
《孙 子
知 彼
险
兵 法
百 战
》不
殆
·
正冷 用文:法(形,明 月若一容使盈)…词春风而2…作益冷使。动之,虛而損温之:,使通…而…徹温之。 ,塞而 王壅之何,寒又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安石望其时 照生,绿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泊精讀孰 不者方我 还也三是 可年,南岸,既便非謂神天授下,無何病以得可是“治其:此;幽指”及微示 ,治?代 相病世词 当三有, 于年愚即 口语,者, 船乃可知天忍下無方可用。故學者的必“須这博”極。醫源,精 瓜州勤忍 也不倦也,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 》誤哉!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

孙思邈养生铭及译文孙思邈的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虑太伤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嗽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存。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大医药学家,他少年时因病学医,熟读经史百家,著有不朽传世之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为“药王”。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养生有道,年逾百岁之上,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中的老寿星。
在陕西省耀县孙家塬的药王山上,后世立有一百多块石碑,其中一方刻有孙思邈所著“养生铭”,是养生保健的至理名言。
中医学把“精、气、神”视为人生“三宝”,认为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惜气”、“安神”重视保养。
所以,孙思邈在“养生铭”中首先提出不能“怒而伤气”和“思虑伤神”,以免气机紊乱,血脉失和,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百病杂生。
孙思邈尤重视精神调养,认为一个人平时应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尽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欢过极,以免出现“悲能伤肺”、“大喜伤心”的局面。
孙思邈还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
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要注意节制饮食,保持膳食平衡。
特别要防止夜间大吃大喝和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伤胃、伤肝等不良后果。
在生活习惯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这就是养生铭中“节五辛”的含义。
所谓“亥寝鸣天鼓”,即临睡前(晚间9~11点钟)要叩齿36次,“寅兴漱玉津”是指早上(凌晨3~5点钟)醒来应以舌搅上下腭数十次,待津生满口时可咽下。
上述两种导引法在唐代以前的医疗保健书籍中经常提到,具有保津和固齿的功能。
孙思邈认为,每个人只要重视养生保健,就能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有效防止“神疲心易役,气弱病来侵”的身体“未病”状态。
孙思邈在“养生铭”中最后指出,能否健康长寿,主动权其实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是命里注定的。
大医精诚

贡献举例:
1、《千金方》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2、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思想的人。 3、第一个麻风病专家。 4、第一个发明手指比量取穴法。 5、首创彩色经络穴位图。 6、第一个将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 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 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 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 倦”。 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 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 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 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 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
大医精诚
孙思邈
孙 思 邈 ( 581 ~ 682 ) , 今陕西耀县人。 唐代著名医药 学家,总结了 唐代以前的临 床经验和医学 理 论 , 著 有 《备急千金要 方》和《千金 翼方》各三十 卷。被尊称为 “药王”。
药王庙(陕西耀县)
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却 聪颖好学,幼时被人称为“圣 童”,通晓诸子百家。18岁立志 学医,20岁即为乡邻治病,并且 小有名气。他终身不仕,行医民 间,长期隐居于太白山中,唐太 宗封之为“妙应真人”。
8、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 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 胀。 9、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 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 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10、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 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 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11、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 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 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 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大医精诚医古文课件

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 耳,无得似有所娱, 珍羞迭荐,食如无味, 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壹人 向隅,满堂不乐,而況病人苦楚,不离斯 须。而医者安然懽娱,傲然自得,兹乃人 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 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謔諠 譁,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燿声名,訾 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差一病,则昂 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
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 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 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慙愧悽 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蔕芥之心,是吾 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 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 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 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 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
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 之,深心悽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 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 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 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 虽曰贱畜贵人,至於爱命,人畜一也。损 彼益己,物情同患,况於人乎!夫杀生求 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 药者,良由此也。其蝱虫、水蛭之属,市 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 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
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开棺救妇
传说有一天孙思邈外出行医,看见一行出殡的队伍迎面走来。 他停在路边观看,忽然上前一步按住棺材大喊:“且慢!且慢!” 送殡的人以为他是疯子,要赶走他。他说:“人还没有死,你们怎 么忍心埋了呢?”众人说:“人早死了,你不要再胡说。”孙思邈 说:“人要死了,血会凝固的。你们看棺材底下正在滴鲜血,怎么 说人死了呢?”众人一看,果然有细细一道血丝向外流,就打开棺 材请他看。只见一个妇人面黄如纸,小腹很高,裤裆正向外渗着鲜 血。
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对照

大d à医y ī精诚j īngcheng 原文yu ánw én 及j í译文y ìw én 对照du ìzh ào 唐t áng ·孙思邈s ūns īmi ǎo张zh āng 湛zh àn 曰yu ē:夫f u 经方j īngf āng 之zh ī难n án 精j īng ,由来y óul ái 尚sh àng 已y ǐ。
今j īn 病b ìng 有y ǒu 内n èi 同tong 而外ér w ài 异y ì,亦y ì有y ǒu 内n èi 异y ì而外ér w ài 同tong,故g ù五脏六腑w ǔz āngli ùf ǔ之zh ī盈y íng 虚x ū,血脉xu èm ài 荣r óng 卫w èi 之zh ī通t ōng 塞s āi ,固g ù非f ēi 耳目ěr m ù之zh ī所su ǒ察ch á,必b ì先xi ān 诊zh ěn 候h òu 以y ǐ审sh ěn 之zh ī。
而ér 寸口c ùnk ǒu 关gu ān 尺ch ǐ,有y ǒu 浮沉f úch én 弦xi án 紧j ǐn 之zh ī乱lu àn;俞sh ù穴xu é流注li úzh ù,有y ǒu 高下g āoxi à浅qi ǎn 深sh ēn 之zh ī差ch à;肌肤j īf ū筋骨j īn g ǔ,有y ǒu 厚薄h òu b ó刚柔g āngr óu 之zh ī异y ì。
大医精诚

• • • • •
凡大醫( 凡大醫(医)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无)欲無 治病,必當安神定志, 先發( 大慈惻( 之心, 求,先發(发)大慈惻(恻)隱(隐)之心,誓願 (愿)普救含靈(灵)之苦。 普救含靈( 之苦。 • 翻译 重点字词 欲:私欲 • 凡是品德医术俱 优的医生治病, 优的医生治病, 求:贪求 一定要安定神志, 大慈:佛教用语, 大慈:佛教用语,指心地极其善良 一定要安定神志, 无欲念,无希求心, 同情之心,决心 含灵:古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 拯救人类的痛苦。 含灵:古时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 拯救人类的痛苦。 故称人类为“含灵” 故称人类为“含灵” • 苦:疾苦 • 凡:大凡
• • • • • • • • • 翻译 重点字词 以:因为 • 只是像鸡蛋这样的东 西,因为它还处在成 分:分明 形前的状态, 形前的状态,一定遇 大段:重要的, 大段:重要的,主要的 到紧急情况, 到紧急情况,不得已 要急: 要急:紧急 而忍痛用它。 而忍痛用它。能不用 不得已:没有办法 不得已: 活物的人, 活物的人,这才是能 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隐忍: 隐忍:忍住内心悲痛 也是我比不上的。 也是我比不上的。 及:比上
見彼苦惱( 勿避險( 見彼苦惱(挠),若己有之,深心悽愴(怆),勿避險(险)巇、 若己有之,深心悽愴( 勿避險 晝夜寒暑、 渴疲勞( 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晝夜寒暑、饑(饥)渴疲勞(劳),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如此可為蒼( 如此可為蒼(苍)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灵)巨賊。 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 巨賊。 • • • • • • • • • • • • 重点字词 • 翻译 悲痛。 悽怆:悲痛。悽,“凄”的异体字 • 看到病人的烦恼, 看到病人的烦恼, 崎岖险阻。 險巇:崎岖险阻。險,“险”的异体字 就像自己的烦恼一 昼夜:偏义副词,义偏于“ 昼夜:偏义副词,义偏于“夜” 内心悲痛, 样,内心悲痛,不 一:全 避忌艰险、昼夜、 避忌艰险、昼夜、 赴:投入 寒暑、饥渴、疲劳, 寒暑、饥渴、疲劳, 無:同“无”,产生 全心全意地去救护 病人, 病人,不能产生推 功夫:名词作动词, 功夫:名词作动词,耽搁时间 托和摆架子的想法, 托和摆架子的想法, 形迹:名词作动词, 形迹:名词作动词,借故推脱 像这样才能称作百 心:念头 姓的好医生。 姓的好医生。与此 苍生:本指草木生长之处, 苍生:本指草木生长之处,借指百姓 相反的话, 相反的话,就是人 巨贼: 巨贼:大害
古代名医 孙思邈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孙思邈生平简介姓名孙思邈字暂无资料。
别名孙真人、药王去逝时间682年所在朝代唐朝出生地区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主要成就编写《千金方》、《千金要方》代表作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擅长领域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代表作品暂无资料。
一、孙思邈简介: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汉族民间信仰之一。
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
也有人根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分析,认为孙思邈大约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682年,终年140岁左右(我们以为后者更为正确,故以之为准)。
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还有神农,春秋时期的扁鹊,三国时的华佗,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河北安国邳彤等。
二、人物介绍: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
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
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
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
大医精诚

• •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 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 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 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 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 “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 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 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 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 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 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 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 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 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 为神医的原因。
养生论述
孙思邈对“养性”和“养老”有深刻的 研究,在《养性》《退居》等篇都有论述, 他把养性之道归纳为“啬神”、“爱气”、 “养形”、“导引”、“言语”、“饮食”、 “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十要点,力主“易”、“简” 。
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孙思邈将多种疾病分属五脏六腑进行论 治,按脏腑系统归纳疾病。提出了脏腑虚实 寒热辨证法,认为每脏每腑都有“实热”和 “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 实”、“俱虚”或“俱实热”、“俱虚寒” 的情况,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症状和治疗方药。 有很多方剂成为后人取法的典范,如治疗大 病后虚烦不眠,胆虚寒的温胆汤等,而其中 诸如“肝虚寒”、“胆虚寒”,以及“肺虚 寒”、“肾实热”等证却为后世忽略。
伤寒温病方论
• 在晚年辑集《伤寒论》要妙,在《千金 翼方》中著录,对仲景著作的传播和研究起 了重要作用。其研究《伤寒论》采用了“方 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提出麻、桂、 青龙三方为纲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 还精选了其他对外感热病治疗有特色的 医家诸如华佗、王叔和、陈延之的有关理论 和治疗方药。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深远影响, 开了“温病学派”之先河。
孙思邈的医德名言

孙思邈的医德名言包括以下两句:
1.“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
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
这两句名言体现了孙思邈的医德。
他认为,作为一个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视患者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在治病过程中,他主张医生不应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和生命安危,而应全力以赴地救治患者。
他的这些观点和行为准则对于现代医学和医疗教育仍具有启示意义。
这两句名言也是孙思邈对医德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他认为医者首先要有大慈恻隐之心,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以至亲对待。
同时,医者要无欲无求,不畏艰险,不瞻前顾后,一心赴救,不作功夫形迹之心。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巨贼,是对医者的严厉批评。
总之,孙思邈的医德名言是宝贵的医学遗产,对于现代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这些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大医精诚孙思邈

林
寺
桃
花
》
殆
知:
己危
《孙 子
知 彼
险
兵 法
百 战
》不
殆பைடு நூலகம்
·
正冷 用文:法(形,明 月若二容使盈)…词春风而…作益冷使。动之,虛而損温之:,使通…而…徹温之。 ,塞而 王壅之何,寒又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加其疾。而 安石望其时 照生,绿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 《》泊船瓜州精讀乃勤誤孰 不 可 忍 也者 知 不方 哉我 还也天倦三!是 可 忍 也年,下,南岸,既無不便非方得謂神 可 道天授 用 聽下, 。 途無何 故 說病以 學 ,得 者 而可是“的治其 必 言:“此;幽 須 醫指这”及微 博 道示 ”,治?極已代 。相病世醫了词当三有源,,于年愚,深即口语,者精自,
❖ 已了:已经明白理解。
重点内容
字:荣营、麤粗。 词:尚、今(病)、今(以)、了 句: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 之思,其不殆哉?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 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句子翻译
❖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麤至浅之思,其不 殆哉?
❖ 〔译文〕如果对于最精微的医学理论,用极其粗 浅的想法去探求它,难道不 危险吗?
❖ 深心悽怆:从内心深处有悽怜同情之感。
❖ 崄巇(xiān xī):艰险。崄:“险”的异体 字。《梁书·任昉传》:“世路崄巇,一至于 此。”
❖ 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不能产生推托没空和予 以婉言谢绝的想法。作:产生。
❖ 功夫:即工夫,指作事所费的时间和精力。 形迹:指仪容礼貌。此是一种摆架子的表现。
❖ “功夫行迹”皆用作动词,即计功夫论形迹, 亦即推托没空婉言谢绝。
鸡雏未形成之前的状态。
孙思邈对针灸贡献

一方济之, 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学术思想
重视医德 对研究伤寒的贡献 对脏腑辨证学说的贡 献 阐发食治养性养老 在方剂学方面的贡献
重视医德
其一,要有精湛的医术,所谓“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掌握治病救人的高强本领,才能解决 患者的病痛,这是言医德的先决条件; 其二,要树立视患者如亲人的医患观念,行医不得 以金钱为目的,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 苦”,另外查病审疾过程中也要认真细致。 在医疗实践中,要做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 而行欲方”。
《要方》第2O~30卷 和《翼方》第26~28 卷都分别记述了用针 灸的方法治疗各种疾 病与杂症以及针灸宜 忌等 。
对针灸方面的贡献
重视疾病的早期防治 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 早期防治, 早期防治 保健灸法 辑录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 针灸处方 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 临证时需辨证取 针药兼施, 针药兼施 针灸并重,临证时需辨证取 法 注重诊脉施术 诊脉施术、提高临床疗效 诊脉施术
孙氏养生十三法
1.发常梳 发常梳 2.目常运 目常运 3.齿常叩 齿常叩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 漱玉津( 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 口水。) 口水。) 5.耳常鼓 耳常鼓 6.面常洗 面常洗 7.头常摇 头常摇 8.腰常摆 腰常摆 9.腹常揉 腹常揉 10.摄谷道 (即提肛) 摄谷道 即提肛) 11.膝常扭 膝常扭 12.常散步 常散步 13.脚常搓 脚常搓
首提“阿是穴”
最早出于《千金方》卷29《灸例》中,曰:“有 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 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 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因这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的部位 无具体名称 也无固定的部位,而 是特殊的感应,手按之舒适或疼痛处便是“阿 是穴”,而这类穴通常具有疏通经络、运行 气血的作用。
医古文_大医精诚

审:详细了解,审查。 沈(沈浮) :“沉”的古字。 俞(俞穴) :“腧”(shù)的古字。俞穴: 或称孔穴、穴道。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 注出入之处。 流注:经络气血运行灌注。
今(今以至精至微之事 ):如果。(表假设) 以:对于。 於:用。 麤:“粗”的异体字。 其(其不殆哉) :犹“岂”。 殆:危险。 盈(盈而益之):满,谓实证。
题解——
“精”即医技要精湛。 “诚”即品德要高尚。 “大医”是指医技精湛、品德高尚的医 生。
经方:此泛指医道。 由来:来历。 尚:久远。 今(今病有内同而外异) :语首助词,犹夫。 内:病因、病机。 外:体表症状。 荣(荣卫) :通“营”,指营气。(行于脉 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 水谷精微。)
意:心思。
一念:宋· 释僧法云《翻译名义集· 时分
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此指极 短暂的时间。 蔕芥:即“蒂芥”,又作“芥蒂”。细 小的梗塞物。喻郁积在胸中的怨恨或不 快。蔕: “蒂”的异体字。 是:这是。
体:风度。
澄神内视:澄清神志,排除杂念。内视:
收敛心神,排除杂念。犹言“内观”。 俨然:庄重貌。 《论语· 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朱熹集注:俨然者,貌之庄。温者,色 之和。厉者,辞之确。
不得:不能。
问:论,讲究。
妍蚩(yá nchī):美丑。
妍:姣美。 蚩:“媸”的古字。 怨亲善友:关系亲疏。怨:恨→ 仇人。 善:交往一般者。友:过从密切者。 华夷:谓不同民族之人。夷:古代对异 族的通称。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普同一等:普遍一视同仁。
皆如至亲之想:都象最亲密的人一样看
孙思邈

孙思邈(581年~682年)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
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少时因病学医,后终成一代大师,其博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
孙思邈的生平介绍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自幼天资聪慧,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之年已通晓诸子百家,尤善谈老子、庄子并且还喜好钻研佛教典籍,曾被人称为“圣童”。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构小策,以求出身之道。
医治之术,缺而弗论”。
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回顾自己幼遭风冷之疾,屡造医门,为治病而罄尽家产的痛苦经历,遂志学做一名“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
他以历代名医为榜样,刻苦钻研医药典籍。
对于诊疗疾病的方法,采药和制药的法度,养生保健之术,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他总是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在他二十岁左右时,便打下了一定的医学基础。
孙思邈年长时,因避当时战乱和朝廷征辟,曾隐居太白山,后又隐居终南山。
唐武德年间与道宣律师相识,结为知交,每一往来,谈论终夕,使他们在医学上都得到裨益。
佛教的“医方明”也是有关医学研究的学问。
孙思邈的医书佛教典籍中有关于印度医学的“四大”——地、水、火、风学说,百一学说,耆婆、阿伽佗诸方,天竺国按摩等内容。
而道宣的医学知识对孙思邈是有影响的。
相传“天王补心丹”就是道宣发明的。
据《华严经传记》卷五所载:“义宁元年,高祖起义并州,邈在境内,高祖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固辞不受,后游历诸处,不恒所居。
”但他曾与亲友说过,待将来社会上出了贤明君主时,我可以出来做些济世活人的事。
唐太宗即位以后,特将孙思邈召诣京师,准备授以爵位,孙思邈仍婉言谢绝。
此次进京,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孙思邈与甄权甄立言兄弟关系密切。
他推崇甄权的针法。
深州刺史成君绰患急症,颈部肿胀,喉中闭塞,滴水不下已三日,求治于孙思邈,孙思邈请甄权会诊,由甄权针刺而愈。
中医典籍《大医精诚》原文和译文

中医典籍《大医精诚》原文和译文作者介绍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
他钻研诸子百家,善谈老庄,兼通佛典,精于医药。
隋文帝徵其为国子博士,唐太宗召其至京师,欲授以官职,皆固辞不受。
长期行医于民间,根据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前人的医学成就,撰著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另有《千金髓方》二十卷已佚。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
作者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於此”(《自序》),故以做《“千金”命书。
该书成于永徽三年《(652年),计二三三门,合方论五千三百首,记述了妇、儿、内、外各科病证以及本草、制药、食治、养性、平脉、导引、针灸孔穴主治等多方面的内容。
保存了唐代以前许多医学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发展有一定影响,曾先后传入朝鲜、日本诸国。
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於兹矣。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麤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千古医道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

千古医道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原文及译文《大医精诚》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孙思邈《大医精诚》,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孙思邈(581年-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
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被后人成为药王。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原文】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
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译文】晋代学者张湛说:“以经络治疗(指针灸术等)和方剂为主的医术难以达到精妙的高度,由来已久,都是这样。
”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还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还是阻塞,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但把脉寸关尺,有浮脉、沉脉、弦脉、紧脉等纷乱难辨的脉象;腧穴气血的流通输注,有高低浅深的差别。
肌肤有厚薄、筋骨有强壮柔弱的区分。
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
【原文】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
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
【译文】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难道不是很危险吗?如果实证却用补法治它,虚证却用泻法治它;气血通利的却还要去疏通它,明明不顺畅却还要去阻塞它;寒证却给他用寒凉药,热证却给他用温热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孙思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03-09 15:19
于铁成
俗话说“活人让尿憋死”,意思是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
活人竟让尿憋死岂非笑话?但是在导尿术没有发明以前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得病已经三天了,一直尿不出来,病人的小肚子胀得就像个小鼓,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非常痛苦。
请来了名医孙思邈,看过病人后,孙思邈感到用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找来一根粗细适宜的葱管,小心翼翼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
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小伙子的眼睛不小心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立刻肿了起来,疼得要命。
孙思邈看了以后,认为需要马上排出瘀血,但是伤在眼上,用针挑吧又怕刺伤眼球。
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池塘里捉来一只蚂蟥放在瘀血上,那只蚂蟥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血肿消了,病人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
类似这样孙思邈治病的传奇故事历代广为流传,被老百姓称为“苍生之大医”。
在中国医学史上堪称大医的人并不多,孙思邈写了一篇文
章叫做“大医精诚”,告诫学医的人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样身体力行才成为后人景仰的“大医”,尊为“药王”。
中医历来重视自身的医德,《黄帝内经》强调“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告诫人们没有道德的人是不能学医的。
孙思邈则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
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强调为医者首先要医术精,他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正如清代名医王世雄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 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
但是倘若徒有高超的医术而缺少良好的医德为依托,也不能成为“大医”。
孙思邈说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胆大”是要有处事果断的自信和气质;“心小”是在诊治疾病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时时小心谨慎;“智圆”
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拘泥旧规,善于创造新的招数;“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
然而他不慕名利,以医生为终身职业,长期生活在民间,行医施药,治病救人,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
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
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的一代名医。